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县辖乡。1962年建王家后公社,1965年并入张茅公社,1975年复建王家后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王家后、上庄、鹿马、庙前、朝阳、东庄、赵里河、燕山、老泉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矿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万人 | 61平方公里 | 411222206 | 472000 | 0398 | 查看 王家后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营镇 |
陕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建大营公社,1961年改大营区,1962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端,黄河南岸。面积85平方公里,人口4万。陇海铁路、310国道过境。辖大营、温塘、辛店、城村、黄村、官庄、五原、寺古洼、兀家洼、峪里、吕家崖、南曲沃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加工、运输、建材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蔬菜、棉花。温塘矿泉建有疗养院和矿泉水饮料厂。. |
原店镇 |
原店镇位于陕县新城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下辖5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3.7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7624人,辖区交通便利,北傍洛三高速公路,南依陇海铁路,310、209国道穿道而过;单位众多,拥有省、市、县各级企事业单位1000余家,市场繁荣,以三门峡西疏菜批发市场、三门峡西批零商场和神泉东路商贸一条街、神泉西路修理一条街等“两场两街”为主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结合原店镇实际情况,制定出“培育市场,工贸强镇,科教为先,多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一方面依托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建街道、扩市场,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鼓励和支持群众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推动镇域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截止2003年底,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已达到1500余户,年创产值2.8亿 元,上缴税金1035万元,在全镇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70%左右;另一方面,针对辖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的镇情,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林、果、药、草、牧等业快速发展。目前全镇11000亩耕地中,已退耕还林7700余亩,间作药、草 5000亩,发展石榴、梨枣、桃等小杂果4000余亩,粮经比例达到2:8;饲养蛋鸡20万只、羊4000 只,猪6000头,使畜禽养殖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原店镇连续两年保持了综合目标考核排序全县第一和立大功乡镇的优异成绩.. |
西张村镇 |
西张村镇位于陕县南部,距三门峡市20公里,东接菜园乡,西连张汴乡,北邻宜村乡,南与洛宁县上戈乡交界。总面积186平方公里。有简易公路经宜村乡通三门峡市。 该乡因乡政府驻张村而得名。据传,该村因最早的住户为张姓,故名张村。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与渑池县张村公社重名,改名西张村公社。民国时期,曾称张村镇。1949年设张村区;1958年建张村人民公社;1961年又改为张村区,下辖人马、庙洼、东沟、水淆、坡头、张村6个公社;1962年撤区再称张村公社,并划出王村公社;1965年王村公社又并入;1971年划出宜村公社;1984年初改社为乡,辖26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1985年,张村乡人口6800户,29081人。 该乡地势南北北低。南部山区主要山峰有干山、方山、放牛山、三角山等。最高点干山海拔1903米。北部为黄土原,海拔750米左右。全乡耕地面积52049亩,林地2.91万亩,宜林、牧坡地40193亩。窑店林场、义马矿务局林场占总面积30%。现有涧里、后河、九峪沟中小型水库3座,提灌站11处,机井16眼,有效灌溉面积达25113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8%。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198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3037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7962亩,全乡苹果园面积已达5774亩。乡、村工副业有机械厂、选矿厂、砖瓦厂、基建队、林场、金矿。1985年,有专业户139户,新的经济联合体19个。西张村为县南的大集镇。每逢-,邻近的宜村、张汴、张湾、菜园等4个乡内的群众都前往西张村赶集。 1985年,该乡有初中6所,小学26所,在校教师280人,学生4746人;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26个,兽医站1处;各种型号电影放映机9部,有线广播放大站1处,村广播室36个。该乡石原、南原曾发现仰韶文化遗址。1980年,于石原又发掘出金墓壁画。. |
观音堂镇 |
观音堂镇位于陕县东部丘陵浅山区,地处渑池、宜阳、洛宁三县结合部,地形地貌概况基本为:“四山五岭一分平”。全镇观音堂煤矿居委会、石壕煤矿居委会*、观音堂街居委会、观音堂村、石堆村、南寨村、韩岩村、七里村、葛条沟村、张村、阮坪村、段岩村、石壕村、段家门村*、江树腰村、界岩村、大延洼村、下潮村、铧尖嘴村、陈营村、糯米沟村、韩洼村、刘庄洼村、阳洼村、芦草村、韩庄村、窑院村、君王村1 个居委会和25个行政村,190 个村民组, 167 个自然村,32 个镇直单位,总面积 119.7 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50690 亩,总人口 37500 人,其中农业人口 23018 人,人均耕地 2.2 亩,镇党委下设 34 个党支部,共有党员 1129 人,其中农村支部 25 个,党员 854 人口。 - 特色 镇区内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市场繁荣,历史悠久。煤、铝矾土、石英石,石灰石等地下矿产资源储量大、质地优,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观音堂煤矿、石壕煤矿,杜家沟铝矿,陕县耐火厂, 102 厂、三门峡捷马化工公司等 6 家县以上大中型企业和 1 家煤矿, 1 家铝矿、 13 家石料场等企业强劲发展;陇海铁路、 310 国道横穿全境,连霍高速公路在该镇设有上下出口,新建高速铁路经镇南而过,陕洛、观李、观宫、观舜等县乡公路综合交错,四速八达;镇区建设初具规模,瓜果、蔬菜、农资、建村等专业市场规范运营,文化、教育、卫生、通讯、金融等服务行业齐全;千年七里古槐、古刹建筑钟鼓楼、冯玉祥将军 纲领 碑、《石壕吏》遗址等人文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 地貌特征 全镇地貌特征大数可分为山地、丘陵、洼地三种类型。镇区东部的石堆、陈营、七里、张村、阮坪、葛条沟 6 个村,岭多山少,耕地比例大,发展大农业经济为一定基础;南部的大延洼、糯米沟、芦草等 12 个村,岭多山多,耕作条件差,适宜发展养殖业和林业;中部的观音堂、韩岩、段岩、南寨 4 个村,人多地少。村民收入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西部 浅 山区的石壕、段家门、江树腰 3 个村,山高坡陡、岭沟纵横、土地分散,零星小集中,土质较瘠薄,但煤、铝等地下矿产资源储量大,村民主要靠发展工矿业和运输业增加收入。 |
张汴乡 |
张汴乡位于陕县西南部,由塬区和山区两部分组成。塬区面积49.9平方公里,山区面积82.6平方公里。东边与张湾乡和西张村镇毗邻;西边与大营镇、原店镇相接;南部与灵宝市寺河乡接壤;北部与张湾乡相邻。这是一片美丽而古老的热土,远古文明有段家寨“龙山”文化遗址,近代有蔡迈轮培养抗日救亡英豪的岳庙小学。张汴乡人杰地灵,培养出了许多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英雄和为新中国经济建设勤奋工作的各级干部,象马德华、李吉昌、李占安、李建顺、张聪俊等就是他们中的优秀典型。 张汴乡辖11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104个村民组,12188口人,耕地面积25365亩(其中果园面积18469亩)。全乡10所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在校1870学生名,教师138名。近几年来,教学质量逐年提高,2002年中招考试中,刘寺村的李新同学以总分427分的成绩夺得头名状元。税费改革以后,2003年财政收入达135.2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038元,果品总产量达3120万公斤,其中苹果产量达2928万公斤。 七十年代,张汴乡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创业,先后建起了小岭沟水库和韩林河水库,并把水引到了张汴塬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乡群众分到了责任田,种上了""摇钱树""(苹果树),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张汴乡的苹果面积已达14000亩,人均1亩还多。由于十年九旱,西过村两户农民远见卓识,多方筹措资金300余万元,用水泥管重新铺设了韩林河水库至北营村的引水渠道,并在寺坡根建起了一座蓄水量2000立方米的水池,把清粼粼的韩林河水送到了干旱的庄稼地和苹果园。. |
张湾乡 |
张湾乡位于陕县城东南部,距县城4公里,距三门峡市区8公里。209国道、310国道、“洛三”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穿境而过,赵家湾铁路隧道东100米处有张家湾火车站。因乡镇府机关原驻于张家湾、赵家湾之间,故取名张家湾。 1992年3月,乡政府机关北迁至尤家湾209国道西侧。现辖19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141个村民组,6224户,23625口人。 乡域总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34678亩,占总面积的36%;有小型水库5座、水塘4座、提灌站25处,机井74眼,可浇地15689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5%;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瓜菜、苹果等。尤其苹果面积已发展到7306亩,蔬菜面积达10770亩,以成为两大支柱产业;乡、村工副业有机械铸造厂、珍珠岩建材厂、砖厂、沙石厂、林场、花卉园艺场、畜牧养殖场、食品加工厂、加油站等,共有乡、村集体企业38个,非公有制企业31个。 全乡有中学1所、小学19所 、学前班16个、幼儿园2所。在校中、小学生4098人,入学率100%。教师242名;有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21个,医务人员71人;乡有有线电视站、有线广播放大站,村有广播室,村村通程控电话。 张湾乡是市级科技示范乡之一,尤其以卢村的大蒜、新桥的韭菜、七里的大葱、桥头的葡萄而闻名全县,在三门峡市场享有一定的声誉。 苍龙涧河孕育着张湾乡这块故土,不仅有九莲山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民间社火、民间戏剧也源远流长,继承和营造着现代精神文明的浓厚氛围。还有赵家塬的天井窑院、昭勇将军墓、九朵莲花山、石马蹄等名胜古迹。苍龙涧河东岸土崖下常挖出象牙、马腿、鸟嘴骨等远古化石,侯家沟、仙沟、三岔沟一带曾以现旧石器时代的尖锐器和切割器,混水沟、卢村、七里村等曾出现仰韶文化遗址。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清代的大峪口人士薛勉,官至陕西澄城知县,政绩卓著。 莲花山生态农业观光园,集生态、农业、景观、旅游、文化、经济于一体。园区建设于2000年3月19日已正式开始,未来的张湾乡会更加充满生机。. |
菜园乡 |
菜园乡位于陕县中部,距三门峡市14公里,东接东凡乡,南与店子、宫前2乡隔山为邻,西接宜村乡、张汴乡,北与三门峡市交口乡搭界。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三门峡至洛宁公路从境内通过。 该乡因乡政府驻菜园(村),故名菜园乡。菜园以其所产白菜梗细脆嫩而得名。民国时期,称菜园镇;1949年置菜园区;1958年建菜园人民公社;1961年又设菜园区,辖菜园、中庄、下庄、雁翎、东凡5个公社;1962年撤菜园区,改称菜园公社,划出东凡公社;1965年东凡又并入菜园公社;1975年再划出东凡公社;1984年初,菜园公社改为菜园乡,下辖21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有4688户,20622人。 该乡土地、丘陵、河川相间,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1330米,最低点海拔650米左右,地势基本特征是两川夹一原。背靠塔山,青龙涧河从境内通过。耕地面积36333亩,占总面积的25.46%,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林地15238亩,牧坡、宜林地25000亩,主要分布在南部以及东部山区。现有中小型水库3座,提灌站19处,机井18眼,有效灌溉面积1874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1.6%。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等。1985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5266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47万亩,棉花播种面积748亩。乡内苹果园面积达2431亩。乡、村工副业有造纸厂、服装厂、砖瓦厂、林场。1985年,有专业户80户,新的经济联合体3个。 1985年,该乡有初中4所,小学20所。在校教师248人,学生3296人;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21个,兽医站1处;有露天剧院3座,各种型号电影放映机11部,有线广播放大站1处,村广播室21个,文物古迹有周家沟仰韶文化遗址和雁翎关夏后皋墓等文物古迹。. |
张茅乡 |
陕县辖乡。1956年建张茅中心乡,1958年改公社,1961年改张茅区,1962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83平方公里,人口2.1万。陇海铁路、310国道过境。辖张茅、后崖、西崖、苏村、麻塘湾、丁家庄、草地、杨村、韩家沟、位村、宋王庄、东村、贯耳河、清泉沟、西坡脑、白土坡、山口、竹园、南头、刘家河、庙城、瓦山沟2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材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烟叶。. |
王家后乡 |
陕县辖乡。1962年建王家后公社,1965年并入张茅公社,1975年复建王家后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61平方公里,人口1万。辖王家后、上庄、鹿马、庙前、朝阳、东庄、赵里河、燕山、老泉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矿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 |
硖石乡 |
硖石乡位于陕县东部,距三门峡市区26公里,全乡13个行政村,107个村民组,2802户,10611口人,总面积7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213亩。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13亿元,人均纯收入1784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第38位。 该乡属浅山丘陵地区,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地下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灰石、铝土、煤炭、高岭土、润土、硅铁矿,特别是石灰石储量大,量开采,是生产水泥、石灰、石料的优质原材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陇海铁路、310国道和洛三高速公路横贯全乡东西,境内的庙沟车站是陕县东部最大的火车发运集散地,平发运能力200万吨以上,全乡乡村公路更是四通八达,7个村通柏油路,6个村通砂石路,107个组全部通机动车辆;全乡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共有中小学14所,在校师生达1950人,程控电话覆盖全乡各个村组,装机量达300余门。 近年来,该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之优势,以矿产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石料厂13个,石灰窑70余个,年产石料70余万方,石灰20万吨,再加上辖区内的河南省三联水泥厂、洛阳铁路分局庙沟砂场等国有企业,使该厂成为豫西金三角地区最大的石材供应基地。矿产资源的强力开发带动了全乡的乡村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目前,全乡共有乡村企业26个,非公有制经济企业470个,大小汽车300余部,拖拉机、三轮车200余台。. |
西李村乡 |
陕县辖乡。1958年建李村公社,1961年改区,1965年复改公社,1982年更名西李村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端,距县城74公里。面积131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李村、陡沟、白埠、杨岭、陈家庄、岳庄、高沟、岩礼、魏家窑、下张、张沟、寨上、吴家坑、原村、古店、方里、上断、南岩、龙脖、塔罗、王严、泉沟、王营、元上、唐家沟、河洼、柳沟2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古迹有达摩塔、安国寺及空厢寺。. |
宫前乡 |
陕县辖乡。1958年建宫前公社,1961年改区,1965年复改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部,面积202平方公里,人口1.6万。三(门峡)洛(宁)、硖(石)店(子)公路过境。辖宫前、卸花池、韩川、黑山沟、池芦、蔡家湾、明山、竹园、岳家沟、池头、杏花、太子沟、刘家庄、铁炉沟、苇园沟、三道院、金凤、瓦窑沟、杨河、青涧、农场、头峪、西坡、马疙瘩、五峪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采矿、运输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烟叶。. |
店子乡 |
店子乡位于陕县东南部,总面积169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51个村民组,47个自然村,1059户、3902人,耕地面积9600亩,是一个旱作农业乡,粮食生产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为主,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5026万元,财政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82元,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该乡群山起伏,资源丰富,森林资源蓄积量达20万立方米,成林面积18.8万亩,各种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达2200余种,其核桃、生漆、中蜂蜜等土特产质优价廉,享誉豫西,人参、灵芝、鹿茸、麝香等各种贵中药材闻名暇尔,金、银、硅矿等储量丰富榜上有名,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景色奇异,引人入胜,抑人迹罕的大南山、龙泉沟原始森林,抑仰首天外的鹰掌山主峰,抑清澈的涧河水,抑神秘的七仙潭,还有抑五彩的山花,多彩的飞鸟等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店子山水景观,实为旅游、观光、休闲之理想选择。 近年来,店子乡党委、政府立足优势谋发展、团结奋进求实效,抢抓机遇上台阶,提出了“林牧烟菌富民,发展旅游兴乡”的发展思路。林业生产以改善生态环境,营造秀美山川为宗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昔日的荒山,荒坡得到了彻底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畜牧业生产充分发挥水草资源丰富之优势,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统一规划,建设畜禽养殖小区,走小群体,大规模发展之路,收到良好效果,全乡人均牛羊占有量达到5头(只)以上,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占到40%以上;烟叶生产不断创优,2003年实现面积3535亩,效益213.8万元,税收42.76万元,占乡财政收入的63%以上,人均种烟收入达600余元;食用菌生产前景看好,香菇、木耳年产量达20万公斤,产值达400万元,利税达100万元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四通两建”成果显著。水、电、路、话、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变,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生态景区建设打开新局面,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将为店子乡的腾飞插上理想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