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窑沟乡位于卢氏县最南端,豫陕两省的卢氏县、西峡县、商南县交界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4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47.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34个居民组,1.35万人,2003年人均收入1710元。209国道瓦窑沟乡境内北起耿家店村,南抵高河村,全长25公里,有县乡公路84公里,公路交通网发达。乡境内主要河流为淇河和瓦窑沟河,均属于长江流域。
瓦窑沟乡境内山高林深,沟壑纵横,林木资源丰富,具有边境贸易优势、林木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等四大自然资源优势。瓦窑沟乡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边贸优势明显,各种商品交易频繁,商品日交易量大,特别是1999年209国道开通后,瓦窑沟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开发小集镇建设,先后开发了大坊、月字沟口、里坪桥头、泉坪下庄、高河口等五个209国道沿线的集贸市场,提供了商品交易的场所,方便了当地群众就近销售农副产品,繁荣了山区经济。目前,五个市场的日交易额达2万元。
瓦窑沟乡的林木资源优势明显,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7%,位居全省之首,,林坡面积达37万亩,水头保持良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许多丰富的林木资源。209国道开通后,方便了各种农产品的运出和输入,瓦窑沟乡党委、政府于2000年—2003年,先后多次组织全乡干部职工对可以开发利用的25万亩林坡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对天然林进行了嫁接、改造、驯化、涂白等多项管理措施,提高单位林坡的经济效益。2003年,全乡的板栗、核桃、生漆等林果业产品达50万公斤。
乡境内山峰独特,有许多珍惜树种,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豫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高河原始森林,有生长千年而不衰、比肩而生、相互滋养的桫椤树两株,有上百亩的野生银杏果园,更有韩庄凤凰山、玉皇庙等宗教名胜,有龙泉坪村龙门、龙洞来自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区,造型奇特,令人瑕思,特别是209国道泉坪段路两侧的杜鹃花,场面尤其壮丽,花开时节,漫山遍野尽是杜鹃花的倩影,蔚为观止,驻足其间,仿佛要融入到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中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4万人 | 247.5平方公里 | 411224205 | 472000 | 0398 | 查看 瓦窑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卢氏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建城关公社,1981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偏北,洛河北岸。面积6.4平方公里,人口3.6万。209国道和多条省道过境。辖高村、东街、北关、石桥、西北街、西南街、西关、寨子8个村委会和中城、药城、中北隅、东南隅、西南隅、西北隅、行政路、新建路、济宾、共建路10个居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豆类。乡镇企业有机械、五金、食品、面粉、造纸、冶炼、油漆、木材加工等厂。古迹有城隍庙、孔庙、清真寺、药城和虢台庙遗址。. |
杜关镇 |
杜关镇位于卢氏县城北部,距县城25公里,北部和西部与灵宝市交界,东部与官道口镇相连,南部与潘河、沙河、城效三乡接壤。境内有209国道通过,公路干线交通方便,村级公路交织成网。全镇总面积201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62个村民组,全镇共有4401户,17632口人,耕地面积28000亩。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矿产资源极为丰富,蕴藏有大量的锰、铁、石英、铅锌等矿藏,储量大、埋藏浅、易开采。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按照“工矿业富镇,烟菜果富民”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资源招商,项目带动战略,形成了以矿山开发为龙头,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格局。全镇共有各类矿山企业8家,工业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全镇烟叶稳定在10000亩左右,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型产业,同时该镇还大力进行以仁用杏、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镇新发展仁用杏30000亩,无公害蔬菜3500亩,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新世纪之初,杜关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依托生态环境优势、资源优势和交通优势,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速开发,镇党委、政府将以快捷高效的办事效率,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流优质的服务水准、优惠灵活的政策,竭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和国内外客商来我镇投资兴业,携手共创杜关辉煌灿烂的明天。. |
五里川镇 |
五里川镇位于河南省西部,距三门峡市100余公里,209国道和省道西(峡)铁(索关)路穿经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卢氏县西南地区七乡镇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东与汤河、朱阳关接壤,西与双槐树、狮子坪两乡相邻,南与瓦窑沟乡毗连,北与横涧乡以熊耳山脊——老界岭为界,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16公里,总面积169.3平方公里。2000年先后分别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7个重点镇之一,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全镇辖19个行政村172个居民组,总人口2.87万人,集镇人口1.15万人。1995年,报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五里川乡撤乡设镇。 -行政区划 2006年,辖19个村委会:五里川村、古墓窑村、南峪沟村、毛坪村、前村、马连村、黄耀沟村、南坡村、河南村、路沟村、瓦穴子村、仓房村、雷家坪村、李子坪村、北阳坡村、温口村、马耳岩村、干沟村、青石沟村,(172个村民小组)。 -道路交通 五里川镇位于县城南部52公里处,有209国道纵贯南北,西铁公路横穿东西,与四周乡镇均有较好的道路相连接,镇政府所在地与南山七个乡镇最远相距45公里,最近相距15公里,平均距离为22.5公里,对外交通非常便利,在镇区平均每20分钟可过往一趟班车。连接各行政村的村级公路网也已基本形成,其中有10个行政村借助国道、省道、县乡路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通油率达53%,其他9个行政村也都通了四级沙石路。 五里川集镇面积1.1平方公里,共有7条主要街道(目前已命名的有10条街道,即:东环路、西环路、南环路、北环路、富源路、建设路、文昌路、灌河南路、灌河北路、新川路,包括规划未建三条),形成了四纵三横的集镇框架。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 五里川镇因居熊耳山南麓,熊耳山主脊蜿蜒镇域北部,北连主脊向南延伸的诸多山峦河谷,形成北高南低的地势,北部有鱼塘沟、瓦穴子两道主沟;南部为西北、东南走向,长五华里,宽约二华里的五里川盆地,土地肥沃。 水系 老鹳河:又名[ 灌河、老灌子河,河边的石头质软,可随意雕刻 ]发源于栾川县冷水小庙岭,从马驹口入县境,向西南温口与五里川支流汇合,向东南流经朱阳关分别出县境,过西峡至淅川县汇入丹江水库,年经流量1.58方米,境内流长57.5公里,流域面积589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五里川河、小沟河、涧北沟、衙玉沟等 。 气候条件 五里川镇属长江流域,为温暖宜人的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2℃;最热月为7月份,平均气温24.2℃,全年通过10℃的有效积温为4048.3℃,无霜期为182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多集中在七、八、九月份,灾害性天气为旱、涝、冰雹。 土地资源 五里川镇总土地面积168.4平方公里,共有耕地12200亩,其中水浇地1500亩,人均农业人口用地0.67亩。 水资源 五里川镇地处长江流域属中等富水区,境内有一条老灌河主要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70mm,径流总量为0.87亿立方米。流经双槐树、五里川盆地至温沟口与汤河汇成老灌河,南流经朱阳关入西峡县,至淅川县入丹江水库。境内水电开发具有一定潜力,目前,有毛坪、温口两座水电站。 矿产资源 矿藏主要有磁铁矿、铌铁矿、钽铁矿、锰钽铁矿、细晶石黑钽锂矿、钛钽铌矿、绿柱石、长石、石英、云母,大河沟为辉锑矿带,卢氏县在此建有辉锑冶炼厂。还有金矿、石煤、大理石等。 -社会事业 教育方面 全镇现有完中1所,在校学生1365人;小学19所,在校学生3080人,教学设施基本配套。 文化科技方面 镇内设有科委、农技站等科技推广机构。文化方面,设有文化站1个,群众活动中心1个,有简易剧场1个。 医疗卫生方面 全镇现有卫生院1所,是西南山区10万人的中心卫生院,拥有职工69名,病床70张,除正常的医疗检查处,又先后购进了血流分析仪、多功能自动生化分析仪、进口显微镜和切片机、恒温箱等生化病理器材,并拥有“依维克”救护车一辆,床头X光机2台等。2000年又在五里川卫生院建立了南山医疗急救站。目前,五里川卫生院基本可以满足西南山区人民群众的一般医疗保健、急救及全区的防疫、计免等预防保健的要求。乡村一体化管理已普遍展开,全镇共有个体行医诊所22个,乡村医生36名,卫生员19名,医疗技术水平均达到中等水平。 -历史名人 曹靖华(1897年8月11日—1987年9月8日),原名曹联亚,河南卢氏五里川路河南村人,中国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 散文《花》,《春城飞花》,《飞花集》 ,《曹靖华散文选》,《曹靖华抒情散文选》,《望断南来雁》。 翻译作品《三姐妹》,《铁流》,《保卫察里津》, 《我是劳动人民的 儿子》,《虹》,《城与年》,《苏联作家七人集》, 《一月九日》 |
官道口镇 |
河南省卢氏县官道口镇地处河南省卢氏县、灵宝市、洛宁县三市县交界,位距卢氏县城东北37公里,209国道和郑卢公路(省道)交汇贯通,系卢氏出入三门峡、洛阳、郑州等地的“北大门”。 总面积:230平方千米,人口:21995人(2005年)。2006年,辖官道口村、岭南村、秋凉河村、百家房村、江槽村、永渡村、寨上村、耿家庄村、金家沟村、耿家村、庄科村、新坪村、三官庙村、郭家埝村、磨上村、大岭村、车家岭村、杨眉河村、黑牛村19个村委会,185个村民小组。 - 经济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方面,立足官道口地处崤山南坡,耕地面积大(人均2.3亩),土层深厚肥沃,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的优势,积极发展烟叶、苹果生产,烟叶面积稳定保持在1.5万亩以上,99年达到16732亩,年产优质烟叶450万斤,产值1000万元以上,苹果面积发展到2万余亩,其中红富士等优质品种占85%以上,年产苹果800万斤,产值500余万元。建起了以耿家庄为主的5000亩品种核桃基地,并在秋凉河、百房等13个村种植袋料香菇60万袋,预计产值可达480万元以上,在岭南、黑牛等村发展中药材、雪梨枣8500多亩。 - 主要景点 国家4-景区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官道口镇境内。 豫西大峡谷是在原始的河道、林间的基础上近年来开发的,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已经发展为远近闻名的国家“4A”级景区。豫西大峡谷风景区峡谷内飞瀑高悬,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挥浆击水、穿流于翠岑幽谷之间、尽享峡谷漂流热情,龙泉沟原始森林区峰峦叠嶂、古藤缠绕,野生锦鸡、松鼠、草鹿嬉戏其间,野趣横生,民俗--天井窑院内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猴戏等民俗荟萃。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峡谷风光和引人入胜的豫西民俗风情画卷,实为绝妙的旅游胜地。 豫西大峡谷呈东西走向,象一条由西向东延展的飘带,总长度30余公里,宽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两侧山峰最高海拔1111.20米,最低620米。狭长而深邃的峡谷河流滩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级瀑布及300多个潭池组成。每当汛期来临,潭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风和日丽时节,瀑布则如白练悬空,皎美绝伦。漫步风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银练飞泻、野花丛生,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能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峡谷内几处悬崖绝壁势如刀削,两旁植被丰茂,满谷苍翠,石峰形态各异,峰峰相连如画卷,畅游其间移步换景,别具风韵。每逢云蒸雾绕之时,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缈云海之间,望之倍感心旷神怡。景区内主要景点有大淙潭瀑布、濯足池、挡箭石和挡箭崖、天狗望月、潭中井、三叠峡谷、弧光潭、龙浴潭、卧龙溪、晾旨崖、情人池、剪子潭、沸水潭、刘秀湖等 |
朱阳关镇 |
朱阳关镇位于河南省卢氏县境南部边陲,镇政府驻地距县城66公里,东及东南与西峡县桑坪乡为邻,南与卢氏县瓦窑沟乡相邻,西北与五里川镇、汤河乡接壤,东西宽15公里,南北 朱阳关镇长16公里,总面积187.5公里。全镇辖朱阳关村、河南村、岭东村、毛庄村、木庄村、王店沟村、王店村、杜店村、涧北沟村、莫家营村、槐树村、撞子沟村、漂池村13个行政村,122个居民组,16282人(2005年)。 地理 朱阳关镇属伏牛山脉,东北高,西南低,老灌河从五里川七里砭入境,东南流经8公里长的朱阳关乡盆地,至碾子湾入西峡县的桑坪乡,境内落差较小,建有水电站两处。朱阳关镇北部有大竹圆山,向西南降落有涧北沟、衙玉沟二水,东南流入老灌河,西南部有3公里长的漂池盆地,漂池河南流经瓦窑沟乡入淇河,盆地北有葫里鳗山。 朱阳关镇 朱阳关镇地属长江流域,为北方亚热带气候,向阳避风,温暖 朱阳关镇宜人,年平均气温12.9℃,高于县城,小麦成熟期较县城附近早10天左右,全年无霜期为190天,平均年降水量800--850毫米,灾害性天气为阴雨、冰雹、伏旱。 资源 朱阳关镇动植物资源除常见的兽禽外,有大鲵、香獐、鹿、水獭、团鱼等,植物有油桐、核桃、木耳、生漆、猕猴桃和天麻、桔梗、金钗、石斛等40余种中药材。 矿产有岭东、王店的无烟石煤和衙玉沟内的马龙沟大理岩矿点以及涧北沟的金矿等。朱阳关镇为县内文化教育较发达的地区,清末曾有分州书院,河南中村袁家领有仰韶文化遗址;杜店墁子坡为二里头文化遗址。 |
官坡镇 |
官坡镇位于豫西边陲,与陕西省的洛南、丹凤两县接壤。全镇总面积273.8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4.54万亩。官坡镇属偏远深山区,境内山大林密、沟壑纵横,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8%,食用菌、中药材等传统产品闻名遐迩,锂矿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四,所产烤烟有“赛云烟”之美誉。 官坡镇位于豫陕两省的卢氏、洛南、丹凤三县交界处,素有秦川入豫第一镇之称。全镇总面积27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130亩,辖17个行政村,247个居民组,6800多户,2.7万余人。全镇基本地貌可概括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造就了一大批志士仁人,97年被国家列为革命老区。辽阔的地域、丰富的资源,为这一方百姓提供了繁衍生息之地,所产的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中药材闻名遐迩,以锂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近年来得到开发利用。镇党委、0经过深入考察论证,立足官坡实际,确定了“发挥四大优势(边贸、食用菌、林药、矿产品优势);突出三个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非公有制经济建设);搞好三个带动(规模市场带动、主导产业带动、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实现三个目标(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稳定)的整体工作思路”。励精图治绘蓝图,开拓进取写春秋,一个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的豫西重镇将从这里崛起。 -经济发展 “围绕资源上项目,依靠基地上规模,强工重农增效益,立足优势创特色”的经济发展思路。在县委、县0的正确领导下,鼓足真抓实干劲,谱写稳中求进篇,苦干创业,开拓创新,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项重点。新修乡村组公路20余条80余公里,硬化公路14公里,实现了村组全部通公路。自来水覆盖率达80%,程控移动电话形成网络,小集镇建设规模显著,是全县唯一的一镇三集,豫西庙台食用菌市场响誉东南沿海,在全镇形成了“东菌、西烟、南矿产,工贸小区市场连,林药基地在北边”的产业开发格局。2003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4850万元,其中烟叶产值1052万元,食用菌总产值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乡级财政收入373万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首位。以官坡锂矿为主的矿产品开发和卢氏县官坡镇卢绿天然物产有限公司以及蔡家村葛粉加工厂为代表的工农业非公有制龙头企业在农村结构调整中显现出蓬勃生机,一个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的豫西重镇正逐渐崛起。 -支柱产业 烟叶是官坡镇历经10余年时间所精心培育出来的一个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2002年全镇种植烟叶730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51 %,实现产值898万元,税收179.6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1 %.,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以来,烟叶种植面积扩大到8200亩,涉及全镇17个行政村123个组2931户11103个烟农。生产期间有800亩烟田遭受冰雹侵袭几近绝收。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狠抓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大力抓好扩带盖膜、配方施肥和下排湿炕房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尽管遭遇多年罕见的阴雨连绵等恶劣天气,自9月6日开始收购以来,至10月21日,全镇共收购烟叶97.2万公斤,其中中上等烟87.5万公斤,占总量的90%,实现产值963.08万元,公斤均价9.91元,预计10月底可全面收购结束,可望收购烟叶100万公斤,实现产值1000万元。 |
范里镇 |
范里镇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东部,镇政府驻地后峪村,距县城17.5么里。镇北接官道口镇,东与洛宁、栾川两县相毗连,西南邻文峪乡,西同东明镇相连,东西宽22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338.5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365个居民组,456个自然村,1个自然镇,共9108户,3.5万人,1.8万个劳动力,有5个民族,以汉族为主,镇为卢氏县第一大镇。 据清乾隆.光绪版《重修卢氏县志》记载;战国时越大夫范蠡辅越灭吴,功成后隐退,泛舟游历名山大川时,曾在此居住,尚有范蠡湖遗址,因名“范蠡”,建国后人们为了简便,渐写成“范里”。200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范里乡撤乡设镇。范里镇辖范里、新庄、涧底、留村、骨垛沟、骨垛、杨家岔、苗村、车寨、南苏、涧东、大原、庙子、前窑、大峪、阳平、南沟、柳泉、三门、干沟窑、王窑、秋树岭、三门岭、白王沟、碾子沟、马跑泉、小岭壕、何窑、后岭、阳坡根、东道沟、刘家岭、王湾、里铺、冯家岭、南庄、庙坪、西庄、楼房、孟窑、清涧、柏坡、察家骨、东岭、窑上、关道46个村民委员会,367个村民小组,行政区域与设镇前的乡相同,未调整变更。 - 地理 范里镇居卢氏盆地最东端,洛河经范里穿山河口峡谷出县境;海拔1869.3米的象君山矗立于范里镇东边,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迎河,中间低洼的浅盆地状。北部有山与官道口镇分界,往南渐低,形成了以柏坡村为主的深山丘陵地区,该处是畜牧业发展为主的粮牧基地;涧底、留村等九个行政村沿洛河边,土地肥沃,农作物一年两热,它是范里镇以薯业发展为主的薯、菜基地,此地居范里镇中部;东南境有与文峪乡的分水岭为介,范里河从此处小岭壕村发源,向西北流入洛河,全长3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0.8立方米/秒,河两边分布大部分村庄,有耕地3700余亩,森林茂盛,形成了浅山区,这便是粮食食用菌基地。 范里镇 范里镇气温较县城低,气温变化幅度不大,年平均气温12.3℃,无霜期为175天左右,降水量为532.6mm,年多发展自然灾害,以旱灾、暴雨、冰雹为主。 范里镇农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在农业内部结构上大作文章,在五千百八亩耕地上抓落实,形成了“扩药、兴蚕、保烟、稳粮”的发展农业格局。建成了以大原为主的中药材基地,以苗村、留村为主的桑园基地;以里铺、大峪为主的烟叶基地;以南庄三门为主的粮食基地,大大增加了农业收入,范里红薯粉条和核桃畅销中原。 - 发展 范里矿产资源丰富,以金、银、铅、铜、锌、铁矿、玉石等为主,三门大洞沟金矿很有名气。交通运输业进步加快。范里镇加大公路建设步伐,形成了三横三纵的交通网。三横有石范公路,范白公路及范涧公路,纵有大峪至东寨、里铺至新庄,柏坡至涧底的公路。目前有两条道路直通县城,每天有80余辆班车往来于县乡公路上,客流量达2500余人次。旅游业刚刚在范里兴起,山河口大桥、洛神导洛处、三河口峡谷、土地岭庙会等风景区,年吸引8万余名异地游客来此处参观游览。 |
东明镇 |
东明镇东、西、北三面环城,南临洛河,属山区丘陵和河川平地相结合地区。全镇辖23个行政村,221个居民组,9173户,总人口29518,(其中农业人口27340人,市民人口2178人),总面积207.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2万亩,林地6.4万亩,宜林荒山10万余亩。 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6603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2798万元,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入库税金分别达到206万元和199万元,招商引资完成8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02.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3元,计划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8‰。全镇烟、菜、桑、林(果)、牧、草六大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烟叶种植面积11420亩,亩均产值达1025元,完成总产值1103.3万元,实现税收22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一半以上。蔬菜传统种植面积5000余亩,新发展“无公害”蔬菜500余亩,产值1000万元。全镇可养蚕桑园达1280亩,养蚕528张,产值达23万余元。林业生产共完成2002年造林总面积27958.9亩,其中退耕还林完成8815亩,荒山造林6400亩,荒山还林补植补造12743.9亩。畜草种植5000亩,公路沿线部分村还自发种植黄姜、夜来香等药草2000亩。全镇羊存栏8000余只,牛存栏11000头,其中品种牛1000余头。 全镇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达到152家,产值突破1000万。劳务输出县外4000余人,县内2400余人。全镇各类民政对象1456户,其中:病故军人家属1户,革命伤残军人5人,老复员军人47人,武警(含40%救济)18人,现役军人39人,-545人,农村残疾488人,五保对象48户54人,其中敬老院供养25人,共有贫困户157户429人,享受城镇最低保障11人。 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底,全镇人畜饮水困难已大面积解决,7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干净便捷的自来水,农村水利设施健全,全镇旱涝保收田达10000亩,占耕地面积的24%;农电网二期改造已结束,达到了村村通动力电,组组通照明电。镇内2条主干道分别完成了柏油路和水泥路铺设工程,通车里程分别达到33公里和5.6公里,23个行政村达到了村村通路,组组通机动车,风雨无阻;全镇电话装机容量达3000户以上,镇内3所中学、23所小学硬件建设达到“普九”标准,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镇敬老院条件优越,环境优雅,97年获省级文明敬老院称号。. |
文峪乡 |
文峪因孔子曾到此讲学建文庙而得名,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东有卢敖炼丹遗址;为卢氏得名之由来;西有双庙水库,高峡平湖,长龙卧泊;南有苞犊寨之屏障,地势险要,风景秀美;中有水峪河大峡谷,壁垒万仞,仅见一线之天;北有柳林古渡,南寺钟声,为文峪之门户,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辖32个行政村7748户,29369 口人,耕地面积34384亩。拥有林地面积26.7万亩。境内分布着两大流域(泉水峪流域和水峪河流域),卢栾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河滩与河川共有,丘陵与深山并存,林木葱茏,沟壑纵横,蕴芷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近年来,文峪乡党委、政府立足本乡资源优势,确定经济发展思路,围绕“烟、菜、牧、蚕、果、药、草、菌”八大产业,发挥河川优势,开发山区资源,巩固丘陵烟叶,挖掘荒滩潜力,基本形成了山区药菌牧、丘陵烟果草、河川瓜菜蚕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在深山区建成以天麻、黄芪等中药材基地及畜牧养殖基地,牛饲养量达到8000头,羊饲养量达到9000只;在丘陵地区,已建成6000亩的优质烟叶生产基地,3万亩的优质核桃基地;在河川地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农业综合开发、节水浇灌工程为契机,开发高效农田1万亩,使之达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建成了3000亩的瓜菜基地,3000亩桑蚕基地;利用河滩优势,开发荒滩资源,建成了3100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新造地1000余亩。随着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全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在逐年提高。. |
横涧乡 |
横涧乡位于卢氏县城西南15公里处,由深山、丘岭、河川三部分组成,总面积251.5平方公里,耕地36600亩,辖32个行政村,31688口人,其中扶贫开发重点村15个,是全县第一贫困大乡,也是河南省确定的扶贫开发重点乡。 近年来,乡领导班子立足横涧实际,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以扶贫攻坚统揽全县工作大局”的方针,实施基础设施拉动扶贫和产业化带动扶贫,吸收社会闲散资金1209万元,改造横涧老街,新建下柳桥头、营子河口两个工贸小区;2533户、10390人贫困人口生活状况得到了初步改善;自筹资金修建了第一条县乡柏油路和第一条乡村水泥路,架桥12座,拓宽改造乡村公路12条,159公里,新修乡村公路25公里,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装机900余部,28个村实现了组组通电话;实现了户户通电,20个村通了有线电视,60%群众吃上了自来水;32%的耕地变成了水浇地;建成两座中学教学楼、26所乡村小学教学楼、乡敬老院、32个村卫生室。同时紧紧围绕“抓班子、带队伍,立支柱、兴产业,树新风、争上游”的总体工作思路,带领全乡人民,在“滩”字上挖潜力,在“烟”字上下功夫,在“山”字上做文章,在“菌”字上求发展,强力推动“深山林药浅山烟,沿着河川养桑蚕,多业并举大发展”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利用滩涂、河川正在建设10000亩桑蚕基地,可实现年产优质蚕茧160万公斤;栽植优质烟叶5000亩,年产优质烤烟80万公斤;发展香菇40万袋,年产优质食用菌12万公斤;野生、人工栽培中药材品种多,品质优,年上市量50万公斤;核桃、板栗、弥猴桃等特产久负成名;猪、牛、羊等畜牧养殖业均达到万头(只)以上。经济和社会名项事业全面发展,五年来,先后2次荣获市、县先进党委、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先进乡等荣誉称号。 横涧乡境内山地面积85平方公里,蕴藏有金、铅、锌、铜等矿藏,尤其以花岗岩品种最全,品质最优,倍受厂家青睐,已有三门峡等外地厂家在此开采,有林地面积16675公顷,已有陕西凌云现代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前来兴办波尔山羊繁育基地。洛河沿岸地热资源点多温高,极具开采优势。. |
磨沟口乡 |
磨沟口乡位于卢氏县西部深山区,乡政府驻磨口村,距县城29公里,东接横涧乡,西邻徐家湾乡,南与双槐树,官坡两乡(镇)交界,北与潘河乡隔河相望,东西宽16公里,南北长12公里,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 全乡辖16个行政村,131个村民小组,198个自然村,共3262户,12786人,其中农业人口12537人,非农业人口249人,主要民族为汉,回. 磨沟口乡交通便利,东接209国道,淤徐公路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乡已装固定电话1460门,移动通讯基站已经建成联网;境内有曲里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0千瓦X3,建成30万伏变电站一个;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铁矿,铁锌矿,铜矿,黄铁矿,锰矿,金矿,铅矿等也有一定储量。现已建成杨家湾铁锌矿、前坪铜矿、致先矿业有限公司、莲花石金矿、晋龙冶炼厂、丰华矿业公司等一批矿山开发企业。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烟叶2008亩,桑蚕3500亩,中药材2000亩,卢氏鸡55000只, 土特产主要有:核桃,板栗,木耳,香菇。. |
双槐树乡 |
双槐树乡位于卢氏县西南部,属长江流域,总面积130.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09个居民组,3224户12510人。全乡耕地面积7613亩,人均0.59亩,林地面积1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8.4%。是一个边远的深山区乡,革命老区。近年来,在市、县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 下,全乡人民大打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境内实现了组组通电、通路、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政府所在地已开通移动电话。主要名胜有九龙洞、仙家洞、鹿角沟天井。双槐树乡物产丰饶,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民风淳朴,是创业发展有志之士大展宏 图的理想场所,乡-王建文、乡长贾建涛热忱欢迎八方来客投资开发,共创辉煌。. |
汤河乡 |
汤河乡位于卢氏县南部,辖14个村,111个居民组,农业人口2744户1.1万人,农村劳动力0.67万人。全乡总面积15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0.6万亩。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县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群,务实创新,优化环境,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狠抓思想、工作作风和政府职能转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热诚欢迎各届人士到汤河观光投资,这里将给您的是发展的广阔天地!. |
瓦窑沟乡 |
瓦窑沟乡位于卢氏县最南端,豫陕两省的卢氏县、西峡县、商南县交界地,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4公里。全乡国土面积247.5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34个居民组,1.35万人,2003年人均收入1710元。209国道瓦窑沟乡境内北起耿家店村,南抵高河村,全长25公里,有县乡公路84公里,公路交通网发达。乡境内主要河流为淇河和瓦窑沟河,均属于长江流域。 瓦窑沟乡境内山高林深,沟壑纵横,林木资源丰富,具有边境贸易优势、林木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等四大自然资源优势。瓦窑沟乡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边贸优势明显,各种商品交易频繁,商品日交易量大,特别是1999年209国道开通后,瓦窑沟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开发小集镇建设,先后开发了大坊、月字沟口、里坪桥头、泉坪下庄、高河口等五个209国道沿线的集贸市场,提供了商品交易的场所,方便了当地群众就近销售农副产品,繁荣了山区经济。目前,五个市场的日交易额达2万元。 瓦窑沟乡的林木资源优势明显,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7%,位居全省之首,,林坡面积达37万亩,水头保持良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有许多丰富的林木资源。209国道开通后,方便了各种农产品的运出和输入,瓦窑沟乡党委、政府于2000年—2003年,先后多次组织全乡干部职工对可以开发利用的25万亩林坡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对天然林进行了嫁接、改造、驯化、涂白等多项管理措施,提高单位林坡的经济效益。2003年,全乡的板栗、核桃、生漆等林果业产品达50万公斤。 乡境内山峰独特,有许多珍惜树种,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豫西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高河原始森林,有生长千年而不衰、比肩而生、相互滋养的桫椤树两株,有上百亩的野生银杏果园,更有韩庄凤凰山、玉皇庙等宗教名胜,有龙泉坪村龙门、龙洞来自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景区,造型奇特,令人瑕思,特别是209国道泉坪段路两侧的杜鹃花,场面尤其壮丽,花开时节,漫山遍野尽是杜鹃花的倩影,蔚为观止,驻足其间,仿佛要融入到那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中去。. |
狮子坪乡 |
狮子坪乡位于卢氏县西南深山区,两省三县结合部,与陕西省丹凤县和商南县相邻,属长江流域。全乡总面积23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85 个居民组,2837户,10200口人。有耕地7300亩, 林坡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97.3%,居河南省乡镇第一,境内有名闻遐尔的大块地、玉皇尖森林风景区。 食用菌龙头产业发展迅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全乡段木食用菌架发展达到13万架,人均13架,全乡98%以上的农户以此为主导产业,建设食用菌基地250个,所有基地都采用电钻打眼, 石蜡封口,黑网遮阴,雾化喷灌,机械烘干,分级装箱,生产中的科技含量全国领先。发展春栽袋料210万袋,食用菌产量达35万公斤。全乡新发展有性繁殖天麻基地100000穴,发展板栗基地10000亩, 成为我乡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使资源优势成为经济优势,突出地方经济特色。 小集镇建设、通路、通电、通水、通话、建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小集镇建设打通南北街形成十字街,共拆迁旧房137间,新建房屋706间,总建筑面积16470平方米,同时完成颜子河、 下庄科两个村级市场建设175间,3150平方米, 全乡形成大市场连小市场,小市场连农户的经营结构。打通了出省公路两条16公里,铺修县乡水泥路13公里,乡政府距209国道18公里全部实现水泥路, 拓宽改造乡村沙石干道25公里,新修乡村沙石干道9公里, 村组沙石公路13条31公里。实现组组通路,村村开通程控电话,装机1100余部,实现户户通电,80 %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建成一座中学教学楼,10所小学教学楼,村村建起卫生室,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社会治安平稳,两大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 |
沙河乡 |
沙河乡位于卢氏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下辖17个行政村,总面积136、5平方公里,属浅山丘陵地区,耕地、宜林地、牧坡居多,总人口1、48万人。该乡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沙河乡种植烟叶历史悠久,素有“烟叶之乡”的美称,全乡耕地面积3、3万亩,其中烟叶面积2万亩,占全县烟叶面积的六分之一,是豫西乃至河南的重要烟叶生产基地。 近年来,沙河乡新的党政领导班子从自身实际出发,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认真实践“-”重要思想,以“单项工作创先进、整体工作上水平”为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大胆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努力推进沙河经济再创新高,促进了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到2002年年底,全乡财政收入达3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48元,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奖励和被评为先进乡。 ——加强党建工作。充分认识到党建工作是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组织保证。沙河乡党委紧紧围绕“-”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党员先锋工程”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争做实践“-”的模范,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逐渐形成以烟叶为主体包括林果业、畜牧业、中药材在内的六大产业。该乡始终坚持不懈地把农业放在基础位置来抓,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使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两个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全乡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山区吃水难问题不断得到解决,农网改造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建设实现标准化,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不断增多,有线电视入户率逐渐提高,小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区面积扩大一半以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 沙河乡资源丰富,林地、牧坡面积广大,发展林果业、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矿山开发上有大量的钾长石、铁矿、铜矿等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投资前景,乡党委、政府将不断优化经济环境,诚邀八方有识之士前来考察、开发、投资!. |
徐家湾乡 |
徐家湾乡1976年于官坡分离建乡,地处卢氏县西部边陲,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6公里。南邻官坡镇,北接木桐乡,东连磨口乡,西与陕西省洛南县王岭乡接壤,辖11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2488户,9712人,总面积160.5平方公里,耕地 面积8745亩,林地16.75万亩。境内沟壑纵横,群山环绕,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洛河穿境而过,流经总长40余华里,洛水流量为每秒16方,经过长期论证,可行性极高的预算投资约8000万人民币的鸡湾水库,位于干沟村鸡湾组,地质资料已经勘测设计完毕,目前已具备了招商条件。宜林宜牧面积大,特产资源丰富,主要盛产烟叶、木材、中药材、灵芝、兔毛、干鲜果等土特产,以及金、钼、铜、锰、铁和水晶石等矿产资源。特别是中药材中的黄苓、连翘年产均在200吨以上,其它产品如灵芝年产50吨以上、兔毛年产20吨以上,矿产品中以金矿最为著名,在目前已开采的矿石中,品位高达200克以上,储量大,易开采。境内以四条出境公路为主干道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水、电、路、卫生院、学校达到村村通、村村建。以徐家街、松木为主的小集镇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通讯便利,市场发达,集市总面积1万平方米,房屋1000余间,可进行大型贸易交流。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培育了“烟、药、牧、果、菌”五大支柱产业,形成了3000亩烟叶基地,4000亩中药材基地,3万只长毛兔,5万只肉牛及肉羊养殖基地,3000亩核桃板粟基地和50万椴灵芝,5万穴天麻等产业化格局,群众收入80%以上来源于产业项目。现在徐家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雄心,迎接入世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接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徐家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会找到快速发展经济的定位平台。同时徐家人民热忱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前来徐家投资开发鸡湾水库、矿产品、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旅游开发。. |
潘河乡 |
潘河乡辖17个行政村,130个居民组,12751口人。1995年底贫困人口948户,3876人,1998年贫困人口下降到7户,24人。财政收入1998年达203万元,较95年65万元年均增长46.1%。农民人均纯收入1998年1423元。比95年658元年均增长27.6%。三年来,我们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以扶贫攻坚统揽工作大局方针,突出了包扶到户,包保扶贫;主攻烟叶、食用菌主导产业;狠抓“四通两建”拉动扶贫开发三项工作。 小集镇建设:潘河街1996年关,街道狭窄,陈旧破烂,属五六十年代山村小房。1997年3月至今,投资687万元,扩建新街260米,旧街改造296米,建房1023间,建筑面积18515.6平方米。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以国家批准的绿色食品基地为依托,兴建绿色食品市场,达到建设集镇,形成市场,搞活流通,带动农户,增加收入。 四通两建:三年来,扩建县乡公路70.7公里,铺水泥路26.5公里,修建乡村组公路113条,2962公里,实现村村通话,户户通电;投资168万元,兴建黄岗岭大型提水、引水工程,一举解决5个村、3904人、3950头牲畜用水难问题,同时使全乡60%以上的群众吃上了自来水。投资387万元,建中学教学楼一座,建村校17座,医院门诊楼一座,村村建起了卫生室。 农户增收上项目:一是发展烟叶产业。1998年种烟8500亩,产值847.7万元,较1995年2500亩,175.3万元,分别增长240%、384%。二是开发食用菌产业。1999年发展春栽代料13万袋,秋栽116万袋,带动农户1669户。三是大力发展杜仲、天麻生产,栽植杜仲1.5万株、天麻5000穴,年产值可达167万元。今年以来,围绕县委提出的“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遏制返贫”三大目标,巩固烟叶支柱产业(面积8000亩,预计收入850万元);主攻香菇代料产业(栽植130万袋,计划产值1300万元);发展中药材生产(杜仲660亩、天麻6000穴计划产值175万元)。预计三大主导产业,全年人均收入可净增550元。. |
木桐乡 |
近年来,木桐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交通极其便利,通讯十分发达。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户户通电,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全乡70%以上的群众用上了自来水,群众的生存、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全乡一所中学、十所小学新建了两座教师办公楼,六所教学楼,五栋标准化学校校舍,新修了乡卫生门诊办公楼,十个行政村均建起了卫生室,同时投资50余万新建了1050平方米的民政供养大楼。 在抓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了木桐街 道的集镇建设力度。两年来,共吸收社会闲散资金530多元,新建改建扩建房屋51栋,13575平方米,统一建设标准,严格技术要求。同时累计投入20多万元,对木桐街 道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绿化,木桐 的街 容 街 貌备受各届人士赞誉。 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遏制返贫""三大目标,木桐 乡围绕""钼矿开发兴乡,烟牧果富民""的经济发展思路,着力培育钼矿开发、代料栽培、烟叶生产、天麻种杆四大支柱产业。 木桐乡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夜长钼矿最为有名。夜长钼矿区位于木桐 街 南15公里处,七二年经河南省地矿四队探矿二队钻探,全矿区有D级钼金属含量24.67万吨,氧化矿10.43万吨,上部矿体钼矿品位0.15%,下部矿钼品位0.13.省地质局批准:提交D级钼矿13.7万吨,钨矿9.4万吨,矿床工业类型为细脉浸染型钼矿床,规模属大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