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 >>吴忠市 >> 盐池县

盐池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盐池县谷歌卫星地图)


盐池县简介

  key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东邻陕西定边县,南依甘肃环县,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之称。全县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66公里,辖区总面积8661.3平方公里,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为1600米。
  全县辖4乡4镇101个行政村,总人口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00多人。有耕地218万亩,人均14亩,其中水浇地20.07万亩。林木保存面积358万亩,沙化面积由1983年的539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39.5万亩。
  经济
  2003年,全县完成县属GDP5.1亿元,增长率为7.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7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2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0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工业增加值1.01亿元;财政收入308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67元。今年1?6月份,完成县属GDP2,17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41万元,第二产业完成856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07亿元: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工业增加值7256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385万元,同比增长3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2元;农民人均观金收入848元。
  自然资源
  盐池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野生中药材分布有130多种,尤以甘草、苦豆草为盛,面积分别达到200多万亩和300多万亩,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
  盐池县是全国滩羊集中产区和宁夏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滩羊饲养量平均保持在90万只以上,二毛皮、滩羊肉等滩羊产品享誉国内外,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滩单之乡”。
  地下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质高、易开采。现已发现16种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石膏、 白云岩、石灰石等为主,其中,石油探明储量4000万吨,煤炭72亿吨,石膏4,5亿吨,石灰石11亿吨,白云岩3.2亿立方米。
  另外,柠条、沙柳、蜂蜜、油料、小杂粮、瓜莱等资源也比较丰富-近年来,在盐池县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以金属镁治炼、生物制药、水泥建材、煤炭开采,石油开发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但总体上开发规模较小,仍有很多优势资源亟待开发。
  植被
  盐池县在区系上属于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中国中部草原区的过度地带。共有种子植物331种,分属57科、221属,其中野生万微 48科231种,栽培植物28科100种。科属组成有禾本科46种,占13.9%;菊科39种,占11.8%;豆科36种,占10.9%;藜科24种,占7.3%。以上4科145种,占植物总数的43.8%。10种以上的科,还有十字花科、蔷薇科、百合科、茄科等。2000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3%。人工种草23万亩。
  天然草场689.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9%。
  干草原草场类主要分布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以黑垆土和侵蚀黑垆土为主,可利用草场153.7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22.3%。植被稀疏,主要有大针茅、长芒草、冰草、白草、花苜蓿、牛枝子、萎陵菜、米蒿、猪毛蒿、糙隐子草、阿尔太狗娃花、画眉草等。阴坡较湿,旱生植物多,植被覆盖度为60%左右;阳坡干燥,植被覆盖度40%左右。本类草场的平均覆盖度在45%,年平均亩产鲜草100Kg,其中可利用鲜草64K,属二、三等六、七级草场,生产力中等,约14.2亩可养1只绵羊。
  荒漠草原草场类主要分布于南北分水岭干草原线以北大部分地区,土壤以灰钙土为主。面积243.2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35.3%。主要植物有长芒草、短花针茅、麦秧子、赖草、隐子草、白草、牛枝子、猫头刺、猫耳刺、沙珍棘豆、草木犀壮黄芪、苦豆子、银灰旋花、多种萎陵菜、狗尾草、虫实、小画眉茅等。由于乱垦、乱挖,大部分草原严重沙化,一般草层高度10~20cm,覆盖度35%~50%。草场平均覆盖度50%,有的高达60%。平均亩产侠草110Kg,其中可利用鲜草58Kg。属三、四等六、七级草场。约15.7亩可养殖1 只绵羊。
  沙生植被草场是盐池县草原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的平铺沙地,固定及流动沙丘,土壤以灰钙土为主。面积257.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7.3%。植物以黑沙蒿、苦豆子甘草、中亚白草为主。产草量高,草层高度为20cm以上,覆盖度30%~40%。平均亩产鲜草140Kg,其中可利用鲜草71Kg。属于三、中等五、六、七、八级草场,约12.9亩保养1只绵羊。
  盐生植被草场面积35.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1%,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盐渍化盐土上或轻度碱化的土壤上。植被以盐爪爪、西伯利亚白刺等超旱生的盐生灌木为主。草层高度26cm左右,覆盖度40%,年均亩产鲜草150Kg,其中可利用鲜草72Kg,左右,属于四、五等,五、六、七、八级草场。约12.8亩可养1只绵羊。
  全县草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存在。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由于过牧及乱挖滥采甘草等因素,每年大约以18.3万亩的速度沙化退化。
  据不完全统计,盐池县草场植物有175种,分属36科,在生产上起作用的仅有103种,草场植物种属较少,草场结构较为单一。但光热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加之土壤肥力较高,有利于天然草地怕培育改良和人工牧草的种植。全县草场中,干草原、荒漠草原、沙生草原占97.1%虽然亩产草量不高,但大部分是牲畜喜食的良好牧草,干物质多、蛋白质丰富,饲用价值高,并具有较高的抗寒耐旱能力。质量欠佳的盐爪爪、白刺等盐生植被类草场只占2.9%。亩均生产可饲用鲜草66Kg,
  盐池县天然植物有175种,分属36科,分布最广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蔷薇科,其中可饲用的植物有156种,占89%。主要是干草原类的长芒草、漠蒿、冷蒿、牛枝子、甘草、中亚白草、百里香。蓍状亚菊草场型,荒漠草原类的栉叶蒿、柠条,锦鸡儿草场型,其中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在生产上有123种占58.9%;较差的(属低、劣等)有72 种,占41.1%,而毒草有效11种,占6.3%。
  沿革
  夏、商、周时,为少数民族游牧地,史称“戎狄居地”。战国时秦在今盐池县置昫衍县,与乌氏县同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昫衍属北地郡,汉同秦制。三国时,盐池曾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公元407年匈奴铁费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盐池为其腹地。北魏统一北方后,置西安州,盐池属其管辖。西魏改西安州为盐州。北周时,盐池大部属盐州五原郡。隋废五原郡,改置盐川郡,盐池属其管辖。唐代,改盐川郡为盐州,此期间于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盐池县西南部惠安堡置温池县,先后属灵州、威州。今盐池县大部分属盐州五原县,北宋及西夏建国后,盐州属其管辖。元代,盐州并入环州。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在今盐池置花马池营,成化年间再筑花马池城(今盐池县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清雍正时,废卫所改称州县,宁夏后卫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朔方道(亦称宁夏道)。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花马池分州改置为盐池县。此时亦将原属灵州管辖的惠安、盐积、隰宁、萌城四堡划归盐池县管辖。1929年宁夏省建立,盐池县属其管辖。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盐池,建立了工农政权(亦称苏维埃),不久,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此时国民党宁夏省在惠安堡建立盐池县政府,管辖当时已被红军解放不久后撤退放弃的惠安堡、萌城堡等地,形成两个盐池县并存的局面。1947年,国民党蒋介石部进攻陕甘宁边区,宁夏马鸿逵部出兵配合,侵占了盐池县的大部分地区。因此,陕甘宁边区盐池县政府迁至县境南部山区李塬畔时,国民党宁夏省盐池县政府迁至盐池县城。1949年8月,陕甘宁边区收复盐池(此前在1947年7月曾恢复过一次,时仅月余又撤退)。盐池县政府由山区返回县城。9月,宁夏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陕甘宁边区撤销,并存13年之久的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
  1951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盐池县属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1955年河东回族自治区改为吴忠回族自治州,盐池县属该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盐池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盐池县属银南地区。1998年银南地区改为地级吴忠市。
  盐池置县后,共辖10堡。后将10堡改设为4个区,第一区辖西水堡、铁柱泉堡;第二区辖边三堡、外属堡;第三区辖南水堡、里三堡(以上为旧六堡);第四区辖惠安、盐积、隰宁、萌城。第四区的四个堡俗称新四堡。
  1936年后,两个盐池县的行政区划不同。陕甘宁边区盐池县,下设区、乡、村。开始为4个区22乡,即城区、北区、南区各辖5乡,西区辖7个乡。1937年夏,定边县将红军解放时原属盐池辖地划归定边县第二区管辖的井沟、二道沟、红井子、大水坑、苏堡子、李塬畔等地划归盐池,盐池县组建了第五区,辖5乡;同时将原4个区改称第一、二、三、四区,各区的驻地也有所变动。1942年秋,将第二区的第一、二乡划归第一区,合并为第一区第六乡;将第三区的第四、七乡划归第二区为第二区第一、二乡;第三区第六乡改为第三区第四乡。原5个区27乡调整为5个区26乡。1947年,马鸿逵部侵占盐池县城后,盐池县政府转移到县境南部山区(第五区境内)。1948年第五区增置第六、七乡2乡。
  国民党盐池县1936年到1940年间,辖2乡7保。一乡驻惠安堡,辖4个保,一保惠安堡,二保盐积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宁堡;二乡驻萌城,辖3个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沟,三保高窑子。1940年,将同心县的下马关、韦州、红城水划归盐池县,这时增设3乡8保:三乡驻韦州(辖3保),四乡驻红城水(辖2保),五乡驻下马关(辖3保)。1943年将金积县的红奇堡划归盐池,置为六乡(驻关口湾,辖2保)。至此,共辖7乡17保。1949年,宁夏解放,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复归同心县。
  1949年8月,边区盐池县恢复了被占地区,将宁夏省盐池县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当即恢复原辖5个区及所属各乡人民政权,并将惠安堡、萌城等地建为第六区,驻安宁堡,辖4乡;至此,统一后的盐池县共辖6个区32乡。1952年,在黄麻山设置第七区,其所辖地区大部分为第五区划出的;原辖32个乡调整为40乡。1955年,将7个区的乡作调整,减少为29个乡;城关乡撤销,改置为城关镇。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个区的基础是组建为五星、国庆、红星、奋勇、星火、先锋、跃进7个人民公社,区、乡建制撤销。不久,各公社以驻地更名为城郊、余庄子、王乐井、侯家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黄山公社。城郊公社驻县城,辖城关、长城、李家沟沿、柳汤堡、陈家圈、八岔梁、王庄子7个大队;余庄子公社驻高沙窝,辖高沙窝、英雄堡、二步坑、苏步井、芨芨沟5个大队;王乐井公社驻何家墩,辖何家墩、石山子、牛毛井、孙记楼、官滩5个大队;侯家河公社驻侯家河,辖吴记油房、太平庙、侯家河、古峰庄、暴记春、四六庄6个大队;大水坑公社驻大水坑,辖大水坑、柳条井、圈湾子、吴家乐场、红井子、马坊、苏堡子7个大队;惠安堡公社驻惠安堡,辖惠安堡、叶儿庄、隰宁堡、狼步掌、萌城、盐积堡6个大队;麻黄山公社驻麻黄山,辖孙记水、史家湾、陈家洼子、沙崾岭、赵家湾、下高窑、麻黄山7个大队。
  1960年冬,余庄子公社更名为高沙窝公社。1961年,从侯家河、惠安堡、大水坑3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地区,增设了马儿庄公社,驻马儿庄,辖马儿庄、老盐池、冯记沟、四六庄4个大队。1968年,侯家河公社更名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变动,其他7个公社均一分为二。由城郊公社分设柳杨堡公社,高沙窝公社分设苏步井公社,王乐井公社分设鸦儿沟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设红井子公社,马儿庄公社分设冯记沟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设萌城公社,麻黄山公社分设后洼公社。全县辖15个公社。
  1984年,公社体制改革。将城郊公社改为城郊区(下辖长城、田记掌、四墩子、沟沿、八岔梁等5个小乡),其余14个公社均改为乡。1985年3月,由大水坑乡划出一部分组建大水坑镇。1987年1月,撤销大水坑乡并入大水坑镇。
  1988年9月,撤销城郊区和其附属的5个小乡,改为城郊乡,驻二堡;至此,全县辖城关、大水坑2镇和城郊、柳杨堡、青山、高沙窝、苏步井、王乐井、鸦儿沟、红井子、马儿庄、冯记沟、惠安堡、萌城、麻黄山、后洼等14个乡。(*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盐池县辖3个镇、13个乡。总人口153584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1536 大水坑镇 26714 惠安堡镇 11400 城郊乡 13965 柳杨堡乡 6393 苏步井乡 4342 高沙窝乡 8112 王乐井乡 9177 鸦儿沟乡 7730 冯记沟乡 6467 马儿庄乡 4869 青山乡 9048 红井子乡 6368 萌城乡 7165 麻黄山乡 6070 后洼乡 422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3年,盐池县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13个乡、3个镇调整为4个乡、4个镇,即:撤并城关镇、城郊乡、柳杨堡乡和城西滩吊庄,成立花马池镇;撤并高沙窝乡和苏步井乡,成立高沙窝镇;撤并大水坑镇和红井子乡,成立新的大水坑镇;撤并惠安堡镇和萌城乡,成立新的惠安堡镇;撤并王乐井乡和鸦儿沟乡,成立新的王乐井乡;撤并冯记沟乡和马儿庄乡,成立新的冯记沟乡;撤并麻黄山乡和后洼乡,成立新的麻黄山乡;青山乡不变。把原马儿庄乡老盐池村划归新成立的惠安堡镇、原鸦儿沟乡的李庄子村划归新成立的高沙窝镇、原苏步井乡的高利乌素村划归新成立的花马池镇、原后洼乡王兴庄村划归新成立的大水坑镇。调整后的乡镇设置为:
  花马池镇:总面积1029平方千米,人口44762人,辖15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城郊乡政府驻地。
  大水坑镇:总面积1227平方千米,人口25781人,辖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大水坑村。
  高沙窝镇:总面积1112平方千米,人口12170人,辖14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高沙窝村。
  惠安堡镇:总面积1050平方千米,人口21259人,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惠安堡村。
  王乐井乡:总面积835平方千米,人口19367人,辖1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王乐井村。
  冯记沟乡:总面积727平方千米,人口9540人,辖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冯记沟村。
  麻黄山乡:总面积600平方千米,人口11002人,辖1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麻黄山村。
  青 山 乡:总面积550平方千米,人口10948人,辖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侯家河村。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4.66万人 8661平方公里 640323 750000 0953 查看 盐池县谷歌卫星地图

盐池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盐州路街道 32平方公里

----

查看 盐州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花马池镇 约1.4万人 1029平方公里

----

查看 花马池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水坑镇 约2.6万人 1227平方公里

----

查看 大水坑镇谷歌卫星地图
惠安堡镇 约2.2万人 1050平方公里

----

查看 惠安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高沙窝镇 约1.3万人 1112平方公里

----

查看 高沙窝镇谷歌卫星地图
王乐井乡 约2万人 835平方公里

----

查看 王乐井乡谷歌卫星地图
冯记沟乡 约1万人 727平方公里

----

查看 冯记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青山乡 约1.1万人 550平方公里

----

查看 青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麻黄山乡 约1.2万人 600平方公里

----

查看 麻黄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盐池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利通区

  key 吴忠市利通区地处银川平原南 端,西临黄河与青铜峡市毗连,南与中宁、同心两县交界;东北部与灵武市接壤;距宁夏首府银川市59公里。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银南地区成立地级吴忠市,原吴忠市政府改为利通区,保留原县级吴忠市的行政区域。全区辖3镇14乡。   总面积为1112平方公里,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为30.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69%,回族人口55.2%,是宁夏回族聚居的主要地区之一。地势气候 利通区地形地貌奇特,兼具江南水乡秀色和塞北大漠之雄浑,辖区地势南高北低,似宝瓶形,平均海拔1125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1.2℃,年平均降水量195.6毫米,具有春暧迟、夏热短、秋凉旱、冬寒长的特点、年平均降水量193.4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13.7毫米,年平均气温8.8℃,相对湿度53%,年均日照达2936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71天。   区人民政府驻裕民东街,邮编:751100。代码:640302。区号:0953。拼音:Litong Qu。   行政区划   利通区辖8个镇、4个乡。   镇:古城镇、上桥镇、胜利镇、金星镇、金积镇、金银滩镇、高闸镇、扁担沟镇   乡:东塔寺乡、板桥乡、马莲渠乡、郭家桥乡   其他:巴浪湖农场、孙家滩开发区   社会发展   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7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7.32元,农业总产值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2元。   利通区农业发达,引黄灌溉历史悠久,目前已基形成了粮食、奶牛、肉食、蔬菜、林果、桑蚕六大支柱产业系列。199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69亿公斤,奶牛饲养量3万头,占全宁夏总量的50%以上,朋乳制品加工企业15家;肉牛饲养量7.2万头,位居吴忠七市县第一。蔬菜种植面积4.68万亩,年产蔬菜1.05亿公斤。年产水果795.6万公斤。1999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235.7万公斤;奶产量10548万公斤,禽蛋产量472.6万公斤,水产品产量28.5万公斤。农村小康建设步伐加快,全区16个乡镇基本实现了乡乡、村村、队队、校校通硬化路,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已进入千家万户;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的新气息日益浓郁。   利通区工业门类齐全,结构比较完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仪表、化工、建材、造纸、烟草、纺织、家具、乳品、清真食品、民族用品等20多个行业,300多个产品为主的少数民族地方工业体系。乡镇企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1999年乡镇企业总产值18亿元,位居自治区各市县之首,乡镇企业个数达到12000家左右,产值过亿元的乡镇5个,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9家,投资规模过2亿元的2家,乡镇企业在利通区经济中已三分天下有其二。   历史沿革   战国时属秦国地,秦统一后置富平县(驻地在今市区西南)。西汉时置灵洲,吴忠归其管辖。北魏时属薄骨律镇。后改为灵州。北周属回乐县。隋唐时属灵州。宋咸平五年(1002年),灵州为党项族占领,废州改称西平府,为西夏建国时的临时首府,后又改称灵州。元属宁夏府路灵州。明属陕西布政使司宁夏镇下的灵州守御千户所。清属甘肃省宁夏府灵州。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宁夏府为朔方道,亦称宁夏道。1913年改灵州为灵武县时,今吴忠市除原金积县所辖部分外,均属灵武县,隶属宁夏道。1929年,宁夏道建为宁夏省。   1950年1月在灵武县西部置吴忠市,驻吴忠镇,直属宁夏省管辖。1954年4月,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成立,吴忠市归其管辖。1954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宁夏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改为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次年,又改为甘肃省吴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吴忠回族自治州撤销,吴忠市直属自治区管辖。1960年9月,金积县撤销,该县的大部分(东南部)划归吴忠市。1963年改置为吴忠县。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成立,吴忠县归属其管辖。   1983年撤销吴忠县,恢复吴忠市(县级),市人民政府驻吴忠镇。   1998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8]33号):撤销银南地区和县级吴忠市,设立地级吴忠市,吴忠市新设利通区。1998年9月8日,利通区正式挂牌。   灵武解放后改吴忠镇为县辖吴忠市。1950年1月,吴忠市自灵武县析出升格为县级市,直属宁夏省管辖。当时将灵武县划归吴忠市的一市三区划为以数字序号为名的4个区共20乡。其中第一区驻城镇,第二区驻东塔寺,第三区驻王家庙,第四区驻上桥。   1955年将原4区20乡调整为东塔寺、古城湾、秦桥、早元、陈袁滩、上桥、罗渠等7个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划化,全县组建为1个公社——吴忠人民公社,以原7个乡为公社管辖的管理区。次年,增置了1个街道管理处。   1960年10月,全市划分为吴忠、红旗、东风3个人民公社。此时,金积县撤销,该县所辖的马莲渠公社及双闸公社的大部分划归吴忠市管辖。吴忠市从马莲渠公社划出一部分与双闸公社部分组建为金积公社,此时全市管辖吴忠(驻利通街)、红旗(驻古城)、东风(驻新民)、马莲渠(驻岔渠桥)和金积(驻金积)等5个公社。   1961年,划马莲桥及东风两公社的廖桥、羊马湖等地增置汉渠公社。1962年,将6个公社调整为红旗(驻罗家湖)、古城(驻红星)、陈袁滩(驻陈袁滩)、东风(驻新民)、东塔(驻二大队)、吴忠(驻利通街)、板桥(驻板桥)、金积(驻金积)、马莲渠(驻马莲渠)、马家湖(驻马家湖)、高闸(驻朱渠)、汉渠(驻廖桥)和秦渠(驻大庙桥)等13个公社。   1964年3月组建金积镇;10月,组建吴忠镇;镇与公社为一套人马两块牌子。1966年4月,陈袁滩公社划归青铜峡县。1968年12月,陈袁滩公社划归吴忠县。   “文革”期间,大部分公社的名称被更改,到1972年6月以后,又陆续恢复了原来公社的名称。1968年吴忠公社撤销并入吴忠镇。1973年3月撤销金积镇,并入金积公社。   1984年3月,所有公社改为乡,同时恢复金积镇的建制。11月,撤销汉渠乡,以原汉渠乡地域设立杨马湖乡和九千米镇。1986年12月,撤销金积乡,并入金积镇。1987年5月,红旗乡更名为早元乡,东风乡更名为上桥乡,东塔乡更名为东塔寺乡,九千米镇更名为金银滩镇。1988年3月,在新开发的扁担沟灌区设置扁担沟乡。   1991年2月,在新开发的黄沙窝灌区设置黄沙窝乡;至此,全市辖吴忠、金积、金银滩3个镇和东塔寺、古城、陈袁滩、早元、秦渠、板桥、上桥、杨马湖、汉渠、马莲渠、马家湖、高闸、黄沙窝、扁担沟等14个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利通区辖3个镇、14个乡。总人口303567人,各乡镇人口: 吴忠镇 54555 金积镇 17389 金银滩镇 18566 上桥乡 28972 东塔寺乡 18799 古城乡 21901 早元乡 13689 陈袁滩乡 10740 板桥乡 18744 秦渠乡 15779 马家湖乡 14623 马莲渠乡 15122 汉渠乡 9452 高闸乡 13580 杨马湖乡 9373 扁担沟乡 8737 黄沙窝乡 5524 巴浪湖农场虚拟乡 802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吴忠市利通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宁政函[2003]31号),吴忠市人民政府(吴利政发[2003]21号)批准:同意利通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13个乡4个镇撤并为4个乡4个镇 、2个街道办事处:   (1)撤销古城乡、上桥乡、早元乡、吴忠镇,设立古城和上桥2个街道办事处。   ①古城街道:驻原古城乡政府驻地,辖原古城乡的7个村、早元乡的秦桥、黎明2个村和原吴忠镇所管辖的裕西、永昌、开元、新华、民生、秦渠6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982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633人。   ②上桥街道:驻原上桥乡政府驻地,辖原上桥乡的8个村和原吴忠镇所管辖的上桥、朝阳、金塔、金星花园、绿地园、中华、材机7个社区居委会。人口609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52757人。   (2)保留东塔寺乡,原行政区划不变,面积14.13平方千米,人口20008人。   (3)将原早元乡的李闸渠、罗家湖、洼渠、早元4个村合并到板桥乡。调整后板桥乡辖11个村委会,面积30.68平方千米,人口29117人,乡政府驻地不变。   (4)撤销汉渠乡,将汉渠乡的陈木闸、廖桥2个村合并到马莲渠乡。调整后马莲渠乡辖8个村委会,面积29.58平方千米,人口22131人,乡政府驻地不变。   (5)保留陈袁滩乡,原行政区划不变,面积44.35平方千米,人口12371人。   (6)撤销秦渠乡、马家湖乡,将马家湖乡的田桥、油粮桥2个村和秦渠乡所辖8个村合并到金积镇。调整后金积镇辖17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面积50.41平方千米,人口40466人,镇政府驻地不变。   (7)撤销杨马湖乡、黄沙窝乡,将原杨马湖乡所辖4个村、原汉渠乡的团庄村、黄沙窝乡的西滩村和金银滩农场、良繁场合并到金银滩镇。调整后金银滩镇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个农场,面积84.76平方千米,人口44384人,镇政府驻地不变。   (8)将原马家湖乡的李桥、马家湖2个村合并到高闸镇,调整后高闸镇辖7个村委会,面积54.62平方千米,人口25738人,镇政府驻地不变。   (9)撤销扁担沟乡,设立扁担沟镇。将黄沙窝乡的渠口、二闸、黄沙窝、渠西4个村、高糜子湾良繁场、种畜场和孙家滩开发区划归扁担沟镇。调整后扁担沟镇辖9个村委会,2个农场,1个农业开发区,面积643.16平方千米,人口22044人。镇政府驻原扁担沟乡政府驻地。   2004年12月将利通区的陈袁滩乡划归青铜峡市管辖。2005年,利通区辖2个街道、4个镇、4个乡:上桥街道、古城街道;金积镇、金银滩镇、高闸镇、扁担沟镇;东塔寺乡、板桥乡、马莲渠乡、郭家桥乡;巴浪湖农场、孙家滩开发区。   2007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古城等4个建制镇的批复》精神,吴忠市撤销古城、上桥、胜利路、金星街4个街道办事处,同时设立4个建制镇。7月10日,4个镇正式挂牌成立。   

红寺堡区

  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以吴忠市红寺堡镇、太阳山镇、大河乡、南川乡的行政区域为红寺堡区的行政区域,红寺堡区人民政府驻地为红寺堡镇。自治区党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了 《关于深化吴忠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决定设立吴忠市红寺堡区,成立红寺堡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套班子及相关机构;设立吴忠市利通区四套班子及部门;在同心县、盐池县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试点。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的主战场,位于烟筒山,大罗山和牛首山三山之间,东临盐池、西接中宁、南起同心、北连利通区、灵武,东西长约80千米,南北宽约40千米,区域面积1790平方千米。已开发土地31.64万亩。  海拔1240~1450米,为山间盆地,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  

盐池县

  key盐池县位于宁夏东部,东邻陕西定边县,南依甘肃环县,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接壤,自古就有“灵夏肘腋,环庆襟喉”之称。全县南北长110公里,东西宽66公里,辖区总面积8661.3平方公里,属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平均海拔为1600米。   全县辖4乡4镇101个行政村,总人口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1万人,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00多人。有耕地218万亩,人均14亩,其中水浇地20.07万亩。林木保存面积358万亩,沙化面积由1983年的539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39.5万亩。   经济   2003年,全县完成县属GDP5.1亿元,增长率为7.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7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1.29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02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7亿元,工业增加值1.01亿元;财政收入308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567元。今年1?6月份,完成县属GDP2,17亿元。同比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441万元,第二产业完成8565万元,第三产业完成1,07亿元:工业总产值2.13亿元,工业增加值7256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385万元,同比增长3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2元;农民人均观金收入848元。   自然资源   盐池县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野生中药材分布有130多种,尤以甘草、苦豆草为盛,面积分别达到200多万亩和300多万亩,1995年被命名为“中国甘草之乡”。   盐池县是全国滩羊集中产区和宁夏畜牧业生产重点县,滩羊饲养量平均保持在90万只以上,二毛皮、滩羊肉等滩羊产品享誉国内外,2003年被命名为“中国滩单之乡”。   地下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质高、易开采。现已发现16种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石膏、 白云岩、石灰石等为主,其中,石油探明储量4000万吨,煤炭72亿吨,石膏4,5亿吨,石灰石11亿吨,白云岩3.2亿立方米。   另外,柠条、沙柳、蜂蜜、油料、小杂粮、瓜莱等资源也比较丰富-近年来,在盐池县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已初步形成了以金属镁治炼、生物制药、水泥建材、煤炭开采,石油开发等为主的产业体系,但总体上开发规模较小,仍有很多优势资源亟待开发。   植被   盐池县在区系上属于欧亚草原区,亚洲中部亚区,中国中部草原区的过度地带。共有种子植物331种,分属57科、221属,其中野生万微 48科231种,栽培植物28科100种。科属组成有禾本科46种,占13.9%;菊科39种,占11.8%;豆科36种,占10.9%;藜科24种,占7.3%。以上4科145种,占植物总数的43.8%。10种以上的科,还有十字花科、蔷薇科、百合科、茄科等。2000年,累计造林保存面积20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3%。人工种草23万亩。   天然草场689.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9%。   干草原草场类主要分布南部黄土高原丘陵区,土壤以黑垆土和侵蚀黑垆土为主,可利用草场153.7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22.3%。植被稀疏,主要有大针茅、长芒草、冰草、白草、花苜蓿、牛枝子、萎陵菜、米蒿、猪毛蒿、糙隐子草、阿尔太狗娃花、画眉草等。阴坡较湿,旱生植物多,植被覆盖度为60%左右;阳坡干燥,植被覆盖度40%左右。本类草场的平均覆盖度在45%,年平均亩产鲜草100Kg,其中可利用鲜草64K,属二、三等六、七级草场,生产力中等,约14.2亩可养1只绵羊。   荒漠草原草场类主要分布于南北分水岭干草原线以北大部分地区,土壤以灰钙土为主。面积243.2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35.3%。主要植物有长芒草、短花针茅、麦秧子、赖草、隐子草、白草、牛枝子、猫头刺、猫耳刺、沙珍棘豆、草木犀壮黄芪、苦豆子、银灰旋花、多种萎陵菜、狗尾草、虫实、小画眉茅等。由于乱垦、乱挖,大部分草原严重沙化,一般草层高度10~20cm,覆盖度35%~50%。草场平均覆盖度50%,有的高达60%。平均亩产侠草110Kg,其中可利用鲜草58Kg。属三、四等六、七级草场。约15.7亩可养殖1 只绵羊。   沙生植被草场是盐池县草原的主体,主要分布在北部鄂尔多斯缓坡的平铺沙地,固定及流动沙丘,土壤以灰钙土为主。面积257.4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7.3%。植物以黑沙蒿、苦豆子甘草、中亚白草为主。产草量高,草层高度为20cm以上,覆盖度30%~40%。平均亩产鲜草140Kg,其中可利用鲜草71Kg。属于三、中等五、六、七、八级草场,约12.9亩保养1只绵羊。   盐生植被草场面积35.5万亩,占草场总面积的5.1%,主要分布在中、北部的盐渍化盐土上或轻度碱化的土壤上。植被以盐爪爪、西伯利亚白刺等超旱生的盐生灌木为主。草层高度26cm左右,覆盖度40%,年均亩产鲜草150Kg,其中可利用鲜草72Kg,左右,属于四、五等,五、六、七、八级草场。约12.8亩可养1只绵羊。   全县草场均有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存在。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由于过牧及乱挖滥采甘草等因素,每年大约以18.3万亩的速度沙化退化。   据不完全统计,盐池县草场植物有175种,分属36科,在生产上起作用的仅有103种,草场植物种属较少,草场结构较为单一。但光热具有相对的优越性,加之土壤肥力较高,有利于天然草地怕培育改良和人工牧草的种植。全县草场中,干草原、荒漠草原、沙生草原占97.1%虽然亩产草量不高,但大部分是牲畜喜食的良好牧草,干物质多、蛋白质丰富,饲用价值高,并具有较高的抗寒耐旱能力。质量欠佳的盐爪爪、白刺等盐生植被类草场只占2.9%。亩均生产可饲用鲜草66Kg,   盐池县天然植物有175种,分属36科,分布最广的有菊科、禾本科、豆科、藜科及蔷薇科,其中可饲用的植物有156种,占89%。主要是干草原类的长芒草、漠蒿、冷蒿、牛枝子、甘草、中亚白草、百里香。蓍状亚菊草场型,荒漠草原类的栉叶蒿、柠条,锦鸡儿草场型,其中适口性好、饲用价值高、在生产上有123种占58.9%;较差的(属低、劣等)有72 种,占41.1%,而毒草有效11种,占6.3%。   沿革   夏、商、周时,为少数民族游牧地,史称“戎狄居地”。战国时秦在今盐池县置昫衍县,与乌氏县同为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昫衍属北地郡,汉同秦制。三国时,盐池曾先后属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公元407年匈奴铁费部赫连勃勃建立夏国,盐池为其腹地。北魏统一北方后,置西安州,盐池属其管辖。西魏改西安州为盐州。北周时,盐池大部属盐州五原郡。隋废五原郡,改置盐川郡,盐池属其管辖。唐代,改盐川郡为盐州,此期间于神龙年间(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盐池县西南部惠安堡置温池县,先后属灵州、威州。今盐池县大部分属盐州五原县,北宋及西夏建国后,盐州属其管辖。元代,盐州并入环州。明朝正统八年(1443年)在今盐池置花马池营,成化年间再筑花马池城(今盐池县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为花马池守御千户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为宁夏后卫。清雍正时,废卫所改称州县,宁夏后卫改为灵州花马池分州,属甘肃省朔方道(亦称宁夏道)。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二年(1913年)将花马池分州改置为盐池县。此时亦将原属灵州管辖的惠安、盐积、隰宁、萌城四堡划归盐池县管辖。1929年宁夏省建立,盐池县属其管辖。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解放了盐池,建立了工农政权(亦称苏维埃),不久,改为抗日民主政权,属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此时国民党宁夏省在惠安堡建立盐池县政府,管辖当时已被红军解放不久后撤退放弃的惠安堡、萌城堡等地,形成两个盐池县并存的局面。1947年,国民党蒋介石部进攻陕甘宁边区,宁夏马鸿逵部出兵配合,侵占了盐池县的大部分地区。因此,陕甘宁边区盐池县政府迁至县境南部山区李塬畔时,国民党宁夏省盐池县政府迁至盐池县城。1949年8月,陕甘宁边区收复盐池(此前在1947年7月曾恢复过一次,时仅月余又撤退)。盐池县政府由山区返回县城。9月,宁夏全省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陕甘宁边区撤销,并存13年之久的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   1951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盐池县属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1955年河东回族自治区改为吴忠回族自治州,盐池县属该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盐池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银南地区成立,盐池县属银南地区。1998年银南地区改为地级吴忠市。   盐池置县后,共辖10堡。后将10堡改设为4个区,第一区辖西水堡、铁柱泉堡;第二区辖边三堡、外属堡;第三区辖南水堡、里三堡(以上为旧六堡);第四区辖惠安、盐积、隰宁、萌城。第四区的四个堡俗称新四堡。   1936年后,两个盐池县的行政区划不同。陕甘宁边区盐池县,下设区、乡、村。开始为4个区22乡,即城区、北区、南区各辖5乡,西区辖7个乡。1937年夏,定边县将红军解放时原属盐池辖地划归定边县第二区管辖的井沟、二道沟、红井子、大水坑、苏堡子、李塬畔等地划归盐池,盐池县组建了第五区,辖5乡;同时将原4个区改称第一、二、三、四区,各区的驻地也有所变动。1942年秋,将第二区的第一、二乡划归第一区,合并为第一区第六乡;将第三区的第四、七乡划归第二区为第二区第一、二乡;第三区第六乡改为第三区第四乡。原5个区27乡调整为5个区26乡。1947年,马鸿逵部侵占盐池县城后,盐池县政府转移到县境南部山区(第五区境内)。1948年第五区增置第六、七乡2乡。   国民党盐池县1936年到1940年间,辖2乡7保。一乡驻惠安堡,辖4个保,一保惠安堡,二保盐积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宁堡;二乡驻萌城,辖3个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沟,三保高窑子。1940年,将同心县的下马关、韦州、红城水划归盐池县,这时增设3乡8保:三乡驻韦州(辖3保),四乡驻红城水(辖2保),五乡驻下马关(辖3保)。1943年将金积县的红奇堡划归盐池,置为六乡(驻关口湾,辖2保)。至此,共辖7乡17保。1949年,宁夏解放,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复归同心县。   1949年8月,边区盐池县恢复了被占地区,将宁夏省盐池县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当即恢复原辖5个区及所属各乡人民政权,并将惠安堡、萌城等地建为第六区,驻安宁堡,辖4乡;至此,统一后的盐池县共辖6个区32乡。1952年,在黄麻山设置第七区,其所辖地区大部分为第五区划出的;原辖32个乡调整为40乡。1955年,将7个区的乡作调整,减少为29个乡;城关乡撤销,改置为城关镇。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个区的基础是组建为五星、国庆、红星、奋勇、星火、先锋、跃进7个人民公社,区、乡建制撤销。不久,各公社以驻地更名为城郊、余庄子、王乐井、侯家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黄山公社。城郊公社驻县城,辖城关、长城、李家沟沿、柳汤堡、陈家圈、八岔梁、王庄子7个大队;余庄子公社驻高沙窝,辖高沙窝、英雄堡、二步坑、苏步井、芨芨沟5个大队;王乐井公社驻何家墩,辖何家墩、石山子、牛毛井、孙记楼、官滩5个大队;侯家河公社驻侯家河,辖吴记油房、太平庙、侯家河、古峰庄、暴记春、四六庄6个大队;大水坑公社驻大水坑,辖大水坑、柳条井、圈湾子、吴家乐场、红井子、马坊、苏堡子7个大队;惠安堡公社驻惠安堡,辖惠安堡、叶儿庄、隰宁堡、狼步掌、萌城、盐积堡6个大队;麻黄山公社驻麻黄山,辖孙记水、史家湾、陈家洼子、沙崾岭、赵家湾、下高窑、麻黄山7个大队。   1960年冬,余庄子公社更名为高沙窝公社。1961年,从侯家河、惠安堡、大水坑3个公社各划出一部分地区,增设了马儿庄公社,驻马儿庄,辖马儿庄、老盐池、冯记沟、四六庄4个大队。1968年,侯家河公社更名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变动,其他7个公社均一分为二。由城郊公社分设柳杨堡公社,高沙窝公社分设苏步井公社,王乐井公社分设鸦儿沟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设红井子公社,马儿庄公社分设冯记沟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设萌城公社,麻黄山公社分设后洼公社。全县辖15个公社。   1984年,公社体制改革。将城郊公社改为城郊区(下辖长城、田记掌、四墩子、沟沿、八岔梁等5个小乡),其余14个公社均改为乡。1985年3月,由大水坑乡划出一部分组建大水坑镇。1987年1月,撤销大水坑乡并入大水坑镇。   1988年9月,撤销城郊区和其附属的5个小乡,改为城郊乡,驻二堡;至此,全县辖城关、大水坑2镇和城郊、柳杨堡、青山、高沙窝、苏步井、王乐井、鸦儿沟、红井子、马儿庄、冯记沟、惠安堡、萌城、麻黄山、后洼等14个乡。(*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盐池县辖3个镇、13个乡。总人口153584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21536 大水坑镇 26714 惠安堡镇 11400 城郊乡 13965 柳杨堡乡 6393 苏步井乡 4342 高沙窝乡 8112 王乐井乡 9177 鸦儿沟乡 7730 冯记沟乡 6467 马儿庄乡 4869 青山乡 9048 红井子乡 6368 萌城乡 7165 麻黄山乡 6070 后洼乡 422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3年,盐池县行政区划调整由原来的13个乡、3个镇调整为4个乡、4个镇,即:撤并城关镇、城郊乡、柳杨堡乡和城西滩吊庄,成立花马池镇;撤并高沙窝乡和苏步井乡,成立高沙窝镇;撤并大水坑镇和红井子乡,成立新的大水坑镇;撤并惠安堡镇和萌城乡,成立新的惠安堡镇;撤并王乐井乡和鸦儿沟乡,成立新的王乐井乡;撤并冯记沟乡和马儿庄乡,成立新的冯记沟乡;撤并麻黄山乡和后洼乡,成立新的麻黄山乡;青山乡不变。把原马儿庄乡老盐池村划归新成立的惠安堡镇、原鸦儿沟乡的李庄子村划归新成立的高沙窝镇、原苏步井乡的高利乌素村划归新成立的花马池镇、原后洼乡王兴庄村划归新成立的大水坑镇。调整后的乡镇设置为:   花马池镇:总面积1029平方千米,人口44762人,辖15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原城郊乡政府驻地。   大水坑镇:总面积1227平方千米,人口25781人,辖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镇政府驻大水坑村。   高沙窝镇:总面积1112平方千米,人口12170人,辖14个村委会,镇政府驻高沙窝村。   惠安堡镇:总面积1050平方千米,人口21259人,辖1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镇政府驻惠安堡村。   王乐井乡:总面积835平方千米,人口19367人,辖1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王乐井村。   冯记沟乡:总面积727平方千米,人口9540人,辖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冯记沟村。   麻黄山乡:总面积600平方千米,人口11002人,辖13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麻黄山村。   青 山 乡:总面积550平方千米,人口10948人,辖8个村委会,乡政府驻侯家河村。  

同心县

  key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隶属吴忠市管辖。东北与盐池县、甘肃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海原县、中卫市沙坡头区为邻,北与中宁县、吴忠市利通区、灵武市三县市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山脉、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垣地等五种,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均属六盘山系。   土特产有甘草、发菜、二毛皮等宁夏“五宝”中的“三宝”,而且同心是这“三宝”的主要产地之一。同心甘草条杆顺直,色棕红,骨重粉足,味纯甜,是同类中的佳品;同心的发菜丝细长,色泽黑亮,堪称上品;同心的二毛皮毛穗柔软洁白,波浪弯曲,皮板柔软,轻便保暖,享誉全国。同心土质适合生长洋芋、红葱、豌豆、扁豆、荞麦、瓜果等作物,尤其红葱闻名全区,瓜果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耐储存。   区划   同心县辖7个镇、3个乡。   镇:豫海镇、河西镇、韦州镇、下马关镇、豫旺镇、王团镇、丁塘镇   乡:田老庄乡、马高庄乡、张家垣乡   历史   同心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部山区丁家二沟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里几千万年前就生息着大批动物和类人猿。红城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几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古代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属雍州。秦统一六国后归属北地郡。汉设三水县,属安定郡,唐置安乐州,治所在今韦州附近,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灵武节度使接管安乐州后,改名为威州,即今韦州。宋时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在今韦州设监军司,后改为静塞军。元灭西夏,太祖成吉思汗令豫王筑城于今预旺,故名豫旺城。明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册封为庆王,在韦州修筑王府,史称庆靖王府,后设韦州群牧千户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下马关设平远县,隶属固原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划归宁夏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宁夏建省后,改镇戎县为预旺县。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预旺、海原等大部分地区,同年10月20日,西征红军帮助同心人民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36年11月下旬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又重新进占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终结。1938年国民党预旺县政府从下马关迁至同心城(原称半个城),改名为同心县。1949年9月12日同心县获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同心县人民政府,县址设在同心城。1958年县城由原半个城逐步迁址于今同心新城。由于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   地理   同心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在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南高北低)。海拔高度1260-2625米,县城在地海拔1344米。地貌类型为:丘陵、沟壑地、山地、川地、塬地、涧地、黄土地、土石丘陵地和洪积扇地交错分布。以山地为主、地型复杂、沟壑纵横。   同心县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北部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夏秋短,冬春长。县城年平均气温8.6°C,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2.8°C,极端最高温度37.9°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8.1°C,极端最低温度–27.3°C。全县年平均降水量272.6毫米,多年平均日照3024小时。无霜期120—218天,平均日较差为31.2°C,适宜瓜果种植。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资源   本县矿产特别是非金属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煤、石膏、白云岩、石灰岩、镁、铁、铜、铅、磷、芒硝等16种,探知各种矿床和矿点65个。煤、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开采价值较大。据甘肃煤田地质勘探队已初步探明:煤储量19亿吨、石膏地质储存100亿吨(已探明38.9亿吨)、石灰岩49亿吨、白云岩575.77万吨,远景储量18亿吨。土地资源优势,同心县现有耕地246.8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8.2亩。固海扬水工程的开发扩建、盐环定、红寺堡灌区的开发建设,使同心县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得到发有效的开发利用。农副土特产品较丰富,宁夏的“五宝”同心就有三宝。被誉为“黄,白,黑”三宝的甘草,二毛皮,发菜驰名全国。甘草主要生长于本县的韦州、下马关及预旺地区。同心县是宁夏出产二毛皮的主要产区,县内尤以罗山坡的质量最佳,这里的毛皮皮板厚,毛束轻柔华美,俗称“九道弯”。出产的二毛皮褥,皮干衣深受海内外欢迎。同心发菜享有盛誉,下流水、喊叫水、韦州、下马关的发菜最为著称。其丝细长,光泽鲜亮,倍受青睐。同心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条件,罗山傲然独立,苍翠如染,秀丽如画,被誉为“旱海明珠”。除此,还有奇特秀美的暖泉,规模宏大的明王陵墓,雄伟壮观的古长城,康济寺塔等历史名胜;有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导人曾工作和战斗过的同心清真大寺,王家团庄北堡子,预旺城,下马关,红城水娘娘庙等革命遗迹。这些已经成为人们仰慕和浏览的胜地。   经济   以农业为主,“三红一绿”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据专家检测认证,当地苦水枸杞含糖量50%以上,其药用价值高于宁夏同类产品;红葱、红枣发展前景广阔。预旺地膜西瓜具有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糖分高,易储运等特点驰名西北;沙土洋芋个大皮白,淀粉含量高,远销越南及亚太地区;小杂粮(小米、扁豆、豌豆)出口韩国;玉米因籽粒饱满畅销西南各省市;食用精练胡麻油红西北,射西南、华北。   同心县自建县以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285万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6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916万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7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   同心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畅达、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三纵(银平、包兰、惠平),一横(兴仁至惠安堡)四条公路线和宝中铁路大动脉经过同心。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年末电话装机总数14829部,比2001年增长25.5%,互联网用户472户,比2001年增长42.2%,县城有110伏变电所1座,供电可靠。   沿革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君。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县,当时名平远,驻下马关,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   1914年平远县改名为镇戎县,划归甘肃省宁夏道(朔方道),1918年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1929年,宁夏道自甘肃省分出,建立宁夏省,豫旺县属宁夏省。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后在豫旺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改建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豫海县辖地是豫旺和海原东部的回民聚居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时过不久红-移,马鸿逵部恢复了国民党豫旺县,将驻地由下马关迁至同心城(亦称半角城),并改豫旺县名为同心县。1940年,宁夏省将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划归盐池县。   1954年3月,宁夏省建立了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归其管辖。同年,撤销宁夏省并入甘肃省,河东回族自治区属甘肃省管辖。1955年5月,河东回族自治区改称吴忠回族自治州。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同心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组建银南地区,同心县归属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   1936年红军解放同心,废除了旧的区、乡、联保、保、甲制,实行区、乡制。当时豫海县共辖14个区。1937年国民党同心县政权恢复,又实行区、乡、保、甲制,后又撤销区,改为乡、保、甲制。   同心县解放前,全县辖13个乡42保。第一乡驻同心城,辖4保;第二乡驻丁家二沟,辖3保;第三乡驻喊叫水,辖2保;第四乡驻周家段头,辖3保;第五乡驻河草沟,辖3保;第六乡驻王家团庄,辖2保;第七乡驻麻圪瘩,辖3保;第八乡驻倒墩子,辖3保;第九乡驻吊堡子,辖2保;第十乡驻豫旺城,辖5保;第十一乡驻马家高庄,辖5保;第十二乡驻沈家湾,辖3保;第十三乡驻镇家岔,辖4保。   1949年,宁夏解放,两个盐池县的局面结束,韦州、下马关、红城水复归同心县。全县建置为6个区24个乡86个村。   1950年,调整为7个区31乡。第一区驻同心城,辖城关、湾断头、丁家二沟、麻圪瘩、丁家塘、李家山等6个乡;第二区驻喊叫水,辖下流水、上油房庄、五丰台、马家河湾等4个乡;第三区原驻关口湾,后迁新庄集,辖吴家堡、新庄集、徐冰水、马断头、耍艺山等5个乡;第四区驻韦州,辖徐家河湾等4个乡;第五区驻下马关,辖下马关、刘家滩、红城水、田家老庄等4个乡;第六区驻豫旺,辖豫旺、邱家渠、马家南湾、杜家滩等4个乡;第七区驻王家团庄,辖王家团庄、黄草岭、虎家红湾、苏家岭等4个乡。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县在原7个区的基础上组建了跃进、喊叫水、金铜、星火、下马关、豫旺、宏伟等7个人民公社。区、乡均撤销,公社下辖管理区。   1961年9月,跃进、金铜、星火、宏伟4个公社分别更名为城关、新庄集、韦州、王家团庄公社。公社规模划小,从城关、喊叫水、新庄集3个公社中各划出一部分组成纪家庄公社;自城关公社分设了窑山公社;从喊叫水公社分设了下流水公社;从下马关公社分设了田家老庄公社;从豫旺公社分设了羊路公社;韦州公社保持不变。全县共分为14个公社。   1982年6月,在县城增置了同心镇。   1984年1月将所有公社改为乡。同时,划出城关乡的清水河以东和喊叫水乡的桃山以东组建了河西乡。   1986年3月,改韦州、下马关2乡为镇。   1992年8月,改豫旺乡为豫旺镇;改王家团庄乡为王团镇;撤销河西乡,分设为河西镇和丁家塘乡。至此,全县辖同心、韦州、下马关、豫旺、王团、河西等6镇和城关、窑山、纪家、新庄集、田家老庄、马家高庄、张家塬、羊路、喊叫水、下流水、丁家塘等11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同心县辖6个镇、11个乡。总人口328741人,各乡镇人口: 同心镇 34978 河西镇 22974 韦州镇 24156 下马关镇 23875 预旺镇 26023 王团镇 26888 城关乡 19821 丁家塘乡 19624 纪家乡 10661 窑山乡 11501 喊叫水乡 8871 下流水乡 11163 新庄集乡 20029 田老庄乡 10646 马高庄乡 17302 张家垣乡 12979 羊路乡 11766 石狮管委会未批镇 10702 石炭沟区虚拟乡 478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青铜峡市

  key“塞上明珠”青铜峡市,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平原中部。牛首、峡口两山对峙,黄河穿峡而过,山光水色相映,宛如开然铜镜,“青铜峡”由此而得名。青铜峡历史悠久,秦代起就有行政建置,属北地郡富平县地;清雍正二年设宁朔县。现全市辖6镇8乡3个农林场,共有104个行政村,24个居委会,有汉、回、满、蒙等16个民族,总人口24万人。海拔高度在1100-1700米,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地貌。   青铜峡市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有丰富的土地、水利、电力、矿产、旅游等资源。自然景观、工程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远近闻名。主要景点有:元代一百零八喇嘛塔,是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董府和广武口子门沟岩画,为宁夏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牛首山寺庙群、古渠首、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等诸多景点,吸引着万千游人争相观赏、流连忘返。   青铜峡市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排灌便利,气候适宜,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优势,农业历来是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连续12年排在全区第一位,产量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一,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区的六分之一,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市县之一和自治区科技兴农试点市,获“全国林业百强县”殊荣。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及肉奶、禽蛋、蔬菜、果品等各类农副产品。   全市四纵(109国道、小李公路、小邵公路、沿山公路)三横(吴青公路、小大公路、叶甘公路)7条主要公路已形成网络,包兰铁路穿境而过,并设有青铜峡、大坝、玉泉营三个火车站。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乡村道路硬化率达90%,村村通上了班车。   行政区划   青铜峡市辖8个镇:裕民街道;小坝镇、大坝镇、青铜峡镇、叶盛镇、瞿靖镇、峡口镇、邵刚镇、陈袁滩镇;连湖农场。   历史沿革   秦统一中国后,市境属北地郡富平县。西汉、东汉时仍属富平县。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镇。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镇为灵州,青铜峡市属其管辖。北周属回乐县。隋属灵武郡。唐为回乐、灵武两县属地。宋初属灵州,咸平五年(1002年)地入党项,西夏置为顺州。元属宁夏府路灵州,隶甘肃行中书省。明属宁夏卫,隶陕西都指挥使。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宁夏府今市境分属宁朔县和灵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设置宁灵厅。民国二年(1913年)改宁灵厅为金积县,辖黄河东及中滩。中华民国改宁夏府为朔方道(亦称宁夏道),仍属甘肃省。1929年宁夏道改建为宁夏省,青铜峡市属其管辖。1945年宁夏省建行政督察专员区,现市境属第一督察专员区,不久,此区撤销,仍属宁夏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宁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东回族自治区,市辖金积县部分属河东回族自治区。同年秋,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甘肃省银川专区建立,市辖宁朔县部分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银川专区撤销,市辖地均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60年,宁朔、金积两县撤销,设置青铜峡市,驻青铜峡。1963年青铜峡市改为青铜峡县,驻小坝。197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南地区成立,青铜峡归属其管辖。1984年,撤销青铜峡县,恢复青铜峡市。   自然资源   气候资源独特 青铜峡市地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干旱区域的交汇地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8.3-8.6度,无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水利资源充沛 黄河流经青铜峡市58公里,年过境水量400亿立方米,自秦汉先后开掘的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九大干渠均从青铜峡境内引出,引黄灌溉条件得天独厚。地下水补给总量3.5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2亿立方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资源。   土地资源广阔 拥有耕地3.266万公顷,农村人口人均3亩,宜林面积2.2万公顷,宜牧草地11.066万公顷,宜渔水面3933.3公顷,国有未主。   电力能源充足 是宁夏的电力工业基地,有装机容量120万千瓦的大坝火力发电厂、装机容量30.2万千瓦的青铜峡水电厂和8万千瓦的风力发电厂,年发电量100.8亿度,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矿产资源丰富 主要有石灰石、水泥灰岩、石膏、烟煤、重晶石、砂砾、胶泥等,其中水泥灰岩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达1.3亿吨。   社会发展   交通便捷畅达 京藏铁路、大古铁路、109国道、石中高速公路横贯全市,距银川机场50公里,距自治区首府银川市56公里,青铜峡火车站是京藏铁路大型的客货运站。率先在全区实现了镇、村通硬化路面,形成了四通八达快捷的立体交通网。   服务设施完善 全市已形成以专业银行、地方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有5家分支机构承办外汇业务;城乡通信均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供排水、供电、供热、供气功能齐全,城区日供水能力达34000吨∕日,供热能力134兆瓦,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对服务设施的需要。   工业实力雄厚 是自治区的重要工业基地,辖区内有青铜峡铝厂、大坝电厂、青铜峡水电厂等20多家中央、区属大中型企业,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各类工业产品达480余种。年产铝锭58万吨,碳素制品26万吨,铝型材5000吨,水泥230万吨。铝锭、铝型材、PVC树脂、水泥、烧碱、皮革、加气砌块、御马葡萄酒、老苗月饼等名牌拳头产品畅销区内外,法福来面粉荣获自治区名优产品称号,“西夏贡米”荣获99’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御马庄园葡萄酒荣登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宝座。   现代农业发达 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苹果、葡萄等农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市,形成了粮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蚕、肉蛋奶、水产品等八大农副产品基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62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5亿公斤,水果、蔬菜产量18.2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达22万平方米,总产量达600吨。贺兰山东麓是全国酿酒葡萄最佳种植生态区,被誉为中国的“波尔多”,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4万亩,5年内将发展到10万亩。规范化养殖水平处于全区前列,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45万头、300万只、4.8万头、65万只,奶牛饲养量1.3万头,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量大质优的原料来源。由此崛起了年加工优质小麦5万吨、优质水稻4万吨的法福来面粉公司和塞外香面粉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葡萄酒的御马酒业公司,年加工120万张优质滩羊裘皮的雄鹰皮草公司等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周边县(市、区)均属引黄灌区精华地带,经济发达,资源富集,为投资者提供了充裕的原料保证。   旅游资源奇特 境内有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有线条清晰、写意逼真的广武口子门岩画;有号称“宁夏小八达岭”之称的北岔口明长城;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庙群牛首山寺庙和始建于西夏时期排列奇特的108塔;有气势雄伟,蔚为壮观,集发电、灌溉、防洪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青铜峡拦河大坝;有风光旖旎的库区鸟岛、金沙湾、黄河风情园;有颇具民族特色的回乡民俗风情园等众多旅游观光胜景。   投资政策优惠 在青铜峡投资置业,充分享受中央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招商引资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优惠政策。   青铜峡一百零八塔   位于青铜峡大坝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时期的喇嘛式实心塔群。在此处的塔基里,曾发现过书有西夏文题记的千佛图帛画。佛塔依山势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数排列成十二行,总计一百零八座,形成总体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数而得名。   一百零八塔,建在一排排被人工铲削成阶梯式的山崖上。塔基除最高处的第一行一座为方形外,第二行以下均为单层八角形须弥座。塔身除第一行一座较大,高3.5米外.其余的高度均在2.5米左右。塔体形制大致上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行一座为覆钵形,面东开有龛门;第二行至第四形,为八角鼓腹尖锥形;第五行至第六行,为葫芦形;第七行至第十二行,为宝瓶形。所有塔体的外表均涂有白灰。由于从始建至今已有八九百年,其间后代曾多次维修,故塔体外裹的白灰也多达数层。揭去后代维修所抹的草泥白灰,可以看出在最早的一层白灰上,总有与喇嘛教有关的彩绘图案。   “108”,是佛教中惯用的数字。佛教认为人生有烦恼与苦难108种,为消除这些烦恼与苦难,规定惯珠要108 颗,念佛要108遍,敲钟要108声……所以,108塔应该是那些捐资造塔的“功德主”为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灾难而特意建造的。当然,也有人认为,是“功德主”为尊仰《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无论出于哪种想法,显然都与佛家惯用“108”这个数相关。   如此众多的塔体,按规律组合成群,不要说是在宁夏,就是在全国现存的古塔建筑中,也是罕见的。一百零八塔,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自治区旅游局评为AA级景点。   


盐池县特产大全




盐池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