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四川省 >>巴中 >> 南江县 >> 石滩乡

石滩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滩乡谷歌卫星地图)


石滩乡简介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石板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石滩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70公里。面积52.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大河至巴中公路过境。辖碾子嘴、母家坪、宋家坪、王光山、档头岭、石河寨、雪花寺、赵家河、铺垭庙9个村委会和石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境内有高龙坎电站。.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万人 52.8平方公里 511922220 635600 0827 查看 石滩乡谷歌卫星地图

石滩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滩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南江镇

  南江县辖镇,县府驻地。1940年设治城镇,1953年改城关镇,1981年更名南江镇。位于县境中部,南江河中游。面积28.3平方公里,人口3.2万。有省道巴中至西安、南江到广元公路过境。辖朝阳、文星、黄金、红塔、元山、庄房、公山7个村委会和水码头、回龙桥、南门口、麻柳湾4个居委会。有以运输、建筑、建材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纪念地有红四门,红三十一军军部旧址,名胜古迹有太子洞、断渠古人类遗址。.  

沙河镇

  南江县辖镇。1951年置沙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54.8平方公里,人口1.6万。省道达川至广元、巴中至西安公路过境。辖洛坪、中心、天桥、蒋 营、红旗、五郎、中岭、建新、星光、上营、联盟、红光、金星、石岭、九青15个村委会和沙河、洛坪2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蚕茧、杜仲、烟叶、桐油、白耳、花椒。.  

乐坝镇

  南江县辖镇。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51年置罗坝乡,1958年改乐坝公社,1985年置乐坝乡,199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17.3平方公里,人口0.6万。省道巴中至广元公路、普(济)乐(坝)铁路过境。辖鞍子沟、侯家坡、向家坡3个村委会和罗坝镇、董家梁、瓦房湾3个居委会。有以建材、运输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兼产烟叶、核桃、木耳、桐油,特产海椒、水果。养殖业以银花、生猪、山羊为主。.  

长赤镇

  南江县辖镇。1951年置建设乡,1958年改长池公社,1984年改长池乡,1989年建长赤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40.6平方公里,人口1.9万。南江至正直公路过境。辖乐台、建华、清泉、莲花、永新、上游、中魁、莲池、青杠、龙池、桥梁11个村委会和长赤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杜仲、银花、海椒等。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赤县苏维埃遗址。.  

正直镇

  南江县辖镇。1951年置正直乡,1958年改公社,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78公里。面积44.1平方公里,人口1.7万。南江至正直、正直至旺苍公路过境。辖宝塔、龙山、金鹞、龙潭咀、红花、望龙、柳树、育林、印合、石城、海坪、东坡、长滩、荆江、14个村委会和正直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  

大河镇

  南江县辖镇。1952年置大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 复乡,1989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6公里。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1.8万。南江至高桥公路过境。辖永坪寺、观光山、鱼黄观、孙家山、郑家沟、观音寺、佛石坝、大营坝、灯油坪、太平山、李字岩11个村委会和老街、新街2个居委地。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薯类、玉米。养殖业以蚕、生猪、耕牛为主。.  

光雾山镇

  光雾山镇位于南江县北部边缘,地处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腹心,北靠陕西南郑,距历史名城汉中75公里,南距南江县城70公里,西接广元旺苍,处于川、陕、渝旅游“金三角”地带,境内交通便捷,S101省道公路穿境而过。   全镇辖8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4个国有林场,总人口3428人,其中农业人口2351人,幅员面积57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8%,镇内主要河流焦家河系嘉陵江上游支流之一,呈东西走向穿境而过。光雾山镇就位于焦家河的发源地,年平均气温12.6℃,平均降雨量1290mm,无霜期达到280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四季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被誉为“天然氧吧”。   -历史沿革   光雾山镇原名为桃园镇,是1998年撤销原桃园乡和槐树乡而成立的中心建制镇,2005年4月将玉泉、大江口、大坝、魏家坝四个国有林场部分及关坝乡石羊村大坝村民小组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入,更名为光雾山镇。  2005年7月成立巴中市光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与光雾山镇党委、0合署办公。1993年光雾山景区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专家组的评审验收,2004年1月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3年7月光雾山镇被列为四川省首批一百个重点镇之一,2003年10月,为省0成功主办“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提供了一流主会场,2003年12月,被省评为“优美小集镇”和生态功能示范区。   -旅游资源   光雾山旅游资源丰富,风景秀美。以五光十色的焦家河、韩溪河为主线,有石林成阵的燕子岩,洪荒神秘的万字格,扑朔迷离的莲花洞,云蒸霞蔚的龙架烟云等主要景点达360处之多,秀丽奇特的群峰为代表,苍翠茂密的森林植被为环境基调,集碧水翠河、秀峰怪石、峭壁幽谷、溪流瀑潭、田园山林为一体,体现出了“峰奇、石怪、谷幽、水秀、山绿”五绝,形成了“春赏山花,夏看山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的独特景观,2004年1月被国家建设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光雾山不仅山水奇秀,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史宝库。有殷王武丁派妇好伐巴方,萧何月下追韩信到韩溪河,汉张鲁囤兵汉王台,诸葛亮秣马牟阳城,张飞扎营落旗山,唐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的避难之所,白发魔女征服巴蜀四杰的巴山奇观,“川北民军”大本营麦子坪,宋天禧二年金兵入凤州的米仓古驿道等遗迹依稀可见。更有独具巴山民俗民居风情的文化韵味,石板屋、摞木圈、叉叉床、苞谷饭等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为景区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等也曾在这里战斗过,中国工农红军告别川陕苏区前夕,在这片-中留下了一支坚持战斗、名垂青史的红四方面军独立师——巴山游击队。2005年被列为全国12条红色旅游线重点区域之一。  光雾山是一座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享有“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 ”之美誉,有成片的冰川时期“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杠4万余亩,属世界范围内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原始森林保持最完好的植物活化石群。植物物种2300多种,珍稀树木达300余种,有野生动物26目,61科,195种,有25种国家级一二类珍稀保护动物和18种省级保护动物。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建镇以来,全镇以退耕还林为依托,大力发展核桃、板栗等生态经济林,累计退耕6432.5亩,改造低产核桃树,通过改造和防病治虫,年产核桃6万斤以上,板栗10万斤以上,着力打造南江黄羊品牌,依靠丰富的草场资源,大力发展南江黄羊,全镇黄羊饲养量达到7000只,人均3只,积极引导群众围绕旅游开办“农家乐”、农副土特产品销售、滑竿队等第三产业,旅游业每年给群众带来的收益达到700元/人。全镇共有个体工商户140家,集体企业5家,私营企业8家,年游客达到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万元。2004年工商税收达到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10元。   -基础设施   光雾山镇交通便利,旅游接待设施完善。省道S101公路穿境而过,全长35公里,全部为水泥硬化路面,西汉、广汉高速公路即将贯通。引进四川中大旅业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完善景区公路等基础设施。目前景区公路四通八达,有两条总长为15公里的水泥硬化旅游公路, 两条120公里的四级标美泥碎石旅游公路,新开通“桃麦、彭三、槐潮”三条旅游路线,完成了截贤驿、燕子岩等景点景区栈道的修建。建有桃花山庄休闲美食园、铁炉坝生态观光园,镇内有星级宾馆四家,日接待能力达1000余人。  光雾山镇通讯发达。建有移动基站3座,手机信号覆盖面积达90%,全面开通了光纤电视、小灵通、程控电话,目前全镇程控电话用户达80户,无线电话有156户;建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新建成日蓄水量达1万吨的自来水厂一座,解决了全镇1600居民饮上了卫生水,在各农村建成60余口蓄水池,解决了农民人畜饮水难问题。   -社会发展   该镇已建成占地14.5亩,有学生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微机室等,达到了国家教育部规定标准的中心小学一所,设立教学点3个,共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322人,有教职工1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2004年镇卫生院新增加病床12张,B超机一台,X光机一台,有卫生技术人员7人,有乡村医疗点4个,乡卫生员4人。   -发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市委“三大经济”,紧扣县委“三头经济”的发展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光雾山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加强景区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光雾山镇建成西部旅游名镇。扩大招商引资,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使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光雾山知名度,把光雾山镇建成开放大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核桃、板栗、黄羊产业,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步伐,保证农民稳步增收。构建以旅游经济为龙头,民营经济、绿色经济为载体,第三产业为主体的镇域新经济,着力打造经济强镇。   -发展目标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旅游名镇建设,对景区基础设施及公益设施进行全面完善,完成景区公路拓宽硬化,提高景区公路通行能力,维护修建景点栈道,加大景区管理执法力度,保护生态资源,全面提升景区品位,有步骤的指导景区农家乐提升外观形象、提高服务质量,通过以点带面,做大作强光雾山农家乐品牌,力争到2010年,全镇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达150万元;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发展壮大核桃、板栗、黄羊为主的绿色产业,计划到2010年实现绿色经济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元的目标。继续增加对水利、教育、卫生的投入,增设医疗点、教学点,保证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全面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上学难问题,推进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努力实现“旅游名镇、开放大镇、经济强镇”的发展战略目标。  

东榆镇

  东榆镇位于四川东北部,南江县城西南部,介于东经106°51.40′,北纬32°23′之间,东与南江镇相连,南与关门乡、高塔乡接壤,西与沙河镇、团结乡毗邻,北与旺苍县五权镇隔河相望,幅员面积126.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255亩,其中田8795亩,地5460亩。人口22723人。   镇政府驻地东榆,距县城9公里,全镇辖观井、跃进、华光、幸福、永红、五星、槐树、文光、长丰、民主、土寨、同心、卫星、战斗、桥坝、田榜、响水等17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5792户, 22723人,其中农业人口21807人。   东榆镇地处米仓山南麓,属中山区,全境均为山地,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平均海拔800-1500米,最高点是桥坝村轿鼎山,海拔1565米。境内山峦叠嶂,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山上山下气候差异悬殊,海拔800米以下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春秋迟而短,夏季无明显高温时段,光热条件较好。海拔1000米以上,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全镇年平均气温16.2℃,年日照1500小时,年均无霜期257天,年平均降雨量1170毫米,70%降水量集中在7—9月,易出现大风、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   -   历史沿革   1951年9月成立小河乡政府;1952年1月增设东榆乡;1956年2月撤销东榆并入小河乡,更名为小河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9月更名为小河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11月更名为小河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4年1月更名为小河乡政府;1988年9月经原达县地区行署批准将小河乡红塔村1、2、3村民小组,黄金村1、2村民小组,槐树村1村民小组划归南江镇,将原黄金村文光村民小组扩划为村,分划出文光、中院、丛溪3个村民小组,从1989年起全乡为8村56社。   2001年11月经省上批准,小河乡更名为东榆镇;2005年5月全县机构改革,原石矿乡、桥坝乡、小河办事处并入东榆镇,由杨子中同志任镇-、何龙平同志任镇长,镇内设四大职能办公室,即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安全稳定办。   -   经济社会   近年来,东榆镇立足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利用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招商引资,发展石材工业园,围绕南江黄羊、银花、核桃等支柱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圈;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生猪、特色蔬菜、小水果,构建民营经济大镇;盘活剩余劳动力,实现劳务输出强镇,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1175.4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39公斤,全镇经济总收入45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生猪饲养量57110只,黄羊饲养量27500只,银花种植面达2850亩,核桃达2800亩,油菜5892亩,蔬菜2015亩,输出富余劳动力2851人。   -   教育卫生   教育方面,有中心小学3所,有村校19所,教学班80个,教职工101人,学生26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兑现“两免一补”资金91530元,村校改危450平方米。   卫生方面,有中心卫生院一所,非建制乡卫生院2所,共有医务人员30人,其中主治医师5人,医师5人,医士11人。全镇有村卫生室17个,其中甲级村卫生室9个,有乡村医生43人,其中有2人取得执业助理资格。中心卫生院设置门诊住院,开设中西医内外科、妇产科、B超、心电、化验、预防保健、卫生知识咨询、宣传计划生育服务等科室。镇村两级建立了疾病防控及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全镇参合人数17902人,5010户,参合率82%。有效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计生方面,以生育文化阵地建设为着力点,千方百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生率达到9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内。   近年来,东榆镇先后获得“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无毒乡镇”、“党员实践“-”示范乡镇、“400万头生猪工程活动先进集体”、“南江县先进基层党组织”“巴中市优秀基层党组织”、“全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拥军优属先进集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   优势产品   全镇盛产水稻、油菜、早市蔬菜、小水果,水泥矿、煤矿、石材等资源丰富,以南江黄羊、DLY种猪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势。   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县委经营“三大资源”,发展“三大经济”战略实施的契机,立足东榆镇情,积极打造东榆“开发新镇、工业重镇、投资热镇、产业大镇”新形象,以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吸引业主发展以石材、水泥矿、煤矿为主的工业经济。2004年全镇招商引资460万元,实现工业产值196万元,第三产业产值281万元,有各类企业6家,个体工商户756户,其中,水泥集团公司、强盛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天磊石材等为县内骨干企业。   为了壮大骨干产业,努力提供引资的软硬环境,县上成立的石材城办公室专设在东榆工业园区,提出了“引得进、留得住、活得好”,“客商发财我发展”的思路,落实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土地征用、税收减免等方面负责为投资企业全程协调服务。   -   民俗文化   镇内人民热情大方好客,勤俭节约持家,依靠勤劳致富。有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宴客习俗。境内有古庙宇3处,其中桥坝响水洞古庙闻名于旺苍、南江两县,每逢6月19日群众就有上庙进香的习俗。流传有“闹山锣”、“秧歌草”、“唢呐歌”等民间文化;镇域与沙河接界处有皇柏林一片,百年古树千余株,“皇柏王”巍然屹立于民主村内。   -   基础条件   川陕省道沙南段横穿境内战斗至文光的10个村30公里,岳桥公路贯穿桥坝至华光沿线的7个村9公里,17个村中16个村97个社通公路,17个村103个社通电,有电视收视户3810户,移动用户1800户,电信用户1200户。辖区内有小二型水库3座,山坪塘211口,年蓄水量120万立方,灌溉面积6540亩,微水池460口,有镇文化站1个。   -   发展思路   发展思路:打造工业园,发展经济带,建设小康村,创建平安镇。   主要目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0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1779元,增长2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800元,增长500元,粮食总产12050吨,人均占有粮食530公斤,实现招商引资500万元。计划生育率达到9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区位优势,发展四大经济(工业经济、商贸经济、绿色经济、劳务经济)。二是改善基础条件,抓好五大设施建设(抓好集镇建设、乡村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公共公益设施建设、能源信息建设)。三是关心群众生活,办好六件实事(有序偿债、救助特贫困户100户、解决人畜饮水500户、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农网改造扫尾;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及停车场)。四是围绕升级上档,建设小康村。五是维护一方稳定,创建平安镇。六是抓好社会事业,促进协调发展。七是强化三大管理(农村财务管理、镇级财务管理、干部队伍管理),实现管理增效。八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下两镇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下两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46.7平方公里,人口1.3万。省道达川至广元公路过境。辖新桥、阳光、录活、大田、东河、铁尖、钟咀、老君、江口、平桥、柏杨、黄坪、七岭、瓦坪14个村委会和下两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薯类、油菜子、玉米。运输、建筑业较发达。境内有下两电站、复合肥厂。.  

赶场镇

  南江县辖乡。 1951年置赶场乡,1958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建设公社,1984年复置赶场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21公里。面积86.4平方公里,人口1.3万。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鹿角垭、中江、白梁、井坝、石龙寨、长坝、白马、梁坪、齐坪、西坝10个村委会和赶场居委会。有以煤炭、建材、陶制品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白蜡、蜂蜜。养殖业以生猪、山羊、鹿为主。境内有县养鹿场。小巫峡河段产珍稀鱼类——洋鱼。.  

杨坝镇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杨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20公里。面积54.5平方公里,人口0.5万。南江至沙河坝公路过境。辖赤卫、桂花、友谊、柏林、严河、尖山、田垭、新坝、茶溪9个村委会和杨坝居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薯类。境内有电站2座。.  

仁和镇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仁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72公里。面积61.9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至巴中公路过境。辖仁和、佛尔岩、回龙场、中坝、园峰、严山、铁寨、白鹤嘴、枞树、龙凤、石峰11个村委会和仁和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薯类、玉米、油菜子等,盛产白蜡。.  

和平镇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和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89公里。面积41.1平方公里,人口1.4万。南江至正直、正直至旺苍公路过境。辖和平、南山、坟梁子、张公庙、油榨坪、宋朝洞、铁炉、鲁班、鸣垭、孟山、石龙11个村委会和和平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蜂蜜、甘蔗。是县产粮大乡。.  

侯家镇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新华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侯家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59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0.7万。南江至正直公路过境。辖太平、龙洞、玛瑙、灵官、赵家5个村委会和侯家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  

桥亭镇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桥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39.7平方公里,人口0.4万。省道巴中至汉中公路过境。辖龙门、木竹、桥亭、罗垭、山寨5个村委会和桥亭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养殖以生猪、山羊为主。.  

高塔镇

  南江县辖镇。1952年置新店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置高塔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44公里。面积28.4平方公里,人口0.8万。巴(中)南(江)、南(江)大(河)公路过境。辖前丰、高塔、红庙、青春、五山、大佛、射鸿7个村委会和高塔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桐油、海椒。茶叶生产具有一定规模。.  

凤仪镇

  南江县辖镇。1951年置凤仪乡,1958年改凤仪公社,1966年更名前进公社,1984年复置凤仪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85公里。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1.2万。南江至正直公路过境。辖清花、鱼池、东流、董坝、深沟、桑树、檬树、南河、龙江、鱼脊10个村委会。有以商贸、运输、饮食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子,特产甘蔗、桐油、烟叶、橘子、银花、核桃、茶叶。素有甘蔗之乡美称。.  

兴马镇

  南江县辖镇。1951年置兴马乡,1958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金光公社,1984年复兴马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49公里。面积61.9平方公里,人口1.1万。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余家坪、齐家湾、棕园子、川柏树、唐家坪、鲤鱼坝、马驴寨、红岩观、鸡公咀、饮马池10个村委会和兴马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薯类、玉米、油菜子,特产银花、茶叶、魔芋。.  

关门镇

  南江县辖镇。1951年置关门乡,1958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五星公社,1984年复置关门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60公里。面积77.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南江至巴中、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宝峰、长田坎、石庙、金银岩、白果树、柏垭子、西厢咀、擦耳岩8个村委会和关门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  

赤溪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赤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40公里。面积45.7平方公里,人口1.3万。省道达川至广元公路过境。辖活水、庙梁、大桠、 空山、茶园、四营、西厢、白岩、文昌、蒲坪、陈坪、清江、金银13个村委会和赤溪居委会。有以运输、修理、建材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薯类、玉米、油菜子,特产茶叶、桐油、银花。.  

燕山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燕山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43公里。面积25.4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至巴中公路过境。辖燕山、九君、秧坝、玉螺、李寨、枇杷 、双庙、楠坪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养殖业以蚕、山羊、生猪为主。特产茶叶,红燕牌茶获省和农业部优质产品奖,有茶乡之称。.  

八庙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八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36公里。面积22.3平方公里,人口1万。巴(中)南(江)公路过境。辖方家坪、小竹岭、谢家坪、青宝观、何家坪、肖家坪、普照寺、小寨子8个村委会和八庙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桐油、海椒。.  

关田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官田乡,1958年改关田公社,1966年更名红卫公社,1984年置关田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43公里。面积36.5平方公里,人口0.4万。南江至通江公路过境。辖东坝、云顶、西坪、南溪4个村委会。有以煤炭生产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豆类、油菜子等,特产木耳、香菇。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  

团结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团结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25公里。面积56.8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巴(中)公路过境。辖周山、亭子、谷仓、回龙、安山、筒车、红岩洞、梭坡、罗沟、井田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特产木耳、核桃、银花。畜牧业较发达,是县黄羊基地乡。.  

红光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玉堂乡,1958年改红光公社,1984年置红光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61公里。面积43.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南江至正直公路过境。辖青山、玉堂、白庙、海棠、房岭、白石、茨竹、柏山、花石、玉白、大柿、黑池12个村委会和红光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茶叶。境内有玉堂水库。.  

傅家乡

  傅家乡位于南江县西南部,东、北与长赤镇接壤,南与下两乡相连,西与红光乡相邻,辖六个行政村二十八个农业合作社,有农户2318户,人口10003人,幅员面积24.3平方公里。2004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2600万元,人均纯收入1550元。   该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7摄氏度,降雨丰沛,年日照数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日照、雨水充足,森林覆盖率达45%,无污染、生态环境优异,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境内耕作区适宜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土质以壤土、粘壤土为主,具有发展有机茶叶的独特优势。   -   历史沿革   傅家坝兴起于清朝末年,解放后,1950年成立文星人民解放委员会,1951年1月成立文星人民政府,1956年4月更名为文星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建立文星公社管理委员会,1968年11月成立文星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改为文星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元月撤文星公社管理委员会设傅家乡人民政府,隶属长赤区委、区公所领导。2001年机构改革撤长赤区委、区公所,级别为正科级。2005年撤长赤工委、办事处,隶属南江县委、县人民政府。下设党政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安全稳定办四个综合办事机构,现任-马啸风,乡长何其俊。   -   经济发展   全乡以种养业为经济结构主体,生猪、茶叶、翡翠米为全乡骨干产业,水稻制种已在该乡推广。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确认为"无公害食品基地乡",生猪年饲养量达2.2万头,南江黄羊饲养量达2400只,银花载植面积113亩,发展翡翠米原料基地3000亩,发展油菜3200亩,完成退耕还林362.5亩,2004年粮食总产量5770吨,农业总产值2230万元。现有茶园1200亩,1994年"玉-针"茶叶获农业部食品博览会金奖,吊楼村、碑梁村茶园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确认为土地资源整理和再利用项目。   -   基础设施   傅家乡道路状况良好,村村社社通公路,去年12月利用农闲对乡道路进行全面整治,块石强基,豆石铺面,路面平整,水沟畅通,确保晴雨通车。傅家集镇供水工程已全面启动,建成后日供水量达50立方米。全乡有小(二)型水库两座,去年争取资金组织劳动力对辽叶沟大坝和冯家沟水库排洪渠进行了维修,现已全面完工,现有水利设施为农业生产用水和人畜饮水可提供基本保证。   -   社会事业   傅家乡历来重视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软硬件得到较大改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傅家乡现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八所,有在校小学生125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傅家中心小学得到成都一房地产企业无偿捐助25万元用于改善教育设施,新的住宿楼正在建设之中。2003年傅家中学的成立,为傅家的教育事业向前发展走上了新的台阶。乡卫生院新大楼已竣工使用,现有病床5张,B超机一台,全乡有乡村医疗点8个,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2人,行政村卫生所覆盖率达100%,2005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70%,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巩固了越温成果。全乡已安装程控电话600多门,手机机站已开通,农网改造已全面结束,光纤电视正向农村农村延伸。在计划生育方面,加大《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宣传,大力开展"三结合"工作,2004年计划生育面达到9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   城镇建设   傅家城镇以石(石板垭)玉(玉堂水库)为轴线,以龙桥河坝为核心,以旧城改造为重点向两边扩展,全面启动傅家的城镇建设,鼓励农民上街建房,拉大城镇框架,为商品交换提供场所。傅家乡卫生院已改造竣工,中心小学宿舍楼正在建设,计划生育服务站已纳入规划。城镇管理井然有序,有专人定时扫运,随时保持街面的整洁。   -   干部队伍   乡党委号召全体乡干部要加强学习,坚持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每周一召开碰头会,安排一周工作,学习和传达县委、政府有关会议精神,周五召开学习会,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县委、政府的重要决定和决议,总结一周工作。领导班子不定期的召开党委会和民主生活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保证每个领导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因班子内耗而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要求全体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在素质上坚持"五要",即:政治上要站得稳、工作上要打得响、团结上要无遗憾、纪律上要过得去、经济上要过得硬;在工作上要做到"四保",即:保证完成安排事项、保证遵守各项制度、保证金钱上明白、保证创出特色;在作风上要把握"三实",即: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新时代党对干部的要求,着力塑造清廉朴实、团结进取、雷厉风行、实干创优的傅家干部精神。   -   发展思路   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科教兴农、科技兴乡"战略和可持续战略,开发利用好傅家的生态和环境优势,把傅家建设成为有名的绿色经济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抓好现有的优势产业,培植好后续产业,保证农民增收,进一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主要目标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生猪的支柱地位,发展壮大水稻制种新兴后续产业,根据山区玉米、小麦产量大的特点,引导群众发展南江黄羊,以提高粮食转化的附加值。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继续推广沼气和节能灶的使用,加强水利、交通、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夯实经济发展的基础,依托集镇建设,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力争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增长10%以上。我们将致力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打造"绿色品牌",加速农村奔小康的进程!   -   简介   位于张店区西南部。东与南定镇搭界,西与周村区贾黄乡为邻,南与淄川区接壤,北与马尚镇毗连。面积32.4平方公里。乡人民政府驻傅家庄。前系傅家人民公社。1983年,改建为傅家乡。1985年底,辖傅家庄、孙家庄、浮山驿、唐家庄、张冉庄、黄家庄、向阳、南家庄、宋家庄、营子、房家庄、苏村、河崖头、高家庄、小田庄、石家庄、义集、小徐庄、大徐庄19个村民委员会(19个自然村)。有居民30023人。现已撤乡并镇改为傅家镇。   古迹   傅永墓   在张店傅家乡相公庙村小学校内,封土呈圆形,直径12米,高5米,墓前原有石碑1座,上刻“北魏名臣傅永墓”,1963年失落。1984年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傅永墓,乾隆《淄川县志》记有“按魏书,傅永,字修期,清河人。屡次功赐爵贝丘县,今傅家庄懋公祠后,徐世?墓,或即傅公祠墓之讹也”。据《文献通考》载,徐世?卒后,陪葬昭陵于长安。清人毕际有撰《淄乘征》也以为此墓即“北魏傅永墓也”。在《魏书·傅永传》中也记有“葬永於所封贝丘县”,时淄川称贝丘县。  

红四乡

  红四乡位于大巴山脉西南的大南山系之南麓、南江县之西南角,乡政府驻地于惠民寨下,距南江县城63公里,地属四川盆地东北盆舷上,地形北高南低,单面扇形山区。全乡幅员面积42.6平方千米,东与沙河镇接壤,西与竹岭乡相连,北与旺苍县相望,以大南山脊分水为界,南与长赤镇为邻。位于东经55°3′,北纬66°8′。   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7.2公里,东边最终点为沙河镇华光村窦家岩,西部最终点是邓家寨,最北端为南山山脊,最南端是与长赤镇相邻的白鹿滩。境内有耕地5950亩,总人口8378人,其中:农业人口7978人,2132户。全乡共辖惠民、三清、石岩、石梁、永福、王龙、斜岩、刘家、沈坡9个村民委员会、三十四个农业合作社。   红四乡幅员辽阔,沟梁交错,可谓"六沟七梁十面坡,百度扇形碥湾多,北高南低多溪河,汇集前河成峡谷"。   -   自然资源   全境内耕地多为梯田、坡地,少是沟河良田,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甘薯、油菜;可产茶叶、银花、杜仲、黄柏等多种药材;产核桃、桃、柿、梨、柑桔、银杏。森森繁茂,有林地37461亩,森林覆盖面达60%,草地上万亩,占20%,山川秀、奇、险、幽,气候宜人,公路东西南北交错相连,溪沟河湾交错有致。森林中豹、鹿、猴、兔、羊成群戏嬉;树林上山雀、斑鸠、锦鸡、鹦鹉欢歌;山间草丛各种蛇、蛙、蜈蚣出没不断;桂花、木兰、月季花四季交相飘香,刘家沟蟠桃驰旬全川,斜岩碥樟树全县有名。   -   基础设施   ⑴公路:   境内长红(长赤至红四)公路与野正公路相连,里程9公里,计划2006年铺油筑油路,红沙(红四至沙河)公路与巴乐公路相通,里程15公里。9个村均通公路,总里程58公里,目前三清、刘家、沈坡村通行能力较差;   ⑵水利:   蓄水量275480m3,有效灌面1083亩;   ⑶电力:   全乡9个村,34个社均已通电。   ⑷通讯:   移动公司基站正在建设中,2005年9月底可望建成覆盖红四全乡的网络;光纤程控电话正在筹建;光纤电视已开通惠民、三清、永福、王龙等村的部份社。   -   机构设置   红四乡级机构除党委、纪检之外,行政机构由人大主席团和乡人民政府组成乡级机构。乡人民政府中设农业办公室、经济开发办公室、林业、民政、计生办公室、财税所、人武部、政府办公室,多半专职,少半兼职。在2000年机构改革中,下放非财政支付工资人员,乡府设三个办公室行使行政权力。即综合、经济开发、财政等办公室。(其综合办公室是党政办公合为一体),2005年机构改革后,乡府设党政、社会事务、经济发展、维稳办公室。   -   民俗文化   李家寨   1、李家寨位于惠民村一社,乡政府背面,三面绝壁,只有一面可上去,相传于嘉庚三十三年裘大老爷在此立县,只有一道寨门可上去,寨门上写到“云烟皆翱墨风起交腾,山水集金汤民安勿阜”,现上面空气清醒,视野宽广,适宜僻暑,休闲娱乐。   马路沟   2、马路沟位于红四乡东南方十华里的永福村四社的岩鹰碥之间,从此处横穿一里可到白鹿滩,相传遥远的古时有一猎人夜出打猎,见岩下良田里有一匹黑马在啃小麦,便举枪射击,马带伤向山下逃去,奔到半山腰做倒地而死。天亮猎人观之,一石马马背朝北横卧路边而死,马嘴下巴脱落,前蹄斜蹲,后腿卷缩,石马背光滑乌黑,酷似活马也。故此,人们称此处为“马路沟”。相传至今,招来无数游客驻足观赏,赞叹不已。   鸳鸯峡   3、鸳鸯峡位于红四乡永福村与红顶乡相望的前河处,沿白鹿滩顺河而下一华里即到,两岸似斧砍刀铡、悬崖峭壁,岸上两边怪石磷岣,灌木、杂草丛生,白鹤、鹭鹚鸟、锦鸡、野鸡飞渡两岸;金丝猴、猿猴两岸两岸攀枝嬉戏,脚下流水哗哗,各样各色各形各状的石卵栖在石峡滩头。抬头望一线蓝天悬挂,心旷神怡,举目四观青山绿水,流水潺潺。峡谷伸长100米时河流蜿蜒迂回后直伸向远方。峡谷北岸半里许有“二王庙”、“岩鹰嘴”、“马路沟”、“雌雄迎客松”、“永福寺”、“永福水库”,西南岸上二里许有长赤镇的“禹王宫”、长赤“十景观”、红顶乡的“鼓楼寨”。奇观异景,美不胜收。此处的两边山形好似从天而降的一对鸳鸯落地栖身,故曰“鸳鸯峡”。   雌雄迎客松   4、雌雄迎客松。沿红四乡永福村马路沟拾级而上与岩鹰碥并行一里许,便可见前方南北两棵参天大松树相峙而立,两树相距大约500米,此乃雌雄迎客松。南边这棵劲松身高15米有余,直径近90厘米,笔直挺拔,树冠犹如一把大伞,远观似黄山迎客松,近看苍翠耸立于大路旁,给人一种真正向上之感,很像一位威武不屈、身魄健壮的伟男子。距此向北行500米处又一株松树,远观枝叶繁茂,阿娜多资,也如黄山迎客松,近看站立于群石之中,高约12米,直径80厘米,迎风招展,群石形状百态,给人一种温文尔雅之感,酷似一位慈母,据考证,两株劲松已有300年的历史。把两株苍松称之为:“雌雄迎客松”。   古黄梁树   5、参天古黄梁刚劲、雄健、挺拔、伟岸对红四乡永福村二社的参天古黄梁树是真实写照。   当你游至永福水库坝上向西南角一望,像拔地而起的宝剑的树影顿时映入眼帘,不由自主地寻影而去,来到黄梁树下,一看一棵高大雄健刚劲挺拔身高25米许,身围四位高大男子围抱方可的古树耸立在作面前。树冠呈椭圆状,身形由大到小,人站树脚之下,树犹如一把宝剑刺向蓝天,有“刺破青天人未老”之感。据考证这棵黄梁树有500年之久的历史。附近农民叫它“参天古黄梁”。   千年古香樟   6、千年古香樟。用挺拔、劲秀、参天这六个字来形容斜岩村二社的大香樟树,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棵树,长在凤凰山下,村小学背后的何姓坟茔内。树高约60米,主干直径2.5米,主干往上约20米处,一分为六根主体枝干,向四面均匀地分布着。每根主枝又派生出苦干略细的分枝,形同一把巨伞,向学校斜撑着,给学生遮阳挡雨。树的年轮虽然在千年以上,可长势依然繁茂,四季常绿,树冠的覆盖面积有两亩往上。它,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雨雪风霜的隆冬,都动摇不陀往上长的决心。树主干分枝处,还伴生着一棵小棕树、黄连树和一丛灌木。这象征着大香樟树象一位慈祥的母亲,收养着三具不同种族的婴儿。大香樟树的东、西方各有一棵参天的古柏树,最西面还有一棵直径1.5米左右的小香樟树,四棵树并排矗立着,组成三个巨大的彩门。中间古柏往上约4米处有一马头,昂首东望,好象在迎接远方的游子和凯旋而归的亲人。树下地面上,北面高处,有一卧狮,埋首耸背,跃跃欲试。树下怪石嶙峋,参差排列。坟茔内墓碑错落,点缀有致。特别值行一提的是,每遇大风吹来,枝干摇曳,树叶婆娑,那摇曳的枝干象兵器碰撞,翻动的叶儿象仙女弄姿又似孔雀开屏。发出的声音有战马的嘶鸣,有群鸟的啼鸣。噫!好一出孔雀舞,好一处仙女临凡境,好一个厮杀惨烈的战场,好一幅百鸟朝凤画图。  

天池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天池乡,1959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53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至正直公路过境。辖白顶、石家院、天河、池塘、栗园、演禅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核桃。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  

双桂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双桂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60公里。面积14平方公里,人口0.7万。长赤至旺苍公路过境。辖马桑、双桂、元坝、长梁、红豆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茶子。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养蚕业发达。.  

朱公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朱公乡,1958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东风公社,1984年复置朱公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81公里。面积30.5公里,人口1.2万。正直至巴中公路过境。辖朱公、官地坪、刘家塝、杨岭、斜岩扁、桐扁岭、锦鸡垭、柏坪、方山9个村委会和朱公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境内有龙耳山景点。.  

黑潭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黑潭乡,1958年改公社,1966年改名胜利公社,1984年复黑潭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64公里。面积41.4平方公里,人口1.1万。南江至正直公路过境。辖黑潭、石笋、锅口、李家营、白虎、元顶、南鹰、景坪、窝坪、钟梁山、樟木11个村委会和黑潭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棉花。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  

双流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双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双流公社,1984年置双流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96公里。面积28.4平方公里,人口0.9万。南江至正直、正直至雪山公路过境。辖学儿梁、磨垭、红材、苏家营、元包、黄垭、万山7个村委会和双流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棉花、油菜子,特产白蜡。境内有郑家洞游览胜地。.  

元潭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元谭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62公里。面积31.5平方公里,人口0.8万。省道达川至广元公路过境。辖元潭、楠木、三峰观、治坪、回龙观、石寨子、九泉、五梁、字库9个村委会和元潭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厂和运输、饮食服务等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盛产无核橘。素有芹菜之乡美称。.  

高桥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神潭乡,1958年改高桥公社,1984年置高桥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57公里。面积33.5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至巴中公路过境。辖箭杆、龙潭、悬峰、五山庙、土门、岭上、三星、锣铜、元坨、黄梁等10个村委会和高桥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无核橘。.  

平岗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平岗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66公里。面积49.8平方公里,人口0.7万。南江至巴中公路过境。辖平岗、铜岭、小林、大坪、天井、桅杆、籽桥、张公堂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蜂蜜、白蜡。境内有国防工业重要原料铀矿。养殖业以生猪、黄羊为主。是县黄羊养殖基地乡。.  

石滩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石板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石滩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70公里。面积52.8平方公里,人口1.3万。大河至巴中公路过境。辖碾子嘴、母家坪、宋家坪、王光山、档头岭、石河寨、雪花寺、赵家河、铺垭庙9个村委会和石滩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境内有高龙坎电站。.  

北极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白极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北极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69公里。面积40.9平方公里,人口0.6万。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梭罗坪、芭蕉溪、中坊坪、范家山、乌龙垭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特产烟叶、银杏、蚕、天麻。是县黄羊最大的养殖基地乡。境内有铀矿。天平山、石鹅寺、野猪池、七星包等为旅游景点。.  

关路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官禄乡,1958年改名关路公社,1984年置关路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6公里。面积54.8平方公里,人口0.8万。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春江、临江、雄岭、白雀、云台、菖蒲、薜坪、柏垭、星火9个村委会和关路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薯类、油菜子,特产黑耳、白耳。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是县黄羊养殖基地。.  

红岩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黑岩乡1958年改公社,1966年更名红岩公社,1984年置红岩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9公里。面积49.8平方公里,人口0.3万。南江至大河公路过境。辖黑岩、石庄、双寨、云光、鞍坪、红寨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兼产薯类、豆类,特产蜂蜜、白耳。.  

贵民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贵民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60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0.2万。南江至贵民公路过境。辖铧厂、黄草包、长沟、双田4个村委会和贵民居委会。有以花岗岩、大理石、铁矿开采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玉米、薯类、小麦,特产银杏、蜂蜜、生漆。.  

沙坝乡

  南江县辖乡。1954年从通江划归南江后置汇滩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与陕西省相邻,距县府83公里。面积58.5平方公里,人口0.3万。南江至贵民公路过境。辖三园、大垭里、草坪、黄峡、高岩5个村委会。有以铁矿、磷矿开采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薯类,特产猕猴桃。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  

柳湾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麻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柳湾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44公里。面积31.2平方公里,人口0.2万。南江至贵民公路过境。辖麻柳、黄土、长河、田坪、竹坝5个村委会。有以花岗岩、大理石、铁矿开采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薯类,特产生漆、木耳、银杏。.  

汇滩乡

  南江县辖乡。1954年从通江划归南江后置汇滩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与陕西省相邻,距县府83公里。面积58.5平方公里,人口0.3万。南江至贵民公路过境。辖三园、大垭里、草坪、黄峡、高岩5个村委会。有以铁矿、磷矿开采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玉米、水稻、小麦、薯类,特产猕猴桃。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  

上两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下两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46.7平方公里,人口1.3万。省道达川至广元公路过境。辖新桥、阳光、录活、大田、东河、铁尖、钟咀、老君、江口、平桥、柏杨、黄坪、七岭、瓦坪14个村委会和下两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薯类、油菜子、玉米。运输、建筑业较发达。境内有下两电站、复合肥厂。.  

关坝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官坝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关坝乡。位于县境东北部,与陕西省相邻,距县府54公里。面积76.8平方公里,人口0.5万。省道南江至汉中公路过境。辖袁山寺、小田、石羊、周家沟、关坝、梨苹、五朗沟7个村委会和关坝居委会。有以淘金、大理石开采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特产棕片、猕猴桃。.  

寨坡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寨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52公里。面积62.9平方公里,人口0.2万。省道巴中至汉中公路过境。辖溪口、洋垭、水田坪、石龙沟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薯类。特产生漆、猕猴桃、蜂蜜。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境内有与光雾山风景区接壤的龙神店、陈家山。.  

坪河乡

  南江县辖乡。1951年置坪河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42公里。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0.9万。公路通县城。辖先锋、土台、粮山、钟山、关坊、三角、向阳、龙滩、人民9个村委会和坪河居委会。有以采矿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养殖业以生猪、山羊为主。.  

流坝乡

  南江县辖乡。1952年置流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置流坝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8.7公里。面积38.2平方公里,人口0.4万。公路通县城。辖金台、赤坝、高峰、梅岭、黑山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矿、石灰厂、水泥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薯类。.  


石滩乡特产大全




石滩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