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概况
大兴地乡位于泸水县中部的怒江两岸,东经 98°51′至 99°21′,北纬 26°00′ 至 26°13′ 之间,东西横距最宽 30 千米,南北纵距最长 24 千米,总面积 406.28 平方米(实地面积 455 平方千米)。乡境东接云龙县,南连六库镇,东南、西南分别与老窝乡、鲁掌镇相连,西与缅甸接界,北与称杆乡毗邻,国防干线瓦贡公路沿怒江自南向北贯穿全乡。乡党政机关驻地灯笼坝,它位于怒江两岸的听命河冲积扇上,距州府六库 23 千米,瓦贡公路横穿而过,交通比较方便。
二、乡情介绍
2002 年,全乡共有 7 个村民委员会,75 个自然村,136 个村民小组,人口达 4139 户 15541 人(其中农业人口 3725 户 14645 人),大部分群众居住在海拔 1000 - 2300 米的半山上,村落相对分散,主体民族是傈僳族,占全乡总人口的 93%,其它民族仅占 7%。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工程,已通电 126 个村小组,未通电户数 417 户 1847 人,基本解决人畜饮水 407 户 1692 人。基本实现“村村通人马驿道”、“村村通广播电视”,三个村委会通乡村公路。2002 年,全乡人均纯收入 999 元,人均有粮 428 千克,已基本解决温饱 3506 户 13802 人,未解决温饱 219 户 843 人。
三、自然状况
大兴地乡全境地处西横断山脉纵谷区,以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为主体,形成了山高坡徒谷深的高山峡谷地貌和立体气候、植被特征。全乡最高海拔 3967 米,最低海拔 890 米(乡政府驻地灯笼坝),年平均温度 21℃,由于立体气候突出,在同一平面上气温南北差异小,垂直差异大,同一山脉可出现寒、温、热三种气候,形成了峡谷特有的立体农业;在海拔 1400 米以下的亚热带,适应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包谷、油莱等;适宜发展的经济林木有核桃、油桐、漆树等。适宜养猪、牛以及发展渔业。在海拔 1400 - 1800 米地带,适宜发展的农作物有包谷、半山稻、荞子等;适宜种植的经济林木有油桐、核桃、茶叶、花椒等;适宜养殖猪、牛、羊等。在海拔 1800 - 2600 米地段,适宜发展地膜包谷、豆类、薯类;适宜种植梅子、木瓜、花椒、草果、核桃、漆树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5万人 | 455平方公里 | 533321106 | 673200 | 0886 | 查看 大兴地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六库镇 |
六库镇地处怒江州府所在地,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罗雪山西麓的怒江两岸,它东与老窝乡相邻,西与缅甸接壤,北接鲁掌镇,南连上江乡。全镇总面积375.94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最高海拔3100米,最低海拔800米。年平均降雨量1010毫米,年平均气温19℃,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地立体性气候,山势总体呈“凹”字型,东西高、中间低,形成高山寒冷,半山温凉,沿江地带炎热,全镇森林覆盖率为70%。 全镇辖12个村民委员会和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5671人,其中农业人口23522人,非农业人口22149人。镇境内居住着傈僳族、白族、汉族、彝族、怒族、普米族、独龙族、纳西族、藏族、傣族、回族、景颇族等12个民族,以傈僳族为主体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2%,形成一个少数民族大杂居乡镇。在总人口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50.93%,白族占28.39%,汉族占7.95%,其他民族占12.7%。 全镇年末有耕地面积29910亩,其中水田4180亩,旱地25730亩,人均占有耕地1.3亩。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麦、豆类、薯类等,年内粮食生产、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畜业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特色文化] 全镇组建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5支,每逢重大节日以共青团、妇女组织为主开展活动、文艺宣传队自编自唱在村委会演出,曾多次到六库灯光球场进行汇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深得各级党委、0的肯定。“摆时”是六库镇傈僳族人民的一向特长,每年的“阔时节”各民族都欢聚一团,通宵参加“摆时”给六库城增添节日的气氛,到处喜气洋洋。同时射弩是六库镇人民的专利,多次参加省、州、县比赛,名列前茅。这些活动当中,不分男女都参与。汉白族当中流行“唢呐”调、“口弦”,声音悦耳动听,调子很幽美,尤其是白族人家中,办喜事的时候,都会用上场,表示热闹,喜气的样子。 [特色产品] 六库镇有民间刺绣,手工艺编织背包,各具特色,深受地方人民的喜爱和到六库观光旅游的人喜欢。农村妇女缝的布鞋和布凉鞋,在六库市场供不应求,省内的一位女企业家也亲自来订购产品,但达不到规模。根据镇情,一些产品正在挖掘当中。. |
鲁掌镇 |
"一、全镇概况 鲁掌镇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县西北部,东以怒江为界,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南接泸水县六库镇,北邻泸水县大兴地乡。是原泸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有瓦贡公路和跃片公路两条国道干线贯穿而过,辖区内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境内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傈僳族“澡塘会”,享誉海内外的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和“咬铁铧,耍火链”等民族民间绝技,有二战“驼峰航线”和“福克斯峡口”(片马风雪丫口)是进入神秘大峡谷的南大门和第一站。它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奇观的核心区,欧亚大陆板块的结合部,属喜马拉雅山地槽区的察偶——腾冲褶皱系,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是一个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民族众多的地方。国境线长19.8公里,国土面积367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东经 98°51′59″ - 99°03′18″,北纬 24°37′03″ - 24°47′49″ 之间,年平均气温为 14℃—19.4℃,年降雨量为 1444.3 毫米,国土面积 367 平方公里。距州府六库 32 公里,距省级口岸片马 58 公里。东以怒江为界,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南接泸水县六库镇,北邻泸水县大兴地乡,国境线长 19.8 公里。全镇辖鲁掌、鲁祖、洛玛、浪坝寨、三河、登埂6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3576户,12137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户、9211人。全镇居住着傈僳族、彝族、白族、汉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等7个民族。人口密度0.0302平方公里/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08.59万元,增长率8.42%。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1290.00元,增加161.90元,际完成财政税收46.81万元,完成下达任务数的170.22%,同比增加0.61万元,增长1.32%,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032万元。年内全镇实有耕地面积17362亩,其中水田4421亩,旱地12819亩,年内粮豆播种面积29542亩,实现粮食总产量3720000公斤(不含退耕补助粮),实现人均有粮403.80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草果,油菜、甘蔗、向日葵、蔬菜等,播种面积7561亩,总产量122594公斤。. |
片马镇 |
" 【片马镇简介】片马镇国土面积153平方公里,东与鲁掌镇相连,南北长24公里,南、西、北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64.44公里,是中缅边境北段交通要道和商业往来的重要通道,全镇辖片马、古浪、岗房、片四河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景朗城市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740人,流动暂住人口最高时候4万多人,平常2万多人。片马于1991年被国家批准为省级对外开放口岸。 【特色产品】片马镇耕地面积2236亩,其中水田815亩,旱地1421亩。粮食作物主产玉米、水稻,经济林木盛产木瓜、梅子、核桃、木耳等。自2002年3月至今,片马镇已累计种植泡核桃20余万株,人均120多株,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初步建成。 【特色文化】片马,是个多民族聚居的乡镇,据统计:境内世居民族有景颇(景颇支系茶山人、浪速人)、傈僳族、汉和白等8种主体民族。片马境内的景颇族是古老的景颇族发源地之一,景颇族的茶山支系是片马的世居民族,有着独特民族文化。 茶山人勤劳朴实、敦厚善良、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他们有自己的民族语言,没有文字,也不使用景颇文,他们有独特的民族风俗习惯,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独具民族特色的衣着服饰。古朴庄重的婚娶、丧葬习俗及团结互助、热情好客的建新房仪式等。 过去,古朴的茶山人以狩猎、捕鱼为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至二十日为茶山人的新米节,每年秋季收获后,需待到新米节之后才能正式吃新粮,否则是不能随便动用的。过新米节犹如过新年一样,热闹非凡,过节时家家户户煮好新米饭,摆上酒、米,祭天神、祖先和铁三脚。感谢并祈求他们的保佑,并在屋外鸣放火药枪,以示庆祝。如有粮食歉收人家,村民便主动拿出部分给予援助。节期摆酒设宴,互相酬请,共享丰收和节日的喜悦,男女青年则会聚到村中,唱歌跳舞,寻偶觅伴,欢快无比。 【经济发展情况】近几年来,片马镇各项事业取得了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864万元;边贸进出口总额预计3.7亿元,比上年增长4%;完成各项税费收入2411.75万元,比上年减少6.28%;完成乡镇财政收入39356万元,比上年增加6%;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39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6%;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35万元,比上年增长4.42%;人均GDP收入1269元,比去年增长6.4%.. |
上江镇 |
一、概况 依傍于高黎贡山的泸水县上江镇东与大理州云龙县民建乡、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和汶上乡隔江相望,南与隆阳区芒宽乡相邻,北接本县六库镇,距州府和县城六库 24 公里,是进入我州境内的南大门。地处东经 98°45′00″ - 98°53′21″,北纬 25°47′40″ - 25°33′16″。境内最高海拔为 3780 米,最低海拔为 738 米,年平均气温 21℃,年降雨量 1100 - 1200 mm,呈西高东低地势,全年无霜且光照条件好,是典型的亚热带河谷地带,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是全县乃至全州的主要产粮区,享有“渔米之乡”美誉。因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原始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民风民俗而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 全乡国土面积为 347.8 平方公里,辖六个村委会、24624 人(其中:农业人口23369 人)。主要居住着傈僳、傣、汉、怒、苗、白等民族。2002 年末,全乡农民经济总收入为 3999.32 万元,经济纯收入为 2863.04 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 1374.94 元。全乡村村实现“三通”(即:通路、通电、通水),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 96% 和 94%,其它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二、远景规划 上江的明天机遇与挑战并存,“金六”二级油路的修建把我乡从一个死胡同瞬间转变为一个进入怒江的重要喉舌和主要交通要道。此举意味着全乡的经济社会和旅游事业发展前景看好。在今后的工作中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坝区的集镇建设拉动全乡经济的发展;以半山区养殖业推动全乡畜牧业的发展;以高山区的经济林木的发展带动全乡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牢基础、优化结构、兴科重教、以农生财、建镇促商、拓宽领域、依法治乡,走农、工、商一体化的路子,努力做好“三篇文章”(即:种植业篇、养殖业篇、民营企业经济篇)和“八个产业”(即:甘蔗种植业、优质稻种植业、草果种植业、蔬菜种植业、香料烟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业、绿色产业)。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将境内著名的二战粟柴坝抗日纪念碑,蛮英村灰坡山抗日战争遗址、旧乃山千年古树,丙奉村邦弯大水库,蛮口河天然温泉,蛮邦罕见的佛教、道教二合一的思尹寺庙,享誉京城、享誉世界的付坝村百花岭农民的无伴奏四声部合唱,新建村远扬国内外的民族民间文化“摆时”等开展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
老窝镇 |
" 泸水县老窝白族乡是怒江州三个民族乡之一,地处怒江东岸,碧罗雪山南缘,处于六库镇与漕涧镇之间,地理位置介于北纬25°44′至26°05′,东经90°56′至90°09′,北连兰坪,东接云龙县旧州、表村,南与云龙县漕涧镇接壤,西连州府六库,乡政府驻地距州府六库24公里,是怒江通往内地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全乡共辖6个村民委员会(分别是荣华村、中元村、崇仁村、老窝村、银坡村、云西村),67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总面积312.33平方公里。2005年,全乡共有3274户14448人,其中党员449人,预备党员18名,入党积极分子41人。全乡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505.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5元;粮食总产457.8万公斤,人均有粮338公斤;贫困人口占全乡农业人口的比重1.53%;大小牲畜存栏21520头(匹、只),肉类总产量达883.36吨;禽蛋总产量同步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6.3万元;农民负担控制在4%以内。 老窝乡地形地貌复杂,由于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和各种外力冲击,形成了起伏明显、盆岭相间的侵蚀、溶蚀、岩溶和山地地质地貌,境内群山屹立、冈峦起伏,山间布有高原山地,河谷地和山间盆地,地势东北偏高西南略低,最高海拔 3606 米,最低海拔 1080 米,主要山脉有凤凰山、志奔山、黑山,主要河流有老窝河、响水河和冲江河。气候呈半山区垂直分布湿带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 14 - 16℃,阳光充足,年平均日照数为 2500 小时,雨量集中,7 - 9 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一半,霜期为 100 - 120 天,年高山积雪 2 - 3 个月,干湿季节分明,风力 0 - 5 级。 老窝乡“十一五”期间的经济发展规划为:按照县委提出的“东工业西边贸,南农北电中城镇”的发展战略和“依托两大优势,构建三带经济,加快五个对接,推进七项产业”的工作要求,结合老窝乡实际,着力培育“三大产业”,认真抓好“三项工作”,重点实施“四千四万”工程,按照“五区、三线、一城镇”的总体布局加快工业基地建设,力争实现“两大目标”。着力培育“三大产业”,即:培育火腿加工产业、林果种植产业和硅电开发产业;抓好“三项工作”,就是抓好农业农村工作、抓好劳务经济工作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四千四万”工程,即:高产栽培五千亩洋芋、两千亩蔬菜、三千亩豆类、两千亩油菜.. |
大兴地镇 |
"一、地理概况 大兴地乡位于泸水县中部的怒江两岸,东经 98°51′至 99°21′,北纬 26°00′ 至 26°13′ 之间,东西横距最宽 30 千米,南北纵距最长 24 千米,总面积 406.28 平方米(实地面积 455 平方千米)。乡境东接云龙县,南连六库镇,东南、西南分别与老窝乡、鲁掌镇相连,西与缅甸接界,北与称杆乡毗邻,国防干线瓦贡公路沿怒江自南向北贯穿全乡。乡党政机关驻地灯笼坝,它位于怒江两岸的听命河冲积扇上,距州府六库 23 千米,瓦贡公路横穿而过,交通比较方便。 二、乡情介绍 2002 年,全乡共有 7 个村民委员会,75 个自然村,136 个村民小组,人口达 4139 户 15541 人(其中农业人口 3725 户 14645 人),大部分群众居住在海拔 1000 - 2300 米的半山上,村落相对分散,主体民族是傈僳族,占全乡总人口的 93%,其它民族仅占 7%。已基本实现“村村通电”工程,已通电 126 个村小组,未通电户数 417 户 1847 人,基本解决人畜饮水 407 户 1692 人。基本实现“村村通人马驿道”、“村村通广播电视”,三个村委会通乡村公路。2002 年,全乡人均纯收入 999 元,人均有粮 428 千克,已基本解决温饱 3506 户 13802 人,未解决温饱 219 户 843 人。 三、自然状况 大兴地乡全境地处西横断山脉纵谷区,以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为主体,形成了山高坡徒谷深的高山峡谷地貌和立体气候、植被特征。全乡最高海拔 3967 米,最低海拔 890 米(乡政府驻地灯笼坝),年平均温度 21℃,由于立体气候突出,在同一平面上气温南北差异小,垂直差异大,同一山脉可出现寒、温、热三种气候,形成了峡谷特有的立体农业;在海拔 1400 米以下的亚热带,适应种植的粮食作物有水稻、包谷、油莱等;适宜发展的经济林木有核桃、油桐、漆树等。适宜养猪、牛以及发展渔业。在海拔 1400 - 1800 米地带,适宜发展的农作物有包谷、半山稻、荞子等;适宜种植的经济林木有油桐、核桃、茶叶、花椒等;适宜养殖猪、牛、羊等。在海拔 1800 - 2600 米地段,适宜发展地膜包谷、豆类、薯类;适宜种植梅子、木瓜、花椒、草果、核桃、漆树等.. |
称杆乡 |
称杆乡位于怒江州州府六库城北部,乡政府驻地距六库城有 55 公里,地跨高黎贡山东麓至碧罗雪山怒江两岸,南接大兴地乡,北接古登乡,东与兰坪县、云龙县相邻,西与缅甸接壤。 乡内山高谷深,沟垫纵横,山势呈“凹”型,东西高,中间低,境内最高海拔 4162 米,最低海拨 919 米,立体气候,高山寒冷,半山温凉,沿江峡谷炎热。改草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加强扶贫工作步伐,称杆乡加大了扶贫工作步伐,党的-召开后,称杆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称杆乡将认真贯彻执行党的-精神,充分依托峡谷资源优势,把全乡社会、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历丈阶段。 一、基木情况 全乡总面积为 480.32 平方公里,边境线长 64 公里,辖 11 个村民委员会,138 个自然村,207 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为 28164 亩,其中:水固 5733 亩;旱地 22431 亩,2002 年全乡农户 4063 户,人口 16662 人,全乡农村经济收入达 1535.93 万元,人均收入 793 元,粮食总产量 543 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食 326 公斤。 二、自然资源 1、水能资源 乡内山高坡陡,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全乡有自把河、腊门里河、拉古瓦地河、隔界河、芭蕉河五条河流,能修建中小型水电站。 2、森林资源 全乡有林地面积 446697.60 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62% 以上。辖区内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榧木、云冷杉、孔雀杉、铁杉、云南松、西楠桦等,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全乡天然林资源保护面积为 214197 亩,已实施退耕还林面积 3200 亩。 3、花卉资源 称杆乡境内有百余种野生兰花,其中莲瓣、蝶花、大小荷瓣、小雪素、水晶白莲瓣等多种兰花珍品。称杆乡兰花以品种多、奇花多、素馨淡雅醉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4、山货药材资源 称杆乡境内河谷纵横,沟深箐幽。雪山琐云,野生着许多山货药材,这里的松茸、木耳、羊肚菌、鸡宗等山货畅销省内外,黄莲、贝母、木香、蜂蜜等珍稀药材取之不竭。 5、土特产品资源 境内盛产辣椒、白皮大蒜、核桃、漆油等,每到成熟上市季节,各地采购者络绎不绝,而年年供不应求。. |
古登乡 |
乡情概况 古登乡地处泸水县北部的横断山纵谷区,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县相邻,西依高黎贡山同缅甸相毗邻,北接洛本卓白族乡,南连称杆乡。总面积 328 平方公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 4379 米,最低海拔 907 米,地表山峰林立,沟壑纵横,地势崎岖,岩层裸露,属典型的山地特征。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分布明显,平均气温 17 摄氏度左右,无霜期 317 天。生物资源富集,耕地总面积18046亩,其中:水田面积 1020 亩,占总面积 5.6%,旱地和坡地面积 17028 亩,占总面积 94.35%,有 84% 的耕地面积坡度在 25 度以上;宜林宜草的山地面积有 30 万亩以上,经济林地面积 14535 亩,去今两年退耕还林面积 4200 亩,其中:成熟林 8723 亩,品种主要是油桐和漆树。辖有 11 个村委会,136 个自然村,147 个生产小组,农业人口 14471 人,居住有十多种民族,其中傈僳族在 95.3%,是主体民族;全乡无一条乡村公路,运力主要靠人力和畜力,江面有 6 根铁索和4座江桥作为两而岸交往的交通工具。是个典型的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特困乡。. |
洛本卓白族乡 |
洛本卓白族乡位于泸水县北端,地处怒江峡谷腹地,东与兰坪营盘镇交界,西与缅甸毗邻,北与福贡匹河乡接壤,南与泸水县古登乡相连。南北长 14.5 公里,东西宽 27.8 公里,国境线长 11.4 公里。海拔为 815米 - 3800米。全乡总面积为 26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 12744 亩。耕地以旱地为主,在 12744 亩耕地水田仅有 1209.5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9.5%。 洛本卓白族乡辖 8 个村民委员会,3 个自然村,90 个村民小组。全乡现有总户数为 2696 户,总人口为 11133 人,其中农业户口 2581 户 10638 人,城镇户口 5 户 496 人,分布在海拔 815 米至 2000 米范围的高山河谷地带。 境内有白族、傈僳族、怒族,主体民族为白族支系“勘墨人”,占总人口的 66.6%,傈僳族占总人口的 32.9%,其它民族占总人口的 0.36%。由于境内山高坡陡,岩层裸露,耕作层浅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发展缓慢。到 2002 年末,全乡农村经济收入为 738.93 万元,粮食总产量为 300 万公斤,农民人均经济收。入仅为 662.46 元,人均有粮仅为 273.6 公斤。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洛本卓乡山地广博,气候湿润,植物种类繁多,荒地荒山多。盛产生漆,油桐,芸豆,马铃薯,黄莲,木香等农产品和中草药,具有发展林业、畜牧业及中草药等资源开发潜力和优势。特别是洛本卓乡与缅甸毗邻,有着悠久的通婚通商历史,正在建设之中的片马口岸俄嘎通道将进一步促进双边经贸往来,加大境外木材、矿产、药材等资源的开发力度,为加快双边资源开发和加快双边经济互补提供便利。 洛本卓乡主体民族——白族支系“勒墨人”,有着悠久历史的自身民族传统文化、习俗,有自己民族的服饰、舞蹈、歌调和乐器,每年农历二月二十日以后布谷鸟报春和桃花盛开时节是“勒墨人”盛大的桃花节,节目期间该民族将举行盛大的民间民俗文体活动,预祝当年家庭幸福、五谷丰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