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村简介
鹿苑街道草市村地处县城,辖1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1100亩,农户569户,人口2300人,东接田家村、西连古城村,北靠北街、东街两村,南邻榆楚乡皇册村。村委会在草市小学境内。1958年为城关大队,以地处县城城关而得名,1966年“文革”中更名为红卫大队,1973年更名为草市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草市村委会。辖乔家、老虎岭、千春村3个自然村和双睦村的一部分,连同居住在县城西街、南新街、西顺城巷、盐店巷、神路巷、抽屉斗巷、仓门巷的农民,共10个村民小组,农户569户,人口2280人,耕地11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10730元。
草市村是老县城的所在地,东街指的是东街小学门前一段,西街指的是鹿苑街道政府所在的一条街道,当时县城的南城门在现在的南十字,东城口在现在的东街村委会,北城口在现在的中医医院,西城口在现在保健院。由于县城狭小,东西街道不对称。草市村占有很大一部分,现在的东方红路、南新街、正街的单位都驻在草市村内。草市村为县城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新街打通,鹿苑大道规划建设。县体育场东扩等。
产业发展情况。草市村地处县城,人均耕地不到0.5亩,群众主要从事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养殖业主要有养猪和养狗两类,全村有养猪大户4户,猪存栏数500头。养狗大户1户,存栏数100多只。第三产业主要有商业门店、商贸流通、餐饮、修理、服务业、房屋租赁、建筑业,全村有商业门店180户,主要分布在南新街、西韩街、东方红西路,全村有大型车辆的20余户。
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村共硬化道路3.4公里,道路硬化率100%,排水全部是暗涵排水,并入城市排水管网,自来水入户率100%,路灯安装率50%,绿化100%,还需进一步完善,改厕率达到80%,投资60万,占地5亩,建筑面积370平方米的村两委会办公楼正在建设,春节可建成投用。下一步工作,为了方便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准备筹资建设1500平方米的村民文体广场,使村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休闲健身场所。完成剩余5个村组的道路亮化任务和3各组的街道绿化任务,从而使所有村组街道达到亮化绿化。
村容村貌建设情况。为了美化环境,草市村年投入创卫资金3.6万元,雇请保洁员11名,对全村所有街道进行24小时保洁。下一步,准备在全村进行2万平方米的墙体粉刷,在主要街道修建垃圾台,建立公共厕所,改厕210户,建立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还村民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126001 | 710000 | 029 | 查看 草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街村 |
北街村简介 北街村位于街道辖境北部,东靠东街村委会,南接草市村委会,西连上院村委会,北邻何家村委会。辖墨家堡、团结村和双睦村的一部分,连同居住在县城城隍庙巷、神路巷、郭家巷、宋家巷、北街、北关的农民,共有10个村民小组,718户,2680人,耕地面积1965亩,人均耕地0.538亩,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8920元。 原先北街村有9个生产队,每队都有水浇不到的拉产地,严重影响了北街村在全街道的排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北街村委会决定成立新十队,由原居县城的其他组的部分村民集中到高交路口,以解决远地耕作问题,也把北街村的名次排在全街道前列。因新十队人心齐、团结,所以1982年9月1日,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团结村。 近年来,两委会依托地处县城,信息灵通,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目前,全村共有商业门店260户,主要分布在北正街、北关、北环路、东环路、主要人事的是商贸流通、餐饮、修理、服务业、房屋租赁、建筑业、建筑材私,全村有大型车辆20余户。同时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增加群众收入。街道政府通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提供中介服务等手段,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并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和谐北街,围绕创建“平安鹿苑”活动,深入开展“国庆安保、治巡巡逻、矛盾纠纷调处”活动,为全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并以告别陋习、构建文明为主题,深入贯彻《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十重级文明户活动,破除封建迷黄、赌、毒对村民的危害,加强对-的防范,制定村规民约,加强邻里团结互助,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
草市村 |
草市村简介 鹿苑街道草市村地处县城,辖1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1100亩,农户569户,人口2300人,东接田家村、西连古城村,北靠北街、东街两村,南邻榆楚乡皇册村。村委会在草市小学境内。1958年为城关大队,以地处县城城关而得名,1966年“文革”中更名为红卫大队,1973年更名为草市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草市村委会。辖乔家、老虎岭、千春村3个自然村和双睦村的一部分,连同居住在县城西街、南新街、西顺城巷、盐店巷、神路巷、抽屉斗巷、仓门巷的农民,共10个村民小组,农户569户,人口2280人,耕地1100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10730元。 草市村是老县城的所在地,东街指的是东街小学门前一段,西街指的是鹿苑街道政府所在的一条街道,当时县城的南城门在现在的南十字,东城口在现在的东街村委会,北城口在现在的中医医院,西城口在现在保健院。由于县城狭小,东西街道不对称。草市村占有很大一部分,现在的东方红路、南新街、正街的单位都驻在草市村内。草市村为县城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南新街打通,鹿苑大道规划建设。县体育场东扩等。 产业发展情况。草市村地处县城,人均耕地不到0.5亩,群众主要从事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养殖业主要有养猪和养狗两类,全村有养猪大户4户,猪存栏数500头。养狗大户1户,存栏数100多只。第三产业主要有商业门店、商贸流通、餐饮、修理、服务业、房屋租赁、建筑业,全村有商业门店180户,主要分布在南新街、西韩街、东方红西路,全村有大型车辆的20余户。 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全村共硬化道路3.4公里,道路硬化率100%,排水全部是暗涵排水,并入城市排水管网,自来水入户率100%,路灯安装率50%,绿化100%,还需进一步完善,改厕率达到80%,投资60万,占地5亩,建筑面积370平方米的村两委会办公楼正在建设,春节可建成投用。下一步工作,为了方便村民开展文体活动,准备筹资建设1500平方米的村民文体广场,使村民拥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休闲健身场所。完成剩余5个村组的道路亮化任务和3各组的街道绿化任务,从而使所有村组街道达到亮化绿化。 村容村貌建设情况。为了美化环境,草市村年投入创卫资金3.6万元,雇请保洁员11名,对全村所有街道进行24小时保洁。下一步,准备在全村进行2万平方米的墙体粉刷,在主要街道修建垃圾台,建立公共厕所,改厕210户,建立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还村民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
东街村 |
东街村简介 东街村地处高陵县城中心,耕地面积736亩,辖四个村民小组,468户1615人,党员61名,平均年龄49.8岁。是全县唯一的村级核算单位。 近年来,村两委会依托城区优势,按照“商贸强村、三产富民、多业并举、创建新村”的思路,大力发展市场、餐饮等第三产业,努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先后投资50余万元,在高交路兴建起村级建材市场,投资260万元,兴建了占地20余亩的启明农贸综合市场。同时,将村有200余间门面房对外租赁,不但为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使村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有了较快增长。 在新农村建设中,全村水泥硬化道路33000㎡,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改厕、改圈率达到了100%。新栽绿篱8000余株,绿化面积22940㎡,安装路灯100盏,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标准。新建了农民休闲娱乐广场,购置了健身器材,活跃了农民文化生活。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契机,雇用16名保洁员,对村中路和市场进行全天侯保洁。 在“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中,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方针,大力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不断深化“一联三”和“为民服务代理制”,积极推进“双强”、“双培”活动向纵深开展,调动了全村广大党员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积极性。99年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模范村民委员会”称号;02年被县委授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称号;04年在“三级联创”活动中被评为“五好”党支部;05年被市法制办、司法局、民政局评为“西安市法制示范村”;06年被市爱卫会评为“卫生示范村”。 |
高家村 |
高家村简介 高家村位于街道辖境东部,南靠田家村委会,西与东街村委会相接,东连药惠管委会麦张、药惠两村委会,北与东街村委会、药惠村委会为邻。是县城新区建设规划内的重点村组之一,兼有新城区和部分农村相结合的特点。辖后高、前高、庙王、春城堡、贺家堡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571户,2215人,耕地面积1200亩,201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10120元。 前高、后高在以前称做前渠、后渠,因村旁有条渠经过而得名。春城堡历史悠久,明初即有此村,人常说,先有春城堡,后有高陵县。春城村旧有城堡,石门额上刻有“渭北春城”四字,故名。 近年来,高家村发挥资源和交通优势,群众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和养殖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拓宽致富渠道”的目标,以县十五次-精神”和科学发民用工业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落实“二十字方针”,以上级政府提出的“一村一品”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高家村其他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主要有商业门店、餐饮、修理、服务业、房屋徐、建筑业、运输业,全村有商业门店150余户,主要分布在西韩街、东二环,全村有大型车辆26辆。养殖业分养猪和养牛两类,全村有养猪大户1户,养牛大户1户,培养的21名科技致富能手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巩固了种植养殖业,促进了农民致富。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连年输出劳务人员260人。依靠地处县城的优势,号召村民建成了经营建材、家具、餐饮等为主的商贸一条街,村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增长。村民收入和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增和,高家村主导产业收入占到村民总收入的70%以上。在新农村建设中,完成全村水泥化道路4.6万平方米,实现了户户通自来水,改厕、改圈率达到80%,绿化面积2000平方米,各组全部安装上路灯、达到了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标准,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实现了渠道“U型化”,农田“双灌化”。 近年,围绕西闫果蔬产业带不断加大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建成了西闫果蔬产业带庙王基地,项目主要集中在高家村,是高陵县十万亩现代设施农业重点建设区域。2011年项目区内流转土地920亩,主要以白皮松、花卉种植为主,建成日光温室400亩。 |
古城村 |
古城村简介 古城村隶属高陵县,地处县城西南方向,耕地面积1980亩,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598户,人口1987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860元。 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优粮、扩菜、促果、兴牧、扶特”的发展思路,古城村结合古城村的实际,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0年底流转土地80亩,主要种植大棚西瓜,古城村人均土地面积较多,村民在经营大棚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在村两委会大力号召下,积极推广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日光温室大棚建设已经成为古城村的主要经济支柱。全村大棚共计120多栋,主要种植食用菌、蔬菜,每年生产食用菌、蔬菜1600余吨。同时,积极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全村8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道路硬化率100%。1个小组安装了路灯,其余组正在准备安装。全村改厕率达到80%。目前改厕、沼气两项工程还在继续施工中。绿化率达到60%。自来水工程目前已经完工,410户村民都已享用。 |
何家村 |
何家村简介 何家村位于街道辖境西北部,东与张家村和药惠管委会北樊村相倚,南邻上院、北街两村,西与通远街道史喻、火箭两村为界,北接通远街道火箭村和药惠管委会马家村。村委会驻何家,在街道政府驻地北偏西约2.85公里处。1958年为何家大队,1966年“文革”中更名为朝阳大队,1972年复名何家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何家村委会。辖何家、手帕王、花园、高桥、魏家庙、贺刘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截止2011年全村共711人,人口2381人。现有耕地面积3080亩。2011年末何家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624元,位居郊四村首位。高桥的高跷、魏家庙的竹马都很有名气。 近年来,何家村结合自身实际,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逐步形成了魏家庙设施农业示范园。示范园2010开始建设,主要在高三路沿线,规划面积2300亩,总投资2080万元。建设日光温室大棚650栋,大棚120栋。 鹿苑街道围绕发动群众、大棚建设、资金、技术落实、基础设施建设、蔬菜销售搞好服务,全力推动魏家庙设施农业建设快速发展。一是做好大棚建设工作。2010年,街道政府采取统一行动,由政府出面协调土地、出资建设大棚、直接落实建棚优惠政策。二是做好群众发动工作。街道村干部分片包干,逐户向群众宣传大棚建设的优惠政策,征询群众建棚意愿,动员有意向的群众建棚。三是提供资金保障,对有困难的农户协调贷款。为了解决群众资金短缺的难题。街道农办加大与县农行、县邮政储蓄银行、城关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的联系,为大棚种植户联系小额无息贷款,经过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终于在9月6日,首期为何家村11组11户村-系30万元贷款。随后,还将陆续为何家村、古城村40余建棚户落实贷款。四是提供技术保障。在抓设施农业建设进度的同时,我街道积极同县农技中心联系,举办设施农业建设科技培训会、印发宣传资料,面对面解决种菜群众技术难题。五是围绕基地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工作。硬化生产道路15公里,安装变压器、打深水井15眼,新打U型渠20公里配套设施建设。六是围绕销售搞好服务。何家村建立了蔬菜销售经纪人队伍,街道农办每天发送价格信息,确保种植户产出的蔬菜卖上好价钱。七是建立魏家庙三产服务区。魏家庙三产服务区占地约100亩,由鹿苑街道政府统一规划,企业出资实施。鹿苑街道政府与中王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在魏家庙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建设三产服务区。三产服务区主要包括净菜加工、冷藏储存、办公场地、参观瞭望台、新品中展示等项目建设,同时,围绕基地蔬菜销售、技术指导、农户培训、质量检测等搞好服务。服务区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群众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销售难题,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2012年春季办公用房、厂房的主体已经完工,2012年秋季将建成投用。 示范园内共发展日光大棚600多栋,全年生产蔬菜3000余吨,年创经济效益4500万元,形成大面积连片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全村11个村民小组全部实现了道路硬化,道路硬化率100%。11个小组安装了路灯,全村改厕率己达到50%,共建沼气池273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9%,目前改厕、沼气两项工程还在继续施工督促中。2011年全村村民均己用上自来水,新建的两委会办公楼己经投入使用。村民文化活动场所1800平方米,所有场所均己水泥硬化,健身器材安装到位,场所已经正常投入使用。为了美化环境,雇请了保洁员11名对全村所有街道进行全天候保洁。建立创卫长效管理机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保证。何家村还荣获的高陵县环境卫生模范村的光荣称号。三资清理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街道的前列。 |
上院村 |
上院村简介 鹿苑街道上院村位于街道辖境西北部,东靠北街村委会,南接古城村委会,西邻通远街道史喻村委会和华邑庄村委会,北与何家村委会和通远街道史喻村委会毗连。村委会驻上院,在街道政府驻地西偏北约1.53公里处。1958年为上院大队,以大队部驻地上院而得名,1966年“文革”中更名为红星大队,1972年复名上院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上院村委会。辖上院、下院、官厢、文家、胡家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551户,人口2100人。现有耕地面积2680亩。2011年末上院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据传,明万历年间,李氏有异父同母两兄弟,皆官至都堂,人称“一母二都堂”。李仙品明万历乙未(1595年)中进士,其弟李仙风崇祯戊辰(1628年)中进士,兄弟二人皆官至巡抚,巡抚就叫都堂。 近年来,在街道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院村立足村情,知难而进,扎实工作,加快发展,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一是抓好生产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9年村上以土地流转为基本承载,流转出土地200余亩,主要从事葡萄及西瓜规模种植,同时充分挖掘大棚蔬菜发展潜力,加强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积极推广蘑菇大棚种植技术,新发展大棚蔬菜12栋。二是依据地理位置,沿高三路两侧发展农家乐餐饮业,现已发展五家,农家乐餐饮业引进解决了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农民土地流转出也得到一定补偿,三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为民办好实事。目前已完成村道水泥硬化,各自然村均开通了机耕路,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3个组安装了路灯,全村改厕140户,共建沼气池13个,目前改厕、沼气两项工程还在继续施工中。四是抓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好村民之间的关系,全村无刑事治安案件发生。计划生育建设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
张家村 |
张家村简介 张家村位于街道辖境东北部,南连东街村,西与何家村相接,东临药惠管委会药惠村,北靠药惠管委会北樊村。1958年为张家大队,1966年“文革”中更名为文革大队,1972年复名张家大队,因与张卜乡张家大队重名,1982年9月1日,县人民政府决定更名为瓦盆张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瓦盆张村委会。辖瓦盆张村、南屯、外门村、乡里高、赵铁村、侯家十字、李家十字、老屈庄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940亩,农户708户,人口2905人,党员76人,2011年人均收入9180元。 张家村的文化气息浓厚。赵铁村的狮子、旱船很有名气,解放初期在全县召开的三级干部会上,张家村的狮子都代表鹿苑街道在会上进行演出。瓦盆张的曲子也很有名气,由胡炳坤排练,张家村村民张自有、张福友、申继功等表演的眉户戏《梁秋燕》在社会上得到一致好评。 近年来,张家村两委会在街道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奔小康为目标,以农民增效为主线,以产业调整为重点,提出了以“东扩菜、南宰羊、西栽果”的产业调整发展思路,现已发展种植大户56户,屠宰专业户112户,大型冷库12家,花卉专业大户5户。2009年村上以土地流转为基本承载,引进省高院、省安全厅等多家单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建起了规划面积为1438亩的鹿苑健康农业体验园,对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村上注重文化建设,成立了村老年协会,会员发展到百余人,并协调资金,购置了锣鼓等乐器。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富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培训,全年劳务输出800余人。目前,全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村容村貌得到改善,每个村小组都有1名保洁员,老屈庄的街景改造已全面完成,景光大道的卫生得到有效保洁。 老屈庄的羊肉、羊皮加工,闻名周边,每到晚上西安、阎良、三元、咸阳的食客络绎不绝。 在村两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全村的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村域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前足发展,广大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 |
田家村 |
田家村简介 田家村位于街道辖东南方向,西阎高速从村旁经过,西北连草市村,北临高家村,东靠药惠管委会麦张村,南和张卜乡杏王村相连,西南接榆楚乡皇册村。1958年为田家大队,以大队部驻田家而得村名,1984年6月改建为田家村委会。辖田家、陈家、仁合、侯家、杨家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35户,人口1725人,耕地面积1960亩,2011年人均年纯收入11032元。境内有昭慧院塔一座,为省级文物,驻有县一中。田家村为高陵县统筹城乡的试点村。 田家村历史悠久,村人勤劳朴实,崇文尚礼,文化底蕴厚重。民国初,田家村率先在村中庙堂办起新学,邻村儿童来此启蒙,普及了平民教育。 近年来,田家村两委会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完成了田家村向田家社区的转变。2009年底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市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决定在县城东南角打造4.5平方公里鹿苑街道田家村建设集中安置区,并将该项目列入全县统筹城乡重点项目,分期实施。其中一期进行的田家村田家组共有农户126户,人口397人,耕地500多亩,庄基占地138亩的拆迁安置工作。 2012年4月8日,鹿苑街道又召开了仁和、侯家、杨家拆迁安置动员大会,开始仁侯杨的拆迁安置工作。安置工作完成后,田家村人将住进昭慧广场东侧的新社区,每家资产从原来的10万元左右转变为60万元,农民变成居民。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农民向城街道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及提升县城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省纪委书记王侠、市委书记孙清云、市委副书记王成文先后来鹿苑街道田家村调研。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