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镇平县 >> 二龙乡 >> 石庙村

石庙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石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庙村简介

  石庙村位于二龙乡西北方向,东与三潭村交界,南至大湾天井与四棵村交界,西至红崖大岭与高丘乡交界,北至母鸡窝、锦鸡岭、压弓垛与内乡交界。面积40平方公里,辖18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103户农民362人,耕地面积246亩,各小组闲散荒地约200亩,农民人均收入1700元,种植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以种植粮食和食用菌为生活主要来源。
  该村自2006年至2011年,两次共集资和捐款8万余元、国家拨款72万元,共修村村通主干道3.8公里,村内建有移动信号塔一座,电信信号塔一座。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
  该村历史悠久,唐朝时期著名女将樊梨花,在村北部压弓垛锦鸡岭一带安营扎寨、囤积兵马、除暴安良,后随唐朝军队一起抵御外寇,为边境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村内与四棵岔路口4公里处有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石庙一座,供奉有火神塑像,自建庙至今(除文革时期)香火鼎盛,游客不断,因此而得名石庙村。
  该村地处深山,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八十以上,加上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别适合各种山野菜和中草药的生长,有珍珠花、香叶菜、香椿、拳菜、树拳菜、荆芽、野蘑菇等。中药材有杜仲、天麻、血参、桔梗、山楂、柴胡、栀子、灵芝、山茱萸、连翘等。矿藏十分丰富,位于该村红崖下有100万吨以上储量的铁矿一座,现正在筹划开采。
  该村旅游景点众多。自该村入口处有传说中的-僧控的天井一口,往上依次交仗沟处有天然形成的透风崖,河边有船石两座(分为雌雄),形象逼真。前房与石庙组处有汉朝王莽撵刘秀时留下的打瓜石、河中间有天井一口,深不见底。有供奉火神的石庙一座,每年正月十五有三天庙会,香火鼎盛,戏曲演艺,十分热闹,是该村的一大亮点。村北边正南,沟中段有一深不见底的黑水潭,瀑布倒悬,面积有300平方米。有跑马岭、养马寨、三更崖、茶庵、棋盘、石磨、石碾、石臼等樊梨花驻军时留下的地名、遗迹。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4303 473000 0377 查看 石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石庙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石庙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下河村

  下河村,位于二龙乡西南方向,东至东马沟,南至王坪村,西临高丘镇,北至清凉树村。辖10个自然庄,10个小组,230户农民756人,耕地面积575亩,农民人均收入3500元,种植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   该村筹措13万元修建一条村村通道路3.3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筹措5万元修建便民桥两座,加强了本村与外界的联系。村内有文化广场一座,方便了群众的休闲娱乐。村民小学一座,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   该村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现任南阳农校副校长的宋健华;县教体局的仵永立;县农业局的杨明广;郑州六中的杨晓军等,都为家乡的建设做过不少的贡献。有神庙一座,叫0庙,每年正月十二都举行大型庙会。   

枣子营村

  枣子营村位于二龙乡西北方向,东至四棵村,南至凉水坪村,西至寺山乡,北至黑虎庙村,全村14个自然庄,7个小组,146户农民,598人。耕地面积420亩,养殖菌类是该村的主导产业。   一、经济状况。   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靠养殖菌类,种植农作物及玉器加工。   二、基础建设。   近几年来,全村农民投资、上级扶持近87万元,修一条长5.4公里水泥道路。筹资15万元建14间村办小学,5间村室。联系移动公司建4处手机接收塔。   三、人文、历史。   枣子营村在很很早以前叫“枣刺窿”,据说,就现在枣子营与两地各住一户人家,由于两地之间枣刺很多,人不能经过,谁也不知道对方有住户,直到后来,这庄听到那庄的公鸡啼叫,才知道那边也有人家。后经过努力,砍出一条小路,两户人家从此以后有了来往。时间长了以后,居住的人口越来越多,认为“枣刺窿”这个名字不好听,才改为“枣子营”直至今天。   四、主要特产。   该村的主要特产:香菇、木耳、杜仲、山芋肉、柿子等。   五、异域风情。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猴上天”庙会。正月十五“建顶山”庙会。3月15日“黑虎庙”庙会,刘拉坟的几千年古树,直径1.2米,身高2米,枝叶茂盛,覆盖面积5.5亩。还有“松崖”峡谷,“黑子洞”、“鹰咀石”、“老洞”、“六里”的“担石”等等。   

东马沟村

  东马沟村,位于二龙乡南部,东至镇平县老庄镇凉水泉,南至二龙乡付家庄村,西至下河村,北至清凉树村,辖23个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256户农民1100人,耕地面积763亩,以石材加工、食用菌种植为主导产业。   全村投入50万元修900米组组通,3350米户户通。投入76万元修建备战大桥(粉坊组),投入200多万元的备战路大桥,投资22万元的人畜吃水工程。修建文化大院一个,图书室一间,收藏图书1000多册,涉及科普、文艺、技术、图画等多个领域。   该村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传说王莽撵刘秀,把刘秀撵到东边的山沟中,刘秀无处躲藏,看到有个大石头,就躲到石头后面。因此这个地方就叫躲马沟,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一来而去,人们叫串音,而称东马沟。   该村的主要特产有香菇、木耳、山楂、杜仲、野生菌类等。盛产钙粉,有远华钙粉厂、盛大钙粉厂、仵振乾钙粉厂,可吸收就业100余人。设立棠梨树变电站一个、水文监测站一个。   

东山村

  东山村位于二龙乡东部,东至老庄镇,南至老坟沟村,西至二龙村,北至凉水坪村。辖27个自然庄,14个村民小组,170户农民650人,耕地面积465亩,地域面积8.7平方公里,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食用菌种植是该村的主导产业,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村内主要道路为三条,主路为村村通路,系2007年投资30万元修建。主要桥梁4座,有小学一座,校舍12间。村部有文化室一间,存书1000余册,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该村村民主要以种植香菇、木耳为生。有着大量的铁、钼、银等矿藏。因原村内有因座寺叫黄竹笆寺,所以也叫黄竹笆寺村。   

二龙村

  二龙村位于二龙乡政府周边,东至黄竹芭寺村,南至老坟沟村,西至碾坪村,北至凉水坪村。辖22个自然庄,9个村民小组,275户农民1140人,耕地675亩。   该村以前基本以农业为主,附带养殖,群众人均收入不足千元。现有十分之四户村民在石佛寺从事玉雕产业,十分之三农户在城郊五里岗从事大理石加工业,剩余劳动力在家从事食用菌种植,牲畜养殖。该村地处五朵山旅游景区公路两侧,乡道贯穿而过,是前往北顶旅游的补给站。村建有图书馆,藏书800册,汇集人文、历史、科技、文艺等方面。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   二龙村旧称老村所、油房。以前建有二龙庙,故起名二龙。该村矿藏丰富,铁矿储量可观,现有矿山企业两家。袋料香菇种植、大理石加工是该村的主导产业,附带林果业、养殖业。倘若盛夏,满山遍野尽出红辣菌,纯天然菌类,药用、食用价值极高,外地商客前来采购,成为二龙的又一大特色。现有商店十多家,农家小院八家,山珍野味应有尽有。其中的辣子鸡美名远扬,吸引很多游客专程驱车前来品尝。  

付家庄村

  付家庄村,位于二龙乡南部,东至石佛寺云光厂,南至王坪村,西至下河村,北至东马沟村。辖14个自然庄,10个小组,290户农民1100人。耕地面积529户,石材加工是该村的主导产业。   村内有文化广场一个,图书室一个,收藏图书800余本,其中涉及绘画、食用菌种植、石材选购等技术类书籍300余本。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技能,丰富了农民的业余生活。具有丰富的大理石矿藏和铁、银等贵金属矿藏。   每年的正月十三的皂爷庙庙会和三月二十五日的物资交流会,人员拥挤,非常热闹。   

老坟沟村

  老坟沟村地处二龙乡政府以南,东与老庄搭界,西与高丘镇一岭之隔,南与清凉树村交界,北与二龙村毗邻,全村32个自然村庄,12个村民小组,286户1056人分部在赵河东西两岸,耕地851亩。   由于该村地处山区,村子四面环山,过去道路坎坷不平,村民生产生活靠人挑肩扛,交通不便严重的制约村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村民精神焕发,兴修道路,实施低产田改造,发展林果技术栽培,种植中药材,引进新技术,发展食用菌生产,种植袋料香菇、木耳,畜牧养殖等。有效的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自2006年以来,先后争取上级各项救助、扶贫资金400余万元,修建硬化水泥道路4条,总长9.5公里,3座漫水桥,硬化户户通水泥道路3500米。新建村级敬老院楼房一栋,新建村小学教学楼上下两层10间,引资50万元实施沟口、沙后两个小组人畜饮水工程。修建村文化广场2处,健身器材配备齐全,筹建农家书屋一个,在资金紧缺情况下挤出资金3万余元购买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图书、历史名人名著等400余套,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水平。   2012年村民自发在本村最西端的山坡上进行灭荒治理。种植800亩中药材栀子、板蓝根,已初具规模。被慕名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成为东山花果、西山药,是名符其实的世外桃源。   区域内山清水秀,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铁、银、云母、石墨、硅线石、及钾长石等。矿藏储量大,具有相当的开采潜力。钾矿石的开采矿石远销广东、山东、湖北、江苏等,开采销量供不应求。   

凉水坪村

  凉水坪村位于二龙乡政府北部方向,东至老庄和东山村交界,南至二龙村,西至枣子营村,北至三潭村,辖区有80与个自然庄,10个村民小组,138户农民1500人,耕地面积919亩。农业、种植业和在外玉器加工时本村的主导产业。种植食用菌和玉器加工销售已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该村投资105万元修水泥路3条,长达5.5公里。新建桥涵15座投资30万元,现道路整洁,卫生条件好,面貌新颖。村内有图书室一间,藏书2000册。篮球场一处,供村民休闲娱乐。矿藏丰富,有大量的钾长石、花岗岩等矿藏。特产众多,盛产山野菜、香菇、木耳、红蘑菇、大腿骨、鸡油菌。大量中草药,有杜仲、天麻、连翘等。   该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旅游景点众多。如著名的虎头崖风景点,山上有松树林可避暑乘凉,下有拦河大坝,可供游客洗澡玩耍。   

碾坪村

  碾坪村位于二龙政府西部3公里,东至二龙,西至四山,南至玉石碾,北至刘了坡。7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全村共220户950人,耕地面积750亩。   2000年以前,村民主要进行种植业和饲养业,也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随着生活的变化,村民的思想逐渐开放,与外界的联系逐步加强,现在对外输出劳力是该村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为改善该村贫穷落后的局面,该村村委不断向上争取资金,修建两条主干道水泥路7.8公里,7个村民小组均通2.5米宽的水泥路,总厂4公里。为了方便群众出行,修建了3座凸桥,4个爬河桥。   2009年建村级文化大院1个,图书室1个,200余种书籍,涉及人文、地理、实用技术等多方领域。该村天蓝水清、空气清新、山青水秀、物产丰盛、人杰地灵,主产香菇、木耳、山野菜等纯天然无公害的农产品及高质量的中草药才。   

清凉树村

  清凉树村位于二龙乡南部,东至东马沟村,南至东马沟村,西至下河村,北至老坟沟村。全村20个自然庄,13个小组,310户农民1090人,耕地775亩,农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   该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以种植花生、芝麻的经济作物为主;以养殖山羊、山猪、山鸡、山牛为主,向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无饲料、无公害鲜肉、活禽。   该村地处山区,道路曲折、山青水秀、林深树密、空气洁净,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近年来,该村非常注重道路建设,已实现组组通道路,其中高标准修建水泥路3条。为村里经济的发展和对外沟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已全村通电,架设电线、电缆无数,修建变压器3台,以基本满足该村用电需求。该村村民勤劳、智慧,立足本村实际,客服人多地瘠的不利条件,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走出一条创业致富路。现香菇种植已成为该村的一大亮点。   

三潭村

  三潭村位于二龙乡北面,东至老庄镇,南至凉水坪-四棵村,西至高丘镇,北至南召县。辖45个自然庄,14个小组,378户农民,1368人。耕地面积726亩,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食用菌、畜牧养殖是该村主导产业。(包括农业、养殖业、种植业)   省级贫困村,村民主要生活来源来自食用菌种植、畜牧养殖等。   一、基础建设情况。   投资100余万元,建成村村通道路3条,组组通道路3条,桥涵5处。投资50余万元,建新村部楼一座。   二、文化建设事业。   建设文化大院一座,有农村书屋一座,图书室一间,藏书500册。   三、异域风情。   北顶五朵山所在的位置就在三潭村,每年正月初八、三月三、九月九庙会期间,有数十万人,等北顶进入三潭村旅游,随着旅游基础实施的逐步完善,现在,每年进入三潭村的游客达百万人。主要旅游景点有五朵山青牛宫、金顶,大潭、二潭、三潭等。   

石庙村

  石庙村位于二龙乡西北方向,东与三潭村交界,南至大湾天井与四棵村交界,西至红崖大岭与高丘乡交界,北至母鸡窝、锦鸡岭、压弓垛与内乡交界。面积40平方公里,辖18个自然庄,6个村民小组,103户农民362人,耕地面积246亩,各小组闲散荒地约200亩,农民人均收入1700元,种植业是该村的支柱产业。以种植粮食和食用菌为生活主要来源。   该村自2006年至2011年,两次共集资和捐款8万余元、国家拨款72万元,共修村村通主干道3.8公里,村内建有移动信号塔一座,电信信号塔一座。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   该村历史悠久,唐朝时期著名女将樊梨花,在村北部压弓垛锦鸡岭一带安营扎寨、囤积兵马、除暴安良,后随唐朝军队一起抵御外寇,为边境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村内与四棵岔路口4公里处有清朝光绪年间修建的石庙一座,供奉有火神塑像,自建庙至今(除文革时期)香火鼎盛,游客不断,因此而得名石庙村。   该村地处深山,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八十以上,加上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别适合各种山野菜和中草药的生长,有珍珠花、香叶菜、香椿、拳菜、树拳菜、荆芽、野蘑菇等。中药材有杜仲、天麻、血参、桔梗、山楂、柴胡、栀子、灵芝、山茱萸、连翘等。矿藏十分丰富,位于该村红崖下有100万吨以上储量的铁矿一座,现正在筹划开采。   该村旅游景点众多。自该村入口处有传说中的-僧控的天井一口,往上依次交仗沟处有天然形成的透风崖,河边有船石两座(分为雌雄),形象逼真。前房与石庙组处有汉朝王莽撵刘秀时留下的打瓜石、河中间有天井一口,深不见底。有供奉火神的石庙一座,每年正月十五有三天庙会,香火鼎盛,戏曲演艺,十分热闹,是该村的一大亮点。村北边正南,沟中段有一深不见底的黑水潭,瀑布倒悬,面积有300平方米。有跑马岭、养马寨、三更崖、茶庵、棋盘、石磨、石碾、石臼等樊梨花驻军时留下的地名、遗迹。   

四棵村

  四棵村,位于二龙乡西北方向,东至三潭村,南至凉水坪村,西至高丘镇,北至石庙村。辖40个自然庄,9个小组665人,耕地面积480亩,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食用菌和畜牧养殖是该村主导产业。   该村村民勤劳、智慧、勇敢。能克服本村身居深山的不利因素,发挥山大、树密、林茂的优势大胆进行木耳、香菇种植,现已成为本村脱贫致富的主要门路。   2007年投资17万元修村村通1公里,2011年通过群众自筹整修路基3条,合计9.4公里。2012年,一事一议项目修水泥路0.7公里,两个小桥涵。   四棵村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代樊梨花曾坐守五朵山,主要集镇南街,是当时商业、文化中心。南街后侧一条河,直线3里,留下“河走直线理出朝廷”一说。后河一说就由此来。另外,至今还留有樊梨花训练骑兵的跑马岭,樊梨花弓箭藏之地亚弓跺。南街瀑布,垂直30余米,常年有水直泻,群山环绕,是居家旅游的好地方。   

王坪村

  王坪村,位于二龙乡南部方向,东至石佛寺镇,南至石佛寺镇龚家岭,西至高丘镇韩营村,北至下河村。辖5个自然庄,15个小组,475户农民,1980人,耕地面积686亩,农民人均收入1400元。以农业为主。   该村属于赵湾水库淹没区,人均耕地0.34亩,耕地收入远不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勤劳智慧的王坪人,充分发挥劳力优势,远赴广州、深圳创业打工,改善村域经济。   为改变该村落后局面,全体村民齐心协力,通过向上争取款项;村民自愿出力、筹款;有钱人士回乡捐款等形式,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一、投资270万元,与2011年6月建成通车的王坪大桥,全长120米、宽8.5米,载重量为50吨,加强了与外村的沟通与联系。二、借助上级库区移民扶持政策,10个组已完成村村通道路,全长4500米,投资112.5万元,为村民致富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投资80万元,建三座无塔供水站,能解决1200人的饮水问题。   该村物产丰富。大理石是该村的主要矿藏,主要从事钙粉加工和石材加工,共有钙粉厂4家,年产值400万元,可解决50人就业。风景秀丽、人才辈出。生于1964年的刘国际,现任黄河水利水电职业学院院长;生于1924年的刘承献,曾任原南阳地区广电局副局长,都为家乡做过很多贡献。   每逢正月十六的大龙庙庙会,会期三天。届时来自四面八方的香客、游客、商客共聚于此,或祈福、或游玩,擦肩接踵,热闹非凡。   


石庙村特产大全




石庙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