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河镇可称得上是关中名镇,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三个母系氏族村落 —— 甘河遗址,坳宇遗址,东侯遗址,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公元前2069年,夏启伐有扈大战于甘,便在甘河流域。到了周代,西周王朝修了一条东达沣镐,西通收眉的周驿道,把东通洛阳的车马大道连接起来,成为通往全国的轴心干道。到了汉唐时代,又有西汉察蜀驿道,东汉眉坞峙高台官道,汉唐丝路南道就从这里通过,甘河建镇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宋仁宗天圣六年(中书门下蹀)碑石有 “ 永兴户县甘河镇 ” 的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问,官修志书(元丰九域志)记载甘河为周至两大古镇之一,(户县志)有 “ 历史上,宋以前设甘河镇 ” 的记载。据《周至县志)载: “ 北周武帝时,周至县塌移于户县甘河一带。 ” 这可能是甘河建镇的起源。甘河是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京蕺近地,历代地方政府也多设于此。甘河镇曾有一度改镇为乡,到200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又批准甘河重新建镇。
[概况] 甘河镇地处户县西北,距县城12公里,西距周至28公里,东距西安35公里,北与兴平隔河相望。东与涝店、玉蝉两乡镇为界,南和玉蝉、祖庵两乡镇毗邻,西北两面与周至县尚村乡接壤。南北长约8.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全镇辖区有26个村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29000多人^。西宝南线、县道四号路东西穿境而过,县道一、二、三主干路南北过境。
[农业生产]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抓宣传、动员.搞调研,定措施,议方案。除每年制定年度农业产调目标之外,还制定了甘河镇农业结构调整5 — 10年战略目标任务。确定抓基地、带农产,促产业、求效益的工作思路。目前已建成种、养植业五大基地,即红薯产业生产基地,设施果菜大棚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苗本花卉生产基地。五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全部进入效率运营阶段。
[乡镇企业]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发展乡村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改制等多种形式复活和发展乡属企业,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乡村企业共有465个,私营企业81个。产品有黄板纸、塑料制品、铸造、耐火材料、机砖、电器等20大类,为镇域经济的发屉做出了贡献。.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万人 | 30.3平方公里 | 610118109 | 710000 | 029 | 查看 甘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甘亭街道 |
甘亭镇地处驰名中外的农民画乡--户县县城,是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42.5平方公里,人口9.05万,辖48个行政村,12个居委会。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西汉高速穿境而过,西余铁路贯通南北,区位优势明显。城区以明代古楼--户县钟楼为中心,辐射四条大街,形成棋盘格局,素有“小西安”之美称。 甘亭镇电力资源和供电条件得天独厚,现有3座31500kw和51500kw的变电站,保证了全镇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自来水厂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能充分满足城区工业、生活用水。 甘亭镇医疗条件优越,镇内有国家二级甲等医院3所,济仁医院1所,肾病专科医院1所,妇幼保健医院1所。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检测手段和上千张床位。可开展开颅、换肾等大型手术,尤其是出血热的防治全国闻名。 甘亭镇工贸园区,地处西安到余下的人民路、西安到户县的沣京路之交叉点,是未来现代化中等城市的中心区。规划占地1000亩,已用地330亩,水电保障供给,通讯设备齐全,交通十分方便,并给投资者提供一定优惠条件。目前,已有十五家企业入园。 项目名称:户县甘亭工贸园区二期开发 项目单位:户县甘亭镇人民政府 项目概况:甘亭工贸园区二期开发占地140亩,将按城市化标准建成一个封闭式的工业区,现已实现“四通一平”,并制定了特别的优惠政策。 总投资:1260万元,主要用于上下水配套、安装供电设备、通讯缆线、道路建设及绿化、美化等。 合作方式:招商引资 企业入园 地址:户县沣京商城十五号(人民路口). |
余下镇 |
余下镇地处西安市户县县城南郊,距县城 5 公里,是户县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 29 平方公里,辖 23 个行政村, 8 个社区,人口 5.9 万人 , 其中城镇人口 3.2 万人 , 农业人口 2.7 万人。盛产小麦、玉米、大蒜、猕猴桃、苹果、梨、杏等,养殖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2004 年工农业总产值 69400 万元,入库税金 8760 万元,曾荣获 “ 三秦明星乡镇 ” 等荣誉称号。 余下镇是县南工业重镇,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先后兴建起了西安惠安集团有限公司、西北电管局户县热电厂、秦川电站仪表厂、西北电力线路器材厂、陕西省宁西林业局、户县第一水泥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兴陕工程之一的中日合资企业 —— 西安惠大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就座落于镇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余下镇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全镇现有乡镇企业 954 个,拥有能源、化工、造纸、印染、玻璃、仪表等多个行业。 2004 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厉害 66395 万元,实现入库税金 1550 万元。 近年来,余下镇乘西部大开发强劲东风,抢抓机遇,以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取得明显成效。总投资 1200 万元的中心街道改造工程全面峻工,镇区面貌焕然一新。投资 400 万元的沈家营综合市场投入使用,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使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投资 26.8 亿元的户县热电厂 2 × 300MW 技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 总投资 4 亿元的惠大二期已开工建设。众多项目的落户,让余下镇已成为全县瞩目的焦点,实施养殖示范小区已初具规模,并被西安牧童乳业有限公司定为绿色奶源基地。随着户县撤县设区目标的实现,余下将和户县县城连成一处,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余下镇将围绕建设经济强区的奋斗目标,坚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实施 “ 工业兴镇 ” 战略,努力将余下打造成为西部能源、化工的新城区。. |
祖庵镇 |
祖庵镇位于户县西部,距县城 12.6 公里 , 是户县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全镇总面积 25.2 平方公里,耕地 34426 亩,有 31 个行政村,总人口 29588 人,镇域公路总里程 22.3 公里,工农业生产总值 1.6 亿元,财政收入 254 万元。全镇民风淳朴,土地平坦肥沃资源丰富,重阳宫道教文化旅游特色显著。 位于镇区中心的大重阳万寿宫是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修道和遗蜕之所,享有 “ 天下祖庭 ” 、 “ 全真圣地 ” 之尊称。重阳宫保存的 40 余通 “ 祖庵碑林 ” 碑石, 200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具有历史、人文、语言、文字、书法、气功等方面极高的史料价值。目前,重阳宫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才刚刚起步,祖庵招商引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全镇 3 万人民期待着海内外有识之士来这片神奇的热土投资兴业,共展宏图!. |
秦渡镇 |
秦渡镇,是陕西关中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史有“周丰宫”之称,《古今图书集成》载,“秦渡即古丰地,沣水之西岸,丰旧城在焉”,镇北五里的“周文王灵台”就是历史的见证。公元401年,后秦皇帝姚兴由西域迎天竺高僧鸠摩罗什来长安逍遥园即户县草堂寺议经在沣河设渡,秦渡镇由此而得名。至今1600多年,是历朝历代繁华的交通商贾重镇。 悠久的历史文化、地处大都市西安近郊、与长安区相邻的区位优势,使秦渡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赢得了机遇,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西安市综合改革试点镇。2004年又被列为省级重点建设镇。 秦渡镇辖区总面积40平方公里、55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4.8万人口、5.7万亩耕地的大镇。镇内有西户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和县级四条主干道纵横穿越,交通便利。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16所小学,3所初中,职业中专和普通高中各1所。医疗卫生条件较好,有两所医院,村村都有医疗站或私人诊所。 镇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兼有果林、瓜类和其他多种经营。地下水资源充沛,属关中平源井灌区。. |
大王镇 |
大王镇地处户县东北大门,位于省委、省政府“一线两带”核心和西安 —— 咸阳经济圈腹地。辖 27 个行政村, 14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31225 人,耕地面积 32300 多亩,行政区域面积 23.3 平方公里 , 其中镇区面积 5.2 平方公里 , 镇区总人口 7800 余人。大王镇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省 108 国道、西户、咸户公路穿境而过,镇区距西安 11 公里,距咸阳 15 公里,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20 公里,陇海铁路西余支线沿镇而过,是咸阳地区上西汉高速公路的必经之地。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强劲东风,凭借独有的地域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按照 “ 围绕一个中心(小城镇建设)、抓住两个重点(基层组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个突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造大王食醋品牌) ” 的发展思路,镇村两级干部带领全镇群众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苦干实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 大王镇是一个商贸重镇。明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 年)于此古要道设店铺,明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 年)即成为商贸集散地,号称大王镇至今已有 500 多年历史。历史上著名的兆伦钟官城遗址是我国自秦代至清朝全国货币制造中心,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开发意义。镇区面积 5.2 平方公里 , 镇区总人口 7800 余人 , 现有事业单位 22 个 , 大型集贸市场 3 个 , 镇区工业企业 126 户 , 商业摊点 2000 余家 , 日交易量已达千万元以上 , -人流每日多达 2 万余人次。辐射带动周边长安、周至、兴平、咸阳及户县南部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户县北部、西安西部、咸阳南部一个大型的商贸古镇。 2003 年,镇党委、政府邀请有关专家通过实地调查、勘测设计、规划论证,制做完成了《大王镇 2003-2020 年城镇建设规划》,为大王发展描绘出美好的蓝图。. |
草堂镇 |
草堂镇位于农民画乡户县东南部,东临长安区,西连庞光镇,南依圭峰山,北接秦渡镇。旧称宋村乡,1988年撤乡建镇,以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而得镇名。全镇面积40平方公里,辖34个行政村,7665户,农业总人口31460人。辖区地处秦岭北麓,地势南高北低,地质系山前冲洪积扇地带,有坡地、河滩、平原三种不同地貌。区内山川秀丽,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太平、紫阁、高冠三条大河从镇内穿流而过,水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文化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镇内交通便利,正太路贯穿南北,环北路、旅游路横穿东西,距西安市30公里,距户县县城15公里;通讯畅达,程控电话装机容量7600门,装机达6000门。建有移动通信基站4座;电力供应充裕,高冠、黄堆两所变电站供应全镇用电,建成工业用电网络,集中供应七号路,团结路工业区用电;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镇区设立办事机构,草堂信用社为农民群众提供便利;教育、文化等社区服务设施齐备,全镇建有中小学校15所,一所成人文化教育学校,教育体系完善,镇文化体育工作指导站指导建立村级文化活动站10个,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
蒋村镇 |
蒋村镇地处户县西南隅。东与天桥乡接壤,酉与周至县耿峪九峰乡为邻,南靠涝峪镇,北接祖庵镇。南北长约27 3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距户县县城约15公里,辖42个行政村,159个村民小组,人口3.4万人,镇域面积141平方公里。南部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林木茂密,矿产资源已探明有金红石、石英石、墨石等。镇政府驻地蒋村。 改革开放以来,蒋村镇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等事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独具特色,铁艺铸造、纸晶印刷、机电产品、木器加工等企业效益良好,农村社会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大关。40岁以上群众普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科学技术在全镇得到广泛应用。 镇域企业从1972年创建以来,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私营、股份制企业事家,涉及机械制造,机械加工,铸铁工艺、印刷、建材等多个领域.特别是私营企业发展迅猛,效益可观,为镇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镇内设县属高中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17所,教职工483人。入学辜100%,巩固辜97%,毕业率95%以上。镇内科学技术普及学校2所,电教设施齐全,农业科技普及串达85%以上,年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30余期,成立农民专业协会6个,果树试验站1个,鲜食果裳育基地1个。 镇内有综合性卫生院2个,专业技术人虽52个,村医疗保健卫生所44个,执业人员50多个,形成了农村医疗保健网络。 特色农业:镇域内土特产品质忧味美。主要有:美巨星一号、日本一号、黄蜜、美香莎、香妃等草莓种植基地400余亩,美红宝石,安哥诺、黑西梅等品孪子600余亩,金太阳、鸡蛋杏等300余亩,各类杂果近干亩。以郝寨村为主栽区的 “ 无公害 ” 大葱基地3000余亩。获得西安市 “ 菜篮子办·颁发的 “ 无公害蔬菜 ” 基地称号,特别是以同兴村为主栽区的·无公害 ” 大棚西瓜以其种植面积大,口味好,远销兰州、宁夏、宝鸡、咸阳、西安等地, 小城镇建设:(1)、镇区面积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东向南扩,以环山旅游路为界,增加4平方公里。(1)、完善镇区供水排水体系,保障经济发展及群众生活。(3)、南北一号东西六号十字为工业园区,建立高新科技园,完善园内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为投资客商提供便利。(4)、整体规划镇区布局,以实用、美观、超前为思路,加快镇区基础建设。. |
庞光镇 |
庞光镇位于户县东南十公里处,东、东北、西北分别被草堂镇、余下镇、秦渡镇环抱,西南与石井镇接壤,南部紧依终南山,经七、经八、纬七、纬八路在镇区形成“井”字型骨架,余沣路斜穿而过,将西安环山旅游路从镇南部沿山东西穿过,交通极为便利。全镇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4公里,总面积35平方公里。 【 旅游资源】 庞光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中“圭峰夜月”为户县八景之一,化羊景区,青山叠翠,飞瀑流泉,古柏参天,化羊庙由保留着罕见的元代建筑,在关中影响较大。金峰寺乃古代天文学家,僧人、一行大师从事研究著书立说之所,<大衍历)全卷完于此。金峰寺享誉天文界和宗教界,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价值,加之环山旅游路的开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我镇旅游开发提供无限商机.石门寺、福慧庵,山清水秀,不失为终南一带好的旅游景点。庞光镇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宋代第一状元杨砺之墓位于此。并有请陕西巡抚毕源所书之墓碑一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未来设想】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攒县设区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发展沿山观光型旅游农业带为基础,以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为重点。以招商引资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开发“三业并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坚持工业、农业三产、科技齐头并进,着力培育种植、养殖、开发三大经济支柱,力争财政收入达145万元,企业入库税金完成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去年有明显增长,计划生育率达到98%以上。. |
涝店镇 |
涝店镇位于户县县城西北8公里处,东临渭丰乡,南临玉蝉乡,西接甘河乡,北依渭河与兴平市相望,全镇有自然村36个,8075户3.6万多人,耕地40287亩,总面积60平方公里,全镇实现园田林网化,土地成方,路路相通。 涝店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西宝公路南线横贯全镇东西,东距西安市中心40公里,北距咸阳市中心25公里,均可乘车直达。水、电供应充足,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涝店人民热情好客,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精神。 涝店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土壤肥沃,粮、果、菜产量大,品种多,品质好,其中姚村辣子,-蒜闻名省内外,养殖业以猪、鸡、大家畜为主,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使得群众收入大大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涝店面貌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现已组建了鼎盟工业公司,西安电力能源机具有限公司,晨光塑料彩印厂,天马食品厂等30余家企业,1998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689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213.46万元。 为了大幅度、全方位的推进对外开放,涝店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并确保投资者充分享受我镇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我们将竭力提高办事效率、创造更加宽松、优良的投资环境,以保证投资者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欢迎国内外朋友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开发,愿我们精诚合作,谋求共同繁荣。. |
甘河镇 |
甘河镇可称得上是关中名镇,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三个母系氏族村落 —— 甘河遗址,坳宇遗址,东侯遗址,创造了灿烂的原始氏族公社文化,公元前2069年,夏启伐有扈大战于甘,便在甘河流域。到了周代,西周王朝修了一条东达沣镐,西通收眉的周驿道,把东通洛阳的车马大道连接起来,成为通往全国的轴心干道。到了汉唐时代,又有西汉察蜀驿道,东汉眉坞峙高台官道,汉唐丝路南道就从这里通过,甘河建镇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宋仁宗天圣六年(中书门下蹀)碑石有 “ 永兴户县甘河镇 ” 的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问,官修志书(元丰九域志)记载甘河为周至两大古镇之一,(户县志)有 “ 历史上,宋以前设甘河镇 ” 的记载。据《周至县志)载: “ 北周武帝时,周至县塌移于户县甘河一带。 ” 这可能是甘河建镇的起源。甘河是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京蕺近地,历代地方政府也多设于此。甘河镇曾有一度改镇为乡,到2001年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又批准甘河重新建镇。 [概况] 甘河镇地处户县西北,距县城12公里,西距周至28公里,东距西安35公里,北与兴平隔河相望。东与涝店、玉蝉两乡镇为界,南和玉蝉、祖庵两乡镇毗邻,西北两面与周至县尚村乡接壤。南北长约8.8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30.3平方公里,全镇辖区有26个村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29000多人^。西宝南线、县道四号路东西穿境而过,县道一、二、三主干路南北过境。 [农业生产]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作为抓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抓宣传、动员.搞调研,定措施,议方案。除每年制定年度农业产调目标之外,还制定了甘河镇农业结构调整5 — 10年战略目标任务。确定抓基地、带农产,促产业、求效益的工作思路。目前已建成种、养植业五大基地,即红薯产业生产基地,设施果菜大棚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畜牧养殖基地,苗本花卉生产基地。五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全部进入效率运营阶段。 [乡镇企业]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和发展乡村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和改制等多种形式复活和发展乡属企业,井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乡村企业共有465个,私营企业81个。产品有黄板纸、塑料制品、铸造、耐火材料、机砖、电器等20大类,为镇域经济的发屉做出了贡献。. |
石井镇 |
石井镇位于户县县城正南 7 公里,地跨平原及终南山北麓。东与太平旅游管委会、庞光镇为界,南与涝峪旅游区管委会毗临,西与天桥乡相依,北与余下镇接壤。南北长约 9.5 公里 , 东西宽 8 公里 , 总面积 76 平方公里 ( 其中平原面积 28 平方公里 ) 。 全镇辖有地处平原和半坡区的石东村、石中村、石西村、仝夏村、辛栗村、潘家堡村、曹家堡村、柿园村、朱家堡村、冯官寨村、马家河村、新兴村、东涝峪口村、土门村、白云村、栗峪口村、下庄村、直峪口村、站马村、栗元坡村、阿姑泉村、潭峪口村、蔡家坡村等 23 个村民委员会和山区的曲峪、潭峪、栗峪、皂峪等 4 个村民委员会, 27 个行政村, 5993 户, 23953 人。 全镇现有耕地面积 21000 亩,果林面积 8100 亩,山林面积 14500 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石井镇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各项事业发展很快, 2004 年底非公有制企业已发展到 165 个,工业总产值达到 1.85 亿元 , 农业总产值达到 2780 万元。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多种经营发展较快,已形成 “ 一区二园三基地 ” 格局,即栗元坡奶牛养殖小区、食用菌香菇示范园,苗木花卉示范园,猕猴桃生产基地,金太阳杏生产基地,仝夏甲鱼生产基地。 2004 年来,奶牛存栏 126 头,肉牛存栏 800 头,生猪存栏 6540 头,羊 1250 只,家禽 20 万只。 全镇有初中一所,小学 13 所,在校学生 3446 人,教职工 225 人,入学率 98.2%, 每年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学生 80 人 , 镇有文化站一所 , 农村文化室 18 个 , 镇政府驻地有医院一所 , 医护人员 13 人 , 病床 4 张 , 各村有医疗站 27 个 , 医务人员 34 人 , 病床 40 张。 镇境内交通方便,沿山有宽敞的省 107 道环山旅游路由东至西而过,北部有东西户蔡公路、县七号公路,南北有县城至环山路二级道路及五条主干路贯通。通信设施便捷、灵活,移动和联通各建有电讯发射塔一座,程控电话遍及全镇。. |
五竹镇 |
五竹镇西依户县县城,是县城东大门。乡政府驻周北村,东距西安市 25 公里,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25 公里,辖 32 个行政村,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人口 2.2 万。 境内气候适宜,土地肥沃,交通发达,基础完善。有黄柏河、潭峪河纵贯南北,西汉高速公路( CZ40 国道)、西户二级公路、南北 6 号、 7 号公路、东西 4 号公路及西余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水利电力资源充足,基础设施完善。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有猕猴桃、草莓、苗木花卉种植基地 3 个,(肉)奶牛、鸵鸟养殖场 4 个,豆制品、木器加工专业村 8 个。境内有大规模、高科技的私有企业和社会科研及医疗服务实体 30 余家,其中国维淀粉及农膜生产量居西北地区之首,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2.5 亿元。乡内设有西安沣京工业园,以热情的态度,最优惠的政策,一流周到的服务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建设。 2004 年全乡财政收入 231 万元,企业总产值 7.77 亿元 , 农业总产值 0.4958 亿元。 文、教、体、卫事业蓬勃发展,有文化娱乐场所 3 处,高级中学 1 所,初级中学 1 所,小学 9 所,大型综合性医院 1 所,特色专科医院 1 所,乡级卫生院 1 所,全乡实现有线电视、电话村村通。 勤劳的五竹人民发扬 “ 诚信、礼仪、求实、创新 ” 的精神,以新思维、新的观念开拓进取,全力打造 “ 开明、开放、诚信、亲善 ” 的五竹人形象,使五竹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开发中,全乡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先后多次被县委授予 “ 一类乡镇 ” 称号,并在基础教育、群众文化、平原绿化以及道路普修、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乡镇。. |
渭丰镇 |
户县渭丰镇位于县域以北10公里的渭河之滨,北临渭河与兴平接壤,南靠嵋坞岭,地处西安西30公里,距咸阳20公里,南北长吕.4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41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6416户,总人口28780人。我乡交通便利,108国道横穿其问,户县规划的南北四、五、六主道与东西一、二号主道贯通全乡,形成网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近几年,乡上也投资近百万元改善了办公条件,绿化、美化了机关大院。 渭丰乡农业生产条件地域性优势明显,发展稳定。近年,乡党委、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现基本形成了2号路以南优质粮生产区,2号路以北万亩无公害蔬莱基地、苗木花卉基地、优质葡萄基地。我乡工业基础雄厚,发展迅猛。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各类企业遍布全乡,纸制品行业数量和产量居西北之首,200多家纸制品企业每年制造各类纸箱产品及配套产品5亿个以上,产品远销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形成了纸箱产业集群。 渭丰乡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一线两带”的历史机遇,精心打造渭河三角洲和渭丰工贸园区,采取形式多样的招商渠道,办企业、落实项目,带动了我乡经济的迅速发展二全乡引进5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引资数亿元。西安联谊造纸厂、华林速生杨基地、保东苗木花卉基地等一批已落户,并收到了可观的效益。2004年,我乡保西村与陕西大自然绿化公司鉴定珍稀苗木繁殖基地,总投资8 5 0万元,今年实际投资 3 20万元。这些项目的引进和企业的投资,使渭河三角洲和清丰工贸园区在我乡经济发展中地位日益突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