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三门峡 >> 渑池县 >> 坡头乡

坡头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坡头乡谷歌卫星地图)


坡头乡简介

  坡头乡位于渑池县城西北17公里处,辖16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202个自然村,4284户,15288口人,国土面积21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8180亩,荒山荒坡面积25万亩。
  一、基本条件
  (一)自然条件
   坡头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最高气温为7月份,平均气温25.4℃,最低气温为元月份,平均气温零下3℃。总体雨量适中,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降雨量约656.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7%。光照充足,太阳辐射总量118.6千卡/平方米,日照时数16小时,最短日照时数9小时,无霜期216天,且昼夜温差大。极其适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二)资源条件
   坡头属山区乡,荒山荒坡面积25万亩,各类自然生长中药材可达30余种,铝石、铁石、瓷石、石灰石、煤炭等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现有各类厂矿企业15个。
  (三)交通条件
   境内西—陈公路横贯东西,南韩公路纵穿南北,2002年新铺设岭南—礼庄寨4.5公里水泥路和韩家坑—阳光7公里四级砂石路,交通条件比较便利,但总体状况相对落后。
  (四)通讯条件
   坡头乡电话已全部实现程控化。中国移动和联通公司都分别在境内建起发射塔,手机信号十分稳定。乡政府设有传真室。投资建成了坡头乡农业信息网站,可直通国内、国际。通讯方便快捷,信息灵通高效。
  二、“九五”计划实施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九五”期间,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3698万元,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300万元,年均增长23.9%;乡镇企业入库税金500万元,年均增长20%;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7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2.7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6万人 212平方公里 411221208 472000 0398 查看 坡头乡谷歌卫星地图

坡头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坡头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渑池县城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境内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南阎国防公路交汇贯通,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镇设13个村民委员会和6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6.6万人,总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耕地面积1.8万亩。    近年来,城关镇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区位优势,确立了“围绕城市搞服务,依托城市求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城镇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紧密结合起来,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安全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团结肯干的舆论环境,高举招商引资大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新跨越。近几年来,共从省内外引进资金1.8亿元,相继创建了神宝家俱有限公司、建强砖业有限公司、宏达实业有限公司和西关蔬菜批发市场、会盟商城、吕祖山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和专业市场。2003年,投资1.1亿元的30万吨优质钢材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小寨街改造项目、投资500万元的5000吨耐火材料项目又相继落户城关,掀起了招商引资的新一轮热潮。目前,    全镇的非公有制企业已达2734个,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化工、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旅游为重点的企业发展格局,并构筑了较完备的市场网络体系。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先后投资3.8亿元,新增镇区面积1.5平方公里,开通了新华街、新兴街、文化街、五里河街、一里河街等一批主次干道,建成了西关、南街等9幢综合大楼和渑池二中、西关农民住宅小区等一批重点工程,拆迁临街旧房1500余间,硬化背街小巷260余条,城市卫生管理进一步规范,现代化的城镇框架已基本形成。2002年,全镇本级财政收入完成439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完成364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73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三门峡市前列,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乡镇企业先进乡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等称号,镇党委连年被三门峡市委授予“六好”党委。    展望未来,前景广阔。镇党委、政府将以“平等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宗旨,与有识之士一道,共创城关美好的明天。.  

英豪镇

  渑池县辖镇。1958年建英豪公社,1984年改乡,1990年改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10.5公里。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3.3万。陇海铁路、310国道穿境。辖英东、英西、东马村、寺庄坪、姜王庄、水源、王都、寺庄、吴窑头、翟延、西英豪、南马村、王家坪、王沟、西庵头、西曲、槐树洼、东七里、牛王岭、孟窑头、周家山、富村、后营、东城南、上渠、西城南、谷水、苇园洼28个村委会和英豪、煤矿2个居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苹果。乡镇企业以建材、采矿、机械加工为主。境内有国营英豪煤矿。谷水村有唐宰相姚崇回故里亲题“藩篱”二字的碑碣。.  

张村镇

  渑池县辖镇。1960年建张村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2万。辖张村、杜家、河南庄、庵北、漏泉、苏秦村、荆村、高桥、曹窑、三化沟、桑树坪11个村委会和张村、曹窑煤矿、陈村煤矿3个居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盛产苹果,有畜禽养殖。乡镇企业以采矿、面粉加工为主。境内有义马矿务局中专、煤炭技校、曹窑煤矿。古迹有北齐时期的丈八石佛寺。.  

洪阳镇

  古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洪阳这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就充满了灵气,养贤人、育百姓,物华天宝。经过世世代代先辈们衔泥织丝般的构画,造就了诸多人文景观。阡陌纵横,绿树婆娑,瓜果飘香,炊烟相望,“红寺农耕乐最怡,鸟键带雨晚初犁”就是其桑烟人稠,田园风光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洪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均收入较快增长,1999年10月8日,经省批准,洪阳撤乡换镇。百姓生活改善了,居住宽敞了,穿戴时髦了,乡村道路通了,行走方便了,他们打心眼里感谢0!    开放的洪阳有丰富的物产:田野里小麦、玉米品质优良;大棚里种植的伊丽莎白等系例香瓜、特小风西瓜、樱桃西红柿等色味俱佳;更有牛、羊、鸡、猪、蛋等畜禽产品,天然绿色,有益健康。我们诚挚地欢迎各地客商前来收购、加工、运销。发展的洪阳有丰富的资源等待开发,初级农产品急需加工增值,适宜各种作物生长的土地还有潜力可挖。辖区内石英石、石灰石、煤炭汇聚宝山之中,无尽财富盼望开采者垂询探索。    洪阳镇党委、政府欢迎一切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开发、聚财!    获取您的利益,也就为洪阳创造了生机!.  

天池镇

  天池镇位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东南部25公里处,东距古都洛阳50公里,是渑池县、宜阳县、义马市二县一市的结合部。全镇辖12个行政村,132个村民小组,4664户,17907口人,辖区总面积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万亩,人均2.3亩。    天池镇是渑池大地上一颗璀灿的新星, 318省道穿境而过,西与南闫国防公路毗邻,北距310国道、连霍高速公路25公里,交通便捷。景色秀丽,人杰地灵,有古渑八景之一的"天池落雁";不分旱涝,池水如一的"龙池";造型独特,历500年之久仍坚固如初的独孔石桥"娃娃桥";自然资源丰富,地上地下水源充裕,建成了万亩高产小麦开发区,万亩高产优质红薯基地和万亩优质烟叶生产基地。矿藏资源主要是原煤,矿层厚,易开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天池边际优势明显,商品集散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发展环境,更为天池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天池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全力实施科技兴镇、强工富民的战略,强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烟、煤、薯、枣、草,五业并举,坚持走矿产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的路子,全力招商引资,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亚泰家具"声振豫西,"全手工绿色粉条"远近闻名。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度向前推进,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烟叶、高产红薯、双低油菜、高营养梨枣、优质辣椒、高效牧草、畜牧养殖,各具特色,更加坚定了全镇人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全镇拥有中小学校14所,各村建成文化大院、科技书库,镇敬老院被市民政局命名为市级文明敬老院,近年共创建市、县文明单位、文明村15个。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320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463万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15元。目前,天池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仰韶乡

  渑池县辖乡。1975年建庄子公社,1982年改仰韶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城北,与城关镇毗连。面积34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辖马岭、庄子、刘郭、阳光、礼庄寨、裴窑、东村、乔岭、苏门、仰韶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蔬菜,盛产苹果。畜禽饲养形成规模。乡镇企业以酿酒、耐火材料、建材、造纸为主。境内仰韶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仁村乡

  渑池县辖乡。1958年建仁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1.7万,通公路。辖东张村、潘桃、仁村、红花窝、杨河、雪白、大水沟、东段村、南坻坞、台口、上西村、北坻坞、高堂13个村委会和红原机械厂、中原专用材料厂2个居委会。境内有石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煤、铝等矿藏。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盛产苹果。乡镇企业以机械、采矿为主。境内有清光绪五年(1879)所立赈灾石碑,记述了光绪三年灾荒惨状和赈济情况。.  

果园乡

  果园乡位于渑池县城南七公里处,北邻陇海铁路和310国道,南韩、南闫公路穿境而过。全乡共辖16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 .3万亩。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好一个园区,实施两个突破,抓住三个重点,实现四个目标”的工作思路,带领全乡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发挥优势,构造特色,使乡域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全乡实现乡镇企业入库税金1320万元,完成乡财政收入735万元,农民人均纯入2420元,被省、市 、县授予“发展乡镇企业先进乡镇”、“奔小康科普示范乡”等多项荣誉称号,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个乡镇排序中,由1998年的第14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全乡呈现出政治。社会稳定,经济高速健康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按照突出特色优势,发展龙头企业的思路,着力培植蔬菜、畜牧、烟叶、草业、林果五大主导产业,蔬菜种植本着“稳妥、高效、示范、带动”的原则,投资300万元,建成豫西一流的旱作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成日光温室30座,立柱拱棚170个,建成园区办公楼一座,开通园区“三横一纵”道路,高标准完成了园区绿化,并以此为龙头,沿南韩公路两侧50米以内,规划高效农业示范带,以线带片,引种“三鹰”朝天椒,带动全乡发展辣椒种植7000亩,辐射带动全乡280户农户参与种植。畜牧养殖以中原鹿业集团为龙头,梅花鹿存栏达2500头,带动农户300户,研制开发的“国森”牌系列保健酒,获得国家卫生部“健”字号批文,实现批量生产。中原鹿业集团公司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龙头50强”。烟叶生产在稳定6000亩面积的基础上,提高科技含量,扩大优质烟叶比重,实现了规范化栽植、科学化管理,亩均效益达到1000元以上。饲草业实施种草养畜,草畜配套,种植黑麦草、苜蓿等优质饲700亩,实现粮、经二元种植向粮、经、饲三元发展。林果业生产眼于可持续发展,完成荒山绿化2700亩,退耕还林2000亩,栽植、美国黑核桃、日本甜柿子、银杏、蜜枣等各类经济林20万株;完成了22公里5万株公路林补值补栽任务;“四旁”植树5万株;建成了200亩高科技林业育苗示范园区。.  

陈村乡

  渑池县辖乡。1975年建陈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3.5公里。面积79平方公里,人口1.4万。渑白(浪)省道穿境。辖玉爱、石板沟、陈村、一心、槐扒、白浪、小口里、贯沟、范洼、后河10个村委会。境内有煤、铝、铁、硫磺等矿产资源。农业主产小麦、玉米。乡镇企业以化工、石料、采矿为主。义马矿务局陈村煤矿设在境内。寺沟新石器时化遗址、陈村桥续碑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坡头乡

  坡头乡位于渑池县城西北17公里处,辖16个行政村,131个村民组,202个自然村,4284户,15288口人,国土面积21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48180亩,荒山荒坡面积25万亩。   一、基本条件   (一)自然条件    坡头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4.℃。最高气温为7月份,平均气温25.4℃,最低气温为元月份,平均气温零下3℃。总体雨量适中,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年降雨量约656.9毫米,平均相对湿度57%。光照充足,太阳辐射总量118.6千卡/平方米,日照时数16小时,最短日照时数9小时,无霜期216天,且昼夜温差大。极其适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生长。   (二)资源条件    坡头属山区乡,荒山荒坡面积25万亩,各类自然生长中药材可达30余种,铝石、铁石、瓷石、石灰石、煤炭等资源储量十分丰富,现有各类厂矿企业15个。   (三)交通条件    境内西—陈公路横贯东西,南韩公路纵穿南北,2002年新铺设岭南—礼庄寨4.5公里水泥路和韩家坑—阳光7公里四级砂石路,交通条件比较便利,但总体状况相对落后。   (四)通讯条件    坡头乡电话已全部实现程控化。中国移动和联通公司都分别在境内建起发射塔,手机信号十分稳定。乡政府设有传真室。投资建成了坡头乡农业信息网站,可直通国内、国际。通讯方便快捷,信息灵通高效。   二、“九五”计划实施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九五”期间,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物质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完成。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3698万元,年均增长8%;财政收入300万元,年均增长23.9%;乡镇企业入库税金500万元,年均增长20%;农村集体经济纯收入37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2.7元。.  

段村乡

  位于渑池县城东北,乡址在约35公里处渑— 南(南村)公路线上的段村,故名段村乡,为县深山区乡之一。其境东临新安县,南和西阳、仁村两乡相连,西与坡头为邻,西北隔黄河与山西省垣曲县相望,东北和南村乡接壤。总面积约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19亩。辖12个行政村,86个村民组,236个自然村,2573户,978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9436人。   该乡地势南高北低,山峦起伏,河谷纵横。群众有这样一段谚语:“上山把云钻,下坡到河边,对面能说话,相见得一天”,借以形容山高、沟深的复杂地形。北涧河由南向北从境内中部穿过。河东山峰林立,上部为次生林,中下部为牧坡,河谷多水,是天然林牧区。河西为丘陵,河床干涸,全系季节河,人畜吃水十分困难。辖区内的书山,海拔1384.7米,是境内最高的山峰。   该乡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最高气温摄氏40度,最低气温摄氏11度,平均气温摄氏14.5度。   该乡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各类农业机械516台(部),机械总动力2565马力。境内有季节河流3条,拦河坝8条,集雨水窖3500个,提灌站11处。水浇地面积1500亩。1997年粮食总产达636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该乡重晶石、玄武岩、花岗岩、铁矿石储量丰富。有各类采矿企业58个,1999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5366万元,乡级财政收入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全乡温饱问题,已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东庄沟是著名的旱烟叶产地,南岭盛产木耳,四龙庙村王沟的牛心柿饼,个大少核,味美甜香,纤维质少,质软,在水里搅拌可溶化为浆,远近驰名。据传历代以此物上贡君王,有“贡饼”之称。近年来,畅销各大城市,又是外贸出口佳品。   该乡是豫西地区重要的革0据地。四龙庙村北坡,在1947年至1948年间,是渑池县民主政府、县大队及解放军某司令部的驻地。刘冰、李平、巨和勤等领导同志,都曾在这里领导人民开展减租减息、剿匪反霸。1948年元月,他们指挥当地人民,配合人民解放军某部与蒋军五十一师,进行过两天一夜的战斗,歼灭该师一五三团大部。.  

南村乡

  南村乡位于渑池县城50公里处的黄河南岸,全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30亩.全乡辖10个行政村,67个村民组,1595户,6001人.地形基本上呈三角形.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东与新安县搭界,南与段村乡接壤,北面隔黄河与山西省垣曲县相望.    2、气候条件 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最高气温39C,最低气温15C,常年平均气温12C。    3、土壤特征 褐土、棕土、沙土是该乡的三大类土壤,在21个土属中,以黄粘土所占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80%以上。该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0.75%,速效磷含量2.5-5mg/kg,速效钾含量75mg/kg,水解氮含量20-30mg/kg。此类土壤的主要特征是质地粘重,通透性差,适耕期短,保水保肥能力较强。   二、交通状况 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北过黄河公路大桥与山西省侯垣公路和同蒲铁路相通。东乘船直奔黄河小浪底。沿南闫国防公路直达陇海铁路、310国道及连霍高速公路。10个行政村全部达到四级砂石路面标准,同时还实现了村村通工程。   三、资源基础    1、土地资源 南村乡总面积1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30亩,林业面积5万亩,荒山荒坡荒滩草地面积2万亩。据土地利用现状资料表明,全乡荒草地、裸土地、田埂、农村闲散地、河滩地等共有未利用土地6万亩,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水资源 随着小浪底水库的兴建,在我乡境内形成水面面积3万余亩。北涧河是境内主要河流,自南向北流经4个行政村,注入黄河。    3、矿产资源 乡境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有铁矿石、硅石、重晶石、大理石、玛瑙等10多种,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坡头乡特产大全




坡头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