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卧龙区 >> 潦河坡镇 >> 吉庄村

吉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吉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庄村简介

  吉庄村位于龙兴乡东北部,共有11个村民小组,466户,1897口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88亩,属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浅山丘陵村。
   该村走林业兴村的发展路子,定成退耕还林960亩,全部栽上了以柿子为主的经济林,培育牛羊养殖大户29户,全村大牲畜存栏数达到700头。狠抓花生面积扩大和品种更新达到了人均一亩花生田。林果、花生、畜牧已成全村主导支柱产业。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新打井7眼,架桥2座,整修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实施了电网改造,2006年底投资30万元新建了村部。
   全村有26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200万元以上。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03307 473000 -- 查看 吉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吉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闫沟村

  闫沟村地处卧龙区西北部,距城区30公里,有22个村民小组752户3176人,耕地面积4452亩,地处典型的岗坡丘陵区。200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村党支部先后被市区授予“五好”村党支部称号。    该村采用果草、果药的种植模式,在杨树岗小流域发展石榴种植1000亩,引导群众发展黑皮花生100余亩,引进食用百合、板蓝根、黄姜、脱毒红薯种植技术,推广发展1000余亩。协调引进各类资金30万元,帮助200户群众发展传统的山羊养殖。全村养羊在80只以上的户达到30多户,30只以上的户有近150户。引导11户群众发展黄牛、山鸡、奶山羊和小尾寒羊养殖,筹建了三个畜牧养殖小区,人均收入净增800元。村成立了织毯技术服务公司,引导村里群众织地毯,全村有160余户从事织毯行业,年均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该村先后筹集20余万元建成花园式教学楼教学楼;筹资110万元,按照四级乡道标准,对7公里的乡村公路进行了铺油硬化;协调资金15万元,打大口井6眼,解决了1500人和2000头牲畜饮水困难;率先进行了电网改造,群众用电从1元降到了0.53元。    全村有35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200余万元。   

大沟村

  大沟村属省级贫困村,位于龙兴乡的西北部,东接乡政府所在地,南与杨河村为邻,西同沟口村为伴,北同南召县接壤,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2120人,面积8.5平方公里,属于典型的浅山丘陵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    大沟村位于亚热带气候向温带气候的过渡地带,春、夏、秋、冬气候明显,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冬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稻谷、红署、油菜等,种植业是这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南阳九架孤山之一的对紫山位于大沟村境内,该山海拔289米。东临打磨石岩水库,西有北京地雅公司修建的环库路,山上苍松翠柏、山鸡野兔时有出没。明道光年间建成的祖师爷庙至今香火旺盛,是善男信女的朝拜圣地和旅游观光的理想处所。山上还有丰富的石灰石是烧制石灰、加工钙粉与石板的优质材料。    这里花生享誉大江南北,适宜的气候和特有的黄沙土,成就了这里的优质花生基地,每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房顶、晒场到处都是金黄黄的花生,外地客商争相收购,花生成为了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改革开放的大沟人逐渐认识到,他们需要深加工,但他们缺少资金、技术和信息。这里有大量的原料充足的劳力和宽松的投资环境,期待着你的参加。    大沟村还是难得的林材基地,这里的速生杨遍布全村,栎林布满山丘。由此带动了杨树购销加工,香菇规模种植等项目产业发展。    大沟村这个省级贫困村已经开始觉醒,村两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与全村党员干部群众正张开双臂诚邀四海宾朋来这里做客,共商发展大计。   

榆树庄村

  榆树庄村位于卧龙区的最北端,北与南召县相邻,属典型的山区乡村,距城区35公里,面积12平方公里,辖15个村民小组,432户1800人,耕地面积1850亩,荒山荒坡面积达2万余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    该村辖区面积较大,山青水秀,近年来,以村集体2000亩林场为依托,带动辐射全村发展栎林、杨树、花椒8000多亩,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由此带动了杨树购销加工,香菇规模种植等项目产业。    该村水资源丰富,辖区内有小型水库三座,库容量总和常年保持在1000万方以上,在有效灌溉全村1000余亩土地的同时,又使辖区内的溪水长流,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该村东西北有黄草山、狼洞山、马头山、观山、螺螺石等十几个山峰,它们错落有序,相映生辉,遍山林丰草满,鸟语花香,逐步成为市民旅游踏青的理想所在。    近年来,该村在发展地方种植、养殖经济的同时,又积极培训鼓励群众外出打工,全村外出群众达到300余人,年收入外资达300多万元。    2005年,该村筹集资金40多万元建起了一流的花园式小学,筹资80多万元修通了村至乡镇的4公里水泥道路,并对道路两侧进行了高标准绿化,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十一五”期间,村两委将继续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立足本村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开发荒山荒坡项目,着力推介经庙沟、龙脖沟、碾盘沟三座小水库周边山水旅游开发项目,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做出新的贡献。  

潦河坡村

  潦河坡村位于龙兴乡中部,距南阳市25公里,是乡政府所在地。辖20个村民小组,2411人,耕地2545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600元。    潦河坡村是龙兴乡的政治经济中心,这里有乡政府、乡中学及20余个乡直部门,潦河坡街有商户300余户,常住人口2000余人,各类商品门类齐全,是方圆100多平方公里农民商品交换的重要场所。    潦河坡村东临小型水库杨树岗水库,西与中型水库打磨石岩水库相依,境内松林茂密,果林连片,植被完好,鸟语花香,该村全部在北京地雅公司综合项目控制区内,已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地雅会所和沿湖路,欲建项目有婚纱摄影基地、水上娱乐场所、别墅群等,在政府所在地北一公里的松林内,有20多套别墅的龙兴山庄、是集游、玩、吃、住为一体的理想处所,境内还有东汉大司马吴汉故里和吴汉的墓地,每年都有吴氏后裔前来祭祖寻根。    潦河坡村建有3000亩石榴基地,2000亩日本甜柿基地,1500亩杏李基地,成功承办了卧龙区2005、2006两届郊游采摘文化节,为南阳市民提供了大量水果和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   潦河坡村还是养殖专业村,肉猪和蛋鸡已走上规模化养殖道路,建有专业养殖场三个,带动养殖专业户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畜牧业正在迅速发展壮大。    为了开拓市场,乡政府欲在潦河坡街南2公里处的大王庙岗开发容纳1000户龙兴新镇,政府所在地也将由潦河坡街迁往大王庙岗,这将为开发该村乃至全乡山水旅游资源,打造南阳市的后花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潦河坡村小学有教学楼6幢80间,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环境优美。2006年村委筹资30万元,翻修了村部,建办公楼一幢,门面房16间。目前潦河坡村新农村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欢迎广大客商融资与北京地雅公司合作建设。    “十一五”期间,村两委仍将立足本村资源,继续发挥政治经济中心优势,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全面发展,为建设富裕、和谐、文明潦河坡村做出新的贡献。   

周沟村

  周沟村地处浅山丘陵区,北与南召县相邻,距南阳市中心37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辖36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2470人,耕地面积2921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    该村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稻谷、红薯、花生、大豆等,其中花生质优量大,年产量在1600吨左右,远销海内外,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畜禽主要牛、羊、猪、鸡等,野生珍稀动物主要有山鸡、野兔、斑鸠。    该村岗丘起伏,林深草丰,植被较好,主要树木有杨树、松树、栎树,杨树开发和深加工潜力大,栎树带来香菇种植业的迅速发展。近几年来,在村确立的“林果兴村”道路的指引下,在罗圈阵集中连片种植核桃、板粟、杏李、枙子3000余亩,将带动全村林果业的快速发展。   

杨堂村

  杨堂村始建于1958年,原称为杨堂大队,1984年以来改称为杨堂村。该村位于卧龙区北部,中型水库彭李坑水库的上游,西接镇平县,面积9平方公里,耕地1880亩,辖16个村民小组,1570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200元。    杨堂村地处浅山丘陵区,北高南低,峰峦起伏,西部有海拔418米的棒山,北面有玉皇顶孤峰,西潦河贯穿该村南北,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较好,松林茂密,盛产栎木和山黄草,是香菇和黑木耳原料的供给地和生产地。西潦河内沉积有大量纯净河沙,开发利用价值大。境内还含有丰富的花岗岩。    该村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业。境内有塘堰坝16处,灌溉面积500多亩。农作物主要有花生、小麦、稻谷、玉米、红薯、大豆、莲菜等,其中花生产量大,质量优,远销海内外,莲菜产量丰富,主要供给周边县、市,有松树700多亩,栎林500余亩。主要畜禽有牛、羊、猪、鸡,大牲畜存栏5000头以上。   

崔坊村

  崔坊村位于卧龙区北部,北与南召县相邻,西与镇平县接壤,辖14个村民小组,385户,1516人,耕地面积1510亩,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250元。    该村位于中型水库打磨石眼水库上游,欲建的县道靳四路穿境而过,境内山清水秀,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在60%以上,主要树种有杨树、栎树、日本甜柿等。在乡确立的“林果牧沼游”产业的引导下,2000年以来,该村累计植杨树700亩,日本甜柿3500亩,带动了香菇、黑木耳规模种植、杨树购销加工、甜柿产销等项目产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拥现出一批养牛、养羊、养猪专业户,2006年人均主导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40%以上。    该村胜产优质花生,和周边乡村共同形成了花生生产基地,远销海内外,是群众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但是,花生在当地没有经过深加工,这里存在着花生深加工的具大商机。    该村境内还含有大理石、铁等矿藏。    该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村小学有教学楼24间,2006年筹资12万元建起村部办公楼一幢,修建大小桥涵8座,改建农房65户,绿化道路4公里,为全村经济发展,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村两委将继续带领全村党员群众,立足本村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重开发特色种植、养殖业,为富村、富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做出新的贡献。

杨河村

  龙兴乡杨河村地处浅山丘陵区,西与镇平县相邻,距南阳市中心34公里,面积10平方公里,辖38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2058人,耕地面积1997亩,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    该村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稻谷、红薯、花生、大豆等,其中受当地气候和土质影响,这里花生质优量大,胜誉大江南北,远销海内外,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其中南阳黄牛誉满全球。    该村岗丘起伏,林深草丰,主要树种有杨树、松树、栎树、榆树、槐树、桐树等,其中杨树近几年发展迅速,开发和深加工潜力大。野生动物主要有山鸡、斑鸠、山兔等。    该村旅游资源丰富,东临中型水库打磨石岩水库,西临中型水库彭李沆水库,中有海拔289米的孤山对紫山。山水相依,山峦叠嶂,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北京地雅公司在打磨石岩水库周边投资3亿元的综合开发项目的环库路穿村而过,全村三分之二的面积在开发区内。这里民风纯朴,资源丰富,是你投资开发、旅游度假的理想所在。    村两委确立了“林果牧游”兴村的路子,“十一五”期间,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开发山、水、林、草资源,努力打造旅游业,为富村、富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沟口村

  沟口村位于潦河坡乡西部10公里处,辖18个村民小组,495户1805人,耕地面积2110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被省定为重点贫困村。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100元。    该村走林业兴村的发展路子,累计栽种金太阳杏等小杂林果12万株,折合面积400亩;黄柏、板蓝根生产从示范到推广,到2006年全村新增黄柏、板蓝根面积500亩,引导群众发展脱毒红薯1000余亩;实施退耕还林1690亩;培育牛羊养殖大户23户,全村大牲畜存栏数达到500头,同时300头规模的专业养殖厂正在筹建之中。2005年底人均主导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60%以上。    两年内新打大口井6眼,解决了1500人2000头大牲畜饮水困难;筹资10多万元修建大小桥涵12座,整修了沟口—三岔口、沟口—潦河坡乡村公路15公里;改造农网13公里。截止2005年底,有80余户修起了楼房,拥有摩托、彩电680余台辆。    全村有25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180余万元。   

袁沟村

  袁沟村位于乡政府东部,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耕地2608亩,2006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该村依靠紧临麒麟湖风景区的有利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引进八方电器有限公司,在村林场搞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开发。该村大力发展以牛、羊、猪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发展各类养殖专业户96户。退耕还林2600亩,全部栽上了以柿子为主的经济林,林果、花生、畜牧已成该村主导支柱产业,三项产业占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    该村为乡定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大力实施村庄综合整治,修建了2公里的村村通柏油路,架桥涵2座、整修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全村有20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150余万元。  

魏家岗村

  魏家岗村地处卧龙区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地处两县(南召县、卧龙区),四乡(小寨乡、石桥镇、蒲山镇、南召石门乡),两景区(麒麟湖、冢岗庙)接合部,全村10个村民小组,440户,1980口人,耕地面积1938亩,属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浅山丘陵村。    该村引进资金300多万元,建成600亩的大枣示范园,配套了水利设施,引导群众在树间套种牧草300亩,并在示范园区内建成品种羊养殖场1个,走“果、草、牧”滚动发展的路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万家园房地产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的新农村综合项目正如火如荼进行,引进资金3000多万元,在村林场建成麒麟山庄,带动全村500余名群众从事相关服务业,人均旅游收入500元以上。    2005、2006年该村修建了3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实施了电网改造,协调资金30余万元,架桥1座,建高位水池6座,利用水位差,自流灌溉到田间,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    全村有370名群众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并带回资金200余万元。   

后庄村

  后庄村位于龙兴乡中部,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798口人,46名党员,总面积13000亩,耕地2796亩,宜林荒山6704亩,属典型的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浅山丘陵村、省定第一批重点贫困村。    自2004年初后庄村被区委、区政府确立为文明村、信用村、生态农业示范村以来,通过区委、政府和区直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乡、村的共同努力,后庄村文明新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投资45万元完成了袁沟至后庄4公里柏油路,投资56万元,完成了后(庄)闫(沟)路2.5公里柏油路,投资12万元完成了两个自然村户户通水泥路2500米,投资100万元建成了拦河坝,投资15万元建成漫水桥一座;投资36万元新建了花园式小学一处;投资10万元建成高位水池3座;投资2万元建成3000立方米塘堰2座;投资60万元建成8m3沼气池460座;投资4万元整修了科技文化大院和计划生育文化大院;投资5万元建成了长11公里的环村路铺垫石方工程:同时利用市、区“信用村”创建工程贷款180余万元发展养殖业,新发展户养30头以上的养猪专业户65户,其它养殖大户36个,3000亩的退耕还林区内林果成活率均达85%以上,新规划种植以丹参、药菊花为主的药材500亩,新植路林风景树12400棵;为培育壮大林果产业,去年又新建成薄皮核桃基地5000亩,软籽石榴基地3000亩。后庄小学新址已顺利搬迁,恢复了圆明寺原址,举办了圆明寺古庙会,投资30万元建成“农家乐”别墅8幢,投资25万多元用于村容村貌建设,使后庄村美民富,一片新农村景象。后庄村先后被省、市、区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市文明新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区新农村建设精品村。  

岳东沟村

  岳东沟村位于龙兴乡东北部,北部和南召县相邻,地处丘陵山区,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438户,1760口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1924亩,被省定为第一批重点贫困村。    该村地处山区,境内有大量的花岗岩、河沙等矿产资源,因无资金,一直无力开发。大力发展林果业,实施退耕还林120亩,栽种河道、路旁杨树林9万多株,培育牛、羊养殖大户27户,全村大牲畜存栏达600头,同时150只的扶贫项目品种羊养殖场正在筹建之中。依靠距南召近的优势、大力发展壁地毯业,全村有120户群众从事织地毯行业,年纯收入2000元以上。    两年内新打大口井4眼,架桥3座,修建3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整修了通往自然村的道路。    全村有30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200余万元。   

刘老庄村

  刘老庄村位于龙兴乡东北部,全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475户,1891口人,耕地2780亩,属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浅山丘陵村。    该村走林业兴村的发展路子,累计栽种以银杏、柿子为主的经济林9万株,杨树12万株,引导群众发展脱毒红薯300余亩,培育牛羊养殖大户27户,全村大牲畜存栏数达到500头。引导农村妇女“农忙干农活,农闲织地毯”全村有90余户从事织地毯行业,织地毯户年均净增3000元以上。    该村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新打机井80眼,建抗旱应急工程一处,实施了电网改造,修建了2公里的村村通水泥路,整修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    全村有30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200余万元。   

陡沟村

  陡沟村位于龙兴乡东部,辖13个村民小组,523户,2100口人,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2206亩,属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浅山丘陵村,省定第一批重点贫困村。    陡沟村2006年被区定为整体推进扶贫开发村,该村抓住机遇,利用项目资金完成了村部建设、100多户户户通水泥路,新发展沼气36个,并和鸿德房地产公司签订了投资2亿元的新农村综合开发项目,将在麒麟湖东岸,村集体林场以及崔沟、刁沟两个自然村征地2000亩,建成50套农家乐别墅、1500亩的观光植物园。    该村利用处于在龙王沟上游的有利优势,搞好河沙资源开发,新打机井20眼,河道、村庄、路旁栽种以杨树为主的林木17万株,新拓街道一个,上花生加工机4台套。    全村有260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160余万元。   

狼洞岗村

  狼洞岗村位于乡政府东北部,辖11个村民小组,462户,1580口人,耕地2231亩,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    该村走林业兴村的发展路子,累计栽种以银杏、柿子为主的经济林10万余株,引进投资60万元,在五里庄至二道沟中间建一大型标准化养猪场,带动全村发展养殖专业户58户,利用花生种植面积大的优势大搞花生加工增值,新上花生加工机26台套,林果、花生、畜牧是该村三大支柱产业,三项支柱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    近两年来,该村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3公里的石潦路至村学校水泥路,整修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打井7眼,解决了600人、700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实施了农网改造。截止2006年底,有90余户修起了楼房,拥有摩托、彩电720余台辆。    全村有30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或从事花生加工业,年创收入180余万元。   

吉庄村

  吉庄村位于龙兴乡东北部,共有11个村民小组,466户,1897口人,总面积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788亩,属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浅山丘陵村。    该村走林业兴村的发展路子,定成退耕还林960亩,全部栽上了以柿子为主的经济林,培育牛羊养殖大户29户,全村大牲畜存栏数达到700头。狠抓花生面积扩大和品种更新达到了人均一亩花生田。林果、花生、畜牧已成全村主导支柱产业。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内新打井7眼,架桥2座,整修了通往各自然村的道路,实施了电网改造,2006年底投资30万元新建了村部。    全村有260余名群众外出打工,大部分在南方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年带回资金200万元以上。  

李庄村

  李庄村位于龙兴乡北部,北于南召县石门乡相邻,面积8.7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582户,2289人,耕地面积2705亩,属典型的浅山丘陵区。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300元。    李庄村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南阳市中心34公里,欲建的县道闻沟路与在建的太澳高速穿境而过。境内山清水秀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树木主要有杨树、松树、槐树、榆树、桐树、花椒树等,其中速生杨在500亩以上,开发潜力较大。境内有白河支流泗水河,缊含有丰富的河沙。地下矿藏有氟石、花岗岩。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红薯、大豆、花生等,其中花生质优量大,年产量在1500吨左右,与周边乡村共同形成优质花生基地与花生集散地,花生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畜禽主要有牛、羊、猪、鸡等。    村“两委”务实重干,在没有得到外力资金支持的情况下,依靠自身的积累,建起小学学楼16间,村部8间。“十一五”期间,村“村两”将依托本村资源优势和实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二、三产业,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吉庄村特产大全




吉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