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西安市 >> 阎良区 >> 新华路街道 >> 麻张村

麻张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麻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麻张村简介

  麻张村位于阎良城区东北角,东与新兴街道办的张大夫接壤,南与新华路街道办的农兴村相连,北与凤凰路街道办的断垣村相邻。下辖麻张、柳家、罗家、大良、小良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麻张组。现有村民2510人,已经基本上成为城中村。麻张村一带民国时属临潼县阎良镇管辖。建国初,属临潼县阎良区阎良乡。1956年,划归新兴乡农兴高级合作社。1961年成立麻张大队,属阎良公社。1969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72年复名麻张大队。1984年改称麻张村。1997年从阎良区阎良乡划归新华路街道办管辖至今。
   解放前,该村虽然地处阎良镇附近,但经济落后,农民靠天吃饭。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麻张村依托临近城区的优势,发展私营企业、奶牛养殖、蔬菜种植、出租房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近年来的城市扩建中,村委会科学规划,建设了商贸街,出租门面房,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村居环境,共硬化村内道路1.758万米,修排水明渠1100米、暗涵5174米,购置钢体垃圾箱15个,建文体健身广场800平方米,改成水厕145座,安装路灯115盏,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该村有大良路、润天大道两条商业街,已成为阎良城区较为繁华的区域。
   一、村组概述
   (一)麻张
   该村位于阎良城区润天大道北段之东,前进东路之南,润天酒店之北,一飞院以西。相传明代麻姓、张姓在此建村,遂名麻张堡。该村旧时有城墙,解放后被夷平。1949年有人口126人,2010年有耕地70亩,村民 410人。有张、李、王、冯、刘、崔、郭、卢、韩、魏等姓氏,其详情未考。
   (二)罗家
   该村位于前进东路之北,咸铜铁路之南,东航花园小区以西,阎良区看守所之东。1913年,河南省邓县罗姓灾民在麻张堡北定居,后子孙繁衍,渐成村落,故名罗家村。初与麻张合编为一村,1981年分队后,独立成为一个生产队。1949年有村民65人,2010年有198人。该村最初只有罗姓,后有亲戚投靠,渐有卢、李、陈等姓村民迁入。
   (三)柳家村
   该村位于阎良倚天路东侧,107省道从其北经过。明代-柳姓移民在梁泉河(俗称狼窝沟、柳家沟,解放后平整土地会战中被填平)边建阳柳、阴柳二村。清末兵燹后,阴柳村并入阳柳村,即今天的柳家村。1949年全村有270人。现分为三个村民小组,柳东现有410人,村东为阎良西飞一中新校址。柳西一组现有176人。柳西二组现有村民200人。该村有柳、房、林、雷、张、王、刘等姓氏,其详情未考。
   (四)大良
   阎良城区东部最大的城中村,位于大良路、润天路、人民路、公园街之间。元代《长安志图》记述石川河渠时说:“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按其位置,这个梁村就是现在的大良村。明代时,该村西南有一清泉涌出,向东经柳家、薛雷流入石川河,该村地处泉旁,遂名梁泉堡,也叫过丰润村,康熙年间始称良村。因山东移民在村旁建有小村子——梁泉西堡(群众惯称新城),当时新城和良村编为一村,统称良村。1959年,建“苏联专家楼” (今141医院处),将良村和新城分开,当地工人遂称良村为大良、新城和邢家为小良,后来成了正式村名。解放前该村有土城一座,南城墙辟有两个城门,东为大城门,门额镌刻“良泉堡”,西为小城门,门额镌刻“丰润村”。1958年,搜肥运动中,城被夷平。大良村东原有药王庙和无量佛庙,每年二月二有庙会,终年香火不断。药王庙楹联为“治龙治虎治黎民,药王药圣药真人”。该村是当地老户和湖北、山东移民杂居的村子,东部城内称堡子,居住老户,西部城外称良村庄子,为山东移民居住区,现在已成杂居局面。现有村民646人。姓氏有张、牛、鲁、宁、亓、许、田、李、孟、周、朱、戴、陈、谷等。鲁姓系1882年前后鲁正满从湖北麻城县迁来;宁姓1889年从山东莱芜县方下镇徐封邱村迁阎良,后落户该村;许姓系1919年山东莱芜县羊里镇辛兴庄许氏十八代孙许敦河携子昌先、盛先、孝先迁此。余姓未考。村内有一棵清代国槐,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
   (五)小良
   该村位于大良村西北百余米处。清末光绪年间湖北、山东灾民在此建村,因在梁泉堡之西,故名梁泉西堡。1912年筑城,东西约90米,南北约70米,辟一南门,城内街道呈T型,住着亓、杜、吕三姓人家,群众惯称为新城。邢姓、许姓住在城北。1959年更名为小良。现有村民418人。姓氏有邢、亓、许、杜、吕、刘、田、李、朱、郑、王等。许姓系1907年、1928年分两次从山东莱芜县羊里镇辛兴庄迁来。杜姓清末亦从莱芜迁来。邢姓清末由湖北迁到今丹凤县,后由丹凤迁此。余姓未考。
   二、本村人物
   张振川 大良组人。早年在国民二军当过团长,后解甲回乡,群众称张团长。他思想开明,同情革命,0交口地下组织与其建立了-关系,并在其家设立了地下交通站。1941年秋,许权中将军的女儿黎英(0党员)和丈夫王俗明曾在其家小住,后奔向边区。交口“7·3”血案发生后,谈国帆的家属曾在其家隐蔽过一段时间,后进入边区。1941年,交口地下党将宁毅侯捐献的《万有文库》运往边区时在-线受阻,后经张振川找淳化-驻军营长焦彦斌说情,得以顺利通行,运抵延安。
   鲁昆山(1880~1957)原名玉瑞,字贻谦,1880年生于湖北麻城,幼年随父兄来陕,落居今阎良区新华路街道办大良村。1912年主持修筑梁泉西堡城(俗称新城,今小良村)。后投身军界,曾任北洋政府陆军上将马福祥的副官,称“鲁师爷”,曾参加解西安之围。后退出军界,寓居平凉,成为当地有名的商贾。1948年,举家返迁故里。先生秉性善良,好周人之难,地方兴学立庙也多有施舍,至今仍为乡里传颂。
   宁建邦 字毅侯,祖籍山东莱芜县,1889年农历五月十八日生于阎良镇,后落居良村。1911年曾在全陕农业学校、三秦公学留德预科班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西安辛亥反正后,他与同学参加张云山的洪汉军,在城区巡逻队宣传革命。10月底,奉命回到阎良镇组建团练,稳定地方秩序,向群众宣传西安光复的-和意义。后在关山小学执教。1918年参加陕西靖-,在军需处工作。1921年9月被陕西靖-总司令于右任委任为同官代理知事。他上任后,即废除苛捐杂税、撤销盐禁、恢复交通运输,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国民革命筹措经费。1922年3月,他卸任回到西安。此后在煤油税务处、西北大学任职。1924年,任韩城县芝川镇百货厘金局局长。1927年他任国-军总司令部秘书和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秘书,参与军机,并安家在西安四府街。不久,离开政界。
   1930年,宁先生到中山学院任庶务主任。他热爱桑梓,关心家乡建设,在西安期间,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名望,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的好事。1935年,阎良镇联保主任朱任天、名绅朱鸿夫在他的引见下,促成了杨虎城拨款兴办阎良小学的地方盛事。
   抗战时期,宁先生举家避居三原,1939年前后回归阎良镇大良村。1940年,宁先生毅然将自己珍藏的《万有文库》(共2026册,时折合100石小麦)、《少年百科全书》、《辞源》等书籍捐献给临潼地下党组织,后被秘密运往延安。解放前,宁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过谈国帆、尹省三、王志温等多名地下党员。
   解放后,宁先生先后担任临潼县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等职,积极参政议政。“文革”中,宁先生被冠以“伪县长、漏划地主”等罪名,列为-对象,受到错误批斗。1971年予以公开平反,恢复名誉。1972年6月辞世,享年84岁。
   亓彦英 小良村人,祖籍山东莱芜县大官庄,1932年农历11曰29日出生。1951年从军,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转业到陕西省商业厅。1962年调到临潼县,先后在县广播站、县工委工作。1964年到临潼县阎良镇委工作。1965年任阎良镇供销社主任。1971年任阎良区商业局首任局长。1985年任阎良区政府信息处主任。1987年任阎良区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长,1993年退休。他在任期间,敢于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为同志和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他任人唯贤,提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同志中有很高威望。
   吕忠智 小良村人。1988年3月~ 1993年1月任0阎良区委副书记,1993年1月~1996年3月任阎良区政协主席。
   吕健 小良村人。曾任西安市碑林区副区长,0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正局级),2007年至今任长安区区委书记。
   柳思源(1924~1993) 柳家村人。曾任青海省大通县县委副书记。
   柳铁牛 柳家村人,生于1953年。2003年至今任阎良区政协副主席。
   宁本立 宁毅侯之孙,大良村人,生于1958年。1977年参加工作。现任阎良区政协常委、办公室主任。幼承庭训,临池不辍,攻习柳公权、于右任、启功等人书法,自成一体,擅长行草隶篆。书法作品被收入中华书画名家作品集,曾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书画艺术大赛金奖和中华爱国艺术家奖章等多项殊荣。
   罗永信 0党员,罗家村人,生于1960年9月。现任麻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阎良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一届-会代表。
   三、文物古迹
   【梁泉西堡筑城纪事碑】 刻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长71厘米,宽39厘米,厚13厘米。碑文为《梁泉西堡城工记》,山东省益都县庠生赵瀚撰文,牛佐岐书丹,记述了1911年冬至1912年初,今小良村的亓、杜、吕三家共计捐银80两,大良、小良的宁、鲁、亓、孟、牛、邢、杜、许、李、张、田、吕等26户村民出工修筑梁泉西堡(今小良)城墙之事,后附各户捐银出工的数目。这项工程由村民宁振卫、鲁玉坤、亓因盛、孟继成、亓济昌五人发起,鲁玉瑞主持修筑,历时数月告竣。该碑为研究小良村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证实小良村原名梁泉西堡,此前所传“新城”之名乃系村民在城墙修筑后对该村的惯称。此碑现由鲁玉瑞之子鲁琦收藏。
   四、教育简史
   麻张村解放后建有三所初级小学,分别为柳家小学、麻张小学、良村小学。
   【柳家小学】 位于柳家村东南角,三间破庙作教室,设置为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班。1958~1964年为完全小学,后又改制为一至四年级初级小学,延续至1977年撤销,学生合并到麻张小学。
   【良村小学】 位于现大良组中部北侧的关帝庙内,以三间破庙为教室,另盖办公室一间。解放后一直由良村、新城两个村子合办。1958年由于阎良机场建设和172厂落户阎良,又新盖四间教室,吸纳了172厂部分子弟就读。1977年因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撤销,学生纳入麻张小学就读。
   【麻张小学】 建于解放初期,位于麻张村东南角,以破庙作教室,招收本村学童入学,设置为一到四年级,均为复式教学班。1968年麻张小学迁到麻张村西南角重建新校,为六年制完全小学。良村小学、柳家小学时为麻张小学的教学点, 1977年两校撤销并入麻张小学。1996年,麻张村投资120万元修建了面积达1442平方米的标准教学楼,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最多时教师达24人,学生近400人,本村子弟和周边务工的农民工子弟在此就读。
   五、重大事件
   【良村会议】 1949年2月,临潼县渭北第一次解放,当时县委曾在阎良镇良村召开会议,决定培养干部以迎接全县解放。并立即开设了区委书记、区长训练班,两期共培训100多人。同年3月,因解放军暂时北撤,临潼县委又在合阳县雷家洼轮训各类干部两期,共350人。
   六、特色介绍
   【大良路】 随着阎良城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宽12米,连接润天大道与公园街的大良路于1998年开通。该村投资456万元建成路北95间7125平方米的高档门面房,路南先后自建门面房7500平方米,大良路一跃成为集商贸、餐饮于一体的繁华路段,每年可为大良组村民赚回380万元的可观收入。
   【润天大道】 润天大道是在原东环路的基础上扩修的,因该路段有润天酒店而得名,位于大良组和麻张组之间,南接人民路,北通前进东路,2005年竣工。此路在原东环路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主道宽16米,两侧辅道各5米。麻张组、大良组共投资2644万元于润天大道两侧建成31954平方米欧式门面房,使润天大道成为阎良城区东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城区居民餐饮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为大良、麻张组村民年均增收526万元。
   【文化路】 文化路位于胜利街、公园街之间,西通胜利街,东接公园街,开通于2005年。两侧门面房建设档次高,质量好,每年可为小良组村民增加51万元的经济收入。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114002 710000 -- 查看 麻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麻张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麻张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农兴村

  农兴村地处阎良城区东部,人民东路横穿其境。村委会设在人民路东段南侧的农兴街和倚天路交汇处,下辖渠湾、小郭、北朱、牌楼、李皮、新东、新西七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1860亩,村民2386人。    该村民国时期分别归阎良镇的一保、二保及武屯镇二保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分属临潼县九区四乡和二乡所辖。1956年合作化时成立“农兴高级合作社”,划归新兴乡,后改为农兴大队。1964年又划归阎良镇。1966年阎良划归西安市后,仍为农兴大队,属阎良公社管辖。同时,将李皮村划入,将张大夫村划归新兴乡万南大队。1984年改大队为村民委员会。1997年从阎良区阎良乡划归新华路街道办管辖至今。    该村地势平坦,有泾惠渠、机井可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村民大都以种植业、养殖业、进城务工、搞基建、跑运输、兼营工商业为主。在近年来的城市扩建中,农兴村依托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大力发展私营企业、出租房屋、商贸商住,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委会科学规划,建成了3个新村和城东建材商贸城,村民或出租房屋,或自主经营,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增收和生活问题。这几年共硬化村内道路33368米,修明渠2000米,打深井2眼,购置多体垃圾箱7个,修建文化健身广场1200平方米,三个新村的污水全部排入城市配套管网,安装路灯126盏,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了100%。村内有卫生所两个、小学1所。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来,农兴村经济迅速发展,基本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居住园林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安居乐业,社会环境稳定。    一、村组概述    (一) 牌楼组    清朝年间,这里原有 “朱卢五堡”,包括:朱卢堡(两个堡子连着,西头以姓朱的为主,东头以姓卢的为主,中间因有城墙而不通)、东卢堡、北朱堡、庄子园。乾隆年间,该村卢文绪因病早亡,其妻朱氏乞讨赡养公婆,抚养幼子,贤惠可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帝降旨,为其立一石牌坊以示表彰。原西卢村由此更名为“牌楼村”,沿用至今。该村原只有卢、朱两姓,都是老户,后有吴姓迁入。该村一直属临潼县阎良镇管辖。新中国成立后,修建飞机场时,将朱卢堡、东卢堡大片耕地占用,后部分村民外迁武屯镇的西相、广阳、耿许、金指王、老寨等地,未搬迁户也陆续在北朱村东今址另建新村。2004年,村委会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了占地50亩的牌楼新村,现已建成双户式别墅102套、村民住宅楼两栋。牌楼村现有72户, 260余人,村民大都从事工商业、运输业及进城务工。牌楼新村环境优美,建有一个篮球场和2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场地文体健身器材齐全。    (二) 渠湾组    据传,明万历年间任姓在寇公渠拐弯处建村,取名贤任村,后因地处该渠拐湾处遂更名为渠弯,后称渠湾堡,沿用至今。村民大都姓任,后有赵姓从河南迁入,肖姓、孙姓从山东迁入。   该村属于城乡结合部,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村东另建新村。2005年新建“城东建材商贸城”,2010年9月10日因城中村改造,整村拆迁。现全村80户人,全部搬到渠湾新村。现在的村民以商贸为主,兼营运输业。渠湾新村内自来水、天然气、暖气、闭路、宽带全部到位,村民的生活水平,与城里人的生活几乎相当。    (三)小郭组    该组地处阎良城区以东人民路中段,1995年有农业户口42户,191人,耕地264亩。土地平坦肥沃,水利条件优越,盛产粮棉瓜菜。村民以农为主,兼营工商业及养殖业。2002年将旧村拆除,另建新村。新村占地58亩,有别墅122套、村民安置楼3栋,另有一个瓜果蔬菜批发市场。大部分村民参与市场管理,个别人还在其中经营。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万元。    清末兵燹后,当地人口锐减。外乡人郭丰盛迁入后,以垦荒种地、酿醋为生。因其姓郭,村名遂为“小郭村”。当时,蒿蓬遍野,狼狐出没,人畜屡受其害。郭家一小儿被恶狼吞噬后,就搬迁到有城墙的麻张村定居(现在麻张及王合的郭姓都是郭丰盛的后裔)。清末光绪年间有商县黑龙口苏姓三兄弟及蓝田王姓迁入后,因原村地处牌坊偏西处,遂更名为“坊西堡”,但人们仍把此地叫小郭村,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又有商县的汪姓、永寿的赵姓迁入,袁姓系后来迁入的本地人。该村原有城墙,仅开一小东门,门楼上方有“坊西堡”砖刻匾牌一块。    (四)北朱组    清咸丰年间,朱姓由朱卢堡分出在此建村,因地处朱卢堡西北,故名北朱村。后有张、鲍、方、贾、邹、吴、赵、潘等姓氏迁入,买姓是从阎良振兴乡买家堡招赘于朱家迁入的。后又有邹姓、吴姓迁入。鲍姓由商县迁来,赵姓由米脂迁来,潘姓由河南迁入。村民大都经商做生意,2005年村委会筹集资金建起了北朱综合市场。2003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阎良分校也落户该村。    (五)李皮组    该村地处城区东南部,东邻新兴的井家、仁合,南接邰家、解家,北靠飞机场,西南与绳张村接壤。土地肥沃,是天然的粮、菜、瓜、果基地。村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现有村民146户,460人,耕地面积700亩。相传明建文元年(1399年)李姓先祖迁此建村,村民除种田外,还兼制皮革,因工艺精巧,远近闻名,故外人称该村为李皮堡,沿用至今。   村民大都姓李,后迁来的有孙姓、赵姓、胡姓、潘姓等。该村原有土城墙一座,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    (六)新兴村(新东、新西组)    1889年,山东益都县江德欣、江德广、张清义、张清浩、张文秀、李金、李银、李环、张贵林、张富村等户移民来陕,在张大夫堡以南荒地上落户定居,人称张大夫南庄。1900年后,又有燕好友、燕景文、燕江清、张文炳、袁文贵、刘清江、杨宝廷、赵满堂、王成金、陈旭山、张学明、锡庆云等户先后迁入。张、王、李、赵、燕、江,皆属益都县,杨、锡等三户从寿光县迁入。民国二十三年,实行联保制时,该村归阎良镇第一保,遂更名为新兴村。1949年5月归临潼县阎良区第一乡第四行政村。1950年4月归牌楼乡。1956年成立农兴高级合作社,后又成立农兴大队,划分为东西两个生产队。解放初期,该村共有49户,280人,耕地面积1800亩。1953年飞机场占地约200亩,1958年公社化时,又将200亩平调给张大夫、柳家村。现在的新东组有140余户,460余人,新西组有150户,450余人。    该村村民多来自山东、河南、甘肃、商县、江苏、湖北、四川等省,还有张振英家从富平曹村迁入。    二、本村人物    任世绪(1802~1888) 字承基,恩赐寿官,渠湾村人。先生身魁伟,**聪敏,小时即提笔成章。后随父在陕南经商,把买卖管理得井井有条。六十多岁后,回到村里,教育子孙种田读书、勤俭持家。光绪三年(1877年),陕西大旱,颗粒无收,先生强力肩任,赈济乡民,救活许多人。先生曾为县里当差十年,却赔钱甚多,因为每遇村里有困难的人家,他就多方帮助。每到年末和春天青黄不接时,不等缺粮户开口,他就按各家人口送给粮食,予以接济。亲朋乡邻,凡逢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他都有所资助。对欠债者,当面焚毁债券,说:“我怕我的后人不像我,还找你要账。”    任明都(1842~1912) 任世绪之子。七岁时,生母李太夫人去世。其兄明烈去世早,他抚养几个侄儿。同治元年家乡遭兵燹,先生全家避乱,迁到白水县。事后回到家乡,房屋已被烧成一片废墟。先生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光复祖业;对邻里也都给予帮助。1900年,关中大旱,先生帮助筹措阎良赈灾事务,洁己奉公,人们交口称赞。1907年,任凤翔府学教授,太守尹仲锡对先生十分信任,对先生的评价为:“学识和修养都很优秀,年长有德,办事得力。”先生生谦逊善良,喜淡泊。祖先有遗产在汉中二郎坝,先生经营数十年,买卖不断发展,资本更加雄厚,但先生依然简朴节约,把钱财看得很淡,生活上从不放纵。    朱思理(1870~1947) 农兴村牌楼组人。青少时务农兼经商,好行侠义,同四弟思兴参加-官府活动,与李虎臣、林瑞泉、张明轩等友善。曾携四弟思兴杀了催粮差官,被县府逮捕,脚穿铁丝架于驴背向临潼县押解。幸被李虎臣等“刀客”救回。养伤期间遭官府偷袭,其四弟思兴被杀害。朱思理胆识过人,办事公正,上世纪三十年代一直被推任为阎良镇商会会长,为阎良镇的商贸繁荣做出了贡献。1942年捐地三亩,用于兴建牌楼小学,热爱家乡的义举一直为乡里称颂。    卢景明(1889~1970) 农兴村牌楼组人,著名民间画师,俗称“画匠”。其父卢玉龙,陕西著名神像雕塑家。景明小时喜做“纸品工艺”,后随父亲研习“庙活”,以给神体穿衣贴金和壁画见长,兼绘“祖先轴子”,扎制高档纸质工艺品。方圆许多村的“庙活”多出于他父子俩的手艺。解放后,景明的巨型扎灯工艺品曾在临潼县获奖并展出。1958年他被临潼县抽聘到华清池,参与整修华清池的廊坊绘画。此后,阎良的公益墙体画,多是他的杰作。1970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去世,享年81岁。    朱荣超 字任天, 1906年11月6日生于农兴村牌楼组。1926年考入平凉军校,毕业后分到国民革命联军冯玉祥第八军。1930至1931年在该部汉口办事处负责军械财务。该部被蒋介石撤销后,遂归田园。1933年受聘关山小学任教两年。1935至1938年被任为阎良镇联保主任。1935年夏,先生偕阎良人士向杨虎城将军面申资助阎良镇扩建小学,得到杨将军即付一千大洋的资助。1935年底,先生又与地方知名人士致函杨虎城将军,建议咸铜铁路线不要穿瓦头坡,应改道经阎良镇绕断塬过富平,被将军采纳。1936年“西安事变”后,先生和谈国帆、红军代表联合召开了声援大会。1938年底先生五次辞职未获准后便自动弃职,被县“长枪队”拘留,后经保释回家,不再任职。1977年5月18日病逝。    卢志敏(1904~1964)农兴村牌楼组人。热爱中医,自修研习。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临潼县考得行医资格证书,在阎良镇行医,后加入合营医疗机构,行医十多年,不仅在农村,而且在“西飞”职工和家属中享有声誉,尤以儿科受称道。先生为人厚道仁义,村民有病随请随到,有小病求药者即予之。    朱民忠(1924~1969)朱荣超长子,农兴村牌楼组人。1939年在三原中学加入“抗日民先队”。 1947年11月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 1949年2月到延安大学学习。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他一直在西北政法学院(原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任职。1949年11月加入中 国0,历任校务秘书、秘书室主任、组织科科长。1954年到中国人民大学民法专业脱产读研两年,毕业回西北政法学院任民法教研室主任。1959年3月起先后任政策研究室主任、党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长等职。1964年春调省委宣传部。“文革”期间被揪回学院遭残酷-成疾,后被“解放”。 1969年9月15日英年早逝,年仅46岁。   卢正云 1931年9月生于阎良牌楼村。1949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9月考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3月加入中国共 产 党。高级经济师,正厅级干部。先后在西宁市人民银行、青海日报社、工商银行工作。曾任人行货币流通科副科长,青海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副社长、副总编,省人行副行长、党组成员,省工行行长、党组组长。1994年离休任顾问。    张学明 北朱组人,生于1935年,1955年参军,系兰州军区某部战士,1958年在西藏平叛中牺牲。    朱民志 朱荣超之子,生于1936年。陕师大中文本科毕业,中教高级职称,农兴村牌楼组人。196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商洛、临潼、宝鸡等地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铁中主管教学副校长、民办艺术学院副院长。发表教学论文、剧本、杂文、诗歌、歌曲、报道100多篇首。    卢华芳 生于1941年,0党员,农兴村牌楼组人。1961年考入哈军工,后转入重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电子技术学院。1964年毕业,任46军某师机要参谋。17年后转业到陕西省物资局燃料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    卢军政 农兴村牌楼组人。西安外国语学院1967届本科毕业。工作后教高中英语数年。改革开放后专职航天科技英语翻译和科技情报搜集工作直到退休。入选《中国翻译工作者名人录》一书。    任同斌 渠湾村人,生于1943年。 196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长期从事兽医临床工作,系高级兽医师。    江秀乐祖籍山东青州,1949年1月生于新兴村,0党员,教授。1975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后留校任教。1981年该校研究生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历任马列教研部副主任、党委常委、学工部部长、副校长,1990年任陕西省教委秘书长,1993年回陕西师范大学任副校长,1994年9月至2010年12月,担任学校-。此外,他还是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担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    卢正学 1948年生于阎良牌楼村。先后在阎良区农兴小学、青海铝厂技工学校任教。从1980年开始学习写作,在全国30多家报刊发表诗文800余篇(首),曾获省、市、区媒体嘉奖,被收入《中华写作英才》一书,1993年被吸收为中国作协青海省分会成员。    朱建峰 原籍渭南市临渭区阎村乡北阎村,1972年举家迁居农兴村新东组。1978年参加工作,曾任阎良区关山镇镇长、书记,现任阎良区安监局局长。    芦安斌 农兴村牌楼组人,1954年8月5日出生。现任农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近几年,在他的带领下,建成了三个新村、三个市场,使农兴村的新农村建设走在了全区前列。他连续三年获得陕西省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光荣称号。2009年当选为市人大代表,获陕西省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称号。   另有任彦斌,现任海南省海口市汽车制造厂厂长;江秀涛,现任西安电力工业学院主任;江秀汉,曾任西安石油学院主任;江秀凯,现任山东省青岛市旅游局副局长;江秀明,任陕西国防工办处长;燕孝先,任试飞院公安处处长、政委;江秀杰,在商洛地质队供职,高级工程师。    三、文物古迹    【清代任氏墓志】 任世绪墓志,当地李桥村举人杨彦修撰文,廪生王崇熙书丹,蓝田牛兆廉篆盖。任明都墓志,韩起龙撰文并书。两块墓志为研究当地清末的经济、社会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现由任氏后人保存。    【牌楼】 原在今牌楼村东头。清乾隆年间,该村卢文绪因病早亡,其妻朱氏乞讨赡养公婆,抚养幼子,贤惠可风。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帝降旨,为其立一石牌坊以示表彰。牌楼高约15米,宽15米。横额有“圣旨”二字,左石柱镌刻有“卢门朱氏贞节无上”八个大字。这座雄伟壮观的石牌楼历经183年风雨侵蚀,直到1958年被拆除,石柱石梁用于修建水利工程。    【渠湾城堡】 渠湾村原有城墙,开东南二门,城墙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120米。清末战乱中毁坏严重,残破不堪。南门可以进出大马车,而东门只能进小推车。东门、南门都没有真正的门,所谓城门,也仅仅是一个通道而已。解放后被夷平。    【庙宇】(1)原东卢堡隔东西大路的东南(在今之农兴南路直向南延伸,过飞机场北外墙后,再向南延伸约80米处,以直角向东拐四百多米处)有座建于清代的“关公庙”,三大间,大门朝西。内有关公巨型贴金像面西而坐,左边有关平恭然立伺,右边有周仓持刀待命。庙门外有三百多平方米的场地,有石凳供人休息;周围除四株柏树外,还有十多株合欢花树,肃穆而可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庙门由上向下,在第二个石台阶上,左边有一双光滑的“巨人脚印”,深10公分许,其脚型及大小,正与庙内关公坐像之脚相同;而其右边(北边),有一直径约8公分的“尖底石坑”,周边呈不规则状。祖辈传说,是关公显灵时的遗迹。1951年春,因学-多,牌楼小学容纳不下,在这座庙内设了一个班。1954年修飞机场,该庙被拆除。    (2)原东卢向西,在东西大路的南侧(在今之农兴南路直向南延伸,过飞机场北外墙后,再向南延伸约80米处,以直角向东拐约一百米处),有座建于清代后期的“湘子庙”,庙小而新,壁画完好,门向北,常有逃荒者、养病者暂住。也是因修飞机场而拆。    (3)原朱卢堡北边沿东西大路向西,到向北通北朱堡的拐弯处的路南(在今之牌楼组西端与北朱组东端临界处,直向南延伸与奶牛场北之东西路相交后,直向西延伸约40米处),有一座建于清代的“菩萨庙”,全砖结构,庙门向北。该庙毁于清末民初之战乱。1942年修建牌楼小学时在这里拆砖,还能看到该庙三面砖墙有多半人高,庙内菩萨像身尚在,壁画隐约可见。    (4)原朱卢堡之北的东西大路旁(在今之农兴南路直向南延伸,与奶牛场北之东西路相交后,直向西延伸约30米处),清代有座“药王庙”, 庙门朝北,建国初尚存遗迹。曾经香火旺盛,求药者络绎不绝。    【新东古城】 新东组东部原有一座坚固城墙,四边各长150米,高10米,厚3米,建有东西两座高大城楼,顶部有女儿墙,可绕顶来回巡逻。公社化时被拆除当作肥料上地。    四、教育简史    【新兴书坊】 民国初年,原在陕为官的燕丕远受同族之邀在农兴村设馆授徒,办起第一座私塾。他还开药铺当郎中,医技高超,同时,也培育出燕梅村、张文烈、张宏儒等几名著名中医。解放后,在新东的几间油坊内办有小学,只收新东、新西的学生,文革后,该校撤销,学生全部到农兴小学就读。    【牌楼小学】 1942年建成,位于原牌楼村北,占地3亩。该校“文革”中改名为“红旗小学”。1980年并入农兴小学。    【农兴小学】 创办于1938年,位于新西组西侧人民路路北。2000年,村支部书记芦安斌将自己的小车卖掉,筹措资金,将该校原有危房拆除,建起三层共26间教室的教学办公大楼,辟地5亩建成操场。次年投资10多万元,为学校购置30台电脑,使该校成为为全区第一所配置电脑的农村小学。2008年,投资15万元,建成塑胶操场,并新扩场地3亩多。2010年投资20万元,给学校安装了暖气。该校现在占地面积9671平方米,有教师23名,学生146名。    五、特色介绍    【渠湾商贸街】 位于渠湾村东,始建于2005年。商贸街南北长320米,有商铺185间,总投资500万元。该街集餐饮商贸娱乐居住为一体,实为阎良城区东部较繁华的一条街。2009年又将城东建材市场引入该街,取名为“城东建材商贸城”。商贸街每年可为村民赚回300万元的可观收入。    【小郭批发市场和北朱综合市场】 2001年建了小郭批发市场,2004年建了北朱综合市场。两个市场建成后,每年可为村民赚回100万元的收入;同时吸引了大量外来客户和商户,搞活了经济,方便了村民和周边地区的市民。  

麻张村

  麻张村位于阎良城区东北角,东与新兴街道办的张大夫接壤,南与新华路街道办的农兴村相连,北与凤凰路街道办的断垣村相邻。下辖麻张、柳家、罗家、大良、小良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麻张组。现有村民2510人,已经基本上成为城中村。麻张村一带民国时属临潼县阎良镇管辖。建国初,属临潼县阎良区阎良乡。1956年,划归新兴乡农兴高级合作社。1961年成立麻张大队,属阎良公社。1969年更名为红旗大队,1972年复名麻张大队。1984年改称麻张村。1997年从阎良区阎良乡划归新华路街道办管辖至今。    解放前,该村虽然地处阎良镇附近,但经济落后,农民靠天吃饭。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麻张村依托临近城区的优势,发展私营企业、奶牛养殖、蔬菜种植、出租房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近年来的城市扩建中,村委会科学规划,建设了商贸街,出租门面房,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不断优化村居环境,共硬化村内道路1.758万米,修排水明渠1100米、暗涵5174米,购置钢体垃圾箱15个,建文体健身广场800平方米,改成水厕145座,安装路灯115盏,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目前,该村有大良路、润天大道两条商业街,已成为阎良城区较为繁华的区域。    一、村组概述    (一)麻张    该村位于阎良城区润天大道北段之东,前进东路之南,润天酒店之北,一飞院以西。相传明代麻姓、张姓在此建村,遂名麻张堡。该村旧时有城墙,解放后被夷平。1949年有人口126人,2010年有耕地70亩,村民 410人。有张、李、王、冯、刘、崔、郭、卢、韩、魏等姓氏,其详情未考。    (二)罗家    该村位于前进东路之北,咸铜铁路之南,东航花园小区以西,阎良区看守所之东。1913年,河南省邓县罗姓灾民在麻张堡北定居,后子孙繁衍,渐成村落,故名罗家村。初与麻张合编为一村,1981年分队后,独立成为一个生产队。1949年有村民65人,2010年有198人。该村最初只有罗姓,后有亲戚投靠,渐有卢、李、陈等姓村民迁入。    (三)柳家村    该村位于阎良倚天路东侧,107省道从其北经过。明代-柳姓移民在梁泉河(俗称狼窝沟、柳家沟,解放后平整土地会战中被填平)边建阳柳、阴柳二村。清末兵燹后,阴柳村并入阳柳村,即今天的柳家村。1949年全村有270人。现分为三个村民小组,柳东现有410人,村东为阎良西飞一中新校址。柳西一组现有176人。柳西二组现有村民200人。该村有柳、房、林、雷、张、王、刘等姓氏,其详情未考。    (四)大良    阎良城区东部最大的城中村,位于大良路、润天路、人民路、公园街之间。元代《长安志图》记述石川河渠时说:“栎阳除泾水所灌之外,其东北境高,泾水不能及,遂引石川河经断原东、梁村,过白渠西南以溉其地。”按其位置,这个梁村就是现在的大良村。明代时,该村西南有一清泉涌出,向东经柳家、薛雷流入石川河,该村地处泉旁,遂名梁泉堡,也叫过丰润村,康熙年间始称良村。因山东移民在村旁建有小村子——梁泉西堡(群众惯称新城),当时新城和良村编为一村,统称良村。1959年,建“苏联专家楼” (今141医院处),将良村和新城分开,当地工人遂称良村为大良、新城和邢家为小良,后来成了正式村名。解放前该村有土城一座,南城墙辟有两个城门,东为大城门,门额镌刻“良泉堡”,西为小城门,门额镌刻“丰润村”。1958年,搜肥运动中,城被夷平。大良村东原有药王庙和无量佛庙,每年二月二有庙会,终年香火不断。药王庙楹联为“治龙治虎治黎民,药王药圣药真人”。该村是当地老户和湖北、山东移民杂居的村子,东部城内称堡子,居住老户,西部城外称良村庄子,为山东移民居住区,现在已成杂居局面。现有村民646人。姓氏有张、牛、鲁、宁、亓、许、田、李、孟、周、朱、戴、陈、谷等。鲁姓系1882年前后鲁正满从湖北麻城县迁来;宁姓1889年从山东莱芜县方下镇徐封邱村迁阎良,后落户该村;许姓系1919年山东莱芜县羊里镇辛兴庄许氏十八代孙许敦河携子昌先、盛先、孝先迁此。余姓未考。村内有一棵清代国槐,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古树名木。    (五)小良    该村位于大良村西北百余米处。清末光绪年间湖北、山东灾民在此建村,因在梁泉堡之西,故名梁泉西堡。1912年筑城,东西约90米,南北约70米,辟一南门,城内街道呈T型,住着亓、杜、吕三姓人家,群众惯称为新城。邢姓、许姓住在城北。1959年更名为小良。现有村民418人。姓氏有邢、亓、许、杜、吕、刘、田、李、朱、郑、王等。许姓系1907年、1928年分两次从山东莱芜县羊里镇辛兴庄迁来。杜姓清末亦从莱芜迁来。邢姓清末由湖北迁到今丹凤县,后由丹凤迁此。余姓未考。    二、本村人物    张振川 大良组人。早年在国民二军当过团长,后解甲回乡,群众称张团长。他思想开明,同情革命,0交口地下组织与其建立了-关系,并在其家设立了地下交通站。1941年秋,许权中将军的女儿黎英(0党员)和丈夫王俗明曾在其家小住,后奔向边区。交口“7·3”血案发生后,谈国帆的家属曾在其家隐蔽过一段时间,后进入边区。1941年,交口地下党将宁毅侯捐献的《万有文库》运往边区时在-线受阻,后经张振川找淳化-驻军营长焦彦斌说情,得以顺利通行,运抵延安。    鲁昆山(1880~1957)原名玉瑞,字贻谦,1880年生于湖北麻城,幼年随父兄来陕,落居今阎良区新华路街道办大良村。1912年主持修筑梁泉西堡城(俗称新城,今小良村)。后投身军界,曾任北洋政府陆军上将马福祥的副官,称“鲁师爷”,曾参加解西安之围。后退出军界,寓居平凉,成为当地有名的商贾。1948年,举家返迁故里。先生秉性善良,好周人之难,地方兴学立庙也多有施舍,至今仍为乡里传颂。    宁建邦 字毅侯,祖籍山东莱芜县,1889年农历五月十八日生于阎良镇,后落居良村。1911年曾在全陕农业学校、三秦公学留德预科班学习,开始接触革命思想。    西安辛亥反正后,他与同学参加张云山的洪汉军,在城区巡逻队宣传革命。10月底,奉命回到阎良镇组建团练,稳定地方秩序,向群众宣传西安光复的-和意义。后在关山小学执教。1918年参加陕西靖-,在军需处工作。1921年9月被陕西靖-总司令于右任委任为同官代理知事。他上任后,即废除苛捐杂税、撤销盐禁、恢复交通运输,促进商贸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国民革命筹措经费。1922年3月,他卸任回到西安。此后在煤油税务处、西北大学任职。1924年,任韩城县芝川镇百货厘金局局长。1927年他任国-军总司令部秘书和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秘书,参与军机,并安家在西安四府街。不久,离开政界。    1930年,宁先生到中山学院任庶务主任。他热爱桑梓,关心家乡建设,在西安期间,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名望,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的好事。1935年,阎良镇联保主任朱任天、名绅朱鸿夫在他的引见下,促成了杨虎城拨款兴办阎良小学的地方盛事。    抗战时期,宁先生举家避居三原,1939年前后回归阎良镇大良村。1940年,宁先生毅然将自己珍藏的《万有文库》(共2026册,时折合100石小麦)、《少年百科全书》、《辞源》等书籍捐献给临潼地下党组织,后被秘密运往延安。解放前,宁先生利用自己的身份,掩护过谈国帆、尹省三、王志温等多名地下党员。    解放后,宁先生先后担任临潼县政协委员、人民代表等职,积极参政议政。“文革”中,宁先生被冠以“伪县长、漏划地主”等罪名,列为-对象,受到错误批斗。1971年予以公开平反,恢复名誉。1972年6月辞世,享年84岁。    亓彦英 小良村人,祖籍山东莱芜县大官庄,1932年农历11曰29日出生。1951年从军,参加抗美援朝。1956年转业到陕西省商业厅。1962年调到临潼县,先后在县广播站、县工委工作。1964年到临潼县阎良镇委工作。1965年任阎良镇供销社主任。1971年任阎良区商业局首任局长。1985年任阎良区政府信息处主任。1987年任阎良区土地管理局首任局长,1993年退休。他在任期间,敢于坚持真理,主持公道,为同志和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他任人唯贤,提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同志中有很高威望。    吕忠智 小良村人。1988年3月~ 1993年1月任0阎良区委副书记,1993年1月~1996年3月任阎良区政协主席。    吕健 小良村人。曾任西安市碑林区副区长,0西安城墙景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正局级),2007年至今任长安区区委书记。    柳思源(1924~1993) 柳家村人。曾任青海省大通县县委副书记。    柳铁牛 柳家村人,生于1953年。2003年至今任阎良区政协副主席。    宁本立 宁毅侯之孙,大良村人,生于1958年。1977年参加工作。现任阎良区政协常委、办公室主任。幼承庭训,临池不辍,攻习柳公权、于右任、启功等人书法,自成一体,擅长行草隶篆。书法作品被收入中华书画名家作品集,曾荣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华书画艺术大赛金奖和中华爱国艺术家奖章等多项殊荣。    罗永信 0党员,罗家村人,生于1960年9月。现任麻张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阎良区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一届-会代表。    三、文物古迹    【梁泉西堡筑城纪事碑】 刻于民国元年(1912年)三月十五日,长71厘米,宽39厘米,厚13厘米。碑文为《梁泉西堡城工记》,山东省益都县庠生赵瀚撰文,牛佐岐书丹,记述了1911年冬至1912年初,今小良村的亓、杜、吕三家共计捐银80两,大良、小良的宁、鲁、亓、孟、牛、邢、杜、许、李、张、田、吕等26户村民出工修筑梁泉西堡(今小良)城墙之事,后附各户捐银出工的数目。这项工程由村民宁振卫、鲁玉坤、亓因盛、孟继成、亓济昌五人发起,鲁玉瑞主持修筑,历时数月告竣。该碑为研究小良村的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依据,证实小良村原名梁泉西堡,此前所传“新城”之名乃系村民在城墙修筑后对该村的惯称。此碑现由鲁玉瑞之子鲁琦收藏。    四、教育简史    麻张村解放后建有三所初级小学,分别为柳家小学、麻张小学、良村小学。    【柳家小学】 位于柳家村东南角,三间破庙作教室,设置为一至四年级复式教学班。1958~1964年为完全小学,后又改制为一至四年级初级小学,延续至1977年撤销,学生合并到麻张小学。    【良村小学】 位于现大良组中部北侧的关帝庙内,以三间破庙为教室,另盖办公室一间。解放后一直由良村、新城两个村子合办。1958年由于阎良机场建设和172厂落户阎良,又新盖四间教室,吸纳了172厂部分子弟就读。1977年因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撤销,学生纳入麻张小学就读。    【麻张小学】 建于解放初期,位于麻张村东南角,以破庙作教室,招收本村学童入学,设置为一到四年级,均为复式教学班。1968年麻张小学迁到麻张村西南角重建新校,为六年制完全小学。良村小学、柳家小学时为麻张小学的教学点, 1977年两校撤销并入麻张小学。1996年,麻张村投资120万元修建了面积达1442平方米的标准教学楼,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最多时教师达24人,学生近400人,本村子弟和周边务工的农民工子弟在此就读。    五、重大事件    【良村会议】 1949年2月,临潼县渭北第一次解放,当时县委曾在阎良镇良村召开会议,决定培养干部以迎接全县解放。并立即开设了区委书记、区长训练班,两期共培训100多人。同年3月,因解放军暂时北撤,临潼县委又在合阳县雷家洼轮训各类干部两期,共350人。    六、特色介绍    【大良路】 随着阎良城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宽12米,连接润天大道与公园街的大良路于1998年开通。该村投资456万元建成路北95间7125平方米的高档门面房,路南先后自建门面房7500平方米,大良路一跃成为集商贸、餐饮于一体的繁华路段,每年可为大良组村民赚回380万元的可观收入。    【润天大道】 润天大道是在原东环路的基础上扩修的,因该路段有润天酒店而得名,位于大良组和麻张组之间,南接人民路,北通前进东路,2005年竣工。此路在原东环路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主道宽16米,两侧辅道各5米。麻张组、大良组共投资2644万元于润天大道两侧建成31954平方米欧式门面房,使润天大道成为阎良城区东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城区居民餐饮娱乐的好去处,同时也为大良、麻张组村民年均增收526万元。    【文化路】 文化路位于胜利街、公园街之间,西通胜利街,东接公园街,开通于2005年。两侧门面房建设档次高,质量好,每年可为小良组村民增加51万元的经济收入。  

绳张村

  绳张村位于阎良飞机场南侧,辖绳张、王合两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在绳南组与绳西组之间。    绳张村明清时期属临潼县三田里,民国时属临潼县阎良镇第二保管辖。建国初,属临潼县阎良区牌楼乡。1958年成立绳张大队,辖绳张、王合、禄北寨、禄南寨、邱家5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1966年随区划调整,划归西安市阎良区,绳张大队仅有两个自然村,3个生产队。1984年恢复绳张村,辖绳东、绳西、绳南、王合4个村民小组。1997年从阎良区阎良乡划归新华路街道办管辖至今。   解放前,绳张村经济落后,农民靠天吃饭。改革开放后,种植业、养殖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有养殖合作社1个、种植合作社1个、商店9家、卫生室1个。    一、村组概述    (一)绳张村    明洪武年间,河南人张圆信迁此建村,得名绳张村。解放前有土城一座。1949年有村民560人。现分为三个村民小组,其中绳南组有117户,409人,耕地面积656亩;绳东组有74户,249人,耕地面积388亩;绳西组有63户,237人,耕地面积393亩。    (二)王合    因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村民王有元之妻张氏守节抚孤被朝廷旌表,立贞节牌坊,遂得村名“王寡妇”。民国时,官方登记村名,雅化为王官富。后因两王姓合宗共祀,遂更名王合。该村现有村民54户,212人,耕地面积381亩。    二、本村人物    张明轩(1892~1951) 原名新发,字明轩,乳名双牛,人称“牛刀客”。张出身贫寒,民国初年,他与李虎臣、林瑞泉等举旗造反,后加入胡景翼的靖-、国民二军,官至团长。1928年解甲归田。居乡期间,兴办教育,除暴安良,支持革命,做了许多有益于桑梓和革命的事情,当地群众在阎良火车站为其树“德爱碑”。 1926年,镇嵩军围攻西安,时任营长的张明轩死守小雁塔,浴血奋战四天四夜,拉锯五次,保住了南关的咽喉阵地,因此扬名陕西军界。1941年,张出资12730块银元,将绳张初级小学扩建为完全小学,被陕西省授予捐资助学褒奖一等奖。1940年一陈姓-到阎良镇催粮,对百姓鞭打绳拴。张指使镇团丁趁夜将其砸了一砖,后又派人将陈护兵击毙,该陈见状立即逃走,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他先后将两名胡作非为、残害百姓的土匪吴老七、彭老三处决。他的护兵郭彦龙-,他不姑息偏袒,同样处决。张明轩同情革命,被我党作为-对象。1941年,秦颂臣围攻赵家庄,企图杀害进步人士李文海、梁信之。张闻讯后,即召集人员会同地下党武装力量前去营救,迫秦仓皇东窜。同年-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和军事-,张明轩帮助地下党员谈国帆等人购买或兑换0、药品、布匹等急需物品秘密运往边区。1945年,焦德甫、张保元等六人秘密运送物资去边区时被当局查获,张明轩被扣上“勾红谋反,贩卖禁品”的罪名,后赖张凤翙、李虎臣尽力斡旋,事情才算平息。1948年地下党员亓彦斌等在阎良小学门前书写“解放军攻克蒲城”的标语,被警察局沈某查悉,经张明轩说情,终化险为夷。解放后,张在西安闲居三载,卒于1951年6月25日回乡途中。    王大兴(1907~1983) 王合人。王大兴少年家境极贫,与寡母相依为命。为养母而自卖壮丁,在榆林因不甘-逃向沙漠深处。1934年与同伴投奔陕北红军,1937年在云阳被改编为八路军。后随军赴晋察冀抗日前线,参加过多次对日作战,曾参加过著名的黄土岭战役,三次负伤。曾任侦察班长、侦察排长、侦察连长、军需股长。后因他年长有伤,0无人奉养而转业回乡。当时定为三等甲级残废,享受残废军人待遇。在家乡先后担任初级社、高级社主任,生产大队主任、支部书记等职。1978年被邀参加“陕西老红军旅游团”,游览北京各大名胜古迹。死后骨灰进入西安烈士陵园。王大兴1940年在河北省阜平县结婚生子。孩子未满三月,敌人扫荡,王随部队转移,妻子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孩子交地下党员耿坤抚养。1982年10月,他去阜平县寻找,得知耿坤已牺牲,孩子寄养给另一农户,终未团聚。1983年王大兴病逝,骨灰安放在西安烈士陵园。    张成绪 绳张村人,生于1946年。1964年入伍,1982年在部队任团长。1988年转业到西安供电局,先后任纪检委书记、-。2002年任西安电力中心医院院长兼-。2002年3月任陕西电力公司政治部主任。2006年3月退休。    张安邦 生于1959年,0党员,绳张村人。2006年至今任阎良区信访局局长。曾荣获西安市新长征突击手、省委组织部颁发的“优秀驻村工作队队员”等殊荣。    三、文物古迹    【王寡妇牌坊】 原在王合组,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村民王有元之妻张氏守节抚孤被朝廷旌表,立贞节牌坊。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坏,建筑构件散落在田野。据田翔龙先生讲,牌坊上的对联为:“做好事虽无人见,积阴德自有天知。”    四、教育简史    绳张小学初创于1909年,时为初等小学堂。民国初,称初级小学,后改为保学。1935年地方知名人士张明轩捐资扩建为完全小学,新建五间二层砖木结构的教学楼一座,改名为“兴农小学”。1945年改为阎良镇第二国民学校,时有六个班,教员12人,学生142人。现在该校占地面积6亩。1998年建成教学楼一座,建筑面积约750平方米。2009年学校撤销,学生、老师分流到麻张、农兴小学。现为中心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有4名教师负责劳动实践基地的各项事务。    五、特色介绍    【蔬菜种植】绳张村种植蔬菜已有五十多年历史,特别是王合组的西葫芦已远近闻名,畅销区内外。现已扩展至绳东、绳西广大农户。常有专车收购运往四周地区,村民由此获得可观收入。    【果树种植】绳南组以种葡萄、桃为特色农业,畅销城区,更有单位、个人及商贩进园选购,已成支柱产业。花卉苗木这几年也发展迅速,为村民增收不少。    【养殖业】全村多户饲养奶牛、奶山羊。村中有鲜奶收购点一个,种兔场一个、种鸡饲养场一个。   


麻张村特产大全




麻张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