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镇平县 >> 张林镇 >> 土楼村

土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土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土楼村简介

  土楼村位于张林镇西南与马庄乡接壤,南水北调干渠从村中穿过,土地面积2249亩,人口1748人,9个村民小组,含榆树庄、土楼、鲁家、柳河王、魏庄5个自然庄。
  村主要干部:魏丰明(支部书记),王志聪(村委主任),村委委员:王桂芳、李海芳。
  我村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粮食、蔬菜,是镇政府规划的蔬菜基地之一。陆地菜品种齐全,土豆、白菜、花菜等时令菜年产3000吨以上,销往周边市县。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日光温室和拱棚100多座,年产反季节蔬菜1000多吨,仅蔬菜一项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加入,实现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村村通共修水泥路8公里,新打机井40眼,蔬菜基地内,沟、路、渠、电网配套设施齐全,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粮食作物、蔬菜丰收提供了保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4113 473000 0377 查看 土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土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土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玉皇阁村

  玉皇阁行政村位于张林镇西南5公里处,东部与方坡、高庄两个行政村相连接,南与邓州市相邻,西部优美的黄土河贯穿全村,黄土河西部与马庄乡相连接。玉皇阁村总户数1064户,共有人口2460人,其中党员38名,村民代表26名。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人数占总劳动人数的19%,初中以下的占81%,全村耕地2153亩。人均耕地0.9亩。   玉皇阁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大部分从事传统种植模式,其余人口逐渐向二、三产业转移。全村粮食种植面积约2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100亩左右,提高了人均收入。养殖业逐步发展,全村有养殖专业户20户,在这20户的带动下,村中逐渐形成了养殖大产业,为全村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玉皇阁完小位于玉皇阁村中心,有14人组成的优秀教师队伍,在校学生260余人。配备有阅览室、多媒体教学室,为我村培育出了大批人才。为我村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我村下一代的文化素质。   随着近几年的收入有所提高,玉皇阁村也开始逐渐走上创业之路。自2000年以来,村民自发形成了农贸市场,位于黄土河东岸冯家、宁家两个自然村之间,该农贸市场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更给群众创业,农民增收增加了新的亮点。   2013年打通了贯穿玉皇阁南、北水泥路3330米,打通了郭成宇自然村通往207国道这段路,贯通沿玉皇阁自然村800米的水泥路已形成,改善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玉皇阁村共有7个自然庄,13个村民小组,共有4台变压器,村中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逐年提升,电话、手机使用率达75%,摩托车、电动车使用率达75%以上。全村互联网用户也有所增加,玉皇阁村正大步向富裕和谐的生活迈进。   玉皇阁村有一个优秀的领导集体,村两委有5人组成,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把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作为工作重点,使我村尽快脱贫致富,向更加富裕和谐的生活迈进。   展望未来是一片美好的蓝图,古老优美的黄土河畔,土地平坦,千亩大方连成一片,原生态环境古朴而优雅。玉皇阁村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来我村创业、兴业,玉皇阁村将尽最大的努力给予提供方便和支持。   玉皇阁村联系方式:15083366338   15188475236   

黑龙庙村

  黑龙庙村位于张林镇政府的西北部5公里处,东与贾宋镇李普吾村,育茂张村相邻,西与李慎动村、朱张营村相邻,枣韩路绕村而过。全村共有耕地面积2800亩,人口2464人,五个自然庄,十七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村委会人员五名,十七位村民小组长,30名0党员。   村有一个四年制小学,一个村级定点医疗保险卫生所,一个万户千村的农村服务超市,三台农村用电100千伏变压器,4800米的硬化水泥路面连通五个自然庄,30眼机井分布在2800亩耕地中,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全村养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厂1个,50头以上的养猪厂3个,万只以上的养鸡厂1个,2000只以上的养鸡厂2个。养鱼水面面积14亩。有外来的服装加工厂1个,种粮在200亩以上的种地大户3户。   村“两委”一班人,今后要把发展村民经济,提高全民生活水平作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治理村容村貌,加强村民的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政治素质、生活质量和改善村庄环境质量,大力发展养殖规模和养殖产业的质量,加快土地向种粮大户流转,通过村容村貌的治理给村民营造一个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黑龙集村

  黑龙集村位于镇平县的南大门,位于张林镇的最南端,与邓州市毗邻,207国道由此穿村而过,交通便利,环境优美。黑龙集村有着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名镇在邓-镇之间自然形成繁荣的集贸市场,经济繁荣,市场不断扩大,享有镇平四大名集(镇)之美誉。   黑龙集村辖区有15个村民小组,由2个自然庄组成,全村总人口3180人,总耕地面积3218亩,主要以小麦、玉米、花生、金鱼为支柱产业。全村有党员49人,村干部5人,村民小组组长15人。   村“两委”十分重视村办企业的发展,抓好木板加工厂和英豪棉业加工厂的生产,两家企业分别安排从业人员230和280人,全年总产值达300多万元。重视村卫生室的建设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扩大卫生室的规模,增加医务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保证了辖区村民的卫生与健康。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党员干部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务实重干,现黑龙集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上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黑龙集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官司村

  一、概况位置:   官司村位于镇平县南25公里处,南边与邓州市穰东镇和夏集乡接壤,辖两个自然庄,官寺庄和小官寺庄。全村共有人口2335人,共16个村民小组,548户。民族有汉族、回族,村庄占地面积212亩,耕地面积3403亩。   二、村庄来历:明永乐年间,官寺张氏、余氏、李氏等自山西洪桐县迁来建村,县建个寺庙,故称官寺。   三、历任村干部:党支部书记   1952年至1960年余慎法   1961年至1964年魏明庆   1965年至1974年陈全振   1975年至2013年张清安   历任村干部:村主任   1953年至1961年魏明庆   1961年至1964年余修殿   1965年至1974年邓喜三   1975年至1991年王本兰   1992年至2013年陈光明   历任村干部:村会计   1953年至1964年魏照庆   1965年至1974年陈遂有   1975年至1980年史天才   1981年至1986年路聚付   1986年至1988年王德合   1989年至2013年李伟   四、发展现状:   我村以种植粮食作物、养殖金鱼为主,有专业金鱼养殖户14家,养殖水面面积达200多亩,养殖业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有一民办企业,官寺水泥制件厂,固定资产50万,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近年来,共修村村通道路3公里,又向上申请资金120万元,对村小学进行了改建,使村小学升格为完小,适龄儿童在家门口就能读到小学毕业。   

公吉王村

  公吉王村位于张林镇东南8公里处,南部与邓州市接壤,人口2343人,耕地面积3420亩,辖5个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共有54名党员,人均纯收入2350元,属国家级贫困村。全村收入主要以小麦、玉米种植等种植业和以金鱼养殖、黄牛养殖为主。   近年来,全村主要做好以上几点:一是努力做好基础建设,打好服务根基。投资100万元,新修水泥路10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10万余元新修村委大院,配齐健身器材,解决群众文化娱乐问题。二是科学种植,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邀请市、县农业技术种植专家进行种植技术培训,提高村民种植科学水平。三是鼓励特色产业发展,增强发展潜力。目前有黄牛养殖户20余户,养殖黄牛100余头,金鱼养殖户30余户,养殖水面90余亩,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高庄村

  一、基本情况   高庄村位于张林镇南部,距政府所在地6公里,该村辖3个自然庄,8个村民小组,356户,1360人,32名党员,村民代表30人,耕地面积2276亩。人均纯收入3250元,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综合工作先进单位”。   二、村两委情况   现有村“两委”成员5名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万义平,村委副主任、支部委员魏长有,支部委委员、村委委员彭海秀,村委委员刘文华(女),村委委员魏永转。   三、村室建设情况   村委办公室共有房屋15间,设有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敬老院、图书室、计划生育宣传室等。   四、经济发展情况   该村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近年来,该村围粮食主产区,打井42眼,修桥7座,修渠3000米,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田园化格局。围绕民生工程,硬化村庄道路6.2公里,新建村级敬老院4间,新建学校教师宿舍,餐厅、治安室8间,配置篮球、乒乓球等体育健身器材,大大改善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围绕特色产业,重点培育苗木花卉,药材产业,目前面积达300亩。发展养鸡厂2个,其中万只养鸡厂一个,养猪厂一个,畜牧养殖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势头。   五、精神文明建设情况   长期以来,该村在坚持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全村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村风、民风淳朴,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方坡村

  方坡村位于镇平县张林镇南部,距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人口820人,耕地面积1322亩,辖8个村民小组,186户,曾荣获镇“综合工作先进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计生先进村”、“村镇建设先进村”、“平安创建示范村”等荣誉。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强村”,支部书记曾荣获“史来贺杯”夺杯书记,享受副镇级待遇。   一、村两委情况   现在村两委成员3名,支部书记、村主任赵金柱,村委委员张学发、赵永臣。   二、村室建设情况   村室共有房屋,设有党建工作室、计划生育宣传室、综合治理监控室、村两委成员办公室、敬老院等。   三、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该村把发展壮大村办企业做为重中之重来抓,先后引资50万元,创办养猪场1个,生猪存栏80头,创办羊毛衫加工厂1个,建立粮食储备库1个。投资200万元建立方坡村鳌轩电子厂,现有职工270人,年产值可达500万元,解决了本村和周边村庄中青年的就业问题。   四、民生工程   近年来我村借助镇农综开发和“一事一议”,新打机井8眼,维修沟渠4000米,修桥涵4座,硬化道路6公里,建立村幼儿园一所,建材敬老院7间,入住孤寡老人6名,安装路灯16盏,建立监控室1个,按装摄像头9个,为全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也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阵地。   五、精神文明建设   建立了农民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学校和文化大院,组织了科普知识教育,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举办了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在寓教于乐中,使群众在笑声中得到了启迪,受到了教育,净化了村风、民风。实现了无信访、无人访、无刑事案件、无治安案件的“四无”目标。   

大陈营村

  大陈营村位于张林镇北部5公里处,辖6个自然庄,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67人,耕地面积3820亩。   人力资料:总劳动力1700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020人,女姓680人,劳动力输出720人,年创收980万元。   农村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2480元,有种养植大户9户,蛋鸡存栏9000只。   民营经济:有个体工商户10户。   特色产业:有西安欣桥蔬菜公司在我村实施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区位优势明显,有乡村公路3条6公里,交通方便,完全小学一所,机井62眼,可灌农田3200亩。   

楚营村

  楚营村位于张林镇最北端,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北于杨营镇林寨相邻,东临207国道,西于白庙村隔黄土河相望。全村人口2708人,耕地面积3169亩,辖官寺街、楚营、小陈营、贾营、赵营、梨园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有党员50名,村组干部25人。   村有一所小学,两个村级定点医疗保险卫生所,一个村级卫生所,万户千村农村商业服务超市一个,有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三台,30千伏、50千伏安变压器各一台,八部旋耕机及播种机,千只鸡养殖场一家。交通四能八达,五千多米水泥路面连通六个自然庄,农田灌溉有效机井及对口抽36眼,种粮大户6家,支柱产业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花生、棉花。有电子通讯器材小微企业1家,玉器包装盒加工小作坊30家,外出建筑及生产建筑材料包工队15个,家用小轿车18部。   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把工作的重点继续放在提高粮食产量,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上面,继续狠抓治安防范平安建设、和谐社会方面的工作,给群众营造一个安居乐业、幸福安康、风景优美、心情愉悦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让人民群众真正满意。   

布德王村

  布德王村迄今为止已有四百余载,先祖和睦乡里,积德行善,盛名广布,德被四邻、周围村寨,誉为“布德”即广布德行之谓,遂以布德王称之,村名沿用至今。本村素称文风兴盛之地,村民秉承,“家有书生不为贫”的观念。历代祖先都非常重视文化学习传播,仅清代有据可考的有功名之人就有30余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王振亚,医学博士授王肖岩,可谓佼佼者。   布德王村地理位置位于镇平县西南23公里,位于南阳盆地西南部,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村庄,沿207国道1683公里外东拐1.4公里即可到达。此处土地肥活,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布德王行政村包括本村及薄家、沙岗、小张庄四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50户人家,人口2850人,姓氏包括王、闫、宋、张、赵、薄、路、常性,共居于此、和睦相处。全村耕地3900亩,种植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花生为主,辅以油菜、芝麻、棉花,另有观赏鱼养殖水面30余亩,全村共有四台变压器、一百余口机井、一百二十余台潜水泵,以及家家都有小手扶,加上大型农业机械、大型收割机3台、旋耕机3台、播种机2台,机电配合,确保我村3900亩耕地旱涝保丰收,随着经济发展,大货车、小汽车也逐渐进入了农家小院。   村东有小学校一所,面积3000平方米,房舍70余间,就读学生210人,教师11人,人才层出不穷,村中有幼儿园一所,近百名幼儿在这里接受教育,村中央是文化广场,村志碑矗立其中,全村四个代销点、2个卫生所、一座面粉厂、一座化工厂,使村民们足不出村就能办好多事的文明新村。   如今,布德王人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思维模式,指导农业生产成规模、增效益,狠抓经济建设,务实苦干,为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梦而扬帆启航。   

不老刘村

  不老刘村位于张林街集镇北部2公里处,距207国道1.5公里,交通便利。全村辖3个自然庄,7个村民小组,350户,1560人,耕地面积2450亩。   相传很久以前,两兄弟分家,因银子多,用簸萝量而得名“簸萝量”,后人叫串称不老刘。不老刘村人诚实肯干,锐意进取,一是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畜牧养殖业、苗木药材种植等多种特色产业。村内有养殖场3家,种植杜仲、玄参等药材300余亩,花卉苗木100余亩,极大的增加了群众收入。二是积极向外寻求机遇。改革开放的大潮改变了不老刘人的意识,使不老刘人认识到仅靠自身条件还不足以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于是不老刘人积极外出务工创业,多年来已出现了许多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他们分布在全国的许多城市,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条件,也为全村带来了信息和资源。近年来,在外创业经商的不老刘人共为家乡捐款或争取项目资金共计187余万元用于修路、打井、架桥、建校等公益事业,极大地改善了不老刘村的各项基础设施。三是积极利用各类帮扶政策。利用“一事一议”政策和“村村通”工程修建水泥路20余公里,保障了出行通畅。利用农综开发等项目打机电井53个,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争取项目资金5万元修建了村部等。一系列的做法改变了不老刘落后的面貌,使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性改变,形成了今日崭新的不老刘村。   如今的不老刘村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村内主次干道全部硬化并栽上了风景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耕地基本上60亩地一眼井,实现了旱涝保收。庄内架有路灯,安装了监控,有标准化的村级卫生室,摩托车、电视机、电冰箱、空调、太阳能等家用电器基本普及。有小学一个,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此外还有图书室、文化广场等活动中心,全村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白庙村

  白庙村位于镇平县西南25公里黄土河西岸,东与张林镇楚营、大陈营连接,西与贾宋镇老君庙、师洼、苏曹营连接,南与张林镇朱张营村、林寨村连接,交通便利。辖五个自然庄,865户,农业人口3568人,行政区域面积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28亩。   村有完全小学一所,幼儿园2所,是本村在家学生能就近入学,方便了村民及学生。卫生所3所,村民有病不出村,就能看病就医;百货超市及生产资料超市1个,即方便了村民、发展了经济,又服务了生产。   村民收入以粮食、蔬菜、特色农业、养殖业、玉雕加工业为主。全村劳动力2236人,其中长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1260人,从事玉雕加工销售人员近600人,农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950元增加到6560元,水泥道路畅通,村容村貌整洁,在村主要路口安装了视频监控控头,治安环境良好,村民安居乐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四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使我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使我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把我村“三农”工作做的更好,更扎实!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李慎动村

  李慎动村辖有李慎动、天桥、南户、孙营、董营五个自然庄,11个村民小组,550户,总人口2380人,总耕地面积3100亩。李慎动村为张林镇西部的中心村,有小学一所,幼儿园2所,4个村级卫生所。   李慎动村距207国道2000米,枣韩公路横穿村庄,现枣韩公路升格为省道,正在扩建,纵路有西路经过,国道、省道、县道俱全,交通十分便利。   李慎动村地处河南省西南部,位于南阳盆地中部,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年平均降雨量为80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平均气温为15℃,无霜期为230天。   李慎动村地处中原,90%的土地为黄土地,十分适宜耕作。我村以农业经济为主,蔬菜生产远近闻名,日光温室反委节蔬菜生产别俱特色。现有日光温室和拱棚800多座,年产反季节无公害蔬菜2000吨左右。大陆菜品种齐全,年产4000吨左右,仅蔬菜一项年收入40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2009年成立了“镇平县永丰蔬菜生产合作社”,李慎动人以蔬菜生产为主导、以农户为基础、以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李慎动村在蔬菜生产上不安于现状、积极探索,于2013年春和彭营镇线韭合作社合作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大力推进订单农业,发展无公害韭菜100亩,和“百事”公司合作,种植专用土豆500亩,使农民收入又上一个新台阶。   李慎动村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被县乡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近年来,村所辖五个自然庄庄内道路和庄与庄之间的道路全部修建为水泥路面,村村通道路里程达5000米,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改善农村环境差的问题,我村积极实施太阳能热水器进村入户工程。至目前,全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00台,修建沼气池150个,并配合沼气池进行“一池三改”,即:改厨房、改厕所、改圈工程。沿村主干道架设路灯50盏,村内排水沟改造5000米,添置变压器三台,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用电不足问题,经过以上努力,全村环境焕然一新。   李慎动村党支部、村委会在下步工作中,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安村、美村、强经济”的发展思路,对照建设小康示范村的标准,加大投入力度,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赵营村

  赵营村位于张林镇西北约2公里,辖3个自然庄,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67户,2065人,其中党员42人,耕地面积2169亩。   赵营村在张林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赵营为目标,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履行职责,开展了各项工作。   一、夯实基础,加强组织建设。赵营村积极响应上级的农村阵地建设任务,投资14万元,修建了村级阵地场所。新增了村委会议室、党支部办公室、党支部会议室;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利用党员活动日等形式,加强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根据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理清思路,促进村民增收。一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使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同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优良的种植方法,极大地增加了群众收入。二是利用众兴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养猪专业户14家,目前,全村日存栏生猪1000头。三是发展务工经济。积极鼓励村里的年青人外出学技术、学特长,拓宽就业渠道。为确保村民能顺利外出,主动为他们代办相关证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全村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0余人,每年打工经济收入过300万元。   三、强化服务,积极为民办实事。一是累计投入300多万元,全村硬化路面2000多米,主要干道硬化率达到100%。二是投入2多万元,建设光亮工程,安装路灯16盏。三是全村主要干道都栽植了风景树。四是建文化大院和健身广场,大院内包括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室等,活动室内配有健身器材、棋牌等齐全的设施,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生活。   目前,赵营村逐渐走上了致富之路。全村80%的组实现了通水泥路,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村中100%电力线路到户,空调用户近500户,电话手机使用率达89%,村中,摩托车电动车基本普及,全村互联网、宽带上网用户也逐年增加。   

朱张营村

  朱张营村位于-镇西北部2.5公里处,西临贾宋镇,东临黄土河,土质肥沃素称“黄土地”。全村2100人,10个村民小组,含两个自然庄,耕地面积2581亩,现有村干部5名,党员36名,村支柱产业以露地蔬菜种植、畜牧业与种植循环利用模式为主。村内交通便利,硬化道路5公里,覆盖村内所有纵横干道,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   现代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以种植大陆蔬菜为主,依托“支部+合作社”扩大蔬菜种植规模1200亩左右。品种有大葱、土豆等,与西安、甘肃等地实行订单农业销售,从种植、管理、销售环节全部实行“五统一”,在支部与合作社大力引导、技术支撑下,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村委通过招商引进投资1000万的养殖厂,现已建设完工,凭借万头养殖厂,配套建成1000立方米的沼气池,环保实惠,可供全村500余户用沼气做饭。   村基层组织建设齐全,人员配备合理,班子团结务实为民,两委班子及党员为带领群众走上“美丽、幸福、美好”的生活而奋发有为。   

闻家营村

  闻家营村位于张林镇政府西北1.5公里外,耕地面积1087.4亩,总人口1208人,其中汉族469人,回族739人。10个村民小组,党员13人。全村以种植为、养殖业、淀粉加工为主要支柱产业。   闻家营村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正确带领下,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致富奔小康,共建美好家园。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党支部、村委员班子齐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使我村各项工作走在全镇先进行列。   二是落实惠农政策。改革开改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农村的惠民政策,我村把党的惠民政策全部不打折扣落实在村民身上,不克扣群众一分钱,真正把改革成果惠及到千家万户。   三是加强民族团结。我村是一个回、汉民族集居村,少数民族占三分之二。我们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积极化解各种-纠纷,使各民族村民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侵占一分耕地。近年来,农综开发、土地整治,使我村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和生产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五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我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自古就有养羊养牛的传统,随着居民生活的提高,牛、羊肉价格不继提高,鼓励村民大力发展养殖业,目前全村牛、羊存栏量达500多头。   六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郭营淀粉加工和闻家营村皮、毛加工为主,淀粉加工,每年加工红薯在600万斤以上,实现产值300万元,皮、毛加工在百万以上,增加了群众的收入。   

华沟村

  镇平县张林镇华沟村位于镇政府东南约1.5公里处,全村辖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751人,总户数680户。共有党员52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名,耕地面积3708亩,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莲菜。村民主要收入来源靠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3800元左右,村有一所小学,南水北调工程横穿我村东西全境。   该村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上级的各项方针、路线、政策得到了积极的贯彻执行。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奋发向上,大力发展和推动特色产业,莲菜、中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金鱼养殖水面面积近100亩,提高了群众收入。   今后一个时期,村两委班子借助有利时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标准为目标,改变工作作风,服从镇党委和政府的安排,以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我村由新农村推进村向新农村示范村转变,以优异的成绩向党委、政府和全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深化改革,扩大开改,竭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我村投资兴业,共商发展大计。   

贾庄村

  贾庄村位于镇平西南25公里处,有8个自然庄,下辖18个村民小组,人口2560人,耕地3693亩,207国道和黑郭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近年来,在县委和镇党委的领导下,我们牢牢树立“围绕经济抓强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务实重干,开拓创新,促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2012年工农业总产值34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17元,一二三产业生机勃勃,社会稳定,班子团结,百姓安居乐业。我们的做法是:   一、支部建设   以创建“五好”基层党组织为载体,在班子建设、制度规范、村民自治上做文章。一是以强化班子自身建设为已任,狠抓班子日常学习教育。加强村两委班子对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与理解,提升班子整体素养。二是抓制度,规范干部行为。我们支部、村两委成员、组长,全部实施目标管理考核,做到责任分工到片,管理到人,既分工又合作,既布局又控局的管理模式。我们抓住以组长为骨干,以党员为示范,以五协为推动力,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和重要性。以培养人才,维护稳定,增强村民法制教育。以规范制度为抓手,通过建立党内监督制度,“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制度等,增强了事务公开的透明度,融洽了干群关系,营造了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创“五好”基层党组织活动,班子建设明显增强,工作机制逐渐规范,发展业绩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经济发展   始终牢记“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努力增强村级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一是大力发展蔬菜大棚。以钱庄反季节蔬菜为依托,多次到项店、李慎动村参观学习,并聘请技术员到村讲解,先后发展反季蔬菜200余亩,亩均效益3000余元。二是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以贾庄特色养殖为龙头,促使金鱼、肉牛养殖蓬勃发展。目前,村金鱼养殖面达300余亩,肉牛养殖大户2户,散户10家。加大农业投入,搞好机井配套,培育棉花主打产业2000余亩,亩均增收2500余元。三是大力招商引资。充分发挥贾庄村在外工作人员多的优势,进行亲情感召回乡上项目,在原有面粉厂、木浆厂、免烧砖厂的基础上,今年又对面粉厂进行了二期工程扩建,引进了投资500万元的大型设备,提高了日出粉率。谈成了占地15亩投资100万元的粮食储备库。粮食储备库的建成,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亩效益,而且又可以活跃当地的经济市场。   三、公益事业   道路、学校、卫生等工作牵扯着千家万户,是群众比较关心的事情。去年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一下工作:一是投资10万多元,对王庄至乔庄的道路进行硬化,从而解决了8个自然村的行路难问题。二是筹措资金2万余元大力改善教育设施。翻修险房6间,配齐了桌椅等教学用品。三是筹资10万元建起了村级卫生所,极大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四、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成立“三理”教育领导小组,建立“红白理事会”、“禁毒协会”、“计划生育协会”,刷写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新风尚标语,发动群众自觉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提倡婚育新风,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反对-老人,歧视妇女等不良行为。每年年底,村里都要评出“文明家庭户”,"计划生育户",评出“好公婆”、“好媳妇”等典型,使大家比有榜样,学有目标。   目前,贾庄村特色产业明晰,村容村貌整洁,村务管理民主,社会治安稳定,邻里关系和谐,群众安居乐业,正在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康壮大道上阔步前进。   

蒋庄村

  蒋庄村位于张林镇南部,距县城16公里,距张林镇1公里,临207国道,交通方便,地理位置优越。全村总人口1240人,总耕地面积1860亩,1个自然庄,16个村民小组。种植农作物主要是以玉米、棉花、花生、芝麻、冬小麦为主,辖区内土地肥沃,农田灌溉设施齐全,农作物产量较高,冬小麦、秋粮的亩产在1000斤以上。老百姓收入以农业、养殖业、外出务工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现有村干部5人,党员31名。   一、村部建设   村室内设有党员活动室、村两委办公室、计划生育宣传室、文化大院、农村书屋等。   二、经济发展   发展第二.三产业,扶植百姓发展苗圃、养殖业,已发展苗圃30亩,养牛专业户一家,饲养牛数量已突破100头。提高了百姓收入,活跃了地方经济。   三、公益事业   近年来,我村积极多方筹措资金,为民办实事。去年对村中心路进行2公里水泥硬化,新打深水井4眼,在村主要道路两旁种植树木1000多棵,亮化了村级面貌,方便了百姓出行。   四、村容村貌整治   积极发动每户家庭,开展“三清、四改”活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改善。发展沼气池建设,既优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大大改善了农村面貌,净化了生活环境。   五、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三理教育”学习,组织村民进行“好媳妇”“好婆婆”“新型农民”评比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蒋庄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班子战斗力强,村民风纯朴,劳动力充足,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蒋庄村将与您一起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李寨村

  张林镇李寨村位于张林街东北两公里处,207国道穿境而过。全村辖5个自然庄,共有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00人,耕地面积5300亩,村干部7人,党员54名,汉、蒙两个民族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和睦相处,休养生息。   李寨村部座落于蔡河西岸,沙埠口自然庄南边,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300平方米,配备有计生服务设施、远程教育设备、综治器材。   李寨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先辈有传统的赶大会、舞狮子、敲锣打鼓闹元宵等习俗。闻名遐迩的李寨锣鼓有近百年的演艺史,至今仍活跃在方圆十里八乡,哪里有什么庆典和-都少不了邀他们前去助兴。   村有小学一所,始建于1950年,改建于1991年,座落于蔡河东岸,占地5亩,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四个教学班,在校生180人,教职工7人,幼师2人,系全镇示范性初级小学。学校连续十年被评为县、乡两级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市级示范性学校”。   李寨村是个传统的农业大村,改革开放后,村民以农业为基础,以玉器和建筑业为支柱,不断提高自已的收入。农忙时当农民,农闲时有许多能工巧匠用技术淘金,用手艺挣钱。全村从事玉雕业人员已达460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建筑和装修的达300余人,玉雕和建筑两大产业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至目前,全村拥有家用汔车数量达20余量,有的家庭财产已达百万元以上。   近年来村支部、村委会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改观”的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粮食生产,大兴水利事业,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2007年以来,新打深水机井60眼,新修水泥路7000米,新架低压电线3公里,连续五年被镇政府评为“综合工作先进村”   下一步,我村将以提高文化品位为抓手,以“清洁家园”活动为切入点,抓紧兴修文化大院,给广大村民提供一个健康、舒心的娱乐活动场所。同时狠抓村容村貌整洁,清杂草、植花木,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村内各主次干道两旁的给排水工程,并同步进行路灯安装,力争三年时间将李寨村打扮成花园式的村庄,实现美丽、幸福、文明的“李寨梦”。   

沙河刘村

  沙河刘村位于张林镇东南部,辖3个自然庄15个村民小组,2786人,耕地面积4606亩。   沙河刘村在张林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精诚团结,开拓创新,务实苦干,保持了村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确保了全村社会大局稳定。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沙河刘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机织地毯项目1个,固定投资100余万元,年产值300万元,实现利税10余万元,解决了50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二是多方筹措资金,改善村容村貌。通过借助“一事一议”政策,投入资金20余万元,对东河进行河道疏浚加宽,修养护拦河坝2座,整修河堤2000余米,种植苗木3000棵,极大提升了村容形象,不仅提高了东河的防汛能力,而且使东河两岸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投资2万元对村中间大坑塘进行升级改造,对坑塘沿岸进行加固,对沿坑塘村干道进行加宽并绿化。投入25万余元对全村主要道路进行硬化绿化,方便了村民出行。三是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沙河刘村于2012年投入资金21万元,修建了沙河刘村敬老院,共17间占地3亩,为全村30余位五保老人解决养老问题。四是民主决策,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沙河刘村现有群众代表45人,党员42人,村干部4人,组干部15人。沙河刘村两委在张林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党员监督的作用,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推动了村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沙河刘村编制了五年发展规划,主要是对村中道路、河道进行改造升级,实施绿化亮化工程,彻底实现沙河刘村美丽易居的目标,同时加大招商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和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村强民富的局面,积极发展公益事业,保持村社会大局稳定。   

街西村

  街西村位于张林镇政府所在地张林街西侧,紧临207国道,南水北调总干渠、枣韩路穿境而过。全村1840人,耕地2330亩,辖6个村民小组。村内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良好、村民安居乐业,综合实力一直排在全镇前列,连续7年被县评为“强村”,支部书记张道轮是2013年全县“史来贺”杯夺杯支书。   近年来,该村依靠集镇优势、交通优势夯实农业基础,鼓励发展私营企业、抓好公益设施建设,创造良好易居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该村现发展有苗木花卉种植基地700余亩,沿街开设门市60多个,固定摊位50多个,建设老年健身娱乐广场一个,安装有健身器材16件,建设电子监控平台,安装电子眼6个,所有村庄内主干道全部硬化,并装有路灯,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现在的街西村正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使土地适当集中,利用交通优势、集镇优势发展近效旅游观光农业,热烈欢迎有意在农村创业的客商来街西村投资兴业、共同致富。   

土楼村

  土楼村位于张林镇西南与马庄乡接壤,南水北调干渠从村中穿过,土地面积2249亩,人口1748人,9个村民小组,含榆树庄、土楼、鲁家、柳河王、魏庄5个自然庄。   村主要干部:魏丰明(支部书记),王志聪(村委主任),村委委员:王桂芳、李海芳。   我村以农业经济为主,主要种植粮食、蔬菜,是镇政府规划的蔬菜基地之一。陆地菜品种齐全,土豆、白菜、花菜等时令菜年产3000吨以上,销往周边市县。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日光温室和拱棚100多座,年产反季节蔬菜1000多吨,仅蔬菜一项人均年增收2000多元,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加入,实现了农民增收。   近年来,我村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村村通共修水泥路8公里,新打机井40眼,蔬菜基地内,沟、路、渠、电网配套设施齐全,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为粮食作物、蔬菜丰收提供了保障。   

街东村

  张林镇街东村位于张林集镇,是镇政府所在地,有11个村民小组,1784人,耕地面积1580亩,全村有规模养殖场2个,工业企业12个,大型批发市场3个,个体工商户230余户,工业总产值3.2亿元,商业销售收入近1.3亿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6590元,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街东村多次被市县授予“综合实力先进村”、“综合治理工作先进村”、“计划生育工作先进村”、“党建工作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东村两委针对紧邻集镇的区位优势,认真谋划,努力改善集镇环境,发展商业经济,建设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宜居集镇。   一、完善基础设施   按照“强化配套,完善功能,加强管理,提高品位”的指导思想,抓好道路、路灯、排污、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一是认真做好规划。聘请河南中图规划公司对街东村项目建设用地、街道、专业市场、基础设施、供排水系统和发展前景等作了详尽的规划,使规划后的集镇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二是投入资金620余万元对张林集镇进行彻底改造。架设路灯68盏,改造高低压线路3200米,硬化排水管道4800米,铺设了彩砖、栽植了风景树。目前,街东村村内的主次干道全部硬化完毕,栽植了风景树,主干道全部架设了路灯。三是协调资金12万元,在街东村建设村文化大院,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争取政策资金38万元对张林完小进行了扩建,方便了周围学生就学。五是争取资金505.3万元建设了集镇供水工程,并对集镇管网进行了改造,使每家都能用上自来水。六是投资5000余万元在街东村紧邻207国道边建设占地500亩的福源新型农村社区。目前,一期工程100亩已建成住房100套,门面房50套,有30套房正在建设,社区广场已进入土地平整施工阶段。社区建成后,社区内广场、健身器材、幼儿园、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齐全。   二、大力发展经济   以集镇为依托,利用自身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一是合理规划,引导群众发展商业经济。目前,集镇入住个体工商户200余家,极大地繁荣了市场,方便了群众生活。二是发展特色农业。根据市场行情,发展苗木花卉产业130余亩,结合镇粮食高产创建,村建粮食高产示范方500余亩,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三是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利用集镇的区位优势,使新耀石器厂、永顺羊毛衫加工厂、群丰电子厂等企业入驻我村,并加大对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使企业做大做强,尽可能地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三、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由村里出资成立了清洁小组,及时清扫村内道路,定期清理垃圾,对垃圾集中收集,为全体村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了村容村貌。并在村内建起公共厕所2座、垃圾池10个,垃圾桶20个,垃圾车、洒水车两部,专门清洁工3名,各项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如今的街东村,各项基础设施齐全,街道干净整洁,市场经营有序,环境优美,宜商宜居。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村两委一班人将增强服务意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环境整治,努力建设实力、美丽、幸福集镇.   

杨庄村

  杨庄村位于张林镇东2公里处,枣韩公路穿庄而过,东临侯集镇,交通便利,民风淳朴。全村人口2002人,1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800亩,含6个自然庄,现有村干部5人,党员42名,经济作物主要以种小麦、玉米及油料作物为主,畜牧、金鱼养殖、花卉种植发展势头强劲,社会、教育、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一、班子建设   村“两委”班子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于2009年建成新村部,设有党建标准办公室、计划生育活动室、农村书屋等,村室内各项规章制度上墙,室外环境清洁优美,有力改善了办公条件,并为群众提供一个阅读、休闲,活动的文化场所。村干部配备结构合理,年龄都在50岁以下,年年在致富能手、有创业干事的青年中发展党员,储备后备力量,努力把班子建设为团结务实为民的村班子。   二、特色产业   以富民养殖厂为龙头,辐射带动群众养殖业大力发展,全村靠养猪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元,积极引进金鱼养殖。目前,全村从事金鱼养殖达300余人,养殖水面400亩,效益可观,从事苗木花卉人数逐年递增,已成立苗木合作社,指导群众种植及管理,安排专人在外打通销售渠道。   三、公益事业   近年来,我村借助农综开发、“一事一议”政策,硬化道路5公里,架设路灯12盏,投入5万元改善村教学楼,新打机井30眼,改善了村容村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于河村

  于河村位于镇平县西南方向距县城15公里,溢静河东岸,地势平坦,清代康熙年间从新野县歪子镇大于庄村迁来于氏兄弟二人,在溢河东岸建村庄后取名于河村,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本村共有8个姓氏家族组成,以于、宋两大家族为主(于氏农族由新野县歪子镇大于庄村迁来建立村庄;宋氏家族由侯集镇宋营村迁来居住。   于河村现有耕地1045亩,黑土地1040亩,现有人口202户826人,4个村民小组,现有村干部3人,组干部4人,党员26名。   村部有党员活动室、计划生育宣传室等房屋5间,集体卫生所房屋6间。村小学原有房屋六间,到1990年扩建在村西边,教学楼增至12间。   于河村以农业为主,种植业以夏季小麦,秋季玉米、花生,其它作物少量。农闲时,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近年来,我村借助国家村村通工程、镇农综开发政策,硬化村庄道路4公里,新打机井12眼,确保了辖区内的150亩高产花生示范方和其他农作物旱涝保收。   

余东村

  余东村位于张林镇东南部,东临郭庄乡,南与邓州市接壤,辖大余营、花园、赵庄、兴槐庄四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1400人,耕地面积2006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   现有村干部4人,组干部15人,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村内主要道路均已硬化,交通便利,有直达县城的班车每天往返,方便群众出行。   我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主要依赖粮食种植,近年来,借助农综开发、“一事一议”帮扶政策,共打机井26眼,可灌溉农田2000亩,保障农民旱涝保收。邀请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到我村讲解种粮新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使农民增收。近年来,许多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但我们不满足于此。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支柱产业,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现代农业、特色农业,鼓励农民种植花卉苗圃,以更大程度增加农民收入。   欢迎各方有志之士前来实地考察,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余西村

  余西村位于张林镇东南部,东临郭庄乡,南与邓州市穰东镇接壤,下辖大余营、花园、赵庄、兴槐庄4个自然村,共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00人,耕地面积3500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现有村干部5人,组干部17人,有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可解决本村学龄儿童的入学问题。村内主要道路均已硬化,交通便利,有直达县城的班车每天往返,方便群众出行。   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依赖粮食种植,农闲时节,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将立足本村实际,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筛选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引导帮助农民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引进种植特色农业,使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   欢迎各方有志之士前来实地考察,投资兴业,同我们一道共创美好未来。   

禹王庙村

  禹王庙村位于张林镇北部,全村总人口2820人,690户,11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680亩,207国道穿村而过。   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支部、村委会严格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个投资1000多万元的大型泡沫砖厂,该砖厂已于2013年春季正式投产,该项目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解决了上百名村民就近打工挣钱,获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我村是一个农业大村,村两委班子立足村情,利用土地面积大、土质好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一是注重农业基础建设。利用万亩开发方国家大型农综开发项目,在村内修水泥路,打井配套,安装变压器,每个机井配套一台抽水机,提高了农业综合实力,施群众旱涝保收。二是发展养殖业利用农作物秸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小型养牛场1个,分养羊、养鸡、养猪遍及各村民小组,饲养牲畜数量突破800头,提高了群众收入。三是发展第三产业。手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玉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农忙时节忙农业,农闲时节年轻人都从事玉雕加工,从事玉雕人员规模逐年增加,已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   2012年村两委对207国道边的禹王集市场进行整治,拆除乱搭乱建大棚,修排水沟,市场面貌焕然一新,得到商户的一致好评,市场即方便了村民生产生活,又活跃了地方经济。   村两委班子今后将在上级党委、政府指导下,在村两委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懈努力,真抓实干,使特色产业、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黑张村

  黑张村位于镇平县南17公里,207国道纵贯南北,张马路横穿东西,全村14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庄,耕地面积4600亩。现有人口3222人,780户,党员62名。   农业主要以种植杜仲、棉花为主。本村现有杜仲面积1000余亩,棉花面积500余亩,韭菜及苦瓜480余亩。养殖业,以养殖鸡、猪为主。现有养鸡场一个,养鸡2000余只,全村生猪存栏量1000头,养羊大户2户,养羊200余只。   近年来,共修村村通道路5公里,新打机井20眼,又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修建了文化大院,村部设有党员活动室、农村书屋等,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齐全,为群众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太平观村

  太平观村位于张林镇东南12公里处,人口950人,耕地面积1320亩,下辖1个自然庄,5个村民小组,全村主要收入以玉米、小麦种植和金鱼养殖为主。   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主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努力发展基础设施,新修村委大院15间,配齐图书室、文化娱乐室等基础设施,新修水泥路8公里,架设路灯80盏,使全村做到美化、亮化。二是科学种植,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充分利用图书馆群众学习种植知识,邀请市县农业技术专家实施开展农业生产新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种植科学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增加致富能力。目前,村有金鱼养殖户6户,养殖水面面积达30亩,带动本村村民不断加入,随着金鱼养殖产业的继续做大,必将为太平观村的经济发展积聚无限潜力。   


土楼村特产大全




土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