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淅川县 >> 盛湾镇

盛湾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盛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盛湾镇简介

  淅川县辖镇。1956年设宋湾区,1958年改乡,1969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更名盛湾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城西南,丹江河南岸,距县城28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人口5.6万。淅(川)仓(房)公路过境。辖土地岭、瓦屋场、黄龙泉、兴化寺、单岗、姚营、陈岗、衡营、花棚、秀子沟、阴坡、白亮坪、瓦庙、黄庵、马山根、马川、河扒、马湾、马家沟、宋湾、盛湾、柴店、杨岗、上王沟、阎沟、棋杆岭、天池、小坑、小干街、岔河、大干街、金池、养河、田川、裴营、横山、王楼、胡营、蚂蚁沟、鱼关、贾湾、陈家营、陈庄、卢庄、王庄、瓦房、袁坪、水泉、井沟、陈家沟、剑沟、泰山庙、分水岭、周湾5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冶炼、运输、建筑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水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6万人 374平方公里 411326106 473000 0377 查看 盛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盛湾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盛湾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城街道

  龙城街道位于淅川东南部,地处两省豫鄂四县市(河南邓洲、淅川,湖北丹江口、老河口)结合部,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属淅川县东南“窗口”镇和丹江口水库东岸的库区镇。因元末义王在此建九重院卜居而得名。邓--淅公路纵贯境内,全镇面积134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万人,辖28个行政村,576个村民组,耕地面积9万亩,是南阳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最大的鲜椒加工基地,素有“辣椒红天下,药香飘九州”的美誉。    九重历史悠久,相传元代义王避乱至此建九重院卜居而得名。境内名胜古迹较多,现存有明代唐王桥.呈祥寺,汤禹杏三山竟秀,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气势恢弘,毗连亚洲最大的人工水库——丹江口水库,山青水秀,风景优美,乘船可达丹江小三峡.香严寺.武当山等著名风景区,是您休闲.度假.旅游.疗养的理想去处.    九重属北亚热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南北方多种植物繁衍。是全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6万亩鲜椒10万吨以上干椒1万吨。是南阳市优质烟叶基地,种植面积1万亩。青皮豆、南瓜、林果、畜牧等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富民支柱。    九重镇作为南水北调渠首,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这里已建成了渠首万亩生态园,吸引世界各地人士到渠首饮水思源,这里将成为国家级旅游景区。同时淅川县作为河南省50个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县之一,在项目市审批、建设用地分配、经济管理等方面享受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九重镇在集镇北环路建设了千亩工业基地,为企业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    热情欢迎社会各界朋友前来办厂、兴业、经商。.  

商圣街道

   商圣街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商圣街道城区中心,东至上集镇的朝阳社区,西至灌河河道,南至罗池贯社区,北至人民路和新建路。2006年,辖4个社区:狮子路社区、冬青社区、顺风社区、幸福社区。25个居民小组。淅川商圣街道办事处位于县城中心,东至上集镇的朝阳社区,西至灌河河道,南至罗池贯社区,北至人民路和新建路,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辖冬青、什字路、顺风、幸福4个社区居委会,25个居民小组。总人口50126人,其中城市人口40126人,流动人口10000人。驻区党政企业单位10余家,非公经济实体达387家。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三纵三横”的主干大道为商圣办事处发展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经济发展   年工农业总产值达440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营业收入68000万元,工业增加值6000万元,入库税金536万元,财政收入40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5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前列。  

荆紫关镇

  淅川县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全镇辖37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5.4万人,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6平方公里、2.65万人。是“河南省重点镇”、“河南省文明集镇”、“河南十大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几年来,荆紫关镇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奋力拼搏,开拓进取,逐步把我镇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0万元,.人均纯收入27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元。    2002年以来,荆紫关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始终牢记“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抓二强三带一”战略,使三次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明晰。形成了以湖桑为主,养殖业、林果业、蔬菜等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目前,全镇湖桑面积已达2.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湖桑年产值达1.1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同时培育壮大了缫丝厂、银志油业、富源蚕业公司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富源蚕业公司进入全县十大龙头企业行列,从而保证了农业效益的稳步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按照“扩充总量、扶持骨干、提高效益、增强后劲”的思路,制订落实优惠政策,着力推进农业大镇工业化进程。目前全镇共有企业623家,其中投资超亿元企业2家,超千万元企业5家。2005年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7亿元,营业收入6.2亿元,入库税金达1350万元,就业总人数近万人,镇财政收入70%以上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三是第三产业日趋活跃。2005年法海寺景区晋升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投资3740万元的清代一条街修复规划己上报国家发改委。紫荆花宾馆与原有的五洋宾馆、外滩宾馆、友谊宾馆各俱特色,形成群星争辉之势,提高了接待水平,第三产业成为镇域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老城镇

  老城镇位于淅川县城西南23公里处的丹江水库上游北岸,是丹江口库区一大移民乡镇,原老县城所在地。东接黄庄乡、上集镇;西连大石桥乡;北邻金河镇;南望滔河、盛湾两乡镇,是淅川县腹地、水陆交通便利,资源优势明显。全镇共辖25个行政村,284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68人;总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荒山面积7.75万亩,库区消落地面积1.8万亩。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加大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步伐,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并基本形成丝毯、金属镁、轧面机、肉制品加工、石料、建筑砖为主的工业体系和含烟叶、小辣椒、龙须草加工、黄牛及肉鸡养殖为主的农业架构。199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2632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达16631万元,农业产值达969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932.1万斤,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20万元,财政收入2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86元。    全镇乡镇企业有10个,其中镇办4个,村办6个,个体384个,从业人员4000余人,外向型企业达80%。丝毯加工是该镇一项传统、特色产业。镇以“挂毯公司”、“移民地毯厂”为龙头,采取公司(工厂)加农户的形式,把丝毯加工辐射到全镇有6000余人,从事这项产业,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为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该镇狠抓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畜牧业开发总公司、辣椒开发总公司、龙须草开发总公司和烟叶开发总公司,初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结构。    同时,该镇集镇建设加快。投资20万元建成了光缆通讯工程,300门程控电话实现国际、国内直拨,投资14万元办起了有线电视台,镇内一级公路达11.5公里,村村实现了“三通”:通电、通话、通路。 卫生、教育事业也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香花镇

  淅川县香花镇位于豫西南边陲。属豫鄂两省五县(市)六乡镇结合部。西北距本县县城50公里,西濒亚洲最大人造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并与中州四大名寺之一的香严寺隔水相忘,南界湖北省老河口市、丹江口市;东距邓州市城区40公里;北接内乡县。全镇总有国土面积362平方公里,其中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196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312个村民小组,4.5312万人,镇域陆地距离南北31.3公里,东西20公里。香花原属李官桥,解放后,由于丹江水库的兴建,迁址香花,时设淅川县直属公社,1969年改为香花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香花乡人民政府;1994年10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制镇。    近年来,香花镇立足资源优势和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紧紧围绕建立设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和旅游名镇、经济强镇、生态示范镇“三大目标”,强力培育小辣椒和旅游产业,使镇域经济得取了迅速发展。同时,按照“小城镇,大战略”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短短几年时间,香花由过去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乡镇迅速崛起成为中原大地的一个明星乡镇。1995年,香花镇被南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改革发展与建设试点镇;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明星小城镇”;1998年被河南省建设厅授予“中州名镇”称号;1999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集镇”;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二星级小城镇”..  

厚坡镇

  淅川县厚坡镇位于邓州、内乡、淅川三县(市)结合部,东临邓州,南接调水源头陶岔,西依丹江水库,北与内乡接壤,国土面积15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万亩,为历史古镇,中州名镇,经济强镇。厚坡镇优越的地理位置,“二星级”的集镇建设,强大的支柱产业,突出的特色经济、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不断壮大的非公经济,创造了厚坡今日的繁荣,并使厚坡不断走向辉煌。    1、优越的地理位置创造了厚坡发展的区位优势。厚坡东距219国道,焦枝铁路线仅30公里,西距丹江水库10公里,南距调水源头陶岔10公里,交通便利,人流物流量大,历来为商家必争之地。厚坡文化底蕴丰厚,现境内尚存清代山陕会馆、韦集古镇一条街、汉代五女冢、祖始庙等历史古迹。    2、“二星级”的集镇建设辅射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厚坡镇历史上为四大古镇之一,现为中州名镇。近年来,不断拉大集镇架框,配套广播、电视、路灯、下水道等设施。提升集镇品位,实现了集镇“绿、亮、畅、美”,形成了4纵6横十条街道的城镇化格局,镇域面积达9.8平方公里,形成工业、加工、布匹、成衣、蔬菜、肉食、农贸等8大市场,现有商户4000余户,日交易额近100万元。小城镇建设辅射带动了全镇支柱产业和非公经济的发展。    3、特色支柱产业使厚坡经济不断壮大。厚坡镇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经过多年的培育,现拥有“辣椒、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大枣、中药材”两特色产业,并不断提升“油菜、花生”两个重点产业。    辣椒产业富镇富民。辣椒产业80年代由厚坡引种成功,并不断壮大,已有20余年的发展史,现为厚坡的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保持在6万亩以上,年产干椒10000吨,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   大枣、中药材特色产业为厚坡发展注入后劲。以枣药间作为种植模式的大枣、中药材,面积分别为2.5万亩和3万亩,现已与安徽亳州、湖北勋阳、北京等地的客商合作,加强对大枣、中药材开发,建立了药材加工、购销服务公司,实现产、加、销的良性循环。    花生、油菜不断壮大。瞄准市场需求,扩大油菜、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万亩,年产油菜10000吨,花生20000吨,产品销往洛阳、襄樊、南召等地。特色支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集镇的繁荣,现已形成了辣椒、花生、中药材、油菜等农产品贸易一条街。.  

丹阳镇

   丹阳镇位于淅川东南部。面积134.4平方千米,人口5.4万人。淅(川)邓(州)公路过境。   -   行政区划   辖九重、解放、更生、夏庄、下孔、孔北、王家、刘沟、张楼、水闸、薛岗、王楼、太平、张河、程营、刘家营、周岗、武店、陶岔、张家、张冲、花栎扒、邹楼、王岗、曾岗、范岗、高家、孙营28个行政村。   -   行政代码   〔2006年代码〕411326105:~200九重村 ~201解放村 ~202更生村 ~203夏庄村 ~204下孔村 ~205孔北村 ~206王家村 ~207刘沟村 ~208张楼村 ~209水闸村 ~210薛岗村 ~211王楼村 ~212太平村 ~213张河村 ~214程营村 ~215刘家营村 ~216周岗村 ~217武店村 ~218陶岔村 ~219张家村 ~220张冲村 ~221花栎扒村 ~222邹楼村 ~223王岗村 ~224曾岗村 ~225范岗村 ~226高家村 ~227孙营村   -   历史沿革   原属邓州市管辖,1969年建九重公社,1972年划归淅川县,1984年改九重乡,1996年建镇。1997年,面积134.4平方千米,人口4.8万,辖九重、薛岗、刘沟、唐王桥、夏庄、更生、王家、孔北、下孔、水寨、张楼、张河、程营、张家、张冲、陶岔、武店、桦栎扒、周岗、曾岗、油坊岗、邹楼、范岗、高家、刘家营、太平、王楼、孙营28个行政村。2007年更名为丹阳镇。  

盛湾镇

  淅川县辖镇。1956年设宋湾区,1958年改乡,1969年建公社,1983年改乡,1985年更名盛湾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城西南,丹江河南岸,距县城28公里。面积374平方公里,人口5.6万。淅(川)仓(房)公路过境。辖土地岭、瓦屋场、黄龙泉、兴化寺、单岗、姚营、陈岗、衡营、花棚、秀子沟、阴坡、白亮坪、瓦庙、黄庵、马山根、马川、河扒、马湾、马家沟、宋湾、盛湾、柴店、杨岗、上王沟、阎沟、棋杆岭、天池、小坑、小干街、岔河、大干街、金池、养河、田川、裴营、横山、王楼、胡营、蚂蚁沟、鱼关、贾湾、陈家营、陈庄、卢庄、王庄、瓦房、袁坪、水泉、井沟、陈家沟、剑沟、泰山庙、分水岭、周湾54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冶炼、运输、建筑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水稻。.  

金河镇

  金河镇位于淅川县城西部,东与县城隔河相望,南与老城接壤,西与大石桥毗邻,北与毛堂乡相依。全镇辖36个行政村,300个村民小组,39666人。总面积1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375亩,林地面积181421亩,境内有4条河流,4座小型水库,蓄水量达1200万立方米。亚洲第一大人 工水库位于镇面部,有六个村属于丹江库区,水利资源丰富;镇内交通便利,县乡公路横穿全镇直达湖北;镇公路纵横交错,形成网络;通讯设备先进,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电力充沛,高低压电线习架全镇。    该镇属亚热带气候区,温暖温润,四季分明。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红薯、芝麻、绿豆、大豆等。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本地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本镇各项生产的发展。全镇围绕“山”字作文章,培育用材林3万亩,发展经济林4万亩,营造长江防护林8000亩,培育牧坡草场4万亩,发展大牲畜0.95万头,生猪3万头,山羊4万只,龙须草55万亩,柑桔1.5万亩,药材2000亩,使荒山变成了“宝山”。 镇紧紧依靠科学,开展园田化种植,进行“一优双高”开发,先后配套机井73眼,完成渠系配套工程5处,修通灌溉渠道8000米,有效灌溉面积达5500亩,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98年粮食总产量达120万公斤,人均纯收入1340元,财政收入270万元。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镇政府还积极发展工副生产。1998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10个,从业 人员3610人,乡镇企业总产值21600万元,上缴利税210万元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文教卫生事业同步前进。目前,全镇拥有中学3所,小学22所,在校学生8000人,拥有教师3500人,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0%,中专学历占70%,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镇教学质量位居全县乡镇前列。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镇卫生院达到标准,计划生育工作步入经常化轨道,计划生育率达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九。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金河镇一大优势。铜、铁、煤、石英、大理石等都有相当储量。其中以大理石储量为最多,约有50万立方米,且品种多,质量好,特别是徐岭村出产的七彩玉矿石在储量和质量上为亚洲之最,有较高的开采加工价值。.  

寺湾镇

  淅川县寺湾镇位于县城西北部56公里处,全镇辖29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8800户,3.50万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2万亩,林业用地14万亩。丹江、淇河两大河流纵贯全境18个村,水域流程20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2002年度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294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900万元,工业产值12500万元,财政收入完成420万元,乡镇企业入库税金140万元,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2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    寺湾镇现已形成桑蚕、黄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柿子、龙须草、油桐三大特色产业。现有桑园面积2.3万亩,年产鲜茧2700吨,产值3000万元;加工活蚕1000吨,产值1200万元。全镇目前已建成1500亩以上连片桑园基地8个,桑蚕收入在150万元以上的桑蚕强村5个,在10000元以上的大户282户;镇丰达蚕业有限公司是桑蚕业的龙头企业,现全镇桑蚕业的发展已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良性发展模式。全镇黄姜2.6万亩,年产鲜姜5万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有水田峪等黄姜收入在150万元以上的专业村5个,有年处理黄姜5000吨,产值1000万元的黄姜加工厂。    2002年以来,全镇共多方筹措资金3676万元,对“一街、三路、两场、两门、一园”高起点、高规划、高标准进行建设。一是投资200万元,硬化新大街、人民路、发展路、花园路四条1500米。二是投资35万元,建成3500米长的绿化带;投资100万元,铺设下水管道4000米;投资100万元,改造高低压线路4000米;投资43万元,架设豪华路灯100盏;投资60万元铺设彩砖14000平方米。三是投资40万元,建集镇供水工程一处。四是投资50万元,建成镇东广场、镇中心广场。五是总投资3000万元,建款式新颖房屋1600间。    全镇非公有制企业达386个,200万元以上的有3个,100万元以上有5个,50万元以上有12个。.  

仓房镇

  淅川县辖乡。1969年建仓房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南,丹江西岸,距县城44公里。面积153平方公里,人口1.3万。淅(川)香(严寺)公路穿境。辖仓房、侯家坡、刘裴沟、棠梨树岗、周庄、磨沟、清泉、王家井、磊山、胡坡、杨湾、党子口、沿江13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石膏加工、运输、建筑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种植林果。境内有春秋古墓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集镇

  淅川县辖乡。1958年建上集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附近,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5.9万。淅(川)南(阳)、邓(州)淅(川)公路过境。辖肖山、关帝、娃鱼河、程洼、石咀、上张沟、谢岭、老刘沟、梁洼、北塘、罗寨、刘营、钟观、下集、张营、周岭、蛮子营、简营、草庙沟、槐树洼、老坟沟、李家营、铁庙、李山、李营、贾沟、竹园、韦岭、魏营、白石崖、刘庄、下张沟、杨营、青龙、北岗、缸窑、三关垭、山根、水田、大坪、糖坊、东川、西坪头、陈家庄、东沟、大龙庙、石板河47个村委会。矿藏有蓝石棉、大理石、虎晴石、白云岩、耐火土、石墨等。乡镇企业以冶炼、建材、化工、机械制造为主。农业以种植林果、槲桑、蔬菜为主。古迹沟湾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蹬镇

  马蹬镇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地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北岸,河岸线长52公里,现有水面8万亩,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水面可增至12万亩。距县城28公里,距南水北调源头--陶岔10公里。全镇面积240平方公里,辖35个行政村,4.5万人。境内以低山丘陵为主,丹江水库环抱西南,形成不规则的小型河谷盆地,荒山荒坡20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强、日照长,年平均总日照2046.7小时,年平均气温15.8度,年平均降水量804.3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牧草,林果,药材及家禽,鱼类的生长。如小麦,水稻,玉米,红薯,豆类,烟叶,辣椒等农作物和柑桔,龙须草,油桐等林产品及牛,羊,兔等畜类在我镇已形成规模。    马蹬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可开采利用的矿藏10余种,其中大理石、石煤储量丰富,特别是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可开采面积达3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的太湖石基地,产品畅销国内外十二个大中城市;水资源丰富,杨营河、紫气河、 条河流纵贯全境,更有烟波浩淼、气象万千的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水域面积8万亩。    旅游开发前景广阔。一望无垠的""小太平洋"",栩栩如生的的""老虎蛋"",雄奇险峻的""小三峡"",石笋林立的""八仙洞"",秀丽迷人的石桥避暑山庄等名胜景点星罗棋布。    农业已形成了小辣椒、花椒、畜牧、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饮誉海内外的全国名牌农产品“香花”牌小辣椒的主产区,栽植面积达4万亩,年产值6000万元。利用丰富的丹江水库资源,发展网箱养鱼500箱,年产值400万元,是河南网箱养鱼第一大镇;以大枣、花椒为主的林果业,每年以5千亩的速度规模推进,3万亩。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便利,邓(州)--淅(川)沥青公路穿境而过,距宁西铁路40公里,有丹江通道最大的水旱码头--卡房码头,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为马蹬镇提供了充足稳定的电力资源,建有11万伏变电站一座;开通了2万门程控电话和3千户移动电话,高标准建成了乡村有线电视系统。集镇建设集山、水为一体,独具特色;两条环丹江库区旅游路的开通,及""八仙洞""宾馆的建设为来马蹬的客商和各界朋友提供舒适优良的服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马蹬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西簧乡

  淅川县辖乡。1958年建西簧乡,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45公里。面积186.5平方公里,人口2.4万。209国道、上(集)荆(紫关)公路过境。辖关帝庙、带河、白庄、穆家沟、崖屋、新建沟、李湾、卧龙岗、柳林、落阳、桃花、柳树、梅池、七棵树、张南沟、前湾、流西河、黑马庄、樟花沟、解元沟、毛家庄、大石河、谢湾、代兴河、河北2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筑、建材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  

毛堂乡

  淅川县辖乡。1958年建毛堂乡,1961年改区,1969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北,距县城15公里。面积203平方公里,人口2.7万。上(集)荆(紫关)公路过境。辖毛堂、店子、毛湾、小泉沟、曹庄、阎家沟、白树、窑沟、桥沟、老沟、下沟、板山沟、高沟、铁僵沟、石门观、骡子沟、白水河、南泥湖、老坟岗、老田、裰落墓、安沟、洞河、党院、马沟、朱家营、庙沟、纸坊、万门观、贾营、大泉沟、石槽沟3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运输、建筑、石墨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  

大石桥乡

  淅川县辖乡。1969年建大石桥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县城西南,距县城23公里,丹江北岸。面积135平方公里,人口3.1万。淅(川)仓(房)、淅(川)十(堰)公路过境。辖纸坊沟、温家营、磨峪湾、柳家泉、清凤岭、姚家湾、大石桥、贾洼、东湾、西杨营、西岭、北张湾、东岳庙、郭家渠、毕家台、段台、荆扒岭、刘家沟、刘家坪、池塘岈、泉水沟、横沟、上横沟、石燕岭、石燕河、郑家岭、陡岭、孙台、袁岭、关田、茅坪31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筑、冶炼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  

滔河乡

  淅川县辖乡。1956年建滔河区,1958年设乡,1969年改公社,1983年复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丹江南岸,距县城25公里。面积117.3平方公里,人口5.2万。209国道过境。辖东沟、石庙湾、贺家坡、喻家沟、严湾、姬家堰、清泉、周营、姬家山、蔡家、万家岭、陈家洼、白亭、梁庄、陈家湾、罗山、上寨、余营、盆窑、门伙、朱山、下寨、寺沟、黄桥、金营、文坑、申明铺、大山、白杨坪、周沟、上周湾、阎楼、水田营、刘伙、岳洼、朱家沟、杨伙、尚岗、龙潭沟、白沙岗、横岭河、东闹峪、阮伙、老人仓、姬家营、双庙、黄楝树、孔家峪、凌岗、张庄5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桑蚕深加工、矿产开发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红薯、蔬菜。是河南省第一枚恐龙蛋化石发现地。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村落和汉墓群遗址。.  


盛湾镇特产大全




盛湾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