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唐河县 >> 东王集乡

东王集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王集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王集乡简介

  东王集乡位于唐河县东南部边沿,唐河、桐柏、泌阳三县 交界处,河南油田腹地,面积1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 亩,辖19个行政村,4.7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3508万元 以上,年财政收入近600万元, 曾多次荣获河南省“宣传思想 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六好”先进党委、南阳市财政工作先 进乡、治安模范乡、乡镇企业明星乡等荣誉称号。
  东王集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 南临312国道和宁西铁路,北接豫335线,王毕路、王邢路横穿 全境,三万伏高压电线贯通东西,泌阳河南江河环绕全乡,五 座中型水库全年蓄水,两座通讯基站屹立于乡中心地带,通讯 条件优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渐深入,科技长入经济明显,大农业 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高产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 主;高效经济作物以烟叶、棉花、小辣椒、茶叶、瓜菜、优质 梨为主,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亩均效 益2000元以上。全乡已建成烟叶、脱毒红薯、小辣椒、优质梨、 茶叶等500亩以上示范方26个。畜牧业发展迅猛,已建成牛庄、 王庄、郝庄、黄棚4个养殖小区和23个养殖专业场,养殖大户 900余户,年种植牧草0.9万亩。 富群养羊场和书丽养羊场等 得到了市、县专家的充分肯定。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去年以来共建成招商引资项目25个,完成招商引资额2480万元,各类企业达30 家,各类经济业主160家,从业人员6900人,实现总产值6700 万元,入库税金120万元,已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 金属 冶炼、建筑建材、塑料编织等支柱产业。其中从深圳、温州等 地引进的塑料编织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和轧花厂等新兴工业企 业,为东王集乡经济注入了活力。
   东王集乡已成为商贾云集和中外客商及有识之士竞相投资 的一片热土,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拟招塑胶模具、 油制品加工等10个项目,乡党委政府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 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竭诚欢迎国内 外有胆、有识、有志之士和各方朋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开发、 洽谈贸易,共谋发展大计,共创锦绣前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7万人 127.3平方公里 411328311 473000 0377 查看 东王集乡谷歌卫星地图

东王集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王集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滨河街道

  唐河县滨河街道地处唐河县县城“一河三区”核心地带,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辖新安、新民、新华、常花园、谢庄、冯岗、吕湾、谢岗等8个社区居委会,自有人口1.7万人,常住人口9万人,主要有汉、回、蒙、满、白、壮等6个民族,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宁西铁路、312国道、信南高速、豫49线穿境而过,西距南阳机场50公里,交通便利。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和部署,团结拼搏,务实重干,0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街道上下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局面。2008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9.77亿元,同比增长10.3 %,财政收入实现1362.1万元,同比增长14.9 %,农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566元,同比增长10.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9‰以内。先后获省“五好党委”、“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先进单位”、“河南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乡镇”及市“发展民营经济先进街道办”、“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南阳魅力乡镇街道办”及“县“综合工作目标一等奖”、“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财政税收工作先进单位”、“城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整体工作可以说是:经济发展,政通人和,事业进步,社会和谐。  

文峰街道

  文峰街道办事处辖5个社区居委会,30个自然村,58个居民小组,3516户,总人口8.38万余人,其中户籍人口1.2万余人,辖区面积18.8平方公里。距南阳飞机场仅40余公里,宁西铁路、信南高速、312国道、S249线、S335线穿境而过,背靠唐河,南临三夹河,国家级文物泗洲塔和文峰塔坐落境内,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人文积淀蕴厚。   自2008年办事处成立以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重点抓好以工业项目为主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服务城市建设和管理,务实重干,开拓进取,街道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至年底,街道共招引企业25家,引资额达16.08亿元,其中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企业15家,亿元以上企业5家。至2014年上半年,街道全年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13.25亿元,财政收入完成1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9300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8200元。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综合目标工作一等奖”、“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城市建设管理先进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源潭镇

  源潭镇是中原历史名镇,距县城北13公里,紧靠312国道,豫49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素有“小上海”之美称,属中国农科院开发基地。全镇辖41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161个自然村,464个村民小组,8.4万人,15万亩耕地,境内唐河、泌阳河、毗河、桐河四条河流呈扇形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小辣椒、棉花、大蒜、优质梨、优质桃等久负盛名,誉满省内外,特别是小辣椒深受国内外各地客商的青睐。2002年,全镇小辣椒面积发展到4万亩,平均亩产220公斤,实现总产值6000万元。    源潭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现有文物有清代时修建的山陕会馆,1987年被定为省被定为省级保护文物。源潭东南3公里处泌阳河北岸有一高10余米,径围7米,主干六枝,蓬罩3亩的古银杏树一棵,属县级保护文物。    源潭镇8万干群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结合镇情,结合镇情,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种养畜、种植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等重点工作上,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确保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我们热诚期待省内外有志之士共同寻找合作的新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源潭古镇新的辉煌。.  

张店镇

  张店镇位于唐河县西南部,河南油田开发中心,全镇辖31个行政村,190个自然村,458个村民小组,8.4万人,16万首耕地。交通便利,豫53线、唐(河)油(田)路穿境而过,宁西铁路在这里设有二级站;水源充足,鸭河灌渠纵贯全镇,有效灌溉面积10万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南阳黄牛、小辣椒、脱毒土豆、无籽西瓜、草霉、张店火腿久负盛名,誉满省内外,特别是南阳黄牛、小辣椒深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依托条件。先后被国家、省命名为""中国乡镇之星”、""中州名镇""、""河南十佳乡镇""、省""综合改革建设与发屈试点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按照实事求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突出三项重点经济工作,即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业,以瓜菜为主的种植业;夯实三个基础,即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城镇及镇村道路建设、平原绿化。初步形成了镇域经济特色。以民营企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不断膨胀壮大,2002午,全镇吸引外地客商建豫南石油机械配件厂、织布厂、唐西棉纺厂等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22家,完成招商引资1500万元,占全年任务的125%,乡镇企业实现产值5.9亿元,创利税2800万元。畜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新上300畜位以上黄牛场11个,黄   牛饲养量达3.3万头;生猪饲养量达10万头,并取得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市场的准入资格。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小辣椒、土豆、无籽西瓜面积分别发展到2万亩、2万亩和上万亩。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农业灌溉项目,建成高产高效示范方7.5万亩;小城镇主体框架不断拉大,以省""村村通油路工程""为契机,加大镇村道路建设力度,使全镇通油路村达到21个;平原绿化重点搞好两大工程:即完成以陈岗、后岗等村为主的16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完成豫58线及桐苍路两线的绿色通道工程。    张店镇历史悠久,物阜民丰,人杰地灵。境内有汉王桥、汉王井、徐庶阁等遗址,属县级保护文物,著名的唐西中学位于现在的白秋村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店镇党委、政府携全镇8万于群愿以优惠的政策、优厚的待遇、优雅的环境诚邀国内外有志之士前往投资兴业,大展宏图,共同发展。.  

郭滩镇

  唐河县郭滩镇位于唐河县西南,西部与新野交界,南部与湖北毗邻,镇政府所在地县距县城33公里,镇东南边远村距县城41公里,镇域面积112平方公里。全镇辖30个村委,112个自然村,368个村民组,19188户,总人口75010人,耕地面积110880亩。全镇土质分为沙土、粘土两部分,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经济繁荣。这里人杰地灵,素有“银郭滩”之美称,历史上这里守有水路码头,帆船航运是镇域一大特色,曾是豫、湘、川等地商贾云集,商品集散强劲,财源滚滚而来。这是有300多年历史的茶馆文化源远流传至今。现集镇拥有纵横8条街道,拥有茶馆12个,每天过往茶客不下千人,茶馆内有下象棋、吹拉弹唱、传授科技、交流信息的,堪称郭滩人了解国事、家事、天下事,享受文化娱乐、交流致富经的良好场所,茶馆文化由此闻名南阳盆地。    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高效农业快速发展。遂王村2000亩瓜葱间作,全镇4万亩棉花种植、1000亩棉花5000亩小麦及2000亩蓖麻良种繁育、8000亩无公害专业菜园、1100亩优质梨种植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北猪、中鸡、东兔”养殖格局已经形成。全镇养鸡150万只,猪8.5万头、牛1.5万头,兔3万只,畜牧业产值9234万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奋进,务实重干、与时俱进,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进步。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7610万元,同比增长14.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50元,同比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335万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169元,同比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7万元,同比增长15.9%;财政收入实现695.4万元,占县分配任务686.2万元的101.3%,确保了干部、教师及办公经费及时足额拨付。被市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县“先进党组织”、省“中州名镇”市农建工作先进乡镇、市“三星级集镇”、市重点镇、市“治安模范乡镇”、市“信访工作先进乡镇”、市“乡镇企业强镇”、县“计生工作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在市“兴水杯”竞赛活动中,荣获“兴水杯”。.  

湖阳镇

  " 湖阳镇位于河南省唐河县的最南端,与湖北省枣阳市毗邻。是河南省的南大门。版图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2万亩,辖25个村(居)委会,287个村民小组,1.4万户,5.8万人,其中回民3200人。 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浅山区面积有60平方公里,西部为缓冲平原,境内有5条河流(蓼阳河、蓼阴河、礓石河、草河、章河),长年不息,自东向西注入唐河,归入长江。    属亚热带气候,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气候湿润,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古有“五湖围阳”的传说,当时湖阳盛产水稻,每到秋季遍地黄金,故有“金湖阳”之美称。现在全镇仍以农业为主,种植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芝麻、花生、无籽西瓜、优质苔蒜、唐酥梨、葡萄等。养殖业主要有:黄牛、生猪、山绵羊等。 境内主要矿产资源有:大理石、石英石、石灰石、耐火石等。    湖阳地处交通要道,豫49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是豫鄂交界小商品、农产品交易集散地,湖阳自90年代以来,先后被中央、省、市确定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河南省重点镇”、“河南省边缘综合改革试点镇”,“河南省地方政权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南阳市综合改革试点镇”,“南阳市发展乡镇企业明星镇”,200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百名重点镇”,被南阳市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二星级城镇”;2002年又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三星级城镇”,被南阳市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至2001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突破8.32亿元,财政收入达86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元。".  

黑龙镇

  黑龙镇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北纬31。68,,东径113。21,交汇点上,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东依桐柏山余脉,西邻唐河水,环境秀丽,豫49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11万伏变电站确保电力充足。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属季风性半湿润,年降水量在1000-1200毫米之间,属资源富镇、经济强镇、交通重镇、文化名镇。全镇辖22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267个村民小组,5.2万人,耕地91359亩,该镇属于南阳市特别试点镇,市“双高”开发先进乡镇,市乡镇强乡镇,南阳市“一星级”集镇。.  

大河屯镇

  桐河乡位于唐河县西北部,东南部、南部分别与本县的源潭镇、桐寨铺镇接界,东北部、北部分别与社旗县的李店乡、晋庄乡接壤,西部、西北部分别与宛城区汉冢乡、高庙乡相邻。辖区总面积68.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8万亩。全乡辖19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444人,汉族人口占99.6%以上,其它主要为回族。乡政府驻地在桐河集镇(街)。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92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10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6000万元。入库税金7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123元,财政收入达530万元,粮食总产量22000吨,全乡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龙潭镇

  龙潭镇地处豫鄂两省结合部,唐河县城西南32公里,东临湖阳镇,西接苍台镇,北连郭滩镇和黑龙镇,南与湖北省枣阳市毗邻。辖区98平方公里,9.2万亩耕地,4.5万人,21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282个村民小组。    龙潭镇历史悠久,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民国期间,是汉龙潭区公所所在地。一九四八年属南县第四区,一九四九年五月为唐河县第九区,一九五六设龙潭中心乡,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属湖冲区龙潭乡,一九五八年成立龙潭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属湖阳区龙潭人民公社,一九六八年撤区并社后属龙潭人民公社,一九八三年改社为乡,一九九七年撤乡建镇。该镇中徐村、韩庄、北蓼河支流上,现存留坝基一段和南北水渠沟各一条,为汉代水利工程———汉当遗址。唐河的支流蓼阳河.礓石河从龙潭镇自东向西穿过,境内修有太山水库、五七坝水库、卜山口水库、梁泉水库,水利条件较好。气候适宜,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种植业发达,是省农科院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实验示范基地,1997年被中国农科院确定为科技示范基地,2001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科技示范镇。全镇农业资源丰富,生产科技含量高,产品品质优良。2001年农业产值达20187万元,是唐南重要的棉花、小麦,花生、无籽西瓜生产基地和高产开发乡镇之一,畜牧业上形成了以养黄牛、波尔山羊、况生猪和良种獭兔为主的养殖基地。    龙潭镇工业发展迅速,2001年实现工业产值14544万元,植物油加工、棉花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和手袋生产比较发达,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以农业资源为主的加工业体系,年产面粉1.2万吨。2001年我镇借东西合作的东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辟出非公有制经济一条街,新上棉花加工厂、木器家俱加工厂、麻糖厂、手袋厂,当年实现利税120万元,2002午又新上年产400万吨面粉厂一个,生产等级面粉,产品销住武汉、襄樊等地,供不应求。    龙潭镇交通便利,有至唐河、新野、襄樊、枣阳的二级油路,东接省道49线,交通四通八达。通信事业日新月异,目前全镇有信号塔2座,有线电视台2处,装机总容量6000门,程控电话3640部,手机900部,电力事业发展迅速,2001年新建35千伏变电站一座,台区81个,21个行政村,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桐寨铺镇

  唐河县辖镇。1955年建桐寨铺区,1958年改公社,1961年复建区,1969年复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0公里。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7.8万。312国道过境。辖桐寨铺、栗园、雷庄、陈园、唐岗、西高营、代庄、东张营、七门、司庄、史庄、代河、刘堂、许冲、肖堰、太山、东岗顶、大李营、赵中铺、王茨园、范庄、刘斌桥、周庄、惠老营、邱观、十八里党、曹庄、张庄、大毛庄、东崔庄、赵冢、碾盘桥、刘圪垱、宋营、李松庄3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养殖、建筑、皮革加工为主。农产小麦、瓜果、棉花、大豆、芝麻、油菜子。素称“西瓜之乡”、“黄牛之乡”。.  

苍台镇

  唐河县辖乡。1962年建苍台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5公里。面积85.5平方公里,人口4万。苍(台)湖(阳)、苍(台)新(野)、苍(台)襄(阳)公路过境。辖苍台、朱李湾、于湾、栗胡赵、郭庄、赵桥、五里陈、高彭、郜河、前王庄、丁岗、邵庄、阎庄、康庄、宋湾、三皇镇、后陈排湾、陈排湾、丁湾、常寨20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地毯、油料加工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花生,盛产水果。.  

上屯镇

  上屯镇位于南阳盆地东南部唐河县城南17公里处,辖32个村委,35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3万亩,总人口7.4万人,省道豫49线横贯南北,唐河清水河穿境而过,全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呈明显暖温带季风型特征,无霜期长,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属淮河流域,地表河流丰富,地下水埋深3—5米,水质好、水源足,良好的水土自然条件为农业,乡镇企业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少拜寺镇

  少拜寺镇位于唐河县东北角,两市(南阳、驻马店)三县(唐河、社旗、泌阳)结合部,总面积98.4平方公里。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4.5万人,耕地8.4万亩。境内林茂粮丰,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素有宛东“金三角”之美誉,是辐射唐、社、泌三县十乡镇的经贸、文化和农产品集散中心。2000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信访工作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富民强镇目标,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生猪、烟叶和乡镇企业已成为全镇三大支柱产业。所饲养的杜洛克、约克夏、丹麦长白三元杂交猪以其瘦肉率高、肉质好和无害化养殖而弛名省内外。全镇建饲养小区4个,发展养猪专业村7个,专业场162个,专业户491户,其中万头猪场2个;年生猪饲养量15万头,出栏10万头,远销武汉、南京、广州、深圳,部分出口香港,被南阳市政府命名为“生猪基地乡”。烟叶生产为传统优势产业,年种植万亩以上,年产优质高香气烟叶50多万公斤,是南阳市优质烟种植基地之一。以“三粉”(粉丝、粉条、淀粉)、饲料加工和农机制造为主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特别是镇劲轮车辆集团公司生产的系列农用机动三轮车畅销鄂、豫、皖3省20多个县市,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    新的世纪,新的目标,少拜寺人民将以新的面貌,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城郊乡

  城郊乡地处全县交通要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已成为商贸云集和中外客商及有识之士竟相投资的一片热土,乡党委、政府及全乡8万多人民围绕“农业立乡、三产强乡、科技兴乡、扩城话乡”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热忱欢迎省内外人士前来洽谈业务,参观考察,共谋发展,共创大业。.  

桐河乡

  桐河乡位于唐河县西北部,东南部、南部分别与本县的源潭镇、桐寨铺镇接界,东北部、北部分别与社旗县的李店乡、晋庄乡接壤,西部、西北部分别与宛城区汉冢乡、高庙乡相邻。辖区总面积68.5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8万亩。全乡辖19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4444人,汉族人口占99.6%以上,其它主要为回族。乡政府驻地在桐河集镇(街)。2001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920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100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16000万元。入库税金7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123元,财政收入达530万元,粮食总产量22000吨,全乡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  

昝岗乡

  昝岗乡紧抓入世机遇,扩大开放,深挖内潜,内外联动,大力实施科技兴乡战略,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了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运作。近年来,先后荣获了""市水稻生产先进单位""、""市信访四无镇""、""市治安模范乡""、""市先进党校""、""市创建文明乡村先进单位""、""县六好乡镇党委""、""市、县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县项目工作先进单位""、""县烟叶生产先进乡镇""、""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项荣誉,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县领先地位。    昝岗乡位于南阳盆地东南部,唐河县城以南6公里处的二夹河南岸,辖25个行政村,353个村民小组,6.8万人,耕地面积 12.7万亩,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特征,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无霜期长。沿河平原属中性潮土,其它地带为弱酸性黄棕土壤,水资源丰富,土质好。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祁仪乡

  唐河县祁乡位于桐柏山余脉西麓,豫鄂两省交界处,距县城25公里,属典型的浅山区,素有“一平三山六丘陵”之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哲学泰斗冯友兰、著名诗人李季故里,为历史文化名乡。辖区总面积187.2平方公里,8.25万亩耕地,12.5万亩林地,荒山、荒坡、荒滩面积6万亩。全乡26个行政村,295个自然村,324个村民小组,4.3万人。   祁仪乡历史悠久,明末姓祁名仪的人在此开饭店,村以人名,清初兴集。清代属湖阳保,民国10年为湖阳区祁仪乡,民国21年为湖阳区祁仪联保,民国34年为祁仪区。1956年2月为祁仪中心乡,同年12年为祁仪区,1958年5月为祁仪乡,同年10为祁仪人民公社,1961年8月为祁仪区,1968年8月这祁仪人民公社,1983年12月改公社为乡。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发挥优势,以畜牧业、民营经济、高效农业为重点,以强乡富民、增加“三个收入”为目标,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壮大支柱产业,加速产业化进程,全面开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37764万元,较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总产值1901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87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2%。乡财政收入498.4万元,比上年增长7.1%。   畜牧业发展迅速。该乡位于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脉西侧的浅山区陵区,是天然的广阔的牧场,水丰草茂,发展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畜牧业生产作为第一支柱产业来抓,以黄牛等饲草动物为主,种草养畜,不断优化畜群结构,提高规模饲养比重,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现已建成畜牧养殖先导示范小区1个,畜禽专业村11个,专业场21个,专业户1360户。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畜牧业年产值超过6500万元,人均饲养量和人均畜牧业产值均位居全县前列。    高效农业初具规模。大力发展以小辣椒、油菜制种、栀子为主的特色农业,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  

马振抚乡

  马振抚乡地处豫鄂两省结合部,位于唐河县城东南23公里处。东部、东北、东南分别与桐柏县的平氏镇、粟楼乡、程湾乡搭界;南部与湖北省枣阳市和本县祁仪乡相接;西部同昝岗乡毗邻;北部与本县古城乡、毕店乡隔三夹河相望。本乡辖区161.8平方公里,总耕地7.8万亩,223个自然村,342个村民小组。    本乡清时属湖阳保,1932年属毕店区马振抚乡;1948年属唐南县祁仪区,1950年属祁仪区;1956年设马振抚中心乡;1958年属祁仪人民公社;1968年撤区并社后属马振抚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马振乡。    马振抚乡面积较大,幅员广阔。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分山区、丘陵和平原三个部分。山区丘陵地带属桐柏山余脉,最高处海拔660米,总面积80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51%,是旅游开发的理想境地。    境内有常年河流两条:三夹河自东北部双河、牛寨村入境,流经该乡胡营村东部和贾庄、冷近沟村北部边缘,西经昝岗乡等注入唐河,境内河段长约8公里。    三夹河的支流--丑河。在该乡郭桥村入境,自南而北穿境流经该乡七个村委,于牛寨北部汇入三夹河,经前庄和关地村汇入,下游建有一座中型虎山水库和小型龙公河水库,为该乡农业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马振抚乡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900-950毫米,无霜期233天。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该乡在双河和马振抚两个集镇。    双河集镇位于双河油田腹地,南阳至信阳的312国道穿镇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形成了塑料制品业和面粉加工业两大集团,植物油加工、食品加工和口杯厂生产比较发达,是一个繁荣的商贸中心。    马振抚集镇是乡政府所在地,居于全乡中心,集镇的东南隅2公里处是秀丽的虎山水库和虎山游览风景区。    集镇内商贾云集,形成了服装、布匹、农资、瓜果、畜禽交易、蔬莱等专业市场,同时又是农副产品和药材交易的集散地,集市客流量1-1.6万人次,年商品零售额达到1540万元。    马振抚乡农业资源丰富,生产科技含量高,产品质地优良,尤以桅子生产是唐南重要的生产基地,水稻的高产开发乡之一,小麦、棉花、花生、芝麻的种植业更为发达、畜牧业已形成了以养黄牛、猪、羊等为主的养殖基地。.  

古城乡

  唐河县古城乡位于南阳盆地东部,毗邻县城,是河南油田稠油主开采区之一。版图面积1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93万亩,辖26个行政村,6.2万人。2002年古城乡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6亿元,财政收入800万元,是豫西南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优良种兔生产基地,连续七年被评为""南阳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古城乡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312国道、豫53线、宁西铁路分南北中横贯全乡,交通发达。三夹河、泌阳河自东向西注入唐河,归入长江,水源丰富。居于华北电网供电范围,1座交电站,3条供电主干线,并协调油田转供电,电力充足。6000门程控电话,6座电视差转合,通讯便捷。南部10个村委是河南油田稠油主开采区,地下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312国道10公里商新经济园区和古城、井楼两集镇基础设施完善,配套齐全,投资环境优越。    古城乡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据出土文物考证,该处是汉代一古城遗址,后人以此为名,清代兴集。南部井楼集镇是历史名镇,相传早年镇中有一孔三眼井,井上建有楼阁,回汉杂居,店铺林立,繁华一时。井楼街清真寺、酉楚大夫宋玉墓、汉代总兵韩应起之母基、温庄九古冢等名胜古迹,游览观赏价值极高。   农业自然条件适宜,科技优势明显,产业化框架明晰。高产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红薯为主;高效经济作物主要以烟叶、棉花、小辣椒、花生、瓜菜为主。全乡已建成上万亩优质烤烟、4.2万亩优质小麦、1.5万首瓜莱、l万首桅子-牧草、 2万亩花生和2万亩脱毒红薯生产基地。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黄牛年饲养量4.1万头,各类兔年饲养量达38万只,养兔数量和兔毛产量30年来一直居全县之首是豫西南最大的皮毛集散地和优良种兔生产基地。全乡有驰名中外的中原皮毛城等皮毛专业市场3个,皮毛购销货栈78家,以经营兔毛.牛羊皮和毛发的专业市场辐射十几个省市,年交易额超亿元。    古城乡资源优势突出,投资环境得天独厚。2002年,全乡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18个,实现引资额2180万元。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乡镇企业形成了以塑料编织、农药化工、建筑建材、皮毛购销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企业群体,连续七年被评为“南阳市乡镇企业明星乡镇”。   古城乡将以宽松的政策,优美的环境,快捷的服务,真诚的合作,竭诚欢迎海内外客商和有识之士到古城乡投资展业,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东王集乡

  东王集乡位于唐河县东南部边沿,唐河、桐柏、泌阳三县 交界处,河南油田腹地,面积12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 亩,辖19个行政村,4.7万人,年国民生产总值均在13508万元 以上,年财政收入近600万元, 曾多次荣获河南省“宣传思想 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六好”先进党委、南阳市财政工作先 进乡、治安模范乡、乡镇企业明星乡等荣誉称号。   东王集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明显。 南临312国道和宁西铁路,北接豫335线,王毕路、王邢路横穿 全境,三万伏高压电线贯通东西,泌阳河南江河环绕全乡,五 座中型水库全年蓄水,两座通讯基站屹立于乡中心地带,通讯 条件优越。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日渐深入,科技长入经济明显,大农业 的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高产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为 主;高效经济作物以烟叶、棉花、小辣椒、茶叶、瓜菜、优质 梨为主,产品供不应求,远销武汉、长沙、广州等地,亩均效 益2000元以上。全乡已建成烟叶、脱毒红薯、小辣椒、优质梨、 茶叶等500亩以上示范方26个。畜牧业发展迅猛,已建成牛庄、 王庄、郝庄、黄棚4个养殖小区和23个养殖专业场,养殖大户 900余户,年种植牧草0.9万亩。 富群养羊场和书丽养羊场等 得到了市、县专家的充分肯定。    乡镇企业发展迅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去年以来共建成招商引资项目25个,完成招商引资额2480万元,各类企业达30 家,各类经济业主160家,从业人员6900人,实现总产值6700 万元,入库税金120万元,已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 金属 冶炼、建筑建材、塑料编织等支柱产业。其中从深圳、温州等 地引进的塑料编织厂、有色金属冶炼厂和轧花厂等新兴工业企 业,为东王集乡经济注入了活力。    东王集乡已成为商贾云集和中外客商及有识之士竞相投资 的一片热土,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拟招塑胶模具、 油制品加工等10个项目,乡党委政府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 加宽松的环境,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竭诚欢迎国内 外有胆、有识、有志之士和各方朋友前来观光考察、投资开发、 洽谈贸易,共谋发展大计,共创锦绣前程。.  


东王集乡特产大全




东王集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