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海东市 >> 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互助土族自治县谷歌卫星地图)


互助土族自治县简介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321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2004年)。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等。
  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距行署驻地70千米。邮编:810500。代码:632126。区号:0972。拼音:Huzu Tuzu Zizhixian。
  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谷地西南侧山地、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气候概况
  【日照】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消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强日照时间长,年辐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4-8)国辐射量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2.2%,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互助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也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差异十分明显,气温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内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气温均在0℃以下;北部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北部的脑山及半脑山地区年均气温在0-3℃之间;大通河谷地带年均气温约为2.0-4.0℃;中部的威远盆地和一川两沟之间的浅山地区年均气温在3.0-4.0℃;南部湟水河谷及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的中、下段地区最暖,年均气温在4.0-6.5℃。年内各地均以夏季(6至8月)气温为最高,17-10℃;春季(3至5月)、秋季(9至11月)次之,10--5℃;冬季(12-2月)最低,-5℃--12℃。年中各月气温的变化又以春、秋最为剧烈,这期间月温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温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温最为迅速,各地可达7.0℃-8.0℃。夏冬两季的气温均较稳定,月际间变温一般均小于3.0℃。川水、浅山地区3月份起气温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两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远镇以下的浅山地区一般超过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县年平均气温为3.4℃。各月平均气温日差14.4℃,各月平均气温年差25.4℃。
  【地温】年平均为6.7℃,得月平均地面温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为-9℃,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58.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9.8℃。其中县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温度为4℃-6℃;中部浅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3℃-4℃;脑山、半脑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0℃-3℃;北部和东北部高山区(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降水】互助县地处内陆,一般降水不足。降水来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湾来的西南季风;其次是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亚来的水汽。降水地区和季节,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稳定。每年以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两个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区分,南部高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浅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脑山、半脑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发量: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为1235.6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发量随着气温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发量最大,5月份一般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来年1、2月份蒸发量最小,月平均蒸发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间。
  湿度: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较低,仅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为51-55%。5月份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相对湿度也随着逐渐增大,到8、9月份为最高,一般为78-79%,到10月份以后,又逐渐下降。
  【霜期】春末夏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夏末秋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互助县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结束,南北相差一个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后相差一个月。各地晚、早霜出现的时间,大体与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相近,无霜期从南部的川水地区逐渐向北部的脑山地区缩短,南部可达140天左右,北部脑山区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绝对无霜期。全县无霜期历年平均112天,最长是1975年,达133天,最短是1978年,仅为103天。
  早霜冻对川水、浅山地区影响不大,因为作物在早霜冻来临之前多已成熟。但脑山、半脑山地区,热量条件差,早霜冻出现较早,个别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现,这时的麦类作物正处于灌浆至乳熟阶段,洋芋长薯块时期,耐寒力较差,经不起零下1-2℃的低温冻害,对脑山及半脑山浅山地区影响很大。
  【风】互助历年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1.4米/秒。风以春季为多,四、五月份平均风速为1.7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风日数达9天,最少的年份为1天。沙暴日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为2天。春季大风吹走表土,有时还刮走肥料和种子,夏秋季遇大风,造成农作物倒状,危害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个矿种,139处矿床点,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锰、铜等7种;建材及非金属居多,主要有:煤炭、芒硝、硫铁、岩金、石膏、磷、白云岩、粘土、石灰岩、红柱石、玄武岩等29种;燃料矿种有煤、油页岩及其它矿种。目前,正在开采的有煤、硫铁、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石膏的探明储量达1.3亿吨,硫酸钙含量为98%;石灰石的探明储量为1.7亿吨,氧化钙含量54.85%左右;芒硝的探明储量为6亿多吨,硫酸钠含量32.9%左右;石英矿储量为1068万吨,二氧化硅含量98%左右;白云岩储量有1218万吨,氧化镁含量26%左右。
  经济建设
  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7451.4 万元,同比增长35.9%,完成年计划的10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2672.2万元,同比增长39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779.2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工业增加值48648万元,同比增长28.56 %,完成年计划的103.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095万元,同比增长20.3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53万元,同比增长54.1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1553万元,产销率达96%。
  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8377万元,同比增长21.13%,完成年计划的101.23%;其中,完成工业产值44113万元,同比增长20.77%,完成年计划的 101%;完成工业增加值14336万元,同比增长28.5 %,完成年计划的109.4 %。
  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256万元,同比增长17.9 %,完成年计划的104.8 %,其中:粮食系统完成销售额143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9.8%。
  生产白酒7440吨,同比增长17%;生产水泥810294.9万吨,同比增长20.5 %;生产铁合金8026.3吨,同比减少6.8%;生产碳化硅32457.5吨,同比增长39.1%,生产钢材70602吨,同比增长38.2 %;发电41260.7万度,同比增长272.8 %。
  全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33项,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投资40011万元,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0.03%,其中经贸系统完成生产性固定投资1632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6 %,经贸局完成招商引资145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82%。2007年从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委等部门通过积极协调申请,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2327.3万元,其中结构调整资金1550万元、“万村千乡”项目及外贸发展资金221.3万元、技改贴息资金556万元。
  社会发展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1600万元,财政收入9000多万元。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商品量基地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猪、禽蛋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105万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有16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森林面积196万亩,木材蓄积量名列青海省第二。
  互助工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现有酿造、建材、印刷、造纸、采矿、冶炼、搪瓷、地毯、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1997年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达33446万元。
  该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的矿产和丰富的水利资源都有待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邮电通讯畅通,水电供应充足。
  行政区划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省直辖,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这时起至1951年元月,全县设5个区、32个乡(镇)。1951年元月29日,划为8个区、49个乡(镇)。1952年划为12个区69个乡(镇)。1955年2月,全县12个区统一更换名称:第一区为却藏滩区;第二区为五峰寺区;第三区为双树区;第四区为沙塘川区;第五区为哈拉直沟区;第六区为红崖子沟区;第七区为丹麻区;第八区为威远堡区;第九区为塘巴区;第十区为贺尔川区;第十一区为李二家堡区;第十二区为北山藏族自治区。
  1956年10月18日,撤区并乡,全县原属的12个区、69个乡(镇)合并成为29个乡(镇)。1958年5月17日,全县由29个乡(镇)缩编为12个乡(镇)。1996年,全县辖21个乡(镇),即威远镇、西山乡、蔡家堡乡、五峰乡、双树乡、沙塘川乡、东山乡、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丹麻乡、东沟乡、东和乡、林川乡、台子乡、边滩乡、南门峡乡、松多藏族乡、加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高寨回族乡。294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1个镇、16个乡、4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0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威远镇 51318 双树乡 18264 沙塘川乡 19293 高寨回族乡 12170 红崖子沟乡 17909 五十乡 17527 哈拉直沟乡 14657 松多藏族乡 6837 东山乡 11328 丹麻乡 21033 东和乡 17478 东沟乡 20186 林川乡 12579 边滩乡 13538 南门峡乡 19993 台子乡 21690 五峰乡 22511 西山乡 18036 蔡家堡乡 8214 加定藏族乡 7426 巴扎藏族乡 5102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2个社区、295个村(牧)委会。
  威远镇 驻威远镇,辖2个社区(北街、南街)、22个村(牧)委会(西上街、西下街、大寺路、大寺、小寺、崖头、古城、凉州营、红崖、深沟、安定、余家、寺壕子、前跃、纳家、卓扎沟、卓扎滩、西坡、红嘴尔、兰家、班家湾、白崖)。
  丹麻镇 驻东丹麻,辖17个村(牧)委会(东丹麻、西丹麻、补家、泽林、哇麻、岔尔沟门、东家、松德、新添堡、桦林、索卜沟、景州、山城、索卜淮、温家、拉庄、汪家)。
  高寨镇 驻西村,辖8个村(牧)委会(东庄、西庄、东村、西村、中村、西湾、曹家堡、山上沟)。
  南门峡镇 驻却藏寺,辖14个村(牧)委会(却藏寺、磨尔沟、老虎沟、祁家庄、东沟、西坡、麻其、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尕寺加、西山根、七塔尔)。
  加定镇 驻桥头,辖6个村(牧)委会(桥头、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浪士当)。
  五峰乡 驻上庄,辖18个村(牧)委会(上庄、新庄、上马、下马一、下马二、陈家台、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白多峨、石湾、北沟、后头沟、海子)。
  五十乡 驻桑士哥,辖19个村(牧)委会(桑士哥、五十、土观、北庄、班彦、山庄、寺滩、荷包、巴洪、卓科、柳家、奎浪、上甘滩、下甘滩、拉日、保家、桦林、拉东、扎巴庄)。
  西山乡 驻和平,辖17个村(牧)委会(和平、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庄、郑家山、刘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东山、王家山、张家沟)。
  蔡家堡乡 驻岩崖,辖14个村(牧)委会(麻莲滩、大庄一、大庄二、岩崖、包刘、后湾、杨家湾、泉湾、刘李山、上刘家、关家山、东家沟、孙家湾、余家岭)。
  东山乡 驻大庄,辖12个村(牧)委会(大庄、吉家岭、寺尔、联大、下李、东山、上元保、下元保、白牙合、岔尔沟、贺尔、大泉)。
  东沟乡 驻塘拉,辖16个村(牧)委会(塘拉、姚马、大庄、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昝扎、曹家、石窝、纳卡、尔开)。
  林川乡 驻贺尔,辖11个村(牧)委会(贺尔、塘日台、大河欠、小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
  东和乡 驻宋家庄,辖17个村(牧)委会(宋家庄、黑庄、山城、魏家滩、新庄、麻吉、朱家台、大桦林、小桦林、李家庄、元山、克麻、袁家庄、大庄、尕寺加、姚家沟、柳树沟)。
  边滩乡 驻保家,辖10个村(牧)委会(保家、水洞、泥麻、马家、仓家、峡门、巴扎、尕寺加、昝扎、新庄)。
  红崖子沟乡 驻上寨,辖17个村(牧)委会(上寨、下寨、小寨、白马寺、星家、站家、担水路、蔡家、马圈、张家、老荣、西山、芦草沟、加克、大庄、流水沟、小红沟)。
  双树乡 驻双树,辖14个村(牧)委会(双树、包家口、新庄、大庄、高羌、什字、黄家湾、朱家口、大通苑、董家、周家、大沟、吉家沟、平地)。
  沙塘川乡 驻雷家堡,辖14个村(牧)委会(甘一、甘二、刘家、后山、水湾、汪家、五其上、五其下、雷家堡、上山城、下山城、三其、陶家寨、总寨)。
  哈拉直沟乡 驻尚家,辖14个村(牧)委会(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里外台、蒋家台)。
  台子乡 驻上台子,辖19个村(牧)委会(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河东、菜滩、恰卡、直沟、峡门、大菜子沟、出路沟、多士代、楼子滩、长寿、格隆、新合、阿士记、新城、塘巴、落干沟)。
  松多藏族乡 驻十八洞沟,辖8个村(牧)委会(十八洞沟、松多、花园、马营、本坑沟、哈什、麻洞、前隆)。
  巴扎藏族乡 驻抓什究,辖8个村(牧)委会(峡塘、元甫、甘冲沟、学科、柏木峡、甘禅口、彩隆、抓什究)。
  2005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双树乡、沙塘川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边滩乡、台子乡、五峰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2006年8月,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撤销双树乡、沙塘川乡,合并设立塘川镇(镇政府驻原沙塘川乡驻地)。
  乡镇简介
  【威远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西部。人口4.6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79.6平方千米。辖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沟、白崖、红崖、崖头、古城、班家湾、大寺、小寺、纳家、兰家、凉州营、安定、余家、前跃、西坡、卓扎滩、红嘴儿、卓扎沟22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北郊3个居委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元镇,1949年沿旧制仍设威远镇,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1983年复设威远镇。
  【西山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辖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山、东山、和平、刘家沟、张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王家庄、郑家山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西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西山公社,1983年复设西山乡。
  【蔡家堡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69.5平方千米。辖岩崖、大庄一、大庄二、余家岭、泉湾、东家沟、后湾、关家山、刘李山、上刘家、包刘、马莲滩、杨家湾13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蔡家堡乡,1958年并入西山乡,后归属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蔡家堡公社,1983年改设蔡家堡乡。
  【五峰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5%,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91.1平方千米。辖上庄、新庄、上马圈、下马圈一、下马圈二、海子、后头沟、陈家台、北沟、石湾、白多峨、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峰寺乡,1958年与兴泰乡、南门峡等乡合并成立五峰公社,1983年复设五峰乡。
  【双树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总面积54.4平方千米。辖双树、周家、董家、坪地、吉家沟、朱家口、大庄、大通苑、黄家湾、新元、包家口、什字、高羌、大沟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双树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双树公社,1983年复设双树乡。
  【沙塘川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总面积154.2平方千米。辖雷家堡、甘一、甘二、总寨、上山城、陶家寨、下山城、水湾、刘家、三其、汪家、五其下、五其上、后山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其乡,1954年设沙塘川区,1958年与甘雷、双树、魏家沟等乡合并成立沙塘川公社,1983年改设沙塘川乡。
  【东山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6%。面积85.5平方千米。辖大庄、下季、寺尔、连大、吉家玲、贺尔、大泉、岔尔沟、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东山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山公社,1983年复设东山乡。
  【哈拉直沟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总面积121.7平方千米。辖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蒋家台、里外台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毛荷、黑鼻乡,1957年合并为黑鼻乡,1958年与丹麻、陈伯、贺尔等乡合并成立哈拉直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更名为哈拉直沟乡。
  【红崖子沟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21%,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辖白马、小寨、下寨、星家、站家、上寨、担水路、蔡家、老幼、张家、马圈、西山、流水沟、芦草沟、加克、大庄廓、小红沟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上寨乡、白马乡,1952年设红崖子沟区,1957年撤区设立巴洪、太原、白马乡,1958年与巴洪、太源、松多等乡合并成立红崖子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归属互助县,1983年改设红崖子沟乡。
  【五十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8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7%。面积167.3平方千米。辖桑士哥、五十、包家、桦林、北庄、土官、班彦、荷包、三庄、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滩、上甘滩、奎浪、扎巴庄、寺滩、拉洞19个村委会。1951年设立五十乡,1957年并入巴洪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1983年改设五十乡。
  【丹麻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6%,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辖东丹麻、拉庄、哇麻、景州、泽林、补家、西丹麻、东家、桦林、索布滩、索布沟、松德、温家、汪家、山城、新添堡、岔尔沟门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丹麻乡,1958年并入哈拉直沟公社,1961年分设丹麻公社,1983年复设丹麻乡。
  【东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43%,还有藏族。总面积95.6平方千米。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3年改设东沟乡。
  【东和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0%,还有藏族。总面积98.5平方千米,辖宋家庄、尕寺加、柳树沟、克麻、姚家沟、小桦林、元山、山城、李家庄、大庄、魏家滩、袁家庄、麻吉、新庄、大桦林、黑庄、朱家台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和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和公社,1983年复设东和乡。
  【林川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回族。总面积77.3平方千米。辖贺尔、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
  【台子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6%,还有藏族。总面积81平方千米。辖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多士代、长寿、菜滩、大菜子沟、新城、楼子滩、直沟、峡门、河东、格隆、新合、恰卡、阿士记、塘巴、出路沟、哇麻1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塘巴乡,1952年改为台子乡,1958年分并入沙塘川公社和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台子公社,1983年改设台子乡。
  【边滩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80.2平方千米。辖保家、马家、峡门、昝扎、尕寺加、巴扎、仓家、水洞、泥麻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边滩乡,1952年归贺尔庄区,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边滩公社,1983年复设边滩乡。
  【南门峡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总面积265.3平方千米。辖却藏寺、尔沟、大老虎沟、祁家庄、西坡、麻其、七塔尔、东沟、尕寺加、西山根、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14个村委会。原属大通县隆旺乡,1954年划归互助县,1958年与丰稔乡合并为却藏寺乡后并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设南门峡公社,1983年改设南门峡乡。
  【松多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7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42.1%,藏族占总人口23.6%,还有汉族。总面积207平方千米。辖十八洞沟、本坑沟、花园、松多、哈什、麻洞、马营、前隆8个村委会。1951年设松多乡,1952年改隶北山藏族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3年分设松多公社,1978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7万人 3321平方公里 632126 810000 0972 查看 互助土族自治县谷歌卫星地图

互助土族自治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威远镇 约4.6万人 79.6平方公里 余家村 查看 威远镇谷歌卫星地图
丹麻镇 约2.2万人 147.7平方公里

----

查看 丹麻镇谷歌卫星地图
高寨镇 0 0

----

查看 高寨镇谷歌卫星地图
南门峡镇 约2万人 265.3平方公里

----

查看 南门峡镇谷歌卫星地图
加定镇 0 0

----

查看 加定镇谷歌卫星地图
塘川镇 0 0 大通苑村 查看 塘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五十镇 约1.8万人 167.3平方公里

----

查看 五十镇谷歌卫星地图
五峰镇 约2.2万人 91.1平方公里

----

查看 五峰镇谷歌卫星地图
台子乡 约2.1万人 81平方公里 塘巴村 查看 台子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山乡 约1.8万人 89.4平方公里

----

查看 西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红崖子沟乡 约1.9万人 180.2平方公里

----

查看 红崖子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巴扎藏族乡 约5000人 522.1平方公里

----

查看 巴扎藏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哈拉直沟乡 约1.6万人 121.7平方公里

----

查看 哈拉直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松多藏族乡 约7000人 207平方公里

----

查看 松多藏族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山乡 约1.1万人 85.5平方公里

----

查看 东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和乡 约1.7万人 98.5平方公里 山城村 查看 东和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沟乡 约1.9万人 95.6平方公里 大庄村 查看 东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林川乡 约1.3万人 77.3平方公里 许家村 查看 林川乡谷歌卫星地图
蔡家堡乡 约9000人 69.5平方公里

----

查看 蔡家堡乡谷歌卫星地图

互助土族自治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乐都区

   乐都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中下游,东接民和区,西连平安区,南临化隆区,北与互助区毗邻,东西宽64公里,南北长76公里,区域总面积30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86万亩。全区海拔1850米至4480米之间;年平均温度为6.9℃,年平均降雨量为335.4毫米,无霜期144天。兰青铁路和高速公路横穿而过,区城西距省会西宁市63公里,距曹家堡飞机场36公里,东距兰州市168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全区辖7镇12乡,354个行政村,7个居民委员会;2010年全区总人口28.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99万人,是一个汉、藏、蒙、回、土等多民族聚居地区。200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   乐都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西汉时期,乐都被正式纳入封建王朝版图。东晋隆安三年,鲜卑族建立南凉国,定都乐都。隋唐时期,设鄯州都督府。宋代称邈川城,明代称碾伯卫,清代称碾伯区。1929年青海建省,改称乐都区。现隶属于海东地区。   乐都区位优势独特,地理位置优越,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距青海最大的航空港-曹家堡机场35公里,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区。邮电、通讯事业发达,电力资源充裕,住宿、购物、餐饮、娱乐场所健全,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    乐都区是青海省东部地区农业生产大区,并有“蔬菜瓜果之乡”的美称。全区盛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蚕豆和油籽,并盛产苹果、大樱桃、软儿梨、桃、杏、核桃、葡萄。蔬菜生产已形成产业优势,是青海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乐都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产资源达30余种,非金属中,石英石地质储量达10多亿吨,白云石储量4900万吨,石膏储量8000余万吨,大理石工业储量5000余万吨。其外,中坝玉、滑石、蛇纹石、陶粒粘土、石墨、红柱石等也有相当储量。金属矿中,黄金(砂金)、铁、铜、铬、铅、锌也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境内水资源充沛,水能蕴藏量达2万kw,开发潜力很大。    同时,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距区城20公里的瞿昙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西北地区规模宏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宫廷式建筑群。柳湾原始社会墓地遗址,是考古界享有盛誉的一颗明珠,名扬国内外,汉“三老赵椽碑”、南凉故都遗址、西来寺、关帝牌坊等都是闻名省内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境内还有古木参天、峰崖奇秀的水峡、仓家峡、杨宗林和充满神话色彩的老鸦峡鲁班亭等名胜古迹。乐都传统文化的多元内涵,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道光年间,由庙会而衍生的瞿昙寺花儿会,以其独特的演唱形式一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七里店“黄河灯”会全名为“九曲黄河灯阵”,是依据《封神演义》中的黄河阵演绎而成,是本地区久负胜名的民间艺术奇葩;“南山射箭、北山赛马”充分表达了群众丰收后的喜悦之情;除此之外,还有高庙亭子、高跷,碾伯“竹马子”以及皮影戏等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乐都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全社会重视科技,崇尚教育,发达的科技、教育、文化事业,造就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为区域经济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安区

  key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都,海东地区中心腹地,为海东地委、行暑所在地。地理位置东经lol°49’——102°10’、北纬36°15’——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平均海拔2066—2300米。县城年平均气温6.4℃,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之间。西距省会西宁市35公里,东距甘肃省省会兰州市200公里。县域总面积769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八乡一镇。   平安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重要驿站,自古商贾云集,市井繁华。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事业,得天独厚的电能资源,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优越的气候资源,优良的投资环境是你理想中的宝地,是众多投资者的首选地区。   社会事业   境内兰青铁路、109国道槽贯东西,有铁路转运站一处 是黄河上游水电资源开发的运输基地,平安铁路货场一处,年吞吐量超过20万吨。县城距西宁机厂仅8公里,机场可降落大中型客机,已开通北京、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上海、成都等航班。省道平临公路纵贯南北,是通往青南地区的主要交通要道。县内金融服务机构完备,形成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服务网络。通讯事业发达,已开通10000门数据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及移动电话。海东供电局设在平安县城,境内有330千伏安变电站l座,110千伏安变电站2座,35千伏安变电站3座,电网覆盖全县,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充足。   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点及贸易市场体系健全,现有宾馆3家,公园2处,各种服务行业及餐饮娱乐业兴旺,距县城25公里的夏宗寺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佛教寺院——夏宗寺就坐落在此林区,还有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使游人流连忘返。   平安县地处湟水河中游,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盛产春小麦、马铃薯、油料、蔬菜等。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大棚蔬菜,淡水养殖等新型城郊经济产业,使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日趋丰富。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企业已有14家,全县初步形成了以金属冶炼、农产品加工、建筑产品生产、酿造、食品为主的产业格局。二OOO年国民生产总值2.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930万元,第二产业6808万元,第三产业1.3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35亿元。境内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18种。主要品种有矿泉水、石膏、钙芒硝、花岗岩、透辉石、黑云母、磷铁矿、岩金等。   平安县商业贸易活跃,市场繁荣,享有西部大开发的一切优惠政策。平安县十余万各族人民,热忱欢迎国内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前来平安观光旅游、参观考察、投资兴业、携手并进、共展宏图。   旅游景点   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洪水村   洪水泉清真寺。距西宁市30多公里,该寺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雕刻工艺及建筑艺术而闻名遐迩,是目前青海省著名的古代清真寺文物旅游景点。洪水泉清真寺始建于明代,后经5次扩建,其中以清代乾隆年间扩修工程形成现在规模。   洪水泉清真寺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整个寺院由照壁、山门、唤醒楼、碑楼(被毁)、礼拜殿及学房等组成。其建筑均按照中国古典汉藏寺遍形制而建,设计奇特,在建筑风格上,大量融合了汉回藏等民族的建筑艺术,尤以砖雕、木雕图案最为优美,所雕图案大部分为“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猎跃蝶舞”、“吉祥八宝、“万蝠图”等及大量南方景色。同时打破了清真寺中不能出现有眼睛的动物图案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观念,具有我哺育清真寺中少有的独特风格,寺院坐西朝东,布局精巧,主要景观有照壁、山门、唤醒楼、礼拜殿其砖雕、木雕图案及繁多,工艺高超、建筑奇特,是一部古代民间民俗吉祥图案的宝典。   省级森林公园。国家AAA及景区。位于青海省平安县西南部脑山地区,拉脊山脉北麓,109国道1924㎞向南25公里处,距西宁机场30公里。距青海省西宁市55公里。是集森林与寺院为一体的自然风景区。   峡群寺森林公园总面积3558公顷。1996年2月,经青海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森林公园包括峡群林场辖区、著名的佛教胜地——夏宗寺。   峡群林场是平安县唯一的天然次生林林区,林向整齐,具有成片的天然云杉、山杨纯林,少量的云桦混交林及人工青-。绿意盎然的白杨、零星点缀的红花、青青的草地及涓涓细流,清新自然。各种乔木高大挺拔,林地清新湿润,散发着芬芳。紫色的高山杜鹃、黄色的金露梅、白色的银露梅、叶形倚丽的茶瘭子、果红似火的天山花楸等灌木镶嵌于林间,构成了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区内有众多珍禽异兽,如狍鹿、猞猁、獐子、野狐、野兔、野鸡、梅花鹿等;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如蕨菜、蘑菇、鹿蕨菜、石花菜等;药用植物有大黄、黄芪、党生、秦艽等。旅游区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气候凉爽,是旅游度假、休闲疗养的深山仙境。   夏宗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削发为僧并拜西藏噶玛噶举派黑帽系四世-若比多杰为师学经的地方。相传,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有汉僧法显等人赴印度求经。曾途径夏宗寺一带居留活动过。宋代夏宗静房得到扩建。为研究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也为广大旅游者和宗教信徒创造了朝觐游览的广阔天地。   景区内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六月六”花儿会。   

民和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北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与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接,东北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和永登县毗邻,东南与乐都县接壤,南以湟水为界,与平安县相望,西靠大通县,西南与省会西宁市相接。全县东西长86千米,南北宽64千米。总面积3321平方千米。总人口37万人(2004年)。以汉族为主,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等。   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距行署驻地70千米。邮编:810500。代码:632126。区号:0972。拼音:Huzu Tuzu Zizhixian。   地处湟水谷地北侧和大通谷地西南侧山地、沟谷地,湟水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南,大通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县境东部。年均气温3.4℃,年降水量400-600毫米。   气候概况   【日照】互助县地处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空气干洁,透明度好,云量少,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消弱较少,所以,太阳辐射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2521.7小时,年日照率为57%,强日照时间长,年辐射量134-147千卡/平方厘米,作物生长期(4-8)国辐射量为77千卡/平方厘米,占年辐射量的52.2%,这就弥补了高寒的缺点,冬不冷夏不热。   【气温】互助县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也由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热量资源水平分布不均衡,垂直地带差异十分明显,气温分布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高。境内北部及东北部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地年均气温均在0℃以下;北部的南门峡、边滩、林川、东和、东沟、丹麻、五十、松多等乡北部的脑山及半脑山地区年均气温在0-3℃之间;大通河谷地带年均气温约为2.0-4.0℃;中部的威远盆地和一川两沟之间的浅山地区年均气温在3.0-4.0℃;南部湟水河谷及红崖子沟、哈拉直沟、沙塘川的中、下段地区最暖,年均气温在4.0-6.5℃。年内各地均以夏季(6至8月)气温为最高,17-10℃;春季(3至5月)、秋季(9至11月)次之,10--5℃;冬季(12-2月)最低,-5℃--12℃。年中各月气温的变化又以春、秋最为剧烈,这期间月温差在5.0℃以上,初春的三月升温多在7.0℃左右,秋末的11月降温最为迅速,各地可达7.0℃-8.0℃。夏冬两季的气温均较稳定,月际间变温一般均小于3.0℃。川水、浅山地区3月份起气温大多升到0℃以上,4月和10月两月在3.0℃以上,5至9月川水及威远镇以下的浅山地区一般超过10℃,其它月份均在0℃以下。全县年平均气温为3.4℃。各月平均气温日差14.4℃,各月平均气温年差25.4℃。   【地温】年平均为6.7℃,得月平均地面温度以每年7月份最高为19.3℃,以每年1月份最低为-9℃,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58.7℃,地面极端最低温度为-29.8℃。其中县境南部湟水河谷及海拔2200米以下地区年平均温度为4℃-6℃;中部浅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3℃-4℃;脑山、半脑山地区,年平均温度为0℃-3℃;北部和东北部高山区(海拔3100米以上),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   【降水】互助县地处内陆,一般降水不足。降水来源:主要是印度洋孟加拉湾来的西南季风;其次是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冬季有少量西伯利亚来的水汽。降水地区和季节,分布很不均匀,而且各年各月的降水量也很不稳定。每年以6、7、8、9四个月雨水较多,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3%,其中又以7、8两个月降水最多,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按地区分,南部高丘陵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350毫米左右;中部浅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脑山、半脑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550毫米以上。高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650毫米左右。降水由南向北随海拔增高而增加。   蒸发量:全县年平均蒸发量为1235.6毫米,为年平均降水量的2.3倍。蒸发量随着气温上升而增加,每年一般以4、5月份蒸发量最大,5月份一般为183.9毫米。每年一般以11、12月份到来年1、2月份蒸发量最小,月平均蒸发量在33.5毫米-49.3毫米之间。   湿度: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全县年平均相对湿度较低,仅为65%,一年中以1、2、3、4月份最低,一般为51-55%。5月份以后,随着降水量的增加,相对湿度也随着逐渐增大,到8、9月份为最高,一般为78-79%,到10月份以后,又逐渐下降。   【霜期】春末夏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晚霜冻,夏末秋初出现的霜冻称为早霜冻。互助县各地的晚霜一般在5月中旬--6月中旬结束,南北相差一个月,早霜一般在9月中旬--8月中旬,北南先后相差一个月。各地晚、早霜出现的时间,大体与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相近,无霜期从南部的川水地区逐渐向北部的脑山地区缩短,南部可达140天左右,北部脑山区仅65天左右,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绝对无霜期。全县无霜期历年平均112天,最长是1975年,达133天,最短是1978年,仅为103天。   早霜冻对川水、浅山地区影响不大,因为作物在早霜冻来临之前多已成熟。但脑山、半脑山地区,热量条件差,早霜冻出现较早,个别年份甚至在7月中、下旬即可出现,这时的麦类作物正处于灌浆至乳熟阶段,洋芋长薯块时期,耐寒力较差,经不起零下1-2℃的低温冻害,对脑山及半脑山浅山地区影响很大。   【风】互助历年风向以东北风为主,其次是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1.4米/秒。风以春季为多,四、五月份平均风速为1.7米/秒。8级以上的大风日数,年平均为4.4天,最多的年份大风日数达9天,最少的年份为1天。沙暴日较少,年平均0.5天,最多年沙暴日为2天。春季大风吹走表土,有时还刮走肥料和种子,夏秋季遇大风,造成农作物倒状,危害农业生产。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现40个矿种,139处矿床点,其中:金属矿种有铁、锰、铜等7种;建材及非金属居多,主要有:煤炭、芒硝、硫铁、岩金、石膏、磷、白云岩、粘土、石灰岩、红柱石、玄武岩等29种;燃料矿种有煤、油页岩及其它矿种。目前,正在开采的有煤、硫铁、石灰岩、石膏等,其中石膏的探明储量达1.3亿吨,硫酸钙含量为98%;石灰石的探明储量为1.7亿吨,氧化钙含量54.85%左右;芒硝的探明储量为6亿多吨,硫酸钠含量32.9%左右;石英矿储量为1068万吨,二氧化硅含量98%左右;白云岩储量有1218万吨,氧化镁含量26%左右。   经济建设   2007年,全县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47451.4 万元,同比增长35.9%,完成年计划的10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2672.2万元,同比增长39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4779.2万元,同比增长29.3%;完成工业增加值48648万元,同比增长28.56 %,完成年计划的103.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4095万元,同比增长20.36%,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53万元,同比增长54.1 %。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41553万元,产销率达96%。   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68377万元,同比增长21.13%,完成年计划的101.23%;其中,完成工业产值44113万元,同比增长20.77%,完成年计划的 101%;完成工业增加值14336万元,同比增长28.5 %,完成年计划的109.4 %。   全县完成社会商品销售总额40256万元,同比增长17.9 %,完成年计划的104.8 %,其中:粮食系统完成销售额1437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9.8%。   生产白酒7440吨,同比增长17%;生产水泥810294.9万吨,同比增长20.5 %;生产铁合金8026.3吨,同比减少6.8%;生产碳化硅32457.5吨,同比增长39.1%,生产钢材70602吨,同比增长38.2 %;发电41260.7万度,同比增长272.8 %。   全县建设的重点工业项目33项,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投资40011万元,完成地区下达任务的100.03%,其中经贸系统完成生产性固定投资16324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36 %,经贸局完成招商引资14549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82%。2007年从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经委等部门通过积极协调申请,共争取到各类项目资金2327.3万元,其中结构调整资金1550万元、“万村千乡”项目及外贸发展资金221.3万元、技改贴息资金556万元。   社会发展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总面积3360平方公里,总人口36.5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41600万元,财政收入9000多万元。是国家确定的全国商品量基地县和生态建设示范县,也是青海省主要粮油、生猪、禽蛋生产基地。全县有耕地105万亩,主产小麦、青稞、蚕豆、洋芋、油菜等;有160万亩可利用天然草场,森林面积196万亩,木材蓄积量名列青海省第二。   互助工业以当地资源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现有酿造、建材、印刷、造纸、采矿、冶炼、搪瓷、地毯、农副产品加工等工业企业,1997年工业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达33446万元。   该县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品种繁多的矿产和丰富的水利资源都有待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路、铁路四通八达,贯穿全境。邮电通讯畅通,水电供应充足。   行政区划   互助土族自治县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五十镇、五峰镇、塘川镇、红崖子沟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台子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从西汉至清代,历属临羌、西都、鄯城、西宁等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从西宁县析置互助县。1949年仍设互助县属省直辖。1953年改设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60年划归西宁市,1962年复归省直辖,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1949提9月12日,互助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互助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从这时起至1951年元月,全县设5个区、32个乡(镇)。1951年元月29日,划为8个区、49个乡(镇)。1952年划为12个区69个乡(镇)。1955年2月,全县12个区统一更换名称:第一区为却藏滩区;第二区为五峰寺区;第三区为双树区;第四区为沙塘川区;第五区为哈拉直沟区;第六区为红崖子沟区;第七区为丹麻区;第八区为威远堡区;第九区为塘巴区;第十区为贺尔川区;第十一区为李二家堡区;第十二区为北山藏族自治区。   1956年10月18日,撤区并乡,全县原属的12个区、69个乡(镇)合并成为29个乡(镇)。1958年5月17日,全县由29个乡(镇)缩编为12个乡(镇)。1996年,全县辖21个乡(镇),即威远镇、西山乡、蔡家堡乡、五峰乡、双树乡、沙塘川乡、东山乡、哈拉直沟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丹麻乡、东沟乡、东和乡、林川乡、台子乡、边滩乡、南门峡乡、松多藏族乡、加定藏族乡、巴扎藏族乡、高寨回族乡。294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威远镇。   2000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1个镇、16个乡、4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570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威远镇 51318 双树乡 18264 沙塘川乡 19293 高寨回族乡 12170 红崖子沟乡 17909 五十乡 17527 哈拉直沟乡 14657 松多藏族乡 6837 东山乡 11328 丹麻乡 21033 东和乡 17478 东沟乡 20186 林川乡 12579 边滩乡 13538 南门峡乡 19993 台子乡 21690 五峰乡 22511 西山乡 18036 蔡家堡乡 8214 加定藏族乡 7426 巴扎藏族乡 5102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高寨回族乡、加定藏族乡、南门峡乡和丹麻乡,分别设立高寨镇、加定镇、南门峡镇和丹麻镇。   2001年底,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2个社区、295个村(牧)委会。   威远镇 驻威远镇,辖2个社区(北街、南街)、22个村(牧)委会(西上街、西下街、大寺路、大寺、小寺、崖头、古城、凉州营、红崖、深沟、安定、余家、寺壕子、前跃、纳家、卓扎沟、卓扎滩、西坡、红嘴尔、兰家、班家湾、白崖)。   丹麻镇 驻东丹麻,辖17个村(牧)委会(东丹麻、西丹麻、补家、泽林、哇麻、岔尔沟门、东家、松德、新添堡、桦林、索卜沟、景州、山城、索卜淮、温家、拉庄、汪家)。   高寨镇 驻西村,辖8个村(牧)委会(东庄、西庄、东村、西村、中村、西湾、曹家堡、山上沟)。   南门峡镇 驻却藏寺,辖14个村(牧)委会(却藏寺、磨尔沟、老虎沟、祁家庄、东沟、西坡、麻其、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尕寺加、西山根、七塔尔)。   加定镇 驻桥头,辖6个村(牧)委会(桥头、加塘、扎隆口、扎隆沟、下河、浪士当)。   五峰乡 驻上庄,辖18个村(牧)委会(上庄、新庄、上马、下马一、下马二、陈家台、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白多峨、石湾、北沟、后头沟、海子)。   五十乡 驻桑士哥,辖19个村(牧)委会(桑士哥、五十、土观、北庄、班彦、山庄、寺滩、荷包、巴洪、卓科、柳家、奎浪、上甘滩、下甘滩、拉日、保家、桦林、拉东、扎巴庄)。   西山乡 驻和平,辖17个村(牧)委会(和平、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庄、郑家山、刘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东山、王家山、张家沟)。   蔡家堡乡 驻岩崖,辖14个村(牧)委会(麻莲滩、大庄一、大庄二、岩崖、包刘、后湾、杨家湾、泉湾、刘李山、上刘家、关家山、东家沟、孙家湾、余家岭)。   东山乡 驻大庄,辖12个村(牧)委会(大庄、吉家岭、寺尔、联大、下李、东山、上元保、下元保、白牙合、岔尔沟、贺尔、大泉)。   东沟乡 驻塘拉,辖16个村(牧)委会(塘拉、姚马、大庄、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昝扎、曹家、石窝、纳卡、尔开)。   林川乡 驻贺尔,辖11个村(牧)委会(贺尔、塘日台、大河欠、小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   东和乡 驻宋家庄,辖17个村(牧)委会(宋家庄、黑庄、山城、魏家滩、新庄、麻吉、朱家台、大桦林、小桦林、李家庄、元山、克麻、袁家庄、大庄、尕寺加、姚家沟、柳树沟)。   边滩乡 驻保家,辖10个村(牧)委会(保家、水洞、泥麻、马家、仓家、峡门、巴扎、尕寺加、昝扎、新庄)。   红崖子沟乡 驻上寨,辖17个村(牧)委会(上寨、下寨、小寨、白马寺、星家、站家、担水路、蔡家、马圈、张家、老荣、西山、芦草沟、加克、大庄、流水沟、小红沟)。   双树乡 驻双树,辖14个村(牧)委会(双树、包家口、新庄、大庄、高羌、什字、黄家湾、朱家口、大通苑、董家、周家、大沟、吉家沟、平地)。   沙塘川乡 驻雷家堡,辖14个村(牧)委会(甘一、甘二、刘家、后山、水湾、汪家、五其上、五其下、雷家堡、上山城、下山城、三其、陶家寨、总寨)。   哈拉直沟乡 驻尚家,辖14个村(牧)委会(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里外台、蒋家台)。   台子乡 驻上台子,辖19个村(牧)委会(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河东、菜滩、恰卡、直沟、峡门、大菜子沟、出路沟、多士代、楼子滩、长寿、格隆、新合、阿士记、新城、塘巴、落干沟)。   松多藏族乡 驻十八洞沟,辖8个村(牧)委会(十八洞沟、松多、花园、马营、本坑沟、哈什、麻洞、前隆)。   巴扎藏族乡 驻抓什究,辖8个村(牧)委会(峡塘、元甫、甘冲沟、学科、柏木峡、甘禅口、彩隆、抓什究)。   2005年,互助土族自治县辖5个镇、14个乡、2个民族乡:威远镇、丹麻镇、高寨镇、南门峡镇、加定镇、双树乡、沙塘川乡、红崖子沟乡、五十乡、哈拉直沟乡、松多藏族乡、东山乡、东和乡、东沟乡、林川乡、边滩乡、台子乡、五峰乡、西山乡、蔡家堡乡、巴扎藏族乡。   2006年8月,互助县撤销边滩乡,并入林川乡;撤销五十乡,设立五十镇;撤销五峰乡,设立五峰镇;撤销双树乡、沙塘川乡,合并设立塘川镇(镇政府驻原沙塘川乡驻地)。   乡镇简介   【威远镇】 县府驻地。位于县境西部。人口4.6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7%,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79.6平方千米。辖西上街、西下街、寺壕子、大寺路、深沟、白崖、红崖、崖头、古城、班家湾、大寺、小寺、纳家、兰家、凉州营、安定、余家、前跃、西坡、卓扎滩、红嘴儿、卓扎沟22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北郊3个居委会。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威元镇,1949年沿旧制仍设威远镇,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59年分设城关公社,1983年复设威远镇。   【西山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族。总面积89.4平方千米。辖王家沟、麻莲滩、邵代家、郭家沟、西沟坪、西沟底、王家山、东山、和平、刘家沟、张家沟、铁家、杨徐、牙合、湾地、王家庄、郑家山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西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西山公社,1983年复设西山乡。   【蔡家堡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69.5平方千米。辖岩崖、大庄一、大庄二、余家岭、泉湾、东家沟、后湾、关家山、刘李山、上刘家、包刘、马莲滩、杨家湾13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蔡家堡乡,1958年并入西山乡,后归属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蔡家堡公社,1983年改设蔡家堡乡。   【五峰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5%,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91.1平方千米。辖上庄、新庄、上马圈、下马圈一、下马圈二、海子、后头沟、陈家台、北沟、石湾、白多峨、转嘴、七塔尔、仓家沟、支高、兴隆、纳家、平峰18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峰寺乡,1958年与兴泰乡、南门峡等乡合并成立五峰公社,1983年复设五峰乡。   【双树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8.5千米。人口1.8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土、藏族。总面积54.4平方千米。辖双树、周家、董家、坪地、吉家沟、朱家口、大庄、大通苑、黄家湾、新元、包家口、什字、高羌、大沟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双树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双树公社,1983年复设双树乡。   【沙塘川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回、藏族。总面积154.2平方千米。辖雷家堡、甘一、甘二、总寨、上山城、陶家寨、下山城、水湾、刘家、三其、汪家、五其下、五其上、后山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五其乡,1954年设沙塘川区,1958年与甘雷、双树、魏家沟等乡合并成立沙塘川公社,1983年改设沙塘川乡。   【东山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1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5.6%。面积85.5平方千米。辖大庄、下季、寺尔、连大、吉家玲、贺尔、大泉、岔尔沟、白牙合、下袁保、上袁保、东山12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山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山公社,1983年复设东山乡。   【哈拉直沟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5千米。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族、藏族。总面积121.7平方千米。辖尚家、杏元、盐昌、孙家、蔡家、费家、师家、蒋家、白崖、新庄、魏家堡、毛荷堡、蒋家台、里外台14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毛荷、黑鼻乡,1957年合并为黑鼻乡,1958年与丹麻、陈伯、贺尔等乡合并成立哈拉直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互助县,1983年更名为哈拉直沟乡。   【红崖子沟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21%,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辖白马、小寨、下寨、星家、站家、上寨、担水路、蔡家、老幼、张家、马圈、西山、流水沟、芦草沟、加克、大庄廓、小红沟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上寨乡、白马乡,1952年设红崖子沟区,1957年撤区设立巴洪、太原、白马乡,1958年与巴洪、太源、松多等乡合并成立红崖子沟公社,1960年归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归属互助县,1983年改设红崖子沟乡。   【五十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8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7%。面积167.3平方千米。辖桑士哥、五十、包家、桦林、北庄、土官、班彦、荷包、三庄、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滩、上甘滩、奎浪、扎巴庄、寺滩、拉洞19个村委会。1951年设立五十乡,1957年并入巴洪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1年分设五十公社,1983年改设五十乡。   【丹麻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36%,还有藏族,回族。总面积147.7平方千米。辖东丹麻、拉庄、哇麻、景州、泽林、补家、西丹麻、东家、桦林、索布滩、索布沟、松德、温家、汪家、山城、新添堡、岔尔沟门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丹麻乡,1958年并入哈拉直沟公社,1961年分设丹麻公社,1983年复设丹麻乡。   【东沟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1千米。人口1.9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43%,还有藏族。总面积95.6平方千米。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村委会。1951年沿旧制设东沟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沟公社,1983年改设东沟乡。   【东和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7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0%,还有藏族。总面积98.5平方千米,辖宋家庄、尕寺加、柳树沟、克麻、姚家沟、小桦林、元山、山城、李家庄、大庄、魏家滩、袁家庄、麻吉、新庄、大桦林、黑庄、朱家台17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东和乡,1958年并入沙塘川公社,1961年分设东和公社,1983年复设东和乡。   【林川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土、藏、回族。总面积77.3平方千米。辖贺尔、大河欠、唐日台、水河欠、河欠口、马场、作干、包马、窑庄、许家、韭菜沟11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林川乡,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林川公社,1983年改设林川乡。   【台子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8千米。人口2.1万,以汉族为主,土族占总人口的16%,还有藏族。总面积81平方千米。辖上台子、下台一、下台二、多士代、长寿、菜滩、大菜子沟、新城、楼子滩、直沟、峡门、河东、格隆、新合、恰卡、阿士记、塘巴、出路沟、哇麻1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塘巴乡,1952年改为台子乡,1958年分并入沙塘川公社和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台子公社,1983年改设台子乡。   【边滩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1.4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族、土族。总面积80.2平方千米。辖保家、马家、峡门、昝扎、尕寺加、巴扎、仓家、水洞、泥麻9个村委会。1949年沿旧制设边滩乡,1952年归贺尔庄区,1958年并入五峰公社,1961年分设边滩公社,1983年复设边滩乡。   【南门峡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0千米。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藏、土、回族。总面积265.3平方千米。辖却藏寺、尔沟、大老虎沟、祁家庄、西坡、麻其、七塔尔、东沟、尕寺加、西山根、峡口、北沟脑、古边、卷槽14个村委会。原属大通县隆旺乡,1954年划归互助县,1958年与丰稔乡合并为却藏寺乡后并入五峰公社,1959年分设南门峡公社,1983年改设南门峡乡。   【松多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7万,以土族为主,占总人口42.1%,藏族占总人口23.6%,还有汉族。总面积207平方千米。辖十八洞沟、本坑沟、花园、松多、哈什、麻洞、马营、前隆8个村委会。1951年设松多乡,1952年改隶北山藏族乡,1958年并入红崖子沟公社,1963年分设松多公社,1978

化隆回族自治县

  key 该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3镇18乡,总人口21.45万人,有回、汉、藏、撒拉等12个民族。   农业分川水、浅山、脑山农耕区,有耕地53万亩,已形成粮油、畜牧业、果品蔬菜生产基地。1997年粮食产量达到7309万公斤,油料产量达到605万公斤。畜牧业是该县的优势产业,全县草场面积258万亩,牛羊饲养量42万头只。工业已形成选矿、冶炼、酿酒、发电、建材等为骨干企业的民族地方工业体系。镍、铝、铜、黄金、青稞酒、镍精矿粉、水泥、硅铁、碳化硅、精锌、洗净毛、皮革藏地毯是主要产品,畅销省内外。199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78万元。全县交通通信便利,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境内名胜古迹旅游景点较多,黄河上游青海段13座大中型已建成或规划建设的电站中,境内就有7座,珍贵野生动物有麝、岩羊、猞猁、蓝马鸡、雪鸡、石鸡等。名贵药材也有十几种,山珍有发菜、蕨菜等。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南部。东经101°39′-102°42′、北纬35°48′-36°17′之间。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湟中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毗邻,北与平安县、乐都县相连。东西长98.5千米,南北宽48.5千米,总面积2740平方千米。总人口23万人(2004年)。以回族为主。   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距行署驻地75千米。邮编:810900。代码:632127。区号:0972。拼音:Hualong Huizu Zizhixian。   地处黄河谷地北侧山地、沟谷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境西南部和南部,境内呈11条沟谷均有大小不等的水系向南注入黄河。属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均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区划   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7个乡、4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西汉时属晋城郡,东汉属西平郡,晋咸康元年(335年),在今群科镇筑黄河城,并在今民和、化隆两县交界地区置黄河郡,管辖今化隆全境及黄河南岸部分地区(治黄河城),北魏时在今群科镇古城置石城县,辖今化隆县西部地区,并在化隆东部置广威县(治今化隆县甘都镇),西魏改石城县为化隆县,隶湟河郡。经隋、唐、宋、元、明、清更名改隶。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时更名巴燕县,归青海省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化隆县。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   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1个市、25个乡,48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一区辖巴燕市、加合乡、拉干乡、金家庄乡、谢家滩乡、查主乡、科沿沟乡、塔白尔乡;二区辖牙路乎乡、拉木乡、德恒伦乡、阿什努乡;三区辖多巴乡、群科乡、舍仁乡、梅加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若力尕乡;四区辖扎巴乡、拉曲乡、黑城乡、查甫乡、支扎乡、下扎巴乡。   1996年底,全县辖巴燕、群科、甘都3个镇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13个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共有368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巴燕镇。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5个民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1370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燕镇 19383 群科镇 22440 甘都镇 21899 牙什尕乡 8846 支扎藏族乡 2745 雄先藏族乡 6255 查甫藏族乡 6697 扎巴乡 11270 黑城乡 14047 昂思多乡 10616 德加乡 9159 二塘乡 10896 加合乡 14708 谢家滩乡 7324 德恒隆乡 13158 沙连堡乡 6148 阿什努乡 5310 石大仓乡 6678 初麻乡 6325 金源藏族乡 6056 塔加藏族乡 3746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   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368个村(牧)委会。   巴燕镇 驻巴燕,辖1个居委会(巴燕)、38个村(牧)委会(金家庄、什吉列、上圈、绽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沟、儒家沟、西上、西下、南街、北街、东上、东下、上地滩、下地滩、庙尔沟、马坊、寺尔沟、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窑、窑湾、李加庄、阿扎卜扎、后沟、藏滩、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卧力尕、下卧力尕、下沟、下山根、水乃亥、克麻)。   甘都镇 驻牙路乎,辖25个村(牧)委会(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桥头、牙路乎、苏合加、西滩、阿河滩、甘都街、唐寺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车、东风、东滩一、东滩二、东滩三、东滩四、东滩五、东滩六、东滩七)。   群科镇 驻古城,辖29个村(牧)委会(群科、则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木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尔麻、向东、安达其哈、工农兵、日兰、公义、加鲁乎、邮电、水库滩、先口一、先口二、滩南、滩北、滩心、团结一、团结二、新村一、新村二、东风)。   牙什尕镇 驻下多巴,辖20个村(牧)委会(牙什尕、哇尔江、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参果滩一、参果滩二、参果滩三、园艺场、曲日麻卡、唐沙一、唐沙二、唐沙三、盘龙曲麻、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   扎巴镇 驻阿代,辖38个村(牧)委会(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结拉、本康沟、金藏、上脑、西滩、南滩、双格达、关沙、下扎巴、阿代、阳坡、阴坡、浪隆、冷扎、知海买、黄麻、下洛乎藏、滩滩、科台、东拉卡、曲先昴、四哈宁、乙沙尔、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挖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   昂思多镇 驻沙吾昂,辖19个村(牧)委会(具乎扎、公拜岭、阳坡、阴坡、沙吾昴、尖巴昂、红卡哇一、红卡哇二、梅加、关相口、玉麦街、关沙、先群、香加岭、若麻岭、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则塘)。   德加乡 驻四塘滩,辖13个村(牧)委会(尔尕昴、洛忙、山卡拉、白土庄、德加、尕什加、公布昴、河滩庄、尕麻甫、五道岭、扎浪滩、牙什扎、寺台)。   二塘乡 驻二塘,辖17个村(牧)委会(大塘、二塘、三塘、上滩、角扎、庄子湾、红牙合、泥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沟、尕什加、尕吾山、科却、格许、工哇滩一、工哇滩二 )。   谢家滩乡 驻谢家滩,辖18个村(牧)委会(拉扎、工扎、窑隆、卡昂、吊沟、丁家湾、九道湾、朱家湾、韩家窑、尔多其那、卷坑、西门泉、阴坡、下河滩、谢家滩、合群、马塘、牙合)。   阿什努乡 驻阿什努,辖17个村(牧)委会(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兰、纳哈隆、尕加、白加、全集村、刘什洞、赛什库、松赛、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   石大仓乡 驻石大仓,辖17个村(牧)委会(关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仓、高跃、拉卡、香塔、吉加、旦庄、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岭、文加山、沙浪、台力盖一、台力盖二)。   德恒隆乡 驻德恒隆,辖22个村(牧)委会(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纳加、直乎具、措扎、黄吾具、拉村、东加、若素、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亥、亚曲、亚曲滩、卡什代、安措、哇加滩、列村、团结一、团结二)。   沙连堡乡 驻关巴湾,辖14个村(牧)委会(加仓、尔洞门、阴坡、关巴湾、其后昂、沙连堡一、沙连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昴、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   初麻乡 驻扎西庄,辖17个村(牧)委会(扎西庄、主庄、安关、初麻一、初麻二、沙尔洞、滩果、滩果台、拉尕鲁、上恰藏、下恰藏、拉许、梅加、塔麻、公保吾具、安具乎、沙让)。   塔加藏族乡 驻白加集,辖9个村(牧)委会(塔加一、塔加二、尕洞、白加吉、白加拉卡、德扎、牙什扎、工什加、曹旦麻)。   雄先藏族乡 驻雄先,辖15个村(牧)委会(雄先、花科、巴麻塘、乙麻昴、电岗、东由、完加、角加、拉赛、麻加、其达吉、其先、沙素麻、洛麻、唐春)。   金源藏族乡 驻雄哇,辖14个村(牧)委会(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仓、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关群哇)。   支扎藏族乡 驻街道,辖10个村(牧)委会(街道、江扎、拉格堂、卡阳、东棚、正尕、上米乃亥、下米乃亥、年半、主洞)。   查甫藏族乡 驻查甫,辖12个村(牧)委会(查甫一、查甫二、药水泉、索拉、窑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来洞、查让、加斜、东台)。   李家峡北岸行政管理委员会 驻黄河沿,辖2个村(牧)委会(黄河沿、扎麻塘)。   贵德移民安置管理委员会 驻麻巴堂,辖2个村(牧)委会(沙柳湾、西北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支扎藏族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德加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2006年8月,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   乡镇简介   【巴燕镇】 又称巴燕戎,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辖镇,县府驻地。位于县境中部。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4%。面积25.4平方千米。辖金家庄、什吉列、上圈、绽麻、哈洞、下胡拉、尕西沟、儒家沟、西上、西下、南街、北街、东上、东下14个村委会和巴燕居委会。民国时设巴燕镇,1949年设巴燕市,1952年设巴燕乡,1966年改设巴燕镇,1958年与阿什奴乡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84年改为巴燕1个镇。   【群科镇】 又名古城,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辖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42千米。人口2.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5%。面积100平方千米。辖群科、则塘、文卜具、雪什藏、若加、木哈、科毛其、乙沙一、乙沙二、舍仁、格尔麻、向东、安达其哈、工农兵、日兰、公义、加鲁乎、邮电、水库滩、先口一、先口二、滩南、滩北、团结一、团结二、新村一、新村二、东风、滩心29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群科乡,1958年改设群科公社移治古城,1984年改为群科镇。   【甘都镇】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1.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积164.9平方千米。辖列卜加、拉木、朱乎隆、官巴、上四合省、下四合省、桥头、牙路乎、苏合加、西滩、阿河滩、甘都街、唐寺岗、工什加、牙目、阿化、水车、东风、东滩一、东滩二、东淮三、东滩四、东滩五、东滩六、东滩七25个村委会。民国时设甘都镇,1950年属牙路乎乡、拉木乡,1956年将牙路乎、拉木等乡并为甘都乡,1958年成立甘都公社,1984年设甘都镇。   【黑城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42千米。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1%。面积77.7平方千米。辖四哈宁、乙沙尔、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挖隆沟、拉公麻、鲁乎藏、拉让滩、窑洞、上滩、宗尕堂、城东、沙拉沟、完干滩、大拉曲、阿卡拉18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黑城乡,1958年并入扎巴公社,1962年分设黑城公社,1984年改设黑城乡。   【牙什尕乡】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49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面积53.3平方千米。辖哇尔江、牙什尕、上多巴、下多巴一、下多巴二、参果滩一、参果滩二、参果滩三、园艺场、曲日麻卡、唐沙滩一、唐沙滩二、唐沙滩三13个村委会。1981年从群科公社划出牙什尕公社,1984年改设牙什尕乡。   【德恒隆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262.5平方千米。辖德恒隆一、德恒隆二、纳加、直乎具、措扎、黄吾具、拉村、东加、若索、哇加、哇西、甲加、西后加吾具、石乃海、牙曲、牙曲滩、卡什代、安措、哇加滩、列村、团结一、团结二22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德恒隆乡,1958年与沙连堡乡合并成立德恒隆公社,1984年改设德恒隆乡。   【扎巴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32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27.6平方千米。辖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结拉、本康沟、全藏、西滩、南滩、双格达、关沙、下扎巴、阳坡、阴坡、浪隆、冷扎、知海买、黄麻、下鲁乎藏、滩滩、科台、东拉卡、上脑、阿代、曲先昂26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扎巴乡,1958年改为扎巴公社,1984年复设扎巴乡。   【谢家滩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4%。面积55.8平方千米。辖工扎、拉扎、窑隆、卡昂、吊沟、丁家湾、九道湾、朱家湾、韩家瑶、尔多其那、卷抗、西门泉、阴坡、下河淮、谢家滩、合群、马塘、牙合18个行政村。民国时设拉扎乡,1950年设谢家滩乡,1956年并入巴燕镇,1958年与阿什奴乡合并成立巴燕公社,1963年分设谢家滩公社,1984年复设谢家滩乡。   【加合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3千米。人口1.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0%。面积125.3平方千米。辖上地滩、下地潍、庙尔沟、马场、寺尔沟、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瑶、窑湾、李家庄、阿扎卜扎、后沟、藏滩、上加合、下加合、上吾具、下吾具、卜隆、上卧力尕、下卧力尕、下沟、下山根、水乃海、克麻2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若力尕乡,1950设加合乡,1958年与黑城、二塘乡合并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分设加合公社,1984年复设加合乡。   【二塘乡】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7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1.8%。面积103平方千米。辖大塘、二塘、三塘、上滩、角扎、庄子湾、红牙合、尼昂、香里胡拉、隆欠、二塘沟、尕什加、尕吾山、科却、格许、工哇滩一、工哇滩二17个村委会。1950年设二塘乡,1958年并入城西公社,1962年分设二塘公社,1984年复设二塘乡。   【德加乡】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8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23.7%。面积105.7平方千米。辖尔尕昂、洛忙、山卡拉、白土庄、德加、尕什加、公布昂、河滩庄、尕麻南、五道岭、扎浪滩、牙什扎、寺台13个村委会。1950沿旧制设德加乡,1956年并入昂思多乡,1958年属昂思多公社,1962年分设德加公社,1984复设德加乡。   【昂思多乡】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25千米。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83.9平方千米。辖具乎扎、公拜岭、阳坡、阴坡、沙吾昂、尖巴昂、红卡哇一、红卡哇二、梅加、关沙、关相口、玉麦街、先群、香加岭、雄村、尕吾塘、拉昂、吾则塘、若麻岭19个村委会。民国时为昂思多镇,1950年设昂思多乡,1956年改设昂思多镇,1958年与德加乡合并成立昂思多公社,1984年复设昂思多乡。   【沙连堡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1%。面积105.7平方千米。辖加仓、尔洞门、阴坡、关巴湾、其后昂、沙连堡一、沙连堡二、上塔加、下塔加、科才昂、乙什春一、乙什春二、沙加、古浪1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乙什春乡,1952年设沙连堡乡,1958年并入德恒隆公社,1974年分设沙连堡公社,1984年复设沙连堡乡。   【阿什努乡】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6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107.5平方千米。辖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忙、羊隆、阿藏吾具、若兰、纳哈龙、尕加、白加、全吉、刘什洞、赛什库、松赛、列仁、俄加、多杰拉卡、合什加17个村委会。民国时为阿藏吾具乡,1950年改设阿什努乡,1958年并入巴燕公社,1962年分设阿什努公社,1984复设阿什努乡。   【石大仓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6.6%,回族占37.9%。面积202.9平方千米。辖关藏、巷加吾具、支哈堂、石大仓、高跃、拉卡、香塔、吉加、旦庄、大加沿、小金源、斯吉海、大岭、文加山、沙浪、台力盖一、台力盖二17个村委会。解放前置石大仓乡,1950年属金家庄乡,1956年设石大仓藏族乡,1958年并归城东公社,1962年分设石大仓公社,1984年改为石大仓乡。   【初麻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9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6.5%,回族占25.4%。面积150.9平方千米。辖扎西庄、主庄、安关、初麻一、初麻二、沙尔洞、滩果、滩果台、拉尕鲁、上恰藏、下恰藏、拉许、梅加、塔麻、公保吾具、沙让、安具乎17个村委会。1950年设梅加乡,1956年并入沙尔洞乡,1958年并入金源、城东公社,1962年分设初麻公社,1984年改设初麻乡。   【支扎藏族乡】 位于县境西端,距县府驻地89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8%。面积163.4平方千米。辖正尕、江扎、街道、东朋、卡阳、年办、拉格堂、上米乃海、下米乃海、朱洞10个村委会。民国时置支扎乡,1950年改设雄先乡,1956年改为雄先藏族乡,1958改为雄先公社,1963年从雄先公社析置支扎公社,1984年改为支扎藏族乡。   【查甫藏族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54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3%。面积60.2平方千米。辖查甫一、查甫二、药水泉、索拉、窑洞、上曲加、中曲加、下曲加、来洞、查让、加斜、东台、黄河沿13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查甫乡,1956年改设查甫藏族乡,1958年改设查甫公社,1984年复设为查甫藏族乡。   【雄先藏族乡】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66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7%,回族占11%。面积124.9平方千米。辖雄先、花科、巴麻堂、乙麻昂、电岗、东由、完加、角加、拉赛、麻加、其大吉、其先、沙索麻、洛麻、上半主哇、东南村、西北村、沙柳湾、唐春19个村委会。民国时为支扎乡辖地,1950设雄先乡,1956年改为雄先藏族乡,1958年改设雄先公社,1984年复设雄先藏族乡。   【金源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45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2%。面积343平方千米。辖上科巴、下科巴、恰加、支哈加、雄哇、土哇仓、旦麻、多西、日古、尖科、阿吾卜具、桑加吾具、下什堂、安关群哇14个村委会。民国时设科巴乡,1950年设科沿沟乡,1956年并为金源藏族乡,1958年改为金源公社,1984年复设金源藏族乡。   【塔加藏族乡】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8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面积193.8平方千米。辖塔加一、塔加二、白加集、白加拉卡、德扎、尕洞、牙什扎、贡什加、曹旦麻9个村委会。1950年沿旧制设塔白加乡,1956年改为塔加藏族乡,1958年并入金源公社,1963年分设塔加公社,1984年复设塔加藏族乡。   旅游资源   夏琼寺属省级文物保夏琼寺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查甫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侧15公里处,是化隆县风景区中较著名的宗教文化游览胜地,始建于1394年,为青海最古老的藏佛寺之一,夏琼寺总面积为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创始人宗咯巴的发祥地,历代三世、七世、十三世0捐金数千两修饰了该寺殿堂,使该寺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四溢。该寺第一批经师先后充当了七世、八世0,九世班禅和三世章嘉-的经师,1788年乾隆皇帝赐名“法静寺”,并敕赐汉、藏、蒙、满四种文匾一幅,上题“大乘兴盛地”金字。   夏琼,本为藏语,意即大鹏,乃附会山形之势以命名。其山在查 乡南尽头,势如展翅欲飞之大鹏,雄踞黄河北岸,俯瞰九曲盘旋,远眺千山万壑 ,左倚尕吾山,右靠多尔福山,后托八宝山,有赞日:“青龙游于前,黄龟伏于后,灰虎卧于左,红鸟翔于右”。东、西、北三面峰恋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削,陡峭万仞,险绝异常。山顶建有古刹夏琼寺,从南向北远望,寺院恰于大鹏右肩,古人誉为佛教圣地。夏琼寺自创建以来,现后修建了妙音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底峡殿、金刚佛殿、支扎佛殿、煨桑殿、地藏菩萨殿、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神殿等十一个殿堂,构成了一处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布局井燃,气势磅礴。   马阴山,古称拔延山,本古羌语,意为莲花山,位于化隆县北部,为化隆---乐都之界。乐化公路直达该景区,距省会西宁110公里,属山岳型风景旅游区。隋大业五年,炀帝曾围猎于此,遂见褚史书。别名“雪岭”,因山顶积雪终年不化而得名。主峰高4295.4米,为境内第二高峰,上有湫池,雨盈旱涸,北瞰乐都全境,南观化隆群山。春夏之际,日丽风静,碧天如洗,山顶银光耀目,山下青草茵茵,菜花敷金,攀其顶南望,为广袤起伏的草山草坡,牛羊成群,动如行云,是县内最大牧场之一,古为官府马场,远望县城,似一巨型莲花之心,故名巴燕戎格城(意为莲花城)。   旦斗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距省会西宁170公里,始建于10世纪中叶,是藏传佛教后期的发祥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旦斗”系藏语“居留”之意,此处以藏传历史掌故命名。寺院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建成于山赡岩绝壁凹龛处,随山顺势,上依千仞叠崖,下临百丈深涧。山借寺饰,寺凭山势,蔚为壮观。   旦斗寺的建筑由阿吉塔修行殿、加吾东智修行殿、索南坚措修行殿、大经堂,堪布-殿、阿瓦李加修行殿、加哇索南修行殿、拉隆修行殿、白塔等十多处殿堂组成,这些殿堂有的依自然洞穴内伸外延,居高临下,险绝异常,有的靠巨崖为壁,就悬崖为顶,有的造山平地,独立成体,殿堂内各种金身佛像,华柱帛画交相辉映,庄严肃穆。   旦斗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研究藏传佛教的建筑,艺术、宗教制度的珍贵资料,每年都有大批信教群众和旅游者,到此朝拜、观光旅游。   李家峡北岸生态园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李家峡管委西北部,南边同尖扎县隔河相望,是黄河上游第三个梯级电站,现已高峡平湖,风光宜人,是旅游避暑胜地。阿赛公路可直达。距省会西宁12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区。李家峡北岸生态园占地面积5600余亩,其中核心面积500亩。目前造林2700亩,以经济林、观赏林为主,修建宾馆,娱乐室各一座,农家小院20个,旅游船15只,铺建了宽敞停车厂。该生态园东临“佛教圣地夏琼寺”,南依李家峡水电站,乘船可游览风景优美的“松巴峡”和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生态园内还有“乌龟山平湖”、“如来佛看景”、“大坝风光”、“昆仑仙菊基地”等诸多景点。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互助土族自治县特产大全




互助土族自治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