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里村北临咸阳市西郊国家粮食储备库,南邻周村,西与留印村接壤,东与香柏李村相邻,西宝高速公路从村南横穿而过,西里村据传是元代部分香柏李村民西迁建房而成,名曰西里,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375户,总人口1672人,耕地面积788亩。
近年来西里村两委会干部紧抓机遇、凝聚人心,带领全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利用各种平台加大村失地农民的培训,做好群众的就业安置和增收,目前全村70%以上农民以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家庭收入,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402010 | 712000 | -- | 查看 西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华路社区 |
西华路社区位于咸阳市西郊,东至过双引线,西至汉仓路,南至阳光大道,北至宝泉路。属于单位型社区,其中单位型小区三个,它们是凯迪西北橡胶有限公司、西北橡塑研究设计院、渭滨镇教师公寓。常住人口3567户,人口近11000人,各住户分户于7个区域,大小楼群76栋。 社区总面积45.4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8.30万平方米,乔木覆盖面积率达40%以上。社区设有健康教育宣传栏5个、健身休闲设施5处、休闲广场7处,休闲广场面积2603平方米。 |
汉仓路社区 |
汉仓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是渭滨街道办事处3个社区居委会之中唯一的一个板块型社区,位于咸兴交界,社区占地面积约350亩,下辖西郊粮食储备库、富民面粉厂、陕建十一公司六分司等3个企业单位和粮库生活区、新茂小区等4个住宅小区,有医院及商业门店63家,居民361户,总人口1860人,社区现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主任1名,委员2名,大学生村官1名,劳动协理员1名。 2010年6月,渭滨办重新回归秦都区管理以后,在社区硬件建设方面,秦都区政府、秦都区民政局及渭滨街道办事处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拨付近10万元对汉仓路社区的办公场所按照“一部四室三站一场”的建设标准进行了改扩建,改建后的社区办公场所总面积达到了300平方米,一站式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法律服务室等标准化站室一应俱全,可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集党员服务、贫困救助、居家养老、计生帮扶、司法调解等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 |
七0四厂社区 |
七0四厂社区居委会隶属于秦都区渭滨办,社区占地面积145.7亩,辖区内常住居民1200余户,人口4000余人。近年来,居委会按照创建和谐社区的工作要求,紧紧围绕“打造温馨家园、创建和谐社区”的创建目标,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做起,有针对性的开展创建活动,制定方案,落实责任,注重实效,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我社区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 “文明社区”、“双创工作先进社区”;被秦都区委、区政府评为“平安社区”、被区民政局评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先进社区”;被渭滨办评为“双创工作先进集体”。今年,我社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绿色文明示范社区”、“咸阳市双创工作先进单位”。党总支连续两年被市委组织部、国资委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
留印村 |
留印村,因唐德宗西逃时将“玉玺”丢于此地而得名,地处咸阳西郊,西与兴平接壤,北靠陇海铁路,南临西宝高速公路,咸兴公路沿村而过,地域交通的优越。留印村现有15个村民小组, 935户、3863人,耕地2763亩。 近年来,留印村两委会在冯可义同志的带领下,以“工业强村,多经富民,招商活流,重教育人”的发展思路;“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招商融资方式,以公有私营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以存量换增量的无风险资本积累增值的新思维,以让“别人发财,促自己发展”为目的,走出了留印人符合自己村情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经济快速发展之路。相继建成了总占地面积600亩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南、北、东三个工业区和一条综合型商业街。先后引进精诚铸造、绿世纪生化公司、康泰环保包装公司等65户,总投资近3.4亿元的骨干企业入园。涉及铸造、化工、养殖、橡胶、机械、建材等七大门类60余类产品,目前三个工业区已形成规模,有力的促进了村级经济的迅猛发展。多年来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曾被誉为“西北农村新亮点”。未来的留印村将以“高目标、新机制、好环境”(以建立西部经济强村的高目标;以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管理新机制;以硬件基础设施到位和留印人全新的思想观念为投资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实现留印村的大发展和大跨越。 |
吕村 |
相传周文王在此地遇见姜太公吕尚,故得名“吕遇”,清初,因“吕”、“遇”二字同韵,逐步简化为吕村,吕村由此得名。吕村地处西宝高速公路以南,紧邻渭河,环乡路穿村而过,全村现有人口3309人,765户,10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156亩,河滩地900余亩,全村主要以种养殖为主。为增加群众的收入吕村先后对900余亩河滩地进行改造,发展油菜和粮食种植。为彻底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先后对村内街道、环乡路吕村段进行了整修、硬化,为群众的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陈南村 |
陈南村位西宝高速公路以南5公里,西与兴平市西吴镇接壤,东依留印至尹家环乡路,交通较为便利。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 280户,总人口1109人,耕地面积1175亩,陈南村土地肥沃,灌溉设施完善,是渭滨镇粮食的主产区。近年来陈南村不断调整结构,在外地不断学习蔬菜种植经验,目前全村已发展蔬菜大棚和大田蔬菜300余亩,仅蔬菜种植年可增加群众收入1万余元。 |
陈北村 |
战国时楚国学者陈良入关讲学,相传葬于此地,故该村以陈良的名字命名。由于人数增加,解放后将此村分为南北二个村。该村为陈良北村。陈北村现有4村民小组,289户,人口1086人,土地面积1085亩。陈北村风淳朴,群众朴实,主要以种养殖为主。近年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目前全村发展蔬菜大棚200亩,发展养殖大户9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
尹家村 |
以尹姓居住得名。距咸阳市市区10公里,南临渭河,西与兴平市段家村相接,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5户,总人口人,1221人,全村耕地面积1318亩。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尹家村遗址,距今5000-6000年,位于尹家村周围,遗址东西约2华里,南北约1.5华里,灰层深度3米,厚度约3-5米为咸阳市最大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遗址坐落有灰层,灰坑,陶窑址。灰源有袋形,竖穴形,锅底形。在这些灰层里不断发现了石斧、尖角器、彩绘、红陶器等文物。 尹家村人杰地灵,土地肥沃,自然景观优美,特别是村庄与渭河的高差更显出尹家村的壮丽,为增加群众收入,村上对现有930余亩滩地进行了平整,大力发展清水莲菜种植,目前全村连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00余亩,同时在畜牧养殖方面不断发展奶羊养殖,群众年可增收3万余元。 |
周村 |
周村,位于渭滨办中部,相传周文王伐崇兴周曾居住在此地,故名兴周堡,清初改称周村,沿用至今。该村地处西宝高速公路以南,东到过塘,西临大寨,南至吕村、南寺,北接西里、香柏李。环乡路穿村而过,香柏李路直通村口,距镇政府3.6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全村现有人口1312人,耕地面积1316亩,3个村民小组,周村村风淳朴,群众朴实,主要以种养殖为主。 |
大寨西村 |
大寨西村位于渭滨办西南部,东与大寨北村相邻,南与大寨南村相邻,西与兴平市西吴镇相邻,北与留印村接壤。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77户,总人口735人,土地面积853亩,全村主要以种养殖、在外务工为主,其中全村现有570人从事建筑业、机械加工、商贸等为主,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 |
大寨东村 |
大寨东村位于渭滨办西南方,西宝高速公路以南,据传唐初以雒姓户居住此地而得名雒家庄,清初因位于县西部,且村大人多,又名西大寨,1985年按方位分为四村,该村偏东,故名西大寨东村,村内四条街道全部硬化,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53户,总人口640口人,土地面积768亩,劳动力450人,全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养殖、在外务工为主。 |
大寨北村 |
大寨北村据传唐初以雒户族居住地而得雒家庄。清初因位地处我办西南部,西与大寨西村相邻,南与大寨南村相邻,北临西宝高速公路,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58户,总人口660人,土地面积868亩,全村群众主要经济来源主要以种养植为主,其中粮食种植700亩,其余为蔬菜、果树等其它经济作物。近年来现已发展养猪、鹌鹑大户10户,存栏达5000余头、只。2009年在渭滨镇村村通公路建设中完成了周村至大寨,大寨北村至兴平的2条道路硬化,为群众增收开通了便捷的通道。 |
南寺村 |
南寺村位于渭滨办最南部,紧邻渭河,包括三个自然村:南营、南寨、麻寺渡。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373户,总人口1584人,土地面积1459亩,357户,该村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为主,其中主粮面积达总耕地面积85%以上,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
东南坊村 |
唐代因村址位于马跑泉东南的要道旁,故得名。全村11个村民小组,821户,总人口3429人,耕地975.59亩。东南坊村东接咸阳市区、北临宝泉路、过双引线、渭阳西路西延段穿村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东南坊两委会一班人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带领全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高新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壮大村经济实力,目前村内各类企业和商户已发展到200余户,在失地农民安置就业中,利用各种平台加大村失地农民的培训,做好群众的就业安置和增收。在精神文明方面,先后投资90余万元建起了活动室和健身广场,连续10年举办敬老节,表彰全村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后被省市区评为省级文明村、小康村、基层先进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
西里村 |
西里村北临咸阳市西郊国家粮食储备库,南邻周村,西与留印村接壤,东与香柏李村相邻,西宝高速公路从村南横穿而过,西里村据传是元代部分香柏李村民西迁建房而成,名曰西里,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375户,总人口1672人,耕地面积788亩。 近年来西里村两委会干部紧抓机遇、凝聚人心,带领全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支持高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利用各种平台加大村失地农民的培训,做好群众的就业安置和增收,目前全村70%以上农民以外出务工、从事第三产业增加家庭收入,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 |
香柏李村 |
以唐代西平王李晟的儿子李愬的葬地得名,因冢旁广植香柏,香馨数里,故名香柏李。香柏李村位于渭滨镇政府南0.5公里,西宝高速以北0.5公里,东临王家村,西接西里村。 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308户,总人口1349人。该村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工业发展迅猛,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为做好群众的就业安置,村两委会大力加大失地农民培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0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村上先后建成群众活动中心、建设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2003年多次荣获省级“依法治理示范村”、“高新区先进单位”、“双创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两寺渡南村 |
两寺渡南村位于渭河北岸,东临渭河三号桥,交通便利。相传,早期村东、西两头有寺院二座,渭水冲积渡口一处,故得名。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 235户,1003人,耕地面积698亩。全村主导产业主要以种养植为主,由于紧靠城区村上的加工、运输等发展迅速,目前村上从事运输的已达30余户。 两寺渡南村与留印村、西华路社区、汉仓路社区、吕村、陈南村、陈北村、尹家村、周村、大寨西村、大寨东村、大寨北村、七0四厂社区、南寺村、东南坊村、西里村、香柏李村、两寺渡东村、两寺渡西村、两寺渡中村、两寺渡村、过唐村、王家村、华家寨村、大寨南村相邻。 |
两寺渡东村 |
两寺渡东村,位于咸阳三号桥北端,东临长虹路、南临中华西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391户,1711人,土地面积141亩。两寺渡东村由于经济活跃,村内街道硬化、自来水、路灯一应俱全。先后获得咸阳市文明村、经济强村等称号。近年来,随着高新区大规模基础开发建设,两寺渡村已被中花苑、风景苑住宅小区所包围。在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两寺渡东村充分发扬武术、书法等民间艺术,先后在村上建起党员活动室,成立了两寺渡村书法协会、武术休会,组织群众参加省市各项书法、武术大赛,并为市区争得了多项荣誉。 |
两寺渡西村 |
两寺渡西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248户、1110人,土地面积600余亩,两寺渡西村村内街道、路灯等设施到位,是获得咸阳市第一批小康村称号的村子。在高新区的开发建设中,两寺渡西村两委会干部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带领广大群众参与支持高新区建设,特别是村南的中华西路的即将建成通车,使两寺渡西村和市区零距离对接,也使两寺渡的整体形象得到提升。 |
两寺渡中村 |
该村位于两寺渡中部,取名两寺渡中村。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249户,1030人,土地面积371亩,两寺渡中村村容村貌整洁,经济相对发达,村民生活水平较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先后被市区评为市级文明村、双创工作先进村等。 两寺渡中村与留印村、西华路社区、汉仓路社区、吕村、陈南村、陈北村、尹家村、周村、大寨西村、大寨东村、大寨北村、七0四厂社区、南寺村、东南坊村、西里村、香柏李村、两寺渡南村、两寺渡东村、两寺渡西村、两寺渡村、过唐村、王家村、华家寨村、大寨南村相邻。 |
两寺渡村 |
两寺渡村,远在三千多年的殷商时代,就是周先祖的发祥地。冯姓村民是周文王后代,所以各朝历代享有盛名。自清代开始,文化活动昌盛,是新学建立最早的村子,戏剧、社火等民间文艺十分活跃,村民依靠渡口,成为渭河水运东去各地的始点,所以人多村大,历史上的荞麦面餄餎销往周边。解放后人心向党,事事先进,是最早合作化的村子,是最先改革开放的村子,因地理位置的划分,两寺渡分为两寺渡东村、两寺渡南村、两寺渡西村、两寺渡中村。 |
过唐村 |
过唐村位于西宝引线咸阳西入口处,以村址位于唐太宗征西路过的地方,故得名。过唐全村现有6个村民小组,499户,总人口1901人,耕地面积1341亩。过唐村地理位置优越,村内豆制品加工起步较早,目前已发展到40余户,产品远销西安、渭南、宝鸡等周边地区,年产值500余万元。 |
王家村 |
王家村是渭滨办最小的自然村,西临西华路、南临永昌路,东接西宝高速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村现有150户,人口590人,土地面积500多亩,苗木花卉种植是王家村的特色经济,现种植苗木花卉40余亩,常绿树苗20余亩,阔叶树苗10余亩,产树苗1万株。 王家村与留印村、西华路社区、汉仓路社区、吕村、陈南村、陈北村、尹家村、周村、大寨西村、大寨东村、大寨北村、七0四厂社区、南寺村、东南坊村、西里村、香柏李村、两寺渡南村、两寺渡东村、两寺渡西村、两寺渡中村、两寺渡村、过唐村、华家寨村、大寨南村相邻。 |
华家寨村 |
华家寨,原名白杨寨,以清末白家营、杨家寨两村合并得名,后因华姓后代增多更名为华家寨。该村地处咸阳西郊,咸兴公路南侧,西临西北橡胶总厂和124研究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该村现有319户,总人口1297人,耕地面积535亩,是典型的城郊型乡村。 近年来,该村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重新修建农贸市场和动工建设橡胶市场,大力发展橡胶产业,从而形成了橡胶、塑料、商贸、运输为主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格局。该村经济实力雄厚,在村上先后建成活动中心、建设广场、文化站等公共设施,进一步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特别是在殡葬改革中,村上筹资200余万元在全市建成首家村级陵园紫云阁,全村丧事简办,实行火化,减少了群众开支,改变了移风易俗,最大限度地让土地开发利用。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市级小康示范村、双创工作先进单位、市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
大寨南村 |
大寨南村位于渭滨办辖区西部,东依环乡路,西接兴平市西吴镇,北临西宝高速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历代以雒姓户族居住此地而得名“雒家庄”,清初因位于县境西部而村大人多,故名西大寨。1983年按方位分为4个村,该村偏南,名:西大寨南村。 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164户,总人口687人。现有耕地面积786亩,配套灌溉机井10眼,全村种植业基础较好,以小麦、玉米、蔬菜为主。其中主粮面积达总耕地面积85%以上,养殖业近年发展较快,以养猪、羊、鸡居多。近年来第三产业较快发展,村内现有6户私营企业,规模较小,主要从事木器加工、针织,年产值达300万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