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海镇位于同心县西部。县0驻地。辖富兴、预园、民生、豫西、永安、新华6个社区,园艺、城北、城二、城一、庙儿岭、沙沿、沙咀城、砚台、麻疙瘩、边桥、余家梁、兴隆12个行政村。银(川)西(安)公路、宝(鸡)中(卫)铁路过境。同心清真大寺为宁夏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码]640324100:~001富兴社区 ~002预园社区 ~003民生社区 ~004豫西社区 ~005永安社区 ~006新华社区 ~200园艺村 ~201城北村 ~202城二村 ~203城一村 ~204庙儿岭村 ~205沙沿村 ~206沙咀城村 ~207砚台村 ~208麻疙瘩村 ~209边桥村 ~210余家梁村 ~211兴隆村(新增) [沿革]1982年建同心镇。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城二、城北、园艺3个行政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委会。 附:城关乡位于同心县西北部,距县城1千米。1949年设一区,1952年称城关区,1958年改跃进公社,1961年改城关公社,1984年置乡。1997年,面积189.1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吴家河湾、金家牛、小山、八方、边桥、沿台、长乐、新华、庙儿岭、干湾沟、南阳、城一、余家梁、沙沿、湾段头、沙嘴城、麻圪塔17个行政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8万人 | 14平方公里 | 640324100 | 750000 | 0953 | 查看 豫海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豫海镇 |
豫海镇位于同心县西部。县0驻地。辖富兴、预园、民生、豫西、永安、新华6个社区,园艺、城北、城二、城一、庙儿岭、沙沿、沙咀城、砚台、麻疙瘩、边桥、余家梁、兴隆12个行政村。银(川)西(安)公路、宝(鸡)中(卫)铁路过境。同心清真大寺为宁夏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之一,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代码]640324100:~001富兴社区 ~002预园社区 ~003民生社区 ~004豫西社区 ~005永安社区 ~006新华社区 ~200园艺村 ~201城北村 ~202城二村 ~203城一村 ~204庙儿岭村 ~205沙沿村 ~206沙咀城村 ~207砚台村 ~208麻疙瘩村 ~209边桥村 ~210余家梁村 ~211兴隆村(新增) [沿革]1982年建同心镇。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城二、城北、园艺3个行政村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4个居委会。 附:城关乡位于同心县西北部,距县城1千米。1949年设一区,1952年称城关区,1958年改跃进公社,1961年改城关公社,1984年置乡。1997年,面积189.1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吴家河湾、金家牛、小山、八方、边桥、沿台、长乐、新华、庙儿岭、干湾沟、南阳、城一、余家梁、沙沿、湾段头、沙嘴城、麻圪塔17个行政村。- |
河西镇 |
同心县辖镇。1984年始建河西乡,1992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23公里。面积161.7平方公里,人口2.2万。辖朝阳、桃山、石坝、塘坊、红旗、建新、农场、大洪沟、艾家湾、马家河湾、杨河套子、刺鸦咀子12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加工和饮食服务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玉米、油料;畜牧业以养牛为主。. |
韦州镇 |
同心县辖镇。1949年设四区,1956年改韦州区,1958年改星火公社,1961年更名韦州公社,1984年建韦州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93公里。面积1007平方公里,人口2.2万。煤炭资源丰富。有丰富的大理石、石灰岩资源。是中外驰名的滩羊二毛皮和甘草产地,被列为县皮毛加工商品基地。辖韦一、韦二、南门、河湾、马庄、石硖、阎家圈、东山、青龙山、塘坊、旧庄、甘沟、巴庄、周新、买河、王户台、谭庄子1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建材、加工和饮食服务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糜子、油料;畜牧业以养牛、羊为主。西夏建康济寺塔(亦称康济蝉寺浮图),有13级,高42.76米,呈八角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下马关镇 |
同心县辖镇。1949年设五区,1956年改下马关区,1958年改下马关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91公里。面积645平方公里,人口2.3万。辖上垣、下垣、赵家庙、西沟、北关、南关、五里墩、王古窑、申家滩、白家滩、池家峁、窑坑子、刘家滩、郑儿庄、陈儿庄、靳儿庄16个村委会。草原辽阔,牧草优良,被列为县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是中外驰名的滩羊二毛皮和甘草产地。. |
预旺镇 |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预旺镇 |
豫旺镇 |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预旺镇 |
王团镇 |
王团镇位于同心县东南部,面积238.8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羊路、甘草掌、堡子掌、吊堡子、蔡家滩、东梁洼、驼骆崾岘、苏家岭、罗家台、柳树崾岘、套子崾岘、新堡、川口13个行政村。 王团镇位于同心县东南部,距县城15千米。辖张家湾、虎家湾、前红、东滩、南、北、沟南、罗家河湾、联合、倒墩子、大沟沿、阿不条、张儿水、虎家红湾、白土崾岘、王家海子、红沟阳洼、大湾、黄草岭、刘家川、马套子、圈塘、堡子掌、蔡家滩、吊堡子、罗家台、新堡子、羊路、川口、甘草掌30个行政村。 -代码 ~200张家湾村 ~201胡家湾村 ~202前红村 ~203东滩村 ~204南村 ~205北村 ~206沟南村 ~207罗家河湾村 ~208联合村 ~209倒墩子村 ~210大沟沿村 ~211阿不条村 ~212张儿水村 ~213虎家红湾村 ~214白土崾岘村 ~215王家海子村 ~216红沟阳洼村 ~217大湾村 ~218黄草岭村 ~219刘家川村 ~220马套子村 ~221圈塘村 ~222堡子掌村 ~223蔡家滩村 ~224吊堡子村 ~225罗家台村 ~226新堡子村 ~227羊路村 ~228川口村 ~229甘草掌村 -沿革 1950年设七区,1956年改王团庄区,1958年改宏伟公社,1961年改王团公社,1984年置王团乡,1992年建镇。1997年,面积374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南村、北村、前红、虎家湾子、张家湾、沟南、罗家河湾、联合、倒墩子、大沟沿、阿不条、张尔水塘、虎家红湾、白土崾岘、王家海子、红沟阳洼、大湾、黄草岭、刘家川、马家套子、圈塘21个行政村。 附:羊路乡位于同心县南部,距县城52千米。清水河流经乡境。1961年始设羊路公社,1984年置乡。1997年,面积238.8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羊路、甘草掌、堡子掌、吊堡子、蔡家滩、东梁洼、驼骆崾岘、苏家岭、罗家台、柳树崾岘、套子崾岘、新堡、川口13个行政村。?年撤销,分别划归王团镇、张家塬乡。[1] -同心县 同心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属吴忠市管辖。全县土地面积4445.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7.7万亩(其中旱耕地178万亩,水浇地29.7万亩,人均水浇地1.2亩)总人口32.7万,其中,回族人口27.4万,占全县总人口的83.8%,是全国县级建制区域中回族聚居人口最多的县。现辖7镇3乡2个管委会,分别是豫海镇、河西镇、韦州镇、下马关镇、预旺镇、王团镇、丁塘镇7镇和田老庄乡、马高庄乡、张家垣乡3乡及石狮镇管委会、窑山工委2个管委会,189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 同心县境内地貌复杂,山地、塬地、涧地、黄土丘陵地、河谷滩地和洪积扇交错分布,以山地为主。干旱少雨,年均降雨量200毫米左右,干旱年份不足150毫米,年均蒸发量2325毫米。 同心红色文化底蕴深厚,1936年红军长征到同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回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预海县回民自治0,开创了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并在同心城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光辉的一页。 同心县以县城为中心,国道、省道、县道相互交织,形成两纵(银平、惠平公路)四横(同预、同红、王预、张羊公路)两高(中郝、银武高速公路)一铁(宝中铁路)的综合运输网络,乡乡通油路。 同心县是中国和国际山羊绒的重要集散地,有一万多人从事羊绒经销。同心的羊绒经销量占全中国羊绒销量的1/2,占全球经销量的1/3。羊绒产业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3%,占全县GDP的86%,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1%,是同心的支柱产业。 同心县已形成羊绒产业,草畜和清真牛羊肉产业,以马铃薯、玉米、枸杞、西甜瓜为主的特色种植产业,劳务产业四大支柱产业。2006年底,同心全县农林牧业总产值完成4947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3605万元,林业总产值5822万元,牧业总产值20052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73257万元。以私营经济为主的羊绒加工业是同心县出口创汇的支柱产品。全县财政收入4024万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70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709.7元。同心县的劳务输出已成为全县农村的一个重要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每年可供输出的劳动力达6.8万人,年劳务收入达到2.2亿元。 |
丁塘镇 |
丁塘镇位于同心县西部,距县城5千米。辖杨家河湾、长沟、李家岗子、窑家岗子、丁家塘、团结、河草沟、杨家塘、新庄子、张家滩、吴家河湾、新华、干湾沟、金家井、小山、八方、长乐、湾段头、南阳19个行政村。 [代码]640324106:~200杨家河湾村 ~201长沟村 ~202李家岗子村 ~203窑家岗子村 ~204丁家塘村 ~205团结村 ~206河草沟村 ~207杨家塘村 ~208新庄子村 ~209张家滩村 ~210吴家河湾村 ~211新华村 ~212干湾沟村 ~213金家井村 ~214小山村 ~215八方村 ~216长乐村 ~217湾段头村 ~218南阳村 [沿革]1992年始置丁家塘乡。1997年,面积151.6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团结、长沟、新庄子、杨家塘、张家滩、河草沟、丁家塘、李家岗子、窑家岗子、杨家河湾10个行政村。 附:新庄集乡位于同心县东北部,距县城56千米。境内有辽阔的草原,所产滩羊二毛皮和甘草中外驰名。罗山是自治区三大天然林区之一。1949年设三区,1956年改新庄集区,1958年改金钢公社,1961年更名新庄集公社,1984年置新庄集乡。1997年,面积99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新庄集、马家渠、马断头、火龙沟、李寨科、田家圈、王家大湾、徐冰水、张家台、朱庄子、细沟子、关口、墩岭13个行政村。 |
田老庄乡 |
田老庄乡位于同心县中南部,距县城65千米。辖马家井、锁家岔、吴家湾、郑家台、解放新庄、吴家堡子、梁家川、白家湾、杨家新庄、席家井、田老庄、千家井、石羊圈、深沟、红湾梁、车路沟、窑山、石塘岭、南关口、康家湾、麦垛山、李家山、五道岭子、黄家水、套塘25个行政村。 [代码]640324201:~200马家井村 ~201锁家岔村 ~202吴家湾村 ~203郑家台村 ~204解放新庄村 ~205吴家堡子村 ~206梁家川村 ~207白家湾村 ~208杨家新庄村 ~209席家井村 ~210田老庄村 ~211千家井村 ~212石羊圈村 ~213深沟村 ~214红湾梁村 ~215车路沟村 ~216窑山村 ~217石塘岭村 ~218南关口村 ~219康家湾村 ~220麦垛山村 ~221李家山村 ~222五道岭子村 ~223黄家水村 ~224套塘村 [沿革]1961年始设田老庄公社,1984年置乡。1997年,面积246.9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田老庄、千井、锁家岔、马家井、吴家湾、郑家台、梁家川、解放新庄、白家湾、吴家堡子、杨新庄、席家井12个行政村。 附:窑山乡位于同心县东部,距县城44千米。1961年始设窑山公社,1984年改窑山乡。1997年,面积279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窑山、车路沟、红湾梁、深沟、石羊圈、黄家水、套塘、石塘岭、麦垛山、康家湾、南关口、李家山、五道岭13个行政村。[1] |
马高庄乡 |
马高庄乡位于同心县东南部,距县城84千米。辖白阳洼、冯家湾、郭家岔、计咀子、马高庄、马家塬山、乔家湾、邱家渠、塘上庄、张家岔、赵家树、沟滩、何家渠、白阴洼、张家庄、郭大湾、张家井、汪阳洼、壕前门、套子滩等20个行政村。境内沟壑纵横,山大沟深,草原辽阔。 [代码]640324202:~200白阳洼村 ~201冯家湾村 ~202郭家岔村 ~203计咀子村 ~204马高庄村 ~205马家塬山村 ~206乔家湾村 ~207邱家渠村 ~208塘上庄村 ~209张家岔村 ~210赵家树村 ~211沟滩村 ~212何家渠村 ~213白阴洼村 ~214张家庄村 ~215郭大湾村 ~216张家井村 ~217汪阳洼村 ~218壕前门村 ~219套子滩村 [沿革]1961年始设马高庄公社,1984年置乡。1997年,面积470.3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马高庄、白家阴洼、白家阳洼、汪家阳洼、沟滩、何渠、郭大湾、张家井、张家庄、套子滩、壕前门、郭家岔、张家岔、计嘴子、马元山、唐上庄、邱家渠、赵家树、乔家湾、冯家湾20个行政村。[1] |
张家塬乡 |
宁夏吴忠市同心县张家塬乡 |
兴隆乡 |
兴隆乡位于海原县东南部,属扬黄灌区,山川并存。与同心县城隔河相望,海同公路、福银高速公路贯穿全乡。全乡辖7个行政村,58个自然村,3587户,18734人,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盛产玉米、小麦、油料。2007年主要奋斗目标:实现社会总产值1.05亿元,人均收入2100元。乡0驻李堡村。 随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深入,为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乡党委、0进一步加大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着力点,大力培育发展种草养畜主导产业。牢牢抓住从全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把种草养畜业作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面,坚持“以草为业、种草养畜同抓,规模效益并重”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县委、0制定的关于发展草畜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发展种草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起来,将其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特色支柱产业,鼎全乡之力,齐抓共促,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四个到位”,使全乡的种草养畜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种草养畜作为一个主导产业,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项目一启动,乡、村两级组织就把对群众的思想动员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宣传种草养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群众对退耕还草的认识,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成立了机构,建立了目标管理责任制,签订了责任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责任制,将紫花苜蓿种植任务分解到村,地块落实到户,责任明确到人,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种草养畜工作的顺利开展。 乡党委、0针对全乡旱地面积较多这一实际情况,制定计划、退耕还草发展畜牧业,并把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方向来抓,作为养畜业的基础来抓。2001年全乡种植紫花苜蓿6079亩,占饲草总面积的18%;2002年全乡安排种植紫花苜蓿11800亩,占饲草总面积的40%。种草项目全乡8个行政、37个自然村,1897户,其中种植紫花苜蓿达20亩以上的有400户,达50亩以上的有165户,达100亩以上的11户。草产业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养畜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乡羊的饲养量达7200只,存栏5400只,出栏1800只,今年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4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0元,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8%,促进了全乡农业内部结构的大幅度调整,初步形成了以种草养畜为主的新格局。 坚持养殖基地建设与抓大户相结合,投入到位。由于具有充足的饲料,加上广大农民有着传统的养羊、养牛习惯,乡党委、0因势利导,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项目投放,积极争取畜牧专项贷款,培育高标准、高起点、上规模的养殖大户,依靠科技示范、典型引路、由点到面辐射,由户向村延伸,乡党委、0根据市场行情,以建设牛羊基地为目标,吸引和鼓励广大农民从事养殖业。目前,在全部项目户中,有230户农民从事养牛业,有340户农民从事养羊业,全乡已累计建设标准圈舍98座,3500平方米,暖棚养羊示范户98户,培育养羊大户98户,养牛大户98户,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养牛、养羊大户。 坚持科技与效益相结合。近年来,县上投资改造了乡畜牧兽医站,加强了乡畜牧兽医站的硬件建设,狠抓了种草养畜的科技培训。在科技推广中,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苜蓿的种植和管理方面,在家畜的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为群众排忧解难,基本上形成了乡有站、村有技术人员的服务网络。自2001年以来,共引进小尾寒羊868只,共举办各类畜牧实用技术培训班9场次,发放技术资料230份,培训农民8700人次,大力推广应用了一批养牛养羊新技术,提高了养畜业的科技含量,增加了养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