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中县三角城乡地处县城以北3公里的“榆中盆地”、东邻清水驿,西靠连搭乡,南连城关镇、小康营乡,北接夏官营镇。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土地面积70.5平方公里。全乡辖13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5845户,25580口人,总耕地面积48981亩。
三角城乡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壤肥活,土地资源属全县最丰富的乡之一。国道312线、省道101线,榆白公路,巉柳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及宝兰复线纵横交错,穿越全境,交通十分便利。三角城乡距省城兰州市37公里,距县城3公里,距夏官营火车站4公里,是榆中盆地的中心腹地,现为兰州"科教城"的主要规划区,是兰州东扩西进的重点发展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三角城乡气候适宜,水电资源相对充足,平均海拔1717米,年平均气温6.570C,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无霜期159天,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乡现有机井90眼,并且有榆中三电灌区遍布12个行政村,生产生活用水十分方便;电力供应充足,现有新堡子、三角城、高墩营3座30万千伏供电变电所,电网遍布全乡,工业及生活用电十分便捷。
近年来,三角城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蔬菜种植、奶牛养殖、优质小麦、玉米为主导产品的农业发展体系和以造纸、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农业、工业、非公有制经济等的模式已经形成。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半壁河山。兰州百美纸业、庄园乳业、兰州威德变性淀粉、康太饮料等企业的入驻给全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以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和地膜覆盖、集雨节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已成为科技兴农的主题。引进亚盛高科技农业生物园,榆中农业示范园、白虎山生态园和天荣种养开发公司、兰州丰盛保鲜库等“农”字牌龙头企业,带动了全乡效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三角城乡地处黄土高原,属平半川地貌型,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钙土和黄绵土等,地质较好,符合建设地质标准。目前,三角城乡已列为全县5个非公有制园区之一,是兰州东扩的重点区域。我们将热忱欢迎各地客商来我乡投资办厂。投资者将享受榆中县经济园区的一切优惠政策,我们将提供“五通一平”等便利条件。
乡-:白成虎
乡政府乡长:骆小萍
联系电话 (0931)5361216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56万人 | 70.5平方公里 | 620123201 | 730000 | -- | 查看 三角城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周前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周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角城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三角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丁官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丁官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龚家屲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龚家屲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化家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化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兴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大兴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墩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高墩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詹家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詹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孙家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孙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敬家山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敬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店子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双店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接驾咀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接驾咀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下彭家营村 | ·榆中县旅游·榆中县特产·榆中县十大特产·榆中县十景·榆中县 | 0 |
---- |
查看 下彭家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一、基本情况 榆中县城关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被誉为“陇右名山”的兴隆山位于境内南侧。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85个村民小组和文成路、兴隆路、一悟路、栖云北路等四个社区居委会。全镇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13公里,面积89.21平方公里,总人口49840人,其中城镇居民25221人。现有耕地3.88万亩,其中水浇地1.96万亩,辖区平均海拔1970米,年平均气温6.6℃,年降雨量450㎜,无霜期138天。近年来,多次获得过市级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双拥模范镇”、“六好乡镇党委”、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双文明单位”、全市民政工作“模范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先进武装部”等荣誉称号。2004年2月获得“市级文明乡镇”称号。2005年2月镇党委被县委命名为“五好标兵”乡镇党委。 二、基础设施 城关镇交通四通八达,国道312线、省道101线、县道石新公路纵横交错,距陇海铁路线20公里,巉柳高速公路入口6公里;邮电通讯十分方便,程控电话容量已达8万门,移动电话、数据传输与国内并网运行;电力供应充足;县城网、农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全镇地表水年径流量5349万立方米,完全能保证全镇工农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境内县级医院2所,镇卫生院1所;县级高中3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2所,有限电视网已普及到农村区域;目前,城关镇已成为基础设施完备、投资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的县级小城镇。 三、经济建设 城关镇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城关非公有制经济园区建设为平台,立足县城区位优势、兴隆山旅游资源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兰州市东扩西进战略的良机。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创新工作机制,营造投资“洼地”,引进和兴办了奇正藏药、陇兴山庄、兰州纸塑包装厂、兴隆山乳品有限公司、兰州新百强采暖设备厂等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21家。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通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餐饮娱乐、房地产开发和社区服务,有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全面发展。立足区位勇当先,与时俱进谋发展,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城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谋求常规、跨越式发展,在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和谐繁荣的新城关将会在陇右名山脚下崛起。 |
夏官营镇 |
夏官营镇地处榆中县中部,东接中连川乡,北靠贡井乡,西依金崖镇,南连三角城、清水驿乡;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1公里,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海拔1720米,年平均气温6.57℃,四季分明,属典型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全年无霜期159天。耕地面积20115.51亩,其中水浇地14545.8亩;有8个行政村的个村民小组,3962户、16133人,另有城镇人口1.2万人。2004年底,全镇完成工农业总户值650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29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80元。现为省市政府练合改萆试点示范性小城镇。 夏官营距兰州中心城区46公里,距榆中县城13公里,陇海铁路从镇区穿过,国道312线和峻柳高速公路从镇区南部通过,省道101线与夏方公路相连,镇区主干道、学院路已启动建设,交通便利;镇区地势较为平坦,土地宽广,价格低廉,适宜养殖、种植及开发建设服务、三产、工业、农业等项目,已引进各类项目18家,具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属兰州城市东扩的重要空间。省市政府确定重点建设的兰州科教城也在该镇区域。现已有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入驻;建有110KV变电所,电力充沛;镇区供水工程已列入市政府议案,年内可完成,日供水能力3万方,被省政府确定为兰州科教城。. |
高崖镇 |
一、地理概况 我镇地处兰州市东南面,离榆中县城40公里,距兰州市70公里,东接定西县称沟驿乡,南靠榆中县龙泉乡,西毗新营乡,北连甘草店镇,总面积74.12平方公里,海拔1990米,属黄河支流宛川河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狭长,周夜温差大,大陆性气候明显,年降雨量400毫米,年平均温度14.5℃,一月平均温度-7.9℃,七月平均温度18.5℃,无霜期136天,农业土壤为黑麻土。 二、自然资源 水源丰富,现有机井34眼,井深30—80米,出水量200立方米/日,同时高崖水库每年提供工农业用水180万立方米,矿产品种多,储量丰富,已探明有铁矿、石灰矿、毛砂矿等。农作物以春小麦,豆类,洋芋玉米为主,靡谷,燕麦类有少量种植,经济作物以胡麻、药材(党参、柴胡、板蓝根、黄芪)为主。2003年作物播种面积为45437亩(其中粮食总面积34000亩,夏粮18000亩,秋粮12000亩),小麦13000亩,豆类5000亩玉米10000亩,洋芋6000亩,油料5000亩,药材1200亩,青饲料3037亩。 三、行政区划 共辖11个行政村,其中川区7个,(砂河、关门口、新窑坡、马家集、小营子、李家磨、高崖),山区村4个(马家咀、树梓沟、湖滩、裴家岔)。68个村民小组,(其中川区41个,山区27个),总人口13037,农业人口10416,非农业2621。辖区内有企事业单位29家,驻地部队两家(68076部队、教导大队)。. |
金崖镇 |
一、基本情况 金崖镇位于榆中县北部、宛川河中下游。东邻夏官营,南接连搭,西靠来紫堡,北与哈岘接壤。全镇辖14村79个社,有5888户,24755人。镇党委下设24个党支部,有党员600余名。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8万亩。年均降水量350毫升,蒸发量1450毫米,年均气温7.8℃,平均海拔1550米,无霜期140天左右。宛川河由东向西横贯境内,河南土地相对较为宽广,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区;河北土地较少,但工业企业较多,是省内重要的塑编加工基地。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2000年底金崖镇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 二、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金崖地处兰州东大门,距兰州仅18公里、县城20公里,发展经济具有明显的城郊区位优势。是省、市、县重点小城镇及县列5个非公有制经济园区之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初具规模。 2、资源优势。〈1〉农业资源。全镇有水地14431亩,三电、七电等提黄灌溉工程流经境内,地下水丰富,有机井87眼;金崖是全县重要的蔬菜、林果、烟叶生产基地及奶牛、鸡、鸭、鱼养殖基地。目前,全镇蔬菜种植面积13200亩、烟叶1500亩、养鱼100多亩。特别是菜花、西兰花的种植面积已达9200亩。〈2〉工业资源。现已建成建材、水烟、塑编、造纸等一批骨干加工企业。2001年生产水烟丝390吨、塑料编制袋4146万条、纸产品8200吨、块石40万立方、油毡15万卷。〈3〉电力资源。境内用电由敬家坪变电所619线、陆家崖变电所602线和兴隆变电所612线输出供给,供给能力20000KVA,电力十分充足;〈4〉劳动力资源。全镇有1.3万余人的劳动力可供从事劳务输出。〈5〉政策环境。镇上制定了《关于加快工业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小城镇管理办法》及引进项目、资金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 3、交通优势。境内陇海铁路、国道309线、312线、夏方公路纵横贯通,村社道路四通八达并全部硬化。巉柳高速公路、宝兰铁路复线即将建成通车。 4、通讯优势。境内有5000门程控电话系统,并装备了数字无线通讯系统,建成了数字移动电话发射塔2座,已安装程控电话3200余部、移动电话1000余部,建成电话村10个,电话普及率达60%以上,通讯十分方便。 5、人文优势。境内有各类学校14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标准化小学10所、幼儿园1所,全镇轻壮年非文盲率100%。1999年实现了教育“双基”达标的目标。建成市级标准化示范文化站1个,科技服务站1个;有书画协会1个,会员23名,业余文艺演出队11个。完成了齐家坪、陆家崖、张家湾3村有线电视工程,其余各村正在建设中。 6、乡镇企业优势。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189家,其中集体企业14家、私营企业22家、个体商业123个、个体餐饮业30个、省二级企业3家,省、市优质产品4个系列6个品种,支柱产业有造纸、建材、水烟、塑编、铸造、化工等。企业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5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特别是私营企业发展较快,已建成兰州文章工贸有限公司、兰州鸿煜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兰州巨龙包装公司、兰州定元塑料薄膜有限责任公司、永丰塑料编织公司等一批大型私营企业,为金崖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5.4亿元,发放职工工资1800万元,农民纯收入的60%来自乡镇企业。 |
和平镇 |
全镇现有人口3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2万,有6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有耕地3.1万亩,其中水浇地1.3万亩,共有林地面积8万亩。区内有和平电灌站、330变电所、日供水5000吨的镇自来水厂,有牡丹圆、官滩沟、云雾山、万眼泉等旅游名胜。高速公路、312、309国道、兰02省道等穿过,布局合理,交通便捷,距兰州市区6公里 。 “和平”之名,系彭德怀元帅所赐,1998年撤乡建镇,面积103平方公里。目前,学校、医院、工商、税务、银行、邮政、电信、公安、法庭等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俱全,有大小企事业单位180多家,各项功能日臻完善。96年先后被国家农业部,省,市确定为“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等,98年被甘肃省确定为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预计2004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5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达2.8亿元,非公企业总产值达1.8亿元,GDP 达到1.87亿元,固定资产总投资达4.2亿元,地区性财政税收达近1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 1994年经兰州市政府批准,和平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24.02平方公里,期限为1994年——2014年。和平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期限1998年——2012年,远期展望到达2020年,规划总面积10.25平方公里,占和平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的42.67%。规划到达2010 年, 和平开发区中心地段人口规模为5万人; 到达 2020年, 整个和平开发区人口将达到10万人。规划布局:由高速公路和柳沟河把本地段分为三个区:即高速公路以南的生活区,高速公路以北的工业区,柳沟河以西的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大青山综合区。整个规划包括用地规划、地块指标控制规划、道路网规划、道路工程规划、给水供热燃气工程规划、污水雨水工程规划、电力电信工程规划等。 目前,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和完善,金川科技园在南部东区的落户,整个和平已初步形成以南部西区的文教、金融、商贸和东区的高科技以及北部的工业为主的三位一体、布局合理、功能和谐的城市雏形,并且由北向南梯次发展,形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区、官滩沟绿色经济带、高营牡丹园生态养殖区、“前庭后院”协调发展,“绿色和平”正在逐步实现。. |
甘草店镇 |
甘草店镇位于榆中县东南部,地处苑川河中游,距县城25公里。北靠韦营乡,南连高崖镇,西依清水驿乡,东邻定西安定区。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5.6公里,总面积121.48平方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甘草店镇,是历史上甘肃中部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连接甘、陕、川、青的“旱码头”,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据史料记载,甘草店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居住,上古时为羌、戌住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属榆中县。据西北师大历史系教授陈守忠考证:十六时国西秦乞伏国仁所筑勇士城及后来的子城都在甘草店。清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甘草店已有集市,由于该地盛产中药甘草,陕西药商经常云集此地,收购甘草,并开设“万和堂”等多家国药店,作为向全国销售甘草的集散市场。当地居民为便于旅商住宿、饮食、应运而开设多处马车店、饭店。因为该地适居西安通往兰州古道重要驿站,往返驿使均经此投宿,故双关语为甘草店。. |
青城镇 |
青城又名一条城,位于兰州下游50公里处,陆路距离兰州110公里, 白银23公里,是古丝绸路上的重镇。自古以来是西北商贸集散地。青城历史悠久,地理条件优越,历代文人墨客荟萃,商贾云集,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遗迹。全镇拥有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有三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青城隍庙、青城书院、二龙山戏楼,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四合院,有400多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除此之外,英雄武鼓、烧秦烩、柴山等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西厢调》小曲、剪纸、刺绣等经久不息的民俗文化,青城长面、糁饭、陈醋和酸烂肉等具有地方风味的饮食,都可以让游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青城镇党委、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依据《文物保0》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对卉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列中来。使现有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此外,在省、市、县等领导的支持下,从2001年开始,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家祠堂、青城书院、镇政府罗氏四合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貌,打造黄河第一古镇。使青城成为兰州、白银大都市圈内最具有魅力的生态观光与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 2004年10月,青城镇古建民居被省政府列为全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项目之一,青城镇被省政府初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农业产业化简介 榆中县青城镇位于榆中县北端,黄河南岸,属川水地区,总耕地面积1.44万亩,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0.2℃,年降雨量300毫米,无霜期190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定远镇 |
自然环境:定远镇位于兰州市东15公里,总土地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2万亩。平均海拔1780米,年平均气温7.5℃,年平均降雨量400毫米,全年无霜期154天。 行政区划:辖12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118户,乡镇总人口19408人,乡镇从业人员9704人。 六通情况:12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5个村通自来水,3个村通有线电视。 文教卫生:有医院、卫生院l所,医生21人,病床23张。有学校13所,教师118人,在校学生2365人。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5921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060公顷,粮食总产量388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024元;财政收入115万元,财政支出115万元。 名优特产:有花卉、反季节西甜瓜。 旅游景点:有水岔沟滴水崖、邓家营云雾山等。. |
连搭镇 |
连搭镇位于榆中县城西北约1公里,东邻城关镇、三角城乡,西接定远镇,南与马坡乡交界,北连金崖镇,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1公里,面积约133平方公里,人口约3.3万。地势南高北低,三面环山,中间平坦,平均海拔1900米,平均气温6.6℃,年降雨量450mm,无霜期140天左右。现辖18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7601亩(其中水浇地约3.62万亩,旱地约3.14万亩)。 一、交通便利,运输发达新、旧312国道穿乡而过,312国道麻—石公路,麻—定公路,呈马蹄形分布于全乡境内。乡政府驻地距穿乡而过的兰馋高速公路定远道口5公里,距榆中县城8公里。 二、种养兼具,规模发展连搭是传统的农业乡,近几年蔬菜生产迅速发展,总面积达到15000亩,特别是胡家营、金家营、张家坪等村的菜花,色白质优口感好,我乡乔家营、魏家营、麻启营等村的莲花菜色泽翠绿,品质好,蔬菜种植达到无害化标准,产品全部通过蔬菜库合同销往南方大城市。肖家咀村的花卉基地,种植规模200亩,麻家寺、秦启营、马家屲等村的百合种植,种植规模500亩以上,花卉、百合为本乡的特色种植业,呈良好的规模化发展态势,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我乡现有小尾寒羊养殖繁育场三个,存栏300只,奶牛养殖场六个,奶牛存栏230头,正向规模化发展。 三、建材业初具规模,产品质量优良,依托石门渡假村旅游地第三产未料到发展迅速全乡现有大小砖厂9家,其中生产普通红砖7家,生产空心砖2家,陶粒生产线一条,产品得到有关部门质量认证,年生产红砖4000万块,空心砖1000万块,空心砖市场看好,全年的产品全部提前订完。依托石门渡假村、服务军队、学校的麻家寺集贸市场初具规模,现有大小商家120余家,大小餐馆2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240人。随着对石门旅游渡假村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信麻家寺将是我乡服务业启动的一个亮点。我乡的朱家沟村是回民村,该村有300人以上在全国31个省市从事“牛肉面”行业,在把兰州牛肉面产业做大做强推出去上做了很多积极贡献。. |
新营镇 |
一、概况 新营乡位于榆中县南部,地处马 山北麓的群山丘陵之间,东邻龙泉、高崖镇,南连临洮县马营乡,西靠马坡乡,北与小康营、清水驿、甘草店接壤,东西宽、南北长均15公里。全乡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77143亩。其中水浇地2123亩,山旱地75020亩。平均海拔2200米,无霜期118天,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属二阴或高寒山区。全乡总人口20100人,非农业人口204人,农业人口19896人,农户4684户,人口密度约为141人/平方公里。新营乡政府驻新营村,距县城52公里。 全乡有中-员447名,16个党支部。乡政府共有干部25人,其中行政编制10人,事业编制11人,包括中-员18名。乡政府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101个村民小组,共有村委会干部73人,村民小组干部101人。 二、基础设施 全乡乡村道路共有57公里,村村通车,其中铺装路面有22公里,榆临公路从境内横穿而过。全乡共有汽车16辆,农用三轮运输车320辆,农副加工机械78台。全乡基本实现村村社社通电话,现已开通电话1380部。全乡最大的水利工程为高崖水库,地处罗景、寨子交接处,占地面积约900多亩。 全乡共有林区45698亩,其中森林覆盖率为8.7%,林区主要种植杨树、灌木等植物。 三、经济情况 以2003年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为4322万元,其中以农、林、牧为主的农业总收入为2254万元;工业、建筑业总收入495万元;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其他收入为15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70元。 2003年共计粮食总产量8415000公斤;油料总产量620500公斤,水果总产量10000公斤;蔬菜总产量925000公斤。全乡共养殖牛447头,马99匹,驴1105头,骡2438匹,猪6382头,羊2438只。肉类总产量为58.4吨,全乡有新营、黄坪2个综合集贸市场作为全乡经济贸易交流的中心。 全乡共有乡镇企业75家,从业人员1000人,其中工业企业6个,从业人员300人。2003年乡镇企业总产值2530万元,其中乡企营业收入总额为2948万元,年净利润总额195万元,实交税金总额61万元。. |
贡井镇 |
贡井乡地处榆中北部干旱山区,国道309线横穿而过,距县城73公里,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辖区共9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2074户,总人口8780人,总耕地面积50470亩,人均纯收入1440元,海拔2480米,年降雨量300—350mm。 一、吕家岘农贸市场工程建设 因我乡地处北山七乡之中心,有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驻乡单位多,人员流动大,是北山的重要物资集散地。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市场格局已远不能胜任这种超负荷的运做态势。根据实际情况,吕家岘农贸市场将实行“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目前,该市场一期工程在帮扶部门和上级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征地20亩,移动土方5万方,拆除旧商铺1100m2,削山填沟造地50亩,完成建筑面积2500 m2,共投入资金150万元。现已通过质检部门的验收并交付使用,一期工程的全面竣工,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乡党委、乡政府决定今年全面实施二期工程,新增铺面5000 m2,并相继建成粮油交易、羊只屠宰贩运和木材加工交易三个专业市场,总需投资500万元。 二、退耕还林(草)、荒山绿化工程 全乡退耕还林面积7800亩,其中2000年1400亩,2002年草改林工程400亩,2003年4000亩,种植的苗木以红柳、沙棘等生态林为主;2000年退耕还草1298亩,荒山绿化总面积14000亩,其中2003年2000亩,种植树种以红柳和柠条间作;2004年12000亩,目前已整修4000亩。. |
来紫堡乡 |
榆中县来紫堡乡地处黄河两岸,宛川河下游,位于县城西北方向30公里处,西接兰州市城关区东岗镇,东邻金崖镇,南与连搭乡、定远镇相连,北靠皋兰县什川乡。辖区10个行政村,43个社,4836户,总面积11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931.6亩,人均0.9亩。平均海拔1676米,年均气温8.8℃,无霜期较长,是兰州市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水利资源充足,黄河穿乡而过,有三电、七电、和电三大提灌工程80多处,小提灌星罗棋布。交通便利,陇海铁路、宝兰二线、巉柳高速公路、312国道纵贯全境,东金、水骆公路纵横交错。境内有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万眼泉,有“小十三陵”之称的明肃王墓群文化遗产,规划黄河旅游风景线十五公里。大型330变电所座落境内,电力资源充足。马家梁工业开发区,白家坪规划农业示范区,宛川工业园区等已初具规模。 来紫堡乡党委确立了“123456”工作思路:即“明确一个中心”——经济建设;“发挥两大优势”——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做好三篇文章”——农业提高,工业强乡,招商引资;“树立四种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服务意识;“通过五项带动”——干部队伍,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办好实事,典型引路;“落实六项措施”——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制,转变作风,掌握民情,教育扶贫基金,村干部绩效挂钩。 目前全乡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积极配合榆中钢厂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快城镇建设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
三角城乡 |
榆中县三角城乡地处县城以北3公里的“榆中盆地”、东邻清水驿,西靠连搭乡,南连城关镇、小康营乡,北接夏官营镇。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土地面积70.5平方公里。全乡辖13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5845户,25580口人,总耕地面积48981亩。 三角城乡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土壤肥活,土地资源属全县最丰富的乡之一。国道312线、省道101线,榆白公路,巉柳高速公路,陇海铁路及宝兰复线纵横交错,穿越全境,交通十分便利。三角城乡距省城兰州市37公里,距县城3公里,距夏官营火车站4公里,是榆中盆地的中心腹地,现为兰州"科教城"的主要规划区,是兰州东扩西进的重点发展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 三角城乡气候适宜,水电资源相对充足,平均海拔1717米,年平均气温6.570C,年降雨量400毫米以上,无霜期159天,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良好。全乡现有机井90眼,并且有榆中三电灌区遍布12个行政村,生产生活用水十分方便;电力供应充足,现有新堡子、三角城、高墩营3座30万千伏供电变电所,电网遍布全乡,工业及生活用电十分便捷。 近年来,三角城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蔬菜种植、奶牛养殖、优质小麦、玉米为主导产品的农业发展体系和以造纸、建材、化工、食品加工等为主导产业的二、三产业发展格局。农业、工业、非公有制经济等的模式已经形成。迅速发展的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半壁河山。兰州百美纸业、庄园乳业、兰州威德变性淀粉、康太饮料等企业的入驻给全乡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以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等设施农业和地膜覆盖、集雨节灌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已成为科技兴农的主题。引进亚盛高科技农业生物园,榆中农业示范园、白虎山生态园和天荣种养开发公司、兰州丰盛保鲜库等“农”字牌龙头企业,带动了全乡效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 三角城乡地处黄土高原,属平半川地貌型,土壤类型主要有灰钙土和黄绵土等,地质较好,符合建设地质标准。目前,三角城乡已列为全县5个非公有制园区之一,是兰州东扩的重点区域。我们将热忱欢迎各地客商来我乡投资办厂。投资者将享受榆中县经济园区的一切优惠政策,我们将提供“五通一平”等便利条件。 乡-:白成虎 乡政府乡长:骆小萍 联系电话 (0931)5361216 |
小康营乡 |
小康营乡距榆中县城南8公里,平均海拔2070米,位于东经104度9分,北纬35度50分,年平均气温6.2摄氏度,年降雨量150毫米,全年无霜期19天,农作物生长期196天。全乡总面积101.8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4530亩,人均占有耕地2.1亩,全乡共辖17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共6559户27230人,其中少数民族129户750人,主要分布在深沟村,徐家峡村,南北关村,占总人口的28%。全乡交通便利,有榆小公路、石新、榆白公路贯通全乡,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全乡共有各类企业236家,其中集体企业5个,私营企业10个,个体企业221个,从业人员2430多人,占总劳动力的19.8%,全乡教育、文化、科技、卫生、邮电通讯、金融机构健全,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显著,具有较好的开发、发展条件。 近年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按照“加强工业、突出农业、发展旅游、带动三产、保持稳定、建设小康”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突出主题,真抓实干,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向农民宣传种植产出效益好、收入高的蔬菜、油料、药材、洋芋等作物。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大政策推动、技术服务指导和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全乡形成一批特色带动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川区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拉长产业链,在种养业上引进、培育、推广高产、优质、高附加值的无公害蔬菜、日光温室、奶牛养殖、舍饲养羊等特色项目,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山区在不断扩大洋芋、百合、药材、油料种植面积的规模的基础上,结合生态建设,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发展以舍饲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南部山区扩大药材、百合和冷凉蔬菜种植面积和规模,积极培育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五大基地,即以山区药材基地、商品洋芋基地;以川水地区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蔬菜基地;以奶牛养殖、规模养猪、舍饲养羊为主的畜禽养殖基地。乡镇企业狠抓安全生产,加快企业改制步伐,促进企业发展。. |
银山乡 |
榆中县银山乡位于榆中西南角,东邻马坡乡,南靠马唧山,西连临洮县中甫乡,北接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整个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9公里,面积73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2240户,9192人,有耕地16061亩。乡内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彩色水涮石资源,交通便利,省道101线、普银公路贯通全乡,距省城兰州和榆中县城均33公里。辖区内,通讯设施完善,开通了程控电话2000门,并建成了联通、移动、小灵通通讯网络,电视覆盖面达到100%,辖区内有35千伏变电所,电力资源充足。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现有中小学校6所,其中标准化初级中学1所,小学5所,在职教师87名,在校学生1532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生24名。农作物主要种植小麦、豌豆、蚕豆、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党参、柴胡等药材,并逐步发展百合、蒜苗、菜花、胡萝卜、菠菜等冷凉型蔬菜。 近年来,银山乡党委、乡政府按以农主乡、商贸活乡、乡企富乡、科技兴乡、依法治乡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以建材业为主的石头经济,大力推广业先进实用技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鼓励当地能人富人带头领办一些能充分利用本地矿产资源以及农副产品资源的项目,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客商来我乡投资办厂搞种养加项目,先后引进资金500多万元,新建了餐巾纸厂、硅钡合金厂、轻质碳酸钙厂等企业。由于海拔高(2238米)气候较凉,水源丰富,日夜温差较大,土壤肥沃,不大量使用农药,2003年被市农牧局列为冷凉型蔬菜基地。由于狠抓了项目建设,使全乡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增强,2004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32万元,人均纯收入1650元。乡内有银山水泥厂、银山硅钡合金厂、孙家湾轻质碳酸钙厂、餐巾纸厂、石灰厂、水磨石等集体个体企业50余家,经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粮经比例趋于合理,冷凉型蔬菜种植面积已达3000亩。开放的银山将伸出热情之手,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之士夹我乡投资办厂。 乡-:刘义琪 乡 长:孙万成 电话:(0931)5621007 |
马坡乡 |
马坡乡位于省城兰州东南50公里,榆中县城西南15公里,属高寒二阴山区,海拔2600——2700米,年平均气温3.2度,年降雨量量550毫米,无霜期184天。全乡总面积165.5平方公里。乡共有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100个。总耕地面积44987.5亩,人均耕地2.7亩,总户数4078户,总人口16648人,上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 一、农业概况 全乡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洋芋、豌豆、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胡麻,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耕种技术比较落后,加之气候及地理位置的影响,农作物产量低、品质差,对自然条件过分依赖,严重制约全乡经济发展。近年来,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种植百合、药材、百灵菇、喜凉蔬菜,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效益,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目前,种植无公害喜凉蔬菜已成为我乡农民增加收入的新的增长点。 二、乡镇企业概况 (一) 农业。我乡有三家小型百合加工企业,每年产10吨左右百合干,发往东南沿海,虽售价较高,但受市场价格规律影响,波动较大,加之成本又高,因而利润不大;羊上村有十三家养鸡专业户,每家养鸡300只以上,最多达600多只,生产的鸡蛋主要供应本乡及银山乡,经济效益较好。 (二) 工业。我乡有二十多家企业,其中有十三家私营企业。一家农具厂、一家口杯厂、一家砖厂、三家石灰厂、七家石子厂,其余为个体企业。家具厂主要为木器加工,生产简单的农具和家具;口杯厂生产一次性口杯,具备一定生产规模,产品销路也较好,利润比较可观;砖厂生产红砖,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质差,打不开销路,处于半停产状态;石灰厂和石子厂除石灰厂效益稍好外,其余均处于半停产状态。 (三) 交通运输业。全乡的三轮、四轮、卡车、出租车、招手停总计近500辆,以三轮、四轮为主。其中三轮、小四轮、卡车大多在外地或本地跑货运。一年来所赚运费也比较可观。出租车、招手停则在本地跑客运,总共近20辆。总体来说,由于车辆多,产值大,运输业已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清水驿乡 |
榆中县辖乡。1961年设清水公社,1982年设清水驿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2.2万。陇海铁路、312国道穿越乡境。辖东古城、太子营、天池峡、坪子、清水岘、赵家岔、杨河、苏家堡、建家营、方家沟、柳树湾、红坪、王家湾、稠泥河、杨家山、孟家山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涉及商贸、建筑、运输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豌豆、油料、薯类。. |
龙泉乡 |
榆中县辖乡。1950年设龙泉乡,1961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城54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1万。甘(草)什(川)公路通过乡境。辖水家坡、张家窑、大坪、李家岔、骡子滩、花寨子、武家庄、银川、水泉湾、庙嘴、杨家嘴、洞口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涉及建材和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豌豆、薯类。. |
韦营乡 |
韦营乡地处榆中县北部干旱地区,气候干燥,属典型的高寒干旱山区。总面积12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00米,年均气温6.7℃,无霜期152天,年均降雨量350毫米。全乡有7个村35个村民小组,1508户6289人,总耕地面积37540亩,有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978人,全乡人均纯收入不1530元。辖区内山峁起伏,沟壑纵横,群众居住较分散。交通较为便利,高撒公路纵贯全乡,周边毗邻中连川,清水驿乡和草店镇以及安定区的御凤乡、景泉乡和白禄乡。 这里的麻绵土质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主要盛产优质的北山洋芋、扁豆、糜谷等小杂粮和胡麻。长期以来,全乡人民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草)力度,以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年产量达3000万公斤以上,适宜于发展养殖业。时值西部大开发的今天,热情好客而朴实的韦营乡人民热忱欢迎有志之士前来韦营进行农产品加工、购销方面的投资开发。. |
中连川乡 |
榆中县辖乡。1958年设中连川乡,1961年改为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55公里。面积138平方公里,人口0.6万。309国道穿乡境12公里。辖高窑沟、大湾、撒拉沟、中连川、野韭川、鞑靼窑、中庄窠7个村委会。地处干旱山区。乡镇企业涉及商贸、饮食服务等行业。农业主产小麦、豌豆、薯类。. |
园子岔乡 |
园子岔乡位于榆中县北端,东邻中连,西南与上花相连,北与黄河、靖远县平堡乡接壤。平均海拔2300米,每年降雨量300毫米,年均气温4.2度,全年无霜期110天,作物生长期为117天。全乡六个行政村,40个社,1986户,8682人,总耕地面积50219亩,人均耕地5.7亩。近年来退耕还林草达15165亩,荒山造林11220亩,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交通、通讯十分便利,现建成县乡公路12公里,乡村道路80公里。村社道路71公里,全乡现有33社建起了程控通讯网,现已装机698户700部电话,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近年来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豌豆、洋芋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料、百合、药材(黄芪、党参、甘草、板蓝根)等。2003年以来,洋芋、百合面积大幅增加,特别是百合现保存面积2000亩。药材面积达2000亩,洋芋种植已形成规模,每年种植15000亩以上。成为增加农民收 入的主要途径。 养殖业重点以养羊、猪、鸡为主,散羊放牧羊只达8000多只,舍饲养殖达530户共有1360只。个体养鸡厂4家,养鸡规模达2.5万只(7000只/户),养猪达3500多头。 乡镇企业突飞猛进,主要以建筑施工业为主,同时交通运输业和个体工商业,也是全乡乡镇企业的亮点,2004年底,全乡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424万元,人均纯收入1521元。 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全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主要有锰矿、磁铁矿、大理石、水晶石、桃花玉石、云母等十余种。该乡将提供最优惠的条件,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开采目前气氛活跃,这将为今后壮大全乡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注入新的活力。. |
上花岔乡 |
上花岔乡地处榆中北部干旱山区,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一直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落后局面,自然经济、文化、生活等条件较差,特别是干旱少雨,生态环境恶劣成为影响本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年降雨量只有300—400㎜左右,而蒸发量却高达1000㎜以上,海拔2410m,总占地面积174km2,全乡辖六个行政村、43个村民小组、1785户、7784人,有劳动力3578人,有耕地44970亩,人均耕地面积5.8亩,2003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元,全乡共有困难户166户、553人,其中特困户79户、207人,五保户20户20人。全乡有一所初级中学,六所完全小学,教学点6个,有教师71人,中小学生1420人(初中438人,小学982人),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职工6人,标准化村卫生所5所,乡辖其他单位还有变电所、粮管所、农电所、邮电所、派出所、信用社、供销社等。近年来,在乡政府、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发挥我乡区位优势(人均5.8亩的土地对于发展种植洋芋、百合、药材、油料等极其有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经过努力已初见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洋芋种植(今年达到1.5万亩)百合1200亩,药材1000亩,油料6000亩,群众已由过去的政府命令变为今天的自觉行为。另外,整村推进项目在我乡两个村已得到实施,对于发展舍饲养羊等产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乡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抢抓机遇,狠抓落实,扎实工作,使各项工作都得到了较好的完成,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要求。但是,与其它乡镇、地区相比,我们还很落后,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们相信在乡政府、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单位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努力工作,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全乡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
哈岘乡 |
榆中县哈岘乡地处榆中北部山区,全乡下辖哈岘、仁和、柳树、杨岘、纪尔、张湾和宣家岔7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1432户、5862人,全乡有耕地39200亩,人均耕地6.7亩。立足实际抓种养,找准出路谋发展。多年来,乡上把养殖和种植作为重点,充分利用山区特点,大力养殖肉用羊,散养生态鸡,种植洋芋、药材、百合等。在养羊上,我们已形成了品牌。原来乡上养殖的大多数是土种羊,后来我们引进了多胎小尾寒羊,并进行集中养殖,使养羊由分散无序向规模有序方向发展,使羊的品种由地方土种向品牌发展,搜全乡的养羊得到显著的提升。为了进一步改良单的肉质,提高市场的份额,2004年初,乡上引进了优质道赛特羊,对原有的土种羊和小尾寒羊进行改良。这一举措又大大提高了羊的品质,市场反映良好,羊的商品率明显上升。 目前,全乡养殖优质肉用羊达8200只以上,已形成养羊基地,并且每年都以3000——4000只的速度增加。由于北山草质的原因,加之我们对羊的品种不断改良和优化,我们所养羊的肉质-直都好于其它地方的羊,这使我乡羊的销路也一直看好,4—6个月的肉用羔芋在市场上十分-。 抓好以洋芋、药材、百合为主的种植也是乡党委、乡政府的重点,是立足山区促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洋芋方面,乡上根据山区土质优势,大力发展和种植优质薯种,每年我们都要引进和推广-些新的品种,使全乡的洋芋常种常新。我们种植的洋芋由于皮白、面饱而一直成为各地市场上十分紧俏的产品,全乡每年洋芋产量达15000吨,70%以上销往省内外市场,洋芋已成为我们的拳头产品。在药材种植上,我们形成了以纪尔村为中心的药材种植圈,全乡种植的药材有甘草、板兰根、党参、黄芪、防风等多个品种,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由于土质原因,使我们的药材品质纯、药性高,一直受到药材经销商的好评,市场销路非常好。同时,我乡种植的3000多亩百合也由于土质和气候原因,皮白、肉鲜、味长,在市场销路中一直走在前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