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镇平县 >> 侯集镇 >> 易营村

易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易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易营村简介

  易营村位于侯集镇西南4公里处,有自然村一个,全村23个村民小组326户,2387人,耕地面积3341亩。党员55名,村干部5名,组干部23人。支柱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产品为主。
  全村以易、张、宋三姓为主,据历史记载,在明朝年间,有南京易、宋表兄弟二人充军后在此落户,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后又张姓及其他十余姓迁入,大家和睦相处,自成一村。并在村西建立了一座宏伟庞大的玄帝庙,刘、关、张塑像高一丈有余,住有和尚数人,香火极其旺盛,每年正月十六举行庙会,村内艺人各显身手,打狮子、玩旱船、骑毛驴、唱戏等民间艺术应有尽有,非常热闹,吸引了众多香客。
  全村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创业,使易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集资,爱心人士捐款,新盖教学楼30间,美化了校园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通过村民集资的方式,硬化村内水泥路面三条,总长度为3.4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2005年,在村两委的多方努力和协调下,争取到了饮水工程,使全村500余户2000多人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问题。
  力争国家投入,引进土地整改项目,新打机井33眼,整改面积2000亩,改造后的良田沟渠相连,田间道、机耕道星罗棋布,展现出一派亮丽的田园风景线。
  2012年,村内新设视频监控中心一个,架设摄像头7个,使全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易营村人民勤劳朴实、心灵手巧,村内从事玉雕产业的有近百人;厨师有100多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承保业务;建筑工、木工、机械电焊工等技术工人更是不计其数。
  我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组规民约等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4104 473000 0377 查看 易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易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易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田寨村

  田寨村位于侯集镇的东南部8公里处,东邻安子营,南与邓州市穰东镇接壤,赵河绕村而过,环境优美,下辖三个自然村(田寨、去布口、河咀上),8个村民小组,263户1263人,耕地面积1450亩,土地肥沃,生产小麦、玉米,其中蔬菜面积327亩,以种植大姜、葱为主。村级道路状况良好。2011年在县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修建了通往邓州市大桥一座,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13年在村各主要路口安装摄像头5个,使群众的安全得到了保障。   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不断深入,该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观,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相信,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淳朴、勤劳的田寨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乔其营村

  乔其营村位于镇平县正南12公里、侯集镇东2公里、枣韩公路沿线处,与安子营镇毗邻,南水北调中线干渠东西走向2公里横穿,枣韩公路沿线。   本村辖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580户,总人口2420人(其中常住人口2200人),耕地面积2844亩,人均1.11亩。作为平原乡村,以种植和养殖业为主,村内党员53人,设党小组6个,村民代表30人。   村内基础建设:新型村室1座,下六上四小楼,院内设文化书屋、村支部、村委会议室、计划生育宣传室等,1所完全小学,3个卫生室,1个群众文化活动场。   依托县招商引资政策,引进南阳裕麒棉业有线公司在村东办轧花厂1座,现一、二、三期工程全部上马,占地2万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全自动化生产管理,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就业80余人。   依托国家便民政策,吸引国债项目,建便民沼气池150座,真正达到了“一池三改”,达到了改厨、改厕、改圏的效果,美化了农村环境,优化了村容村貌。为提升村民的安全感,投资8000余元,全村主干道安装了视频监控及路灯,为便于群众出行,村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达到村内主次干道的硬化,为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新建农村书屋1座,并拟建村文化大院。   该村除正常的大田种植外,主要经济来源以特色农作物种植为主。“乔其营西瓜”驰名方圆百里地,“沙、甜、汁多、皮薄”为其特点,在出名的同时,也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另一项经济作物就是甘蔗。乔其营村与永丰庄村毗邻,“乔其营的西瓜,永丰庄的甘蔗”向来就是连在一起说的,在邻村的影响带动下,乔其营村的甘蔗种植面积也已经相当可观。作为“中国金鱼之乡”侯集镇中的一个行政村,受大气候的影响,乔其营村的金鱼产业也发展的相当迅速,金鱼养殖面积现在也达到了可观,在这一方面,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在国家好的政策的指引下,在县、镇、村的正确领导下,在群众良好的干事创业的劲头下,乔其营村的明天和村民以后的生活都将是美好的。   

宋小庄村

  宋小庄村位于镇平县侯集镇南4公里处,所辖两个自然村:宋小庄、鄂营。全村320户,1243人,党员31人。耕地面积1360亩,人均粮食产量800斤,2012年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粮食以及蔬菜种植销售为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村内有一个砖窑厂,两个毛衫加工厂。   为了拓宽村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加速发展壮大村里经济,该村通过招商引资提升本村经济活力,邀请本村在外经商人士回乡办厂。经过多方努力,2012年,宋小庄村两个小型毛衫加工厂顺利开业。毛衫厂的成立带动了宋小庄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使得本村一部分留守人员和闲散人员就地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了生活质量,壮大了集体经济。   宋小庄村小学校舍破旧不堪,导致生源匮乏。村委成员一起动脑子,想办法,于2012年筹得赞助款24000多元,重建了学校大门,更换教室门窗玻璃,添置新的桌椅板凳,整建了校内厕所,新校舍焕然一新,使得该村小学由原来的9名学生扩大到现在的3个年级、120余名学生。   宋小庄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任务,以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加快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大环境下构建和谐村庄的步伐。   

向寨村

  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向寨村地处豫西南,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民风淳朴,是“中州名镇”侯集镇的观赏鱼养殖专业村。   从80年代末开始,本村金鱼养殖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特别是2001年侯集镇以建立全国规模最大的金鱼养殖基地和区域性观光渔业示范区为目标,通过实施统一规划、政府引导、资金扶持、建立专业协会、加快科技投入、实施信息上网等措施,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6月侯集镇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金鱼之乡”。   目前,观赏鱼品种有:紫寿桃、红白花琉金、蝶尾龙睛、熊猫、红朝天龙、黑朝天龙、红朝天高头球、软鳞铁包金虎头、红白、白牡丹、十二黑并蒂桃、皇冠珍珠、朱砂球三色罗袍、红背朱砂泡、红头虎头、三色帘鳍葡萄眼、黑蝶尾、长尾红、昭和三色、红龙睛、蝶尾龙睛、红琉金、玉顶红水泡等。侯集镇向寨村,有200余专业户,金鱼养殖水面达到2000多亩,培育出的名贵金鱼有鲫种、龙种、文种、蛋种4个品系和朱顶紫罗袍、黑蝶尾、十二并蒂桃、三色帘鳍葡萄眼等300多个品种,年产金鱼3000万尾,繁育销售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养殖农户仅此一项即人均增收4500多元。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27个省、市大中城市,并出口到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和地区。   

宋庄村

  宋庄村位于侯集镇东南7.5公里处,东靠赵河与安子营乡相邻。全村共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89户,1242人,耕地面积1542亩。   近年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壮大支柱产业,除以粮食为基本产业外,积极自发种植大葱、大姜、和各种优质蔬菜,每到收购季节,就有外地商贩前来收购,菜农不用出村就能买到好价钱。金鱼养殖也是我村又一支柱产业,全村金鱼池150亩左右,品种多种多样,每年都给养殖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服装加工也是我村一大亮点,农村妇女不用出门打工在家加工服装和经销服装同样能增加收入。   我村现有农村超市一个,生活用品应有尽有。村内的宏伟面粉厂,所产面粉远销四方。今后,我们更要深入学习,认真落实党的三农政策,带领广大群众齐奔小康。   

袁营村

  侯集镇袁营村位于侯集镇北大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安子营、杨营、雪枫办事处相邻。   全村辖4个自然庄(袁营、耿庄、周庄、杨庄)共有3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070户,人口4280人,全村耕地面积6849亩,人均耕地1.6亩。   在强有力的村班子的带领下,于2012年争取上级资金,袁营小学新建三层教学楼1座,2013年新建学生餐厅1座,改善了学生上学、生活环境,为村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现有牧草加工厂1座,位于袁营村西部,面积1000余亩,大力发展林果事业,现已建成邻国基地1座,占地500余亩,已初具规模。   袁营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全村现有卫生所1座、养鸡场2座,养羊场1座,玉雕加工业蓬勃开展,经济事业突飞猛进。   

宋营村

  宋营村位于侯集镇西南部7公里处,东临高营村,西与-镇搭界,全村16个村民小组,736户,3760人,拥有完全小学1所,全村耕地面积共4260亩。   宋营村以农业生产为主,在2009年的农综开发中,宋营村打了多眼机井,保证在干旱天气所有耕地都能有水浇,有力的改善了耕作条件,让群众摆脱了"望天收"的历史。即便这样,由于没有支柱产业的支撑,年轻人都不愿待在家里守着田地过日子,大多都是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这样一来,也为家庭和社会的安稳带来了一些隐患。为改变这种现状,村班子积极着手在招商引资上下工夫。2011年,联系了本村的一位在外人员,建成了500亩的蔬菜种植基地一个,主要以种植西红柿为主,大棚种植业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年可种植多次,增加了产量,西红柿成熟后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主要销往外地。村里还引进了毛衫厂一个,拥有多台电脑织机,这些项目的引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年轻人不出门在家就能有活干、有钱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宋营村也不忘在稳定、平安上下工夫,村里一直坚持巡逻打更制度,今年又投入2万元安装了视频监控。在维护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发展,坚信宋营村的明天会更好,宋营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会更好。   

侯寨村

  侯寨村位于侯集镇北800米处、运河北岸,全村共1700人,下辖8个村民小组,土地1.8平方公里,人均耕地0.8亩,清一色肥沃的黄土地。多年来以种蔬菜为主。   侯寨村人思想觉悟高、意识超前,全村49名党员有20名党员在外经商,带领约400余人在外发展创业,成为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其余党员在村内积极主动配合村委工作,成为村内骨干力量。在生活上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在生产商帮助贫困户收割、拉运,成为我村典范。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上下一心,多方筹措20万元,修建了40吨的安全饮水管线,解决了多年来吃水难的问题。   在道路上,我村修建了贯穿南北、东西各两条水泥路线,全长3000米,交通十分便利,彻底改变了出门一脚灰、下雨一脚泥的自然状况。又筹资2万余元在主干线两边安装路灯50盏。无论白天、黑夜,群众出行十分方便。路的两边又栽上了花卉树木,绿树成荫,既绿化了村庄,又让村民有了清新感觉。   自解放以来,我村就以盛产各种蔬菜而出名,在无公害大棚蔬菜上,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和先进的科学知识,所产出的辣椒、黄瓜、西红柿,色泽鲜亮,质优价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客商。尤其是生姜、大葱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素有"贾宋萝卜侯寨姜,苏杭姑娘不用相"的说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环保在人们的眼里越来越被重视。在村委的指导下,群众养起了金鱼,种上了花卉树木,养殖面积超数百亩,效益十分可观。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群不断增多,我村也不例外,为了能让老年人有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幸福安度晚年,我村又筹资5万余元,准备修建一个占地3亩的老年娱乐中心,使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得。   以上是我村的基本情况,村两委板子下定决心,带领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同时希望各方有志之士到我村投资创业、共谋大事。   

狄庄村

  狄庄村位于镇郭公路东侧,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杨庄、狄庄、易家庄3个自然庄,2130人,耕地1989亩。我村历史有淀粉加工传统优势,历届村委根据形势需要规划形成了狄庄村工业开发区,"中原淀粉城"远近闻名。   全村90%的农户以淀粉加工、生猪养殖为主,年产淀粉200万吨,产品远销湖北、广州、山西等大中城市。淀粉加工后的下料豆渣丝养生主,品质好、体型好、生猪供应供不应求,年生猪出栏2万余头,远销广东、香港等大城市,近期又被河南省联科畜禽养殖专业社定位科普示范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4586原,围绕加工加工的企业正在兴起,以淀粉深加工为主的"益父"淀粉加工厂正在筹建中。   新任班子自2011年上任以来,时刻以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先后新架路灯120盏,新修杨庄、易家庄水泥路两条,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疏通下水道200余米,安装视频监控摄像头5个,大大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   村内有标准化学校两所,其中公办学校一所,私立学校一所,创办于2000年的育英小学解决了我镇及周边乡镇580余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我村村两委齐心协作,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村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一个人民富裕、道路整洁、民风淳朴的新农村形象初步形成。   

姜营村

  姜营村位于侯集镇东部,下辖三个自然庄(大姜营、小姜营、徐寨),全村3217人,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32亩,党员57人,党小组7个,全村以窑业、金鱼养殖、蔬菜为主。镇郭公路、枣韩公路贯穿村的中部及南部,赵河从村中流过。   本村有寄宿式学校一所教学楼三座112间,教师12人,学生317名。卫生所1个,中西及护理16人。   全村有“昌盛页岩砖厂”“全胜页岩砖厂”,总投资1400万元,年产砖7000万块,年税利600万元。“诚信面业有限公司”一个,投资327万元,年税利80万元。“均见水泥砖厂”一个,投资170万元,年税利60万元,“书会超市”“听训超市”日营业额都在8000元以上,“彭堂钢铁市场”日营业额9000元以上,成立有“豫龙金鱼养殖基地”,养殖水面600亩,亩收益近万元,蔬菜种植927亩,蔬菜大棚37座。   

大赵营村

  大赵营村坐落在侯集镇政府北2公里处,中间有南水北调工程及赵河,东临镇侯公路2公里,有硬化水泥路一条直通村中心。   大赵营村有2个自然庄组成,14个村民小组,村民2682人,耕地3112亩。村四周三面环河,有天然的放牧园地及绿化园林。   大赵营村内有2个个体山羊养殖户饲养量在300头左右,有养鸡专业户2个,饲养量达5000余只,个体手工挂面加工户30余户,年产量在200吨左右,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玉器集中加工户30余户带动有100多人参加加工销售,年销售加工收入可达380万左右。   大赵营村内有1——5年级小学一所,教学楼一座,教师办公住宿配套齐全,各种体育、游乐、教学仪器齐全,可容纳学生300名左右。   为了使全村村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村全体村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内有正规的卫生室一所,专职医生3名,全天候值班,为群众免疫治病有一个可靠地保障。   为了安全期间,避免一切刑事犯罪,确保一村平安,投资按装了五套监控设备,做到24小时金控,有效地控制了一切违法事件的发生。   全村95%的耕地以粮食为主,全年可收入粮食2400吨左右,5%的耕地以蔬菜为主,即解决了群众的菜篮子问题,又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基本上达到了一个平安、和谐、卫生、欢乐的乡村。   

项店村

  项店村坐落在侯集镇西北两公里处。东邻赵河,西部至王官营、南邻后寨村、北邻杨营镇薛庙村。全有两个自然庄(孟庄、项店),总人口2710人,55名党员。耕地面积2770亩。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干部5人,组干部9人呢。庄东边有小学一座,在校学生127人,教师7人。全村有两家民营毛衫厂。   我村的支柱产业反季节大棚蔬菜。一年种植二、三季,引进先进的种子。主要品种有春季黄瓜、辣椒、茄子、番茄;夏季大葱、蒜。我村的经济收入就老源于蔬菜。在前几年,都采用了老的种植模式,每年的收入递增幅度很小。摆脱不了贫困落后的面貌。鉴于以上情况,村两委成员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开始着手改变老的种植模式。在村支书孟庆鹏的带领下,跑科技下乡、跑技术。来改变种植模式。经过几年的女里,采用了科学种田的方法来改变大棚蔬菜的种植。由原来陈旧的种植办法改为种植市场上稀缺的蔬菜,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随农民的收入支部提高,我村的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改善,现已安装路灯,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现在我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后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争取把我村建设成一个富村、强村。   

谭寨村

  谭寨村地处侯集镇北部1.5公里处,距县城约9公里。村东与乔其营村接壤,南接姜营村,西临赵河,北与袁营村相邻。全村总人口3114人,耕地面积2359亩,辖2个自然庄:毛庄、谭寨,14个村民小组,65名党员。村建2所学校:1所公办、1所民办。南水北调渠线横穿毛庄与谭寨2个自然庄中间,镇郭公路经过,水利资源丰富,交通方便。   近年来,谭寨村积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村庄整治,倾力发展"一村一品",使全村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村庄整治上,谭寨村已累计完成6公里主次干道的水泥硬化,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安装路灯50盏,有线电视和电话入户率达50%。在发展经济方面,谭寨村大力发展黄牛养殖,已发展黄牛养殖户40户、黄牛150头。引资60余万元,建成占地10余亩的黄牛养殖基地,实现了养殖业的大发展。在社会事业方面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本村人甄秀瑞创办,总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谭寨阳光实验小学、阳光幼儿园,始办于2001年,经县教体局批准成立的一所民办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32位教师,为谭寨村及周边村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几年来,谭寨"两委"一班人,带领广大村民,坚持党的领导,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产,进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上级肯定和群众拥护,多次被县、镇表彰。面对现实,勤劳智慧的谭寨人毫不满足于现状,一如既往地走"经济强村、科学兴村、文化活村"的强村富民之路,为开创谭寨村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来谭寨村投资发展。   

辛庄寨村

  辛庄寨村位于镇平县侯集镇最南端,西靠郭庄回族乡,南邻邓州市和东镇,全村辖三个自然庄,六个村民小组1040人,1533亩耕地,26名党员,两委班子健全,安装视频监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两委带领全村广大群众,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培育支柱产业,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根据我村实际情况,实施种、养、加相结合,种植蔬菜、花生、棉花、优质粮食、养殖金鱼、加工服装,已成为我村三大支柱。促进农民收入,老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裕,构建和谐向社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永丰庄村

  侯集镇永丰庄村位于镇平县东南方向,东、西、南、北分别与安子营乡、侯集镇王营村、姜营村、乔其营村接壤。该行政村辖属永丰庄、乔庄、李庄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56户,全村2032人,总耕地面积2369亩。土地肥沃,机耕浇灌面积98%以上。早在二十世纪70、80、90年代就是全县有名的先进村。新村规划起步早,布局合理,房成排,树成行,道路整齐一致。我村一直以甘蔗、蔬菜为支柱产业,每年种植甘蔗600亩,蔬菜300亩以上。由于实行科学种植扩大套种面积,亩产值可达5000元左右。现村有标准化卫生室4所,新型超市2个,公办学校1所,个人创办的永丰集英学校解决了我镇部分以及周边乡镇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   永丰庄村全村有47名党员,村“两委”班子由5人组成,是一个讲团结、有经济意识、勇于创新、务实重干的工作班子,基层组织建设制度健全,落实有力,村组干部都能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个个均是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村室硬件配套到位:环境优美的文化大院,丰富多彩的农家书屋,图像清晰的视频监控,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学习、生产生活的良好环境。全村民心齐、风气正,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等制度健全,落实有力。近年来,无一案件及信访、人访事件发生。社会稳定,治安良好,老百姓安居乐业,构造和谐社会、创建文明新村的局面已然形成。   

东门村

  侯集镇东门村位于侯集镇中心地带,是集镇所在地,占据显著的区域优势,东与姜营村相邻,西接南门村,南交狄庄村,北与北门村接壤。全村分为两个自然村,分别是东门村与姜庄村,辖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88人,892户,耕地面积1458亩。辖区内有幼儿园一所、初中两所、超市2个,设备较齐全的村级卫生所1所。在镇党委的领导支持下,我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形式创新为手段,强化引导,树立典型,全面带动,形成了一个以文明新村创建推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农村。   东门村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充足,交通便利,利用位于集镇中心这一优势,村两委班子团结一心,紧紧围绕“强村富民”的目标,加大蔬菜产业生产力度,全村蔬菜面积800余亩,大棚30余个,年产效益450万元。另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支持扶助群众自主创业,新开店铺达100余家,村集体经济累积达325万元。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美称两委班子加大基础设施,改善水利条件,美化居民居住环境,便利群众出行条件,加大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力度。2012年以来,整修菜市街下水道800余米;安装路灯100余盏;整修田间道路400米,栽植绿化树木200株;对康达街进行彩砖铺设;在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5个;新打机井5眼;美化村部,改善办公条件。   

北门村

  侯集镇北门村位于集镇北侧,与镇政府毗邻,辖12个村民小组,312户,人口1284人。党员30名,分为3个党小组。总面积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50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该村穿过,永久占用该村耕地近300亩。   北门村原隶属西门大队,自1990年开始分为西门、南门、北门三个村。在70年代时,是侯集镇的集镇所在地。该村地质肥沃、水利条件好,交通便利,是远近有名的蔬菜村,全村有各类蔬菜大棚100余座,其它菜田300多亩,大型养猪场2个、中型养猪场3个,养鸡场1个,奶牛专业户2家。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是该村的支柱产业。   该村有精干的干部队伍和高素质的群众力量,村内的各项工作均位列全镇前茅,年年都受到镇党委、政府的表彰。特别是在2003年、2004年、2005年三年中,连续被县委表彰为"强村"。全村干群以务实求真的作风和有目共睹的成绩,进一步推动了北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为给村民打造宜居环境,村内先后对村内3条主干道进行了硬化,打通了村内的东西连接路,并对路面进行了硬化。现在全村共有水泥路4条,米石路1条,安装路灯30盏,彻底的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问题。2011年,在全镇范围内率先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使村民住的舒心、住的安心。   该村十分重视教育,村小学庠生小学是以郭庠生烈士名字命名的。近年来,针对学生活动场所小的问题,村干部努力作通学校周围群众工作,使学校在原校址的基础上又向外扩展。同时,和学校领导一块儿积极协调资金,完成了学校的改扩建工作。现在,庠生小学的占地面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在全镇的小学中均列第一名。   

王官营村

  王官营村位于侯集镇西部,辖两个自然村,总人口2312人,共有13个村民小组,9个党小组,村民代表36名。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   村两委认真贯彻落实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强班子、干部、党员队伍建设为保障,坚持优化综治维稳环境为条件,坚持正确实施民生工程为动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村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廉洁自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向“鲜、细、嫩”无公害方面发展,新发展大棚种植56个,成立了永绿蔬菜专业合作社,产品远销郑州、洛阳、西安、十堰等省市,我村农村收入增加了200余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修硬化道路1800米,建立了村文化大院及村部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农田又新打配套机井48眼,改善了农田生产灌溉条件,又引导农民合理实施部分土地流转1000多亩,对村民之间积极排查矛盾纠纷,解决问题,主动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多年以来,我村无-案件的发生。在安全方面,积极加强治安管理,每天坚持值班打更巡逻工作,在村主要部位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做到技防、人防,确保安全。近年来,全村无治安刑事案件的发生,两年来年度综合工作分别排在全镇第三名及第四名。   王官营村党支部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各项工作有了良好的开端。展望未来,村党支部一班人正以更加坚实的信心,满怀热情带领党员和群众,共创和谐、平安新村。   

刘营村

  刘营村位于侯集镇东南10华里,地处赵河西岸。全村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05户,人口2222人。农业种植模式单一,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平均收入比较低。   近年来,党的富民政策给我们刘营村带来了盎然生机。上级党政机关绘就的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使我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轨道上阔步前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使广大村民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村里筹资20万元,在四个自然村的中心位置,建成了上下两层14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村室。分设了会议室、会计室、档案室、计划生育室、孕检室、图书室、读书阅报室,以及供村民闲时休闲的棋牌室等。   为了活跃村民文化生活,2009年投资100万元,由党支部、村委会规划、监督,创建了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中心院内设施比较健全,配有多种健身器材供村民锻炼身体使用。院内美化绿地完美,种植有四季观赏花草,大有曲径通幽之感。硬化过的小路陈杂在花坛、鱼缸之间,使村民游人尽情观赏,流连忘返。每当夜幕降临,青年男女便三五成群的相约来到文化中心一展歌喉,翩翩起舞,尽欢尽乐。老人和孩子们也会不约而同到此听歌看舞。村民们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活跃了文化生活,心情愉悦。   为响应政府“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要求,做好秸秆还田工作,2010年我村党支部书记通过招商引资,联系到天冠集团,投资300万元,在村西与闫庄村、老庄村、凃营村之间的中心位置建成了占地30亩的大型秸秆回收基地。方圆十里八乡的村民把秸秆卖给收购站换回了钞票。天冠集团把回收的秸秆打包成捆运回公司加工成-,变废为宝,双增双赢,产销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同时又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村民对此赞不绝口。   为了加大农民产值拉长农产品资源链条,我村于2012年,筹资建起了黄牛养殖合作社,克服了设置难度大的重重难关,现已发展黄牛160多头,前景相当可观。   今后我们决心再接再厉,继续努力,继续加大双重文明力度,为我村农村现代化的城镇发展,为我村农村现代化城镇的发展,为中原经济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常营村

  常营村位于侯集镇西北4公里处,东邻侯集镇袁营村,南邻侯集镇大赵营村,北邻杨营镇草房梁村,西邻杨营镇薛庙村。辖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75户,总人口1528人,耕地面积1346亩,其中低收入人口377人,贫困户83户,是省定的低收入村。我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植农作物为主。   常营村地处偏远地带,经济条件落后,经多方投资新建村部一幢,占地面积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47平方米。   常营村有小学一所,现有教师6人,学生100多人,总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40平方米。村内有卫生所一个,设施俱全。   常营村由于经济落后,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一部分做玉器加工。村内其他人员以种植为主,村内有养殖户2个,养牛13头,猪100头,羊60只,养金鱼60亩。   常营村已铺设水泥路面6公里,方便了群众生活生产,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村内安装了视频监控摄像头5个,使全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姜老庄村

  姜老庄村位于侯集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6公里,东与向寨村相邻,南部与郭庄乡接壤,西邻县级镇郭公路。村村通道路全部硬化,务农、赶集都很方便。全村2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695户,总人口3140人,全村总耕地面积3899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约2300亩,其它经济作物1600亩。   姜老庄村在强有力的班子带领下,于2008年扩建小学一所,约占地10亩,师资力量雄厚,为村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村支柱产业有金鱼养殖,大葱、生姜种植。金鱼养殖有240亩,在邻村的影响下,村民开始养殖,已培育出名贵金鱼100多个品种,养殖农户仅此一项每年每亩收入达6000元左右。   大葱在姜老庄村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生产的大葱以茎粗肉厚,辛辣脆香,久藏不干等优良品质驰名远扬,全村大葱种植面积800亩,每亩收入5000斤左右,亩均收入7000元。大葱种植已成为姜老庄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和支柱产业。   姜老庄村的生姜种植也有多年,生产的大姜块茎大,色泽白,脆嫩多汁,该村生姜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形成了规模,每到销售季节,各地的生姜收购商就会争相到村里收购,亩产达到8000元以上。   

房营村

  房营村位于侯集镇西大门,西于-乡接壤,北邻王官营村,南接宋营村、高营村,东于西门村相伴,枣韩公路直贯东西,南水北调大运河穿村而过,形成“一村两岸”的独特风景。   房营村人口3016人,土地面积3320亩,辖7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有党员56人。河北有前营、侯庄、后营三个自然村,河南有刘菜园、魏营、裴赵李庄、许庄四个自然村。   进入村内约30米路东,是群众自发修建的祖师庙,每年的农历二月中旬,几台大戏,各种小贩,热热闹闹、快快乐乐的农村庙会场景令人忍不住要小酌一杯,其乐融融。   庙后是正在筹建的文化广场(已列入村五年规划之列),届时,各种、体育设施将一一完备,群众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自娱自乐、休闲锻炼的好场地。   值得一提的是裴赵李庄的两侧建筑,一处是“郭庠生烈士墓”,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另一处是正在建设的占地30亩的现代式寄宿学校,是由在外成功人士投资兴建的。   房营村历来重视农业生产,传统农业在这里举足轻重。房营村的“两把刀”更是名声在外。“一把刀”是菜刀。侯集人一提到厨师就会想到是房营村的,便翘大拇指,每年为房营村安排了不少就业机会。现任村支书牛清林便是祖师级大师。另   “一把刀”是瓦刀,就是建筑工,在外干活时,房营村的师傅工资总要比别处的师傅要高,就是因为该村的师傅功夫硬,手头高,现任村干部牛明清、牛聚虎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各自带领一支队伍,到处打拼,不但自己致了富,还带领一帮乡亲共同致富。房营村这几年在传统养殖狠下功夫,建有养猪场,养鸡场,还有养羊大户、养牛大户;村内发展了农家乐饭庄,又引进了金鱼养殖,面积超过百亩。“千亩葡萄庄园”,土地流转工作已经结束,就等秋收完毕,一座集生产、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庄园就要破土动工。   展望未来,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马圈王村

  马圈王村,又名王营,位于侯集镇东南,距离镇平县城13公里,有马圈王、贾庄2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756户人家,总人口3020人。村两委成员7人,党员56人。   该村现有养牛场1个,占地20余亩。饲养南阳黄牛300多头;养猪场2个,饲养母猪、肉猪共800多头;种植绿色蔬菜500多亩。   历史记载,马圈王村,位于赵河西岸,东于涅阳城遗址隔河相望。南北朝时南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此地沦入北魏,北魏设马圈城,南齐派平北将军陈显达夺回马圈城,北魏孝文帝率兵亲征,陈显达兵败城毁。明洪武年间(1368——1396年),王、高两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因王姓户大而得名。赵河自西北来,绕村而过,经涅阳城遗址流向东南,聚落成三角形地势,面积达33.8万平方米。村东赵河北岸是夏、商、周三代吕甫城遗址,也是西汉沿至唐初涅阳城遗址,出土有夏代的澄滤器,商代的大口樽和周代的爵腿等,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圈王村1930年为侯集区正德乡,1941年10月为华安乡王营保,1950年3月马圈王乡属侯集区,1959年5月14日成立马圈王大队属侯集公社,1983年12月改大队为村委会,辖马圈王、贾庄两个自然村,主产小麦、玉米、豆类、棉花、烟叶等。   

易营村

  易营村位于侯集镇西南4公里处,有自然村一个,全村23个村民小组326户,2387人,耕地面积3341亩。党员55名,村干部5名,组干部23人。支柱产业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产品为主。   全村以易、张、宋三姓为主,据历史记载,在明朝年间,有南京易、宋表兄弟二人充军后在此落户,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后又张姓及其他十余姓迁入,大家和睦相处,自成一村。并在村西建立了一座宏伟庞大的玄帝庙,刘、关、张塑像高一丈有余,住有和尚数人,香火极其旺盛,每年正月十六举行庙会,村内艺人各显身手,打狮子、玩旱船、骑毛驴、唱戏等民间艺术应有尽有,非常热闹,吸引了众多香客。   全村党员干部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创业,使易营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集资,爱心人士捐款,新盖教学楼30间,美化了校园环境,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还通过村民集资的方式,硬化村内水泥路面三条,总长度为3.4公里,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2005年,在村两委的多方努力和协调下,争取到了饮水工程,使全村500余户2000多人用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畜吃水问题。   力争国家投入,引进土地整改项目,新打机井33眼,整改面积2000亩,改造后的良田沟渠相连,田间道、机耕道星罗棋布,展现出一派亮丽的田园风景线。   2012年,村内新设视频监控中心一个,架设摄像头7个,使全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易营村人民勤劳朴实、心灵手巧,村内从事玉雕产业的有近百人;厨师有100多人,分散在全国各地承保业务;建筑工、木工、机械电焊工等技术工人更是不计其数。   我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组规民约等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村两委以身作则,百姓遵纪守法,办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南洼村

  南洼村位于侯集镇南3公里处,北与宋小庄村相接,南与郭庄乡接壤,西与易营村相邻,东邻侯郭公路。   全村1347人,1446亩耕地,辖4个自然村,共12个村民小组,365户,有党员33人,外出打工409人。   我村现有村委会楼房10间,卫生室1所、代销点3个,村内个体拉鸡车4辆,手扶拖拉机350台。全村主要支柱产业是蔬菜种植和养殖业。蔬菜方面全村种植大姜约300亩,大葱约700亩,其中种植50亩地的种植大户一户;养殖方面:生猪养殖6户,占地约50亩,年存栏6000头,出栏4000头;养鱼池5个,占地约25亩;养鸡3户,占地约6亩,存栏6000只。   

西门村

  西门村位于侯集镇西侧,枣韩路穿村而过,西邻房营村。全村有耕地1124亩,13个村民小组,有3个党小组,33名党员,村班子健全,有5人组成,组干部18人。   由于南水北调工程横穿全村,辐射面积2.25平方公里,原来的唐家2个村民小组迁至南门村,成立了移民新村。该村近年来在全体班子的努力下,修建了新村部,架设了路灯,安装了视频监控,发展了2个大型养殖场。   该村的支柱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大部分属于无公害大蒜、大姜、大葱,亩产超过万元。   该村民风和社会风气良好,为发展创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发展毛衫厂1个,方便了我村的生产生活,给全村人带来了效益。   

南门村

  南门村临近集镇中心,全村有耕地966亩,人口1760人,辖13个村民小组有2个党小组,36名党员,村两委班子健全,分工明确,村产业以蔬菜种植、生猪和家禽养殖为主。村支部连年被镇党委评为“五好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被县委授予“强村”称号。   我村通过内筹资金,上争外援等措施,对村内道路进行整修,铺设沥青,方便群众出行。安装了路灯,对道路两侧铺设彩砖,并为村主要道路安装了视频监控,保证村民财产及出行安全。另外还修建了水塔一座,安装地下网管,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并新挖下水道600米,解决了排水不畅问题。   近年来,我村以市场为导向,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发展特色经济为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发展传统经济,结合我村离集镇较近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目前蔬菜基地400多亩,大中拱棚80余座。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目前,南门村有村办毛衫厂2个,面粉厂1个,煤球加工厂1个,还有衣服来料加工厂,酱醋加工厂等,解决闲散劳力200余人,促进了农民收入。如今南门村经济迅速发展,群众生活富裕。   

高营村

  高营村位于侯集镇南部2公里处,东接狄庄,西邻宋营,北通南门、南壤宋小庄。村有人口2046人,耕地面积1912亩,辖3个自然村和11个村民小组,有党员46人。镇郭公路从东边穿过村有完全小学一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校舍规范、环境优美。2007年被镇重点初中评委优质生源培训教育基地。村主要产业有淀粉加工、生猪养殖、肉牛喂养、蔬菜种植等,特别是蔬菜面积达1200余亩,仅蔬菜一项年产值400余万元,村村通公路全村长达3.2公里。2010年成立了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家,有大型农机械50多台套,保证了全村农民的耕、种、收,并为下一步的土地流转打下了坚定基础。又上一台大型粮食烘干机项目,预防粮食收获季节天下雨粮食发霉、编制,确保农民丰产又丰收,2012年全村合力做了一事一议工程,修建标准化排水沟200多米,新安装路灯100盏,晚上达到家家户户门前灯火通明。让群众雨天不踏浪,夜晚不抹黑,百姓生活环境舒服,安居乐业。基本达到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农业机械化的三花协调发展,真正达到幸福农民、魅力农民、实力农民、现代农民的标准。   


易营村特产大全




易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