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沙尔镇位于县境中部。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面积为36.4平方千米。辖东山、西山、和平、团结、塔尔湾、清泉一、清泉二、河滩、海马泉、水滩、昂藏、赵家庄、红崖沟、南门、新村、孔家16个村委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西宁县移治鲁沙尔后为县治,1949年沿旧制建文化乡,1956年为县辖镇,1958年并入东方红公社,1960年分设鲁沙尔公社,1984年恢复鲁沙尔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6万人 | 36.4平方公里 | 630122100 | 810000 | 0971 | 查看 鲁沙尔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鲁沙尔镇 |
鲁沙尔镇位于县境中部。人口2.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面积为36.4平方千米。辖东山、西山、和平、团结、塔尔湾、清泉一、清泉二、河滩、海马泉、水滩、昂藏、赵家庄、红崖沟、南门、新村、孔家16个村委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西宁县移治鲁沙尔后为县治,1949年沿旧制建文化乡,1956年为县辖镇,1958年并入东方红公社,1960年分设鲁沙尔公社,1984年恢复鲁沙尔镇。 |
西堡镇 |
西堡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9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等少数民族。面积95.2平方千米。辖西堡、条子沟、佐署、堡子、东花园、西花园、羊圈、寺尔寨、鲍家沟、张李窑、青山、新平、东堡、东两旗、西两旗、葛一村、葛二村、丰台沟、羊圈沟19个村委会。民国时置西山堡乡,1949年沿旧制设葛家乡,1953年改西堡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1年分设西堡公社,1984年改设西堡乡。. |
上新庄镇 |
上新庄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等。面积146.4平方千米。辖申北、申南、河滩、水草沟、黑城、上新庄、阳坡台、地广、华山、骟马台、刘小庄、班麻坡、东台、西庄、马家滩、东沟滩、红牙合、窑滩、窑湾、上硖门、下硖门21个村委会。1949年建上新庄乡,1958年为上游公社,1961年更名为上新庄公社,1984年复设上新庄乡。 |
田家寨镇 |
(一)地理环境 田家寨镇位于湟中县城(鲁沙尔镇)东南35公里处。东与平安县接壤,北与西宁市隔山相望,西与本县土门关乡毗邻,南与丹麻乡为邻,总面积202平方公里,最高海拔4l 82米(拉脊山梁),最低海拔222 5米(谢家村细沟是湟中县海拔最低的地区),属川、浅、脑地区和半干旱型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3—5℃,极端最高气温29.4℃,极端最低气温一27.7℃。冻土层平均1.5米,年平均降雨量350—500毫米,年蒸发量1308毫米,全年无霜期约130—140天。 (二)人口状况 田家寨镇有26个行政村,45个自然村,195个生产合作社,有5215户,24716人,有汉、回、藏、蒙等民族,其中汉族23545人,占95.2%;回族920人,占3.72%。有耕地76905亩,其中水浇地16390亩,山旱地60515亩,人均占有耕地3.24亩。田家寨镇共有绝对贫困村9个,贫困户2545户,贫困人口11529人,占总人口的49%。全镇现有党支部33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6个党员912名,其中农村党员752名,妇女党员114名,少数民族党员33名,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党员554名,初中以下341名;一类支部21个,二类支部5个,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85元,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514万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73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05%;元,比上午增长10.5%。 (三)自然资源 境内水源充足,无污染,气候条件适宜,是胡萝卜、蚕豆、油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的理想基地。现有荒山荒坡6万亩,适宜栽种花椒、果树、药材和多种无公害蔬菜等。脑山地区有丰富的中药材和蕨菜资源。 境内有丰富的矿石资源,品位高、质量好。石料储量3500万立方米,是修筑铁路、公路路基和其它建筑的理想石料。石膏储量1500万立方米,是生产水泥的理想专用原料。昆仑玉石储量1200万立方米,是加工各种工艺品、建筑装璜的良好材料。有生产优质红砖的土质(有化验资料)。有独具一格环境幽雅的“一岭一寺一林一库"旅游带开发资源。还有蚕豆、油菜籽、洋芋、胡萝卜等特色产品资源优势。 |
甘河滩镇 |
湟中县甘河滩镇位于县城鲁沙尔北部,北接多巴镇,西临汉东、大才乡,东与西堡乡接壤,镇域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6公里,总面积为67.7平方公里。全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共有耕地面积33820.3亩,其中可灌溉面积为9622.68亩,占耕地面积的30%,山旱地24 197.64亩;林地面积1 0800亩;草场面积6488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330亩。全镇5 1 58户,20785人,其中农业人口1 8935人。居住有汉、藏、蒙古、土、回等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5%。 甘河滩镇交通相对便利,12公里青轧铁路专用线连接青藏铁路,鲁多公路、海阴公路穿境而过,北接国道109线,村社道路全面贯通。通讯设施比较完善,目前1 8个行政村已全部开通程控电话,中国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矿藏资源主要有石灰石、砂石、红粘土等10多种。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有小麦、油菜、蚕豆、马铃薯、豌豆、燕麦等;畜牧业以家庭分散养殖为主。 规划面积为10平方公里的甘河工业园区涵盖镇域大部分,是青海省重点发展工业区之一。园区水电齐全,建有330千伏、110千伏变电所各一座,以冶炼、建材、化工业为主,现已入驻园区的企业有23家,园区已初具规模。 2005年全镇社会总产值8555.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07.3万元,工业产值25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45元。 |
共和镇 |
共和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蒙古、回族等。面积59.4平方千米。辖鸾巴前营、鸾巴后营、木场、上直沟、化勒城、徐尔吉、石城、山甲、转嘴、王家山、徐木什南村、苏木什北村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转嘴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0年分设共和公社,1984年改设共和乡。. |
多巴镇 |
多巴镇是湟中县18个乡镇之一,位于湟中县城鲁沙尔北部25km,东距省会西宁市25km。它西与湟源县相连,北与本县的拦隆口镇、李家山镇接壤,东与西宁市大堡子镇、彭家寨镇相邻,南与本县的甘河滩镇、汉东乡、共和镇相连。镇域东西长约25km,南北宽约6km,总面积148.76km2。 多巴镇区所在地,位于北纬36。39’,东经101。3 1’,镇区海拔在2366~2822m之间,是青海省著名的高原小镇。多巴藏语意为“三岔路口”,历代为军事要地,是通往青南地区和西藏地区的咽喉地带,是牧区、农业区的交汇处,历史上曾出现过大量的货栈、当铺和车马店等服务设施。随着青藏铁路、109国道(西宁~西藏公路)、宁湟公路的贯通,其区位优势和经济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现已成为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和湟中县一个主要的贸易、服务中心城镇。 多巴镇地处西宁一民河盆地西部,湟水河中上游地段。该盆地为东西狭长的断陷盆地,湟水河沿盆地东西向穿越而过,南北侧为侵蚀强烈的基岩低度山丘地貌区,植被稀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高低相差24m。海拔高度在2350-2800m之间,两岸山体坡度为20。~35。,黄土覆盖面较广,坡面冲沟发育,侵蚀强烈,海拔高程2380m以下为湟水河的低级阶地和河漫滩,阶地阶面宽且平缓,为堆积型阶地。地形南北短、东西狭长,呈不规则长方形。 多巴镇地区年平均气温2.6—5.3℃,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140~15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378.3mm,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451.1mm,年均日照时数2588.3小时,日照百分率达59%。最大冻土深度为1.4m。年主导风向为东西风,日平均风速3m/s。气候特征:海拔高、气压低、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冰冻期长、无霜期短、日温差大、紫外线强、气候冷凉,春迟秋早,夏短冬长。 多巴镇农作物资源丰富,以粮食为主,主要生产小麦。2000年播种面积达5258公顷,总产量14432吨,多巴镇经济作物的发展潜力良好,目前油料是多巴镇域的主要经济作物。除此以外,由于多巴地区水土条件良好,光照充足,果树、林业生产近几年发展也很迅速。. |
拦隆口镇 |
拦隆口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44千米。人口2.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回、土族等。面积48.6平方千米。辖拦隆口、沙窝、幸福庄、初哇、扎什营、玉拉、新村、巴达、班仲营、端巴营、西岔、上鲁尔加、下鲁尔加、白扬口、东拉科、南门、西拉科上庄、西拉科中庄、西拉科前庄、尼隆台、卡阳、白崖、尼隆口、桥西、千户营东、千户营西、铁家营、上寺、上营、合尔营、奔巴口、丹麻寺、油房台33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达千乡,1956年划归西宁市, 1962年复归湟中县,1965年将上寺公社和拉目台公社合并成立拦隆口公社,1984年改设拦隆口乡。. |
上五庄镇 |
上五庄回族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55千米。人口2.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6.6%。面积560.5平方千米。辖友爱、邦巴、华科、纳卜藏、北庄、包勒、拉寺目、峡口、甫崖、拉尔宁一村、拉尔宁二村、拉尔宁三村、黄草沟、大寺沟一村、大寺沟二村、拉目台、小寺沟、业宏、合尔盖、白纳、马场2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上五庄乡,1958年改为东风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84年改设上五庄回族乡。. |
李家山镇 |
一、位置与面积 李家山镇位于湟中县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 37’15”,北纬36 40,44”-36 5 6’。距县城鲁沙尔镇5 5公里,距西宁市中心25公里。东与大通县景阳镇和本县海子沟乡相邻,南接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西连拦隆口镇,北靠娘娘山(金娥山),南北长2 7.7 5公里,东西宽约1 5.1 5公里,总面积144.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4%,居全县第四位。海拔在2 35 9(崖头)米至41 32米(娘娘山加子峡)之间,分川、浅、脑三种地形,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呈“两山夹一川”带状地形。全镇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不甚分明,昼夜温差大, 年均气温3-5℃,年降水量450-500mm,蒸发量850-900 mm,无霜期1 30-140天。现有耕地54372亩,其中水浇地19221亩,浅山地24464亩,脑山地1 068 7亩,人均耕地2.2亩。林业用地1 7 35 0亩(11 009平方米),牧草地1.2万亩,森林履盖率为1 7%。 二、行政区划 李家山镇隶属西宁市湟中县管辖,全镇辖32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1 5 0个合作社,分别是李家山、崖头、董家湾、柳树庄、王家堡、卡约、毛尔茨沟、汉水沟、包家庄、陈家庄、上坪、下坪、新添堡、河湾、上西河、下西河、岗岔、纳家、吉家、甘家、马营、下油房、大路、新庄、勺麻营、阳坡、阴坡、峡口、马圈沟、恰罗、金跃、塔尔沟。镇政府所在地在李家山村,集镇规划控制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目前实际建设1平方公里。 三、经济和交通 全镇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有小麦、青稞、蚕豆、豌豆、油菜、马铃薯等。发源于娘娘山香林峡的云谷川河流面积164.6平方米,是湟水的重要支流之一,也是全镇唯一水系。1978年,始建的以云谷川水库为中心的“2708”工程,总库容768万立方米,主干渠总长89.77公里,控制耕地面积4.5万亩,是联合国无偿援助的项目。娘娘山下有丰富的硅石资源,硅石是生产碳化硅、工业硅和硅铁为主要原料,当地硅石矿由于品位高(硅含量99%以上),开采方便,蕴藏量大(现已探明远景储量达6亿吨),近年来开采的规模逐渐加大,市场份额逐年增加,有些加工成石英砂后远销省外。. |
群加藏族乡 |
群加藏族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78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3.6%。面积93.3平方千米。辖唐阳、土康、来路、下圈、上圈5个村委会。民国时期属土门关镇,1951年设群加乡,1958年并入上游公社,1961年分设群家公社,1984年改设群加藏族乡。. |
土门关乡 |
土门关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等。面积87.4平方千米。辖土门关、青峰、坝沟门、年坝、林马、加汝尔、后沟、下山庄、上山庄、王沟、红岭、贾尔藏、关跃、业隆、沟台15个村委会。民国时为土门关镇,1949年改设土门关乡,1958年并入小南川公社,1961年分设土门关公社,1984年复设土门关乡。. |
汉东回族乡 |
汉东回族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9%。面积36.2平方千米,辖汉东、后窑、李家庄、下扎扎、拉布尔、杨家滩、上田家庄、下田家庄、半截沟、羊毛、冰沟、下麻尔、前窑、上扎扎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田家庄乡,1953年改汉东乡,1958年为“七一”公社(后改汉东公社),1984年改设汉东回族乡。. |
大才回族乡 |
大才回族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2.2万,以回族为主,占全乡总人口的53.2%。面积72平方千米,辖孙家窑、上白崖、甘家、黄鼠湾二村、孙家窑阳坡、上错隆、立欠、前沟、小磨石沟、上后沟、占林、大磨石沟、上后沟、中沟、渠曲、大才、下白崖、小沟、扎子、大才马场20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朔屏乡、大才乡,1958年并入“七一”公社,1963年分设大才公社,1984年改设大才回族乡。. |
海子沟乡 |
海子沟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等。面积104.2平方千米。辖东沟、阿滩、普通、陶家、甘沟、总堡、水滩、杨库托、万家坪、景家庄、中庄、王家庄、薛姓庄、大有山、顾家岭、松家沟、黑沟、海南庄、古城沟、东沟脑、沟脑21个村委会。1949年属三其乡,1951年分建海子沟乡,1958年为海子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湟中县,1984年改设海子沟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