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镇平县 >> 贾宋镇 >> 寺后张村

寺后张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寺后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寺后张村简介

  寺后张村位于贾宋镇西,西临枣园镇,南靠马庄乡,枣(园)韩(堂)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辖寺后张、尚营二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户500户,2050人,耕地面积176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多元。
  寺后张村环境优美,黑河从村西边蜿蜒流过,村内树木茂盛,建筑焕然一新,水泥路四通八达。寺后张村种植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肥沃,机井、电力配套齐全,全村共有机井32眼。
  寺后张村北建有商业小区,入户80余户,有商店、面粉加工、建材收购等项目,满足了村民日常购物需求。
  村建有图书阅览室,拥有科学、娱乐等书籍1500多册,是村民主要学习娱乐场所。
  2013年,寺后张村将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争创县级文明新村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建设新型文化大院,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4103 473000 0377 查看 寺后张村谷歌卫星地图

寺后张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寺后张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桥西村

  桥西村位于镇西南方向,农户448户,1871人,耕地面积1298亩,辖18个村民小组。村主导产业是苗木花卉种植。2010年以来,桥西村依托“中国玉兰之乡”品种和资源优势,先后成立了以申增宽为龙头的150亩花卉基地和宋新德绿源苗木合作社,共发展苗木花卉300多亩,年人均增收9000多元。   桥西村现有370多人外出务工创业,从事玉器加工销售、服务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多种行业,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桥西村以创建市级文明新村为载体,多方筹资40多万元,修通了迎宾路南段,新修村村通道路4条3.7公里,解决了全村人的出行难问题;在村主干道架设路灯20盏,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0个,实现了主要场所和路段全面覆盖。新建图书室1个,藏书3000多册,涵盖少儿园书、科技图书、生活图书等多个品种,供全村干部群众休闲阅读,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在社会管理创新上,组织了长年的治安巡逻打更队伍,成立了村治保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了以村支书为首的调解小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成立了关爱帮扶小组,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2013年,桥西村决心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以深入学习贯彻-精神为动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壮大苗木花卉支柱产业,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增收致富而不懈努力。   

张楼村

  张楼村位于贾宋镇东北方向,下辖张楼、小张家、王庄、后李营4个自然村,32个村民小组,农户730,2760人,3805亩耕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多元。贾杨公路横穿东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张楼村以苗木花卉种植为主导产业。现有1300多亩花卉种植基地,有玉兰、桂花、百日红、香樟等几十个品种,建立了以种植、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全方面服务体系,是贾宋镇S248线为轴,以师洼村为中心的千亩苗木基地一部分。加工业及养殖业发展迅猛。全村现有3家蛋鸡养殖企业,养殖蛋鸡规模已达20000多只,企业的长足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张楼村民营经济发展态势喜人。由村民王廷芬投资兴办的注油器加工厂高速运转,产品远销广州、北京、上海等全国10多个城市地区,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新增了30个就业岗位。   

育茂张村

  育茂张村,位于贾宋镇东南方向4公里处。据考证,该村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已570年历史,原名雨帽张,因张姓人家先其它姓氏先到,以做雨帽为生意,因其姓张,所以被人称之为雨帽张家,简称雨帽张,解放后该村姓氏由原来的1个,转变为10个,经当时的大队干部和知名人士商议,以教育茂盛之寓意,取其“育茂”二字,又和原来“雨帽”谐音,故此取名育茂张,延续至今。   我村现有人口2196人,17个村民小组,耕地2887亩,村设卫生所1所,完全小学1所,邮电代办处一个,2011年以来,在贾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精神,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强力发展民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富民项目,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在特色农业上,重点引进洛阳高产土豆新品种,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目前种植面积已达700亩,农民年均收入达5000多元。工业上,先后在镇工业小区新上2个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筛网厂和十个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日用化工厂,企业效益可观,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北京、山东、上海、南阳等全国10多个城市和地区,年实现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实现税利50万元。   

薛家村

  薛家村位于贾宋镇西部,沿陵河西岸,枣(园)韩(堂)公路穿境而过,辖16个村民小组,农户750户,2300人,耕地面积2376亩,农民人均收入达4600多元。本村拥有一处天然形成的美丽河湾自然景观,造型独特,风景迷人,看后令人流连往返。该村依托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沿河湾鱼塘养殖和家禽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已发展专业户12户,养殖家禽12000只;金鱼23000尾,专业户人均增收7000多元。   2011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契机,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壮大支柱产业,实现了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集日常办公、老年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组织场所;投资15万元,硬化5条主次干道,栽植绿化树木500棵,村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率分别达到95%和98%以上。二是全力打造旅游名片,助推经济跨越式发展。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出形象,三年跨大步”的发展思路,科学编制河湾开发规划,出台具体实施计划,力争通过3-5年努力,让河湾这一美丽自然景观走出南阳,走向全国,打造成为贾宋镇一块响当当的旅游明片。   

薛关村

  薛关村位于贾宋镇北部,省道248线穿村而过,辖7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农户997户,3998人,耕地2985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5890元,固定资产420多万元。主导产业以苗木花卉种植和木材加工为主。2011年以来,抓住新型社区示范点的契机,按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社区建设。绿源社区是南阳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之一,规划总面积57.8公顷,建成后将成为集商贸、休闲、观光生态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一期占地234亩,目前已完成100余套独栋民居和门面房44间建设任务,配套有幼儿园、医疗中心、老年休养中心,村民活动中心、公厕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该村以省级村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星园艺苗木有限公司为龙头,按照龙头+苗地+协会模式,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目前已发展专业户120户,种植面积1300多亩,先后引进并成功培育了女贞、桂花、玉兰、香樟、含笑、竹子、红叶石楠等国内外名优品种110个,年实现销售额596万—。建成了占地50亩的竹木交易市场,发展门店70家,年销售额300多万元。制定村规民约,调动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增强村民遵守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开展“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改陋习、树新风”等活动,大力宣传党的-精神,宣传法律常识,涉农法规,计划生育等政策,努力创建和谐、美丽、幸福新农村。   

小集村

  小集村位于贾宋镇街西1华里处,枣(园)韩(堂)公路穿村而过,西依严陵河畔,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村1800多人,王姓蒙古族,系成吉思汗之子拖雷后裔,于元朝末年迁移至此四百余年,所居之地曾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经贸繁荣,故名小集。   全村现有可耕地300多亩,80%土地以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为主,20%种植疏菜、水果。在贾宋“小上海”感染和人多地少形势所迫,小集村30%村民纷纷涌入外出务工潮,常年在深圳、珠海、东莞打工,少部分人经营烙千层饼、开饭店,圆了“百万富翁”梦,开上了小轿车。10%村民依托区位优势,在贾宋设摊,经营百货、服装等小商品买卖,年收入达3万元。   小集民风浓厚,人文气息浓郁,在教育方面舍得大投入,在“回归经济”感召下,由小集在深圳创业成功人士王树理回乡投资创办的“王树理小学”已于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该校因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质量上乘而成为贾宋镇明星小学。全村每年有10余人考上全国各地的大中专院校,现全村共有大专以上58人,中专生87人,高中生比例占百分之五十以上。   小集村村务整洁,道路宽敞,绿树成荫,乡邻合睦,老善少尊,生活平静富足。春来观荷塘红鲤,夏至看果蔬满枝,秋则黄金满地,冬推西窗先主水,正是目前小集村的真实写照。   

下户杨村

  下户杨村位于贾宋镇北部248线贯穿南北,辖4个自然庄,17个村民小组,农户921户,3373人,党员77人,耕地面积3400亩。花卉苗木种植为支柱产业,现发展1800亩,人均年收入达5300元。   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对U型花卉带空挡落实了补栽补种,新发展花卉苗木面积300亩,规划建设占地50亩的精品苗木观光园一处,全村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1800亩,年产值1260万元。村容村貌治理及公益设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1年以来,先后投资45万元,打通庄内道路4条1.8公里;投资0.8万元,新架葫芦沟桥一座;硬化下户杨自然庄和观门自然庄排前路20条1700余米,粉刷墙体60多户,8000余平方米;以“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发动组织群众清扫道路5000米,清运建筑垃圾、柴草30余车。并与农户建立了门前卫生“三包”和垃圾清运长效机制。民主管理得到加强。严格评选村民代表,认真推行“4+2”工作法,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规民约,落实村务公开,凡村内重大事项,全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决定,使农民群众能够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从而自觉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   

苇子坑村

  苇子坑村位于贾宋镇北部,S248线西,沿陵河东,农户390户,2400多人,辖苇子坑、范店、黄庙、高家4个自然庄,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000多亩,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400多元。苗木花卉是该村主导产业。   苇子坑村以奇花苗木合作社为龙头,发展苗木花卉专业户16户,面积1100多亩,年人均收入达8000多元。养殖初具规模。在范店西沿陵河东建一处存栏100多头的养猪场,带动5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   苇子坑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位于4个自然村中心交汇处,重建于2012年4月,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2平方米,总投资40多万元,村部设有图书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管理室等,配套健身器材6套,是镇平县一流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已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   

苏曹营村

  苏曹营村位于贾宋镇东北方向,与杨营镇和-乡接壤,西距省道248线1公里,全村辖徐营、焦沟、苏营三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人口1400人,耕地面积1450亩。   苏曹营村自然环境优美,疆石河从村庄东边蜿蜒流过,村内排水沟渠盘曲入河,排水畅通,沟渠两侧树木茂盛,竹林花木交映生辉。村内建筑自然有序,水泥小道通到家门口。   苏曹营村种植以传农业为主,土地肥活,水渠、机井、水电设施配套,基本保证旱涝丰收。近年来,在万德隆实业的扶持下,村里充分发挥土地、水利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产品远销郑州、信阳、南阳等县市,现已发展到150余亩,销量日益扩大。   苏曹营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闲时喝茶下棋、看书学习、其乐融融。通过在外成功人士的牵线搭桥,引资50多万元整修了3村主次干道,栽植绿化树木300多,兴建了村文化大院,建成了农民书屋,购置图书2000册,安装37套娱乐健身器材,目前,已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寺后张村

  寺后张村位于贾宋镇西,西临枣园镇,南靠马庄乡,枣(园)韩(堂)公路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辖寺后张、尚营二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户500户,2050人,耕地面积176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400多元。   寺后张村环境优美,黑河从村西边蜿蜒流过,村内树木茂盛,建筑焕然一新,水泥路四通八达。寺后张村种植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肥沃,机井、电力配套齐全,全村共有机井32眼。   寺后张村北建有商业小区,入户80余户,有商店、面粉加工、建材收购等项目,满足了村民日常购物需求。   村建有图书阅览室,拥有科学、娱乐等书籍1500多册,是村民主要学习娱乐场所。   2013年,寺后张村将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争创县级文明新村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建设新型文化大院,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村。   

赵营村

  赵营村位于贾宋镇西南方向,枣(园)韩(堂)从村东穿境而过,距东距省道248线仅500米,辖赵营、赵庄、鲁庄、东园、小寨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农户840户,3380人,地面积1750亩。主导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   赵营村充分发挥水利条件好,土地肥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品质蔬菜等种植苗木,主导产业和苗木花卉朝阳产业,目前已发展花卉150亩,花卉120亩,产品远销广东、上海、郑州和周边县市区,人均年收入达6000多元。赵营村有外出务工创业传统,全村外出务工200多人,足迹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现有10多位老板,百万富翁,纷纷回乡创业,报效桑梓捐资建设村公益事业20多项。距镇中心较近水利条件好,土地肥沃,发展高效高品质蔬菜等为主,大力发展高效花卉产业。   

上辛营村

  上辛营村位于贾宋镇北部,S248线纵贯南北,西靠沿陵河和枣园镇、东临晁陂镇,辖4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270亩,人口1379人。以花卉苗木种植为主要产业,发展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4800多元。   2010年以来,上辛营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壮大苗木花卉产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既膨胀了产业规模,又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目前,该村发展苗木花卉面积1400多亩,产品远销广州、武汉、长沙、郑州、南阳等地,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多方筹资30多万元,硬化村4条主次干道,同时搞好绿化配套,建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8套,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徐营村

  大徐营村位于贾宋镇东南方向,东靠-镇,南临马庄乡,南水北调工程紧邻村北部。辖1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农户470户,1870人,耕地面积225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多元。洋葱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   近年来,在-精神指引下,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建成小康社会为已任,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按照“一切服从主导产业、服务主导产业的思路”,下大力气改善基础条件。   建成了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和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藏书3000多册,常年对村民开放;配套6套体育健身器材,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多方引资40多万元,修建了高品位的入村大门,村内6条主次干道全部硬化,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和群众出行。   大徐营村借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机遇,新打机井25眼,使机井总数达到42眼,达到每50亩地一眼机井,加上靠近礓石河大坝,该村的所有耕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目前,大徐营村洋葱面积达到200多亩,亩产值达3000多元,产品运销邓县、西陕、镇平等周边县市区。村现有养殖水面2000平方米,养殖观赏鱼品种10多个,产品运销郑州、武汉、南阳等地,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   大徐营村将按照“三化”协调发展要求,拟征收一部分土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目前,正在初步拟定建设方案。   

桥南村

  桥南村位于镇南部,镇工业小区北部,农户458户,1936人,耕地面积1796亩,人均0.85亩,辖14个村民小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多元。以机械铸造为主导产业。   甲鱼养殖业发展迅猛。桥南村申廷哲、田涛夫妇弃工从商,利用村南一废弃砖厂新上了占地200余亩康苑鳖业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开展从幼苗孵化到成品加工一条龙生产服务,年投资额8000万元,每年赢利在600万元以上,年新增就业人员140名。公司河甲牌商标被评为河南省著名商标,正在申报中国驰名商标。2012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农业龙头企业。   机械铸造久负盛名。桥南村建有铸造厂2家,农机具配件厂2家,共吸纳村民120余人,年投资额在4千万元以上,年赢利500万元以上,所生产的成品犁耙、播种机等产品,畅销到本省各地及湖北省、山西省等周边省市县。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0年建水厂1个,解决了400多户村民用水难;实施村部改旧建新,安装路灯30盏,修村村通道路3公里,新建图书阅览室1个,藏图书2000多册,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社会管理常抓不懈。桥南村长年组织治安巡逻打更队伍,使全村社会治安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成立民调领导小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越级-为“零”。   

桥东村

  桥东村位于贾宋镇驻地,因地处本镇“十字”街以东而得名,辖12个村民小组,农户450户,人口1704人,耕地面积1265亩。村主导产业以苗木花卉种植和塑料加工为主。苗木花卉种植面积500多亩,专业户20家,主导品种有玉兰、柿楠、桂花、玉珍、紫薇、桐树、茶花、海棠为主,产品远销湖北、陕西及周边县市、年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建有东升塑料厂、丙旺日化厂、天天福超市,产品涵盖婚庆用品、打火机用品、塑料制品等六大类十几个品种,产品远销新疆、北京、上海、南阳等全国十多个城市和地区。   桥东村固定资产3.4亿元,人均住房面积27平方米,拥有运输车辆12台,家用小轿车30辆,网络普及率50%以上。桥东村将以“-”精神为指引,以建成小康社会为动力,以做大做强做好苗木花卉和塑料加工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众志成成,克难攻坚,力争通过3-5年努力,建成苗木花卉明星村和塑料加工专业村。   

桥北村

  桥北村位于贾宋镇驻地,民族街以北,辖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占镇区二分之一,   辖16个村民小组,1030户,4160户,耕地面积1504亩。属回汉民族聚居村,其中回族占80%,汉族占20%,农民人均纯收入4900多元。主导产业是市场和畜牧养殖。   桥北是贾宋镇市场重点区域,全镇六大市场有五大市场位于桥北村,其中华星市场为省级文明市场,华鑫市场为鞋帽专业市场,文化市场为文化用品专业市场,南方商城为南方人集中经商市场,市场总占地面积260亩,日交易额40多万元,客流量达4000多人,是豫、鄂、川、陕毗邻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近年来,随着市场的发展和客货量巨增,桥北村又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8家托运部和4家物流部,保证了产品的内销外运。   桥北村抢抓民族政策优势,强力发展畜牧养殖业。目前,已发展30亩的南阳黄牛育肥场1家,5000只以上的养鸡场3家,新上50亩的观赏鱼养殖基地,年实现销售总产值1000多万元。   

牧庄村

  牧庄村位于贾宋镇东南方向,1988年从李民村分出而建,辖牧庄、胡桥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农户235户,1025人,是典型的回汉聚居村,其中回族810人,汉族215人,耕地面积816亩,年人均纯收入达4500元。   牧庄,清乾隆年间,牧姓人回族,由-县迁此建村,故名。为李、杨(汉族)百姓相继迁入,沿旧称,1988年以前为李民村委会、后部分分出,归牧庄村委会,当时辖2个村民小组42户,191人,其中汉族153人,回族38人,耕地面积191亩。   2010年以来,在党的-精神和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牧庄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培育小辣椒种植和畜牧养殖两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目前,全村发展小辣椒种植面积500亩,年实现产值4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建有养殖场4家,其中奶牛养殖场2家,牛存栏15头,山羊养殖场2家,养殖山羊60头,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闵河村

  闵河村位于贾宋镇西部,黑河西岸,黑土地约占总面积三分之一以上,辖6个自然庄,23个村民小组,4321亩耕地,人口4267人。支柱产业以养鸡业为主,是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村。近年来,闵河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在-精神指引下,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契机,按照“一切服从服务于特色产业”指导思想,下大力气培育壮大养鸡支柱产业,实现了产业做大做强,农民增收致富目标。目前,闵河村建有养鸡场7家,养鸡专业户6家,养殖蛋鸡、肉鸡1万多只,年销售额达12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借助“一事一议”筹资平台,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2012年新打深水井14眼,硬化村内道路3条11公里。   

李普吾村

  李普吾村位于镇北方向,枣韩公路东侧,辖李普吾、三潭庙、徐营、王步口、胡爷庙5个自然庄,13个村民小组,486户,2360人,党员36人,村民代表48人,耕地面积2745.6亩。主导产业以优质小麦为主,建有镇平县优质小麦品种繁育基地200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700多元。   支柱产业明晰。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小麦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年净增加效益30万元;建成养殖专业场4个,年出栏肉猪400头,肉鸡3万只,年产值可达150余万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硬化村内主次干道1.6公里,排前路800米,新修下水道600米,硬化村小学地坪400平方米;建成了镇平县一流的村级活动场所。农民素质逐步提高。积极协调县农技人员到村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科技知识,全村50%左右的农户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利用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民间组织,开展农民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广大群众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李民村

  李民村位于贾宋镇南部,与贾宋镇街接,南靠马庄乡,S248线贯穿全村,北通洛阳,南达湖广。全村2200多人,由蒙、汉、回多民族群众聚居,耕地面积2100余亩,人均不足1亩,是全镇的贫困村之一,年人均收入4200元。   2011年以来,在“-精神”指引下,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筹资100多万元大力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新建了村部学校、卫生室、饮水工程、农电、硬化村内4条主次干道,新挖机井16眼,购置变压器3台,驾设高低压线路2400米,基本保证了大旱之年稳产增收。   一、经济状况   李民村群众,原擅长小手工生产,做鞭炮久负盛名,年收入相当可观,七十年代前后,是我村经济发展之鼎盛时期,在全镇是首屈一指,八十年代后,杜绝鞭炮生产,经济发展降到低谷。现村内基本无相样的加工企业,仅有小型农机加工厂一个,经营尚可;依靠服务农业的收割机、耕播机家,都处于收益欠佳状态。全村主要经济来源,基本依赖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余积累甚少。   二、文化建设事业   由于七十年代前后,大人小孩都能参加与鞭炮生产,故而出现了文化断代现象。这是我们的沉痛教训、。自20101年起,在文化建设上,我们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恢复了“李民蒙回小学”。   位于村南的“关帝庙”,是一方宗教文化的圣地,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精神文化,道德建设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三、巨头的精神遗座和时代楷模   我村有着光荣的历史。辛亥革命后,在民主自治的浪潮中,我村清末杨万里脱款而出,被推举为贾宋第七匾之长,肩负着贾宋的民主自治重任,对贾宋人民的平安建设做出了卓越之贡献;闻明绅士王深盛,原淅川称李官桥匾政府师爷,主管财政事务。惜民如子,对老弱孤寡,经营失落,遇灾遇难失去生机之人,常解囊相助,使不少舍生之人从死亡线上挣脱上来,解放前夕,家庭一切财产损赠给政府和无地无房之民众,被政府誉为“闻名绅士”。   近年来,李民不少兴莘莘学子,走出家门,出外创业,取得显赫成绩;王子厚之子王宏斌,大学学历,现任贵州省六盘水市政法委书记;八组王长贵之子在陕西汉中创立黄金开发公司,业绩卓著;王长太之女大学学历,族美创业;王长庚之子大学学历,在深圳创立房地产开发;一组王保金在内蒙以玉兴业等等,都走出了一条辉煌之路,他们的创业精神,为家乡人民树立了榜样,是家乡人民的开路先锋。   我们有理相信,在榜样力量的指引下,李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老君庙村

  老君庙村位于贾宋镇东北方向,枣(园)韩(堂)公路北侧,贾宋镇苗木花卉基地东部,辖5个自然庄,14个村民小组,2260人,党员56人,耕地面积323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100元。南阳西较大的道教圣地――老君庙位于村中央,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距今约2400年,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为庙会日,庙会期间有10多万人前来朝拜、赶会。一、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富民强村。2010年以来,该村立足村民种植苗木花卉的习惯,通过采取示范引导、扶贫贷款支持,建立苗木花卉协会搞好服务等措施,促进了苗木花卉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目前该村发展苗木花卉面积1000多亩,建100亩基地2个,种植户年均增收9000元以上。同时,多方协调引资新上企业3家,年增税利40多万元,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二、改善基础条件,建设宜居家园。3年来,该村多渠道筹资200多万元,水泥硬化村路8条,长9.3公里,水泥路入户率达70%以上;新打人畜饮水机电井1眼,70%的农户通了自来水;改造维修教学楼1座,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提高;62%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90%的农户用上了手机或电话。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管理民主。一是推行“4+2”工作法,建立健全在支部领导下,群众积极参与村内重大事项决策的工作机制,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进一步深化,农民建设文明新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二是完善“协会+基地+农户”模式。目前,该村苗木花卉种植协会,在村支部的引导、督促下,职责明确,运行规范,充分发挥着引领群众致富,密切村党支部与群众联系的桥梁作用。   

黑龙庙村

  黑龙庙村位镇西部,东靠沿陵河,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景色宜人。农户810户,3500人,辖3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04亩,农民人均收入达4500多元。种植业是村主导产业,蔬菜产业是特色产业。建有蔬菜种植面积120亩,年实现产值30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建有3个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合作社+协会+农户”销售方式,解决了农户产品滞销瓶颈,加速了黑龙庙村同外界的交流,促进农产品的推广。   我村始终坚持敬业奉献,扎实为民,落实-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村居条件,最大限度提供和谐稳定,生态优美的村居环境,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下,全力提高群众收入,对推动经济发展做了重要贡献。   

师洼村

  师洼村位于贾宋镇北三公里处,农户1001户,4008人,耕地面积4600亩,辖19个村民小组,苗木花卉是该村主导产业,是贾宋镇苗木花卉专业村,拥有专业户500户,花卉经纪人100多人,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已形成以师洼村为中心的贾宋镇千亩花卉苗木基地,仅苗木花卉一项全村每人可多增收5000多元。为服务产业发展,通过“两委”的正确领导,新增变电器3台,保证了百姓照明,抗旱用电;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新开挖机井15眼,花卉基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设立苗木花卉治安室和检疫室,为苗木外销开辟绿色通道。为膨胀苗木花卉产业规模,该村拟投资上百万元建设全市唯一的苗木花卉专业市场,同时硬化水泥路2000米,修桥6座。我村始终坚持落实-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提供和谐稳定生态优美的村居环境。   


寺后张村特产大全




寺后张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