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秦都区 >> 钓台街道 >> 曹家滩村

曹家滩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曹家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曹家滩村简介

  曹家滩。位于渭河东岸,和兴堡以西。耕地面积1135亩,辖4个村民小组,165户,830余人,以种植蔬菜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270元。
  历史沿革
   曹家滩最早是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曹家滩属钓台乡第五保。1966年0期间称赤卫大队,1972年恢复曹家滩村旧称,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镇的一个行政村至今。
  自然环境
   该村处于咸阳最南端,和长安户县接壤,莅临两大水系(渭河和新河),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优美。
  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村产业以粮棉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引导和支持下产业转变为以蔬菜种植为主。90年代起,大力发展大中拱棚及大田蔬菜、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蔬菜面积占到全村的50%以上,主要以马铃薯、甘蓝为主,远销全国各地,2010年在钓台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会先后引进了西安宏庐水生植物有限公司,引导和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清水莲菜种植,现有清水莲菜300余亩。 同时,村上其他群众还以农业运输、外出务工等为经济来源。
  村政建设
   该村先后投资10万元,硬化出路和村街道4条共5000平方米,使全村街道硬化率达到100%;投资20万元,新打180米深井1眼,建成高20米50吨水塔1座,铺设管道3800米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投资15万元,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新安装60盏,投资1.5万元,整修生产路4条2000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402008 712000 -- 查看 曹家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曹家滩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曹家滩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梁家庄村

  梁家庄位于东张村以南1.5公里,耕地面积689亩,现有130户,人口570人,土地789亩,两委会班子5人,村民代表6人,党员15人,村民以大棚蔬菜为主为家庭主要收入,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人均年收入12000元。   历史改革   以梁姓人居住多而得名。清代沿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梁家庄属南乡七票,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对全县行政区划作了大整编,梁家庄属第二区南张乡。1962年区划调整时,划归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革命大队,1972年恢复梁家庄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根据秦都区合乡并镇相关精神并入钓台镇。梁家庄原以梁姓为主,朱姓次之,由于历史变革,到民国时梁姓已无,遂以张居多。据历史记载,清乾隆十六年后农户16户,民国20年,农户34户,人口226人,1949年解放后,农户40户,人口248人。1956年建立生产队,同东张村合一生产大队,梁家庄为十三队,1961年冬实行队为基础核算,遂与东张分开另设生产大队,为一、二生产队,农户62户,人口346人。1987年撤销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文民俗   村南原建有一座土地庙,解放前夕改为学校,村民喜欢看秦腔,吟秦腔。村民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的一边倒和两边倒,穿人工粗布大襟衣服,大裆裤子,喜吃面食,油波辣子。改革开放后,逐步建起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电视机、手机、电脑、电冰箱、空调、太阳能逐渐普及。2010年丧葬村俗,以土葬逐步过渡为火葬。年轻人多喜欢流行歌曲。   产业特点   生产队时期,种植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辣椒、蔬菜等。改革开放后,种植逐步转向以蔬菜为主。发展塑料大棚、日光大棚、日光温室、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到2010年,全村几乎家家有日光大棚。粮食种植成为次要作物。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   经济发展   解放前,村民大多缺少吃穿。有部分家庭依靠打工维持生计。解放后,村民生活逐步提高。1958年全村吃大食堂。1969-1976年自然灾害,生产生活上遇到了困难。社员劳动日价值只有3毛钱左右。1978年后,经济逐步好转。1981年生产队解放,实行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逐步发展蔬菜日光大棚。至今,经济收入逐年提高,卖菜由自行车、架子车、人力三轮车逐步发展为汽油、机油三轮车。经营方式由走村串户、市场零卖逐步发展到陈阳寨蔬菜批发市场,人均年收入由200元到5000元。   

八里庄村

  八里庄位于钓台办白马河以东。南与西安市长安区接壤,北靠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白马河南路直抵村口,交通便利。全村有耕地面积1401亩,辖4个村民小组,276户,1258人,姓氏以张、贺为主,均为汉族。   历史沿革       因村址距咸阳市区南八里而得名。清代沿袭明代乡里,八里庄村属南乡在郭里,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划归为沣桥乡第五保。1962年区划调整时,划归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反修大队,1972年恢复八里庄村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根据秦都区合乡并镇相关精神并入钓台镇。   自然环境    该村地处西咸新区城乡结合部,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优美。   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村产业以粮棉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引导和支持下产业转变为以蔬菜种植为主。1994年起,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日光大棚,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日光大棚已达400多座,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以成为村的主导产业,蔬菜销往全国各地。为了让无公害蔬菜走出家门,该村成立了村级蔬菜种植协会,让广大的种植农户背靠协会这棵“大树”,及时掌握产销信息,得到技术支撑,减少营销风险,最大限度地维护群众利益。要把种菜种成产业,种大种强,就不能只在一亩三分地里闹革命,八里庄人走出家门学经验,到处取经,通过不断地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新产品,真正形成了蔬菜致富的大气候。截至目前,全村共培训菜农350余人,引进新产品5大类13种,建有日光大棚180座,水泥中棚6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860亩,水、电、路实现了“直通车”,八里庄的蔬菜也被冠以“产量高、菜品优、病虫少”的美誉。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大8623元。   村政建设    该村先后投资30万元,硬化村街道3条共6000平方米,使全村街道硬化率达到100%;投资60万元,新打180米深井1眼,建成高20米50吨水塔1座,铺设管道3800米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投资15万元,修建了面积300平方米文化娱乐及办公为一体的两委会办公室;投资15万元,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新安装60盏,投资1.5万元,整修生产路4条2000米。 新建垃圾池7座,并每天进行清运,充分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村史荣誉    1950年建立党支部,全村共有党员30人,该村2007年被评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党支部2010年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首批”科学发展、升级晋档一类党支部。秦都区“先进党支部”。   

杨户寨村

  杨户寨位于位于棉吴路以西,阳光大道沿村南而过。村有110多户,人口530人,土地面地300多亩,两委会班子共5 人,村民代表10人,党员21人,村上主要经济来源是租赁地和租赁房,村民是以租房、打工、开办超市,搞运输、蔬菜种植等为家庭收入。   历史沿革    杨户寨Yanghuzhai村名。又名杨老虎寨,因解放前户县一户杨姓流落郭村村南,后又落入几户人家,随商其名曰杨户寨,该村于棉吴路以西,阳光大道沿村南而过。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对全县行政区划作了大整编,杨户寨属第二区南张乡,1962年区划调整时,划归沣西公社属郭村一个村民小组,1991和郭村分离成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2001根据秦都区合乡并镇相关精神并入钓台镇(现为钓台办)。   人文特色    杨户寨村民风淳朴,待人热情,勤劳朴实,生活方式与关中大致一样,因为同属关中人,以前大部分住的是土窑洞和一边倒的破瓦房,俗名叫沙子房,人们喜欢吃面食和油泼辣子,穿的是粗布(手工布)的开襟和大襟衣服,大档裤子,现已和城市人一样,穿的是西服,夹克等流行服式,住的是平房和楼房。   产业特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以粮棉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实行了责任田。村民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由于临近城区,大部分村民发展了蔬菜种植业,一部小部分人打工,做小生意等,在2005年由于发展的需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在该村征地180亩,二组200人随成为失地农民,该村两委会紧抓商机,成功引进了两家中小型超市,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第三产业,于是,该村有70余户开经营起了旅馆、饭店、超市、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其余的村民以打工、种菜为主,群众收入达8000余元。   

曹家滩村

  曹家滩。位于渭河东岸,和兴堡以西。耕地面积1135亩,辖4个村民小组,165户,830余人,以种植蔬菜为主,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人均年纯收入4270元。   历史沿革    曹家滩最早是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曹家滩属钓台乡第五保。1966年0期间称赤卫大队,1972年恢复曹家滩村旧称,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镇的一个行政村至今。   自然环境    该村处于咸阳最南端,和长安户县接壤,莅临两大水系(渭河和新河),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优美。   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以前,村产业以粮棉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引导和支持下产业转变为以蔬菜种植为主。90年代起,大力发展大中拱棚及大田蔬菜、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蔬菜面积占到全村的50%以上,主要以马铃薯、甘蓝为主,远销全国各地,2010年在钓台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会先后引进了西安宏庐水生植物有限公司,引导和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清水莲菜种植,现有清水莲菜300余亩。 同时,村上其他群众还以农业运输、外出务工等为经济来源。   村政建设    该村先后投资10万元,硬化出路和村街道4条共5000平方米,使全村街道硬化率达到100%;投资20万元,新打180米深井1眼,建成高20米50吨水塔1座,铺设管道3800米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投资15万元,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新安装60盏,投资1.5万元,整修生产路4条2000米。   

文家村

  文家村位于沣河西岸,北邻世纪大道,南沿阳光大道,位于棉吴路以东,西宝高速以南,与郭村隔路相望,依道伴水、得天独厚、人杰地灵,全村6个村民小组,380户人家,1438口人,耕地面积800亩,党支部、村委会领导班子10人,0党员50名,村上经济来源以企业加工、种植蔬菜为主,文家村韭菜曾盛名省府,是秦都区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历史沿革    文家村名。曾名西小张,文家村以文姓居多而得名,由名朝万历年延续至今,清代沿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文家村属南乡七票在郭里。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对全县行政区划作了大整编,文家村属第二区南张乡,1962年区划调整时,划归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东方红大队,1972年恢复文家村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后来撤镇建办,规划钓台办领导。   经济发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村上抓住机遇,引导村民发家致富,先后建立了造纸厂、面粉厂、扎钢厂、新打机井7眼,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硬化道路10公里、街街安装路灯、电话,下水管道、有线电视家家通,整修生产道路1.5公里;建成1800平方米群众文化、娱乐、健身广场;并建有党员活动室、两委办公室、图书馆、老年活动室;修建门前花坊800平方米、绿化树木5000棵;三座垃圾台、粉刷街道墙壁7000平方米,村上曾荣获“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先进村”、”优秀党支部”、“平安村”和“计划生育先进村”的光荣称号,村街道、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电力、电讯通畅。   名人逸事    文家村先后为国家输送优秀地县级领导文孝义、文亨通两人;九大代表文孝通以及研究生大学生36人,为咸阳解放做出贡献的张长义烈士。   

马家寨村

  马家寨村座落于咸户路西,四至:东靠西张村,南靠王道村,西靠渭河,北靠曹家寨、马家寨辖13个生产组,土地2600亩,700户人,3200口人。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主产:粮食、蔬菜,养殖,其中养殖大户14家。个体商户11家,人均收入4300元,并且街道全部水泥硬化,电力、电汛通畅。   历史沿革    一九四九年迎来了伟大的中国0,马家寨和全国人民一样得到了解放,在党的领导下, 响应号召,组织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化从此走向了光明,过上了自己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   经济发展    国家政策开放后,村民发挥各自优势,各尽所能,抓经济,搞收入,99%农户盖上了新楼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思想不断在更新,农村的变化和城市差距大大缩短,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村容变化了,显示了党在农村贯彻政策的正确性。   

西张一村

  钓台办西张一村位于咸阳市南郊,北临西宝高速公里,西接咸户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钓台办面积较大的一个村。全村共738户,3401人,耕地面积3200亩,其中粮食1200亩,蔬菜2000亩(蔬菜大棚760个,中棚、小棚1300多个),全村共有党员105人,两委会班子健全,比较团结。   历史沿革    西张一村原来是西张大队第三生产小队,小队名称为西张村,因村址位于西汉周亚夫细柳营西帐而得名,后分化出西张一村。属清代5卫7票中的河南里。1966年0期间称红旗大队,1972年恢复西张一村旧称,1982年国家体制改革,取消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体制,秦都区命名我队为西张一村,因为在西张一寸以东有个西张二村,为了便于区别,所以我村命名为西张一村。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镇的一个行政村至今。是钓台镇的机关驻地。改革开放以来,   人文特色    我村人文特色,生活方式与关中大致一样,因为同属关中人,以前大部分住的是土窑洞和一边倒的破瓦房,俗名叫沙子房,人们喜欢吃面食和油泼辣子,穿的是粗布(手工布)的开襟和大襟衣服,大档裤子,现已和城市人一样,穿的是西服,夹克等流行服式,住的是平房和楼房。   产业特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以粮棉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实行了责任田。村民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一部分人发展养殖如猪场等,另一部分人打工,做小生意等,村民有一小部分在养猪,其余的村民都在打工,做小生意,搞运输,但村民们主要都是靠做生意、出租房屋维持生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村上抢抓机遇,引领村民发家致富,新增机井两口,水塔一座,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硬化道路长达4公里,下水管道化,安装了路灯,有线电视,各村门前有小花园,村上建起了健身广场,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图书室,治安室等,三分之二的群众和家庭配有电话、手机、电脑、电动车等。   民俗风情    我村有一个庙,村里年老的人平时烧香恭奉,农历的正月初九为村里的庙会,庙会的那一天村民们都去烧香,有时候连唱大戏,在每一年度的元宵节时村里的人们敲锣打鼓,秧歌,旱船,大头娃等搞一些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我们村还有一个红、白理事会,成员是村干部,村里有红事或白事时,由红白理事会操办料理。   

郭村

  郭村位于棉吴路以西,北依西宝高速公路。耕地面积3100亩,辖4个村民小组,701户,3210人,以种植蔬菜和外出务工为主,全村蔬菜面积600亩,各类大棚140座,蔬菜种植精细化程度特别高,   历史沿革    秦都区钓台办郭村考证,咸阳古迹图中,有郭寨含义,因西汉时在此建立郭邨寨,清代明万历年间郭村属南乡在郭里,因郭姓人居住该村,更名为郭村,随着时代变迁,历史人们都已聚族而居,世代相传至今,定居者以姜、王两姓为主,部分迁移者也加入居住本村构成现在的郭村。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划归为沣桥乡第五保,1962年区划调整时,划归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反修大队,1972年恢复郭村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合乡并镇并入钓台镇。   积极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以粮为主,文化革命和四清运动大部分人居住的是土坯房,一边到的破瓦房,穿的是粗布和大襟衣服、大档裤子,使村子经济停歇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村上实行了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经济才有所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导下,现任村委会主任姜军利,原支部书记王来强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狠抓机遇,村民先后建起了日光大棚,部分村民做生意、搞运输为家庭收入,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下水管道,2006年村中棉吴路硬化道路3公里,2007年村中通路10公里,安上了路灯、建水塔1座,村上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治安室,2008年引进了中国人民银行重点库项目,人年均纯收入2100元。村街道、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电力、电讯通畅。   

钓鱼台村

  钓鱼台村位于咸阳市南郊,北连市区,西临渭河,东靠咸户路,南依西宝高速路。耕地面积1076亩,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1209人,以种植蔬菜为主,村办企业5家,从业人员8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700元,砖混结构住房比重98%,04年筹建咸阳三号桥该村1/3被拆迁。   历史沿革    因村址位于姜太公吕尚钓鱼台旁而得名,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对全县行政区划作了大整编,钓鱼台最早属第二区西羊乡。1966年0期间称团结大队,1972年恢复钓鱼台村旧称,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街道办的一个行政村至今。   经济发展    随着西咸新区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该村已有20户群众,搬进安置新区,实现就业形成的转变,村民主要以蔬菜、物流、和房屋出租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建房面积逾2万平米,村内租住外来人口逾五千人,三眼人饮深井和三座各50吨水塔为村民及用户提供人饮用水,总容量1000KVA的三台变压器提供电力保障,农民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房屋及门面房出租,其次为外出劳工和做生意收入,农业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左右,因此村两委会工作性质已由原来的管理型转变为现在的服务型。   村政建设    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村上抢抓机遇,为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硬化道路长达4公里,下水管道化,安装了路灯,有线电视,各村门前有小花园,村上建起了健身广场,党员活动室,村委会办公室,图书室,治安室等,三分之二的群众和家庭配有电话、手机、电脑、电动车等。村街道、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实现了路通、电通、电话通。   

王道村

  秦都区钓台办王道村,位于位处钓台办的中心地带,咸户公路穿中而过,北接西张村,南靠古沙河,现有耕地面积2972亩,辖13个村民小组,630户,2605口人,据该村老人讲因村址位于唐太宗勅修的弘济院对面,故名王对村,后因在此地设立管账,群众称誉更名王道村。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年国民政府对全县行政区划做了大整编,王道村最早属于第二区王对乡。1966年0期间称永红大队,1972年恢复王道村旧称,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镇的一个行政村至今。   人文特色   王道村村民风淳朴,待人热情,勤劳朴实,生活方式与关中大致一样,因为同属关中人,以前大部分住的是土瓦房,现在90%以上的人都住上了楼板房,人们喜欢吃面食和油泼辣子,穿的是粗布(手工布)的开襟和大襟衣服,大档裤子,现在生活条件的好转,已和城市人没有什么的区别一样,也穿西服、夹克等流行服式;同时王道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村男女老少70%以上都能走高跷,王道的高跷锣鼓队曾多次参加过全市的正月十五庆元宵佳节了社火大赛。   产业特点   解放后该村以种植棉花、玉米、小麦为主,土地承包到户后,村民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改革开放后,村上群众主要种植西瓜、香瓜等瓜果,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该村大部分村民多以蔬菜种植为主,主要以西红柿、黄瓜、白菜、萝卜、青菜登陆地菜为主药品中,2000年以后,全村以种植大中棚蔬菜、玉米、小麦为主要经济来源,2009年村上引进了苗木花卉花种植,现有企业5个,完成年产值7300万元。并依托咸户公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村街道门店林立,村街道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电力、电讯通畅,其余人外出务工,人年均纯收入4000余元。   民俗风情   据老人讲,王道村是“咸长八社”之一,八社在观音山建庙一座,每年夏季村民定期到山朝拜,并塑观音像一樽八社轮流供奉,每年历正月十八轮流接像热闹异常轰动咸长同时该村群众非常爱“热闹”,从解放前一直沿袭至今逢年过节,人们敲锣打鼓,举办秧歌,旱船,大头娃、秧歌、高跷等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来庆祝。   

和兴堡村

  和兴堡共有耕地1572亩,辖4个村民小组,316户,1367口人,人均年纯收入5216元。该村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圈猪存栏800头,年产小麦、玉米180万公斤。   历史沿革    和兴堡村位于古沙河北岸,西临曹家滩村,东与西屯相连,东北侧靠王道村。因村址位于沙、泥、渭三河渡口之旁,靠河兴业,故名为河兴堡,民国初更名为和兴堡,属钓台乡第五保,1966年0期间称红星大队,1972年恢复和兴堡村旧称,延续至1997年撤乡建镇,属钓台街道办的一个行政村至今。   经济发展    随着近年来收入的提高,和兴堡村农民消费发生根本改变。全村90%以上居民将原来的旧房改造成为了二层、三层的楼房,室内装饰也要求体现个性而不一味的追求富丽堂皇。80年代全村的交通工具普遍为自行车,现在全村有150辆摩托车,各类汽车43辆,其中轿车24辆。全村电话普及率达到93%,手机1115只,家用电脑93台,有150户家庭购置了家庭影院。全村每年平均有200多人自费去外地旅游。   村政建设    村部建设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造了村部楼,设有村委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电脑房、档案室、图书馆等。2003年村委会为水利排灌、交通运输创造了条件,实现了河网化。道路、桥梁1997年以来,村委先后投入资金70万元,修筑水泥路15公里,通到各个组。2001年起该村对负荷较重的桥梁进行改建翻修,使之可通行大型运输车。   

东张村

  东张村位于钓台镇腹地,西临西张一村,东接八里庄,北至九子滩十字,南到梁家庄。现有1100户人口,总人数4360人。土地面积5000多亩辖13个村民小组,一个党总支下设5个支部,现有党员103人,村民代表70人,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于蔬菜种植,现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核心地带。   历史沿革   东张村因村址位于西汉周亚夫细柳营东帐故址,故名东张村。清代延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东张村属南乡七票。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东张村属钓台乡第一保,是钓台乡机关驻地。1961年区划调整时划为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东升大队,1972年恢复东张村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合乡并镇并入钓台镇。村由晏家、吴家、朱家、师家、武家五个自然村组成。   人文特色   本村人文特色:生活方式与关中大致一样,人称河南人(渭河南边人),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前大部分住的是土墙大瓦房和偏厦房,人们喜欢吃面食和油泼辣子;穿的是粗布开襟和大襟衣服大裆裤子。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现在的东张村人因地处城市近郊,生活和城里人接近,住的是砖楼板结构的楼房,穿的是西服、夹克等流行服饰。   产业特点   在改革开放以前,村产业以粮棉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引导和支持下产业转变为以蔬菜种植为主。我村辣子驰名中外,大量出口,增加了群众的收入。1994年起,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日光大棚,群众收入明显提高。近几年来日光大棚已达1000多亩,西红柿、黄瓜等反季节蔬菜以成为村的主导产业,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民俗风情   我村一年有两次古会,农历正月十一灯笼会,七月初十的蒸馍会。灯笼会适逢传统佳节春节,好热闹的群众敲锣打鼓、扭秧歌、耍大头娃等各项娱乐活动;蒸馍会过会那天亲戚朋友互相走访问候,联络情谊。蒸馍会缘起亲朋好友关心夏粮收成产生的,关注亲戚老人身体健康、儿女婚嫁等情况,为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产生了很大的作用,当今这两会---良好风俗还在发展进步。   

曹家寨村

  曹家寨。位于咸阳市以南,西临渭河东靠咸户路,北于咸阳市区相连,南接长安、户县。村现有人口550户、人口为1400人。8个村民小组,耕地1581亩,人均耕地0.67亩。。全村以种植蔬菜为主,蔬菜面积1103亩,蔬菜大棚205座,人年均纯收入5680元   历史沿革   因曹姓人口较多而得名,属清代5卫7票中的南乡后卫。1966年0期间称向阳大队。1972年恢复曹家寨旧称,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镇的一个行政村至今。   自然环境   该村地处西咸新区城乡结合部,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空气清新,无污染,环境优美。   经济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在上级党政部门支持下村上建起水塔两座,使全村吃上了自来水,先后使全村道路得到硬化,村上排水畅通,2008年村民年收入当时为4378元。防盗视频监控、电脑,各种健身设施齐全,村民每户装有数字电视,百分之八十以上户有电脑,大、中、小工程机械60余台、私家车50余辆,三分之二家庭有摩托车、电动车。   村政建设   该村先后投资50万元,硬化村街道3条共6000平方米,使全村街道硬化率达到100%;投资60万元,2006年打180米深井1眼,建成高20米50吨水塔1座,铺设管道3800米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投资15万元,修建了面积300平方米文化娱乐及办公为一体的两委会办公室;投资15万元,对全村低压线路进行改造,新安装60盏,投资1.5万元,整修生产路4条2000米。 新建垃圾池2座,并每天进行清运,充分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资村

  秦都区钓台资村属原咸阳以南较为偏远的一个村庄。渭、沣沙河分别由东北南约五公里外绕过,与户县近邻和长安界址,当今的咸户公路由村西穿越而过。全村500户、2000多人,耕地近2000亩,村民以张、权、荆姓氏较多,产业以生产粮食为主。   历史沿革   相传村址建于西汉周亚夫细柳营给养故址,宋代称资川里,清初更名资村,民国二十三年国民政府在全国推行保甲制度,资村属钓台乡第四保,1966年0期间称兴无大队,1972年恢复资村旧称,延续至今。全村以种粮食和外出打工为主,2000年外出打工人员300人次,玉米、小麦年产量90万公斤。村级道路平整,村街道、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电力、电讯通畅。   名人轶事   清末民初期间,由于社会治安混乱,资村土匪出没平常,村落四周用黄土筑起了高高的土墙,沿街村头建起四座宏伟壮观的护村门楼,夜闭昼开四通八达,村民出行增强安全感,特别是与荆家堡的中间地段在八百年前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德惠寺”寺院,一年四季香火常明,人们向它祈福求生,寺院中矗立着一棵方圆百里而少有的“参天松柏”村民们在出行百里之外时,眺望着自己村里象征的松影,不时将会从精神上带来无比的安慰和自豪。   人文风俗   解放前,资村人也饱经封建时“三座大山”压迫,官方的税赋、拉丁以及富户的压迫、剥削。同时,也常常遭受自然洪涝的灾害,在当时生活现实中德“三多”即:沿街担担做小生意人多;常年给人做长工、不识字的文盲多;其次为了日常生计人与人之间吵架闹仗和旱、涝等自然灾害多;另有“沙”土地象样的房屋,高脚牲口以及大型农具少;在校安分上学读书(全村无一名正牌大学生)的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能够得以保证的户数少,这个“三多”的总结是当时资村的真实写照,成为咸阳有名的“穷资村”。   经济特色   1949年解放以后,资村人翻身做主,1957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由合作社过渡人民公社,走上了集体经济道路;由原来的五个生产队演变为改革开放以后今天的九个村民小组。在八十年代之前,村上的“两委会”班子中德荆志荣、权克明等老一辈的公而忘私,事事为群众着想的老干部带头人为改变资村的穷困面貌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了土地连户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也给资村人带来了经济飞跃发展的可喜局面,群众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大有改变。家家自来水、户户楼板放、条条道路平坦硬化、晚间街道路灯通明;西、北两条出村道路四通八达,水利、电力生产道路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地改善和变化,多数村民和家庭配有电话、手机、电脑、电动车也很普遍,年内又增置了百辆私家小汽车,村民的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也在增强,全村存半百以上的本科大学生中有研究生3名,博士生2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南北季村

  南北季村有村民339户,人口1280人,土地面积800余亩。两委会班子共7人,村民代表21人,党员25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认种菜和外出打工为主,兼有部分作小企业和生意的。   历史沿革   南北季村,原名季家村,以季姓人居多而得名,后因居民增多分南北居住,称南北季。清代沿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南北季属南乡七票在郭里。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为沣桥乡第六保,1962年区划调整属沣西公社,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根据秦都区合乡并镇相关精神并入钓台镇。现共有三个村民小组,北季村为第一、第二村民小组,南季村为第三村民小组,北季村认朱姓、张姓、代姓为主,南季村认张姓、吴姓为主,另附认其它杂姓村民户。北季村因2004年统一大道从村中间穿过,将村子分为两半,大道北边为第一村民小组,大道南边为第二村民小组。   人文特色   我村人文特色,生活方式与关中大致相同,在旧社会,人民居住条件很差,大都住的是泥棚,老人们流下来的歌谣就有:北季村房上没白,南季村槽里没马,解放后,人们逐渐住上了瓦房,改革开放以后,家家都住上了两层、三层的楼房。早些年,人们吃的主要是玉米糁子,玉米面搅团,麦子很少,穿的以自织粗布为主。现在已和城市人一样,吃的是白米细面,穿的是时尚服装。   产业特色   计划经济时代,我村以种粮棉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引进蔬菜种植,1996年,又兴建蔬菜日光大棚,1998年第一小组又引进外来客户种植香菇大棚20余苗。此时,已形成以种植蔬菜、日光大棚为主,以种粮为副的农业生产格局。2006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征用了我村二且的绝大多数土地,2010年土地地储备中心又征用了一组多半土地。一、二组失地村民此后以打工作生意为主,兼有部分房屋出租,三组村民仍以大面积种菜为生。尤其是秋窝笋,远近闻名。   民俗风情   我村三个村民小组有三个庙,村里的老年人平时烧香,分别供奉的是龙王、岳王和地母娘娘塑象。每逢农历十月十八日庙会,村民们敲锣打鼓、扭秧歌、唱秦腔,搞一些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我们村还有老年协会,平时老人们都在老年活动中心玩麻将、下象棋、耍纸牌、唱秦腔,其乐熔融。   

李家庄村

  李家庄,位于西宝高速公路以南,陈梁路以东的三角区。现有辖4个村民小组,201户, 1159人,耕地面积400多亩,两委会班子共7人。村民代表16人,党员24人,2003年相继引进了亮家乐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和服装学院,村上主要经济来源是租赁土地和租赁房,村民以租房、打工、做小生意,搞运输等为家庭收入。   历史沿革      李家庄清代延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李家庄属南乡河南里。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李家庄属钓台乡第一保。1961年区划调整时划归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永红大队,1972年恢复李家庄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合乡并镇并入钓台镇。   人文特色   我村人文特色,生活方式和观众大致一样,因为同属关中人,以前大部分住的是一边倒的破瓦房,俗名叫“沙子房”,人们喜欢吃面食和油泼辣子,穿的是粗布(手工布)的开襟衣服,大档裤子,现已和城市人一样,穿的是西服、夹克等流行服饰,住的是平房和楼房。   产业特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是以粮食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在1982年实行了责任田。农民在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外,一部分人发展养殖如猪场等。另一部分人打工、做小生意。2001年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招商引资的需要,经村民同意:陕西服装学院,步长国际商贸学院征用我村土地,从此,村民摆脱种地为主的单一状态,开始打工、做小生意、搞运输等副业。现阶段,房屋出租也是村民的一大经济来源。   民俗风情   村里有座庙,叫老爷庙,村里年老的人平时烧香供奉。农历十一月十三为村里的庙会,那天,村里连唱大戏,村民们去烧香祈求平安吉祥。每年一度的元宵佳节,村里热闹非凡,锣鼓队、秧歌、汗船、大头娃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同时,村里还有由村干部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家里有红、白事时,理事会会协助操办料理,方便了村民。   

东江渡村

  东江渡村位于咸阳市西南角,现有耕地面积1863亩, 290户,人口1224人,土地面积1863亩,六小生产组,两委会班子5人,村民代表13,党员40人,村民90%以上为姓郭、 子、王、史、李,姓穆很少,村民以农为业为主。招商引资工作突出辖区现有企业6家,劳务经济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占全村人口1/3,是秦都区第四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人年均纯收入4900元。村街道、出村路全部水泥硬化。街道安置路灯,电力、电讯通畅。   历史沿革   东江渡,位于咸阳市西南角。因村址建于渭河故道旁,居民以摆渡为业,故名摆渡村,后分东、西江渡,以方位得名东江渡。1966年期间称东风大队,1972年恢复东江渡旧称,延续至今,而后将南米村并入东江渡,合称东江渡村。   人文特色   村民属关中人生活方式,住房原来为土木“庵间”或“夏子”房,平常吃面吃馍,喜欢吃油泼辣子,过年(辣)节吃“哨子面”待客,穿着朴实,以粗布为主。现在家家住楼房,从穿西服、夹克,电视、电脑、冰箱、太阳能比比皆是。大学生、高中生普及率提高,村民文化层次增强。   民俗风情   村民属典型的关中风俗,农历四月初八是沿续多年的古庙“娘娘庙”会,女儿女婿走娘家看“忙”,庙里香火不断,热闹非凡。一年一度的七月十五古会,更是隆重,全部亲威,团坐畅谈,欢乐至及。过年庆元宵,敲锣打鼓、高跷、旱船红红火火。改革开放后,村上成立红、白理事会,婚丧嫁取,移风易俗,隆重热闹。   产业特点   村民以粮为主。改革开放,责任田到户,除了种好地外,出外打工,外出务工人员达全村人口1/3;成立多个基建队,创建蔬菜蘑菇大棚,发展养殖业。招商引资工作突出,现有大企业6家,中、小企业,如加油站、沣西粮站收购点、化肥经营、超市、餐饮等十几家。这(餐)此产业有力促使了村民经济的发展。   

马家庄村

  马家庄。位于梁家庄南1.5公里,现在村里有172户人家,人口770人,2个村民小组,两委会班子5人,村民代表10人,党员19人,耕地面积900亩,以种植蔬菜为主。蔬菜面积704亩,人年均纯收入4107元。   历史沿革    马家庄以张姓为多数,其余是王姓,贾姓、刘姓、后又加入了陈姓、郑姓及冯姓。而马姓人数虽在当时最少,但由于马姓迁居为最早,故村名为马家庄。清代沿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马家庄属南乡七票,安谷里右卫。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为沣桥乡第六保。1962年区划调整属沣西公社,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合乡并镇并入钓台镇。解放前村里仅有30户人家,人口不足300人,村周围被芦苇(沼泽地包围)。解放后由于0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沼泽地变为可耕地。   人文特色    生活方式与关中大致相同,吃主要以面食为主,住的是平房,楼房。责任田改变了吃大锅饭。1982年实行了责任田,大大的增加了人们的干劲,学会了好多技能,现在我村就有20多名高级土建工,人们生活都丰衣足食。   

吴家庄村

  吴家庄村位于钓台街道办东南部,东邻沣河,南接长安,是全区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全村共有2个村民小组,175户、830人、两委会班子共5人。党员18人,耕地面积829亩,主要以蔬菜种植和种子繁育为主,人均年收入8500元。   历史沿革    吴家庄村位于八里庄南1.5公里,以吴姓人居住多而得名,清代沿袭明代乡里之外,又设5卫7票,吴家庄属南乡七票安谷里右卫。民国二十八年联保合并为沣桥乡第六保,1962年区划调整属沣西公社。1966年0期间称新立大队,1972年恢复吴家庄旧称,延续至2001年11月为沣西镇的一个行政村,遂根据秦都区合乡并镇相关精神并入钓台镇。   产业特点    吴家庄村主导产业以大、中棚蔬菜种植为主,为实现规模化发展,村上除积极保护个体种植外,还将闲置的20亩承包地收回,作为发展精优蔬菜重点开发项目基地,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张壮大,目前全村有3/4的土地发展精优蔬菜温室大棚,蔬菜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品牌。   经济发展    吴家庄村位于咸阳市最南端,与西安市长安区相接,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薄弱,全村三条主街道一条出村路都是土路,遇着下雨天村街道就变成了“泥水河”。 1954年成立了初级合作社, 1958年成立了人民公社,走上了集体经济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山中全会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村上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1986年村上建立党支部村委会,经济有所发展,2005年初党中央发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镇村两级积极响应党的政策,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扶持力度,镇政府一次性拿出40多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的利民、富民政策。吴家庄群众迅速掀起了发展温室大棚的热潮,仅百亩连片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就新建了4处。不到半年,温室大(中)棚就占去了全村的三分之二,蔬菜很快成为吴家庄村的主导产业,蔬菜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张壮大,过去打零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村种菜或参与贩运,全村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达到了8500余元。   村政建设    2004年采取“集体铺底子,群众上面子”的办法,仅两个月全村实现了村街道和出村路硬质化,还为村上新打了一眼深水井。2007年村上成为秦都区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村上先后修建了村两委会办公楼,和占地5000平方米的村民娱乐广场,增设3套体育健身器材;他们组织群众粉刷墙壁;为村民入户路铺设彩砖;购黄杨、种草皮、栽柿树、砌道沿,绕村沿路建设绿化带;采取“集体贴一部分,群众拿一部分”的办法为全村60%的村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同时利用村中心街道两边的墙面开辟了传统美德、致富经验、种植技术、基本国策等6项专栏,建成文化一条街。2008年全市新农村建设现场观摩会在该村举行,咸阳市四大班子领导一同观摩。   名人逸事    吴家庄村是革命烈士吴四女的家乡。吴巨才、吴四女父子二人1932年被反动派杀害时,地下党曾计划劫持刑场,吴四女就义前英勇悲壮高唱“斩单同”,在老咸阳四邻八乡影响巨大,至今在咸阳、长安、户县三县群众中仍广为流传。   

西张二村

  西张二,位于咸阳市以南,东靠咸户路,西依渭水,北靠西宝高速公路,南与马家寨村相连,距咸阳市中心4公里,居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西端,辖5个自然村,包含十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798亩,占地总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总人口5350人。是钓台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全村以种植蔬菜、发展村办企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现有村办企业4个。先后引进了西张村加油站、辉煌电子厂、垃圾发电厂等一大批企业。   历史沿革    原与西张一村合称西张村,因村址位于西汉周亚夫细柳营西帐而得名,后分化出西张二村。属清代5卫7票中的河南里。1966年0期间称红卫大队,1972年恢复西张二村旧称,延续至1997年8月14日撤乡建镇,属钓台镇的一个行政村至今。是原钓台镇的机关驻地。目前,西张二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咸户公路从村中穿过,带动商业经济的发展,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商业、教育、卫生服务到位,网络信息设备完善,经济开发势头旺盛,人力资源大有潜力,在管理和建设方面涌现出了大批人才。   产业经济    西张二村以种植大棚蔬菜为主,粮油作物为辅,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业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积极实施家家富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目前,已形成了以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农业。将富余人员组织培训学习,形成技能,走向市场,创收致富。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优化农业结构,加强村务管理,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已成为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的工作重点。村上现有完全小学一所,服务于辖区五个自然村,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截止2011年,近百人考上了高等院校,其中有研究生20多人、博士生3人。现有合作医疗卫生室2所,乡村医生2人,服务于辖区百姓,2009年创建合格卫生室,经区卫生局验收合格达标。   


曹家滩村特产大全




曹家滩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