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村
菜园村位于城郊乡西的黄鸭河两岸,一条马南公路与河并行,它的西面与马石坪接壤,北面与崔庄乡隔山,南面与本乡大庄村相连,东面与罗坪村相邻。
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9亩,柞坡185筐,林地面积占全部面积的四分之一,山上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占总面积的70%。大小渠共有四条,已经基本完成配套工程,马南公路与河并行,交通畅顺。
历史上,在清朝的道光年代,北碥组的这个地方曾经是居住万人的月碥街,那时候,南召的李青店,只是一个李青开设的骡马店,马石坪只是一个马市而已。在月碥街的东西,是毗连的菜园,它供应着每天5万人的菜蓝,所以“菜园”名字至今由来于此。后来山洪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跨大桥,河水改道。至今的河道,是当年冲开的河道,老河道今天尽化水田。
现在,全村有15个小组,分布在河两岸和山沟里。全村共396户,1436口人,98%是汉族。2%的少数民族,一般以满族居多。
村部在学校院内,占楼房二层,共9间,它的北面靠河,南面紧依马南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村南面,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厂矿,解放前曾烧过石灰,由于交通不便,解放后一直沉睡,到现在无人开发。
这里的农民一般以种田、喂蚕为主,以养牛养羊为副,这一般也是村里的经济支柱。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山茧、粮食、牛、羊、树木成了这里的经济产业。十几年前,这里还是草房、瓦房成片,下雨泥淌难行,现在已是平房楼房毗连,粮食充足,家家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村里的几处主干道已经硬化,交通十分方便。十几年前,这里还没一个大学生,如今大学生已出了二十几个,在京、在省、在县工作的都有。
村支书杨清峰,现年50多岁,中专毕业,既是本乡保险站站长,又是村支书。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修了几座漫水桥,解决了群众过河难的问题;修了村村通的几条主干道,解决了群众下雨难走的局面。现在又考虑养殖、招商,开发果木、石灰山的问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21300 | 473000 | -- | 查看 菜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上店村 |
上店村位于南召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鸭河口水库淹没区腹地的城郊乡、留山镇、石门乡、南河店镇、太山庙乡5乡镇结合部,属国家重点扶持贫困村、省重点淹没村,总面积7平方公里,全村10个村民小组,305户、1300余人,有耕地360亩。上店村村部位于移民新区,建筑面积235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90平方米,办公设备齐全。 1、移民街及配套设施建设。2004年投资160余万元,开通了长600米、宽20米的上店移民新街,硬化街道1.28万平方米,植行道绿化树400余株,建花坛5座,架路灯9座,开通了自来水。街道两旁统一为欧式两层楼房,群众建房2.4万平方米,拉动民间投资800余万元。在昔日荆棘丛生的黄沙岗上,一座整洁漂亮、生机勃勃的移民新城横空出世,目前已安排125户560余群众置业经营,300余间门面房中的数十家商店已经开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琳琅满目,各种服务项目齐全,可满足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需求,成为周边600余平方公里内2万余群众的经济中心。 占地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建筑面积132平方米、投资10余万元的广场舞台已启用。占地2100平方米、投资10余万元的上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已经营业。该医疗服务中心和县内外各大医院建立了稳定的业务联系,聘请名医坐诊,为周边数万群众提了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服务。 2、养殖业。上店村利用鸭河口水库水面广阔、水流平衡、水质清纯、浮游生物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网箱养鱼业。成立了“养鱼协会”,从网箱材料、鱼苗、饵料、鱼病防治等各环节开展全方位合作,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成立了“水产品外销协会”,多方收集销售信息,利用各种关系拓宽销售渠道,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目前,全村拥有网箱鱼3000余箱,价值500余万元。以养鸡、养猪为主的家庭养殖业发展迅速,已有千只鸡以上养鸡农户40余户,一大型种植养猪场,年产值可达百万元以上。 3、经济林栽培。2004年,上店村在3500亩宜林荒山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植日本柿3000亩16.8万株,已与日资企业上野忠株式会社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预计2010年总收入达840万元,且以每年20%的增速增产10年以上。植美国杏李500亩2.2万株,2009年每株可产杏李5公斤,总产值达22万元,两项合计年收入850万元以上,且极具增产潜力。500亩的红梅花卉基地已初具规模。既为群众开辟了增收的渠道,又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水库水质的清洁,既有经济效益,又具生态效益。 4、花生种植。上店村多沙质坡岗,适宜种植花生。去年以来,乡党委政府强力推进良种推广、地膜覆盖、化学除草、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花生种植面积扩大至2500亩以上,全村花生种植户每年收入超万元的达20余户。以上店为中心的花生种植区平均亩产300余斤,年产花生100万斤以上,总产值超过160万元,成为当地群众又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 5、地毯加工。我国加入WTO后,随着国际贸易大气候的好转,地毯加工的效益逐步提高。乡党委政府鼓励有能力的群众大干快上,发展成规模的地毯加工点。由于本村织毯工不足,地毯加工户每户平均雇外地织工3人以上。外地织工多来自镇平、方城、南阳、鲁山等周边县市。以300道工艺为例,每个工人一年可织80平方英尺,平均每户每年可完成交货额240平方英尺,产值6万余元,利润2.3万元以上。加工大户如郭书玉、王明、尹延林等年收入均在6万元以上。全村每年可完成2万平方英尺交货量,产值超过500万元。 6、旅游开发。上店村旅游资源丰富。二郎岗、扁鹊庙遗址历史悠久,传说众多,游人凭吊顿生思古之幽情。鸭河口水库一碧万顷,网箱连绵,鸥鸟翻飞,一派空阔辽远的水乡景色,十分迷人。乡党委政府投资10万余元,建设了12户“农家乐”旅游接待点,引资8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00余亩的龙泉旅游度假村,具备同时接待200余名游客的能力。度假村建有7栋黄墙红瓦的别墅式建筑,装修豪华,设施齐全,服务周到,别具风格。购置了大型游船、摩托艇、冲锋舟、划桨船、脚蹬船及鱼网、钓具,游人可选择水上观光,品味苍茫迷蒙的壮阔之美,也可撒网垂钓,体会做渔翁的无穷乐趣。 |
史庄村 |
史庄村位于鸭河口库区上游,距县城约3公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550户、2201人;有耕地2450余亩。新修建的董上公路纵贯全村,交通十分便利。 城郊乡围城蔬菜基地已具相当规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据调查,城郊的蔬菜远满足不了县城的市场供应,市场潜力巨大。乡党委政府利用已积累的发展蔬菜种植的经验,决定扶持史庄群众广种蔬菜,再建一个大型蔬菜专业村。一期工程计划将建成张庄、枣庄两个蔬菜种植专业组,2004年春种植露地蔬菜700亩。目前-、农户确定、品种选择、后勤保障、技术服务均已落实;二期工程于2004年秋启动,将张庄、枣庄两自然村的露地蔬菜大部改为大棚种植,同时将扩种露地蔬菜800亩,总面积达到1500亩;三期工程将在种好露地蔬菜的基础上适量发展大棚反季节蔬菜生产。 史庄村蔬菜基地的发展战略为“露地为主,大棚为辅,以量取胜,以质取胜”。据保守估计,一期工程实施后可创产值140万元,二期工程实施后总产值将达到300万元,三期工程实施后总产值将达400余万元。 目前,史庄村准备种菜群众正在广泛筹资、打井闸坝、修路开渠、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为创建蔬菜专业村做好一切准备。 |
北沟村 |
1、村名:城郊乡北沟村民委员会 2、具体位置:县城东七公里(云青公路六公里向北岔一公里) 3、总面积:25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各长5公里),耕地878亩(58.5公顷),水田面积120亩(8公顷),柞坡面积105个筐,草场面积300亩,林地面积500亩。 4、河流情况:村内河流两道:(1)白河,东西走向,起源大洼组,流经白沟组、余家组、上头组,汇集北沟口,全长5公里。(2)北沟河,南北走向,起源靳家组张家庄,流经好坟地组、铁匠楼组、上头组,汇集北沟口,全长共6公里。 5、历史沿革:解放前归董店保辖,解放后归丁沟乡东庄村辖,1961年成立北沟村党支部,并建立至今。 6、小组数、户数:全村共12个村民小组,350户1220人,分别为:西岭组35户130人,北沟组30户120人,上头组24户90人,中心组22户80人,好坟地组30户125人,崔家组10户40人,靳家组40户130人,朱家组33户100人,常家组28户100人,白沟组25户85人,大洼组23户80人,全村民族为汉、满两族,其中满族36人。 7、村部情况:座落在铁匠楼(中心)组,原有瓦房(现成险房)7间,现临时在北沟村小学校办公。 8、交通情况:村部至云青公路2公里为水泥硬化公路(村村通标准),其余各组为土路或便道,仅通拖拉机。 9、经济发展情况:为一般型支柱产业,柞蚕放养、外出务工、畜牧养殖。 10、致富能手:(1)西岭组,田平,养殖专业户,年出栏30头。(2)西岭组,各季奎,养猪专业户,年出栏25头。(3)大洼组,李长海,饲养柞蚕籽,5.5斤,年收入2万元。(4)白沟组,李道广,千子莲店长,带领全村40名农民务工。(5)好坟地组,张荣林,大棚蔬菜,年收入2万元。 11、外出成功人士:(1)靳家组,靳德贵,在深圳私人办电子厂一个。(2)白沟组,李浩,千子莲总长,在珠海发达。 12、村支书:谷秀录,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大专文化,党员,-,任两任支书9年至今。 村主任:张荣耀,男,汉族,高中文化,党员,1964年8月出生,1998年任村委会主任,2005年5月任村主任至今。 13、(1)柞蚕坡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蚕业。(2)柞木资源广,可发展菌、菇类品种。(3)草场面积大,可发展畜牧业或野生动物饲养。(4)林杂木多,可引进制品加工企业。(5)山青水秀,环境宜人,开发潜力大。 |
背阴坡村 |
背阴坡村简介 城郊乡背阴坡村位于南召县城东南方6公里处,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4亩,水面面积1600亩,柞坡有2200亩,草场600亩,小组8个,户数464人,人口1638人,民族有汉、满、回三种民族组成,村干五人,班子团结,战斗力强,有党员23人,近二十年来无有-、信访、刑事案件。 交通发达,距高速3华里,省道、县道均在门前,直通班车、小轿车、出租车等。 村支部、村委会年年被评为先进单位,村的支柱产业是种植业、加工业、花卉业、林业、柞蚕业、鱼业,其中花卉业1150亩,有玉兰花、辛夷、广玉兰。林业有107、201两种速生杨450亩现已成气候,现在正考察种蝉技术,发展蝉业又是一大景观。又是一个经济亮点。三村建设正在建设中,其中一组基本结束。 主要经济来源:外出打工360多人,网箱养鱼、柞蚕、地毯、牛、羊、鸡、鸭,发展养鸡养鸭达121户,每户都几千只,年收入每户接近十万元。 支书刘全中,男,现年60岁,70年到大队任民兵营长,任支书至今达到三十多年,荣获南阳市级先进一次,县级两次,年年被乡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
菜园村 |
菜园村 菜园村位于城郊乡西的黄鸭河两岸,一条马南公路与河并行,它的西面与马石坪接壤,北面与崔庄乡隔山,南面与本乡大庄村相连,东面与罗坪村相邻。 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9亩,柞坡185筐,林地面积占全部面积的四分之一,山上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占总面积的70%。大小渠共有四条,已经基本完成配套工程,马南公路与河并行,交通畅顺。 历史上,在清朝的道光年代,北碥组的这个地方曾经是居住万人的月碥街,那时候,南召的李青店,只是一个李青开设的骡马店,马石坪只是一个马市而已。在月碥街的东西,是毗连的菜园,它供应着每天5万人的菜蓝,所以“菜园”名字至今由来于此。后来山洪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跨大桥,河水改道。至今的河道,是当年冲开的河道,老河道今天尽化水田。 现在,全村有15个小组,分布在河两岸和山沟里。全村共396户,1436口人,98%是汉族。2%的少数民族,一般以满族居多。 村部在学校院内,占楼房二层,共9间,它的北面靠河,南面紧依马南公路,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村南面,蕴藏着丰富的石灰厂矿,解放前曾烧过石灰,由于交通不便,解放后一直沉睡,到现在无人开发。 这里的农民一般以种田、喂蚕为主,以养牛养羊为副,这一般也是村里的经济支柱。这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山茧、粮食、牛、羊、树木成了这里的经济产业。十几年前,这里还是草房、瓦房成片,下雨泥淌难行,现在已是平房楼房毗连,粮食充足,家家温饱,正在向小康迈进。村里的几处主干道已经硬化,交通十分方便。十几年前,这里还没一个大学生,如今大学生已出了二十几个,在京、在省、在县工作的都有。 村支书杨清峰,现年50多岁,中专毕业,既是本乡保险站站长,又是村支书。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修了几座漫水桥,解决了群众过河难的问题;修了村村通的几条主干道,解决了群众下雨难走的局面。现在又考虑养殖、招商,开发果木、石灰山的问题。 |
柴岗村 |
柴岗村基本情况 柴岗村位居县城南黄太路15公里处,处于鸭河水库中游,是全乡四个移民村之一,县级贫困村,全村1700口人,14户行政组,400户人,由满汉两种民族构成。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42亩,水面积400亩,柞坡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500亩,草场面积500亩。 村部坐落在本村仓房庄组,四间平房,门临董太路,全村各组的交通条件困难,经济发展落后,以种植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初见端倪。三村建设正在起步。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的潜力较大。 村支书:任德俊,男,现年50岁,汉族,初中文化,历年被评为优秀党员,于2006年选为本届县人大代表。 |
秦老庄村 |
秦老庄村概况 秦老庄村位于县城规划区内,辖10个村民小组,373户,1527人,面积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4亩,水面面积90亩,柞坡、林地面积6550亩,其他2156亩。 秦老庄村毗邻县城,207国道、岭南高速南召路口穿村而过,阳光大道、平安大道横穿东西。客运站已开始动工;1500余亩三级土地亟待开发;石灰岩储量10000多万立方米;有两条黄金矿带(地质资料详细);优良柞坡面积6000亩。位于村南端的大垛坡,东西长3公里,高度适宜,林深壁峭,植物多样,是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近几年来,在村支部的带领下,秦老庄人抓住机遇引项目,目前已建金矿一座、白灰厂两个、石子场四个、灰砂砖厂一个,新建荒山绿化300亩一处。 秦老庄村交通便利,人善物博,土地肥沃,降雨充沛,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适宜工、农、林、副、渔、旅游等各业发展。热情好客的秦老庄人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秦老庄人将热忱为您服务。 村支部书记,吴丰俊,男,满族,1956年出生,高中毕业,1991年至1997年先后任村支部书记,1997年至2006年任城郊乡农经站站长,2007年回村任支部书记,是县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 村主任吴丰伍,男,满族,1963年生,高中毕业,2002年任村主任至今,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
宋楼村 |
1、村名:宋楼村 2、具体位置:县城南一公里处。 3、总面积:6000000平方米,其耕地面积666750平方米,水面面积66667平方米,柞坡面积660000平方米,其它面积4263583平方米。 4、河流情况:黄鸭河绕行半个村。 5、历史沿革:曾归李青店公社、城郊公社管辖。 6、小组数、户数、人口量、民族构成:17个小组,525户,2200人,有汉、满等族。 7、村部情况:村部位于村较为中心位置(白沙岭)。现有平房、瓦房13间。 8、交通状况:水泥路通往村部、学校及5个小组。 9、经济发展情况、支柱产业情况、三村建设情况:经济发展属中上水平。全村支柱产业为:花生、瓜果行业。 10、致富能手情况:西二组组长王兴伟,男,现年36岁,靠农村经纪人致富。 11、外出成功人士情况:四组村民党员王六杰,34岁,外出参加工程承包。 12、村支书:村主任简介 (1)村支书王荣奎,男,初中文化,住十组,60岁,于1970年先后在本村任多种经营主任,村长,后于1996年任村支书,曾先后荣获先进个人、劳动模范等称号。 (2)村主任王学亭,男,高中文化,42岁,住一组。于1992年任村干部,后于2000年任村主任,曾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 |
杨树沟村 |
杨树沟村基本情况 一、杨树沟村位于县城西部,离县城5公里处,核桃庄组对面,全村总面积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6亩,水面面积500平方米,柞坡面积9500亩,草场面积800公顷,林地面积3000亩,其它面积1000亩,大小河流12条,全村9个村民小组231户、747人公安人口,汉、满两个民族构成,没有村部,公路半通,经济发展很不乐观,也更谈不上支柱产业,也就不用再谈三村了,致富能手不算少,可无有资金不能致富,外出成功人士没有。 支部书记简介:刘中富,中学毕业至1998年在家务农,1999年住村副支书职务,200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 村主任:马友五,中学毕业到99年底在家务农,2000年任村主任职务至今。 二、杨树沟小学的具体位置是该村部一个位置,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2平方米,投资140000万元,5个班级53名学生,成材学生很少,6个教师,其中高级职称4个,中级职称2个,教学质量良好,但教学仪器无有,也没有其它设备与体育器材。单位与校长个人多次获得过上级奖励。 三、杨树沟村远离县城,是个穷山区,村里人穷,村也穷,外商引不进来,村里无有资金办企业,所以眼前还没有企业,也没有资料提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