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和园社区位于镇中心,东至双桥河路,西至祥水路,南至规划路,北至朝荣道。包括聚和园社区和友和园社区,社区总体规划42栋楼,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376户,11378人。同时聚和园社区将代管原王庄村的欣达公寓、欣达西里旧楼区,共820户,2000余人。合计5196户,13378人。
聚和园社区服务中心于2012年2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设有社区党组织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居民代表大会会议室、社区警务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党员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综治信访站、计生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慈善捐助站、宣传栏、公示栏、社区学校、居民学校、室外活动场所、半边天家园。
聚和园社区现采取“村居并行”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村委会负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集体经济、协调各类社会关系和参与新型还迁社区的管理;社区“六位一体”相关部门负责新型社区的和谐稳定、环境治理、居民素质提升、创业就业、生活服务和民计民生等有关工作,促进村向居的过度,“三改一化”后村改民居。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120112106 | 300350 | 022 | 查看 聚和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福和园社区 |
福和园社区居委会,位于镇中心,东至双桥河路,西至经五路,南至朝荣道,北至康荣道。社区总体规划26栋楼,建筑面积23.43万平方米,2014年6月已入住居民2642户。同时福和园社区将代管原通风除尘设备厂的凤环里(168户)、东周庄村的欣发公寓(380户)旧楼区,合计3190户,8000余人。 福和园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用房1354平方米,2013年12月份已交付使用。设有社区党组织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居民代表大会会议室、社区警务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党员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综治信访站、计生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慈善捐助站、宣传栏、公示栏、社区学校、居民学校、室外活动场所、半边天家园。 福和园社区现采取“村居并行”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村委会负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集体经济、协调各类社会关系和参与新型还迁社区的管理;社区“六位一体”相关部门负责新型社区的和谐稳定、环境治理、居民素质提升、创业就业、生活服务和民计民生等有关工作,促进村向居的过度,“三改一化”后村改民居。 |
聚和园社区 |
聚和园社区位于镇中心,东至双桥河路,西至祥水路,南至规划路,北至朝荣道。包括聚和园社区和友和园社区,社区总体规划42栋楼,建筑面积37.8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376户,11378人。同时聚和园社区将代管原王庄村的欣达公寓、欣达西里旧楼区,共820户,2000余人。合计5196户,13378人。 聚和园社区服务中心于2012年2月投入使用,建筑面积1090平方米,设有社区党组织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居民代表大会会议室、社区警务室、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党员服务站、社区工作站、综治信访站、计生服务站、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站、慈善捐助站、宣传栏、公示栏、社区学校、居民学校、室外活动场所、半边天家园。 聚和园社区现采取“村居并行”的“六位一体”管理模式,村委会负责处理历史遗留问题、发展集体经济、协调各类社会关系和参与新型还迁社区的管理;社区“六位一体”相关部门负责新型社区的和谐稳定、环境治理、居民素质提升、创业就业、生活服务和民计民生等有关工作,促进村向居的过度,“三改一化”后村改民居。 |
孙庄子村 |
孙庄子村位于老海河西北侧,海河南岸。明永乐二年(1404),孙天佐,孙天佑,孙天邦兄弟三人随燕王朱棣扫北,在此定居开荒,逐渐形成村庄,以姓得名。曾用名红五星村。总土地面积907亩,现有耕地423亩。全村307户,人口885人。全村党员23人,村两委成员6人。 |
西官房村 |
西官房村位于津沽路北侧。清道光年间,有位朝廷郎中在此建官护院和大片住宅,并制造火药。后郎中病故,家中无继承人,将此房收为官有,成村后得名官房。曾用名先锋村。总土地面积1890亩,现有耕地约900亩。全村约700户,人口1800余人。村委会办公场所约400㎡。全村党员69人,村两委成员6人。 |
东嘴村 |
东嘴村位于海河二道闸北侧。1984年海河第七次截弯后,形成四面环水的小岛。清道光年间,王、张、林等三、五户人家分别从山东,河北到此开荒种地。清光绪年间鲁、冀两地来此开荒,人口大量增加,逐渐形成村落,因坐落海河弯道中,其状似嘴,故称泥沽嘴,后改称东嘴,曾用名东风村。总土地面积1.09平方公里,现有耕地大田333亩,园田50亩。全村800户,人口2070人。村委会办公场所约200㎡。全村党员65人,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交叉任职1人。 |
西泥沽村 |
西泥沽村位于老海河东南侧。为战国遗址,宋代称泥沽砦,明永乐年间为东、中、西泥沽,乾隆年间称泥沽西庄,嘉庆年间更名为西泥沽。曾用名立新村。总土地面积2100亩,现有耕地800亩。全村约900户,人口2700人。村委会办公面积约400㎡。全村党员85人,村两委成员8人。 |
东泥沽村 |
东泥沽村位于海河南岸,海河二道闸西侧。为战国遗址。宋代设泥沽砦。明永乐年间分为东、中、西泥沽,清乾隆年间名泥沽东庄,至嘉庆年间,正式得名东泥沽。曾用名向阳红村。总土地面积2500亩,现有耕地约4500亩。全村约1800户,5900余人,村委会办公场所约350㎡。全村党员135人,村“两委”班子8人。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