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窑街道办建于2004年11月,位于红古区西北端,大通河下游东岸,东接永登七山乡,西临永登河桥镇,北与窑街办事处相连,南与海石镇毗邻,辖区面积达20.5平方米,辖4个社区,常住户7271户,总人口24054人,多为汉族,还有回、满、东乡、藏、土等少数民族,驻有19家企事业单位。
下窑街道办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黄土山塬区,海拨在2000??2400米,西部为大通河谷地??八宝川的南端,海拨1800米左右,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为349.6毫米,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46天。街道地处大通河下游,其地质构造下部为灰白色、黑灰色、黑色厚层砾岩,中粗砂砾岩,炭质泥岩夹砂岩,上部有厚9.3米的煤层。底部为黄褐、灰白色与紫褐色中粗砂岩瓦层,厚67米,属煤层地系,还伴生有菱铁矿、油页岩、含油砂岩等矿藏。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各种矿点、矿床10余处,以煤兼有储量丰富的石岩、页岩、蛇纹岩(祁连玉)大理石、稀土、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素有“八宝川”、“冶金谷”之称。
下窑街道地处兰州市城乡结合部,甘青交通要道120KM,西至西宁124KM,连城至海石湾专用铁路纵贯全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下窑街道基础设施完善,水电充足,通讯便利。电话普及率14.27%,入户率38.45%,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全面开通,有线电视覆盖全街道。
下窑街道办工业基础雄厚,境内有大型国有企业2家,一家是全省最大的煤炭企业??窑街煤电公司,另一家是大通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企业规模大,生产力强,技术装备新,初步形成了煤炭开采,水泥、陶瓷,发电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结构,适用人才集中。
下窑街道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下窑是创业者的舞台,我们将展开热情的双臂,竭诚欢迎海内外宾朋和有识之士来下窑街道办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5万人 | 20.5平方公里 | 620111002 | 730000 | -- | 查看 下窑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沙窝社区 | ·红古区旅游·红古区特产·红古区十大特产·红古区十景·红古区 | 0 |
---- |
查看 沙窝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二坪台社区 | ·红古区旅游·红古区特产·红古区十大特产·红古区十景·红古区 | 0 |
---- |
查看 二坪台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新跃社区 | ·红古区旅游·红古区特产·红古区十大特产·红古区十景·红古区 | 0 |
---- |
查看 新跃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跃进社区 | ·红古区旅游·红古区特产·红古区十大特产·红古区十景·红古区 | 0 |
---- |
查看 跃进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窑街街道 |
|
下窑街道 |
下窑街道办建于2004年11月,位于红古区西北端,大通河下游东岸,东接永登七山乡,西临永登河桥镇,北与窑街办事处相连,南与海石镇毗邻,辖区面积达20.5平方米,辖4个社区,常住户7271户,总人口24054人,多为汉族,还有回、满、东乡、藏、土等少数民族,驻有19家企事业单位。 下窑街道办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黄土山塬区,海拨在2000??2400米,西部为大通河谷地??八宝川的南端,海拨1800米左右,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年均降水量为349.6毫米,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46天。街道地处大通河下游,其地质构造下部为灰白色、黑灰色、黑色厚层砾岩,中粗砂砾岩,炭质泥岩夹砂岩,上部有厚9.3米的煤层。底部为黄褐、灰白色与紫褐色中粗砂岩瓦层,厚67米,属煤层地系,还伴生有菱铁矿、油页岩、含油砂岩等矿藏。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各种矿点、矿床10余处,以煤兼有储量丰富的石岩、页岩、蛇纹岩(祁连玉)大理石、稀土、建筑用砂等矿产资源。素有“八宝川”、“冶金谷”之称。 下窑街道地处兰州市城乡结合部,甘青交通要道120KM,西至西宁124KM,连城至海石湾专用铁路纵贯全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网络。下窑街道基础设施完善,水电充足,通讯便利。电话普及率14.27%,入户率38.45%,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全面开通,有线电视覆盖全街道。 下窑街道办工业基础雄厚,境内有大型国有企业2家,一家是全省最大的煤炭企业??窑街煤电公司,另一家是大通河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企业规模大,生产力强,技术装备新,初步形成了煤炭开采,水泥、陶瓷,发电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结构,适用人才集中。 下窑街道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下窑是创业者的舞台,我们将展开热情的双臂,竭诚欢迎海内外宾朋和有识之士来下窑街道办观光,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
矿区街道 |
红古区矿区街道位于红古区西北端,祁连山支脉哈拉古山东北麓,辖区西临大通河、东毗永登县七山乡,现辖下窑、山根、下街、滩子社区四个村,总人口6600余人,有汉、回、满、东乡等14个民族。 矿区街道是根据甘政办纪【2005】54号文件要求,由原窑街煤电公司矿队办四村整体移交红古区0后,于2005年下半年组建成立的。 矿区街道地势东高西低,海拔1800~2400米之间,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平均降水量为349.6毫米,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46天以上。 矿区街道周边有鲁土司衙门、妙因寺、吐鲁沟、圪塔寺等人文自然景观,是旅游观光的胜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达3.5亿吨,并有储量丰富的石灰岩、页岩、祁连玉、大理石、稀士、建筑用砂石等矿产资源。 由于矿区街道组建成立时间不久,各项工作正在逐步启动开展,历史遗留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矿区街道将全力维护矿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切实做好信访调解工作,杜绝群体-和越级-事件发生,建立社会治安及禁毒工作网络,并认真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力维护矿区社会稳定大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稳步推进矿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和谐矿区。 矿区街道将认真搞好沉陷区居民搬迁、红大板坪山旱地改造综合开发、沉陷区土地复垦等重点工程,提供优质服务,加大建设力度。依托资源、区位、市场优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大力发展非公经济;鼓励村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从事商贸等三产服务业,并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多渠道安置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逐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建设小康社会。 |
华龙街道 |
华龙街道成立于2016年1月,是红古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中心,是一座刚刚兴起的现代化气息浓郁的卫星城,地处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中间,各距110公里,毗邻永靖、民和、永登三县,109国道、兰青铁路横穿全境,是连接青藏的交通要道和咽喉。总面积25平方公里,下辖1个行政村,2个社区;总人口53354人,其中农村人口1240人,城市人口52114人。党工委下属3个党总支, 13个党支部,共有党员644名,其中农名党员53名,社区在职党员14名,居民党员244名,退休党员180名,大学生党员117名,机关党员36名。 辖区内有党政机关、学校、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单位102家,省属企业1家即窑街煤电公司,辖区产业主要有商贸、物流、房地产、煤炭、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等。 华龙街道将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带领全街道广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华龙、魅力华龙、幸福华龙、和谐华龙”的总体目标,着力在提质增效上见成效,在改善民生上出实招,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全面抓好项目建设、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维护稳定、社会管理、社区服务和生态治理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更加快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事业更加进步,社会大局更加和谐,人民群众更加幸福,努力把华龙街道打造成具有较强集聚功能、辐射功能、中心功能、带动功能,领先周边地区的经济街道、文明城区、金融中心。 结合街道实际,党工委、办事处提出“12465”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主题,打赢两场攻坚战,实施四大工程,办好六件实事,努力实现城乡统筹新起点,基础建设新变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安全稳定新面貌,基层党建新举措的“五新”目标,为华龙街道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
海石湾镇 |
海石湾镇位居红古区政府所在地,是全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举世闻名的马门溪龙化石出土地,也是一座刚刚兴起的现代气息浓郁的卫星城,素有“八宝川龙头”和“甘肃冶金谷”之称。 海石湾镇地处甘肃兰州和青海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中间,各距110公里,109国道、兰青铁路横穿全境,是连接青藏的交通要道和咽喉。平均海拔1770米,年平均气温7.1℃—9.1℃,年日照时数在1762—2769小时之间,年降雨量327.0—349.9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境内大通河、湟水河交汇而过,形成了小区域盆地气候。总面积32平方公里;辖3个行政村,5个社区;总人口35240人,其中农村人口5370人;现有耕地3417亩。 辖区内有兰州炭素有限公司、窑街煤电公司、四冶西北公司等大型国营企业3家,有镇办炭素制品厂、空心砖厂、上海石铁合金厂、电极糊厂、水泥厂,下海石福利炭素厂等6家乡镇企业,驻地有企事业单位77家,非公有制企业48多家;周边有西北铁合金厂、连城铝厂、黄河铝业集团公司、民和镁厂等大型企业;境内煤炭、石油、天然气、蛇纹岩、钳土、页岩、石英石、金、镁、铬、水电等资源丰富,形成了以煤炭、硅系列、电解铝、炭素制品、地方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
花庄镇 |
花庄镇位于红古区中部,东衔平安镇,西接红古乡,南濒湟水河,北依永登县七山乡。总面积302.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7180.9亩,有15个山台地,总面积为25000亩,总人口15400人。全镇辖9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台、川、滩呈阶梯状,海拔在1680米??2300米之间。境内水资源丰富,谷丰渠、湟惠渠水利设施完善。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产有西甜瓜、苹果、黑瓜子、菜花、西兰花、草莓、油桃等。高效节能二代日光温室,高起架塑料大棚等农业基础健全。兰海高速公路、甘青铁路以及109国道横穿全境。 辖区内有中央储备粮兰州直属库、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兰州直属库、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示范中心、兰州市粮库、四方乙炔厂、八冶留守处、花庄油库等国有大中型企业19家;玻璃厂、水泥厂、制管厂镇属企业3家;其他企事业单位64家,非公有制企业17家,个体工商户456家。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富民强镇为根本出发点,积极营造投资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实施五大战略:即项目兴镇、科技强镇、特色富镇、文化塑镇、生态美镇。切实加强三个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镇和以德治镇相结合,努力实现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宽裕型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镇初步形成了精细蔬菜种植、优质果品、高效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与贮藏、交通运输、优质牧草种植六大支柱产业。2005年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88元,完成财政收入109.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2亿元;是红古区典型的农业大镇、经济强镇、文化重镇。 2005年镇党委、镇政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全镇综合经济实力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着力打造“诚信花庄、活力花庄、生态花庄、文化花庄、平安花庄、和谐花庄”,充分发挥特色农业、山台地开发、城镇化建设等优势,以优惠的政策、一流的服务、规范的管理为广大客商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党委书记祁建军、人民政府镇长苏生魁诚邀各界人士来花庄大展宏图,共创辉煌。. |
平安镇 |
红古区平安镇位于兰州市以西60公里,总面积138.84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人,因平安村而得名。是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是兰州市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之一,全镇辖10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连海铝业有限公司、兰铝炭素厂、甘肃省第一-、兰州市良种场、兰州市园艺场等大型企事业单位40多家。兰青铁路、109国道、兰海高速公路、湟水河、湟惠渠横穿境内,交通便利,电力、水力资源丰富,通讯快捷,往来资金划拨方便。2004年建成了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 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平安镇提出了“农业富镇、工业强镇、三产活镇、文化兴镇”的发展战略。到2004年底,农业总产值达到8600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9701万元;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0225万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29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7590元。宽裕型小康户比例达到了5%,建成若莲新农村宽裕型小康住宅50套。 平安镇已基本形成小区域内的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村村通广播电视。村级主干道路全部与国道相连、水泥硬化主干道路45公里,硬化率达到90%以上。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5%,安全卫生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平安镇是从上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蔬菜种植区,已形成以平安村西甜瓜、若莲村菜花、中和村大枣、复兴村蕃茄、仁和村黄瓜、岗子村草莓等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农业生产技术较为成熟,是兰州市五万亩蔬菜样板示范基地,农业发展一直站在全省制高点上,是甘肃省利用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生产的最早地区,全年蔬菜产量可达8万吨,远销青海、四川、广东等地,成功树立了“绿莹”、“秋实”两个蔬菜果品牌。草莓是农业支柱产业,有农业示范技术6项(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设施果树、高架大棚、无公害蔬菜、滴灌),示范品牌6个(西甜瓜、草莓、菜花、美国红提、秋延后桃、蕃茄)。无公害蔬菜基地已发展到4000亩。萝卜、甘蓝、芹菜、大白菜等8个品种通过国务院蔬菜品质监测中心无公害认证。. |
红古镇 |
红古乡位于兰州市区西郊,东接花庄镇,西连海石湾镇,南临青海省,北与永登县七山乡毗邻,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境内气候温和,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物产丰富,自古就是历史文化名地。境内交通便利,兰青铁路、109国道、兰海高速公路纵贯全境。 全乡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辖旋子、王家口、米家台、薛家、水车湾、新建、红古、新庄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有耕地1.6万计较(其中水浇地1.3万亩均已实现自流灌溉)。境内平均海拔1668米,大陆季风气候明显,年平均日照2350?261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290?360毫升。无霜期146?175天。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是理想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红古乡历史悠久,是唐蕃古道的重镇之一。据传,“红古”一名源于所辖行政村红古城。当时,红古城原地名叫“古城”,但由于湟水河道的南移,使得“古城”这座防守边陲的古城,变成了易攻难守的孤城,不再适应当时的战略需要。故守城将士又将城池迁筑于东面地势比较险要而又临河的山口处。新建的城叫“新古城”,该新城守将又在紧连接的东护山顶上,修建了大型土筑防御工事和烽火台,与城墙相互辉映,形成了犄角之势。当年边陲驻城守将是中原汉族人,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百姓对汉语的部分口音说不准,故将“新古城”的“新”误读成了“红”字。这样日久天长,便慢慢将“新古”叫成了“红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