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天津 >>西青区 >> 杨柳青镇 >> 七街村

七街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七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七街村简介

  七街村现有人口693人,总户数298户,土地面积1208.34亩,其中375亩被天津市徳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租用;833.34亩被高尔夫俱乐部租用;建设用地53亩。村级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共4人组成,交叉任职。
  近年来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的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立足七街村实际,解决思想,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为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大力投资建成了规范的村级综合服务站和党员活动中心,使党员、群众学习有场所,职工有办公地点。如今,七街村正在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而迈进。
  1956年七街农业互助组成立,1956年初级社,1958年为杨柳青人民公社第八大队,1959改制后为七街大队,八十年代后期直到现在为杨柳青镇七街村民委员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20111101 300380 022 查看 七街村谷歌卫星地图

七街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七街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世纪新苑社区

  西青区杨柳青镇世纪新苑社区,成立于2003年7月。辖区有世纪新苑、永福里、龙华里3个居民区。37栋居民楼、69号大院平房20户、粮食局小二楼两栋。2016户,人口总数5424。党委党员168人,在职报到党员178人,志愿者180人。辖区占地面积约29.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4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占30%。社区现有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一名、党委副书记一名、委员二名、社工四名、兼职委员二名、残疾协管二名、协管员四名。综合治理、民政福利、卫生健康、物业专职、计生专职、残疾专职共计十三人。根据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需要,社区有党委、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为居民提供各种良好的服务。   社区居委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和谐社会、服务居民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社区实际出发,加强和改进社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本着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知民心、排民忧、解民困。世纪新苑社区在镇党委、镇政府和街道科的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放开手脚带领本社区居民克服困难,与时俱进,为创造和谐社会、和谐社区而努力。  

广汇园社区

  广汇园社区东至柳口路,西至青致路,南至新华路,北至铁道,占地面积525亩。下辖8个居民小区(7个楼房小区、1个平房小区)广汇园、聚盛里、佳苑里、和平楼、平和公寓、金属楼、光裕楼,丰收里是平房小区。广汇园、佳苑里2个社区由房盛物业公司负责物业管理。广汇园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2年,现有工作人员6人,办公面积400平方米。社区内有居民1848户,4713人。  

三经路社区

  三经路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79年,现有工作人员7人,办公用房面积156平方米,占地面积达480亩。三经路社区下辖发动机宿舍,红旗里、八大局、66319部队家属院、柳兰花苑、金华里、耀华里小二楼、柳青东里、同盛里等9个居民小区。社区内有居民3269户,7381人。  

轻机厂社区

  轻机厂社区居委会成立于1972年,辖区范围为东邻柳明路,西邻柳霞路,南邻新华道(含新华道与柳明路交口的电台宿舍),北邻西青道(含西青道北至德厚里、料具厂),占地面积217亩。社区居委会办公场所位于青吉里小区内,下设一个工作站,现有工作人员8名,办公用房面积209平方米。辖区有企事业单位4所,管辖青吉里、陵园西里、福寿里等8个住宅小区,共有居民2544户,6909人,低保户37户,残疾人109人,志愿者105人,共有2支文化队伍,辖区共有个体商户68个。  

青水家园社区

  青水家园社区位于杨柳青镇东,东至柳霞路,南至御河北岸,西至柳云路,北至新华道,占地面积21.51万平方米,共有44栋楼(2174户,6331人),包含青水家园、星河湾花苑、凌云里三个小区,其中青水家园有居民住宅楼14栋,877户;星河湾花苑有住宅楼25栋,1029户;凌云里有住宅楼5栋,268户。社区党员数156人,楼门长44人,志愿服务队5支。辖区内有百顺大卖场,苏宁电器,五金建材装饰城等大型购物场所及各种个体商铺,是一个老旧繁华小区。该社区两委班子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区建设为中心,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实际,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促进了社区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御河墅社区

  杨柳青镇御河墅社区有1128户,人口2272人,其中农业800户,非农业328户,流动户7户,党员数25人,在职报道的党员2人,居民代表6人,残疾人53人,低保户29户。共计121栋楼,31个胡同。近年来,御河墅社区两委班子团结带领社区党员和广大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实事、惠民众、走前列”的工作方针,健全了社区自治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柳溪苑社区

  杨柳青镇柳溪苑社区占地面积27.42万平方米。东至青致路,西至青沙路,南至西咀村,北至子牙河南畔。有4580户,人口10108人,其中农业1948户,非农业2077户,两半户298户,流动户297户,居民代表54人,残疾人158人,低保户75户。共计40栋楼,13个胡同,2个自然村。   近年来,柳溪苑社区两委班子团结带领社区党员和广大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实事、惠民众、走前列”的工作方针,健全了社区自治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柳苑里社区

  柳苑里社区管辖范围东至柳云路,西至柳口路,北至子牙河,南至新华道,占地面积300亩,下辖柳苑里、宏兴园、青云里、新华里、后河畔、延安道北平房区6个小区。原柳苑里居委会成立于1998年,原青云里居委会成立于1997年8月,后于2015年7月12日两居委会正式合并,统称为柳苑里居委会。现居委会有工作人员8人,办公用房面积共506平方米。社区总户数3575户,总人数7514人。柳苑里党总支有党员360人,到社区报到党员301人,志愿者240人。  

锦绣花园社区

  西青区锦绣花园社区居委会地处柳霞路农业银行旁,成立于2006年,面积达0.13平方公里,管辖锦绣花园和青馨园两个居民区。户籍居民1936户5412人;社区志愿者38人;辖区单位、个体33个。有各类民间组织3个,社区现有书记兼主任1名、委员5名、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办公面积104平方米。  

时代社区

  时代社区北起新华路,南至河沿大街,东起柳口路,西至十三街胜利路,占地面积1729亩。辖区内有时代豪庭、时代华庭等6个居民小区。时代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07年10月,现有居委会工作人员6人,劳动保障协管员3人,办公用房面积348平方米。社区内总户数1726户,总人口4012人。  

莱茵小镇社区

  莱茵小镇社区成立于2009年,办公用房面积400平方米。社区内有居民3706户,共6704人,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7人。莱茵社区东至柳霞路,南至泽杨道,西至青静路,北至欣杨道,占地面积达36.1万平方米。下辖莱茵小镇、明月花苑、运河南里、佳境里、南营房等10个居民小区。  

碧泉社区

  碧泉社区位于柳霞路两侧、御河两岸、管辖4个小区、两处平房,占地面积大约0.035公里,有住宅楼64栋可入住2510户,目前入驻居民2232户,6532人,碧泉居委会成立于2003年3月,开展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的各种活动,扩大党在社区工作和居民群众影响力,现设立了京剧团、兵乓球队、编织队、评戏团、老年晨练对等5个队伍。  

英伦名苑社区

  英伦名苑社区位于南运河以南,北至欣杨路,南至柳云里路,西至青静路,东至待建路。英伦居委会成立于2009年,社区占地面积27.67万平方米,办公用房面积1720㎡。社区内有四个小区分别是:雅馨园、雅轩园、雅景园、雅庭园,共91幢楼房、337个楼门。社区内有居民4054户,7032人。英伦名苑社区居委会现有工作人员8名,党委有党员110人,到社区报到党员人数196人,有志愿者队伍6支,共62人。现有博达物业公司负责物业管理工作。  

柳轩苑社区

  柳轩苑社区居委会成立于2011年,现有工作人员7名,办公用房面积617平方米。该社区有居民2203户,5635人;柳轩苑社区东至柳兰花苑、南至南运河、西至锦绣花园、北至新华道,占地面积0.32平方公里。该社区下辖包括:柳轩苑一个楼房小区及荣华里、荣华西里、昌华里、耀华里平房区,现有二街大队负责小区物业管理。  

美庭苑社区

  美庭苑社区位于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东至柳霞路,南至津静公路,西至柳口路,北至泽杨道,面积达0.38平方公里,辖区共有94栋楼,3316户,现入住2428户,共6150人。   美庭苑居委会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探索适应社区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成立了议事协商委员会、社区巡逻队、综合治理、调解委员会、安置就业、并把困难户,-作为开展服务的主要对象。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组织了秧歌队、健身队,进一步促进了小区的和谐与稳定,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社区设立了计生、卫生、综治、食品安全、民政、健康教育专职人员,以网格化的管理方式,整合社会资源,以服务居民、构建和谐社区为目的,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稳定的优良环境而不懈努力。  

西河闸社区

  西河闸社区北起良种场,南至柳叶岛路,西起中亭堤,东至一经路子牙河立交桥,占地面积22950亩。该社区下辖8个居民小区,分别是西河闸西苑楼宿舍、航道处宿舍、船厂宿舍西河北里、南大实业公司宿舍、农校宿舍、林果良种场宿舍、17街和18街内居住的非农业居民。西河闸居委会成立于1983年5月,现有工作人员3名,办公用房面积12平方米。该社区内有居民497户,1169人。社区支部现有党员26人,其中自管党员25人,在职报到党员1人。有社区志愿者20人。辖区内有个体商户59个。  

东碾坨嘴村

  东碾坨嘴村,简称东嘴村,面积2.3平方公里。位于杨柳青镇西南,属杨柳青镇第二大村队,距离镇中心2公里,东邻杨柳青镇15街、部队营房,南邻东桑园村,西邻南运河、西嘴村,北邻南运河、15街村,东碾坨嘴农业以大棚、暖室、地膜种植蔬菜为主,是多年的园田生产区域,年轻劳动力人员多数在周边企业工作或自营企业,年岁大一点的多数在村里耕种承包的园田,村内房屋建筑为平房,村南有新修的泽杨道。总人口316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670人,1171户,划分为37个村民小组。东碾坨嘴村党总支,划分为四个分支;共有党员人数92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努力改善群众生活和居住环境,坚持立足东碾坨嘴实际、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垃圾专人清运,建有专职保洁队,负责垃圾清运,主要街道硬化,家家通自来水,村民享受生活补贴、住院二次报销医药费,大病救助,每年三次发放米、面、油福利待遇,目前,村内环境优美,村民生活有保障。   东碾坨嘴村据说是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时赐名的,当时叫碾坨嘴村,后来由于运河东西都居住人家,便于区分形成了东碾坨嘴村和西碾坨嘴村两个村,联合社之前归南开区李楼乡管辖,成立联合社时归西郊区木厂乡管辖,1969年划归杨柳青镇,始终是蔬菜园田生产村队,在1969年年初创建了第一个集体企业东嘴铆焊厂,之后又先后创建了东嘴化工厂、竹编厂、玩具厂、冷冻食品厂等十几个集体企业,目前村集体企业全部实行了租壳卖瓤的改制,集中集体资金创建了天津市金三角农贸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了集体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和各项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娄家院村

  杨柳青镇娄家院村,总户数295户,总人口758人,耕地971亩,劳动力总人数712人。娄家院村地处西青区杨柳青镇西南部,京杭大运河南运河以东。村东侧800米为104国道,距市区仅5公里,生活便利。娄家院村毗邻理工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农业大学、城建大学、中德学校、商业大学等高等院校,10分钟可达荣乌高速入口,15分钟可达天津南站,交通极为便利。   娄家院村农业发展以种植为主,其中,大田作物240亩,经济作物731亩,种植品种主要有冬瓜、芹菜、萝卜、白菜等,因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受市场价格影响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主要为简易大棚,浇水需要农户自己下泵,铺设临时管道。   明永乐年间成村,原为娄姓庄园,故名。   清乾隆四年(1739)隶属静海县北路,清同治十二年(1873)隶属静海县北路木厂地练,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隶属静海县北乡。民国十四年(1925)隶属静海县五区,民国十八年(1929)隶属静海县六区东桑园编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隶属静海县第十二编乡。1949年隶属天津县六区,1951年隶属天津县五区,1953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碾砣嘴乡,1958年隶属静海县杨柳青公社,1960年隶属天津市南开区杨柳青公社,1962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木厂公社,1969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西青区)杨柳青公社(镇)至今。  

后桑园村

  后桑园村坐落在杨柳青镇以西3公里处。西邻津浦铁路、东临京杭大运河、区域面积1250亩;总耕地面积980亩,其中一般耕地760亩、基本农田220亩。村民宅基地141亩,村民总户数345户,总人口978人、纯农业种植420人、在外就业312人,其余都是老人和孩子;村民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其中种植的产品有芹菜、莴笋、青萝卜等一些反季节作物。村内集体资产有6000平方米左右工业用地和旧厂房,村西路边有239平方米的商铺,现在50%以上都有租户,村内两委班子总数4人,达到了穿插任职的效果。老、中、青的班子梯队。党员总数36人,村民代表小组20人,占全村的3%左右。   后桑园村与前桑园村合称“桑园”或“西桑园”,1956年,前、后两庄分成两个村,后桑园村为后庄,故名后桑园村。   清乾隆年间隶属静海县北路,清同治十二年(1873)隶属静海县北路当城地练,清光绪十三年(1898)隶属静海县北乡。民国十四年(1925)隶属静海县五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隶属静海县当城乡(第十一保)。1950年隶属静海县三区,1957年隶属静海县当城乡,1958年隶属静海县杨柳青公社,1960年隶属天津市南开区杨柳青公社,1962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木厂公社,1969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西青区)杨柳青公社(镇)至今。  

前桑园村

  前桑园村占地1021亩,全村总人口830人,地处杨柳青镇的最南端,接邻上辛口乡。   依照地理位置,前桑园村经济发展没有优势,但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村领导勇于挑战、积极进取,自1985年到2002年国家集体经济改制,先后成立了十几家企业,为前桑园村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领导没忘记为村民谋福利,从1987年至1994年村先后盖了8栋楼房供全体村民居住,使前桑园村民成为率先入住楼房的农民。村小区内,走廊环绕楼区,绿化依托走廊,马路整洁平整,各项生活设施齐全。   对于文化生活,村领导为丰富老人的业余生活组建了老年秧歌队,每天在小区大门口排练。即锻炼了身体,也为老人之间沟通搭建了平台。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后逐渐成村,因龙姓大户有一子叫“桑园”,故名桑园。又因位于南运河西岸,亦称西桑园村。村由前庄和后庄组成,1956年,前、后两庄分成两个村,前桑园村为前庄,故名前桑园。   清乾隆年间隶属静海县北路,清同治十二年(1873)隶属静海县北路当城地练,清光绪十三年(1898)隶属静海县北乡。民国十四年(1925)隶属静海县五区,民国三十七年(1948)隶属静海县当城乡(第十一保)。1950年隶属静海县三区,1957年隶属静海县当城乡,1958年隶属静海县杨柳青公社,1960年隶属天津市南开区杨柳青公社,1962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木厂公社,1969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西青区)杨柳青公社(镇)至今。  

十二街村

  十二街村位于杨柳青西部,建华四条胡同和板桥胡同东,南运河道北,后大道、利民大街和河沿大街两侧及西碾砣嘴村北,青沙路东侧。村委会坐落于新华道柳溪苑2-2-101室。   村共有人口770人,土地面积1650亩。村现有正式党员35名,村民代表17名。十二街村每年为每个村民发放福利待遇三次,并坚持每月为退休村民发放退休费。每年春节前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复员军人及困难户。从2013年小城镇建设,村作为拆迁村进行平房改造,现已接近尾声,预计今明两年期间,在原始土地上将有多栋的楼房建成,村民们将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享受到城市人才能享受到的待遇。   本街解放前为天津县三区杨柳青十二保。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利民街,亦称十二街。1956年以序数正式定名为杨柳青十二街。  

二街村

  二街村委会现座落于杨柳青镇柳轩苑小区内,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现有村民1206人,578户,村民代表21人,主要分布居住在福顺里小区、柳轩苑小区、延安道北小区,全村可耕地为800亩,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业园租赁与设施农业生产。杨柳青二街村近年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造福百姓为宗旨,抓大事,干难事,办实事。为创建综合服务大厅,在2015年投入100万左右,维修村委会办公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教室、村民学校等重要阵地。   杨柳青镇二街村委会解放初期为互助组   1956年——1958年东方红农业社   1958年——1960年人民公社,第七大队(包括二街、三街、四街、六街)   1960年——1968年二街生产队分6个小队   1968年——1980年二街革命委员会   1980年——1983年二街联合社   1984年——至今为二街村民委员会  

三街村

  三街村全村人口目前559人,党员34名,村民小组15个,村民代表15人。现有耕地1000亩,上一年度经济收入266.30万元。   三街村目前资产情况:   1、位于杨柳青一经路立交桥西侧有两处厂房,建筑面积2935.58平方米。   2、坐落在杨柳青柳口路57号有商务楼一处,建筑面积271.12平方米。   3、坐落于杨柳青柳口路与后大道交口处3号的商务楼,建筑面积1138.20平方米,与四街村委会所属坐落在杨柳青英伦名苑4处底商进行置换(手续正在办理中)。   4、杨柳青东淀建有暖棚102栋,冷棚49栋,合计300亩地。露地300亩。共计600亩地。   解放前为天津县三区杨柳青三保。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民主街,亦称三街。1956年以序数正式命名为杨柳青三街。  

四街村

  四街村共有334户638名村民,现办公地址为一经路立交桥东侧自来水厂对面,党员40人,村民代表13人,村“两委”班子有5人组成。全村可耕地为1072亩,,主要收入来源于租赁商用房,杨柳青四街村近年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造福百姓为宗旨,多办事,办实事。2015年投入20万左右,创建综合服务大厅,配置了办公设施电脑等硬件设施,完善了村委会办公区。   四街村原址位于杨柳青东部,光明路以西、杨柳青公园以北。自改革开放后,随着镇区的改选,目前村民住宅大多数为购置商品房。自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光明街,亦称四街,也曾有四街农业生产联合社之名。1956年以序数定名村名后四街村正式定名为杨柳青四街,一直待续至今。  

五街村

  五街村位于杨柳青东部,和平路东,新华路两侧,村委会坐落于一经路立交桥北侧。全村352户,832口人。党员32名,全村现有耕地888亩,(农业温室大棚96座),大部分村民从事企业、建筑业及个体经营。   1994年进入小康村行列。并连续五年被评为区级文明村。近年来由于拆迁大部分农民购置了商品楼,居住环境整洁舒适,生活水平评逐年提高,今年新建综合服务平台设有:党团员活动室、农民书屋、村民学校、健身室、日间照料室、综合服务站,各项实施齐全,按时开展活动。近年以来,充分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整合集体所有的厂房、场地、办公用房、土地等不动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   解放前为天津县三区杨柳青五保。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民主街,亦称五街。1956年以序数正式命名为杨柳青五街。  

六街村

  六街村集体土地总量1004亩,全村人口数量575人。村民住宅主要集中在西青区杨柳青三经路小康里、红旗里、耀华里,由于六街村的特殊性,村民住宅比较分散;六街村经济基本保持可稳定持续增长,现有退休人员男性63人,女性125人,每人每月领取退休金及医疗补贴共计约363元;春节给每户村民发放食品,积极响应区镇各项政策部署。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街村历届当家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稳抓经济发展,使村民生活无忧;对村容村貌年年进行治理;通过各种学习和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六街村已经建立村务公开网络平台,村民持身份证可了解更多,更全面的政府政策及村务信息。  

七街村

  七街村现有人口693人,总户数298户,土地面积1208.34亩,其中375亩被天津市徳芳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租用;833.34亩被高尔夫俱乐部租用;建设用地53亩。村级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共4人组成,交叉任职。   近年来在区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重要思想的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立足七街村实际,解决思想,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为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大力投资建成了规范的村级综合服务站和党员活动中心,使党员、群众学习有场所,职工有办公地点。如今,七街村正在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而迈进。   1956年七街农业互助组成立,1956年初级社,1958年为杨柳青人民公社第八大队,1959改制后为七街大队,八十年代后期直到现在为杨柳青镇七街村民委员会。  

八街村

  八街村现坐落在奥森物流旁,北至西青道,东至王庄村,西至九街,南至新华道。全村共有160户,村民325人。八街村主要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全村耕地面积300亩,实行土地承包,由村委会收取租金。利用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厂房租赁业,全村共建成了18000平米的标准厂房,现已全部投入使用,每年收取一定的租赁金,有效提高了全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八街村以“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基层民主、助推精神文明、共建和谐家园”为宗旨,开展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倡导健康生活、创建文明乡村,引导人们求知、求富、求美、求乐、求和谐、奔小康,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八街村位于杨柳青镇中部,建设路东,杨柳青公园北,新华路南,后大道、估衣街、猪市大街和河沿大街两侧。村委会坐落于后大道中段北侧回民食堂。我街解放前为天津县三区杨柳青八保。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中心街,亦称八街。1956年以序数正式定名杨柳青八街。   新中国建立前,村民多经商,专门从事农业者少,农作物以种植玉米、大豆为主,因耕作条件差,亩产量极低。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农田基本建设,耕作条件优良,旱涝保收,农业连年丰收,农业收入随之增长。我街商业仍较发达。街办工业发展亦快,1968年始建缝纫厂以来,先后办过许多企业,1996年尚建有新型建筑材料、缝纫等4家较大型企业。人均收入随工农业发展不断提高。1994年已进入小康村行列。   村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另有部分人购置了商品楼。街内有卫生所、老年人活动中心各一处。  

九街村

  九街村总人口数349人,总户数176户,村民小组11个,村民代表11人,后勤人员12人;村现有正式党员22名(其中:大学生村官1名)。低保户19人。九街村每年为每个村民发放福利待遇三次,并坚持每月为退休村民发放退休费。每年春节前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复员军人及困难户。   九街村委会的原址位于杨柳青镇中心猪市大街14号,辖区范围:猪市大街、菜市大街、西当铺小胡同、棉花店胡同、聚兴时胡同、和沿大街、西渡口胡同、永兴利横街、乔家胡同、杨家胡同、后大道、盘香一条。村人口性质属两半户居多。听老干部说56年至58年各村统称人民公社,58年至68年改为大队管理委员会。68年至79年又改为革命委员会。79年至84年改为大队委员会。84年至今是村委会。2002年的城镇改造,九街村委会迁址杨柳青西青道华能电厂对过木材市场院内至今。村民拆迁后,迁入镇内的各个小区,现未拆村辖区为猪市大街和菜市大街、西渡口胡同。村现有村民350人、170户。村主要经济收入市场租赁业。  

东桑园村

  东桑园村全村居住人口2206余人,农业户口1876人,非农业人口330人,全村733户,其中党员65人,村民代表37人。全村土地面积2300余亩,主要经济收入依靠工业园占用东桑园村土地租赁费和土地出让费。   东桑园村形成于明永乐年间,因村东有桑树园,时名桑园村,自西桑园村形成后,因位于运河东岸,更今名。   东桑园村清乾隆四年(1739)隶属静海县北路,清同治十二年(1873)隶属静海县北路木厂地练,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隶属静海县北乡。民国十四年(1925)隶属静海县五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隶属静海县第十二编乡,1949年隶属天津县第六区,1953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碾砣嘴乡,1958年隶属静海县杨柳青公社,1962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木厂公社,1969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西青区)杨柳青公社(镇)至今。  

十一街村

  十一街村地处杨柳青镇以西,共有255户,村民452人,党员24人,村民代表11人,村“两委”班子由4人组成,耕地面积1139亩,2014年集体收入118万元。十一街村以三产租赁为主,土地、厂房租赁每年持续上调10%,以确保全年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关注民生,逢年过节,都要对村里的退休老人、困难户、单亲困难家庭等发放慰问金;为村民上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为村民加入了新型合作医疗和50周岁以上的老人上注意外保险;满足老人们的生活需求,实现了老有所养。   十一街村积极响应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号召,推进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努力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村民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多渠道提升村民素质;着力推进村容卫生、爱国卫生、疾病预防及食品安全工作,卫生环境达到“四清一绿”要求。   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就坐落在药王庙东大街2号。为清末民宅,青砖四合院,占地280平方米。天津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在此多次召开高级军事会议,部署作战方案,指挥作战。1984年旧址按原貌修复,并辟作“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陈列馆”。由原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肖劲光为陈列馆题写馆名。这里是广大游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村委会坐落于杨柳青镇新华道159号,该街解放前为天津县三区杨柳青十一保。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牌坊街,亦称十一街。1956年以序数正式定名杨柳青十一街。   全街现有耕地1139亩,坐落于东淀穆家地,系泄洪区域。新中国建立前,村民全部从事农业,以粮田为主,耕作条件差。新中国建立后,经多年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齐全,粮田亩产量逐步提高,农业收入连年增加。街办工业起步于1957年后,时有修配厂、磨光厂、大车店。1978年后陆续成立运输队和存货场。1983年后相继成立文明制衣厂、鞋帮厂,至2003年尚有文明制衣厂1家企业。1996年进入小康村行列。   村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街内有卫生所个体诊所。   2003年企业改制结束。   2005年村委会在原运输队院内(青沙路)修建工业园区,共建车间厂房3000余平米,2006年建成陆续向外出租。   2012年春杨柳青镇区改造,占用工业园区29亩,置换英伦名苑底商6个,共计1200余平米。2014年村委会搬迁到英伦名苑雅景公建2号办公。   2009至2014年分三次为适龄村民上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西碾坨嘴村

  西碾坨嘴村位于杨柳青镇政府驻地西南约2.3公里,南运河西岸,与东碾坨嘴村隔河相望。全村总面积865余亩,其中村民居住占地70200平方米,工厂占地39960平方米,耕地700余亩,农业人口总数567人。   西碾坨嘴村以种植蔬菜为主,河滩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蔬菜种植历史悠久。一旧庙内3株古槐树已有1300余年历史,现被区文化局登记入册并采取了保护措施。村内主街道为沥青路面,并与青沙路相连,交通极便。   明永乐年间建村,村又位于南运河西,故名。   清乾隆四年(1739)隶属静海县北路;清同治十二年(1873)隶属静海县第五区;民国二十三年(1934)隶属静海县三区;1953年隶属静海县十区郑庄子乡;1958年隶属静海县杨柳青公社;1960年隶属天津市南开区杨柳青公社;1962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木厂公社;1969年隶属天津市西郊区杨柳青公社;1980年隶属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至今。  

十三街村

  十三街村地处杨柳青镇以西,共有571户,村民1130人,党员44人,村民代表15人,村“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耕地面积2400亩。   十三街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发展市场经济,入股华兴电机厂。同时,采取土地、厂房租赁措施,吸揽民间资金,出租新建的3000平米仓库以确保全年集体经济稳步增长。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三街村积极响应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号召,推进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努力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每到春节,都要对村里的困难户、残疾人发放慰问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村民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多渠道提升村民素质;着力推进村容卫生、爱国卫生、疾病预防及食品安全工作,卫生环境达到“四清一绿”的要求。   解放初期,由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十三街大队,后来发展为今日的杨柳青十三街村。  

十四街村

  十四街村地处杨柳青镇以西,共有1136户,村民2198人,党员65人,村民代表29人,村“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耕地面积1689亩。   村始终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为已任,不断强化为民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针对村所处地理优势,村两委出台鼓励扶持政策,积极鼓励村民发展三产服务业和农业经济作物,提高村民收入。近年来,共硬化道路1500米,绿化村庄道路2公里,投资购建了英伦名苑底商5100平米,此项收入大大增加村经济收入,民生问题方面,新建村标准化卫生所1处,水冲式公厕5处,村内道路垃圾专人清扫保洁,村班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服务群众为根本,团结一致、励精图治、务实创新,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严格实行“两个公开、一监督”制度、提高透明度、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形势喜人,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四街村积极响应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号召,推进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努力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满足村民的物质需求。   解放前在国民党时期称为杨柳青镇十四保,有正副保长,下设甲长。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称为杨柳青镇十四街街公所,有正副街长,在1954年农业合作化以来,各户自愿结合在一起成立了双旗社、春光社,来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正在兴起,群众们都纷纷入社,加入集体组织,改为杨柳青镇十四街双旗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党支部书记、正副社长和委员,以后废除街长的职务,在1966年文革时改为杨柳青镇十四街革命委员会,在1970年以后改为杨柳青镇十四街村民委员会,延续至今。   

十五街村

  杨柳青镇十五街村民委员会坐落在杨柳青御河南,英伦名苑底商。十五街村全村人口共1649人,大部分村民居住在杨柳青镇英伦名苑小区。   党员57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村民代表28人,党员代表15人;参加城职养老保险997人,已退休人员315人,参加城居养老保险116人,村委会退休人员251人。   村内有卫生所个体诊所、老年活动中心、青年活动室及个体幼儿园。   村委会坐落于杨柳青公园振兴道西侧。该街解放前为天津县三区杨柳青十五保。1948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后取名建设街,亦称十五街。1956年以序数正式定名杨柳青十五街。   新中国建立前,村民全部从事农业,粮田为主,兼种蔬菜,耕作条件差,亩产量很低,农民生活贫困。新中国建立后,经多年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齐全,旱涝保收,粮田亩产量逐步提高,蔬菜种植业发展加快,20世纪80年代兴起塑料棚保护地,至1996年,全街有温室和大、中、小塑料棚保护地350亩,全年生产各类蔬菜,农业收入连年增加。街办工业起步于1958年,时为建筑队,至1996年尚有化工厂、果仁公司、针织厂、液化气站等5家企业。   村民住宅多为砖木结构平房,近年修建商品楼4幢。杨柳青第二中学驻此。   1999年村集体企业进行改制启动,到2002年企业改制全部结束。   2004年村委会在原村化工厂、沼气地块建工业园,共建厂房10000余平米,2005年建成陆续向外出租,由于“元宝岛”即将拆迁,2006年村委会暂时搬迁到村工业园办公。   2005年底杨柳青镇区改造,有偿占用村运河南土地400亩,建英伦名苑小区。村将土地全部收回,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对全村村民进行了安置,2006年、2007年分两次为全村适龄村民上了养老保险。   “元宝岛”拆迁后,2008年底大部分村民还迁至英伦名苑小区居住,到此,十五街辖区仅剩下佳境里小区。2007年5月份村委会也搬迁到英伦名苑雅景共建1号、6号、7号正式办公。  

十六街村

  十六街村地处杨柳青镇西青道315号金盛工业园内,共有1077户,村民2087人,党员44人,村民代表25人,村“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耕地面积1400亩。   十六街村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发展市场经济。采取厂房租赁,出租金盛工业园内厂房14万平方米以确保全年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六街村积极响应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号召,推进全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努力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满足村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每年三次发放福利待遇(现金及米、面、油等),春节慰问困难户、五保户、残疾人、老党员并送去慰问金。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支持村民学习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多渠道提升村民素质;着力推进村容卫生、爱国卫生、疾病预防及食品安全工作,使卫生环境达到“四清一绿”的要求。   十六街村位于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文化名镇杨柳青中心地带,坐落在御河南岸,柳口路以东,东临中北斜镇东马村,村西南与天津理工大学分部和天津汽车公用技校为邻,杨柳青一中在的最南端,老津杨公路穿村而过,路经的公路还有柳霞路。十六街老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位于现今杨柳青元宝岛内,另一部分在运河南岸,都是平房区。2007年平房改造,位于现今元宝岛内的居民住宅都已拆迁搬出了老村。界内有两处属于文物级的古建筑,一处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文昌阁,一处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普亮宝塔。村委会2005年由津杨公路2号迁至现在的地址西青道315号。  

白滩寺村

  白滩寺村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以北2.5公里处,距天津市区24.5公里,临近有京沪、津保高速公路,津同、津冀(霸)等省际国道。子牙河(海河上游河)在南面静静流淌,附近还有京杭大运河支流、中亭河等,北面是杨柳青国际高尔夫球场,西面是大柳滩村万亩果园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东面是自然村落和基本农耕田。交通便利,自然环境非常好。   杨柳青镇白滩寺村及周围所属用地大约有2000亩,沿子牙河河岸散落居住着420户农民,他们以种植农业为主,村内没有成规模的生产型工业企业。由于白滩寺村紧邻子牙河具有优良的自然环境,尤其在村落与子牙河之间有一宽250米长1400米的河滩地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子牙河在此处有420米宽,河道中心有一约180米宽800米长的河中绿洲是某船务公司修理厂,如果在雨量充足的年份,该处河道及滩涂汇水面积达到300000平方米(30公顷)。宁海奥伦帕克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白滩寺村委会准备依托自然环境的优势,开发建设“游艇俱乐部”及配套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契机来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相传清光绪十二年,韩、郑、马三姓在子牙河堤建房定居,一九四七年发展成村,因河滩上有一白滩寺故名。  

大柳滩村

  杨柳青镇大柳滩村位于西青区杨柳青镇北3公里,是西青区第二大村队,全村农业人口6700人,常驻非农业人口530人,外来常驻人口5000多人。(总人口达12000人)。全村总体面积20000亩,其中农业土地面积16000亩,(果园占地10000亩、片林3000亩、沟渠道路3000亩);村庄占地4000亩。大柳滩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被评为全国500家生态平衡村之一。   大柳滩村村子大,人口多,由7个自然村和一个中心村组成,形成了大柳滩独特的村庄状况,自然村包括三里兴、东房子、西房子、王家壑、田家房子、独家壑、大柳滩新村,各自然村均属大柳滩村管辖。   大柳滩村组织机构健全,下设农业服务、综合治理、综合服务、工业管理、党务宣传、计生妇联等部门。   大柳滩村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队,农业土地面积16000亩,其中果园占地10000亩(其中,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村级果园,也是天津市绿色果品生产基地。果园始建于1986年,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和充实。目前,已拥有10个树种、60多个品种。果品品质上乘,其中尤以早酥梨最具代表,是大柳滩村主打果品,种植面积近3000亩,该品种每年7月中旬收获,其皮薄肉厚,酥脆无比,有清热止渴、润肺凉心、去烦除燥等功效,深受消费者欢迎。每年都有大批客商前来收购早酥梨,主要销往广东、福建、珠海及东北三省等地。大柳滩早酥梨还被评为天津市”金农奖”。另外,大柳滩村引进生产的油桃、白凤桃、久保、巨峰葡萄、冬枣、苹果等水果,由于土质优良,加上精细的现代管理措施,果实外观漂亮口感脆甜可口,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在发展优质果树种植、打造精品果园的同时,大柳滩村还积极开发高效优质的农业经济作物,以增加村民收入,大柳滩村先后引进了水果玉米、香糯玉米、早熟西瓜、甜瓜等优质经济作物,并在大柳滩村形成了规模生产。丰厚的农业资源,不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同时也扩大宣传了大柳滩的美名,曾多位国家领导人来村视察万亩果园和农业生产情况,对大柳滩村的种植环境给予了高度评价。(-、-等)   大柳滩村由于远离大型工业区,在大柳滩村范围内也没有化工企业,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由于多年的防风治沙,植树造林,其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在大柳滩村昔日素有小兰考之称的大风扬沙的天气已经见不到了,目前已经达到了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同时大柳滩村位于天津市的西部,形成了西青区西北部的一道绿色屏障。大柳滩树成行林成片,在众多的片林之中,尤以柳仙林最具代表,林中自然风光秀丽,景色怡人,鸟语花香,是人们休闲游玩的好去处。大柳滩村土质肥沃,水质良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大柳滩村土质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分为沙质土、泥沙混合土质、胶泥土三种地质情况,在大柳滩村一号河以北属纯沙土土质,一号河至二号河之间为沙土胶泥混合土质,二号河以南属胶泥土质,不同的土质,使村民们可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土质,种植适宜的农作物。为保护好大柳滩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大柳滩村还结合区、镇创卫精神,积极做好村容村貌的建设,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整个村及周边路段进行彻底清理,投入资金,为村民修路,硬化道路,同时投资50万修建了大柳滩集贸市场,为村民们购物提供了规范的场所,改变了以往在道路两侧乱摆设点、乱占道路、卫生脏乱差的局面,使道路交通及环境得以治理。投资50多万元新建水冲式公厕8座,投资15万元,购置垃圾箱200多个,改变了以往露天垃圾池脏乱差的现象。通过治理,有效的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美化了村庄,使优美的村容村貌和良好的自然风光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村庄掩映在林中的诗般画卷。   大柳滩村生态环境良好,果树品种繁多,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合理的开发本地资源,搞好旅游开发,实现以人流促物流,带动各相关产业的发展。大柳滩村自2003年开始,便着手进行旅游开发工作,通过宣传,使大柳滩的知名度越来越大,使更多的人走进了大柳滩,知道了大柳滩,来大柳滩游玩、休闲、采摘。大柳滩村还连续10年举办大柳滩桃花节,组织与大柳滩村风土人情、农产品采摘等相关的节目,为游人进行演出,也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同时有效的宣传了大柳滩。自2015年开始,村党总支村委会将加大旅游开发力度,结合区、镇精神,投入资金,扶持大柳滩村农家乐的旅游项目,集采摘、观光、吃住农家、休闲娱乐为一体。不断增加游客的活动内容,努力打造杨柳青镇北生态休闲区品牌,基本实现吃住在农家、体验农家生活、采摘购物、休闲观光娱乐相结合的旅游格局,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带动各项产业同步发展。   大柳滩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据史料考证,大柳滩方圆十余里乃退海之地,元帝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渤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为海水所渐”。直至隋前,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均为“渤海西南隔一泽国”。隋初(公元581年),海水退净,形成沼泽地带。宋景德年间(1004—1085)黄河多处决口北浸,由于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此地渐淤积成大片沙滩。冬至,大雪降,数月不化,远望一片如银,构成杨柳青七景之一“平沙积雪”。   大约在嘉庆初年,村落形成后,土地大部分被杨柳青大地主石家、娄家及王庆坨曹家占有。   大柳滩地处九河下梢,历代水灾频繁。为害最大的是清嘉庆二年(1801)的二次水灾。据《清史稿》载:“二年六月,武清东平良王乡天津静海沧州大水七月乐亭粟清毁民房一万八干九百二十间淹死男妇四千三百九十二人”。“六年春禹城运河决水至城下长青观城任邱静海黄县平乡大水谤沱河溢出田禾淹没”。据《杨柳青古今》载:“1917年至1939年,本镇又连遭三次大水灾,特别是1917年,大水淹没全镇大部分地区,灾情极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至嘉庆五年,大柳滩方圆几里已尽是成行的绿柳和葱葱的芦苇。   据传在嘉庆初年,山东卧牛山人田福莱因家乡水灾不断,粮食欠收,被迫出逃谋生,与妻孙氏逃至此地,住在大柳滩村西三大门大地主娄家的烧锅房谋差,以维持生计。次年,其亲戚也来投奔田福莱,经介绍为大地主娄家看护柳林并在河滩下造屋定居。后,随着逃难来的人家不断增多,渐形成较大村落,并出现几个小居民片。因村子位于柳林之中,此地又名“大滩子”,故人们取村名为“大柳滩”,—直沿习至今。  

隐贤村

  隐贤村共有176户,村民512人,党员27人,村民代表10人,村“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   两委班子始终坚持“-”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立足实际,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勇于创新,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隐贤村北濒子牙河,1943年姜姓在此定居,后形成十几户小村。1947年隶属天津县四区,1950年隶属天津县杨柳青农场,后隶属天津市北郊区。1968年划归杨柳青镇管辖,并按街序称杨柳青十九街。取其地处偏僻,环境清雅,是隐居养身的好地方,定今名。  

一街村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一街村毗连娄家院村,后桑元村,十五街村,十六街村,花团锦簇,友好好客,社会和谐稳定。杨柳青一街村现有962户,1949名村民,党员54人,村民代表37人,村“两委”班子有5人组成。全村可利用耕地为1200亩,主要收入来源于租赁厂房,杨柳青一街村近年来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造福百姓为宗旨,抓大事,干难事,办实事。创建综合服务大厅,维修村委会办公室,新建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会议室、党员活动室、远教室、村民学校等重要阵地。   一街村大约成立于新中国成立年1949年,当时村名定为”胜利村”,村内人心所向,一呼百应,文明富裕,稳定和谐,后经发展变迁,更名为”杨柳青镇一街村”  

十街村

  十街共有365户,村民684人,党员23人,村民代表13人,村“两委”班子由4人组成,耕地面积650亩。   近年来,十街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和广大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干实事、惠民众、走前列”的工作方针,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同时,十街始终将为群众办实事当作重要工作来抓。逢年过节,村委会还发给全村每人一份米、面、油。对村里孤、残、特困户,村干部经常入户了解他们的困难,并及时帮助解决,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十街村原址位于新华道17号。自改革开放后,随着镇区的改革,原十街农业生产联合社之名,已更名为拾街村民委员会。  


七街村特产大全




七街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