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镇平县 >> 安字营镇 >> 大王庄村

大王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大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王庄村简介

  驻大王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2007年10月从草王庄村分出。村庄呈四边形聚落,全村1620人,耕地面积2500亩,村内修路4800米。辖姜家庄、大王庄两个自然村,其中大王庄自然村全部为蒙古族。
  2010年以来,在党的-精神和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培育小辣椒种植和畜牧养殖两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目前,全村发展小辣椒种植面积500亩,年实现产值4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4313 473000 0377 查看 大王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王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大王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凉水井村

  凉水井村位于安字营镇政府东0.5公里处,距县城12公里,西接省道S244线,北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枣韩公路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日益显著。随着招商引资上项目工程推进,安字营镇的小城镇东部开发区将在凉水井村崛起。   该村共有2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2380人,耕地面积2868亩,2012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外出务工人员近1000人,人均收入20000余元。现有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该村有年产值200万元的羊毛衫厂一家。该村支柱产业为养殖业,共有养鸡专业户30余家,养猪专业户20家,年收入2万余元。近年来,该村“村村通”工程成果显著,修主干道2条,共2公里,绿化主次干道3公里。该村道路整洁,绿树成荫,楼房成排,人际关系和谐,先后被评为“县级文明新村”,“五好党支部”。现在该村正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进。   

遇仙桥村

  遇仙桥村位于县城南8.5公里处。明末,柴姓建村。清初村旁建新桥一座。传说,竣工后次早,桥上留有驴蹄印痕,是张果老夜里骑驴过桥,由此得名遇仙桥,聚落矩形,面积4.5万平方米。全村449户,1971人,辖遇仙桥、徐岗、王二茂庄3个自然村。   2012年以来,该村在安字营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精神,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强力发展民营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富民项目,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在特色农业上,重点引进名贵苗木花卉,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0余亩,农民年均收入达5000多元。  

余寨村

  余寨村位于安字营镇西南部,距镇政府2.5公里,东临淇河,西与候集镇永丰庄村接壤。辖3个自然村,余寨、王庄、吴起庙,6个村民小组,530余户,人口2100人;土地面积2500亩,有机井16眼,全村有小学1座,在校学生近100余人,教师7人。   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外出经商或务工,村民主要以种植为主,经济收入主要靠务工和种植经济、粮食作物等。其他畜禽发展渐成规模,其中养鸡场7家,大型养猪场1家,小养猪户8家,良种大面积推广,规范化的种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   

堰岔村

  堰岔村在安字营镇政府南4公里处,S244线西侧,与候集镇交界,淇河与赵河在该村南部交汇。全村人口1800人,460户。近年来,该村以打造宜居生态村为目标,全力搞好生态建设。   堰岔生态新村计划投资2300万元,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1500万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养殖观赏鱼300亩已见效益;投资500万元,占地30亩的和盛养猪场目前年出栏量已达4000余头;投资800万元建设的堰岔村夕阳红娱乐广场及公寓,一期工程投资150万元的文化广场已初步建成,配套有超市、卫生室、新农村书屋、标准化幼儿园、文体娱乐活动场所,广场绿化以红叶石楠、广玉兰为主,形成绿色景观。二期工程计划投资650万元的老年公寓,于8月份开工建设。   新村规划科学合理,医疗、超市、幼儿园、老年公寓、文体广场、宾馆、景观美化、绿化、亮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该社区支柱产业明晰,以金鱼观光、畜牧养殖、现代农业为产业支撑,确保群众收入来自支柱产业比重占90%以上,真正走出一条生态化发展路子。  

闫庄村

  闫庄村位于安字营镇北部,距县城5公里,全村辖22个村民小组,4019人,耕地面积4700亩,村两委班子7人,党员54人,正在建设的闫庄新农村社区,是全市100个社区之一,全县6个社区之一,2010年闫庄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2010年以来,闫庄村在县委、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文明新村创建为契机,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班子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员帮扶带富能力不断加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一是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突出抓好畜牧养殖、莲藕种植等特色农业,加强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打造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投资5000万元、占地100亩的鑫兴养猪场二期扩建工程,新建猪舍16栋,每栋2700平方米,可存栏生猪3200头,年产值可增加8000万元。四是投资2000万元盘活镇平犇牛养殖场,年可出栏肉牛1万头,产值1个亿;引导全村400余人从事玉雕加工及销售;发展莲藕种植面积300亩,吸纳50多户从事该产业。村“两委”还积极组织群众外出务工、经商,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是以整治村容村貌为突破口,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家园。先后投资80余万元,硬化村庄主干道6800米,排前路1200米。投资20余万元建成的新村中心大道长300米,宽16米。投资60万元,占地9.7亩的标准化村室和文化大院,已投入使用。已建成新农村超市3个。按照亮化、美化、净化标准,积极组织村民实施“一池三改”工作,已建设沼气池150个,清理下水道3100米,粉刷墙体4200平方米,刷写新农村宣传标语200余条,安装路灯110盏,新建垃圾池6个,并配备了治安巡逻车一辆,提升群众安全感指数。   三是狠抓班子队伍建设,优化村风民风。狠抓支部、村委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能力。依照“4+2”工作法的要求,决策村内重大事项。大力推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新型农民”等评选活动,深入开展“三学三争”、“婚育新风进万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乡风文明。   四是加快推进闫庄社区建设,创建文明、宜居、幸福社区。   闫庄社区已开工面积190亩,已建成住房280套,60套正在建设,投资250余万元,修建新社区主干道2条,修建次干道2条;投资80万元,架设路灯40盏;投资100余万元,占地10亩,建设房屋30间的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已投入使用;投资100万元,建设36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已投入使用;投资280余万元的新社区安全饮水项目,地下管道已铺设完毕,现正在对户进行安装;投资100万元,铺设3000米的地下电缆工程目前已完工。相信很快一个美丽、宜居、文明、祥和的现代化社区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王洼村

  王洼村位于安字营东南部,全村辖20个村民小组,3500人,耕地面积4844亩,村两委班子7人,党员48人。2010年以来,王洼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以文明新村创建为契机,狠抓基层组织建设,班子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员帮扶带富能力不断加强。狠抓第三产业,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S244沿线入驻商户100余家,经营日杂百货,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二是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王洼村有2000只以上鸡场5家;50头以上养猪场3户;10头以上奶牛场2家;金鱼养殖5家,80余亩。三是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该村与贵州茅台酒厂签订协议,种植1500亩红高粱,比其它农作物每亩增收800元左右;四是大力发展毛衫加工,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创业。目前该村有大型毛衫加工厂3家,工人300余人。五是狠抓社会事业发展。投资40万元,高质量修建了村内2公里的水泥路。投资2余万元,在水泥路两侧栽植广玉兰200棵,美化环境;投资120万元,新打机电井25眼,为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保障;六是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投资20万元建成一个标准的文化大院,老年活动中心。投资15万元建成一个标准的文化广场。投资5万元高标准建设了新农村书屋,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王洼村注重抓好文明新村软件建设,一是加强领导,专门成立了文明新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支部书记亲自抓,副支书具体抓。二是把文明新村建设列入本村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年终目标管理,每逢党员活动日或群众代表大会,都要议一议。三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深入群众中宣传文明新村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宣传文明新村的创建内容、规划,从而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四是深入开展“三学三争”活动,2012年王洼村共举办科技、理论、法律培训班12期,邀请区、镇各类专家20名,对全村的科技户进行了培训,共培训1000多人次,年底共评出新型农民208人,文明家庭户232户。目前,王洼村已形成了全民共创文明新村的新局面。   

王孟瑞村

  王孟瑞村位于县城南4公里处。明初,辛姓居此,故名。清乾隆时,刘姓由刘庄析入,沿旧称。聚落近菱形,面积9.3平方公里,全村462户,1689人。村内修路6500米,人均住房28平方米。辖王孟瑞、大孟营、辛庄、小辛庄、曹营自然村。该村以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种植面积500余亩,村内加工业及养殖业发展迅猛,全村现有3家蛋鸡养殖企业,养殖蛋鸡规模已达20000多只,企业的长足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村民发展养殖的积极性,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出了贡献。   

孙庄村

  孙庄村位于县城南9.5公里处。清顺治年间(1644——1661),马呈瑞由史坡析建此存。聚落矩形,面积14.5万平方米。全村311户,1239人。辖马庄、孙庄2个自然村。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村南边穿过,王堰路从该村中间穿过,枣韩公路经过该村南部,交通便利。孙庄村种植以传统农业为主。   村中间建有商业小区,入户30余户,有商店、面粉加工、等项目,满足了村民日常购物需求。   村建有图书阅览室,拥有科学、娱乐等书籍1200多册,是村民主要学习娱乐场所。   2013年,孙庄村将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争创县级文明新村为契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民营经济,壮大支柱产业,建设新型文化大院,着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态良好、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现代化新村。   

史坡村

  史坡村位于县城南7.5公里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史朝风由山东济南府迁居荒坡建村,故名。矩形聚落,面积15.7万平方米。全村282户,1121人。   该村以种植小麦、玉米、粮食作物为主。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排水畅通,沟渠两侧树木茂盛,竹林花木交映生辉。村内建筑自然有序,水泥小道通到家门口。   史坡村种植以传农业为主,土地肥沃,水渠、机井、水电设施配套,基本保证旱涝丰收。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下,村里充分发挥土地、水利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品远销郑州、信阳、南阳等县市,现已发展到100余亩,销量日益扩大。史坡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闲时喝茶下棋、看书学习、其乐融融。通过在外成功人士的牵线搭桥,引资50多万元整修了3村主次干道,栽植绿化树木300多,兴建了村文化大院,建成了农民书屋,购置图书2000册,安装37套娱乐健身器材,目前,已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邱庄村

  邱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7.6公里处,西临镇平县至穰东公路。明万历年间,邱姓由-县迁此建村。矩形聚落,面积5万平方米。全村305户,1603人。辖邱庄、古杨庄、王吴店、疗北地、毛庄、魏庄6个自然村。   2010年以来,在党的-精神和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培育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两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目前,全村发展蔬菜种植面积100余亩,年实现产值8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建有养殖场3家,年人均增收8000多元。   

刘张营村

  刘张营村位于县城南17公里处,省道244线从该村西部经过。明代,柳、张二姓建村,名柳张营。清初以来,刘、黄其他诸姓陆续迁入,无柳姓,传为刘张营。全村1055户,4194人,村内修路9850米。辖刘张营、小张庄、大张庄、朱庄、小孙庄、尚庄、宋庄、东邱庄、林庄、韩庄、刘庄11个自然村。该村以创建县级文明新村为载体,多方筹资40多万元,新修村村通道路4条3.7公里,解决了全村人的出行难问题;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0个,实现了主要场所和路段全面覆盖。新建图书室1个,藏书3000多册,涵盖少儿园书、科技图书、生活图书等多个品种,供全村干部群众休闲阅读,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在社会管理创新上,组织了长年的治安巡逻打更队伍,成立了村治保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成立了以村支书为首的调解小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对留守儿童、妇女、老人成立了关爱帮扶小组,解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2013年,刘张营村决心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深入学习贯彻-精神为动力,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增收致富而不懈努力。   

元明寺村

  元明寺村,位于县城东南9公里处,淇河西岸。清乾隆时,马姓由马营街析此建村。聚落矩形,面积3万平方米。全村835户,3467人。辖元明寺、康庄、姚家、信庄、梁范营、黄庄、河岔、小马庄7个自然村。   一、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富民强村。2010年以来,该村大力发展小辣椒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同时,多方协调引资新上企业3家,年增税利50多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00多个。二、改善基础条件,建设宜居家园。3年来,该村多渠道筹资200多万元,水泥硬化村路8条,长9.3公里,水泥路入户率达70%以上;新打人畜饮水机电井1眼,70%的农户通了自来水;改造维修教学楼1座,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提高;62%农户开通了有线电视,90%的农户用上了手机或电话。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管理民主。推行“4+2”工作法,建立健全在支部领导下,群众积极参与村内重大事项决策的工作机制,村务公开、管理民主进一步深化,农民建设文明新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梁寨村

  梁寨村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明洪武年间,(1368——1398),梁普圣由山东平川城南25里大梁营迁此建村。聚落矩形,面积14.6万平方米,全村1450人。辖梁寨、大胡营2个自然村。   2012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契机,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壮大支柱产业,实现了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投资20多万元,建成了集日常办公、老年人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组织场所;投资15万元,硬化5条主次干道,栽植绿化树木500棵,村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率分别达到98%和100%。   

安字营村

  安字营村位于淇河东岸,南北朝时,北魏驻马圈王骑兵曾在村南部卸鞍牧马,得名鞍字营。明嘉靖年间,村民渴望平安,易名安字营。聚落北大南小,呈梯形。面积17万平方米。全村1104人。辖安字营1个自然村。2011年以来,村两委仅仅抓住建设新型社区的契机,按照“村民富、集镇美、村风好”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社区建设。   安字营镇新型农村社区位于安字营镇区核心区域,具体范围东至S244省道,南至南杨庄村,西至淇河。通过将安字营村以及孙庄、何寨、凉水井三个行政村中的7个自然村的合理迁并,使安字营镇将来成为以镇区为中心,交通干线为纽带,中心村为依托的全镇经济发展格局。安字营镇未来将发展成为以商贸物流、旅游观光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现代化宜居集镇。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总用地面积43.52公顷,总建筑面积270829.96平方米,总投资约2.5亿元。社区内部规划社区委员会、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治安联防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小型图书馆等;沿街配建有零售、邮政、通讯、储蓄、餐饮等商业服务网点;沿文化路保留小学一所、规划高标准幼儿园一所,利用学校资源建设远程教育、科普教育学校。   社区发展规划和详细规划由河南省城乡建设设计院规划设计,已于2012年12月7日通过了市专家团的评审,目前一期工程已经与130多户被拆迁户达成拆迁协议,已经拆迁住房40多户。一期工程总占地80亩,总建筑面积32675平方米,计划2013年9月动工,预计2014年5月1日前交工,建设商业用房56套,联排别墅120套,多层洋房60套。同时,已启动的社区农贸市场,占地20亩,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共计划占建设商铺78套,现已建成40套;社区内规划的南水北调拆迁房,占地7亩,涉及群众28户,目前正在进行全面建设。社区设计合理、环境优美、配套齐全,是休闲娱乐理想的新型社区。建成后可满足8000多人居家生活,进一步改善安字营镇区现有的生活居住现状,提升安字营镇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  

连庄村

  驻大连庄村。位于县城南5公里处。东西三里河汇流处。明代,此地为梁姓庄园,人称梁庄。谐音,演变为连庄。聚落矩形,面积9.1万平方米。全村424户,1619人。辖大连庄、北连庄,南连庄、小王洼、鱼池5个自然村。   以蔬菜种植为主要产业,发展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5000多元。2010年以来,连庄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壮大蔬菜产业,特别是大蒜种植远近闻名。既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膨胀了产业规模,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目前,该村发展蔬菜面积1400多亩,产品远销广州、武汉、长沙、郑州、南阳等地,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多方筹资30多万元,硬化村4条主次干道,同时搞好绿化配套,建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8套,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梨园村

  梨园村位于县城南16.5公里处,镇平县至穰东公路西侧。清代,张姓由唐庄析此建村,植梨树成园,名梨园。聚落西大、东小近三角形,面积8.6万平方米。全村420户,1690人。辖梨园、倪家庄、曹堂自然村。   2010年以来,梨园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壮大羊毛衫产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既膨胀了产业规模,又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目前,该村发展羊毛衫加工厂8家,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等地,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多方筹资30多万元,硬化村3条主次干道,同时搞好绿化配套,建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10套,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姜庄村

  姜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3公里处,淇河东岸。清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姜瑶英由姜营析此建村,名淇河姜庄。聚落近矩形,面积8.6万平方米。全村268户,1131人。辖姜庄、涂营自然村。   为服务产业发展,通过“两委”的正确领导,新增变电器1台,保证了百姓照明,抗旱用电;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新开挖机井12眼,硬化水泥路1500米,修桥2座。该村始终坚持落实-精神,团结带领全村干部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提供和谐稳定生态优美的村居环境。   

何寨村

  何寨村位于安字营镇政府西1公里处,北临枣韩公路,全村共有3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2300人,耕地面积2358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5620元,现有“两委”班子成员5人。近年来,该村一班子人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务实重干,勤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变化。现该村有年产值100万元的毛衫加工厂2家,年创税利达20万元以上,并为150余名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今年以来该村的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4万余元新修建了村室3间,投资40余万元硬化村内主次干道3公里。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村,县级五好农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先进村。经镇党委会研究决定推荐该村为2013年度县级新农村示范点。   

耿梁庄村

  耿梁庄村位于县城南6.5公里处,曾名重兴庄。清乾隆年间,耿、李二姓居此,称耿李庄。嘉庆时,后梁姓迁入,耿、梁二姓户大,后改耿梁庄。椭圆形,面积5.6万平方米,全村268户,1023人。村内辖耿梁庄、老赵营2个自然村。   2012年以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精神,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三化协调发展为契机,以建设新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壮大支柱产业,实现了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生活条件彻底改善。投资30万元,硬化5条主次干道,栽植绿化树木300棵,村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率分别达到99%和100%。   

刁坡村

  刁坡村位于镇平县安字营镇北部,沪陕高速南侧,省道244线东侧,距镇平县城区约6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91人,耕地面积3940亩。村内的主导产业为种养殖业等。今年,镇、村两级投入资金10万元用于刁坡村室的改造和提档升级,规范村室5间,内设人口学校、康检室、档案资料室、宣传室,高标准配置办公桌椅、教学用品、图书角、基本工作制度、基本档案资料等。同时硬化地平600平方米,配备文化娱乐室。   

大王庄村

  驻大王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6公里,2007年10月从草王庄村分出。村庄呈四边形聚落,全村1620人,耕地面积2500亩,村内修路4800米。辖姜家庄、大王庄两个自然村,其中大王庄自然村全部为蒙古族。   2010年以来,在党的-精神和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该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培育小辣椒种植和畜牧养殖两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强力招商引资,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村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目前,全村发展小辣椒种植面积500亩,年实现产值40多万元,人均增收6000多元。   

草王庄村

  草王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南北朝时,北魏驻马圈城骑兵,常在此采马草,得名草场庄。明洪武年间,高、徐两姓由-县迁此,民国初年,讹传为草王庄。三角形聚落,全村912户,3241人。辖草王庄、程竹园、雷草湖、周家庄、郭庄5个自然村。   近年来,在-精神指引下,村“两委”带领全村人民以建成小康社会为已任,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按照“一切服从主导产业、服务主导产业的思路”,下大力气改善基础条件。   建成了标准化村级活动场所和村文化大院,农民书屋藏书2000多册,常年对村民开放;配套10套体育健身器材,满足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村内6条主次干道全部硬化,方便了农产品的销售和群众出行。   借国家优惠政策,新打机井30眼,使机井总数达到65眼,达到每50亩地一眼机井,该村的所有耕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大大提高了作物产量。目前,该村小辣椒种植面积达到200多亩,亩产值达3000多元,产品运销邓县、内乡、镇平等周边县市区。村现有养殖水面2000平方米,养殖观赏鱼品种10多个,产品运销郑州、武汉、南阳等地,已成为村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   

白坡村

  白坡村位于县城南7公里处。三里河西岸。清乾隆时,白姓居此,名白坡。聚落近方形,面积8.2万平方米。全村427户,1682人。村内建路4500米,辖白坡、小胡营、店子沟4个自然村。县农场设在境内。   该村种植以传统农业为主,土地肥活,水渠、机井、水电设施配套,基本保证旱涝丰收。近年来,上级政策的扶持下,村里充分发挥土地、水利优势,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其中胡萝卜种植面积较大,产品远销郑州、信阳、南阳等县市,现已发展到150余亩,销量日益扩大。   白坡村民风淳朴,邻里和睦,闲时喝茶下棋、看书学习、其乐融融。通过在外成功人士的牵线搭桥,引资50多万元整修了3条主次干道,栽植绿化树木200多株,兴建了村文化大院,建成了农民书屋,购置图书1000余册,安装12套娱乐健身器材,目前,已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白草庄村

  白草庄村位于县城东南12.5公里,明初成村。清康熙时,王跃龙由马圈王迁来。方形聚落,面积9万平方米。全村723户,2854人。辖白草庄、小柳庄、大柳庄、胡刘营4个自然村。   支柱产业明晰。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形成了小麦优质良种繁育基地2000亩,年净增加效益30万元;建成养殖专业场4个,年出栏肉猪400头,肉鸡3万只,年产值可达150余万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硬化村内主次干道1.6公里,排前路800米,新修下水道600米,硬化村小学地坪400平方米;建成了镇平县一流的村级活动场所。农民素质逐步提高。积极协调县农技人员到村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传授科技知识,全村50%左右的农户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利用红白理事会、禁赌协会等民间组织,开展农民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广大群众的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廖赵庄村

  廖赵庄村位于县城南18公里处,镇平县至穰东公路穿村而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赵祥镇、赵祥鼎兄弟由南阳青华居此。廖自成由江西南昌府新建县迁入,因赵姓大户名赵庄。1948年因廖姓人多,称名廖赵庄。圆形聚落,面积14.7万平方米。全村270户,1331人。村内建路6900米,辖廖赵庄、大吕庄、兰庄3个自然村。   2010年以来,该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三农”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羊毛衫加工业,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既膨胀了产业规模,又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目前,该村发展羊毛衫加工10余家,年人均增收1万多元,多方筹资30多万元,硬化村4条主次干道,同时搞好绿化配套,建成集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16套,成为村民学习。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王庄村特产大全




大王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