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卧龙区 >> 石桥镇 >> 夏村村

夏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夏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夏村村简介

  夏村位于卧龙区石桥镇的东南角,辖8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1700多口人,集体年收入2万余元,固定资产25万元,耕地面积1400多亩,500户,人均纯正收入2500元。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资源
   夏村的支柱产业是种植花生,因地处白河沿岸,全部耕地均沙壤性结构,每年农民除种部分小麦外,全部种植花生,农户以加工花生米为主要产业,各家各户均有机动三轮车,除加工自己种的花生外,还到其它乡镇收购加工,每户每年此项收入均在三万元左右。全村现有小型花生脱壳厂12个,养猪厂二个,养鸡厂二个,均为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夏村地处白河岸边,河沙优势非常明显。
   二、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各条村内道路全部水泥硬化,电话、电视普及率95%,农电方面全部实现了农网改造,村部办公楼一座。到豫02线、到镇区白河街的道路全部为柏油路面,村级小学一所为低年级三个班,教学楼一座,党员活动室、计生室一所,村级卫生所一所,村民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三、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思路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村两委班子决心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全村的经济、政府、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农业方面:努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农家肥的投施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的花生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招商引资方面:已与福建客商签订了采集河内铁沙的合同,架起数公里的高压线,计划年内投入运行;另外,利用村内闲置大院办一所敬老院,此项目已与镇民政部门形成了一致意见,为社会上孤寡老人及外出务工老人在家的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夏村支部村委决心带领全村群众抓住机遇,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03101 473000 -- 查看 夏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夏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夏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二村村

  卧龙区石桥镇二村地处镇区所在地,全村4315人,1100户,15个村民小组,耕地1892亩。该村是卧龙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村,回民2050人,占全村人口47.5%。全村党员57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2650元,集体经济收入10万余元。集体固定资产430多万元。先后被省、市、区誉为“民族团结先进单位”、“乡镇企业强村”,多年来一直被市、区评为“五好村支部”,2000年6月被河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    石桥镇二村地处集镇,1985年以来党支部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发展集镇建设,先后共开发回民街、张衡南街、白河街、中山南街、车站商场,发展商户300多户,经营项目达20多个,办大棚蔬菜30多亩,该村东临白河,滩涂宽敞,非常适应速生杨树的生长。目前,已栽植速生经济林350多亩,集体管理的林地200亩,是村集体的绿色银行,预计第一个采伐期产值将达到100万元以上。河沙资源丰富,南北长约2公里,深层沙源厚,是今后各项建设的主要原料。    几年来,二村在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年年新变化。目前,全村的所有主干道都进行了硬化,约为2000多米长,并且都配上了路灯,电话普及率占80%的户,有线电视普及全村,村部文化大院先共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村办公大楼、活动室、阅览室、足球场等,两道社的大锣鼓、曲艺队逢年节均有正常活动,医疗保健所运转正常,服务周到,保障了幼婴儿的防疫工作。1995年村两委多方筹资20多万元,建起了28间的高标准教学楼,硬化美化了校园,使我村的回民小学达到了市级花园式学校,2000年在省民委的支持下,又筹资15万余元,建成了民族中心幼儿园,使该村的幼儿教育走在了基础教育的前列。   

小石桥村

  石桥镇小石桥村位于宛市北郊二十五公里处,称之为世界伟人--张衡的故里。豫02线穿村而过,交通、通讯十分便利,在本辖区还拥有巨大的旅游资源开发的古寺称之为“鄂城寺”,它属于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寺内有“隋塔”、“宋代石狮”等景点,堪有旅游开发价值,有待于知名人士前来考察开发,我村全村有四个自然村,十三个村民小组组成,人口3045人,总户数887户,其中有少数民族50户301人,全村有耕地2045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1970元,属全镇中等靠上的村。    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感照下,在镇党委及村支部、村委会的正确带领下,在全体党团员的模范带动下,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得到很大提高。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几年来,该村先后被南阳市命名为“小康村”、区级“科技示范村”、“创建三户一村文明村”,被区委、区政府授予“党建三级联创先进村”、“五好支部”、“计划生育合格村”及卧龙区爱国卫生运动先进卫生单位、“综合治理先进村”等光荣称号。    在工农业生产方面,在镇党委的引导下,在村支部村委会共同努力下,先后建起重型钙粉厂五个,小型灰钙厂十内,现已投产,同时一个投资2000多万元的轻型砖厂正在建设,预计2006年10月份建成投产。在农业方面,重点以种植蔬菜为重点,以月季花卉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蔬菜和花卉种植面积,目前全村已发展蔬菜600多亩,发展花卉面积350亩,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不断的提高。通讯设施得到很大的发展,电话普及率在全村三分之二以上,自制自来水占全村总户数85%以上,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提高,全村的卫生条件有明显的好转,曾荣获卧龙区爱国卫生授予“卫生先进单位”光荣称号,村村通工程全面普及,沥清、水泥路硬化村主要干道约1.5公里。    通过近几年各方面的努力,全村的集体固定资产达到65万元,农村电网改造已顺利进行,村办小学校容校貌得到进一步完善,从校舍到教学质量在全镇名列前位。   

夏村村

  夏村位于卧龙区石桥镇的东南角,辖8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1700多口人,集体年收入2万余元,固定资产25万元,耕地面积1400多亩,500户,人均纯正收入2500元。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资源    夏村的支柱产业是种植花生,因地处白河沿岸,全部耕地均沙壤性结构,每年农民除种部分小麦外,全部种植花生,农户以加工花生米为主要产业,各家各户均有机动三轮车,除加工自己种的花生外,还到其它乡镇收购加工,每户每年此项收入均在三万元左右。全村现有小型花生脱壳厂12个,养猪厂二个,养鸡厂二个,均为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夏村地处白河岸边,河沙优势非常明显。    二、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各条村内道路全部水泥硬化,电话、电视普及率95%,农电方面全部实现了农网改造,村部办公楼一座。到豫02线、到镇区白河街的道路全部为柏油路面,村级小学一所为低年级三个班,教学楼一座,党员活动室、计生室一所,村级卫生所一所,村民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    三、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思路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村两委班子决心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全村的经济、政府、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农业方面:努力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农家肥的投施量。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的花生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招商引资方面:已与福建客商签订了采集河内铁沙的合同,架起数公里的高压线,计划年内投入运行;另外,利用村内闲置大院办一所敬老院,此项目已与镇民政部门形成了一致意见,为社会上孤寡老人及外出务工老人在家的家庭解决后顾之忧。    总的来说,夏村支部村委决心带领全村群众抓住机遇,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贾寨村

  贾寨村位于石桥镇西南部,距市区20公里,焦枝铁路穿村而过,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4408人,1150户,其中党员67人,辖区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0亩,林地面积500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3045元,村内平房、楼房林立,3个自然村已通上公路,户户通电话,家家有照明电,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8人,农业人口主要以月季、养殖等特色产业和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近600余人,活跃在养殖、建筑、加工等各个领域,为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贾寨村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很大。    1、交通:焦枝铁路穿村而过,张衡路口至小寨路口2.9公里的四级乡村环镇道路与豫02线贯通,交通十分便利,同时,村内50%的主干道已全部硬化。    2、教育:区域内有小学一所,幼儿园1所,学生410人,教师28人,学校占地面积达6500平方米,教学办公大楼1栋,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好。    3、河流与生态环境:贾寨村具有很好的生态示范村潜在条件,全村有3条河流穿村而过(泗水河、南洱河、北洱河),泗水河两岸碧草垂柳、鸟语花香,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南、北洱河在农业缺雨季节能够很好的缓解农作物的灌溉和用水问题。    4、人文环境:贾寨村35岁以下的男女老少有外出打工经历,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知识快,普遍都掌握了1-2门技术,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生产力,他们中的一部分已回乡创办了种、养殖业,下一步重点是引导更多的外出青年带技术和资金回乡创业。    5、绿化工程:村中道路两侧、沟渠两旁、房前屋后绿树如荫,林业覆盖率达60%以上。    6、支柱产业:全村全年养殖蛋鸡15万只,肉猪1200余头,集中连片种植月季500余亩,大蒜300亩,速生杨500余亩,食用菌30亩,大枣100余亩,年产值3000余万元,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了渠道。    7、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近年来,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政策扶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村级经济,初见规模。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朱村村

  朱村位于石桥镇东北部,北接南召县。村委会驻朱村,辖朱村、坡寨、焦庄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37户,2071人,辖区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40亩,林地面积120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2700元,村内平房、楼房林立,1个自然村通上公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3人。    朱村地处平原,土质肥沃,村民以农为主,粮食作物主种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兼种蔬菜,尤以萝卜、生姜、大蒜驰名,其中大蒜远销省内外。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广大群众在加强基础设施的同时,也大力发展村级经济   

龙窝村

  龙窝村位于石桥镇西端,西接龙兴乡,北邻南召县,村委会驻大龙窝,辖大龙窝、小龙窝、杨庄、大湾、竹园、夏庄、刘庄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4560人,1135户,耕地面积3750亩,林地面积500亩,人均纯收入达2400元。    龙窝村东部为岗地,砂姜黑土,西部为丘陵黄胶土,冢岗庙水库干渠流经东部,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红薯以优质著名。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带领本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闻名、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全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   

施庄村

  施庄村位于石桥镇北3公里,与南召交界,东临白河和方城县接壤,属三县交界处,豫02线穿村而过。全村有10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3482人,土地面积2084亩,总户数867户,人均纯收入2500元,本村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好,交通便利。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优势资源    施庄村支柱产业有以下几点:因水利条件好,白河岸边沙土地,适应种植大棚蔬菜及其它经济作物,蔬菜面积已达千亩,月季花卉面积上千亩,很少种植粮食。在发展企业方面,主要是铸业,共有铸造厂36家。在北片内处组已形成花生米加工业,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每户都有农用三轮车,除加工自己的外,到外地购买花生,运输加工,每户每年仅此收入均在三万元以上,全村现有养殖场一个,花生食品加工厂一个。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全村交通便利,豫02线贯穿全村长达3公里,自然村与自然村之间水泥路相连,今年已修水泥路1.5公里,电视、电话普及率95%,农电全部实现了农网改造,工业专用变压器7台,村级小学教学楼一座,一所低年级学生三个班,村级卫生所三个,村部办公、党员活动室、计生学习室齐全。    三、招商引资方面    该村利用白河资源优势,引外资开力沙场5个,福建在本村办一个花生米食品加工厂,中型养猪厂一个,铸造业和月季花卉销售遍及全国大部分省份,月季花已打入国际市场,出口德国、韩国、日本等国。   四、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思路.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要求,村两委班子决心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全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努力为现存的企业提供更好的环境,更好的服务,号召村民向先富起来的村民学习,形成一个学赶帮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推进沼气的利用,计划发展打深水井,改善提高村民生活用水质量。   总的来说,夏村支部村委决心带领全村群众抓住机遇,以对党和人民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的贡献。   

蔡官屯村

  蔡官屯村位于石桥镇的西部,东邻焦枝铁路,石小公路穿村而过,辖三个自然村,十个村民小组,全村738户,总人口2696人,耕地3000亩,人均纯收入2050元,集体固定资产80万元。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蔡官屯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结合村的实际情况,切实搞好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引导农户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并鼓励其进行花生米加工、销售,增加收入效益。近年来,花生米的加工销售在我村是一个强项,已逐步形成了花生果的收购和花生米的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态势,全村共有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参与了花生果异地收购和在家进行花生米的加工、分检及销售,仅此一项,每年全村收入就有300多万元,家家户添置彩电,翻新房屋,由于收入增加了,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支部、村委通过研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村内道路2500多米,投资六万多元,新建村部一幢,村部配套了远程教育器材,对广大党员、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培训,为构建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村村

  石桥镇一村紧傍白河,位于科圣张衡故里,焦枝铁路、豫02线穿境而过,自古享有“银石桥”美誉,文化底蕴和经济意识非常浓厚,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而且具有优势性资源和良好的投资开发环境。    该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861户,3517人,耕地面积2215亩,2005年人均年纯收入达3300元,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固定资产达155万元,先后获得“全省‘五好’党支部”和全市“文明先进村”、全市“民主法制先进村”、“全市卫生先进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石桥镇一村占天时,居地利,重人和,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资源和基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迅速加快,该村党支部、村委会依据适应的自然条件,及时把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光瞄向国内国际市场,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一系列惠农措施,引导鼓励全村农户由单一的种粮种蔬菜逐步向养殖、种植业转移,尤其是月季花卉,通过将近20年的不断科技更新和品种改良,迄今已形成该村享誉全国的优质名牌产品。目前,该村种植月季面积1500多亩,月季种类上千种,不仅在国内市场成为-货,而且已远销德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市场信息是经济发展的导向,平安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鉴于此,该村对基础设施建设十分注重,近年来,在全面搞好农业道路修建的同时,先后投资近30万元对村内主要道路和巷道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并安装了路灯,电话、电视入户率均达到98%以上。为全面提高村民综合素质,该村还建立了法制和科技培训陈地,定期向村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   

郭庄村

  郭庄村位于石桥镇的西北端,东邻朱村,南邻和寨和闻庄村,西邻南召县,北邻南召县,麦河自西北经本村由东南流出,焦枝铁路纵穿南北。我村有九个自然村,分别由前郭庄、后郭庄、支家庄、姬庄、前赵皮河、后赵皮河、东场、小北园和张庄组成。全村八个村民小组,人口2500人,580户,耕地1993亩。截止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为2100元,集体收入4000元,集体固定资产50万元。    郭庄村属麦河流域,土地肥沃,自古除自给小麦、玉米主粮外,以种植蔬菜而闻名,特别是生姜、大蒜,既有种植技术,并有较好的品质。近年来,广大群众通过科技发展、意识转变、大力发展地膜花生种植,亩产达到1500斤,从而增加了农民家庭收入,并带动了花生运输、加工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    自电网改造以来,全村基本上达到电网全覆盖,给靠井灌生产、生活带来的方便,全共有机井40眼,基本达到了旱天三天能浇一遍,打破了过去靠天种地的历史,群众吃水以自取地下水为主,没有自来水设施。   全村电话普遍率为95%,基本达到了电话村的标准,有线电视除前郭庄、后郭庄开通外,其余7个自然村均没有开通。全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75%,现有私人诊所4家。    以上是我村的基本概况,同兄弟村相比差距很大,就近期发展思路如下:    首先是争取上级“村村通”资金,硬化村级道路,三年内包括村庄网络道路全部硬化;其次是争取外来资金,强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壮大集体经济;三是大力兴建公益-业,使全村的文化、卫生、体育等各方面的基础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乡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和寨村

  和寨村位于石桥镇西北1公里处,物资丰富,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686户,2630人,耕地面积2350亩,现有机井50多眼,各类渠道20000多米,两委班子5人,党员33人。    近年来,村党支部、村委会按照区委和镇党委帮助指导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理论、“-”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为指针,针对本村实际理清思路,反复论证,以科学的态度制定了小康村建设目标规划,狠抓两大文明建设,使小康村建设扎实发展,2005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600万元,现有村办企业:机制砖厂、水泥制砖厂,2006年投资80多万元新建氧化硅,当年投资,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全村现有汽车、四轮拖拉机、三轮车80多辆。几年来,两委班子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奔向小康作为首要任务,立足本村实际,围绕农业增收,发展企业,繁荣市场,引导鼓励农民搞产业化调整,发展经济作物,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在农业发展上注重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的农业中去,大搞集约经营,科学种田,使有限的土地生产出较大的经济效益,在农业生产方面做了三件实事:    一是和寨村和卧龙区种子公司一道种植繁育小麦良种,由种子公司提供优质小麦系种进行生产繁育,每年向种子部门提供优质小麦原种10万斤以上。    二是动员群众发展双孢菇生产,组织动员群众到外地参观,从双孢菇生产销售情况,打听行情、利润,观看基础建设及栽培技术,聘请专家讲课,每年种植2万平方米以上。    三是改善水利设施,村先后投资10万元以上,打井50多眼,修理排水沟3000多米,各类渠道20000米以上,架桥10多处,确保农作物旱涝保收。   基础设施 方面: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村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设小学教学楼36间,硬化、绿化了学校校园,美化了环境,被上级评为“花园式”学校,并通过上级验收,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村先后投资10万元以上,整修了全村的主要干道,方便了群众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基础。    3、电话普及率达到85%以上,电话、有线电视入网率80%以上。    4、上级拨款10万元以上,村投资5万元以上,在和寨村建成公益安全用水配套设施,可供人畜用水500人以上。   规划    回顾过去的工作,展望未来,形势喜人,形势逼人,两委班子经过认真研究,规划如下:    1、继续抓好小麦繁育、蔬菜及月季生产,扩大规模,抓好质量,促进运销。    2、近期规划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我们要抓好道路建设,多找门路,争取今年实现路通,环境面貌有新改观。    3、抓好阵地建设,争取年度或明年春上把文化大院建设好。   

闻庄村

  石桥镇闻庄村位于石桥镇西,东邻焦枝铁路,西与南召县接壤,南靠泗水河,北靠麦河,南南路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土地肥沃。    全村共有四个自然村,七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00,耕地面积2300亩,人均耕地1亩左右,年均收入3000元以上,水电路基本配套,达到了旱涝保丰收,经济收入大为可观。    全村支柱产业有大型机械、悬耕机、联合收割机二十多部,中巴车、农用车、拖拉机、三轮二十多台,大棚西瓜四十多亩,养鸡厂二个,养猪厂三个,灰砂砖厂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杨树育苗几十亩,总之,农村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有力地推动全村的经济收入。    下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以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全村的经济面貌,继续完善产业结构方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快速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迈进。    从闻西组大棚西瓜为龙头,发展西瓜蔬菜种植面积,以粮食种植为依托,改变作物种植模式,发展强优作物,以大型机械为支柱,大力发展机械化作业速度,减轻作业劳动,增加经济收入,使群众快速富起来。   团结奋进,共同努力,为改变全村的经济面貌,迈向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夏村村特产大全




夏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