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辖乡。1951年置土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12公里。面积52.9平方公里,人口2.1万。平(昌)土(兴)、达(川)广(元)公路过境。辖铁城、先灵、铧山、郭寺、福顺、大田、马罗、大湖、小湖、胜玉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烟叶,特产棕片。养殖业以生猪、蚕、家禽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1万人 | 52.9平方公里 | 511923117 | 636400 | 0827 | 查看 土兴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江口镇 |
平昌县辖镇。县府驻地。1913年置江口镇乡,1939年改为江口乡,1946年建镇,1953年更名城关镇,1981年复江口镇。位于县境中部,巴河与通江河交汇处,街道呈三级阶梯。面积5.2平方公里,人口5万。达(川)广(元)省道公路纵贯镇中心,县道公路幅射各乡、镇,巴河、通江河通航。辖新平、新华、建设、政法、人民、文化、小桥街7个居委会。有以建筑、建材、服装、包装、食品加工、运输为主的乡镇企业。. |
响滩镇 |
平昌县辖镇。1950年置楠木乡,1953年将响滩乡由仪陇县划入平昌县,同时改乡为镇,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建响滩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1公里。面积30.2平方公里,人口1.7万。平(昌)仪(陇)公路过境。辖楠木、长梁、龙岩、墙园、双梁、三槐、竹山、五岭、二龙、龙角10个村委会和响滩镇居委会。有以建材、建筑、食品加工、运输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清白莲教首领鲜大川出生于此。. |
西兴镇 |
平昌县辖乡。1932年置西兴镇,1937年改为乡,1958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0公里。面积47.2平方公里,人口1.8万。平(昌)佛(楼)公路纵贯境中部。辖八一、马鞍、天堂、建华、黄柳、白龙、曙光、五童、光明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服装、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特产杜仲、黄柏、茶叶。. |
喜神乡 |
平昌县辖乡。1951年置喜神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42公里。面积45.8平方公里,人口1.1万。通公路。辖石门、三官、八台、社口、玉皇、石铧、玛瑙、大龙、铜佛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特产核桃、银耳、木耳。养殖业以生猪、牛为主。. |
佛楼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佛楼寺乡,1946年改名佛楼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34公里。面积44.2平方公里,人口1.5万。平昌、 ? 达县至佛楼公路过境。辖文昌、高石、大松、高峰、永乐、天马、光华、悦平、渠平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特产棕片、红橘。竹资源丰富,所编竹席畅销省内外。. |
白衣镇 |
平昌县辖镇。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37年置白衣镇,1940年改为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95年复镇。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4公里。面积56.9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达(川)广(元)省道公路过境,巴河、蒙溪河通航。辖圈井、小廓、鱼滩、云梯、龙翔、黄鹤、濛溪、复元、长岭、凤凰、大梁11个村委会和大河嘴街道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等,是县内粮油早熟高产区。养殖业以猪、禽、淡水鱼为多。特产花生、油桐子。清翰林学士吴镇、-肃出生于此。. |
涵水镇 |
平昌县辖乡。1940年置涵水乡,1946年从达县划归平昌,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23公里。面积40.5平方公里,人口1.5万。达(川)广(元)省道公路过境。辖庆丰、幸福、蝉林、花桥、五庙、枣坪、海峰、安坪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特产柑橘、花生。养殖业以生猪、蚕、淡水鱼为主。. |
岳家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岳家寺乡,1946年更名岳家乡。1958年改公社,1984复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13公里。面积46平方公里,人口1.9万。平(昌)仪(陇)公路过境。辖六角、金斗、茶店、云峰、中民、涌水、观音、板桥、河源、双竹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桐油。清进士余焕文、翰林学士余闇均出生于此。. |
兰草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兰草渡乡,1946年从巴中县划归平昌改名澌兰乡,1951年更名兰草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巴河岸边,距县府15公里。面积56.3平方公里,人口2.1万。平(昌)兰(草)、驷(马)青(云)公路过境,巴河通航。辖里仁、螺蛳、丁家、三峰、双柏、姚家、木阁、五枝、中仁、梁铜、建政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蚕、淡水鱼、家禽为主。. |
驷马镇 |
平昌县辖镇。1946年从巴中县划归平昌县置驷马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20公里。面积40.7平方公里,人口1.9万。达川至广元省道过境。辖龙台、桃花、鲜花、插旗、民众、天生、桃园、双城、辉煌9个村委会和驷马镇街道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酿酒、食品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棉花等。养殖业以生猪、蚕、家禽为主。特产水蜜 桃、核桃。. |
坦溪镇 |
平昌县辖乡。1937年置坦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8公里。面积56.1平方公里,人口2.1万。达川至广元省道纵贯境中部,巴河通航。辖立垭、大蜡、孤山、黑山、民兴、百花、青云、苟溪、跃进、中坝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蚕、淡水鱼为主。境内有电站1处。. |
元山镇 |
平昌县辖乡。1946年从巴中县划归平昌县置元山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48.8平方公里,人口2万。平(昌)得(胜)、平(昌)通(江)公路经境中部。辖兴元、石寨、共和、佛岩、新华、中岭、兴隆、复兴、新兴、长岗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蚕、家禽为主。. |
云台镇 |
平昌县辖乡。1946年从巴中县划归平昌县置云台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3公里。面积70平方公里,人口2.4万。平昌至镇龙、红云台公路过境,通江河通航。辖铺垭、石城、红锣、鞍山、南马、福乐、金山、小宁、中嘴、龙尾、胜利、永兴、庙垭、洗滩、五台、碗山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玉米。特产杜仲、茯苓、油桐子。. |
邱家镇 |
平昌县辖乡。1946年从巴中县划归平昌县置邱家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22公里。面积49.6平方公里,人口1.7万。平(昌)镇(龙)、通(江)达(川)公路在此交会。辖川坪、万兴、老龙、三尖、漏明、飞龙、寨山、凉风、柏院、点灯1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特产茯苓、黄柏、杜仲。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 |
笔山镇 |
平昌县辖乡。1939年置笔山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45公里。面积45.9平方公里,人口1.7万。平(昌)镇(龙)公路过境。辖楼石、大垭、喻坝、中山、栀子、观寨、笔峰、吕寨、白云、星斗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特产黄柏、杜仲、茶叶。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 |
镇龙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镇龙关乡,1951年更名镇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48公里。面积50.4平方公里。人口1.3万。平(昌)喜(神)公路经境。辖老鹰、松岩、卧龙、万家、天观、宝珠、烟灯、顺天、翻身9个村委会。有以建材、食品加工、酿造、运输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玉米,特产茶叶、板栗、核桃、弥猴桃。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境内有金银坪万亩草场。. |
得胜镇 |
平昌县辖镇。1946年置得胜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26公里。面积48.6平方公里,人口2.1万。平(昌)通(江)公路经境。辖丰收、宏图、马灵、四化、五星、独柏、双泉、天宫、莲花、七曲、红星、平江、新场、三宝14个村委会和得胜镇居委会。有以食品加工、酿造、建材、建筑、运输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 |
鹿鸣镇 |
四川省平昌县鹿鸣镇地处达(州)通(江)干线,是川陕路必经之地。全镇2850户,11278人,辖6个行政 村、1个居委会,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镇之一。全镇有耕地面积6816亩,幅员面积38.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810米,距县城45公里,十字街位居场镇中心,有居民3500余人,其中:中小学师生1400多人,是全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枢纽地带。 发展中的鹿鸣镇 鹿鸣镇系平昌县的东大门,地理环境较为恶劣,虽然说有一条跨省致富路横贯全镇,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经济可持续发展,但人们生活条件极差,分布五丘六梁,是全县典型的旱山特困乡镇之一。近年来,在党的-精神指引下,在各级组织的关心支持下,该镇实施的新村扶贫项目工作,效果明显,成绩显著。全镇新修村道路28.5公里,四级标美路8公里,基本达到了村村通公路;大力发展了养殖业,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养猪大户12户,年出栏500头以上的中等户48户,并建好了一个肉牛基地;在产业结构上,百姓挖掘潜力,寻找致富门路,充分利用中德项目实施的契机,栽植板栗2000多亩,80000余株,黑桃500多亩,20000余株,银杏500多亩,20000余株,发展竹业2000多亩,目前效益可观。招商引资项目广泛,全镇外来兴办砖瓦厂2家,竹业开发公司1家,预制场2家,仿实木门厂1家,玻璃纤维厂1家,木材加工厂2家,投入水产养殖业3家,农村各项专业技术投入数家,可谓落后的鹿鸣场即将变成现代、小康和谐的新鹿鸣。 -平昌县鹿鸣小学 平昌县鹿鸣小学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居达州、巴中两市交界处,距县城45公里。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91年分为“平昌县鹿鸣小学”和“平昌县鹿鸣初级中学”,1999年合并为“平昌县鹿鸣小学”。现有一所中心校,五所村校,1个教学点,有教学班45个,学生2286人,教职工87人。 鹿鸣小学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按照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办学要求,内抓管理,外树形象,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巩固普九成果,规范职业道德,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正确的育人观,坚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任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扎实搞好教研教改,积极探索课改,完成上级下达的课改任务。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坚持德育首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全面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为地方经济振兴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本校创立于1951年,校园占地面积22.5亩,现有教学班43个,学生2200余人,教职工90人,2002年被巴中市授予“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平昌县教育局授予“校风示范学校”,巴中市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 鹿鸣镇鹿山寨 鹿鸣鹿山寨位于鹿鸣镇中心位置,在鹿鸣中心校背后或者说是鹿鸣中心校背靠鹿山寨。进寨入口在鹿鸣小学后门二十米处。鹿山寨为鹿鸣最高峰,与嘶峰村的嘶峰寨和尖山村的尖山寺遥相呼应成品字形摆开,其实颇为壮观。山寨门口有一庙宇镇守山门,山门险要更加突出了庙宇的临空感,遥望煞是壮观。鹿山寨由于位于鹿山村场镇旁故到山寨游玩人员颇多,每逢节假日游客倍增。进山观景拜神居多。由于山寨位高山险,也就成就了此山在鹿鸣人心中的地位,每每异地回乡之人都会到山头遥望场镇全貌,无不感叹家乡发展迅速。所以鹿山寨也就成为了寄托鹿鸣人思乡情怀,成为鹿鸣人的心里靠山。 山前有一鹿山水库和一古色古香的村落,水库常年为村子提供生活生产用水,水库也是未经干涸。所以说该村背靠青山面有明镜,实质乃一块鹿鸣镇真正的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之地。该村叫:中岭上。 鹿鸣镇嘶峰村 鹿鸣镇嘶峰村地处鹿鸣镇大门,通达路横贯全村,幅员面积6.35平方公里。辖8个农业社,有村民612户,共计2157人,劳动力1223人,外出务工人员891人,耕地面积1450亩,林地1160亩;现已改造成砖混结构住房的农户302户,穿透结构87户,土木结构223户;全村已建沼气56口,现有机压井115口;村社道路已通4条共计7公里;现有库6个,塘20口,蓄水池池5口,渠道20公里;现用电普及率100%,电视普及率95%,通讯设备普及率80%;现有农业耕作机械3台;有村小学一所(水溪小学),共4个班,教师4人,学生156人;现有医务人员2人,一所村级卫生站;在职村干部3人:村支书一人,村主任一人,文书一人。村两委办公室地处水溪小学内。 鹿鸣镇石龙村 鹿鸣镇石龙村地处平昌南大门,通达路横贯全村,幅员面积6.35平方公里。辖14个农业社,有村民552户,共计2452人,劳动力1060人,外出务工人员510人,耕地面积1450亩,林地1160亩;现已改造成砖混结构住房的农户236户,穿透结构121户,土木结构195户;全村已建沼气74口,现有机压井113口;规模化养殖户3户,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2户;村社道路已通3条共计6公里;现有库4个,塘24口,蓄水池池15口,渠道15公里;现用电普及率99%,电视普及率83%,通讯设备普及率78%;现有农业耕作机械9台;有村小学一所,共3个班,教师5人,学生213人;现有医务人员4人,无村级卫生站;在职村干部4人:村支书一人,村主任1人,文书1人,村主任助理1人(大学生村官),无两委办公室。 |
土兴镇 |
平昌县辖乡。1951年置土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12公里。面积52.9平方公里,人口2.1万。平(昌)土(兴)、达(川)广(元)公路过境。辖铁城、先灵、铧山、郭寺、福顺、大田、马罗、大湖、小湖、胜玉10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兼产油菜子、烟叶,特产棕片。养殖业以生猪、蚕、家禽为主。. |
望京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麻石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望京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39公里。面积62.3平方公里,人口1.5万。平(昌)镇(龙)公路过境。辖金龙、南坝、石街、望京、万平、大沟、凤梁、八柏、高桥、栏杆、新梁、普新12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牛、羊为主。境内有万亩草场。. |
青凤镇 |
青凤乡位于四川省平昌县东南部,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8个村62个社,总人口11720。乡政府驻青凤场镇,海拔760米,距县城31公里。该乡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森林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10762亩,有林用地19684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4%,东与石垭接壤,南与达州的北山、江陵毗邻,西与元石相连,北与板庙接界。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护寨山852米,最低点山溪口海拔272米,平均海拔600米,有小(二)型水库2座,山平塘99口,蓄水151万方,保灌面积2925亩。洞滩河建立装机容量110千瓦的洞滩水电站,为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提供了电力保障。 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劳务输出逐年增加。2006年全乡劳务总收入达1200多万元,占全乡经济总收入的60%,人均纯收入达1800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公路建设突飞猛进,个体工商户、运输业蓬勃发展,场镇商贸流通活跃,从而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禾,日落而归”的小农经济意识。 教育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全乡共有中小学生2037人(其中初中学生670人,小学生1367人),55个教学班(其中初中班9个,小学班46个),中小学教师78人。另外,还有村办幼儿班9个,幼生230人,幼师9人,全乡8村9校共有校舍面积19267平方米,活动场地8367平方米,绿化、香化地带4800平方米。自95年至今,连续13年,乡初中教育质量名列全县前茅,整个教育教学质量近6年来连续被县教育局评为先进单位。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村村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站,户户领取了合作医疗证,参合率达90%,乡卫生院设备齐全,医生9人,彻底解决了农村看病难的实际问题。 社会治安井然有序。法律、法规宣传到位,增强了安全意识,一切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了一方平安。 广播电视网络惠及全乡。广播电视网络辐射面达90%,通讯畅通,信息反馈及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青凤乡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浓郁的乡土情怀,这里山青、水秀,人民勤劳、朴实,为党和国家培育了大批优秀人才。青凤乡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献计献策,为构建和谐青凤而努力奋斗。 |
灵山镇 |
灵山乡位于平昌县东北部,海拔650米,与通江县三溪乡接壤,距县城30公里,境内因有神奇、壮观的巴灵台而远近闻名,幅员面积34.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35%以上;辖6个村,61个农业合作社,13250人,3862户,耕地面积12675亩。 灵山乡交通四通八达,公路网络已形成,平通干线公路穿越境内10公里,村道公路14.6公里已全部实现水泥硬化,有社道公路32条,总里程126公里;境内有塘库98口,长年蓄水量达500万方,渠系配套20万米,有效灌面8000亩;社会事业发展快速,全乡设立乡村小学8所,设立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5所;光纤电视入户率85%,程控电话社社通,移动、联通信息网络覆盖全乡。 灵山乡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主产优质水稻、小麦、玉米;生猪养殖曾获“巴中养殖第一乡”之美称;蚕桑生产是传统的优势养殖业,劳务输出更是异军突起。 |
五木镇 |
五木乡位于四川省平昌县北方,幅员面积38.6平方公里.东临通江县的三溪乡,北接得胜镇,南与元山镇相连,西与双鹿乡相接。辖8个行政村,55个农业社,总人口18556人,其中农业人口17256人。 境内北高南低,最高点南天门、海拔765.4米,最低点三岔河,海拔433米,平均海拔600米,境内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适宜、春早秋凉、无霜期长、四季分明。主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油菜、洋芋等农作物,勤劳、勇敢的五木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生息,辛勤耕耘,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历代以农业为主,五木人民学科学、用科学,以改革农具,改变生产条件入手,艰苦奋斗,励精图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桑、果、桐、林、牧为主的多种经营蓬勃发展,仅畜牧产业年收入可达500万元;民营经济欣欣向荣,目前建有各种厂、组、店、所753个。 交通运输业突飞猛进,全乡社社通公路,全长120公里,场镇上每天都有发往达洲、巴中、平昌、元山、土兴、灵山、得胜等客车,年客运量30万人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独占鳌头,全乡在校学生3425人教职工74人(含村小学),在历年全县各项教学评比中名列前茅,曾获市级表彰。乡卫生院和民营医院—忠德医院的发展齐头并进,分别设有外科、内科、妇产科、骨科、儿科、口腔科、中医科等科室,并配备有目前各种先进的设备,针对大型手术如肾结石切除术、胃癌根治术、子宫癌根治术等疾病手到病除,享誉巴山且惠及平昌、通江、巴中等地的患者,医务人员曾在国内外相关重要文献曾发表学术论文数次,并引起同行的重视。 |
泥龙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泥龙庙乡,1952年更名泥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8公里。面积42.2平方公里,人口1.7万。平(昌)泥(龙)、泥(龙)达(川)公路过境。辖小山、沙溪、牛角、石仓、青山、花井、金华、瓦桥、多佛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特产杜仲、黄柏。. |
板庙镇 |
平昌县辖乡。1951年置板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1公里。面积40.2平方公里,人口1.2万。通公路。辖凉水、望山、西角、龙王、石桥、红云、康坪、白石、大石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特产油桐子、花椒。养殖业以生猪、蚕、家禽为主。. |
龙岗镇 |
平昌县辖乡。1913年置龙岗场乡,1946年改名龙岗乡,1958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24公里。面积39.4平方公里,人口1.3万。平(昌)营(山)公路过境。辖灯塔、高阳、火箭 、金光、乘风、白山、挺进、利群8个村委会。有以建材、食品加工、运输为主的乡镇企业。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红军高级指挥员刘伯坚烈士出生于此。. |
青云镇 |
平昌县辖乡。1946年从巴中县划归平昌县置青龙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置青云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16公里。面积54.4平方公里,人口1.8万。兰(草)青(云)、平(昌)巴(中)公路在此交会。辖罐寨、大青、龙寨、天城、白庙、石院、斗阵、通马、华严、山垭、中包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玉米。养殖业以生猪、蚕、家禽为主。盛产生姜、黄花、油桐子。. |
大寨镇 |
平昌县辖乡。1939年置大寨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6公里。面积22.7平方公里,人口0.8万。平(昌)福(申)、六(门)元(沱)公路在此交会。辖代家、白鹤、宝堡、大屋、柏杨、龙堂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蚕、淡水鱼为主。. |
土垭镇 |
土垭乡位于四川省平昌县南端,与营山、达州等县市接壤,地域宽阔,是国定贫困县中典型的旱山乡。距县城58公里,南与达州元山乡相邻,西与南充悦中乡相连,北与龙岗乡接壤,地处佛楼、龙岗、西兴的中心地带。全乡面积49.8平方公里,辖9个村1个居委会,72个农业社,4235户,总人口17482人,劳动力8265个;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43万元;人均纯收入2611.8元。年末实有耕地面积13964亩(常年水稻6202亩、玉米7762亩),林地面积2.1万亩,其中坡耕地2649亩,常年退耕还林面积1172.4亩。有11个乡属单位。有党支部13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0个,机关单位党支部3个,全乡共有党员323名,其中农民党员276名,流动党员60人。辖区内有县道公路10公里,乡道公路12.6公里,村社道路85公里以及新硬化场镇街道1公里。有山坪塘91口,微水池180口,集中饮水工程7处,其中小二型水库一处,机压井750口。生猪存栏8073头,大牲畜1152头,有良种公猪8头,有良种母猪205头。全乡共有程控电话960部,闭路电视210户,建有移动基站、联通基站各一处,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年邮政汇兑额1500万元。年居民储蓄余额1600万元。全乡共有中小学生2524人,其中中学生766人,小学生1758人,儿童入学率100%。计划生育率9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3.7‰。 |
澌岸镇 |
平昌县澌岸乡始建于1950年,乡政府设在澌岸场,现有政府公务员19人,工勤人员2人,10个事业单位共19人。位于平昌县西南部,与平昌县的驷马镇、兰草镇、粉壁乡和巴州的芦山、店子、金碑接壤。距县城50公里。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好地方。 - 行政规划 澌岸乡幅员面积42.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6个农业社,近2万人。全乡耕地面积796公顷,森林覆盖率43%。有2条乡道公路,9条村道公路,交通极为便捷;有一所初级中学,9所村小学;因巴河贯澌岸,水利资源丰富,自来水站供水系统已经覆盖整个场镇区域,能充分保证场镇生产和生活及发展用水;澌岸乡供电系统完备,全乡76个社均已通电;有邮政代办所1个;移动、联通信号发射基站已建成,光纤程控电话、A-G网移动通讯、多媒体、因特网等业务均已开通,现有信用社1个,卫生院1所。 - 生态环境 澌岸乡历年平均气温20.2摄氏度,平均降水量1300毫升,年日照时数1390小时,全年平均湿度77%,按国家地震区域划分为6度区。澌岸乡土地资源丰富,光热资源充足,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乡传统优势产业。境内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红苕,经果作物为甘蔗、水果,养殖业以生猪、牛、羊、鸡、兔、鱼等为主。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澌岸乡各项社会事业均有进步,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澌岸乡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正昂首迈步前进。 |
元石镇 |
平昌县辖镇。1952年置元石乡,1956年从达县划归平昌县,1958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3.7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1.1万。平(昌)江(陵)公路过境。辖毛庵、香炉、元盘、柏垭、秋风、云顶、檬 子、黄梅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特产柑橘。养殖业以生猪、蚕为主。. |
粉壁镇 |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粉壁镇 粉壁镇距平昌县城44公里处,东与驷马镇,南与澌岸乡,西与巴州区曾口镇,北与巴州区水宁镇接壤,总面积29.47平方公里。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6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共有13800人(其中农业人口12700人,非农业人口1100人),现有耕地面积1.29万亩,人均拥有耕地1亩。 粉壁是个典型以农业为主的山区乡,最高海拔687米,最低海拔650米。种植业以稻谷、小麦、玉米、蔬菜等为主,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425亩、产量4900吨,蔬菜播种面积1200亩,产量达1500吨;养植业以猪、牛、羊、鸡、鸭、鱼为主,其中:猪、牛、羊、鱼等产量达1463吨。全乡年实现农业经济总收入2227万元,产品销售1089万元,农民家庭经营收入2019万元(劳务收入687万元),人均纯收入1710元。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乡共有班级52个,在校师生2500人,每个村都建立了村级小学,乡所在地设立了初中部,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人、财、物保证。 村村建立了卫生站,并配置了2-3名赤脚医生,乡上成立了中心卫生院和社区服务站,设置了病床5张,配有B超、X光、胃肠镜、化验等普通检测设备。为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全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90%社修建了社道路,村通公路达到218公里;通乡公路11.92公里全部硬化。邮政储蓄实现了全国联网,储蓄余额居全县前列;农村程控电话和光纤电视入户率达到80%,实现了村通电话、电视。农电普及率100%。水利设施建设:全乡共建有二型水库3个、塘85口、微水池120口,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林业:以顺天寨原始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森林覆盖率达24.73%。 以发展集镇建设,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理念。近年来,粉壁乡场镇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建设街道750米(其中硬化500米,安装了路灯20盏),新建人饮工程一处,可供1000人饮用水,并新建公共厕所、垃圾池5处,新建设车坝一个(占地800平方米),街道绿化750米,场镇实行电网改造、“三网”建设规范,从而增加了场镇的吸纳能力,使人口增加到3000人左右,居民户达到500多户,为经济发展、农民致富提供了平台。 |
澌滩镇 |
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澌滩镇 澌滩镇位于平昌县东北部的双滩电站库区,东邻邱家镇,南连云台镇,西址元镇,灵山乡,北抵通江县双泉乡、铁佛镇、曲宾乡。距县城29km,平均海拔580米,幅员面积41.89km2。全乡辖9个村,62个社,1个居委会,3009户,13494人,其中农业人口12427人。耕地面积9096亩。林地荒山总面积1万多亩,澌滩现有楠竹林200多亩。该乡立足乡情,奋力实施“三大产业”发展战略,全乡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2338元,国民生产总值4338元,人均纯收入1804元,比上年增加139元,增长8.4%,人口自然增长率3‰,比上年下降1‰。 - 基础设施 基础建设薄弱。先后修通了八条村干线,总长度73.3公里。投劳筹资100多万元,修建了130多米长的漫水桥,使两岸三地连通。但,后因双滩水电站蓄水而淹没,两岸三地乡民只能靠船只渡河。进入乡场镇的主要道路为“泥澌公路”现已规划为柏油路,乡场镇进过水电站移民规划后,整体面貌有了巨大变化,街道规划向水厂方向延伸。 - 经济 全乡修建了小(二)型水库3座、山坪塘113口、微水池265口,有效灌溉面积4273亩,改造低产田1200亩。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一是调整结构兴绿色产业,2006年粮食总产量7700吨,农业总产值近3000万元;二是培育大户兴畜牧产业,2006年培育养殖大户200户,全乡出栏生猪近10000头、牛、羊、兔、鸡、鸭、鹅、鱼等养殖量大量增加,各类肉产量达2174吨;三是提质增效兴劳务产业,全乡年劳务输出5000多人次,创收2000多万元。有9个村已通村道路,共78.5km;光纤电视覆盖5个村1350户,固定、移动电话956部。 - 社会事业及环境 全乡有一所中心校,12个村小学,现有老师65人,在校学生2135余人,入学达98%;有一个中心卫生院,10个村级医疗卫生站,从业医生19人。 全乡最富盛名的是河鱼。 澌滩河位于万源市西南部,横穿长石乡,丝罗,黄钟,中坪,大沙,河口全境,流入平昌县,野生资源较多。 澌滩乡境内的澌滩河,位于通江河上游段,河两岸生态保护完整,建有林业保护区,长期以来澌滩河流域,栖息着多种鱼类、鸟类生物,其中有大鲵,白鹭,野鸭等生物。另有当地俗称“爱了吧"特色鱼,市面上每斤可卖120元,是难得一品的极品鱼,外地很多人慕名前来收购。是澌滩乡的又一产业。 |
高峰镇 |
位于平昌县西南端,是平昌县双孢菇产业化种植基地乡。与西兴镇、岳家镇、响滩镇、龙岗乡接壤,距县城42公里,辐原面积30.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50个农业社,一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4600人。现有党员275名,农业户3330户。农业人口12986人。有耕地面积11511亩。全乡有小二型水库3座,山坪塘87口,水资源丰富,是全县水利建设基本达标的乡镇。年平均产粮6700吨,产鱼、家禽、生猪1000余吨,森林覆盖率为36%,境内山川秀美,资源丰富。 高峰乡始建于清同治年间,原建于唐家垭合,后因唐家人好斗,迁址于骑龙寨,因寨上建有许多古寺庙,香火旺盛,又称高峰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建立高峰乡公所;1949年11月解放;1950年3月高峰乡废除旧乡;正式成立高峰乡人民政府;1958年10月更名为平昌县高峰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为平昌县高峰乡人民政府;2003年10月,全县行政区划调整,高峰乡被划入西兴镇;2006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新增高峰乡。高峰乡人民政府内设党政办公室、治安安全办公室、民政办公室、信访办公室、扶贫暨劳务开发办公室、财政所、会计核算中心。部门常设机构8个:计生办、国土所、林业站、建管站、水利水产站、畜牧站、劳动和社会保障站、农业技术服务站。 |
六门乡 |
平昌县辖乡。1950年置六门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9公里。面积32.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通公路。辖重石、九树、八行、凉云、五马、南家、太兴、高庙8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养殖业以生猪、家禽、蚕、淡水鱼为主。. |
岩口乡 |
平昌县辖乡。1951年置岩口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34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1.1万。平(昌)宣(汉)公路过境。辖方山、庄子、土坝、老君、柏林、穿柏、双渠、羊洞、长岩9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兼产油菜子。特产杜仲、黄柏、茶叶。. |
石垭乡 |
石垭乡位于四川省平昌县东南大门,与达县北山接壤,总面积44.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939米,最低海拔296米,地势北高南低,属典型的旱山乡镇。石垭于民国初年建场,原名龟板垭,是辛亥革命烈士孙洪震的家乡,1933年红军在此建立乡苏维埃,1950年建石垭乡。全乡辖11个行政村,3300户,1.4万余人,距县城30公里,全乡共有耕地面积12000亩,共有水库8座,山平塘112口。有乡初级中学1所,小学13所,在校学生2500余人,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12个,乡道路两条,居于平昌、达县的中点,村村基本通公路。农业上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玉米,有水稻制种场500余亩,建设有新农村示范点1个;主要养殖生猪、肉牛和小家禽,建有专业化,现代化养鸡场1个,100余头规模化,专业化养猪场1个,肉牛繁殖、养殖基地一个,建有预制场3个,页岩砖场1个、酿酒、修理、粮油加工等近20个。全乡在第二、第三产业上劳务输出5000余人,实现年度劳务收入150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近4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属国家扶贫重点乡。 |
马鞍乡 |
马鞍乡地处平昌县东北部,曾用名大河乡,石板乡,因场镇所在地似马鞍而得名,距县城75公里,幅员面积41.50平方公里。2003年机构改革,撤并于岩口乡。2006年优化调整行政区域,被重新增设乡,仍辖原行政区域。耕地9721亩,辖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52个农业社,2879户。总人口10235人,2006年粮食总产量5638吨,国民生产总值2396万元,全乡有中心小学1所,卫生院1所,乡政府驻城隍庙,海拔980米。 乡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海拔位置(鸡公寨)1189米,最低海拔位置(冉家河)588米,与万源县鹰背乡、宣汉县凤鸣乡、马渡乡相连,素有“一乡接三县”之称。 马鞍是红色革命的摇篮,曾经是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政治家-、-等战斗过的地方,是原济南军区政委、副司令员李勃将军的故乡。马鞍先后有2000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健在的老红军有3人。 马鞍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除主要盛产农作物外,另有丰富的森林、牧草、动植物等资源。现被省、市、县誉为“药材基地协会乡”、“烟叶生产大乡”、“畜牧产业大乡”、“劳务输出大乡”。 - 区域划分 马鞍乡分八个村,分别为:一村黄梁村;二村蓑岭村;三村白坪村;四村小寨村;五村鸡公村;六村桂花村;七村柳坝村;八村峨坪村。 - 马鞍的发展 今日马鞍除开通2条乡道路外,另开通了3条出境县道路,直通达洲、宣汉、万源,真可谓四通八达。现在乡境内有线电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等信息网络全面建成。现有初级中小学共15个教学班,600多人。乡卫生院环境优美,医疗条件逐步完善,场镇初具规模,现有个体工商户50多户,场镇居民1500余人。 境内峨鼻寺、南龛寺、鸡公寺、城隍庙等名胜古迹虽损毁严重,但至今慕名而来者仍络绛不绝。 开放的马鞍,发展中的马鞍,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前来投资经商办企业,我们本着“你发财我发展”的宗旨,将提供更优越的环境,这里将是你们展示才能的最佳之地。 - 马鞍乡基本情况 2006年,马鞍乡幅员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公顷,辖8个村1个居委会50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年末总人口1.23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8人,人口出生率9.2‰,比2005年降0.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4.7‰,降0.1个千分点。年未全乡职工总人数83人,增37‰,农民人均纯收入1863元,净增358元。 乡内国民生产总值2396万元(现价),增12%。粮食总产量5.638万吨,增8%;油粮料产量106吨,增10%;生猪存栏0.86万头,增9.5%;交通运输货运量0.87万吨,增3.5%;客运量1.7万人,增13%;邮电业务总量75万元,增18吨;社会消费品品零售总额560万元,增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万元,增2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35万元,增25%;财政收入246万元,财政支出246万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额410万元,增16%。 中学在校生379人,增10%;小学在校生1521人,增3.2%;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上升2个百分点。有档案室1个,有卫生医疗机构1个,病床5张,卫生技术人员20人。 马鞍乡的人民,主要以:苟姓为主。 一村以姓:魏、苏为主 二村以姓:苏、谭为主 三村以姓:苟为主 四村以姓:苟为主 五村以姓:苟为主 六村以姓:苟为主 七村以姓:苟为主 八村以姓:苟为主 据最新消息:自笔山镇到马鞍乡的乡道路铺泥青工程路已于2009年年中通车,根据政府消息,现在正在规划从马鞍到岩口乡的乡道路铺路构架!!相信不久的明天,我们会开车走在家乡的平坦泥青路上。 |
界牌乡 |
界牌乡东与望京乡接壤,西与通江县的跑马乡相临,南靠喜神乡,北依千秋乡,幅员面积34.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03亩,辖5个行政村,48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975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0人,人口出生率5.5%,比2005年下降0.25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下降0.55个千分点,年末全乡职工总人数9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净增105元。 经济发展 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200万元,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6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140万元,第三产业增加130万元;粮食产量4950吨,增长2%,油料产量500吨,增长3%,生猪出栏1.2万头,增长12%,乡镇企业营业收入50万元;交通运输货量0.2万吨,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50万元,增长4%,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万元,财政收入1.8万元,增长7%,财政支出1.8万元,增长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80万元,增长6%。 文化教育 中学在校学生400人,小学在校学生130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全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2项,开发新产品1个,有档案室1个,有卫生医疗机构7个,有病床5张,卫生技术人员13人。 历史沿革 历史以来属达县辖区, 1952年1月1日改建为政社合一的界牌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4个大队,48个生产队。1982年改名为界牌乡人民政府沿用至今,辖5个村,48个社。199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巴中地区,归巴中地区管辖。 风景名胜 1、 祠堂 王氏宗祠:东龛村二社,民国及建国后至70年代均作校舍,1979年拆除修建为土竹庙小学。 程氏宗祠:前进村四社境内,建国后改为学校至今。 2、 庙宇 金鸡寺:金鸡村二社。传说中金鸡寺每逢初一、十五日天亮前,有鸡鸣声,而又无鸡在,寺庙旁边有一石,形状如鸡,人们猜测是金鸡石在鸣叫,故名为金鸡寺。 重点工程建设 1、场镇建设:投资80余万元硬化了1公里的界牌场镇街道,完善了场镇农网改造。 2、投资150万元的界牌场镇饮水工程,可以满足场镇长期需要,解决了场镇千百年来饮水难的问题。 3、乡村公路建设。改造了界牌至望京6公里。 4、启动多项发展项目:完善栽植了退耕还林面积1300亩。利用扶贫开发资金,规模养殖生猪小区3个。 |
南风乡 |
南风乡位于四川省平昌县西南部,距县城60km,周边与仪陇、巴州二县(区)和县内的响滩镇、黑水乡、福申乡接壤,幅员面积39.2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村,83个社,3573户,16484人,耕地面积9226亩。 - 经济发展 全乡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产业为主,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红薯、马铃薯、花生、烟叶、水果、黄豆、绿豆等;养殖业以生猪、牛、羊、兔、鸡、鸭、鹅、鱼等为主。2006年全乡生产总值2469万元,人均纯收入1737元。 - 基础设施 全乡有一座中二型水库友谊水库,有塘、库、堰71口,有效灌溉面积2500亩;省道公路平——仪路横贯全境,是全乡唯一的乡道路,有8个村已通村道路,共43.33km,有3个村已通社道路,共13.5km;光纤电视覆盖5个村350户,固定、移动电话450部;森林覆盖率35%。 - 教育卫生 全乡有一所中心校,9个村小学,现有老师77人,在校学生2300余人,入学达98%;有一个中心卫生院,10个村级医疗卫生站,从业医生23人;人口出生率8.1‰,人口自然增长率3.7‰。 |
福申乡 |
四川省市平昌县福申乡 福申乡位于平昌县西部,距县城64km,与巴州区的大罗、凤溪接壤。全乡辖8个村1个居委会,48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10631人,幅员面积32.48km2,耕地面积10232亩,森林覆盖率40 %。 一、自然地理 全乡地处山区,位于巴山南麓,东临大寨乡,南接响滩镇,西与南风、巴中凤溪接壤,北靠青云乡及巴中大罗。乡境山脉沿于三条支系,北高南低,峰峦罗列,沟壑纵横。境内海拔最高峰土寨子864米。境内两条小溪沿响滩汇流入蒙溪巴河。 近年来,福申乡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尤其是通过历年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呈现出较好的生态环境。 二、历史沿革 福申早年有“亮垭子”之称,清光绪年间,李严等十多姓商建场镇,爰“五福自天申”而命名。早年福申相继隶属巴中县大罗乡、青龙乡;后划归平昌,仍属青龙乡辖,1950年10月福申置乡,1952年正式成立福申乡人民政府;2003年10月撤销福申乡,万安、永安、玉峰划归响滩镇管辖,土寨、长胜、白乐、金桥、保安划归大寨乡管辖;2006年10月新建福申乡,辖土寨、长胜、白乐、金桥、保安、万安、永安、玉峰8个村。 三、基础设施建设 该乡地理位置偏僻,处于两县(区)接壤处,境内仅有“福大”8.07公里的出境公路,交通不便。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通过创新机制抓公益事业发展,破解制约福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大修致富路,修建村道公路36公里;整治“福大”路8.07公里,该路被县政府纳入2007年通乡硬化工程项目,目前硬化工程正在紧张实施之中,可望在年底通车。全乡实现了90%的村通公路,50%的社通公路,基本建成村社道路网络,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以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为主,种植业以水稻、油菜、黄花等为主。万安村优质核桃园120余亩,保安村优质返季水果50余亩,现已初见效益。养殖业以生猪为龙头,并大力发展小家禽等。 五、社会事业 乡辖基层事业单位14个,共有中小学校9个,在校师生1500余人;全乡有6个村开通了电视光纤,境内开通了GSM数字移动电话,程控电话和无线电话实现了村村通。 |
双鹿乡 |
双鹿乡位于平昌县北部,距县城48公里,东南与五木、土兴相邻,西北与驷马山水相依,东北与得胜镇一脉相承,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 7个村、 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58人,人口出生率10‰,人口自然增长率3‰,全乡职工总人数 45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822元。 出境乡道路8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4公里(另4公里)正在进行),村社道路93里,村村社社基本贯通。辖区内有中心小学1所,村级 小学7所,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7所,设治保委员会7个,调解委员会7个, 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团结、勤政、为民、务实、开拓、创新”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观念,促进队伍建设;坚持制度创新,促进工作开展;坚持培育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坚持夯实基础,促进条件改善;坚持提高责任,促进乡风文明;坚持开明服务,促进和谐发展。全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
黑水乡 |
黑水乡地处平昌西南,与营山、仪陇二县接壤,幅员面积22.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56亩,辖7个村,45个个民小组,1512户,6483人,乡人民政府驻黑水场镇,距县城67公里。 该乡地处深丘,乡境四周,有独立山、鸣高山、长岭山、狮子山相围,平均海拔600米,属亚热地带季风气候,冬季至次年初春,雨水稀少;夏秋季雨水较为丰富,光照适宜,春暖秋凉,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为1250毫米。土壤多为棕紫泥、森林土、石骨子土,主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及薯、豆类;养殖业以猪、牛、羊、鸡、鸭等为主。 因场镇河边原有一股黑水长流,故名黑水,1953年归第二区(大寨)管辖,1958年建黑水公社,“0”中改名为光明公社,1976年复名黑水公社,1984年改名为黑水乡,2003年撤乡并入响滩镇,2007年新建黑水乡。 乡内学校、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食品站等单位齐全,有电站一座,乡道公路与响滩镇相连,相距9公里,路况较好,各村村道公路正在修建之中,境内交通便捷,村村通电话、通手机信号。乡场镇功能齐全,市场繁荣,逢3、6、9为赶集日,是附近乡镇重要的商贸流通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