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雅安 >> 汉源县 >> 两河乡

两河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两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两河乡简介

  汉源县辖乡。清嘉庆初置两河乡,民国入富庄乡,1951年更名双河乡,1958年建公社,1981年更名两河公社,1984年复两河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64.1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双江、富康、五星、青林、赵院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伐木、运输、发电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薯类,产梨、苹果、花椒。境内有熊、鹿、小熊猫、扭角羚等动物。.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4.1平方公里 511823208 625300 0835 查看 两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两河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两河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富林镇

  汉源县辖镇,县府驻地。隋置大渡镇,后改名阳山镇。唐升阳山县,继改为通望县,明洪武九年置大渡河守御千户所。清置乡,1952年置富林镇。面积8.8平方公里,人口2.4万。省道峨(眉)富(林)、汉(源)乌(斯河)公路在此与国道108线交会。辖广源、附城、农政、民建、麦地、鸣鹿6个村委会和人民、文化、饮泉3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花岗岩板材加工、水泥制品、汽车修理、酿造、食品加工等厂和运输、商贸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和种植蔬菜。境内鸣鹿村有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即“富林文化”遗址。.  

九襄镇

  汉源县辖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汉初为沈黎郡、牦牛县治地。清嘉庆初置汉源乡,1950年建九襄镇,1958年改公社,1992年复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82.5平方公里,人口3.9万。国道108线纵贯镇境。辖满堰、大木、周家、刘家、民主、清泉、河西、梨坪、堰坪、枣林、百挑、后山、凉山、红光、三强、幸福、梨花、大-庄、堰沟、上堰20个村委会和新民、共和、建国街3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发电、运输、石材、食品加工、建筑安装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盛产蔬菜、梨、苹果、柑橘、樱桃,为四川省金花梨生产基地,汉源金花梨曾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境南有清代建造的九襄石牌访,东汉时期的岩墓群遗址。.  

乌斯河镇

  汉源县辖镇。明代为松坪土司治地。清入富林乡,民国属万工乡,解放初置马托乡,1958年改马托公社,1973年建乌斯河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4.3公里。面积54.2平方公里,人口0.9万。成(都)昆(明)铁路过境并设站。省道汉(源)乌(斯河)、金(口河)乌(斯河)、皇(木)越(西)公路在此交会。辖复兴、大堡、甘密、沙觉、贾托、万里、苏古7个村委会。境内有铅锌、磷、石膏等矿产资源。乡镇企业有装卸搬运、采矿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薯类、小麦。.  

宜东镇

  汉源县辖镇。清设典史衙门,后置乡。民国初置佐署,1936年置镇,1956年置宜东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0.2公里。面积96.3平方公里,人口1.6万。九(襄)宜(东)公路过境。辖茂盛、天刚、长荣、富乡、海银、银安、新市、关华、广安、大安、群安、众安、永定13个村委会。境内有林地、草场10万余亩,煤炭、硫铁、铅锌矿藏等自然资源。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矿、建筑、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薯类,兼产梨、苹果、花椒、大白豆。.

富庄镇

  汉源县辖镇。清嘉庆初境内置河东、河西、向阳三乡,民国时合并置富庄乡。1958年改富庄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5.5公里。面积55.4平方公里,人口0.9万。九(襄)宜(东)公路过境。辖富庄、河东、永兴、果园、联络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农机修理、农具制造、建筑、运输、粮食加工等业。农业主水稻、小麦、玉米,产梨、苹果、樱桃、花椒。.  

清溪镇

  汉源县辖镇。隋、唐、明为州县治所,清雍正七年置清溪县于此,设城厢镇,嘉庆初改称附城乡,民国置城区镇,1952年置清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建清溪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33.1平方公里,人口0.5万。国道108线纵贯境内。辖富民、新黎、顺利、虎岗、西河5个村委会。境内有煤和花岗岩矿藏资源。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矿、水泥制品、建筑、运输、商贸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盛产花椒,为省汉源花椒生产基地。境内有黎州古城遗址、城门洞、清溪文庙、玉渊灵泉等古迹。.  

大树镇

  汉源县辖镇。古为邛都夷地,原属越西县,设“零关道”驿站,1913年初置 ? 越西县佐,设大树镇,1951年划归汉源县改设大树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2年复置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28.9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辖新民、富华、新村、新沟、海螺、大瑶、麦坪、摆鱼、中坝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石材加工、建筑、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产柑橘,为汉源县黄果、柑橘生产基地。境南狮子山曾出土“陶祖”、“石板墓”和新石器时期的陶片等文物。1935年红一方面军一军团参谋长佐权等率部在此佯攻,掩护主力强渡大渡河成功。.  

皇木镇

大田乡

  汉源县辖乡。清嘉庆初置大田乡,道光年间为大田土司治地,民国更名田域乡,1951年复置大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大田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8.6公里。面积23.6平方公里,人口1万。九(襄)宜(东)公路过境。辖新堰、木林、新中、向阳、建设、胜利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食加工、酿造、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产梨、苹果、柑橘。为省 - 汉源县金花梨生产基地之一。境内有秦汉时期的冶铜遗址和和大田土司遗址。.  

唐家乡

  汉源县辖乡。晋置城阳县治,清嘉庆名尚礼乡,1951年更名唐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唐家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1公里。面积26.2平方公里,人口1.4万。国道108线由北向南过境。辖集贤、合同、新场、洪水、小关、联合、五里7个村委会。境内铅锌矿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石材加工、采矿、铅锌洗选、建筑、建材、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产梨、苹果、柑橘、烟叶。 - 汉源县金花梨生产基地之一。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石达开麾下赖裕新部曾在境内小关子与清军民团激战。.  

富春乡

  汉源县辖乡。1953年由丰厚乡、唐家乡析置富春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29.7平方公里,人口0.8万。国道108线过境。辖黎家、苟云、富源、楠木、榨叶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发电、砖瓦、水泥预制件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产梨、苹果、柑橘、葡萄。为省汉源县金花梨生产基地之一。.  

河西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置河西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9.6公里。面积27.3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香林、龙塘、庄子、羊山4个村委会。境内无烟煤蕴藏丰富,为县内民用煤生产基地,有硫铁、花岗岩、铅锌、石膏等矿产资源。乡镇企业采煤、制砖、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境东游鹿口有双层石灰石溶洞,深20余米,洞内石钟乳千姿百态。.  

大岭乡

  汉源县辖乡。1953年置大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9.6公里。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青枫、海子、尚礼、西南4个村委会。境内有煤、硫铁矿资源。乡镇企业有采煤、运输、建筑、农副产品加工等业。农业主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薯类。.  

前域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置后域乡,1958年建前域公社,1984年置前域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9.8公里。面积25.8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白鹤、全合、永康、康云、前锋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发电、砖瓦、农副产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产柑橘、梨、苹果、花椒。.  

后域乡

  汉源县辖乡。清嘉庆初置后域乡,民国入田域乡,1951年复后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后域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8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白云、青山、全新、大坪、张湾、千峰、新坪7个村委会。煤炭、花岗岩资源丰富,有林地、草场。乡镇企业有土陶、砖瓦、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玉米、小麦、薯类为主,产花椒、核桃、板栗、生漆。.  

大堰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宜东乡析置大堰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2.7公里。面积34.8平方公里,人口0.7万。九(襄)宜(东)公路过境。辖林政、新林、同义、太红、海亭、槽路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运输、发电、农副产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产梨、苹果。.  

两河乡

  汉源县辖乡。清嘉庆初置两河乡,民国入富庄乡,1951年更名双河乡,1958年建公社,1981年更名两河公社,1984年复两河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面积64.1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双江、富康、五星、青林、赵院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煤、伐木、运输、发电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薯类,产梨、苹果、花椒。境内有熊、鹿、小熊猫、扭角羚等动物。.  

富乡乡

  汉源县辖乡。1962年由双河乡析置富乡公社,1984年置富乡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155.4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富湾、富强、富厚、富洪、富和5个村委会。境内“黎州红”花岗岩、煤、铅锌矿资源丰富,有林地1万余公顷。乡镇企业有采矿、伐木、建筑、运输等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产梨、苹果、花椒。境内有扭角羚、獐、鹿等动物。.  

梨园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宜东乡析置三江乡,1958年建公社,1981年更名为梨园公社,1984年置梨园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6公里。面积68.6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大树、栗园、三江、大地4个村委会。境内有森林面积4.3万亩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煤、农具和粮食加工、烧砖瓦、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产梨、苹果、花椒,盛产生漆、核桃。境内有扭角羚、獐、鹿等动物。.  

三交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宜东乡析置三交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46公里。面积140.1平方公里,人口0.5万。辖三交、高桥、汉恩、永河、河坝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伐木、发电、运输等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杂粮,盛产雪山大白豆和花椒、板栗、核桃。1935年红军长征时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由此过境,留有遗物和标语。.  

双溪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清溪乡析置双溪乡,1958年并入九襄公社,1959年置双溪公社,1984年复双溪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1.6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0.7万。国道108线由北向南过境。辖松合、申沟、涂家、木楠、东乐、柴坪6个村委会。境内石灰石、铁矿资源蕴藏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矿、建筑、冶炼、发电、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产花椒、梨、苹果、樱桃。.  

西溪乡

  汉源县辖乡。清嘉庆初置二郎乡,民国入牛市乡,1951年析置西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西溪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面积44.3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平河、松江、合江、陈河、民安、新立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烧石灰、发电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产花椒、向日葵、大白豆。境北洞子沟有石灰岩溶洞,深约2.5公里,高6~15米,洞内潭水凛冽,洞底石壁有明代年间题“大渡河将军到此一游”、“同行三百人”之词句。.  

建黎乡

  汉源县辖乡。清嘉庆初属二郎乡,民国置牛市乡,1951年更名建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29公里。面积28.4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永安、同心、同明、启明、双坪5个村委会。境内煤炭、高岭土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煤、发电、土陶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杂粮、马铃薯。产花椒为汉源花椒生产基地。境北的石灰岩溶洞,旧有“风洞涛声”之称,为汉源八景之一。.  

市荣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富林乡析置市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33.3平方公里,人口1.5万。国道108线过境。辖四农、前进、共和、太平、红砂、富塘、桃枰、新乡8个村委会。境内磷钾矿产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矿、运输、酿酒、粮食、木器加工、建筑、建材等业。农业主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兼产蔬菜、柑橘。.  

富泉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富林乡析置富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2.7公里。面积28.1平方公里,人口0.7万。国道108线由北向南过境。辖兰加、大农、香树、胡叶、建全5个村委会。境内铅锌、磷矿蕴藏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矿、冶炼、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汉源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境内。.  

万工乡

  汉源县辖乡。1936年置万工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面积15.6平方公里,人口0.9万。省道汉(源)乌(斯河)公路由西向东过境。辖万场、双合、下堰、管山、金岩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发电、建材、运输、酿造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  

安乐乡

  汉源县辖乡。明为松坪土司治地,清入富林乡,1951年析置安乐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4.2公里。面积19.8平方公里,人口0.9万。省道峨(眉)富(林)公路过境。辖洪福、洪顺、治安、安乐、红岩、和平、鹤梧、水沟8个村委会。境内煤炭、磷矿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矿、粮食加工、酿酒、运输等业。农业主水稻、小麦、玉米、薯类。产蜡虫、桐油、核桃、慈竹。.  

万里乡

  汉源县辖乡。明为松平土司治地,清道光入富林乡,1951年置万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8.7公里。面积101.5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建坪、富全、坪安、沙坪、里坪5个村委会。境内有磷矿、铅锌等矿产资源,其中磷矿蕴藏量居四川省第二位。乡镇企业有采矿、运输、发电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杂粮、马铃薯。.  

马烈乡

  汉源县辖乡。民国时置马烈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8.4公里。面积187.8平方公里,人口0.7万。省道峨(眉)富(林)公路过境。辖马烈、深溪、方村、三坪、新华、新合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采矿、发电、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杂粮、马铃薯。.  

白岩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由富林乡析置白岩乡,1958年改公社,1968年更名红岩公社,1981年复名白岩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8.9平方公里,人口0.8万。辖中海、双海、两河、伏龙、桃湾、虫林、向明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酿酒、粮食加工、木器加工、烧砖瓦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兼产桐油、蜡虫、慈竹。竹器编织为当地传统手工艺。境北印板山南麓有一石灰岩溶洞为县境旅游点。.  

青富乡

  汉源县辖乡。1981年建青富公社,1984年置青富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5.7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人口0.6万。国道108线自东向西过境。辖青富、富贤、新建3个村委会。境内花岗岩、磷钾矿、石灰石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采矿、石材加工、运输、农副产品加工、制砖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  

桂贤乡

  汉源县辖乡。民国属越西县大树镇,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桂贤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5.7公里。面积49.9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桂荣、银政、中心、松林、木甘、大维6个村委会。境内菱镁、硫铁、铅锌矿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运输、农机修理、酿造、粮食加工、采矿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清同治二年(1863)石达开麾下赖裕新部曾在境西扎营。.  

河南乡

  汉源县辖乡。原属越西县,1951年划归汉源县,1952年设第七区公所于此,1955年撤区并乡称河南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44.2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河南、盐井、竹山、顺坪、平等、大湾、柏树7个村委会。境内花岗岩、森林资源丰富。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矿、伐木、酿造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小麦。建于唐代的“平西桥”(木质结构)保护完好。.  

晒经乡

  汉源县辖乡。古为邛都夷寨,原属越西县,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晒经乡,1955年并入河南乡,1962年析置晒经公社,1966年更名前进公社,1981年复晒经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9.3公里。面积25.1平方公里,人口0.4万。辖晒经、李子、新龙、先锋、波洛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矿、水泥预制件、运输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  

料林乡

  汉源县辖乡。原属越西县大树镇,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料林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7.5公里。面积40.8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料林、新塘、白玉、铁厂、马落、大林6个村委会。境内有铅锌、硫铁等矿藏资源和林地、草场。乡镇企业有采矿、酿造、发电、粮食加工等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兼产蜡虫、生漆、花椒。.  

小堡藏族彝族乡

  汉源县辖乡。原属越西县大树镇,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小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2.3公里。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团结、丁家、汪家、解放、铁口5个村委会。境内高岭土、花岗岩矿资源丰富。为“四川红”花岗岩生产基地(储量达290万立方米)。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矿、石材加工、粮食加工等业。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  

片马彝族乡

  汉源县辖乡。古为邛都曲曲乌夷地。民国属越西县大树镇,1951年划归汉源置片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更置片马彝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13公里。面积54.9平方公里,人口0.6万。辖片马、大营、富银、然莫、茶林、万坪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粮食加工、酿酒、采矿、发电等业。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兼产核桃、板栗、木耳。.  

坭美彝族乡

  汉源县辖乡。古为邛都夷地,原属越西县,1951年划归汉源县置坭美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更置坭美彝族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5.3公里。面积66.6平方公里,人口0.3万。辖和爱、万林、林罗、万福、横山、凤窝、石泉、火地8个村委会。属县生漆生产区之一。农业主产玉米、马铃薯、荞麦和大白豆。.  

永利彝族乡

  汉源县辖乡。明代为松坪土司千户地,清嘉庆十九年(1918)划归峨边厅,1956年划归汉源县置永利乡,1958年改公社,1985年更置永利彝族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23.4公里。面积109.4平方公里,人口0.4万。省道峨(眉)富(林)公路过境。辖竹坪、莫朵、马坪、古路、万家、杉树6个村委会。有磷、铅锌、菱镁矿等资源。乡镇企业有发电、采矿、运输、土特产品加工等业。农业主产玉米、杂粮、马铃薯。.  

顺河乡

  汉源县辖乡。1951年置顺河彝族自治乡,1959年建顺河彝族公社,1984年置顺河彝族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13.8公里。面积61.6平方公里,人口0.3万。汉(源)乌(斯河)公路过境。辖板羊、大岩、洛耳、南山、纳耳、觉托6个村委会。境内有菱镁、铜、铅锌、花岗岩等矿产资源。农业主产玉米、水稻、马铃薯、杂粮,特产核桃、木耳、板栗。.  


两河乡特产大全




两河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