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白银 >> 靖远县

靖远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靖远县谷歌卫星地图)


靖远县简介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靖远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其中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俗称“北八乡”。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
  靖远县区位图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县内有多处名胜古迹:有古老的永和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庙洼山遗坟;有隋唐时期的寺儿湾石窟、北魏时期的法泉寺石窟等古老石窟艺术宝库,有春秋时代游牧民族的艺术杰作吴家川岩画;有永安堡、三角城等多处古城堡遗址;有钟鼓楼、乌兰山等许多古建筑群体;有红军西征强渡黄河的虎豹口等一批革命遗址和近代名人故居墓葬。 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雪山寺、鹿鸣园以及黄河之上的铁桥、吊桥、水车等旅游胜地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美在粗犷,美在自然。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哈思山脉-泰和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5809平方公里 620421 730900 0943 查看 靖远县谷歌卫星地图

靖远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北湾镇 约3.91万人 270.35平方公里 金山村 天字村 高崖村 古城村 北湾村 泰安村 中堡村 新坪村 富坪村 查看 北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东湾镇 约4.5万人 229.3平方公里 银三角社区 滋泥水村 三合村 大坝村 砂梁村 杨柳村 瓜园村 南头村 东湾村 红柳村 查看 东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乌兰镇 约6.54万人 327.7平方公里 东街社区 西路社区 西街社区 东关社区 二七九社区 铁路新村社区 罗家湾社区 西关社区 新城社区 东坪村 城关村 西关村 东关村 二十里铺村 西滩村 烟洞村 红咀村 河靖村 营防村 查看 乌兰镇谷歌卫星地图
刘川镇 约2.16万人 422平方公里 南川村 英咀村 来窑村 张滩村 涝坝湾村 金川村 罗庄村 赵淌村 南山尾村 范窑村 查看 刘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北滩镇 0 565.3平方公里 宝泉村 粮窑村 东宁村 乱腰村 花岘村 甜水村 芦沟村 北山村 中滩村 独山村 南滩村 刘梁村 红丰村 景滩村 小红沟村 杜寨村 大红沟村 东滩村 查看 北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五合镇 约3.26万人 340.2平方公里 杨寺村 大湾村 许眷村 尚书淌村 白崖河村 板尾村 朱寨柯村 白塔村 二道渠村 白茨林村 贾寨柯村 野马涝村 田窝村 刘寨柯村 查看 五合镇谷歌卫星地图
大芦镇 0 375平方公里 野糜村 常塬村 周湾村 大塬村 刘沟村 中砂沟村 大芦村 庄口村 小芦村 查看 大芦镇谷歌卫星地图
糜滩镇 约2.46万人 153.15平方公里 下滩村 独石村 碾湾村 官路村 前进村 胜利村 文化村 武家大川村 查看 糜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高湾镇 0 590平方公里 三百户村 白崖村 砂河村 笠山村 贾崖村 文崖村 马寨村 住寨村 三场村 葛淌村 高崖村 二百户村 查看 高湾镇谷歌卫星地图
平堡镇 0 42.1平方公里 金园村 金峡村 平堡村 蒋滩村 查看 平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东升镇 约2.2万人 309.3平方公里 唐庄村 东升村 红湾村 上淌村 保安村 小塬村 柴辛村 新寨村 新联村 东兴村 查看 东升镇谷歌卫星地图
双龙镇 约7700人 182.1平方公里 北城村 永和村 黄坪村 城川村 双龙村 碾沟村 义和村 仁和村 查看 双龙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滩镇 约2.27万人 258平方公里 圈湾村 中一村 中二村 联合村 新田村 朝阳村 吴湾村 查看 三滩镇谷歌卫星地图
兴隆乡 0 160平方公里 营坪村 新民村 腰站村 怀星村 小川村 川口村 马尾村 大庙村 查看 兴隆乡谷歌卫星地图
石门乡 约1.81万人 414.7平方公里

----

查看 石门乡谷歌卫星地图
靖安乡 约1.4万人 297.3平方公里 靖坪村 新城村 陆合村 五星村 新合村 三星村 开龙村 新丰村 查看 靖安乡谷歌卫星地图
永新乡 约1.27万人 360平方公里 砂河村 九队村 松柏村 二队村 卧牛村 永新村 新泉村 青杨村 旱沟村 水沟村 圈湾村 查看 永新乡谷歌卫星地图
若笠乡 约1.6万人 ·靖远县旅游·靖远县特产·靖远县十大特产·靖远县十景·靖远县 四岘村 米塬村 双和村 升阳村 皮袋湾村 若笠村 郭湾村 中塬村 曹岘村 牛庄村 周扬村 查看 若笠乡谷歌卫星地图

靖远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白银区

    白银市白银区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腹地,是白银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和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素以“铜城”闻名遐迩。区域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现辖强湾、武川2乡、王岘、四龙、水川3镇和人民路、公园路、工农路、四龙路、纺织路5街道,有45个行政村,31个社区,总人口27.78万人。   辖区内大中型企业20多家,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年生产能力30多万吨,占全省的一半左右。银光化学工业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TDI生产厂家,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甘肃稀土公司年产氯化稀土近3万吨,居亚洲之首。特别是2002年7月开发建设的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已入驻26个项目(包括4个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化项目、3个国家发改委示范工程项目),其中白银扎布耶锂业的盐湖卤水提锂技术和碳酸锂纯度99.4%的先进水平填补了我国空白,北专家称为我国锂工业的希望。目前,产业园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及非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化工及精细化工、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加工制造业等五大产业群。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正在成为中科院科研成果的转化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载体,对外开放的模范窗口,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一颗明珠。   经济社会   近年来,白银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壮大园区经济,培育特色经济,主攻民营经济,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强城乡融合度,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惠及改革发展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力争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一个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科技兴业、工业立区,服务城市、致富农村,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按照“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人为本,加快发展,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白银;以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载体,发挥科技优势,培育接续产业,努力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提升工业,优化农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体系;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城乡联动、产业联动、内外联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契机,对接大兰州,融入都市圈,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   “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现代城市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并向宽裕型小康迈进。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达到124亿元以上;大口径预算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超过12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超过4686元。   观光旅游   白银区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黄河之滨,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和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打造黄河品牌旅游。。在境内长达40公里的黄河沿线上,黄河风情、田园风光、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目前已开发的旅游景点有:水川镇大峡沿黄风景旅游区(有十几个景点)、大峡库区、大峡电厂(爱国主义基地)、水川重坪园艺场农业观光、四龙北坪农业观光、四龙剪金山,四龙度假村、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人民广场等。进一步开发的景点有四龙黄河航运码头,配套乌金峡水电站建设旅游景点,白银公司露天矿爆破奇观(拟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川乡红砂岘西路红军战役红色遗址等与之相连的其他景点。   农业发展   力足城郊型农业的特点,加快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突出建好“两个园区”,舞好“四个龙头”,形成了以日光温室蔬菜和果品为主,肉、蛋、奶和种子、花卉等多业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新格局。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了水川重坪、四龙北坪两个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重坪园区先后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北坪园区建成反季节果品基地420亩,引进的油桃、李子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以重坪和北坪为龙头,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全区日光温室面积达到2.14万亩,蔬菜总面积达到2.74万亩,总产量达到1.70亿公斤。总收入1.27亿元,仅此一项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500元以上。以白银雨润公司和良种繁育中心为龙头,辐射千家万户发展畜牧养殖业,全区肉类总产量达到576万公斤;以双牛乳业公司为龙头,建设水川蒋家湾和王岘奶牛养殖基地,奶产量达到280万公斤;以金穗种业为龙头,建成玉米制种基地1820亩。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1.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10亿元,年均增长7.98%。   自然地理   白银区位于甘肃中部、白银市西部,黄河上游中段,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6°14′38″至36°47′29″、东经103°54′24″至104°24′55″之间。西与兰州市皋兰县接壤;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乡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望;东与靖远县刘川乡毗邻;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为界。辖区东西长约47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1372平方公里。地处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地形总趁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1946.5米。   银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荒漠气候区,总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干旱多风,降雨稀少。多年平均气温8.07℃,日极端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6℃。年均降水量198毫米,年均蒸发量1997.1毫米。太阳年均辐射量141千卡/平方厘米。累年平均大风日数51.6天。年均无霜期183.8天。   白银区是汉族聚居、少数民族散杂居的地区,有汉、回、满、蒙、土家、苗等22个民族,总人口27.78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92万人,农村人口6.86万人。除汉族以外的21个少数民族人口4817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1.73%。区内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个宗教,除道教之外,其他各教均系国际性的宗教。   境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铜、铅、锌、金、银、锰和石灰石、石英石、长石、芒硝、沸石、麦饭石等30多种。凤凰山有色金属开采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宋代。600年前的明代,白银厂采矿工人最多时达3000多人,有"日出斗金"之说。"白银"这个响亮的名字,那时已传遍整个西北。   白银区水电资源充足。黄河流经境内38公里,总装机容量180万千瓦的黄河"小三峡"工程进展顺利,其中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大峡水电总厂建成并网发电。   白银区交通极为便利。南邻兰州,北通宁夏、内蒙,西经河西走廊直达新疆,东连陇东。包兰铁路贯穿境内,3条国家级公路、2条省级公路和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白兰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市区距兰州中川机场仅70公里。    

平川区

  平川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106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730913。代码:620403。区号:0943。   行政区划   平川区辖4个街道、3个镇、4个乡:宝积路街道、电力路街道、兴平路街道、红会路街道、王家山镇、水泉镇、共和镇、宝积乡、黄峤乡、种田乡、复兴乡。   历史沿革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85]66号)恢复白银市(地级)。将靖远县的宝积镇和宝积、水泉、共和、种田、复兴等53个乡划归白银市,设立平川区。   2000年,平川区辖3个街道、1个镇、7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8642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宝积路街道 47311 电力路街道 10416 红会路街道 22607 王家山镇 16187 水泉乡 11277 陡城乡 20429 宝积乡 12361 共和乡 18478 黄峤乡 12165 种田乡 8054 复兴乡 7143    资源环境   【气候环境】本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心地带,深居内陆,远离海洋,东北有六盘山、东南有秦岭作屏障,因而降雨量少,气候较干燥,纯属干旱少雨的大陆性季节气候。年平均温度为8.2C,最高年均温度9.8C,冬夏温差较大。平均年降水量250毫米,蒸发量为1700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2691小时,无霜期平均为143天,最长达170天。其总的特点是:光热资源丰富,气温日差较大,降雨量少,干旱多风。   【自然资源】平川区境内资源丰富,能源充裕。境内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有金、铜、锰等,非金属矿产资源有煤炭、陶土、花岗岩、石灰石、沸石、烧胀粘土、石英石、矿泉水等。境内煤炭总储量达11.37亿吨。陶土储量达20亿吨,是西北最大的陶瓷重镇。屈吴山矿泉水是经国家地质部鉴定的优质天然矿泉水,现已开采利用。宝积乡红沙浪地热水资源丰富。耕地面积26.32万亩,宜林地71.5万亩,宜牧地131.9万亩。   正是依托平川区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位居甘肃第二的大型国有企业——靖远煤业有限公司以科技兴煤战略使企业迅猛发展。其主导产品陇上精品——晶虹煤1号、2号、3号产品,长期出口东南亚,成为目前甘肃最大的煤炭基地和主要的出口煤基地。   西北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靖远第一、第二发电公司,位于区境旱平川,为国家“七五”重点工程,是连结陕、甘、宁、青电网的主力火电厂之一。第二发电有限公司是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批准的中外合资企业。投资24亿元的靖电三期工程和投资11亿元的魏家地瓦斯发电厂目前已进入建设阶段。   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已手工烧制排水用的瓷筒,明清时期在境内的磁窑地区陶瓷业发展曾鼎盛一时。靖远陶瓷厂作为市内最大的陶瓷生产企业发展了五十年,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陶瓷生产知识和操作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有新乐雅、陇烨陶瓷等十余家民营陶瓷企业,主要产品有水晶哑光地砖和内外墙砖、日用精品陶瓷、中高档卫生洁具瓷、仿古瓷等品种。   平川区形成区内四大特色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西甜瓜产业和蔬菜产业、以繁育优质玉米种子为主的种子业,“平川蜜”西甜瓜和“乾泰”种子已远销省内外。养殖业以牛、羊、猪、鸡为主,品种繁多的小杂粮也初具产业化规模,秦芄、车前子等野生中药材和石羊、狐狸等野生动物及天然森林、草场资源丰富。二毛裘皮、黑瓜子、大枣、发菜、甘草等土特产品质优良,久负盛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历史文化   平川区有一大批文化品位极高的旅游景点,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有省、地级文化保护点15个,其中缠州城、柳州城、打拉池古城、水泉堡、王进宝墓葬、黄湾汉墓、老庄汉墓、墩墩山烽燧、福寿山石刻、红山寺石窟等文化遗迹,自然风光以缠州怀古、大浪天险、神泉玉液、红山丹霞、屈吴春嶂、崖窑地灵、迭烈揽胜、龙凤呈祥等“平川八景”最为著名。区内有省级天然林保护区——屈吴山林场。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今平川区共和镇政府驻地)胜利会师,红军会师彭总指挥部、水泉小堡子兵变战场遗址、卞家台地下党活动遗址等成为新的红色旅游景点,黄河文化生态游让人在感受厚重的平川文化同时,领略平川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   

靖远县

    靖远,中国西部一个文明古老的县份,黄河上游一方生机蓬勃的土地。她处于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位居甘肃省中部,山环水绕,地域辽阔,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自古就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必经通道,成为古丝绸之路北线重镇之一。素有“秦陇枢机”、“金城锁钥”之称谓,被誉为“陇上名邑”、“黄河明珠”。靖远县辖3个镇、15个乡:北湾镇、东湾镇、乌兰镇、平堡乡、糜滩乡、三滩乡、大芦乡、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刘川乡、高湾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若笠乡。其中兴隆乡、双龙乡、石门乡、靖安乡、五合乡、东升乡、北滩乡、永新乡俗称“北八乡”。   靖远,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她犹如华夏文明摇篮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地理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凡的气势,绚丽多姿,古朴典雅。追溯境内先民活动的踪迹,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类生存繁衍,考古发现了堡子山、红嘴子、庙洼山等多处人类生活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战国时期,靖远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遗址——吴家川岩画。战国末期为秦国领地,秦统一中国后属北地郡。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厉、鹑阴县,肇启靖远两千一百多年的县级行政建制历史。元鼎五年,汉武帝西行巡游到达祖厉县,临黄河而返。南北朝时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会师于祖厉县,欣然置为会州。历   靖远县区位图经隋唐宋元朝代,境内长期处于争战状态,唐末陷于吐蕃,宋代先后为西夏和金朝占领,州治多有迁徙,称谓频繁更易。明朝因边防需要,于正统二年设置靖虏卫,这里成为明王朝与北元蒙古国的军事冲突地带。清代顺治元年更名靖远卫,雍正八1年改称靖远县。此后,行政隶属关系多有改变,但县名沿用至今。   靖远,区位优越,物产丰富。她处在黄河上游古代中国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很久以前,境内森林遍布,水草丰茂,曾经是古人类理想的游牧场地。由于黄河穿境而过,雨水充沛,河谷两岸大片冲积地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条件适宜早期农耕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东汉时期,靖远地属边陲,戍卒守边,实行军垦,境内屯田成片,阡陌纵横,成为古代农业开发较早的地区。唐代贞观年间,因盛产谷物,仓储殷实,改名粟州。明代设卫后,广垦荒田,修渠引水,灌溉农业由此发端,开黄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后建成兴堡子川、刘川、三场塬三大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黄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继上马,旱地变良田,荒漠起绿洲,靖远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蔬菜、养羊两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瓜果、夏杂粮、稻米等传统产业重点开发,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大县名副其实,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农业名优特产品二十多个门类。靖远不仅是甘肃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区,被喻为“塞上小江南”,高效设施农业使反季节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享有“陇原菜乡”的誉称,而且是甘肃省重要的羔羊肉产地和集散中心,陇上佳肴“靖远羊羔肉”美味可口,成为饮誉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远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金、银、铜、铁、锰等金属矿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岭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属矿藏,近年最新勘探发现的大型坡缕石矿,品位及蕴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业以煤炭开采为主,水泥、陶瓷、农业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形成一定规模,独具地域优势。商贸流通等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民营经济快速成长,昔日“旱码头”情景再现,已跻身甘肃省个体私营经济十强县行列。   靖远,钟灵毓秀,人才济济。历史上这里曾为边塞要地,人习武艺,不惮攻杀。自东汉末年至清代初期,将才辈出,风起云涌,先后有张济、张绣、郭斌、赵率教、吴瑛、路瑛、王进宝、潘育龙、宋可进等将帅之才二十多人,精忠报国,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学风蔚然,范振绪、陈国钧、朱铭心、苏振甲、张云锦、王定元等名流贤达,层出不穷,光耀陇原。现代,靖远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地区。一九三二年,中共陕西省委派遣谢子长、焦唯炽策划领导的靖远起义,是甘肃党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领导建立的“西北抗日义勇军”,是甘肃省较早的一支革命武装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怀率领的西方野战军(红一方面军)进驻靖远,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徐向前、陈昌浩、李先念指挥红军在靖远虎豹口强渡黄河,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批靖远籍青年学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业,成为领导地方革命斗争的中坚力量,或为国捐躯,或功勋卓著。先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世代靖远儿女,奋发努力,自强不息。   县内有多处名胜古迹:有古老的永和遗址;有新石器时代的庙洼山遗坟;有隋唐时期的寺儿湾石窟、北魏时期的法泉寺石窟等古老石窟艺术宝库,有春秋时代游牧民族的艺术杰作吴家川岩画;有永安堡、三角城等多处古城堡遗址;有钟鼓楼、乌兰山等许多古建筑群体;有红军西征强渡黄河的虎豹口等一批革命遗址和近代名人故居墓葬。 乌兰山、哈思山、屈吴山、法泉寺、雪山寺、鹿鸣园以及黄河之上的铁桥、吊桥、水车等旅游胜地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美在粗犷,美在自然。   乾坤震荡,沧海桑田。经历悠悠岁月的风雨洗礼,走过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里程,古老质朴的靖远,从凝重的历史陈迹中一步步走向现代的辉煌,恰似点缀在华夏文明天际上一颗耀眼的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哈思山脉-泰和山   哈思山位于靖远县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群峰巍峨,山峦逶迤,气势磅礴,雄伟壮丽。它北临黄河,南连兴堡子川,绵延百余里,俨然一道天然屏障,横峙祖国西北大地。在其支脉松山、太和山、大峁槐山之上,履盖着大面积茂密的原始森林,驻足远眺,但见郁郁葱葱,景致绰约,仿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突兀眼前,诱人遐思,令人神往。若身临其境,只见古树参天,灌木丛生,苍松翠柏,挺拔俊秀,清风袭来,林涛阵阵。哈思山林区不仅是县境内稀有的原始森林景观,也是甘肃省面积较大的水源涵养林,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自汉武帝时代起,著名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宁夏进入甘肃靖远境内,曾穿越哈思山西渡黄河,进入河西走廊。历史上有名的北卜、大口子、小口子等黄河古渡口,以及闻名于时的古驿站哈思堡就在其北麓。这里发现了为数不少的汉唐墓葬,保存有唐代古城、明代长城及烽燧等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哈思,是蒙古语“玉”的意思。   哈思山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为境内第一峰。在其东侧便是雪山,因山顶积雪深厚,常年不消,远远望去,银光闪烁,蔚为壮观,有“雪岭堆银”的誉称,为靖远古八景之一。康熙《靖远志》记载:雪山,在北一百二十里,西距黄河,南接分水岭。峰峦层列,岩壑横峙,松柏严茂,鸟兽蕃庶,积雪冬夏不消。遥望清岚素雾,亦一方之名胜也。明朝嘉靖三十三年(1554)及三十五年(1556)侍御苏州人宋贤、詹理阅兵靖远黄河边,曾游此山,题诗纪胜。   

会宁县

  汉语拼音: Huining Xian   简 称:   别 名:   区划代码: 6204221   政府驻地: 会师镇   位 置: 经度:104°31′—105°34′   纬度:35°33′—36°26′   区 号: 0943   邮 编: > 740700   人 口: 57 万   面 积: 6432 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会宁县辖6个镇、2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   镇: 会师镇、郭城驿镇、河畔镇、头寨子镇、甘沟驿镇、太平店镇   乡: 丁家沟乡、中川乡、新添堡回族乡、侯家川乡、党家岘乡、杨崖集乡、老君坡乡、翟家所乡、柴家门乡、八里湾乡、平头川乡、韩家集乡、大沟乡、四房吴乡、汉家岔乡、土门岘乡、新塬乡、刘家寨子乡、草滩乡、土高山乡、白草塬乡、新庄乡。   地名来历   据《元和郡县志》卷4会州载:周太祖宇文泰为西魏相,西巡,会师于此,当地人张信倾家产犒劳六军。太祖大悦,因命置州,以“会”为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   所在地区: 甘肃省白银市   历史沿革   会宁县:据《史记》记载,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即有祖厉县建治,属安定郡。王莽篡汉,改祖厉县为乡礼县,东汉复祖厉旧名。三国时属魏地,隶武威郡。西晋初废祖厉县。惠帝永宁元年(301年)凉州刺史张轨在凉州(今武威)近侧另设祖厉县,后迁县于郭城驿故地。东晋十六国时,祖厉县前后隶属于前凉、前秦、后凉、后秦、西秦5个政权。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有“会宁”县名之始。西魏恭帝元年(554年),置会州,州治会宁。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设会宁镇,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复为会宁县,属平凉郡。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会州为粟州,同年又复名会州,属关内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会州为会宁郡。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陷于吐蕃,更名“汝遮”。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党项人克会州,地属西夏。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收复会州,属熙河兰会路。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筑起会州新城(即今敦虾蟆古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在州治置敷州县。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陷于金,金即在甘泉堡置西宁县(今张城堡西宁古城)的建置。至此,今会宁县境内同时有两县(敷州、西宁)、一州(会州)的建置。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升西宁县为西宁州,后又降州为县。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西夏占会州。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人收复会州。蒙古太宗(孛儿只斤窝阔台)八年(1236年),蒙古军占领会州。元初,迁会州治所于西宁县。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并西宁县入会州。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诏令改会州为会宁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为县,隶巩昌路,属陕西布政司。清初会宁隶巩昌府。1913年,改属兰山道,1927年废道后直属甘肃省。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于会宁,在会宁曾组建苏维埃政权。1944年会宁改属甘肃省第九行政检察专员公署(治所临洮)。1949年8月22日成立会宁县人民政府,属定西专员公署。1985年8月,会宁县改隶白银市至今。   自然地理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地处北纬35°24′至36°26′、东经104°29′至105°31′之间。东依静宁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海原县,南与通渭县毗邻,西靠安定区和榆中县,北与靖远县、平川区相邻。总面积为6439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为58.33万人,其中:汉族占97%;回族、东乡族、藏族、满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占3%。全县共辖4个镇24个乡6个社区居委会284个村民委员会29个居民小组2039个村民小组。县人民政府驻地会师镇,西北距兰州市155公里、白银市180公里。   会宁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土地构造复杂,多以变质岩和花岗岩为基底,其上广泛沉积第三系红层和第四系黄土,局部地段出露石灰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全县以祖厉河为基干,分布树枝状沟壑,遍布“V”形深谷。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公里的沟壑。总体南高北低,东北角、中西部有海拔2200米的山塬和峰峦。南部、中部为山地,多属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北部多为川、塬地,为梁峁顶面残塬和河流切割成的沟谷地阶地貌。其地貌大体可分:   (一)黄土堆积侵蚀长梁、梁峁地貌。此地貌在县内广泛分布。梁呈长条形,顶不宽,坡梁长,坡面大,坡度15—25度,多数被现代槽状冲沟切割   ,沟头为“掌地”,在中部有少数呈山间盆地地貌。侵蚀严重地区,梁峁并存,峁顶面积不大,四周斜坡在10度左右。峁梁相接者梁身不长,为沟谷深切,黄土堆积较厚。   (二)黄土堆积侵蚀梁峁顶面残塬地貌。此地貌分布在县境北部祖厉河、关川河两侧,海拔1700—2200米。有白草塬、扎子塬、李家塬等八塬典型峁顶残塬,塬面坡度平缓,一般在5—10度之间。塬缘到谷底切割较深,坡面高且陡,塬面为塬地,沟谷为沟坝地。   (三)河谷平塬地貌。此地貌分布于祖厉河及其支流祖河、厉河、关川河、土门岘河两侧,为宽窄、长短、高低各异的三级河谷阶地,呈树枝状嵌入梁峁丘陵之间。海拔1400—1800米。郭城川、城川、甘沟川等七川为典型河谷平原,高出河床1—3米的一级阶地为河滩,宽数米至数百米,为排洪区;高出河滩10—30米的二级阶地为川地,地势平坦,宽数百米至3公里;高出川地10—30米的三级阶地为坪台地,断续分布于川道两边。阶地多由第四级冲积、洪积物组成,黄土层厚,土质较好。村镇居民多住二级阶地。   会宁历代名人   曹 铭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乙丑科进士。官至督察院都御史。论谏刚直,年三十四岁以直谏死。   张 勋 字鼎彝,丁沟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乙未科进士。初授户部主事,以廉勤荐调武昌府知府,因剖理有方,给饷济饥,刑清弊绝,迁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所至之处,讴思载道。   栗在庭 字应凤,县城东关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寻升吏、户两部给事中,后调山东佥宪,继任湖广左参议,擢山东参议,升右布政使。壬辰左迁山西参议,后提按察使。在职时,廉洁自律,体察民情,修黄河石堤,复查积案,减刑疏弊,清匪安民,有清明之颂。   李玩莲 四方吴乡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科进士。   柳迈祖 字宜斋,县城东关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丁未科进士。历任平番县训导,长安县教谕,翰林院庶吉士,户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后调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在任勤政理事,居官简约,躬亲查核庭讼纠纷。善长书法,凡得一帧者,视为珍品收藏。   吴思权 字平一,柴家门乡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由内阁中书铨升浙江补用知府,历任杭州、温州同知,所至有政声。   康 节 字邵亭,祖籍陕西武功,先祖曾为会宁地方官,后迁居会宁。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丑科进士。陕西即用知县,补授韩城县知县,以卓异升补耀州知州,河南荥阳知县。在任七年,政绩卓著。去任后,民为之立碑以志去恩。   柳 渊 字时庵,县城东关人。清道光二十四年(1884年)甲辰科进士。官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后迁升员外郎,复调任郎中,外放江西袁州知府,继调瑞州知府。居官清廉,勤政狱讼,衙无积案。   刘 灏 清咸丰三年(1853年)癸丑科进士。官陕西某县知县。   吴耀曾 字自甫,翟家所乡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甲戌科进士。选任平凉府教谕。性情耿介、学识渊博。曾主讲安定育英书院、会宁枝阳书院。治学严谨,善诱后学,两县乡会试获售者多出其门。   张汝洽 字润甫,会师镇人。清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进士。历署陕西大荔、洋县、淳化知县。性刚果、不畏强御、所到豪黠敛迹。断决积案,甚有能名。   刘庆笃 字吉甫,县城东关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进士。即授内阁中书。未几父丧居家,不久主讲平凉柳湖书院,成就士子多人。后仍供职京师,旋考京察一等,任小军机,继升军机章京。光绪二十六年六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两宫西巡,护驾至西安,议和后又护驾返京,钦赐二品衔,任外务部兼行内阁承宣厅佥事。民国建立,受荐以甘肃代表身份赴上海公议国事。博览群书,擅长诗赋,善书法,喜金石,好乐弹。   秦望澜 字少观,县城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乙未科进士。即任兵部主事,操武选司、职方司总办,后任贵州道、辽沈道监察御史。因敢言直谏、触犯权臣,左迁民政部代理员外郎。民政部改巡警部后,任西分厅总办。民国时,任临时参议院议员,获二等宝光嘉禾奖章;任第二届参议员时,获得二等大绶嘉禾奖章。后任总统府顾问、国务院咨议、清史馆协修,参与编纂《清史稿》兵史部分。   苏耀泉 字朗亭,老君坡乡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科进士。官浙江即用知县,积功晋直牧,历充衢州、石桐榷务,力祛繁苛,商旅德之。初权新昌篆,县故多枭匪,民患久矣。公甫下车,即捕治渠魁,豪强敛迹。严驭胥吏,不稍纵。勤听断,求民隐,尝微行乡区,理清冤狱。离任时,百姓焚香跪送,并立去思碑。任乌程知县时,力图治理,事心躬亲,因劳成疾,卒于住中,归葬故里时,士绅民众沿途设祭,并赠“万民伞”以志悼念。   杨 思 字慎之,县城东关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进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后升翰林院检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未毕业即回国,参加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后历任县议会议长,省第一届议会副议长、安肃道尹,省第三届议会议长、兰山道尹、代理甘肃省长、甘肃民政厅长等职。民国36年(1937年)10月当选“国大”代表,翌年3月出席民国政府在南京召开的“行宪国民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区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任省政协主席。1956年10月,病逝兰州。   苏源泉 字本如,老君坡乡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官礼部主事。民国初,荐任民国政府审计院协审官,继调内务部佥事。生性耿直,不随同流俗。居官清廉,能举贤荐能。喜读诗书,尤爱读史。擅长诗词,著有《诗敬斋诗草》4卷。喜作书,其书法古味盎然、笔力雄劲、神气凝贯、名震都下。   万宝成 字玉田,郭城驿乡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法政速成班学习政治法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回国,任户部主事。民国建立,任山西定襄县知县。期间,鼓励农桑,兴办教育。时有少数人以传教名义,诈骗钱财,他查实后予以处理,深得民心。离任时,民众赠“万民伞”称颂怀念。民国二年(1913年)当选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后无意仕途,闲居北平。三十二年(1943年)病逝北平寓所。   焦腾汉 字凌宵,翟家所乡人。清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科进士。初授御前侍卫,因功迁升江南浦口营都司,复擢海州营游击,淮安城守营参将,胶州营副将,明威将军,贵州安龙镇总兵。在任勤勇干练,忠于职守,地方安宁,屡受褒奖。   王万寿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科武进士。   詹文英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科武进士。   郭虾蟆 金代会州(今会宁县郭城驿)人。与兄禄大俱以善射应募。金兴定初,禄大以功迁,遥授同知平凉府事兼会州刺史。适夏人攻会州,城破,禄大、蛤蟆俱被擒。夏人怜其技,囚之。兄弟皆誓死不屈,且拔须化装,相谋潜逃。事泄,禄大被害,蛤蟆独自逃脱,遥授巩州钤辖,同知兰州军州事。兴定五年(1221年)冬,夏人万余入侵定西,蛤蟆败之,斩首七百,获马五十,以功迁同知临洮府事。元光二年(1223年),夏人步骑数十万攻凤翔甚急,蛤蟆总领军事,败之,升靖难军节度使,寻改通远军节度使。是年冬,蛤蟆率骑兵五百,收取会州。皆穿红衣,敝之南山。夏人望见,疑为神兵。守城夏军有举手招人者,蛤蟆射,贯手,凡射死数百人。夏人恐惧,乃出降。至是被夏人占据近四年的会州复为金有。正大初,田瑞据巩州叛金,诏陕甘两行省并力平叛。蛤蟆率众先登,田瑞开门欲逃,被其弟田济所杀。叛军首领皆被蛤蟆斩之。依此遥授知凤翔府事兼领兰、洮、会、河四州兵马之帅。天兴三年(1234年)春,金已亡,西部各州无不归顺,独蛤蟆坚守孤城。丙申(1236年)冬,元军并力攻之,蛤蟆度不能支,乃积城中所有金银铜铁,杂铸为炮,以击攻者。杀牛马以饷将士;焚庐舍,以坚军心。日与血战,将士死伤甚重。势不能支,遂集家宝及将士妻女于一室,焚之。城破,士兵多投火自尽。蛤蟆独上草垛,以门板自蔽,射杀元兵二三百人。矢尽,投弓剑于火,0殉国。   王万祥 字瑞宇,号铁山,汉家岔乡人。少英武雄伟,慷慨有奇气。年18应募游击将军王进宝麾下。爱习武略,枪法娴熟,勇敢善战。每遇敌,奋勇先入。恢复临巩平凉诸郡,进取汉中,攻取武关,屡建大功,遂授定海总兵,后调兴化总兵。清廷统一台湾后,选调赴台镇守,晋为福建陆路提督,统辖八郡。在闽任职一十七载,布德施威,疆域平安,边隅大治,百姓乐业。闽人特立生祠,春秋享祭。康熙帝授太子大保衔。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七月,病逝于福建寓所。帝特下旨为其赐文立碑,谥号“敏壮”。   

景泰县

  景泰县  景泰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临黄河,西接武威,南邻白银、兰州,北依宁夏、内蒙古,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全县总面积543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69万亩,其中水浇地36万亩,天然草场590万亩。辖6镇5乡,136个行政村,7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3.3万人。景泰县辖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乡、正路乡、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   景泰历史悠久,早在4500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置媪围县,是丝绸之路北线上的交通重镇。1933年成立景泰县,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光热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725小时,日照百分率62%,太阳年平均辐射量147.8千卡/平方厘米,年≥0℃的活动积温3614.8℃,≥10℃的有效积温3038℃,无霜期141天,是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光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石膏储量达3.85亿吨,居全国第二,石灰石8亿多吨,煤3.8亿吨,石英石2000多万吨,铜200多万吨,此外,金、银、锰、墨玉、陶土、蛇纹岩也有一定分布,地方工业主要有水泥、硅铁、麦芽、饲草料、石膏粉、煤炭六大行业。灌溉条件优越,境内有“中华之最”景电高扬程大型提灌工程两处,总装机容量24.56万千瓦,提水量28.6立方米/秒,是黄河上游重要的灌溉农业区。交通便利,地处亚欧大陆桥腹地,县城距中川机场不足百公里,包兰、甘武铁路纵贯全境,年吞吐量达到百万吨以上,省道201线、308线等级公路连接数条国道。通讯便捷,拥有程控电话2万门以上,数字移动电话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互联网连接海内。电力供应充足,有22万伏输电线路1条,11万伏输电线路14条,3.5万伏输电线路8条,总装机容量34.9万千瓦,年供电量10亿千瓦时。旅游资源独特,有国家地质公园黄河石林,有“沙漠宝岛”寿鹿山省级森林公园,有开凿于北魏时期的五佛沿寺石窟,有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永泰龟城、明长城。生物品种多样,有野生兽类禽类34种,野生植物115种,林木60多种。盛产多种农副产品,大宗农产品小麦、玉米、大麦、羊肉、猪肉;特色产品有沙漠洋芋、枸杞、蜜瓜、蜂蜜、白灵菇、大接杏、早酥梨、大梨枣等。发展潜力巨大,黄河上游黑山峡小观音段是建设大型水利枢纽的理想坝址,可供可发电力资源140万千瓦,投资90亿元、装机容量240千瓦的景泰火电厂已通过项目初审,有望提前建设。众多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越来越多受到影视界的青睐,成为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影视基地。《最后一个冬日》、《美丽的大脚》、《汗血宝马》、《天下粮仓》、《西部热土》、《惊天传奇》等影视剧分别在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等处拍摄,央视著名导演杨亚洲、唐季礼、陈家林等纷纷来景执导。《大敦煌》影视城已建成拍摄并向游人开放,已有多部影视剧在这里拍摄,其大漠、敦煌、绿洲、黄河以及宏伟气势成为西部的一个精品影视基地。   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16.27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8亿元,增长21%。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6498万元,增长14.8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829万元,增长14.9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9元,增长6.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27元,增长7.6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09‰。全县社会政治稳定,各项事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历史沿革   1913年置红水县,1933年改景泰县。县名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   2000年,景泰县辖3个镇、1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7043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一条山镇 50818 芦阳镇 25496 上沙沃镇 7117 喜泉乡 17790 中泉乡 15374 正路乡 19078 大安乡 4749 寺滩乡 18333 八道泉乡 9516 草窝滩乡 15701 五佛乡 14159 红水乡 6374 四个山乡 10777 漫水滩乡 11761    2005年1月6日,景泰县人民政府《关于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景政发[2005]1号):根据《白银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省民政厅关于白银市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批复的通知》(市政办发[2004]120号)精神,现将乡镇区划调整作如下通知:   一、撤销大安乡,并入喜泉镇。其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从O27(一条山、寺滩、喜泉三乡镇边界线交会点编号,即:西七支渠与大车路交岔处小桥)起至O28(寺滩、喜泉两乡镇边界交会点,即高程为2350.8三角点)至O29(正路、喜泉、寺滩三乡镇边界线交会点,即:老虎山脊上鞍部)至O30(正路和原大安乡边界交会点处,即:沿皋兰、景泰边界线上,在回回庄子东北约150米山脚下乡村路上)至O26(喜泉与中泉两乡镇边界交会点鞍部,即在景泰与皋兰边界线上,经高程为2043路岔口,沿小路延伸)至O25(喜泉、中泉两乡镇边界交会点,即井沟大车路上)至O23(芦阳、喜泉、中泉三乡镇边界线交会点,即:赵家岘西约850米小路处)至O22(一条山镇、芦阳、喜泉三镇边界线交会点,即:沿西三支渠到陈家庄公路上,西三支渠桥处)至O27。   二、撤销红水乡,并入四个山镇,合并后的四个山镇更名为红水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泰安村。其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从O1(原红水乡与原四个山镇乡界边界线交会点编号,即:沿古浪和景泰边界线的2号界桩)起至O8(原红水乡和寺滩乡边界线交会点,即:2676高程点)至O9(2732.7三角点到哨马水沟和苦肠沟分水岭鞍部)至O6(黄石头岘)至O4(原四个山、漫水滩、上沙沃三乡镇边界线交会点)至O2(原四个山、漫水滩两乡镇边界线交会点,即:白咀山与大夹墙西鞍部)至O3(原四个山与漫水滩乡边界线交会点,即:沿甘蒙边界线西)至O1。   三、撤销八道泉乡,将该乡的段家井、王庄、榆树、边外等四个村并入上沙沃镇;将该乡的青城、清泉、八道泉、猎虎山、常丰、丰泉、青石墩等七个村并入草窝滩镇。撤销八道泉乡后,上沙沃镇、草窝滩镇之间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具体走向:从上沙沃、原八道泉、草窝滩三乡镇边界线交会点(二期总干渠和边外支渠汇合口)开始,向西南至1794高程点,再由1794高程点开始转西南经1721、1763、1889高程点,过大豁岘至1744高程点上山沟至1780高程点、1803高程点,过二姑娘拉牌至红湾梁1926高程点止,为上沙沃镇与草窝滩镇行政区域界线。从红湾梁1926高程点至原八道泉、原红水和寺滩三乡边界线交会点(哨马水沟与苦肠沟分水岭鞍部)原八道泉乡与寺滩乡行政区域界线为上沙沃镇与寺滩乡行政区域界线。撤并后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的行政区域界线标绘在景泰县1:50000地形图上,并以标绘的界线和文中文字走向说明为  


靖远县特产大全




靖远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