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县辖镇,县府驻地。历史上为关中重镇。建国后设城关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64年改镇,1984年更名二曲镇。位于县境北部,渭河南岸,距西安城76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5.5万。西(安)宝(鸡)公路和周(至)城(固)公路过境。辖二曲街居委会和镇丰、八一、渭中、 渭泉、渭旗、渭滩、北辛头、南辛头、胡家堡、孟家村、小寨子、镇东12个村委会。镇属企业有机电、造纸、建材、建筑、运输、农机修造、食品加工、服装、刺绣和各种服务行业。南大街、南新街、桥上是县内最大的市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棉花、蔬菜次之。果林有猕猴桃、苹果、梨等。城区内有省淀粉厂、县橡胶厂等省、县属企业。文物古迹有唐代建八云塔、城隍庙、万寿宫等古建筑。宋英宗时御史赵瞻,明代关中学者王三聘(王两曲),清代关中名儒李二曲,清翰林学士李宗焘等出生此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5万人 | 32.5平方公里 | 610124001 | 710000 | 029 | 查看 二曲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二曲街道 |
周至县辖镇,县府驻地。历史上为关中重镇。建国后设城关区,1956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64年改镇,1984年更名二曲镇。位于县境北部,渭河南岸,距西安城76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人口5.5万。西(安)宝(鸡)公路和周(至)城(固)公路过境。辖二曲街居委会和镇丰、八一、渭中、 渭泉、渭旗、渭滩、北辛头、南辛头、胡家堡、孟家村、小寨子、镇东12个村委会。镇属企业有机电、造纸、建材、建筑、运输、农机修造、食品加工、服装、刺绣和各种服务行业。南大街、南新街、桥上是县内最大的市场。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棉花、蔬菜次之。果林有猕猴桃、苹果、梨等。城区内有省淀粉厂、县橡胶厂等省、县属企业。文物古迹有唐代建八云塔、城隍庙、万寿宫等古建筑。宋英宗时御史赵瞻,明代关中学者王三聘(王两曲),清代关中名儒李二曲,清翰林学士李宗焘等出生此地。. |
哑柏镇 |
哑柏镇位于周至县城以西11.5公里处,北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相接,南靠秦岭,全镇总面积44.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万亩,辖15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人口56403,其中农业人口48198人,非农业人口2663人,暂住人口9024人,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7.9亿元,粮食总产量1.06万吨,财政收入264.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72元。 1、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逐年调整,哑柏镇已形成猕猴桃、苗木花卉、畜牧养殖三大产业生产基地,全镇发展猕猴桃13000亩,苗木花卉12000亩,养殖奶牛150头,家畜家禽80000头(只),粮经比例由原来的8:2变成现在的4:6。 2、乡镇企业围绕哑柏刺绣这一主导产业,在全镇已形成集纺织、印染、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线,全镇各类企业已发展到1900多家,从事二、三产业达8000多人。 3、小城镇建设从1998年开始,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多方筹资、融资,争取资金。几年来总投资1500多万元,拓宽街道7条,总长6880米,扩迁396户,拆迁面积2.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和商业门店1200多个,设立了刺绣、商业、综合、饮食、苗木、花、粮食、畜牧、农贸等八大专业市场,使镇区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公里扩大到3平方公里,并形成三横四纵交通网络,并投资100多万元在镇区实施了绿化、美化和亮点工程,镇容镇貌,城镇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变,随着创卫工作的不断深入,哑柏小城镇真正形成了商品进门店,农产品进市场,卫生全天候保洁,道路更畅通,环境更整洁的新哑柏形象。2006年3月被西安市发改委批准为市级综合改革十强镇之一。. |
终南镇 |
周至县辖镇。民国设终南镇,1949年设终南区,1956年为镇,1958年建公社,1984年复为镇。位于县城东,距县城15公里。面积60.1平方公里,人口8.1万。西宝公路贯穿东西,支出终富(仁)、终台(楼观)等公路,是县东部商贸交通中心。辖终南街居委会和三联、大-庄寨子(七一)、辛庄、西大坚、三湾、东大坚、豆村第一、豆村第二、豆村第三、豆村第四、勒马、高庙、马蓬、王才屯、西禅定、东禅定、庞家堡、竹元头、寨子、吴家屯、毓兴、双明、终南、东关、甘沟、新村、解村、老堡子、任家、杨家大墙30个村委会。农产有水稻、小麦、玉米,饲养肉牛、生猪、蛋禽,种植苹果、猕猴桃、西瓜。乡镇企业有酿造、副食品、面粉、机械、缝纫机配件等厂。境内豆村在西周时已有村落,现有人口1.2万,号称“天下第一大村”。豆村北有西周墓葬群,学术界称“马家坡遗址”,出土西周青铜器、甲骨文、陶瓷等极珍贵文物。. |
马召镇 |
|
集贤镇 |
周至县辖镇。1949年前为集贤乡,1950年改设区,1956年复为乡,1958年为管理区,1962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设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54.9平方公里,人口2.8万。南环公路横贯东西,并支出终(南)集(贤)、终(南)店(镇)两条公路。辖东村、西村、北村、大曲、新城、金凤、殿镇、赵大、严家堡、刘家堡、邵家堡、马家滩、侯家堡13个村委会。辖境南靠秦岭属丘陵塬坡地带。有元代修建的分水闸,灌溉便利。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水稻次之。出产猕猴桃、苹果、梨。企业多为小型私营工商户,经营服装、机械加工、食品、电器开关、皮革等。赵大村相传为西周时被封为财神的赵公明故里,有赵公明墓及明代修建的祠堂。. |
楼观镇 |
周至县辖镇。民国设焦镇,1949年为焦镇乡,1950年设楼观区,1958年建公社,1961年改乡,1984年改镇。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15公里。面积63.4平方公里,人口4.5万。楼终公路通达,南环公路沿山而过。辖楼观镇居委会和东楼观、西楼观、塔峪、省村、鹿马、南寨子、北寨子、肖里、周一、姚村、团标、上三清、下三清、三家庄、董家园、军寨、送兵、新安、界尚、大玉、八家庄(八一)、焦镇、羊坡23个村委会。南部是浅山区,北部是渭河平原。农产有水稻、小麦、玉米、豆类。林果有苹果、猕猴桃、核桃。镇办企业以机电、纸张、食品加工为主。境内楼观台,为道教圣地,有说经台、藏经阁、仰天池、栖真亭、会灵观、玉华观等古建筑群。楼观台的南面是国家森林公园,为西安旅游景点之一。境内还有西楼观台,传说为老子坐化之地,有老子墓。塔峪村有大秦寺唐塔,大秦教是在唐代传入中国最早的天主教前身,现塔保存尚好。. |
尚村镇 |
尚村镇地处周至“东大门”,东临户县,西接终南,南望秦岭,北濒渭河,总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辖27个行政村,227个村民小组,12000户村民。辖区内有“505”基地、周至六中、周至县职教中心、西部驾校、海洲大酒店、宏达包装材料厂、寰宇工艺厂等事企业单位16家。 近年来,尚村镇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以养殖业、手工编织、铁铸工艺品等“一村一品”为特色经济,在道路建设及村容村貌治理,文明小康村试点及科技教育发展方面成效显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镇党委被命为“五个好乡镇党委”,镇政府被命名为县级文明单位。 小城镇建设突飞猛进 “十五”期间,尚村镇被市、县定为小城镇建设试点单位。镇区东西中心街长2.5公里,宽20米,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镇政府采取资产置换的办法,更新临街门面房12间,建起了十三间三层的办公大楼,投资130万元;修建中心街花园200m2,大院内花园800 m2,投资5万元,市上奖励体育健身器材3万元;打通了镇区内东十字、西十字、医院十字三个十字路口,总投资20万元,新建商业门面房200多间,投资800万元;周至六中、西部驾校、胜利实业有限公司、林宾建筑公司近几年投资1800多万元,建起了教师宿办楼,学生公寓楼和超市等2万多平方米,为尚村经济的繁荣增添了活力。 养殖业初具规模 尚村镇是周至县养殖业大镇,畜牧业养殖已初具规模,养鸡存栏达17万只,养鸭4万只,养猪存栏30000多头,养牛存栏1000余头。全镇已形成以涧里村为养殖示范基地,以张寨村为养牛示范基地和以大水屯、西晋村为笼养鸡基地,全镇养殖业年产值达4800万元。 农信牧业良种猪繁育场,是西安在尚村镇涧里村投资100余万元新建的一家畜牧企业,占地12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其中生产区建筑为3000平方米,05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营,现存栏基础母猪200头,主要从事新美系猪种的繁殖,主要品种有新美系长白、大白、大长二元母猪,美系杜洛克、新台系杜洛克等新品种猪、新美系种猪是我目前最新引进的新品种之一,年可提供种猪功4000余头。. |
广济镇 |
|
厚畛子镇 |
畛子因山水而得名,山陵高大曰厚,黑河源头因畛。《山海经》中有“青姿之山,畛水出焉”之载,故而得名厚畛子。也有另一种解释,当代著名“格格作家”叶广芩,经过考证后认为,厚畛子实际上是后来人以傥骆道在此相对的宽度命名的驿站。 厚畛子镇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太白脚下,黑河源头,与佛坪、洋县、太白、眉县相邻。该镇生物资源、水力资源、森林资源丰富,尤其旅游资源具有垄断性。并且是唯一兼跨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景区镇。全镇总面积822平方公里,人口3500人。厚畛子镇先后荣获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市级警民共建先进单位,中国山茱萸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厚畛子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2年为涵养黑河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培育,大力发展以山茱萸、花椒为主栽品种的万亩生态型经济林,已形成规模,成为该镇主导产业和群众增收的主渠道。 厚畛子镇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依托境内太白山和老县城(原佛坪厅旧址)两大名牌景区和多达87处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景点资源,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载体的生态型旅游产业。目前,镇域内国家级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周至自然保护区,国营厚畛子林场,周至老县城大熊猫保护区等单位积极与全球最大公益性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强强联手,遵循“寓保护于开发,以开发求保护”的理念,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共进的路子,共同开发保护这片神奇的沃土,取得显著成效。 厚畛子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镇共完成建设投资500万元,实现了水、电、交通、通讯、教育、医疗全面配套,城镇功能日益完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安居乐业。 厚畛子镇将以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宽广的胸怀,诚信的理念,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考察、投资、创业,共创厚畛子镇美好的明天。. |
青化镇 |
青化镇位于周至和眉县的交界处,是眉县最东边的一个乡,南依秦岭,北邻渭河。全乡有15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4450户,总人口18983人。全乡总面积为 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000亩。 全乡交通十分便利。西宝公路横穿东西,青果、青马公路纵贯南北。全乡电力供应充足,邮政电讯网络健全,行政村之间道路全部沙石硬化,村村装有自来水,组组通电话,已实现了“四通” 。 5月26日上午,眉县县城锣鼓喧天,老百姓期盼已久的国道310眉县青化至五丈塬段公路改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项目是由陕西省交通厅立项批复的2006年干线公路改造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近五年内宝鸡地区改建里程最长的一段线路。工程东起眉县青化乡,西经眉县横渠镇、槐芽镇、河底、眉县县城、华明,至终点五丈塬镇,全长43.01公里,其中眉县县城过境段6.48公里为新建路段,其余36.53公里为旧路改建。工程技术标准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12米,工程估算总投资7200万元。工程建设单位为宝鸡公路管理局,目前开工建设,计划年底完工。 该项目的实施,对于构建宝鸡地区“三横五纵”公路网骨架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推动宝鸡“四市”建设,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改善当地人民出行条件,推动宝鸡地区旅游业发展,实现宝鸡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竹峪镇 |
|
翠峰镇 |
翠峰镇地处西安市周至县西南塬区,地势沟壑,距周至县城15公里,面积53平方公里,人口2.7万,有耕地3.5万亩,与渭水相望的杨凌示范区相距仅13公里,北临西宝线,东靠108国道,环山旅游专城107省道穿境而过.这里是闻名全国的商品粮基地,新兴的畜牧,养殖基地.主要物产以种植梅杏、柿子、油桃、核桃、花椒为主。以生产的优质小麦打造“翠峰饦饦”品牌,迎得社会各界人士的青睐。境内自然景色秀丽。天然生态林木茂密葱翠。在唐朝时曾为唐太宗李世民避暑狩猎之地。曾建为皇家园林,传说渭北扶风一代的忠贞节义“索姑娘娘”隐居青山者多。载着美丽传说翠峰山森林公园已被省林业厅批准。. |
四屯镇 |
周至县辖乡。民国为阳化乡,建国后沿用,1958年为管理区,1980年建四屯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6.7公里。面积26.4平方公里,人口2.2万。西宝公路经乡政府驻地。辖苏村、望城、上三屯、下三屯、新联、东阳化、南辛庄、北辛庄、曙光、新亚、联二、联三12个村委会。农产有小麦、玉米、水稻、棉花。林果有猕猴桃、苹果,养殖淡水鱼、肉牛、生猪。乡镇企业以乡办纺织配件厂为主,有建材、印染、酿造、机械加工等行业。. |
司竹镇 |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70 公里的周至县司竹镇,古为司竹园地,从西周开始,到清代,历时2500 余年,一直归官府经管,是我国最早的、历时最长的国家竹林场。周人在沣水两岸定居之后,由掘地穴居改为营户而居,特别在统一全国前后,修筑了丰、镐二京。周至特产的杆长而粗大的“通天竹”,是当时建筑的最佳材料。周穆王时,为补用竹不足,在此植竹。秦汉时,板竹成为刻制书简文书的重要材料,更需培植竹园,据《史记》载:汉置竹丕(官名), 秦地渭川有竹千亩。到北魏时,于此设司竹都尉,现司竹乡人民政府驻地司竹府即当时司竹都尉府所在地。隋义宁元年(公元617 年)九月,太原节度使李渊的第三女儿平阳公主, 于司竹园广集兵马,屯兵七万。于十一月会同李渊次子李世民等举兵夺取了京城,为开辟唐王朝起了决定性作用,当时号称娘子军。唐代为适应和满足长安城对竹子的需要,在朝专设了司竹监丞。宋、元简称司竹监。明清改为司竹局。随着建筑料材和纸张的出现和发展,板竹失去了它原有的历史价值和作用,逐渐被新的建筑材料和纸张所代替,司竹园也日益缩小改为农田。但它的历史作用定不能低估和否认的。随着司竹业的发展而保持了1000 多年的司竹乡也是值得庆幸的,它已是我国古老的乡之一,对研究地名的命名很有参考作用。. |
九峰镇 |
|
富仁镇 |
富仁镇地处周至县东北方黑渭河夹心地带,北与武功县、兴平县隔渭河相望,南与周至县司竹乡、终南镇、尚村镇隔黑河相邻。全乡东西狭长约 20公里 ,南北宽约2— 3公里 ,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辖八个行政村,自西向东依次为渭兴村、渭丰村、永丰村、永流村、建兴村、新农村、富仁村、富兴村,乡人民政府驻地永流村,人口21000人。 全乡主导产业蔬菜、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000亩,蔬菜主要以菠菜、芹菜、蒜苗、西红柿、黄瓜、白菜、萝卜、西葫芦等为主。2005年,以富仁村、新农村为核心,建设富仁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目前,基地内投资160万元,蔬菜批发市场已建成并投入运营,基地 2.4公里 中心路已硬化,两村8条生产路已整修,打井48眼,建设蔬菜大棚10栋,苗木花卉主要以国槐、垂柳、金丝柳、侧柏、白皮松、女贞、红叶小蘖、速生杨等为主。. |
骆峪镇 |
周至县辖镇。1949年前设骆峪乡,1951年仍设骆峪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复改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15公里。面积91.6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环公路支线经此。辖向阳、神灵寺、尚兴、骆峪、新村、复兴寨、黄家湾、红旗、双合、韩家山、串草坡、碾子坪、茅草坪13个村委会。北部为山外沿山丘陵塬坡区,南部为秦峪浅山区。西骆峪河由南向北流过。骆峪水库库容659万立方米,两岸山峰倒映,是旅游度假理想去处。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山区种植豆类、马铃薯,四季豆有名。畜牧以肉牛为主。产柿子、生漆、苹果、核桃。乡镇企业有农机、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境内已开采的矿产有石英石、白云石、铜矿。铜场沟有古代铜矿遗址。. |
陈河镇 |
|
板房子镇 |
|
王家河镇 |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王家河镇岭北麓,南接宁陕西连陈河乡,东和北与楼观和集贤接壤,辖区面积248平方公里,政府驻地在原双庙子乡政府,距县城53公里,沿108国道车行12公里即可到达。 王家河乡卫星地图 该乡辖8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509户,2703人。农业人口2552人,非农人口152人,人均纯收入2400元。 -经济 经济发展 区域内经济活跃,其中:核桃、板粟、木耳、花椒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王家河乡是周至县山区优质核桃基地,以质优量大而闻名全县。区域内盛产药材,以五味子、柴胡量大而闻名。王家河乡还有陕西省唯一的金丝猴观光旅游渡假区,玉皇庙的金丝猴群多达82只,游客可近距离观赏金丝猴吃食、戏耍、0等各种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