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云南省 >>德宏州 >> 陇川县

陇川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陇川县谷歌卫星地图)


陇川县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8万人 1913平方公里 533124 678700 0692 查看 陇川县谷歌卫星地图

陇川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章凤镇 约2.6万人 146平方公里

----

查看 章凤镇谷歌卫星地图
陇把镇 约2.1万人 217平方公里

----

查看 陇把镇谷歌卫星地图
景罕镇 约1.6万人 156平方公里

----

查看 景罕镇谷歌卫星地图
城子镇 0 60平方公里

----

查看 城子镇谷歌卫星地图
户撒阿昌族乡 约2.1万人 251.5平方公里

----

查看 户撒阿昌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护国乡 约7000人 159平方公里

----

查看 护国乡谷歌卫星地图
清平乡 约1.3万人 196平方公里

----

查看 清平乡谷歌卫星地图
王子树乡 约1.3万人 262平方公里

----

查看 王子树乡谷歌卫星地图
勐约乡 约3000人 121.5平方公里

----

查看 勐约乡谷歌卫星地图

陇川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瑞丽市

   美丽的口岸城市瑞丽[1],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绝对地理位置处于东经97. 31′~98. 02′,北纬23. 38′~24. 14′之间。陆路距省会昆明752公里,距州府芒市103公里,为东起上海西达瑞丽的320国道终点,是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交汇处。其东连潞西,北接陇川,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毗邻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   瑞丽地势平缓开阔,无天然屏障,交通便捷,贸易兴隆,城市功能配套齐全,是中国大西南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金大门。瑞丽拥有两个国家级口岸(瑞丽、畹町口岸),两个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合作区(瑞丽边境经济合作区、畹町边境经济合作区)。2000年4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姐告边境贸易区。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瑞丽是古代南方丝路的重要通道,是中缅两国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也是发展国际陆路运输业的交通枢纽。   瑞丽于1992年撤县设市;1999年,国务院进行区划调整,将畹町并入瑞丽。瑞丽市土地总面积10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122亩,其中水田116013亩,旱地11909亩。2006年末,瑞丽市总人口165294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76151人,占总人口的46.1%。其中:傣族55548人,景颇族13677人,德昂族1775人,傈僳族889人,阿昌族239人。   (二)行政区划   瑞丽市共辖2区: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3镇:勐卯镇、畹町镇、弄岛镇,3乡:姐相乡、户育乡、勐秀乡。有瑞丰、目瑙、勐龙沙、友谊、麓川、兴安、卯相、国门、民主街、和平国防街、建设路11个社区,29个村民委员会,212个村民小组,274个自然村。国营瑞丽农场实业总公司下辖勐卯、贺腮、弄岛、雷允、卡兰、莫里6个分公司。国营畹町农场下辖9个直属生产队。   (三)历史沿革   瑞丽历史悠久,是勐卯古国的发源地。据傣文史籍《嘿勐沽勐》记载,公元前364年,勐卯果占壁王国就已在瑞丽建立。秦汉时属哀牢。唐代属永昌。宋隶属大理腾越府。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置麓川路军民总管府。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置平缅宣慰使司,1596年(明万历二十四年)建平麓城;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设勐卯安抚司。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仍设勐卯安抚司,隶腾越厅。1912年,设勐犯弹压委员;1932年改称瑞丽设治局;1942年日军入侵瑞丽,设治局人员撤离;1945年1月,中国远征军收复滇西失地,瑞丽光复,仍恢复设治局。   1950年4月,瑞丽和平解放,建立了各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瑞丽县。1992年6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瑞丽市。2000年8月,经国家计委批准,在姐告设立边境贸易区。2002年7月撤销弄岛经济开发区。   1999年1月2日,国务院经批准(国函[1999]1号):撤销畹町市,将其管辖的城关镇、混板乡和芒棒乡划归瑞丽市管辖。2月8日,正式撤销畹町市,设畹町经济开发区(副县级)。   1999年瑞丽市辖1个镇、8个乡:勐卯镇、姐勒乡、姐相乡、弄岛乡、勐秀乡、户育乡、城关镇、曼棒乡、混板乡。   2000年,瑞丽市辖3个镇、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5521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勐卯镇8022,畹町城关镇7459,弄岛镇13481,姐勒乡20838,姐相乡19606,户育乡6965,勐秀乡11292,芒棒乡2480,混板乡4946,银河虚拟街道15587,瑞宏虚拟街道18569,团结合作区虚拟乡25965。   2002年末,瑞丽市辖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勐卯、弄岛、城关3镇,芒棒、混板、姐勒、姐相、户育、勐秀6乡;城关、姐告、团结、姐岗、勐卯、银河、瑞宏7个办事处,24个行政村;229个合作社,274个自然村。国营瑞丽农场实业集团总公司下辖勐卯、贺腮、弄岛、雷允、卡兰、莫里6个分公司。国营畹町农场驻混板乡,下辖9个生产队。瑞丽市总户数32809户,总人口11.29万人,比上年增1.49%。非农业人口42085人。在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64869人,占总人数的58%。   2003年末,瑞丽市辖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勐卯、城关、弄岛3镇,芒棒、混板、姐勒、姐相、勐秀、户育6乡;城关、姐告、团结、姐岗、勐卯、银河、瑞宏7个办事处,24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274个自然村。国营瑞丽农场实业总公司下辖勐卯、贺腮、弄岛、雷允、卡兰、莫里6个分公司。国营畹町农场驻混板乡,下辖9个生产队。全市总人口113897人,非农业人口42877人,少数民族人口65319人。   2004年,瑞丽市辖姐告边境贸易区、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边境经济合作区3区,勐卯、城关、弄岛3镇,芒棒、混板、姐勒、姐相、勐秀、户育6乡;城关、姐告、团结、姐岗、勐卯、银河、瑞宏7个办事处,24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274个自然村。国营瑞丽农场实业总公司下辖勐卯、贺腮、弄岛、雷允、卡兰、莫里6个分公司。国营畹町农场驻混板乡,下辖9个直属生产队。   2005年10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瑞丽市撤销姐勒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卯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勐卯镇管辖原勐卯镇和姐勒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姐勒乡政府驻地;同意撤销芒棒乡和混板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关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城关镇更名为畹町镇,新设立的畹町镇管辖原城关镇、芒棒乡和混板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城关镇政府驻地。[2]   (四)自然地理   瑞丽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西南。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毗邻。地处横断山脉高黎贡山余脉的向南延伸部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占全县面积73%。   瑞丽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分旱雨两季,基本无霜,年平均气温21 ℃ ,年降水量1394.8 毫米,年平均日照2330小时。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热区宝地。主要矿藏有煤和铁,还发现铅、锌、绿柱石、独居石等矿产和石灰石、陶土等建材。地热资源、植物资源及动物资源丰富。瑞丽坝子土地肥沃,地势平坦,灌溉便利,是云南省重要的产粮区。瑞丽盛产橡胶、甘蔗、砂仁、胡椒、草果、菠萝、烟草、油桐、茶叶、花生、柚子、芒果、菠萝蜜等经济作物。2000年以来,瑞丽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产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种植结构也由单一作物种植发展为粮、蔗、胶、瓜、果、菜、香料、花卉、竹笋等多种作物综合发展的生态型农业,冬季农业开发已取得了长足发展。   (五)基础设施   瑞丽市瑞丽市远眺城乡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市规划区98平方公里,建成区达8.5平方公里,已成为边境优秀城市。2000年以来,城建投资不断加大,城乡建设发展迅猛,城市交通、园林、环卫、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城市开发日新月异。以320国道为主干、乡村公路为支线的公路网络延伸到全市的每个角落,城市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年供电能力达1亿千瓦时,集程控、移动为一体的主体通讯网初具规模,瑞丽已形成了集学习、工作、休闲、文化、购物、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城市。[3]   (六)经济贸易   瑞丽经济发达,投资政策优惠。2004年瑞丽生产总值10.3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贸易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以城带市、特色建市的发展思路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外贸、旅游、工业、农业已成为瑞丽的四大支柱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初具成效,国企改革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全市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中缅两国的资源和市场,建设繁荣稳定的边疆,中央、省、州先后给了瑞丽许多投资优惠政策,拟将瑞丽建成大西南最活跃最开放的地区。国务院决定建设的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和泛亚铁路,都从瑞丽出境,促进了瑞丽贸易、旅游、服务、仓储等产业的飞速发展。   瑞丽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倍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完善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状况和发达的通讯服务吸引了国内外广大投资者前来寻求发展机会。   瑞丽为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经济圈最为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商贾云集,市场繁荣。国内贸易异常活跃,2005年1-8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012亿元,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实现2.61亿元,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 87%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据海关统计,2005年1-8月通过瑞丽口岸的贸易进出口总额达22.9亿元,其中,出口总额为19.6亿元,进口总额为3.3亿元。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机电产品(发电机、水泵、轴承、汽车零配件等)、摩托车、农业机械、纺织品、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化工产品(化肥、石腊、成品油等)、五金、日用百货、食品等产品。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水产品、矿产品、水果、木材、珠宝玉石成品、玉石毛料以及世界罕见的树化玉毛料等产品。2006年,瑞丽市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5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完成2.9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完成8.7亿元,增长8.8%。第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2.9%、19.1%和5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亿元;口岸贸易进出口总额34.88亿元;市内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8亿元;财政总收入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   (七)发展优势   瑞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它与我国友好邻邦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169.8公里,是我国陆路边境线上对外开放条件最好的地方。从昆明出发沿320国道一天半的路程即可到达邻国缅甸边境,地理、气候条件优越,边境口岸、边境通道可以“全天候”利用。   瑞丽处在中华经济圈、东盟经济圈和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实施南向印度洋战略的重要门户。从交通条件看,瑞丽具有通往缅甸、辐射东南亚、南亚最便捷的通道。起自上海的320国道由瑞丽姐告出境与缅甸的“史迪威”公路相连。从昆明到瑞丽的高速公路于2008年全线贯通。从昆明到仰光的公路全长1800公里,即可进入印度洋。绕开了“马六甲困局”的瓶颈,并可缩短运距5000多公里,节省运输时间15-30天。   从能源安全的角度上看,石油是全球消耗比例最高的能源,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进口石油中有80%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运抵我国沿海。如何破解“马六甲困局”已经成为中国学术界、经济界非常关心的话题。从缅甸实兑港经瑞丽到昆明的输油管道方案虽然提出的时间不长,但其优势是明显的。一是可以绕开“马六甲困局”;二可以沿输油管道沿线建设铁路、公路,把缅甸实兑港开辟为我国南向印度洋、出口南亚、非洲、欧洲的货物中转站。三是可以加强与缅甸的睦邻友好关系,对我国的地缘战略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利用伊洛瓦底的“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同样具有上述意义。   依托地缘优势和国家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建设的政策倾斜,瑞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将面临着诸多机遇,一是国家外交战略调整,缅甸的地缘优势地位进一步凸显;二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三是中印关系的改善;四是中缅输油管道的建设;五是泛亚铁路 西线大理至瑞丽段及缅甸腊戌至木姐的铁路建设;六是昆明至瑞丽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七是中缅陆水联运大通道的开工建设;八是缅印边境德木――曼德勒――缅泰边境格力谬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九是德宏芒市机场改建为国际机场工程完工。因此,瑞丽必会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的国际商贸中心和前沿阵地。   瑞丽除了具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以外,还有优越的政策优势。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建设进程的推进实施,国家为了加快沿边地区的建设步伐,加快中缅贸易的发展,赋予了瑞丽特殊的优惠政策。2000 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将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作为海关实施特殊监管的区域,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管理模式。瑞丽姐告边境贸易区与市区隔江相望,国土面积 1.92 平方公里,东南北三面与缅甸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木姐市相连,货物、人员出入境十分便利。姐告边境贸易区实行“境内关外”特殊管理模式,即国内所有的货物越过姐告大桥中心横线以后进入姐告区视为出口,出口货物可以在姐告区内对外进行批发零售,不再受海关监管;进口货物可以直接从缅甸进入姐告区内,在未越过姐告大桥中心横线进入市区前,可免于向海关申报。在姐告区,除国家明令禁止的商品外,所有的商品均可在区内展示销售。国内进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开展过境贸易和转口贸易将姐告视为“第三国”的目的港,从别国进口商品后再转口到其他国家。  

芒市

   潞西市地处云南省西部,位于东经98°01—98 °44,北纬 24°05-24° 39 ′ 之间。因在潞(怒)江之西而得名。东西长约 71 公里,南北宽约 62 公里。总面积 2987 平方公里,其中坝区(含海拔在 1000 米以下的低热河谷)占 26% ,山区占 74% 。东北接龙陵县,西南连畹町经济开发区、瑞丽市,西、西北与陇川县、梁河县隔龙江(龙川江)相望。南与缅甸交界。国境线长 68.23 公里。市府芒市距省会昆明 785 公里,空距 427 公里。   德宏民族风情游览区位于芒市镇青年路南段东侧,占地 618 亩,与芒市城中的树包塔、菩提寺、佛光寺、五云寺、中缅友谊长青树、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旅游步行街等众多景点连成一体,是潞西旅游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德宏州最大的城中公园。依芒市环城东路划分东西区,西区有民族文化宫、娱乐活动广场、风情村、综合旅游购物中心、风味饮食街,东区有大金塔、宗教文化展示、贝叶林、水上活动中、植物园、景颇寨、融情村。宫内最壮观的建筑是“-总理纪念亭”。整座纪念亭鲜明地表现出民族建筑艺术特点。有用汉文、傣文、景颇文刻写的横额和亭记,其大意是: 1956 年 12 月,-总理和贺龙副总理出国访问期间,同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理吴巴瑞一行,专程莅临芒市,主持两国边-欢大会。   孔雀生态旅游区 位于芒市城东 5.2 公里处,这是一个集原始生态与现代风情于一体的水上乐园,该处因历史上就是绿孔雀栖息地和湖面酷似一只开屏的孔雀而得名。孔雀湖周围山岭谷间由于水热条件充足,为典型的盆地边缘丘陵地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树种分布地段,森林植被类型为南亚热带季雨林、思茅松林类型。整个景区除水面和环湖公路,森林覆盖率达 100% 。-茫茫、郁郁葱葱、层林叠嶂而形成满目皆绿的森林背景。   尖山温泉度假区 位于芒市坝东南边缘,距城 8 公里,由一山、一泉、一寺、两河组成。尖山山势陡峭,奇石丛生,突凸 200 余米,唯沿西南面的千级台阶可攀援及顶。靠西南山脚芒蚌与腊掌村之间有一方圆千米的多点出露中温泉群,水温 60 ° C 左右,流量稳定,泉水清澈,水质不含有害元素,属碳酸盐泉类。   芒市树包塔 位于芒市第一小学内。傣语称“广母姐列”,译为铁城塔。一说是土司为纪念一次战争而建;另一说是以村寨名而得塔名。傣文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年),芒市土司修广母姐列,涂金加顶。道光十六年( 1836 年),土司放承恩曾作修葺。此塔造型傣语称“碰比阿沙”,是上座部佛教一种小型的砖石结构的独立塔。塔高 10 余米,塔身呈八角形,有神龛塑着佛像,在阳光映照下,金光熠熠,银辉烨烨。塔顶上常有飞鸟歇脚。传说在 19 世纪中叶,一粒“吨海”树的种子(菩提树一类),通过飞鸟的粪便,落在塔顶的尘土里,长出一棵小树。它的须根沿着塔壁往下,扎进地里,形成树根把塔紧紧箍在中间。近几十年,那“吨海”树长得枝叶遮天蔽日,须根已发育成粗壮的树干,一眼望去,树塔浑然一体,成了罕见和自然景观,人称“树包塔”。现列为省级名胜风景点之一。   行政区划   潞西市辖5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芒市镇、遮放镇、勐戛镇、芒海镇、风平镇、轩岗乡、江东乡、西山乡、中山乡、三台山德昂族乡、五岔路乡;遮放农场。   

梁河县

  梁河县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西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阶地中的峡谷地带,位于德宏州东北部。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市、陇川县毗邻,西与盈江县为邻。县境南北纵距4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国土面积1159平方公里。县城遮岛镇距省会昆明742公里,距州府芒市,经潞盈路122公里,经腾龙线160公里。全县辖7乡(含2个阿昌族乡)、3镇,63个村民委员会、381个自然村、672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汉等民族。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1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17万人,占总人口的89.4%,少数民族人口5.19万人,占总人口的32.77%。   概况   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东北部。东经98°06′-98°31′、北纬24°31′-24°58′。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市、陇川县毗连,西与盈江县为邻。南北纵距49千米,东西最大横距45千米,总面积1159平方千米。   2004年末,梁河县总户数38006户,总人口1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29万人,非农业人口1.74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138.3人。有少数民族人口53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05%,其中傣族35120人,占21.9%;阿昌族12577人,占7.84%;景颇族1727人,占1.07%;德昂族775人,占0.48%;傈僳族1193人,占0.74%;佤族743人,占0.46%;其他少数民族865人,占0.53%。   县人民政府驻遮岛镇,邮编:679200。代码:533122。区号:0692。拼音:Lianghe xian。   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3℃,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1957年至2004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403.8毫米。   梁河属半山半坝县。主要河流有大盈江、龙江和萝卜坝河,较大的坝子是遮岛坝、萝卜坝和勐养坝。境内地势由南向北渐低,最高点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顶,最低点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养乡老芒东。梁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多年年均气温18.3℃,年均日照时数2385.5小时,年均降雨量1396.2毫米,不仅适宜多种农作物和经济林木的生长,而且天然资源丰富。有蓄积丰厚的思茅松用材林,有药材类、芳香类、竹类等野生经济植物55科、101属、400多种,有锡、铁、硫、煤、铝、锌、铀等3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锡和煤的储量较大,有龙窝寨、热水塘等17处地热温泉,极具开发潜力。   梁河历史悠久,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是中国“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但由于社会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梁河各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十分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时,坝区傣族还处于从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阶段,山区少数民族经济仍从属领主经济,景颇族还保持着较多的原始公社特点,只有汉族地区基本属于地主经济并兼有一点小规模的工商业,因而生产力十分低下,经济文化极其落后。加之土司、地主、粮商的剥削垄断和匪患横行,使梁河各族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贫困交加的苦难深渊中。   1950年5月,梁河解放。这标志着各民族进入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新时代。从此,全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梁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至1956年,经过禁种大烟、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梁河的经济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和发展。1956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705万元增至1107万元,增长57%;粮食总产达4509万斤,比1949年增62%,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粮食自给。1957 年至1966年,全县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期间,全县各项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受到了不少挫折。1958年急于搞人民公社化,分配上搞这样那样“不要钱”,生产上搞“大兵团”作战,既违背了经济规律,又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59年,粮食跌了200多万斤,加之搞“以粮为纲”,很多地方翻茶种粮,茶叶面积减少2696亩,群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1962年以后,经过调整,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各项事业稳健向前发展。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比1959 年增长2200万斤,茶叶发展到8561亩,增加4907亩。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文革”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也给梁河造下了严重恶果。直到197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只有6956万元,财政收入仅189万元,“两个吃不饱”(农民粮食不够吃,梁河糖厂吃不饱)严重困扰着梁河经济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贫困线上生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切实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改革 为发展动力,不断解放思想,从县情出发,因地制宜,探索适合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战略和措施,调整生产关系,梁河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1989年以 来,又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开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使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714万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54元,增1.1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919元,增13.1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7元,比1989年增4.62倍;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分别达到20平方米和18.3平方米。   梁河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1982年,全县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在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20多年中,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特别是近几年来,通过实施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粮食自给工程等项目,加快了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业科技覆盖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使全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4年,结束了吃植物油靠外调的历史。1989年,全县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受到国务院嘉奖。1991年,解决了“两个吃不饱”的难题。1997.年,以魔芋、松香、柏籽仁、香料、核桃、板栗、桔子、西南桦为主的绿色产业初具规模。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9424万元,比1978年增长2.74倍;粮食总产38401n屯,增8.47%;甘蔗总产40万吨,增10.9倍;茶叶总产542.6吨,增1.23倍;肉类总产4180吨,增2.71倍;奶蛋、水产品有大幅度增长。全县粮食自给有余,肉奶蛋、水产品供应充足,价格稳定。林业工作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森林资源培育、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放在突出位置,同时致力于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加强森林防火、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工作,积极推进农村沼气化建设,认真实施退耕还林工作,有效地遏制了生态破坏,使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976年的26.3%上升到2002年的 60.2%。水利工作围绕“两江一河”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及“五小”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进行,并取得明显成效。1950 年至2002年,共投资9951.6万元,完成各类工程595件,改 善灌溉面积8.6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32.95平方公里,改善了10.69万人和36471头牲畜的饮水问题。   工业从无到有。解放前,梁河无工业企业,仅民间有零星分散的匠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形成了以轻工业为基础,蔗糖业、锡业为主导,有电力、机械、煤炭、林产品加工、制药、造纸、魔芋精粉加工等1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199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1170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形成了工农业总产值并驾齐驱的新格局,从而根本改变了梁河历代以农为主的状况。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045万元,比增长22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解放前,梁河无公路,无电。电讯极其落后,仅曩宋和曩宋芒东有2处农村电话。经过50多年的建设,至2002年,全县通车里程已达764.63公里;县乡公路实现了柏油化和弹石化,所有行政村和90%以上的自 然村通了公路。95%以上的自然村通了电。特别是经过2001年至2002年的农电体制改革和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农 村供电质量和安全可靠性明显提高,电价明显降低,每千瓦时平均电价降低了0.33元,预计全县每年减轻农民负担223万元。市内电话实现了程控化,农村电话实现了自动化;全 县电话普及率5.98部/百人,其中市话普及率36.28部/百人, 农话普及率2.45部/百人。近几年来,还相继完成了潞盈路梁河段、通县油路、县城城区改造、第二水厂、农贸市场等建设工程,为今后梁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业平稳运行。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88.79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4064万元(含上划中央两税收入1628万元和上划中央所得税228万元),增长20.5倍。各项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415.7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39310万元,增长93.56倍,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76.82万元增加到29461万元,增384.6倍。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78年全县仅有乡镇企业117个。至2002年末,全县已有乡镇企业1904个,增长15.27倍,从业人员6696人,总产值10730万元,营业收入14130万元,上缴税金418万元。不但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2002年末,全县有个体工商户1840户,从业人员2278人,注册资金1575万元;有私营企业42户,投资人数135人,雇工人数276人,注册资金3018 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梁河新的经济增长点。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九五”期间,积极开展小额信贷、易地开发、扶贫攻坚乡、温饱试点村、科技示范村、部门挂钩等扶贫活动,共投入扶贫资金4044.3万元,使全县贫困人口由“八五”末的6.9万人降至2.2万人。   科教文卫   科教文卫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县有377项科技成果获部级和省、州、县科技进步奖(其中:部级5项、省级28项、州级163项、县级181项),为全县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建科技工作先进县于1998年通过省级验收。梁河教育起步较晚。解放前夕,全县仅有小学39所,学生2013人,教师71人。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梁河的教育得到快速发展。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91年成为全州第一个达标无盲县。2000年,“两基”工作通过省级验收,2001年又得到国家教育部认定。2002年末,全县已有小学206所,教职工1137人,在校生17848人,入学率99.5%,巩固率99.51%;有完全中学1所,普通中学10所,共有教职-T 586人,初高中在校生11682人,初中入学率102.89%,巩固率99.02%:有职业中学1所,教职32 43人,在校生377人;有幼儿园3所,专任教师26人;有乡村学前班73班,在园(班)幼儿1964人。文化领域硕果累累。南甸司署和李根源故里的保护和维护不断得到加强,并分别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梁河县志》和《梁河县地名志》分别荣获国家二等奖和省一等奖。2000年,梁河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90%和94%。新中国成立之前,梁河仅有1所设备十分简陋的卫生院。经过50多年的发展,至2002年,全县已有国家卫生机构12个,共有病床259张,有卫生技术员351人;63个行政村均有卫生室,有乡村医生218名:还有集体诊所1个,企事业卫生室10个,个体诊所11个,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预防和治疗网络。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使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   昔日的“蛮烟瘴雨”之地,现已被文明、卫生、健康所替代。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落实,“晚生、晚育、少生、优生、优育”已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2002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4%o。今日的梁河,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一派生机盎然。梁河50年的巨变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因此,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把各项工作始终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梁河改革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梁河县委、县人民政府将一如既往地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继续坚持“农业立县、工业强县、商贸活县”的发展定位,紧紧围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的一个目标;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梁河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两大机遇;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意识;突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国企改革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扶贫攻坚四个重点”的“一二三四” 发展思路,努力奋斗,使梁河在新世纪大展宏图。梁河县自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民风朴实。是一块无污染的净土。梁河县自然资源丰富,水、热、日照充足,矿产配置较好,由于地方工业起步较晚,对各项资源尚未形成破坏。加之,梁县委、县政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近几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项鼓励国内外商家到梁河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下大力气进行了与之配套的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在客观和主观上共同使梁河这颗西南明珠形成了一块充满无限商机的热土。   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50年发展奠定的基础和积累的经验,有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在梁河这块富饶美丽 的土地上,继续开拓奋进,创造梁河开放、民主、文明、灿烂的明天。   行政区划   梁河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  

盈江县

陇川县


陇川县特产大全




陇川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