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西宁市 >> 城西区

城西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西区谷歌卫星地图)


城西区简介

  key  城西区位于西宁市西部。总面积79平方千米。总人口为21万(2004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26种民族。区人民政府驻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邮编:810001。代码:630104。区号:0971。拼音:Chengxi Qu。地处湟水河谷地,南高北低。湟水河、南川河交汇。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79毫米。
  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西关大街街道、古城台街道、虎台街道、胜利路街道、南川西路街道、彭家寨镇。
  社会发展
  城西区地处西宁中西部,全区现辖一个镇、六个街道办事处(涉农2个),共18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区内共有汉、回、藏、土、蒙等33个民族2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1万。
  辖区有着科教领先、商贸发达、基础完善、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和行政事业单位集中等区位比较优势。区内集中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盐湖研究所、省高原医学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医学院等全省大部分科研院所,30余所中小学校合理分布于全区。新宁广场、人民公园、文化公园、西郊乐园、西宁植物园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云集。
  经济发展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实现了“十一五”开门红,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4.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919万元,增长20.3%,超出年度计划的5.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781万元,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94亿元,增长15.71%,超出年度计划的0.71个百分点。全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活区”和“三产富区”战略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55.67元,增长11.51%,成为全市第一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的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9.76元,增长12.51%,超出年度计划的0.51个百分点。
  城市荣誉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社区建设等各项事业同步发展。近几年来,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荣获“全国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首批“两基”教育达标区、“全国康复服务工作典型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创建工作先进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创建工作先进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和省、市“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1949年设一区,1954年改城西区,1956年设城西区人民委员会,1961年与城东区合并设立城区,1963年建县级城西区。
  2000年,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541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西关大街街道 37844 古城台街道 33245 虎台街道 52036 胜利路街道 20196 兴海路街道 29210 南川西路街道 37406 彭家寨镇 15475
  2001年底,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30个社区、15个村(牧)委会。
  南川西路街道:辖6个社区(沈家寨、福禄巷、西台、红星、园树、东台)、5个村委会(贾小、红星、新青、园树、沈家寨)
  虎台街道:驻虎台,辖6个社区(虎台、冷湖路、医财巷西、医财巷东、新宁路西、海晏路)
  西关大街街道:驻西关大街,辖3个社区(北气象巷、南气象巷、贾小)
  兴海路街道:驻兴海路,辖5个社区(湟岸巷、尕寺巷、兴胜巷、滨河路、中华巷)
  古城台街道:驻西关大街,辖5个社区(昆仑路东、昆仑路西、学院巷西、学院巷东、广场东)
  胜利路街道:驻胜利路,辖4个社区(公园巷、北商业巷、东交通巷、西交通巷)
  彭家寨镇:驻西川南路,辖1个社区(西川南路)、10个村委会(西北园、彭家寨、刘家寨、阴山堂、汉庄、张家湾、杨家湾、晨光、火东、火西)
  2003年底,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30个社区、18个村(牧)委会。人口212152人。
  南川西路街道:辖6个社区(沈家寨、福禄巷、西台、红星、园树、东台)、5个村委会(贾小、红星、新青、园树、沈家寨)
  虎台街道:驻虎台,辖6个社区(虎台、冷湖路、医财巷西、医财巷东、新宁路西、海晏路)、3个村委会(杨家寨、苏家河湾、殷家庄)。
  西关大街街道:驻西关大街,辖3个社区(北气象巷、南气象巷、贾小)
  兴海路街道:驻兴海路,辖5个社区(湟岸巷、尕寺巷、兴胜巷、滨河路、中华巷)
  古城台街道:驻西关大街,辖5个社区(昆仑路东、昆仑路西、学院巷西、学院巷东、广场东)
  胜利路街道:驻胜利路,辖4个社区(公园巷、北商业巷、东交通巷、西交通巷)
  彭家寨镇:驻西川南路,辖1个社区(西川南路)、10个村委会(西北园、彭家寨、刘家寨、阴山堂、汉庄、张家湾、杨家湾、晨光、火东、火西)
  乡镇简介
  【西关大街街道(Xi Guan Da Jie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南川河西岸。人口3.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2.3平方千米。辖园树庄、贾小庄、西关大街南、西关大街北、胜利路东、黄河路6个居委会和新华印刷厂等11个家委会。1964年设纸房街街道办事处,1974年更名为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
  【胜利路街道(Sheng Li Lu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湟水河南岸。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0.9平方千米。辖五四大街北、胜利路中、胜利路西、交通巷中、交通巷北5个居委会和省一建等6个家委会。1978年设立胜利路街道办事处。
  【南川西路街道(Nan Chua Xi Lu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3.7平方千米。辖南川西路上、南川西路中、南川西路下、南川西路东、南川西路西、沈家寨6个居委会和海山轴承厂等7个家委会。1963年设尕庄办事处,1974年改名为南川西路街道办事处。
  【古城台街道(Gu Cheng Tai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人口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1.7平方千米。辖同仁路、古城台、交通巷南、五四大街南、昆仑路东、昆仑路西6个居委会和水利厅等9个家委会。1963年设五四路办事处,1964年设古城台街道办事处。
  【虎台街道(Hu Tai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人口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8.2平方千米。辖虎台、新西、西川、盐建、海晏路5个居民委员会和教育学院等10个家委会。1989年设立虎台街道办事处。
  【沈家寨乡(Shen Jia Zhai Xiang)】 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中心2.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撒拉、藏等民族。面积32平方千米。辖沈家寨、南酉山、红光、红星、水磨、新青、元树、贾小、晨光、殷家庄10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沈家寨乡,属湟中县管辖,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改为红旗公社,1960年改为沈家寨公社,1984年设沈家寨乡,1986年撤销郊区后划归城西区管辖。
  【彭家寨乡(Peng Jia Zhai Xiang)】 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22.7平方千米。辖杨家寨、苏家河湾、刘家寨、西北园、彭家寨、火东、火西、汉庄、张家湾、杨家湾、阴山堂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药泉乡,属湟中县管辖,1956年划归西宁市设彭家寨乡,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后又先后更名阴山公社、彭家寨公社,1984年改设彭家寨乡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1万人 79平方公里 630104 810000 0971 查看 城西区谷歌卫星地图

城西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西关大街街道 0 0

----

查看 西关大街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古城台街道 0 0

----

查看 古城台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虎台街道 0 0 殷家庄村 查看 虎台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胜利路街道 0 0

----

查看 胜利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兴海路街道 0 0

----

查看 兴海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彭家寨镇 约1.3万人 22.7平方公里

----

查看 彭家寨镇谷歌卫星地图

城西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东区

  key 城东区位于西宁市东部。总面积114.6平方千米。2003年底,总人口214028人。以汉族为主,有回、藏、满、土等27种民族,其中回族约占总人口的29%,其它少数民族占3%。   区人民政府驻东关大街街道,邮编:810000。代码:630102。区号:0971。拼音:Chengdong Qu。   自然条件   地处河谷地带,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北境。年均温4.9℃,年降水量379毫米。   西宁市城东区位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东部,地处湟水河西宁段下游,东与平安县接壤,南与湟中县相连,西与城中区毗邻,北与互助县相接,是西宁市的东大门。下辖2个镇、20个行政村、7个街道办事处、4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为32.5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0.62万人(回族约8.9万人),占总人口的34%。区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73米,年平均气温5.7℃,年平均日照2788.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社会发展   城东区是省会西宁的东大门,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素有西宁旱码头之称。西宁火车站、货场、长途 汽车站、海关均在区内,西宁飞机场距东区最近。东区交通便捷,109国道、南绕城路、互助路、西平高速公路穿越全境;服务设施齐全,金融、餐饮、旅店、运输、医疗、旅游等服务设施完善。   数千年来,城东区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艰苦奋斗,开拓建设,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异彩纷呈的多种文化和淳朴好客的民俗民风的美好结合,亦为东区这个少数民族集聚区增添了更加神奇多彩的风情。区内西宁市东区清真大寺、“馨庐”、“宁湖”、“九眼泉”等省级重点保护的民胜古迹和旅游景点,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5月至10月的城东区,凉爽宜人,绿影婆娑,天高云淡,游人如织,民歌遍野,是旅游避暑的黄金季节。今日城东区正以她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和淳朴好客的民俗、民风,迎接海内外客商前来投资做客。   城东区是西宁市重要的工业聚集区,以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的工业企业星罗棋布。近年来,立足区位优势,开发了硼酸、硼砂、铝型材、喷塑纲窗、农用拖车、网围栏、畜产品、清真系列食品等几百个产品,近千个规格型号。区内芒硝、石膏、硅石、钾盐、皮毛等矿产资源丰富,商业贸易繁荣活跃,小商品、小食品、畜产品、汽车、摩托车、建材装饰、蔬菜、药材、瓜果等市场,与省内外大市场接轨联网,成为辐射全省的商品集散中心。   近几年,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按照“第三产业主发展、地区工业强发展、城郊农业精发展、民族团结促发展”的经济思路,牢固树立“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基础就是抓发展”的意识,加快危旧房改造,完善城区基础设施。积极协调配合全市重点工程,加快对清真巷、周家泉等片区的危旧房改造力度,加强小城建道路改造,以郁金香节、青洽会、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四创”活动等为契机,搞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引进工作,充实项目库,抓好新建、续建项目落实,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的稳定快速增长。全面落实该区“四创”活动各项目标任务,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提高公民的公共环境意识,坚决根治“脏、乱、差”重塑东区形象。   历史沿革   1949年属市辖三、四区,1953年设东关回族自治区。1954年改城东区,1961年与城西区合并设立城区,1963年建立县一级城东区。   2000年,城东区辖7个街道、2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7026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东关大街街道 30150 清真巷街道 29483 大众街街道 36223 周家泉街道 28218 火车站街道 34652 八一路街道 37524 林家崖街道 24460 乐家湾镇 17177 韵家口镇 32381   2001年底,城东区辖7个街道、2个镇,44个社区、20个村(牧)委会。   清真巷街道:辖7个社区(磨南、磨北、团结巷、胜利巷、南小街、清真巷)、1个村委会(友谊村)。   八一路街道:辖6个社区(学院、康东、康西、八一路、泰西、泰宁)。   东关大街街道:辖7个社区(东关、北关、花园、慈幼、五一、滨河、金牛)。   火车站街道:辖4个社区(互助西路南、互助西路北、褚家营、中庄)、1个村委会(王家庄)。   大众街街道:辖6个社区(树林巷、园山路、果洛路、共和路、富强巷、德令哈)、2个村委会(先进村、团结村)。   林家崖街道:辖5个社区(新村、一颗印、林家崖、车一、车二)、2个村委会(林家崖、路家庄)。   周家泉街道:辖4个社区(杨家巷、建国路、七一路、为民巷)、1个村委会(联合村)。   乐家湾镇:辖1个社区(乐家湾)、6个村委会(曹家寨、上十里铺、下十里铺、乐家湾、杨沟湾、塔尔山)。   韵家口镇:辖4个社区(互助中路、纺织、东兴、东盛)、7个村委会(褚家营、中庄、付家寨、小寨、韵家口、朱家庄、泮子山)。   2003年底,城东区辖7个街道、2个镇,44个社区、20个村(牧)委会。人口214028人。   清真巷街道:辖7个社区(磨南、磨北、团结巷、胜利巷、南小街、清真巷)、1个村委会(友谊村)。   八一路街道:辖6个社区(学院、康东、康西、八一路、泰西、泰宁)。   东关大街街道:辖7个社区(东关、北关、花园、慈幼、五一、滨河、金牛)。   火车站街道:辖4个社区(互助西路南、互助西路北、褚家营、中庄)、1个村委会(王家庄)。   大众街街道:辖6个社区(树林巷、园山路、果洛路、共和路、富强巷、德令哈)、2个村委会(先进村、团结村)。   林家崖街道:辖5个社区(新村、一颗印、林家崖、车一、车二)、2个村委会(林家崖、路家庄)。   周家泉街道:辖4个社区(杨家巷、建国路、七一路、为民巷)、1个村委会(联合村)。   乐家湾镇:辖1个社区(乐家湾)、6个村委会(曹家寨、上十里铺、下十里铺、乐家湾、杨沟湾、塔尔山)。   韵家口镇:辖4个社区(互助中路、纺织、东兴、东盛)、7个村委会(褚家营、中庄、付家寨、小寨、韵家口、朱家庄、泮子山)。   2007年2月15日,西宁市政府举行乐家湾镇移交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理签字仪式:城东区乐家湾镇(不含曹家寨村)正式委托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管理。  

城中区

  key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图)。总面积为125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为11万。 城中区是柳州市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娱乐中心。辖区面积77.67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行政区域辖静兰、河东、公园、城中、中南、水上、潭中7个街道办事处,共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居住着汉、壮、回、满、瑶、侗等22个民族。城中区辖4个街道:公园街道 城中街道 中南街道 水上街道。   城中区是柳州市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娱乐中心。辖区面积77.675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行政区域辖静兰、河东、公园、城中、中南、水上、潭中7个街道办事处,共1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6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居住着汉、壮、回、满、瑶、侗等22个民族。   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柳州,人文历史资源十分丰富。在城中区辖区内有为纪念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而兴建的柳候祠,内存韩(俞)文、柳(宗元)事、苏(轼)书而成的"荔子碑"(亦称"三绝碑");有明代柳州八贤之一的刑部左侍郎张羽中墓。有明代东门城楼;还有清代西来寺历史遗迹。   柳州自古就有"桂中商埠"之美称,城中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拥有工贸大厦、五星商厦等一大批高质量、商档次的商业网点和专业批发市场。区内商贾云集,贸易发达,已形成良好的投资交易氛围。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城中区经济的支柱,在三次产业中,三产比例达77%。   城中区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设施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市桂剧团、彩调团、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广电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娱场所和科教基地都分布在辖区,区内还分布有广西工学院、柳州高级中学,市第十二中学、景行小学等学校。   农业资源   城中区气候属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交替过渡气候带,全年年均温20.5℃,年降雨量1490mm,全年日照时数1635小时,年积温6688℃,无霜期310-340天,极端高温为39.2℃,极端低温为-3.8℃,光、热、降水资源十分丰富。土壤主要有沙页岩红壤,第四纪红壤、河流冲积土。地形地貌以峰林谷地、石灰岩孤峰平原、矮山低丘为主,境内多缓坡丘陵,有珠江干流的柳江环绕过境,三面环江成半岛状,形成冬暖夏凉的独特小气候。城中区的农业,辖六个村委、七十二个村民小组,全区森林面积31200亩,耕地面积11808亩,农业总人口14052人。城中区种植业以蔬菜、水果生产为主,兼种甘蔗、花生、黄豆等经济作物,养殖业以二元杂母猪和家禽为主。   2006年,城中区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加强对农民征地安置补偿费管理和使用的引导。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优质农作物种植产量进一步增加,规模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较快,“农家乐”、水果节等园地经济吸引力增强。及时为农民办理《绿色通道通行证》,利用柳州市农业信息网组织农产品进行网上展销,进一步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森林防火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达100%。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牛车坪村、柳东村小丹冲、河东村茅洲屯、环江村人饮工程和环江电灌水渠工程相继完成,全年水利建设投入达123万元。   经济发展   城中区工业以发展高新、高科企业为先导,以发展汽车配件业为重点,形成了汽配、印刷、针织、冶金、模具生产等工业部门。辖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14家,主要分布于河东新区半岛一带。河东新区半岛为未柳州市新的行政管理中心,这里风景优美,交通便利,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发展潜力巨大。   城中区是柳州拥有数百年历史和商贸传统的商业中心,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位于河北半岛的“五角星”商业区域是整个城市的核心商业区,在柳州市民心目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目前形成了以五星街、丽晶宾馆等大型商场、酒店为主体,龙城路、解放路等特色街为支撑的城市中心商业区。龙城路、五一路以销售高科技数码产品及高附加值商品为主;解放南路以娱乐、休闲和购物功能为特色;罗池路、曙光路借助东门城楼等历史文化遗产,体现旅游文化的商业特色;曙光路则计划按民族传统商业特色改造成现代商业步行街。   随着市行政中心东迁,城中区所辖河东新区将成为新的城市中心,为商品连锁零售业和房地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旅游资源   柳州市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是她的特色,市区山环水绕,柳江蜿蜒穿过,“江流曲似九回肠”,展现出“世界第一自然盆景”的美丽风姿。城中区集中拥有众多文化古迹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有600多年历史的东门城楼屹立于柳江河畔,是目前柳州市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是柳州及广西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占地1.1万公顷的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是广西著名的“天然氧吧”,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绿荫如盖。其所在的莲花山地区将建设成为西南最大的生态休闲度假区。   历史沿革   城中区成立于1979年。   2000年,城中区辖4个街道:公园街道、城中街道、中南街道、水上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74764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城中街道 7756 公园街道 41100 中南街道 25382 水上街道 526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7号):撤销柳州市市郊区,将原郊区的柳东镇和鱼峰区的谭中街道划归柳州市城中区管辖。城中区管辖面积从原来的2.89平方千米,扩大为77.675平方千米,人口由原来的7.84万人,增加到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95万人)。   2003年城中区行政区划一览   001 城中街道 辖:广场、龙城、五星、东门4个社区居委会。   002 公园街道 辖:弯塘、柳侯、罗池、东台、水上5个社区居委会。   003 中南街道 辖:福柳新都、西门、映山、青云4个社区居委会。   004 潭中街道 辖:鹿山、桂中、峻岭、文昌、工学院5个社区居委会。   100 柳东镇 辖:窑埠、牛车、河东、柳东、环江、静兰6个村委会。   2005年7月,撤销城中区柳东镇,新设河东、静兰2个街道办事处。   二、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      区域概况   城中区位于西宁市中部。总面积10.5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5万(2004年)。以汉族为主,有回、藏、满、土、蒙古等26种少数民族。区人民政府驻饮马街街道东大街,邮编:810000。代码:630103。区号:0971。拼音:Chengzhong Qu。地处河谷地带,南高北低。南川河、湟水河流经境内,地下水源丰富。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79毫米。   城中区地处青海省省会西宁市中心,是古城西宁的发祥地,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也是全省政治、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辖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下辖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个行政村,人口16.83万人,有汉、回、藏、蒙、满、土、撒拉等28个民族。   社会发展   城中区是以三产为主要特色的城区,自古就是商贸云集之地,有着发展三产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西、南、北大街区域是西宁市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其传统和现代新型商业服务网点星罗棋布。共有各类集贸市场20余处,个体工商户12000多户,私营企业1000余家,随着“富民强区”战略的实施,借助西部大开发强劲的东风,城中区进一步加快了大型专业市场、商业网点和投资环境建设。2003年,城中区确定了水井巷商务区规划建设项目,商务区总面积61.32公顷,分为商务核心区、商业核心区、文化娱乐区和高尚居住区。目前,正在进行项目街建设的启动工作。   近年来,城中区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政策和工作方针,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改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通讯便利畅达,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区内现有各类学校30余所,医院15所,卫生研究机构3所,各类诊所130余所,医疗环境、卫生体系完备;影剧院、文化宫、少年宫、俱乐部20余个,体育场、馆4座,文化娱乐、体育设施齐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蓬勃开展,2005年被授予“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称号。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行政区划   城中区辖6个街道:人民街街道、南滩街道、仓门街街道、礼让街街道、饮马街街道、南川东路街道。   历史沿革   1949年属西宁市一、二区。1954年分属城东、城西区,1956年设立城中区(区级),1960年撤城中区并入城东、城西区,次年两区合并成立城区,1963年建县级城中区。   2000年,城中区辖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4852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饮马街街道 26346 南滩街道 33008 仓门街街道 18792 礼让街街道 30818 人民街街道 15077 南川东路街道 24480   2001年底,城中区辖饮马街、仓门街、人民街、礼让街、南滩、南川东路6个街道,31个社区、4个村(牧)委会。   人民街街道:驻人民街,辖4个社区(南关街、人民街、水井巷、民主街)   礼让街街道:驻礼让街,辖5个社区(长江路、七一路西、礼让街西、礼让街东、解放路南)   仓门街街道:驻生产巷,辖5个社区(莫家街、石坡街、宏园、前营街、健康巷)   南滩街道:驻农建街,辖6个社区(滩东、南山东、南山、南滩西、南山西、新青)   饮马街街道:驻文化街,辖5个社区(上滨河路、七一路、饮马街、东大街、法院街)   南川东路街道:驻南川东路,辖6个社区(南川东路第一社区(暂定)、南川东路第二(暂定)、南川东路第三(暂定)、南川东路第四(暂定)、南川东路第五(暂定)、南川东路第六(暂定))、4个村委会(南园、红光、水磨、南酉山)   2003年底,城中区辖饮马街、仓门街、人民街、礼让街、南滩、南川东路6个街道,31个社区、4个村(牧)委会。人口150499人。   人民街街道:驻人民街,辖4个社区(南关街、人民街、水井巷、民主街)   礼让街街道:驻礼让街,辖5个社区(长江路、七一路西、礼让街西、礼让街东、解放路南)   仓门街街道:驻生产巷,辖5个社区(莫家街、石坡街、宏园、前营街、健康巷)   南滩街道:驻农建街,辖6个社区(滩东、南山东、南山、南滩西、南山西、新青)   饮马街街道:驻文化街,辖5个社区(上滨河路、七一路、饮马街、东大街、法院街)   南川东路街道:驻南川东路,辖6个社区(南川东路第一、南川东路第二、南川东路第三、南川东路第四、南川东路第五、南川东路第六)、4个村委会(南园、红光、水磨、南酉山)   街道简介   【人民街街道(Ren Min Jie Jie Dao)】 位于区境中南部。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面积0.4平方千米。辖上人民街、下人民街、民主街、西关街、南关西、南关中、水井巷、人民街3号院、汽车一公司、市政府院10个居委会。1954年属南大街街公所,1956年、1958年先后易名南大街街道办事处和人民街公社,1963年改设人民街街道办事处。   【礼让街街道(Li Rang Jie Jie Dao)】 位于区境西北部。人口2.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等。总面积1.5平方千米。辖北礼让街、南礼让街、大同街、自新巷、解放路、北大街西、教场街、互助巷、南长江路、北长江路、七一路西11个居委会。解放初期为西宁市第二区礼让街政府,1956年、1958年、1967年先后易名礼让街办事处、北大街公社和礼让街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礼让街办事处。   【仓门街街道(Cang Men Jie Jie Dao)】 位于区境东部。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面积1平方千米。辖仓门街、生产巷、石坡街、莫家街、雷鸣寺街、上宏觉寺街、下宏觉寺街、前营街、南关街9个居委会。1956年为城中区人民公社仓门街分社,1963年改设仓门街街道办事处。   【南滩街道(Nan Tan Jie Dai)】 位于区境南部。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面积2.7平方千米。辖南滩东、南滩西、南山路东、南山路西、南山路中、南山、上新青路、新青路中、下新青路9个居委会和省皮毛被服厂等4个家委会。办事处始建于1977年。   【饮马街街道(Yin Ma Jie Jie Dao)】 位于区境北部。人口2.3万,以汉族为主。面积1.5平方千米。辖观门街、兴隆巷、文化街、饮马街、大新街、新民街、法院街、玉井巷、七一路、上滨河路、北大街11个居委会。1956年由西宁市第一区第一街政府改设饮马街街道办事处,1958年与礼让街办事处合并成立“卫星公社”,1963年设饮马街街道办事处。   【南川东路街道(Nan Chuan Dong Lu Jie Dao)】 位于区境西南部。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面积4.5平方千米。辖按一至十三序数排列的13个居委会。1969年设立南川东路街道办事处。   

城西区

  key  城西区位于西宁市西部。总面积79平方千米。总人口为21万(2004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26种民族。区人民政府驻西关大街街道五四大街,邮编:810001。代码:630104。区号:0971。拼音:Chengxi Qu。地处湟水河谷地,南高北低。湟水河、南川河交汇。年均气温4.9℃,年降水量379毫米。   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西关大街街道、古城台街道、虎台街道、胜利路街道、南川西路街道、彭家寨镇。   社会发展   城西区地处西宁中西部,全区现辖一个镇、六个街道办事处(涉农2个),共18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区内共有汉、回、藏、土、蒙等33个民族26.7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2.1万。   辖区有着科教领先、商贸发达、基础完善、环境优美、人文氛围浓厚和行政事业单位集中等区位比较优势。区内集中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盐湖研究所、省高原医学研究所、青海师范大学、青海医学院等全省大部分科研院所,30余所中小学校合理分布于全区。新宁广场、人民公园、文化公园、西郊乐园、西宁植物园等公共休闲娱乐场所云集。   经济发展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平稳、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目标,实现了“十一五”开门红,为全面完成“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4.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6919万元,增长20.3%,超出年度计划的5.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7781万元,增长2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7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94亿元,增长15.71%,超出年度计划的0.71个百分点。全区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活区”和“三产富区”战略全面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155.67元,增长11.51%,成为全市第一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的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49.76元,增长12.51%,超出年度计划的0.51个百分点。   城市荣誉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社区建设等各项事业同步发展。近几年来,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荣获“全国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首批“两基”教育达标区、“全国康复服务工作典型区”、国家级科技进步先进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创建工作先进区”、“全省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创建工作先进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农村牧区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先进集体和省、市“双拥模范区”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1949年设一区,1954年改城西区,1956年设城西区人民委员会,1961年与城东区合并设立城区,1963年建县级城西区。   2000年,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2541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西关大街街道 37844 古城台街道 33245 虎台街道 52036 胜利路街道 20196 兴海路街道 29210 南川西路街道 37406 彭家寨镇 15475   2001年底,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30个社区、15个村(牧)委会。   南川西路街道:辖6个社区(沈家寨、福禄巷、西台、红星、园树、东台)、5个村委会(贾小、红星、新青、园树、沈家寨)   虎台街道:驻虎台,辖6个社区(虎台、冷湖路、医财巷西、医财巷东、新宁路西、海晏路)   西关大街街道:驻西关大街,辖3个社区(北气象巷、南气象巷、贾小)   兴海路街道:驻兴海路,辖5个社区(湟岸巷、尕寺巷、兴胜巷、滨河路、中华巷)   古城台街道:驻西关大街,辖5个社区(昆仑路东、昆仑路西、学院巷西、学院巷东、广场东)   胜利路街道:驻胜利路,辖4个社区(公园巷、北商业巷、东交通巷、西交通巷)   彭家寨镇:驻西川南路,辖1个社区(西川南路)、10个村委会(西北园、彭家寨、刘家寨、阴山堂、汉庄、张家湾、杨家湾、晨光、火东、火西)   2003年底,城西区辖6个街道、1个镇,30个社区、18个村(牧)委会。人口212152人。   南川西路街道:辖6个社区(沈家寨、福禄巷、西台、红星、园树、东台)、5个村委会(贾小、红星、新青、园树、沈家寨)   虎台街道:驻虎台,辖6个社区(虎台、冷湖路、医财巷西、医财巷东、新宁路西、海晏路)、3个村委会(杨家寨、苏家河湾、殷家庄)。   西关大街街道:驻西关大街,辖3个社区(北气象巷、南气象巷、贾小)   兴海路街道:驻兴海路,辖5个社区(湟岸巷、尕寺巷、兴胜巷、滨河路、中华巷)   古城台街道:驻西关大街,辖5个社区(昆仑路东、昆仑路西、学院巷西、学院巷东、广场东)   胜利路街道:驻胜利路,辖4个社区(公园巷、北商业巷、东交通巷、西交通巷)   彭家寨镇:驻西川南路,辖1个社区(西川南路)、10个村委会(西北园、彭家寨、刘家寨、阴山堂、汉庄、张家湾、杨家湾、晨光、火东、火西)   乡镇简介   【西关大街街道(Xi Guan Da Jie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南川河西岸。人口3.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2.3平方千米。辖园树庄、贾小庄、西关大街南、西关大街北、胜利路东、黄河路6个居委会和新华印刷厂等11个家委会。1964年设纸房街街道办事处,1974年更名为西关大街街道办事处。   【胜利路街道(Sheng Li Lu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湟水河南岸。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0.9平方千米。辖五四大街北、胜利路中、胜利路西、交通巷中、交通巷北5个居委会和省一建等6个家委会。1978年设立胜利路街道办事处。   【南川西路街道(Nan Chua Xi Lu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3.7平方千米。辖南川西路上、南川西路中、南川西路下、南川西路东、南川西路西、沈家寨6个居委会和海山轴承厂等7个家委会。1963年设尕庄办事处,1974年改名为南川西路街道办事处。   【古城台街道(Gu Cheng Tai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人口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1.7平方千米。辖同仁路、古城台、交通巷南、五四大街南、昆仑路东、昆仑路西6个居委会和水利厅等9个家委会。1963年设五四路办事处,1964年设古城台街道办事处。   【虎台街道(Hu Tai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北部。人口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8.2平方千米。辖虎台、新西、西川、盐建、海晏路5个居民委员会和教育学院等10个家委会。1989年设立虎台街道办事处。   【沈家寨乡(Shen Jia Zhai Xiang)】 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市中心2.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撒拉、藏等民族。面积32平方千米。辖沈家寨、南酉山、红光、红星、水磨、新青、元树、贾小、晨光、殷家庄10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沈家寨乡,属湟中县管辖,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改为红旗公社,1960年改为沈家寨公社,1984年设沈家寨乡,1986年撤销郊区后划归城西区管辖。   【彭家寨乡(Peng Jia Zhai Xiang)】 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22.7平方千米。辖杨家寨、苏家河湾、刘家寨、西北园、彭家寨、火东、火西、汉庄、张家湾、杨家湾、阴山堂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药泉乡,属湟中县管辖,1956年划归西宁市设彭家寨乡,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后又先后更名阴山公社、彭家寨公社,1984年改设彭家寨乡  

城北区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总面积138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9万(2004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藏、蒙古等民族。区人民政府驻朝阳街道朝阳西路,邮编:810001。代码:630105。区号:0971。拼音:Chengbei Qu。地处湟水谷地,地势北高而东南低,由西向东平缓倾斜,北川河自北向南汇入湟水,湟水河贯境。年均气温4.9℃,年均降水量379毫米。   城北区辖3个街道、2个镇:朝阳街道、小桥大街街道、马坊街道、大堡子镇、廿里铺镇。   地理环境   城北区位于西宁市西北部,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人口25.3万人,有汉、回、藏、蒙、土等30个民族。下辖大堡子镇、二十里铺镇和小桥、朝阳、马坊3个街道办事处,38个行政村,23个社区居委会,是西宁市最大的新型市辖区。青藏铁路、宁大铁路横穿区内西、北两川,宁大公路、宁湟公路、兰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桥使市区和郊县相连。区内有2O余条公交线路,移动通讯、数据交换、因特网络覆盖全区,交通通讯便捷;具有渊源历史的沈那遗址、北禅寺宁寿塔,利用神奇的丹霞地貌倚山而建的"土楼",突兀峭壁的"露天金刚",神奇的"九窟十八洞"引人入胜,更有那大墩岭的哥特式建筑公园,令国内外游客留连忘返。区内大中专院校和农牧科研院所相对集中,全省重点综合高校青海大学座落区内,人才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科技专业人才5000余人,医疗设施完善,布局合理。陶瓷、家具、建材、中藏药等20余处大型封闭式专业市场规模宏大,设施配套。北山寺家俱石材装饰材料市场、湟水河市场、北山国际小商品城、朝阳建材综合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构成了全省最大的物资集散区,钢材、木材、陶瓷、化肥等生产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向全省及西藏地区。   风土人情   城北区有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各种人文景观十三处,这里夏秋气候凉爽,是理想的避暑胜地,灿烂的河湟文化给北区平添了无穷魅力。丝绸南路上一个闻名遐迎的明珠-北禅寺巍峨绚丽,具有4000年左右历史的沈那遗址-河湟古羌族人的聚落村,利用神奇的丹霞地貌倚山而建的"土楼观",距今有1900年的悠久历史,以其中第二大悬空寺的神奇风采享誉国内外,神奇的"九窟十八洞"引人入胜,更有那大墩岭的哥特式建筑公园,令国内外游客留连忘返,还有尚待开发"吴仲汉墓群"、"西杏园古人类遗址"、"花园台遗址"充分体现出北区旅游文化深厚的底蕴。近年来,蓬勃兴起的茶园文化,吸引了西宁及周边的大量游客,给北区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基础设施   城北区是西宁市的交通枢纽,青藏铁路、宁大公路横贯区内,宁大公路、宁湟公路、兰西高速公路,海湖路立交桥与市区和郊县相连,区内有20余条公交路线。邮电通讯设施先进,移动通讯、数据交换、因特网络全区覆盖,交通通讯便捷。近年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完成了海湖路北段二期、朝阳互通立交桥、西湟一级公路、海湖路桥等省市重点工程的拆迁工作:投入8OOO万元完成城市支干道路改扩建、实施了绿化、亮化工程,同时进一步加大村级道路硬化工程。目前,主要街道高楼鳞次栉比,道路整洁干净,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为客商投资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十一五"期间,城北区将进一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人为本,围绕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重点围绕城市路网、水网、绿网、亮网、房地产开发等,集中力量继续抓好交通、水利、电力、村容村貌、市政设施、园林绿化、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   工业经济   城北区是西宁市最大的工业聚集区,区内有工业企业245家,特种钢材、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硅铁、手工藏毯、牛羊绒制品等蜚声海内外,已形成以冶金、机械为支柱,化工、建材、轻纺、制药、电力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已辐射到全国及海外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形成了以北山家具石材灯饰市场、湟水河市场、朝阳钢材市场及北山国际小商品批发市场为骨干的生产资料、建材、家具市场体系,成为青海省内最大的物流集散地。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96116万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55293万元,工业增加值占到西宁市总量的四分之一。十一五期间,北区将继续立足区位优势,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工业发展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突出竞争力的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依托生物园区、西钢和北川工业经济带的冶金、机械制造、生物保健、制药、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配套服务,培育扶持一批劳动密集型、积极服务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型中小企业,延长产业链,完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以产业园区和集团大企业为载体,中小企业为基础,特色产业为优势,大项目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农业生产   城北区是全市重要的农业区,湟水河、北川河从区内穿过,水利条件优越,土地肥沃。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39O95亩,经济作物占总播种面积的80%左右。近年来,北区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城郊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努力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名、特、优产品生产发展。以蔬菜、花卉、苗木、中藏药材为主的经济类作物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已形成了西宁市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花卉种植基地和高效农业示范区。2005年,菜、菌、花卉、养殖等支柱产业产值达到1.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88元。   "十一五"期间,城北区将坚持"市场导向、凸显特色、展示亮点、做强品牌、持续发展"的原则,抓好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巩固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进一步壮大蔬菜、花卉、食用菌、奶牛、苗木、农副产品仓储运输加工等六大产业。   商贸物流   城北区陶瓷、家具、建材、中藏药等10余处大型封闭式专业市场规模宏大,设施配套,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建成了北山寺家俱石材装饰材料市场、湟水河市场、北山国际小商品城、东凤汽车青海煜展中心和朝阳建材综合市场等特色专业市场。钢材、陶瓷、木材、化肥等商品主要集中在北区,是全市最大的仓储集中区。惠客家超市和三田小商品购物城等享有较高的知名度。集交易、运输、仓储以及配送、转运中心和配套服务为一体的现代综合物流基地朝阳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中。   科技文卫   城北区形成以基础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成人、学校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格局。全区有各类学校5O余所,在校学生3万余人,其中中小学21所。近年来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明显增强。有各类科研机构及综合服务机构5所,全区科学技术专业人员50OO余人。区内省、市、区三级医疗网络,星罗棋布,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十足和长远的发展。辖区有医疗机构178家,其中市级医院2家,区级医院5家。先后设立了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预防和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区有医药卫生人员1200余人,设置病床1000余张。"十一五"期间,该区将依托青海大学科研优势,努力在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高原生态环境、盐湖化工、水利水电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将廿里铺地区建设成教、学、研为一体,工、农、医、经四大学科为主干,立足青海,面向西部培养青海乃至西部地区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支持青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省高科技研究、科技创新和人才基地。   历史沿革   1986年撤销西宁郊区建置,由城西区析置城北区,原郊区所辖乡分别划归城东、城西、城北区。   2000年,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21026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朝阳街道 50656 小桥街道 57733 马坊街道 20090 三其街道 27094 大堡子镇 29449 廿里铺镇 25243   2001年底,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23个社区、38个村(牧)委会。   三其街道:驻柴达木路478号,辖4个社区(幸福、欣乐、新村、光明)   小桥街道:驻小桥大街39号,辖6个社区(新海桥、盐庄、建设巷、毛胜寺、小桥大街、新世纪)、5个村委会(毛胜寺、陶家寨、陶新村、北杏园、小桥村)   朝阳街道:驻朝阳西路16号,辖5个社区(朝阳一、朝阳二、朝阳三、祁连路一、祁连路二)、5个村委会(寺台子、朝阳、祁家城、北园、新民)   马坊街道:驻柴达木路118号,辖4个社区(马坊一、马坊二、马坊三、马坊四)、3个村委会(盐庄、马坊、西杏园)   大堡子镇:驻柴达木路84号,辖2个社区(大堡子一、大堡子二)、14个村委会(宋家寨、大堡子、晋家湾、三其、陶北、朱南、朱北、陶南、严小、汪家寨、一其寨、关仲、巴浪、鲍家寨)   二十里铺镇:驻宁大路81号,辖2个社区(宁大路一、宁大路二)、11个村委会(石头磊、二十里铺、莫家庄、花园台、小寨、孙家寨、魏家庄、新村、九家湾、郭家塔、双苏堡)   2003年底,城北区辖4个街道、2个镇,23个社区、38个村(牧)委会。人口188860人。   三其街道:驻柴达木路478号,辖4个社区(幸福、欣乐、新村、光明)   小桥街道:驻小桥大街39号,辖6个社区(新海桥、盐庄、建设巷、毛胜寺、小桥大街、新世纪)、5个村委会(毛胜寺、陶家寨、陶新村、北杏园、小桥村)   朝阳街道:驻朝阳西路16号,辖5个社区(朝阳一、朝阳二、朝阳三、祁连路一、祁连路二)、5个村委会(寺台子、朝阳、祁家城、北园、新民)   马坊街道:驻柴达木路118号,辖4个社区(马坊一、马坊二、马坊三、马坊四)、3个村委会(盐庄、马坊、西杏园)   大堡子镇:驻柴达木路84号,辖2个社区(大堡子一、大堡子二)、14个村委会(宋家寨、大堡子、晋家湾、三其、陶北、朱南、朱北、陶南、严小、汪家寨、一其寨、关仲、巴浪、鲍家寨)   二十里铺镇:驻宁大路81号,辖2个社区(宁大路一、宁大路二)、11个村委会(石头磊、二十里铺、莫家庄、花园台、小寨、孙家寨、魏家庄、新村、九家湾、郭家塔、双苏堡)   2004年7月,西宁市城北区区划调整,街道办事处由4个调整为3个: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乡镇简介   【小桥街道(Xiao Qiao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3.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满等民族。面积3.5平方千米。辖柴达木路、海西路、小桥大街、祁连路、建设巷南、建设巷中、建设巷北、毛胜寺南、毛胜寺中 9个居委会和安装公司等10个家委会。1949年属西宁市六区,1953年为郊区第七乡,1956年改为小桥街道办事处,1960年改为小桥公社,1964年复设小桥街道办事处(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管辖。   【朝阳街道(Chao Yang Jie Dao)】 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藏等民族。面积6平方千米。辖朝东一、朝东二、朝东三、朝西一、朝西二、祁连路一、祁连路二、祁连路三 8个居委会和山川厂等10个家委会。原属小桥办事处管辖,1978年设朝阳街道办事处(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管辖。   【马坊街道(Ma Fang Jie Dao)】 位于区境中南部。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土等民族。面积4平方千米。辖盐庄、工程机械厂、马坊东、马坊中、马坊西、西杏园、火车西站、九运公司8个居委会和马坊面粉厂等3个家委会。原属小桥街道办事处管辖,1973年设立马坊街道办事处,隶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2004年7月,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大堡子街道(Da Bu Zi Jie Dao)】 位于区境西部,距区府驻地15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满、回、藏等民族。面积4平方千米。辖大堡子第一、二、三3个居委会。1972年设立大堡子居民委员会,1979年设立大堡子街道办事处(属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   【廿里铺街道(Er shi Li Pu Jie Dao)】 位于区境中部,距市、区府驻地10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满、蒙古等民族。面积7.5平方千米。辖石头磊、陶家寨、廿里铺、莫家泉湾东、莫家泉湾西5个居委会和奶牛场等3个家委会。1974年设廿里铺居委会,1979年设廿里铺街道办事处,划归城西区,1986年划归城北区。   【三其街道(San Qi Jie Dao)】 位于区境西南部。距区府驻地12千米。人口2.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满、回、蒙古等民族。面积2.4平方千米。辖三其一至八依序排列的8个居委会。原属马坊街道管辖,1977年设立三其街道办事处。2004年7月,撤销三其街道办事处,并入马坊街道办事处。   【廿里铺乡(Er shi Li Pu Xiang)】 位于区境北部,距市府驻地10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民族。面积30平方千米。辖魏家庄、九家湾、郭家塔、双苏堡、花园台、孙家寨、小寨、莫家庄、廿里铺、新村、石头磊、陶新、陶家寨、北新园14个村委会。解放前属湟中县永兴乡、德胜乡和北丰镇管辖,1949年永兴乡改中兴乡。1954年将中兴乡和北丰镇合并改为莫家泉湾乡,德胜乡改为朝阳乡,划归西宁市管辖。1958年归属后子河公社,1961年两乡合并成立廿里铺公社,1984年改设廿里铺乡,1986年划归城北区。   【马坊乡(Ma Fang Xiang)】 位于区境东南部。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民族。面积25平方千米。辖马坊、西杏园、盐庄、小桥、毛胜寺、祁家城、朝阳、寺台子、北园、南园、新民11个村委会。1949年属湟中县三其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1961年成立马坊公社,1984年改设马坊乡,1986年划归城北区。   【大堡子乡(Da Bu Zi Xiang)】 位于区境西南部,湟水河北岸,距、区府驻地15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等民族。面积45平方千米。辖大堡子、吴仲、巴浪、晋家湾、陶北、陶南、三其、乙其寨、汪家寨、宋家寨、鲍家寨、严小、朱南、朱北14个村委会。1949年属湟中县管辖,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属东风公社,1961年成立大堡子公社,1984年设大堡子乡,1986年划归城北区。   

大通县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北部,属省会西宁市辖县,全县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辖22个乡、6个镇,41万人,人口密度129人/平方公里。   自然资源   物产资源丰富。可利用草场234万亩;林地面积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位居全省第一。野生植物众多,药用植物有160多种,赤芍、青艽、茵陈、大黄等远销北京、上海等地。沙棘林面积12万亩,白桦林面积6万亩,开发生产的沙棘油、沙棘汁、白桦汁等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土特产品种繁多,蚕豆、蕨菜、活牦牛等畅销国际市场。珍禽异兽有白唇鹿、麝、棕熊、紫、猞猁、蓝马鸡等20多种。已探明的矿种达31种,其中煤、石英石、白云石、石灰石、方解石、长石、高岭土、粘土等储量可观。水资源丰富,黄河的三级支流北川河贯穿全县,较大的河流还有宝? 理想的旅游暑胜地。   大通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间长,年降雨量为450--800毫米,年均气温4.7°C,夏季凉爽宜人,自然景观独特,是青海省重要的旅游风景区之一,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自然风景旅游事业具有良好的前景。   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县城距西宁仅35公里,距西宁曹家堡飞机场不到50公里。227国道线(即宁张公路)贯穿全境,县内公路连通28个乡镇,宁大铁路通达县城,此外,各大厂矿有专用支线七条,能满足运输需要。   邮电通讯发达。 电话号码升至七位,20000门程控直拨电话已与西宁市联网,可与国内外直拨,无线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已开通四年,电报发已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实现了市话交换程控化、长途转输数据化、无线寻呼自动化。   地区电能充足。县内建有青海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桥头发电厂,目前装机容量已达68万千瓦。县内还有小型水电站,加上西北最大的水电厂──龙羊峡电厂直接输送,为大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大通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500家粮食大县之一。现有耕地面积79万亩,盛产小麦、蚕豆、油菜、青稞等,其中蚕豆、油菜是地方优势特色作物。以粒大匀称、籽实饱满、争泽光亮、营养丰富而享有盛誉的大通蚕豆,年出口量占全省出口量的40%以上;用油菜籽生产的信用植物油──青油、色拉油、因色清味香畅销省内外。家庭养殖和草原放牧互补的农区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肉、蛋、奶、禽。   大通县是青海省重点工业区之一。青海铝业公司、长青铝业公司、苏青氯酸盐公司、桥头发电厂、青海重型机床厂、青海黎明化工厂、大通矿务局、青海第一、第二水泥厂等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坐落在大通境内,使大通成为全省煤炭、电力、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建材、轻工等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地方工业蓬勃发展,全县已形成硅酸盐、煤炭、冶金、化工、机械、饮料食品、粮油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乡镇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   商业贸易活跃,市场繁荣。全县有较大的集贸市场22处,商业网点近百个。已有10万居民的桥头镇,建有公园3个,自来水厂1个,文化广场一处,还有较好的文化、卫生、金融、广播、电视、体育等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   大通县是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内陆城市西宁市的市辖县,享有国务院赋予的同沿海开发放城市相同的优惠政策。   乡镇简介   【桥头镇(Qiao Tou Zhen)】 位于县境东南部,县府驻地。人口6.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16.2%,藏族占3.2%。面积33.6平方千米。辖胡基沟、向阳堡、红河限、暗门滩、元树尔、小煤洞、大煤洞7个村委会和人民路、解放北路、解放南路、桥东、牦牛山、园林北路、园林南路7个居委会。1952年建桥头乡,1956年设桥头镇。1958年改为五星人民公社,次年更名为桥头公社。1965年复设桥头镇。   【城关镇(Cheng Guan Zhen)】 1957年前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39.8%,土族占13.9%。面积43.6平方千米。辖东门、下毛佰胜、上毛佰胜、好来、城关、西门、西关、龙曲、塔哇、贝寺、张家庄、大庄、阳坡庄、柳树庄、李家磨、上寺咀、下寺咀、铁家庄、林家台、沙巴图20个村委会和城关1个居委会。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佰胜堡,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佰胜镇。1951年设城关镇,1952年改城关乡,1956年复设城关镇。1958年并入互助公社,1959年改城关公社。1984年改为城关镇。   【新城乡(Xin Che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16.4%。面积59.2平方千米。辖新城、上关、后庄、南关、古城、上庙、下庙、窑庄、后子沟9个村委会。民国廿五年(1936年)设永安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新城乡,1951年改第五区第一乡,1952年复设新城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管辖,1960年又划归大通县设新城公社,1984年改为新城乡。   【黄家寨乡(Huang Jia Zhai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0千米。人口2.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蒙古等民族。面积29.7平方千米。辖黄家寨东村、黄家寨西村、东柳、下陶家寨、上陶家寨、杨家寨、许家寨、上赵家磨、下赵家磨9个村委会。民国廿五年(1936)设黄家乡,次年改永和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又改为黄家寨乡。1951年改第五区第三乡,1952年又复称黄家寨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为七.一三人民公社,1960年又划归大通县管辖,1963年设黄家寨公社,1984年复改黄家寨乡。   【清平乡(Qing Pi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等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6.1%。面积38.1平方千米。辖平东、阿家、索家、上柴家堡、下柴家堡、大哈门、兴太、陈家、寺尔庄、平地庄、台台11个村委会。1956年设清平乡,1958年合并为景阳公社,1961年析置清平公社,1966年合并为黄家寨公社,1984年改设为清平乡。   【长宁乡(Chang Ni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4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民族,回族占总人口16.3%。面积27.2平方千米。辖长宁、王家庄、新寨、下严、甘沟门、宋家庄、韩家山7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设长宁乡,1950年仍设长宁乡划归西宁市,1963年又复归大通县设长宁公社。1966年合并为后子河公社,1984年改为长宁乡。   【后子河乡(Hou Zi He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8%。面积44平方千米。辖东村、西村、尕庄、陈家庄、戴家庄、上孙家寨、中咀山、黑沟、红崖、康家、田家、殷家、汪家、双庙、河滩15个村委会。1949年建后子河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管辖,1958年为七.一三公社,1959年改为后子河公社,1963年又复归大通县,1984年改为后子河乡。   【景阳乡(Jing Ya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蒙古等民族。面积54平方千米。辖后山、甘树湾、苏家堡、山城、土关、什家、大寺、小寺、寺沟、大寨、小寨11个村委会。1954年建苏家堡乡,1956年改为景阳乡,1958年为景阳公社,1984年改为景阳乡。   【岗冲乡(Gang Cho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回族占总人口的46.4%。面积52.4平方千米。辖上岗冲、下岗冲、中岭、哈门、龙泉、泉头、兰冲、金冲8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硖门乡,1951年设第三区第三乡,1954年改山城乡,1956年改设硖门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景阳公社,1961年设硖门公社,1981年改为岗冲乡。   【元朔乡(Yuan Shuo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等民族。面积52.8平方千米。辖上鲍堡、鲍家寨东村、鲍家寨西村、水泉湾、毛家寨、老营庄、贺家寨、新添堡、毛家沟、大湾10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元朔乡,1951年改第五区第四乡,1952年复设元朔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管辖,1960年又复归大通县设元朔公社,1984年改为元朔乡。   【石山乡(Shi Shan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全是回族。总面积27.4平方千米。辖红垭豁、杂户、冰沟、铧尖、石坂滩、西坡、上丰积、下丰积、小沟9个村委会。1952年建石山乡,1956年设石山回族乡,1958年改为幸福公社,次年又更名为石山公社,1984年复设石山回族乡,1985年改为石山乡。   【朔北藏族乡(Shuo Bei Zang Zu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其中藏族占40%。面积43.7平方千米。辖阿家堡、永丰、菜子口、药匠台、小龙院、马场、代同庄、下吉哇、李家堡9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朔北乡,1951年改第四区第二乡,1952年复改朔北乡,1958年改为红光公社,次年又更名朔北公社,1984年改为朔北藏族乡。2006年8月,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   【窎沟乡(Diao Gou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土等民族,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0.4%。面积40.3平方千米。辖郑家沟、拉浪台、旧拉浪、麻家庄、白崖沟、八寺崖、花科庄、东至沟、边麻沟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窎沟乡,1951年改第六区第一乡,1952年复设窎沟乡,1956年合并为朔北公社,1958年改红光公社,1963年设窎沟公社,1984年改设窎沟乡。2006年8月,撤销窎沟乡,并入朔北藏族乡。   【东峡乡(Dong Xia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1.5万。总面积94.4平方千米。辖多隆、元墩子、刘家庄、衙门庄、康乐、老虎沟、尔麻、杏花庄、仙米、田家沟、克麻尔、南滩、麻其13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多隆乡,1951年改第六区第三乡,1952年改为多隆上、下乡,1956年设多隆藏族乡,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次年更名东峡公社,1984年改为东峡乡。   【向化藏族乡(Xiang Hua Zang Zu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46.6%。面积172平方千米。辖上滩、下滩、三角城、将军沟、达隆、驿卡、麻庄、流水口、立树尔9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向化乡,1951年改第六区第四乡,1952年改为向化乡,1956年设向化藏族乡,1958年合并为东风公社,后易名向化公社,1984年复设向化藏族乡。   【桦林乡(Hua Lin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4千米。人口1.4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16.4%,还有汉、藏、土等民族。面积208.8平方千米。辖胜利、瓜拉大庄、桦林庄、兴隆、关巴、台子、贲哇沟、阿家沟、吕顺、西沟、七棵树、东庄、峡口、俄博沟14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桦林乡,1951年改第六区第七乡,1952年改设桦林乡,1956年设桦林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东风公社,后改为东峡公社,1961年由东峡公社析置桦林公社,1984年复设桦林回族乡,1985年改为桦林乡。   【塔尔乡(Ta Er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1.8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总面积35.2平方千米。辖河州庄、凉州庄、塔尔湾、下旧庄、上旧庄、石家庄、韭菜沟、泉沟、贲坑滩、中庄10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塔尔乡,1951年改第三区第六乡,1952年复设塔尔乡,1956年设塔尔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解放公社,1961年改为塔尔公社,1984年设塔尔回族乡,1985年改为塔尔乡。   【药草乡(Yao Cao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8万,以回族为主,还有藏族和汉族。回族占总人口的97.8%。面积41.6平方千米。辖半沟、塔尔沟、王庄、格达庄、药草滩东庄、药草滩西庄6个村委会。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药草乡,1951年改第三区第七乡,1952年复设药草乡,1956年设药草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解放公社,后更名药草公社,1984年设药草回族乡,1985年改为药草乡。   【新庄乡(Xin Zhuang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4千米。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还有汉、蒙古、土等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54.4%。面积54.4平方千米。辖上山、下山、李家山、申哇、硖门、新庄、台其庄、吉仓、中滩、尕庄、红石崖、兰龙12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新庄乡,1951年改第三区第四乡,1952年复设新庄乡,1956年设新庄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解放公社,后更名新庄公社,1984年复设新庄回族乡,1985年又改为新庄乡。   【宝库乡(Bao Ku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1万,以土族为主,还有汉、蒙古、藏等民族,土族占总人口的70.9%。面积1174.8平方千米。辖祁汉沟、水草滩、哈家嘴、油房庄、张家滩、纳塄沟、五间房、寺堂、孔家梁、俄博图10个村委会和巴彦1个牧委会。1952年建宝库乡,1956年改设宝库土族乡,1958年合并入解放公社,1961年析置宝库公社,1984年改为宝库土族蒙古族乡,1985年改为宝库乡。   【西山乡(Xi Shan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7万,以土族为主,还有汉族和藏族,土族占总人口的53.1%。面积43.2平方千米。辖生地乙卡、西北岔、古楼马坊、沙尕图、多兰、西山、官巴、东山8个村委会。1981年建西山公社,1984年设西山土族乡,1985年改为西山乡。2006年8月,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   【青山乡(Qing Shan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蒙古等民族,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35.6%,藏族占19%。面积103.9平方千米。辖佐士图、龙卧、聂家沟、利顺、贺家庄、青山、沙岱、红泉8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古娄乡、祁家乡,1951年改第三区第一、二乡,1958年合并为先锋公社,次年改为青山公社,1984年设青山土族乡,1985年改青山乡。2006年8月,撤销西山乡,并入青山乡。   【青林乡(Qing Lin Xiang)】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3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蒙古族,其中土族占总人口的43.3%。面积295.6平方千米。辖中庄、生地、毛合湾、柳林滩、棉格勒、下阳山、上阳山、麻哈、泉家湾、白土垭豁、雪里合、卧马12个村委会。民国廿六年(1937年)设多洛上、下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一、二乡,1952年复设多洛上、下乡,1953年分设青林乡,1956年并入多林乡,1958年合并为红旗公社,次年改为多林公社,1978年改为青林公社,1984年设青林土族乡,1985年改为青林乡。   【多林乡(Duo Lin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2千米。人口0.9万,以土族为主,还有汉、藏、蒙古族,土族占总人口的55.1%。面积46.8平方千米。辖石头滩、下宽、上宽、下浪加、上浪加、口子庄、马场庄、哈州、吴什庄、藏龙庄10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多洛下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二乡,1956年设多林乡,1958年合并为红旗公社,后改为多林公社,1984年设多林土族乡,1985年改为多林乡。   【逊让乡(Xun Rang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6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9%。还有汉、藏、蒙古等民族,面积128平方千米。辖麻什藏、谷古家、逊布沟、庄头、八里庄、武胜沟、兰家、安宁滩、逊布、尕漏、塘坊、上后拉、后拉13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逊让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三乡,1952年建逊让上、下乡,1956年设逊让土族乡,1958年合并为红旗公社,后改为多林公社,1961年析置逊让公社,1984年复设逊让土族乡,1985年改为逊让乡。   【极乐乡(Ji Le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8%。还有汉、土、藏等民族,面积54.6平方千米。辖极拉口、上和衷、下和衷、阳坡庄、宗阳沟、深沟、极拉上庄、极拉下庄、极拉后庄、崖湾村、岔水坝11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极乐上乡、极乐下乡,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合并设极乐乡,1950年复设极乐上、下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四、五乡,1956年改设极乐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互助公社,后更名城关公社,1961年析置极乐公社,1984年设极乐回族乡,1985年改为极乐乡。   【斜沟乡(Xie Gou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5.5%。还有汉、土、藏族。总面积47.8平方千米。辖小业坝、大业坝、业坝台、河滩庄、斜沟、上窑洞庄、下窑洞庄7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雪沟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改称斜沟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六乡,1950年设斜沟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互助公社,之后先后易名城关公社、斜沟公社、极乐公社,1984年设斜沟回族乡,1985年改为斜沟乡。   【良教乡(Liang Jiao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7.5千米。人口1.5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42.8平方千米。辖石庄、上治泉、下治泉、桥尔沟、下甘沟、煤洞沟、白崖、上甘沟、松林、沙布、前跃、良教沟12个村委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设良教乡,1951年改第二区第七乡,1956年改设良教回族乡,1958年合并为五星公社,次年改桥头公社,1963年分设良教公社,1984年设良教回族乡,1985年改为良教乡。   

湟中县

  key湟中县位于西宁市西部。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总人口49万(2007年)。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蒙古族等。县人民政府驻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25千米,邮编:811600。代码:630122。区号:0971。拼音:Huangzhong Xian。   地处湟水谷地及两侧山地,由滩地、丘陵中山和高山三种地形组成,除湟水河自西向东流径县境北部外,大南川、小南川、康缠川、云谷川等13条河流呈扇形汇集湟水河,唯群加河自北向南流入黄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9℃,年降水量450-600毫米。   湟中县辖11个镇、2个乡、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自然条件   位于中国青海省东部,湟水流域中上游。面积2700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42.75万。有汉、回、藏、土、撒拉、蒙古等10个民族。1946年设县。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海拔4489米,湟水横贯。属高原凉温半干旱气候。年均温2.8℃。年降水量527毫米。主要河流15条,径流量7亿多立方米。森林覆盖率11.37%。有白云岩、石英岩、石灰岩、大理岩、砂金等矿产,其中石英岩地质储量1.4亿吨,石灰岩9.5亿吨。经济以农业为主,为青海重要粮食产地。主产青稞、小麦、豌豆、蚕豆、油菜籽、马铃薯。畜牧业以绵羊、山羊和黄牛、马、驴等为主。有包银木碗、藏靴、马褥子、藏毯、地毯、金塔牌青稞酒等名产。青藏铁路过境。有塔尔寺、卡约文化遗址、大源乡南朔山、大南川水库公园等名胜古迹。是西藏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故里。   矿产:现已探明的主要矿产有金、铜、镍、彩玉、石灰石、白云岩、大理石、硅石、石膏等16种,其中石灰石、硅石储量大,品质好,适宜规模开采。   农牧林业   农业:湟中县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87.5万亩,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七分之一,大田作物主要是宜凉耐旱的春小麦、蚕豆、豌豆、马铃薯、油菜。全县2005年粮食总产量达133449吨,油料产量达43904吨。农业总产值8.20亿元。每年可向社会提供蚕豆4万吨,豌豆0.3万吨,油菜籽4万吨,马铃薯8万吨,蔬菜4.2万吨,其中,蚕豆品质优良,具有粒大、色鲜、无虫蛀等优点,是主要出口创汇产品,被确定为绿色农业示范县。   牧业:湟中县是青海省畜产品生产基地县,有天然草场18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43万亩。2005年,全县畜牧业产值达到4.49亿元,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55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主要畜产品有猪肉、牛羊肉、羊毛、牛羊皮、牛奶等。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42万头、6.41万头和16.63万只;肉类总年产量2.65万吨左右,已建成养殖基地89处,初步建成了以千家万户为基础的生猪养殖基地,黑白花牛为基础的贩运育肥基地,各类适度规模的养殖户达到8856户,畜牧业已成为振兴我县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林业:有林业用地112万亩,林区内有冬虫夏草、大黄、贝母等植物资源140多种,有白唇鹿、马鹿、雕、蓝鸡、雪鸡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野生动物资源20多种。   工业经济   有各类工业企业4162家,固定资产约42亿元,从业人员达2.38万人。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成为青海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每年可向社会提供电解铝10万吨,电解锌4万吨,电解铅5万吨,硫酸6万吨,磷酸二铵12万吨,硅铁3万吨,水泥20万吨,藏地毯12万平方米、白酒5600吨、食用植物油5600吨等。“十五”以来,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30%,2005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1亿元,上缴税金3000万元左右,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3.7%,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47%。   旅游观光   湟中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镇,这里山川秀美,景色明媚,交通便利。雄浑博大的自然景观与奇异神秘的人文景观相映生辉,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条件得天独厚。最负有盛名的则是位于湟中县莲花山坳中的塔尔寺,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寺中心主建筑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与其它建筑构成一组汉藏艺术相结合、独具风格的古建筑群。塔尔寺矗立有整齐划一的8座如意宝塔,以赞颂释迦牟尼一生八大功德,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独具特色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群加国家级森林公园、上五庄水峡、大源南朔山、上新庄药水滩、莲花山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有以塔尔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文化景观,以“卡约文化”、“西羌文化”为主的早期古人类文化景观和被誉为“高原明珠”、“世界冠军之摇篮”的青海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为主的新人文景观。   基础设施   湟中县已初步形成了以西塔高速公路、西湟一级公路、109国道、西久公路为骨架的全县城乡公路交通网络,电话实现程控化,传输实现光纤、微波、数字化,移动通讯发展迅速,一个高效、立体、多功能现代通信网络已经形成;供电、供水设施日趋完善,甘河工业区已建成330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3座,日供水能力8.3万立方,县城、甘河工业区及多巴镇已通天然气,天然气供气能力2.6亿立方米/年。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至清代隶属临羌、西都、湟水、鄯城、西宁等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西宁县更名为湟中县(治鲁沙尔镇)。   1949年建立湟中县人民政府,省直辖,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改为省直辖,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1999年12月5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9]142号)将海东地区的湟中县、湟源县划归西宁市管辖。   2000年,湟中县辖2镇、24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44846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鲁沙尔镇 35280 多巴镇 42687 丹麻乡 15164 田家寨乡 14680 什张家乡 7997 群加藏族乡 2129 土门关乡 14705 升平乡 4402 总寨乡 33838 上新庄乡 20226 马场藏族乡 10003 西堡乡 21787 大源乡 11341 甘河滩乡 11708 坡家乡 8672 汉东回族乡 16713 大才回族乡 22842 维新乡 10095 共和乡 15278 盘道乡 4809 拦隆口乡 29811 拉沙乡 13506 上五庄回族乡 31394 四营乡 10800 李家山乡 24316 海子沟乡 14282   2001年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7号文批复:撤销上五庄回族乡,设立上五庄镇;撤销总寨和升平2乡,其中将总寨乡的18个村(王斌堡、张家庄、清河、清水河、总南、总北、谢家寨、杜家庄、泉尔湾、新庄、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享堂、塘马坊、陈家窑)和升平乡的5个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野牛沟、下野牛沟)合并设立总寨镇;撤销坡家和甘河滩2乡,与大才乡的黄二村合并设立甘河滩镇;撤销拦隆口、四营和拉沙3乡,其中将拦隆口乡的25个村(拦隆口、扎什营、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上营)、四营乡的11个村(伯什营、麻子营、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和拉沙乡的7个村(红林、邦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合并设立拦隆口镇;撤销上新庄乡和马场藏族乡、合并设立上新庄镇;撤销田家寨和什张家2乡,合并设立田家寨镇;撤销共和、维新和盘道3乡,合并设立共和镇;撤销李家山乡,与四营乡的塔尔沟村合并设立李家山镇。将湟中县总寨乡的4个村(徐家寨、东村、西村、陈家滩)并入鲁沙尔镇;拉沙乡的8个村(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目尔加、洛尔洞、拉卡山)和拦隆口乡的8个村(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窝尔、初哇)并入多巴镇;升平乡的4个村(上阿卡、下阿卡、秋子沟、牙加)并入土门关乡。   2001年底,湟中县辖10个镇、5个乡、3个民族乡,2个居委会、413个村(牧)委会。   鲁沙尔镇:驻鲁沙尔,辖1个居委会(鲁沙尔),20个村(牧)委会(赵家庄、昴藏、孔家、水滩、和平、河滩、团结、东山、西山、塔尔湾、清泉一、清泉二、南门、海马泉、红崖沟、新村、徐家寨、东村、西村、陈家滩)。   多巴镇:驻多巴,辖1个居委会(多巴),44个村(牧)委会(多巴一、多巴二、多巴三、多巴四、燕尔沟、双寨、甘河门、黑嘴尔、石板沟、羊圈、尚什家、马申茂、扎麻隆、加拉山、国寺营、银格达、王家庄、城东、城中、城西、康城、新墩、大崖沟、小寨、指挥庄、丰胜、大掌、韦家庄、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洛尔洞、拉卡山、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窝尔、初哇、目尔加)。   总寨镇:驻总北,辖23个村(牧)委会(王斌堡、张家庄、清河、清水河、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总南、总北、谢家寨、杜家庄、泉尔湾、新庄、享堂、塘马坊、陈家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野牛沟、下野牛沟)。   上新庄镇:驻上新庄,辖33个村(牧)委会(华山、地广、阳坡台、上新庄、河滩、申北、申南、水草沟、上峡门、下峡门、东沟窑滩、东沟窑湾、红牙合、马家滩、西庄、东台、东沟滩、班马坡、刘小庄、黑城、骟骀、静房、白路、上台、下台、白石头、海马沟、祁家庄、马场、加牙、新城、周德、班隆)。   田家寨镇:驻田家寨,辖27个村(牧)委会(谢家台、毛家台、泅尔河、田家寨、毛家寨一、毛家寨二、河湾、新村、李家台、梁家、甘家、井家、喇家、大卡阳、小卡阳、谢家、石沟、公牙、窑洞、上营、下营、群塔尔、阳坡、鸽堂、流水沟、黄蒿台、拉尕)。   甘河滩镇:驻甘河滩,辖18个村(牧)委会(上营、下营、李九、卡跃、前跃、黄夫湾、东湾、上河湾、下河湾、黄二、上中沟、下中沟、元山尔、页沟、坡东、坡西、隆士干、甘河)。   共和镇:驻前营,辖30个村(牧)委会(转嘴、苏尔吉、花勒城、上直沟、前营、后营、木场、石城、王家山、南村、北村、山甲、大草沟、上马申、下马申、河湾、后街、新庄、庄郎脑、尖达、萱麻湾、押必、尕庄、东岔、西岔、盘道、东台、西台、葱湾、新湾)。   拦隆口镇:驻拦隆口,辖42个村(牧)委会(拦隆口、扎什营、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伯什营、麻子营、下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红林、帮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   李家山镇:驻李家山,辖32个村(牧)委会(崖头、董家湾、柳树庄、王家堡、上坪、下坪、卡约、河湾、新添堡、下西河、包家庄、汉水沟、毛尔茨沟、上西河、岗岔、吉家、甘家、李家山、大路、马图沟、金跃、恰罗、阳坡、阴坡、峡口、马营、勺马营、下油房、新庄、陈家庄、纳家、塔尔沟)。   上五庄镇:驻帮巴,辖21个村(牧)委会(合尔盖、癿纳、马场、友爱、帮巴、华科、纳卜藏、包勒、甫崖、拉尔宁一、拉尔宁二、拉尔宁三、大寺沟一、大寺沟二、黄草沟、业宏、拉目台、小寺沟、拉寺目、峡口、北庄)。   西堡乡:驻西堡,辖19个村(牧)委会(佐署、堡子、东花园、西花园、羊圈、寺尔寨、新平、东堡、包家沟、张李窑、青山、西堡、条子沟、羊圈沟、丰台沟、葛家寨一、葛家寨二、东西旗、西两旗)。   大源乡:驻地窑,辖13个村(牧)委会(青石坡、朱家庄、阿家庄、上重台、下重台、白土庄、甘河沿、地窑、阳坡、阴坡、石嘴一、石嘴二、吊庄)。   海子沟乡:驻海南庄,辖21个村(牧)委会(大有山、薛姓庄、雇家岭、古城沟、海南庄、沟脑、王家庄、杨库托、万家坪、景家庄、总堡、甘沟、陶家、普通、阿滩、东沟脑、中庄、东沟、水滩、黑沟、松家构)。   土门关乡:驻土门关,辖15个村(牧)委会(坝沟、坝沟门、年坝、林马、后沟、上山庄、下山庄、加汝尔、红岭、王沟、贾尔藏、关跃、青峰、土门关、业隆)。   丹麻乡:驻丹麻,辖17个村(牧)委会(坪台、丹麻、永丰、李家庄、安宁沟、尕院、上营、下营、台口子、沙尔湾、上洛麻、下洛麻、鲍家、马场沟、阳坡、阴坡、卜家台)。   汉东回族乡:驻汉东,辖14个村(牧)委会(李家庄、上扎扎、下扎扎、下麻尔、拉布尔、汉东、前窑、后窑、杨家滩、上田、下田、羊毛、半截沟、冰沟)。   大才回族乡:驻孙家窑,辖19个村(牧)委会(马场、大才、上白崖、下白崖、小沟尔、扎子、上后沟、下后沟、曲渠、大磨石沟、小磨石沟、占林、立欠、前沟、中沟、上错隆、阴坡、孙家窑、甘家)。   群加藏族乡:驻土康,辖5个村(牧)委会(上圈、下圈、唐阳、土康、来路)。   2003年底,湟中县辖10个镇、5个乡、3个民族乡,11个社区居委会、418个村(牧)委会。人口457885人。   鲁沙尔镇:驻鲁沙尔,辖2个社区居委会(鲁沙尔一、鲁沙尔二),20个村(牧)委会(赵家庄、昴藏、孔家、水滩、和平、河滩、团结、东山、西山、塔尔湾、清泉一、清泉二、南门、海马泉、红崖沟、新村、徐家寨、东村、西村、陈家滩)。   多巴镇:驻多巴,辖1个社区居委会(多巴),44个村(牧)委会(多巴一、多巴二、多巴三、多巴四、燕尔沟、双寨、甘河门、黑嘴尔、石板沟、羊圈、尚什家、马申茂、扎麻隆、加拉山、国寺营、银格达、王家庄、城东、城中、城西、康城、新墩、大崖沟、小寨、指挥庄、丰胜、大掌、韦家庄、北沟、中村、杨家台、年家庄、尕尔加、洛尔洞、拉卡山、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玉拉、幸福、沙窝尔、初哇、目尔加)。   总寨镇:驻总北,辖1个社区居委会(总寨)、23个村(牧)委会(王斌堡、张家庄、清河、清水河、王家山、逯家寨、新安、星家、元堡子、总南、总北、谢家寨、杜家庄、泉尔湾、新庄、享堂、塘马坊、陈家窑、莫家沟、上细沟、下细沟、上野牛沟、下野牛沟)。   上新庄镇:驻上新庄,辖1个社区居委会(上新庄)、33个村(牧)委会(华山、地广、阳坡台、上新庄、河滩、申北、申南、水草沟、上峡门、下峡门、东沟窑滩、东沟窑湾、红牙合、马家滩、西庄、东台、东沟滩、班马坡、刘小庄、黑城、骟骀、静房、白路、上台、下台、白石头、海马沟、祁家庄、马场、加牙、新城、周德、班隆)。   田家寨镇:驻田家寨,辖1个社区居委会(田家寨)、27个村(牧)委会(谢家台、毛家台、泅尔河、田家寨、毛家寨一、毛家寨二、河湾、新村、李家台、梁家、甘家、井家、喇家、大卡阳、小卡阳、谢家、石沟、公牙、窑洞、上营、下营、群塔尔、阳坡、鸽堂、流水沟、黄蒿台、拉尕)。   甘河滩镇:驻甘河滩,辖1个社区居委会(甘河滩)、18个村(牧)委会(上营、下营、李九、卡跃、前跃、黄夫湾、东湾、上河湾、下河湾、黄二、上中沟、下中沟、元山尔、页沟、坡东、坡西、隆士干、甘河)。   共和镇:驻前营,辖1个社区居委会()、30个村(牧)委会(转嘴、苏尔吉、花勒城、上直沟、前营、后营、木场、石城、王家山、南村、北村、山甲、大草沟、上马申、下马申、河湾、后街、新庄、庄郎脑、尖达、萱麻湾、押必、尕庄、东岔、西岔、盘道、东台、西台、葱湾、新湾)。   拦隆口镇:驻拦隆口,辖1个社区居委会(拦隆口)、43个村(牧)委会(拦隆口、扎什营、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杨口、东拉科、南门、上庄、前庄、中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东、千西、上寺、铁家营、伯什营、麻子营、下白崖、拦一、拦二、尼麻隆、图巴营、合尔营、后河尔、上红土沟、下红土沟、红林、帮隆、南门、占岭顶、民联、峡口、民族、上营)。   李家山镇:驻李家山,辖1个社区居委会(?)、32个村(牧)委会(崖头、董家湾、柳树庄、王家堡、上坪、下坪、卡约、河湾、新添堡、下西河、包家庄、汉水沟、毛尔茨沟、上西河、岗岔、吉家、甘家、李家山、大路、马图沟、金跃、恰罗、阳坡、阴坡、峡口、马营、勺马营、下油房、新庄、陈家庄、纳家、塔尔沟)。(注:原出处缺少李家山镇资料,此处村委会为2001年名录)   上五庄镇:驻帮巴,辖1个社区居委会()、21个村(牧)委会(合尔盖、癿纳、马场、友爱、帮巴、华科、纳卜藏、包勒、甫崖、拉尔宁一、拉尔宁二、拉尔宁三、大寺沟一、大寺沟二、黄草沟、业宏、拉目台、小寺沟、拉寺目、峡口、北庄)。   西堡乡:驻西堡,辖19个村(牧)委会(佐署、堡子、东花园、西花园、羊圈、寺尔寨、新平、东堡、包家沟、张李窑、青山、西堡、条子沟、羊圈沟、丰台沟、葛家寨一、葛家寨二、东西旗、西两旗)。   大源乡:驻地窑,辖13个村(牧)委会(青石坡、朱家庄、阿家庄、上重台、下重台、白土庄、甘河沿、地窑、阳坡、阴坡、石嘴一、石嘴二、吊庄)。   海子沟乡:驻海南庄,辖21个村(牧)委会(大有山、薛姓庄、雇家岭、古城沟、海南庄、沟脑、王家庄、杨库托、万家坪、景家庄、总堡、甘沟、陶家、普通、阿滩、东沟脑、中庄、东沟、水滩、黑沟、松家构)。   土门关乡:驻土门关,辖19个村(牧)委会(坝沟、坝沟门、年坝、林马、后沟、上山庄、下山庄、加汝尔、红岭、王沟、贾尔藏、关跃、青峰、土门关、业隆、上阿卡、下阿卡、牙加、秋子沟)。   丹麻乡:驻丹麻,辖17个村(牧)委会(坪台、丹麻、永丰、李家庄、安宁沟、尕院、上营、下营、台口子、沙尔湾、上洛麻、下洛麻、鲍家、马场沟、阳坡、阴坡、卜家台)。   汉东回族乡:驻汉东,辖14个村(牧)委会(李家庄、上扎扎、下扎扎、下麻尔、拉布尔、汉东、前窑、后窑、杨家滩、上田、下田、羊毛、半截沟、冰沟)。   大才回族乡:驻孙家窑,辖19个村(牧)委会(马场、大才、上白崖、下白崖、小沟尔、扎子、上后沟、下后沟、曲渠、大磨石沟、小磨石沟、占林、立欠、前沟、中沟、上错隆、阴坡、孙家窑、甘家)。   群加藏族乡:驻土康,辖5个村(牧)委会(上圈、下圈、唐阳、土康、来路)。   2005年,西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将湟中县总寨镇委托城南新区管理。12月31日,湟中县总寨镇委托城南新区管理签字仪式在城南新区管委会举行。湟中县辖10个镇、5个乡、3个民族乡: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丹麻乡、群加藏族乡、土门关乡、西堡乡、大源乡、汉东回族乡、大才回族乡、海子沟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2006年8月,湟中县:撤销西堡乡,设立西堡镇;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撤销丹麻乡,并入田家寨镇。   乡镇简介   【鲁沙尔镇(Lu Sha Er Zhen)】 位于县境中部。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面积为36.4平方千米。辖东山、西山、和平、团结、塔尔湾、清泉一、清泉二、河滩、海马泉、水滩、昂藏、赵家庄、红崖沟、南门、新村、孔家16个村委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西宁县移治鲁沙尔后为县治,1949年沿旧制建文化乡,1956年为县辖镇,1958年并入东方红公社,1960年分设鲁沙尔公社,1984年恢复鲁沙尔镇。2006年,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   【多巴镇(Duo Ba Zhen)】 位于县境西北部,湟水河中上游,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面积为90.6平方千米。辖多巴一村、多巴二村、多巴三村、多巴四村、大掌、小寨、韦家庄、双寨、甘河门、大崖沟、新墩、康成、通海城东、通海城中、通海城西、王家庄、银格达、丰胜、国寺营、石板沟、加拉山、扎麻隆、尚什家、马申茂、羊圈、指挥庄、燕尔沟、黑嘴28个村委会。民国时置多巴镇,1949年沿旧制建多巴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为西宁市东风公社,1962年复归湟中县,1984年改设多巴镇。   【总寨乡(Zong Zhai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3千米。人口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面积92.5平方千米。辖总寨北村、总寨南村、陈家滩、享堂、老幼堡东村、老幼堡西村、徐家寨、王斌堡、清河、张家庄、清水河、杜家庄、泉尔湾、塘马坊、谢家寨、新庄、王家山,逯家寨、元堡子、星家庄、新安庄、陈家窑2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总寨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1958年为红旗公社,1959年改总寨公社,1960年复归湟中县,1984年复设总寨乡。   【西堡乡(Xi Bu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9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95.2平方千米。辖西堡、条子沟、佐署、堡子、东花园、西花园、羊圈、寺尔寨、鲍家沟、张李窑、青山、新平、东堡、东两旗、西两旗、葛一村、葛二村、丰台沟、羊圈沟19个村委会。民国时置西山堡乡,1949年沿旧制设葛家乡,1953年改西堡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1年分设西堡公社,1984年改设西堡乡。2006年,撤销西堡乡,设立西堡镇。   【上新庄乡(Shang Xing Zhu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等。总面积146.4平方千米。辖申北、申南、河滩、水草沟、黑城、上新庄、阳坡台、地广、华山、骟马台、刘小庄、班麻坡、东台、西庄、马家滩、东沟滩、红牙合、窑滩、窑湾、上硖门、下硖门21个村委会。1949年建上新庄乡,1958年为上游公社,1961年更名为上新庄公社,1984年复设上新庄乡。   【大源乡(Da Yuan Xiang)】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等。总面积125.9平方千米。辖吊庄、青石坡、下重台、白土庄、地窑、拉尔干阳坡、拉尔干阴坡、石嘴一村、石嘴二村、甘河沿、阿家庄、上重台、朱家庄13个村委会。1949年建大源乡,1958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设大源乡。2006年,撤销大源乡,并入鲁沙尔镇。   【甘河滩乡(Gan He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6千米。人口1.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族等。总面积36.6平方千米。辖前跃、东湾、黄鼠湾一村、卡跃、班沙尔上营、班沙尔下营、上河湾、下河湾、李九9个村委会。原属大才乡、汉东乡、西堡乡辖地,1980年原大才公社的黄鼠湾、汉东公社的东湾、西堡公社的上营、下营、卡跃、前窑、李九、上河湾、下河湾9个大队与县农牧场合并,设立甘河滩公社。1984年改设甘河滩乡。   【坡家乡(Po Jia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9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族等。总面积37.5平方千米。辖元山尔、上中沟、下中沟、隆士干、坡西、坡东、页沟、甘河8个村委会。1953年建元山乡,1956年并入汉东乡,1958年属“七一”公社,1962年分设坡家公社,1984年改设坡家乡。   【维新乡(Wei Xin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47平方千米。辖新庄、后街、河湾、大草沟、上马申、下马申、尕庄、押必、萱麻湾、庄廓脑、尖达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维新乡,1958并入“七一”公社,1959年分设维新公社,1984年改设维新乡。   【共和乡(Gong He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族等。总面积59.4平方千米。辖鸾巴前营、鸾巴后营、木场、上直沟、化勒城、徐尔吉、石城、山甲、转嘴、王家山、徐木什南村、苏木什北村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转嘴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0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改设共和乡。   【盘道乡(Pan Dao Xiang)】 位于县境西端,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163.9平方千米。辖盘道、西台、东台、新湾、葱湾、西岔、东岔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维新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2年

湟源县

  key 湟源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的日月山下,湟水河上游。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与西部牧业区的结合部,宁格铁路、109国道、青新公路穿境而过,素有"海藏通衢"、"海藏咽喉"之称。位于东经100°54ˊ至101°25ˊ,北纬36°20ˊ至36°53ˊ之间。东西宽41公里,南北长62公里,总面积1509平方公里。海拔在2470-4898米之间。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0℃,无霜期27-71天。湟源历史悠久,古为羌人居地,西汉始置临羌县。因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早在唐宋时期即成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成为享誉汉藏地区的茶马互市集散地,被誉“小北京”。   区划人口   全县设10乡1镇,147个行政村、297个自然村、72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3个居委会。到1999年末全县总人口为 132484人,其中:农业人口105933人。有汉、藏、回、蒙等1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88.42%,藏族占8.86%,回族占1.56%,蒙古族占0.93%,土族、撒拉族、东乡族、满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瑶族、朝鲜族等其它少数民族占0.23%。   自然资源   全县总面积为226.35万亩,其中可供农业用地41.98万亩,可供林业用地62.93万亩,其中水浇地为5.35万亩,浅山地9.94万亩,脑山地14.46万亩,人均耕地2.78亩。现有林地面积54.8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127.5万亩。   湟源县盛产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籽及蔬菜等农副产品。享有盛名的马牙蚕豆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岩金、铜、铁、煤、石英石、石灰石、花岗岩等,储量可观,开发潜力大。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水獭、赤狐、石貂、鹿、石羊、猞猁、雪鸡等动物40多种,盛产羌活、黄芪、柴胡、贝母等30多种药材。   旅游资源   湟源县境内名胜古迹、旅游景点众多,是旅游避署胜地。日月山位于县城西南40公里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路至此山的美丽动人故事,反映进藏和亲情景的日月山二亭彩陶壁画,使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扎藏寺,距县城15公里,相传东汉末年就有汉僧在此活动,建有僧舍,公元1637年正式建成扎藏寺,这里林木茂密,风景秀丽,寺院两冀的两座山脉酷似两条巨龙,寺院建在两山之间的莫尔吉沟口,尤如二龙戏珠,气势壮观。城隍庙,在县城西北角,建于清乾隆年间,全庙建筑属传统式飞檐大屋顶,绘画雕刻,瑰丽无比,是西北地区保护最完整的城隍庙,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黑沟,距县城10公里距省会40公里,8公里长的山沟成"丫"字型,那潺潺的流水声,百鸟秋蝉的歌唱声醉人心扉,那绿树白桦,丛丛灌木,红花绿草,险峰绝壁,疑是置身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风景区。为了早日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湟源县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大力发展旅游业,使资源优势早日变成经济优势。   基础设施   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全县1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中,黑色化路面达28公里;新修县城街道5条,环城路1条;国际国内程控电话装机容量8000门;农村户通电率100%,建成两大水利灌渠,兴修梯田17.3万亩,水利控制面积15.8万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98项,解决了117个村8.13万人和4.11万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农村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   教科文卫   全县现有普通中学11所,小学175所,教职工1680名,在校学生22978名,小学生入学率达99.9%,初等教育16、18周岁完成率分别99.8%和89.9%。有职业技术学校1所,农业技术学校1所;文体主要设施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档案馆、科技中心、新华书店、体育场、职工俱乐部、电影院等;全县有电视台1座,乡村地面卫星接收站36座,广播站1个,有线电视用户达6000余户,占城镇用户的95%以上;农村有线闭路电视的村52个,城乡电视普及率达到92%以上;全县有科技协会13个,会员1670人,研究会4?抂嵩?48人,县级学会9个,会员659人;全县有综合医院1所,中医院1所,乡镇卫生院11所,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5人,每万人拥有病床18张;1999年人口出生率为13.26‰,自然增第率为7.55‰。   工农业生产   工业、农业是湟源县的主要经济支柱。199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24亿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199.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元;地方财政收入1354.6万元。全县已形成建工建材、食品酿造、金属冶炼、塑料制品、毛纺地毯制造、畜产品制造、水利发电等七大行业格局。主要产品有水泥、硅铁、碳化硅、塑料制品、皮革制品、陈醋、毛毯等。全县有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60家,固定资产原值1.38亿元。湟源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也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森林覆盖率达24.7%,全县牲畜存栏21.8头(只),年畜牲业总收入达3000万元以上,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   乡镇简介   【城关镇(Cheng Guang Zhen)】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部,湟水河北岸。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为4.4平方千米。辖西关街、火车站、旧寺台、西大街、南小路、城台、大什字、小什字、东城壕、西城壕、万丰、万安、东中沙等13个居委会。清雍正五年(1727年)修筑丹噶尔城(今湟源县城),1913年丹噶尔城更名为县城街,设东西大街,后改名为中山大街。1938年县城街更名为湟阳镇,1949年改设城关区,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与东峡乡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城关镇。   【大华镇(Da hua Zhen)】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等。总面积170.7平方千米。辖池汉、拉拉寇、何家庄、大华、黄茂、巴汉、莫布拉、石崖庄、三条沟、窑洞、新胜、莫布拉脑、拉卓奈1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达华乡,1958年设达华公社,1984年复设达华乡。2001年,改设大华镇。   【东峡乡(Dong Xia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0.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族。总面积85.5平方千米。辖石崖庄、兰占巴、新民、灰条沟、灰条沟口、响河、下脖项、脑头山、大黑沟 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峡乡,1958年与城关镇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东峡公社,1965年并入城郊公社,1972年分设东峡公社,1984年改设东峡乡。   【和平乡(He Ping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51.7平方千米。辖蒙古道、茶汉素、和平、茶曲、尕庄、大高陵、小高陵、白水、加牙麻、马家湾、马场台、隆和、草沟、上拉雾台、下拉雾台、董家脑、马场湾、曲布炭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高陵乡,1958年改为和平公社,1984年改设和平乡。   【城郊乡(Cheng Jiao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城关镇以东。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蒙古等。总面积84.1平方千米。辖国光、万丰、光华、涌兴、纳隆口、河拉台、董家主、尕庄、泉尔湾、刘家台、炭窑、北山、山岔、柏树堂、拉尔贯15个村委会。解放前属湟阳镇辖地,1949年改设城关区,1953年改为城关镇,1958年与东峡乡合并成立东风公社,1961年分设城郊公社,1984年改设城郊乡。2006年,撤销城郊乡,分别并入城关镇、东峡乡、和平乡。   【申中乡(Shen Zhong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0千米。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土等。总面积120.8平方千米。辖李达、窑庄、星泉、卡路、庙沟、大路、口子、俊家庄、庙沟脑、前沟、后沟、菲菜沟、大山根、莫布拉、河拉、申中16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申中乡,1958年改设红旗公社,1959年改申中公社,1984年复设申中乡。2006年,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   【波航乡(Bo Hang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总面积73.6平方千米。辖纳隆、波航、甘沟、胡思洞、上泉、上台、下台、麻尼、西岔、浪湾、石崖湾、南岔、泉尔湾1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属池汉乡,1956年设波航乡,1958年改为旭日公社,1984年复设波航乡。   【寺寨乡(Si Zhai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蒙古。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辖阳坡湾、簸箕湾、烽火、马脊岭、小寺、上寨、下寨、西扎湾、长岭、五岭、铧尖、乌图、草原13个村委会。解放前为小寺乡,1949年由塔湾乡所辖,1956年设立寺寨乡,1958年归属长风(塔湾)公社,1961年分设寺寨公社,1984年设寺寨乡。   【塔湾乡(Ta Wan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族等。总面积75平方千米。辖阿家图、塔湾、河南、崖根、红土湾、后庄、石嘴、巴燕吉盖、托思胡、牙麻岔、纳隆沟、赛尔等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塔湾乡,1958年改设长风公社,1961年改为塔湾公社,1984年改设塔湾乡。2006年,撤销塔湾乡,并入申中乡。   【巴燕乡(Ba Yan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1.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土族等。总面积118.9平方千米。辖下寺、上胡旦度、下胡旦度、扎汉、新寺、上浪湾、下浪湾、石门尔、莫合尔、福海、元山、巴燕、巴燕峡、居士浪、西岭台15个村委会。解放前为巴燕乡,1949年为福海乡,1952年改称巴燕乡,1958年改设沸海公社,1984年复设巴燕乡。   【日月藏族乡(Ri Yue Zang Zu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藏族占总人口的40.3%。面积481.9平方千米。辖山根、药水、大石头、克素尔、尕庄、大茶石浪、小茶石浪、免尔干、寺滩、东科尔、乙细、上若药、下若药、莫多吉、哈城、本坑、日月山、免尔台、雪隆、池汉素、若药堂、前潍、尕恰莫多23个村委会。解放前属哈城乡辖地,1949年设山根乡,1958年与哈城乡合并成立日月公社,1984年改设日月乡,1985年设日月藏族乡。  


城西区特产大全




城西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