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新野县 >> 汉城街道

汉城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汉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汉城街道简介

  新野县汉城街道办事处辖9个居民委员会(村),66个居民小组(段),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管理人口12.6万人,耕地面积9600亩。近年来,办事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通揽工作全局,坚持"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建立东、南、西、北四个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纺织产业为主,以机械加工、商贸流通、包装印刷、高档家具等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止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5家,产业支撑强有力,“磁场”效应辅四方。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城市建设、财务征管”三大永恒主题,大力发扬“知荣辱、存仁爱、懂宽容、讲团结、重实干、求创新”的汉城精神,与时俱进谋发展,重点突破求跨越,实现了街道经济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度,街道先后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老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五好”街道党工委,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依法治市先进单位”、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街道工业园区被授予“市级示范工业园区”等。2009年完成财政收入1522万元,上缴县财政800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再次蝉联全市第一,被评为南阳市魅力乡镇(办事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2.6万人 21.6平方公里 411329001 473000 -- 查看 汉城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汉城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汉城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汉城街道

  新野县汉城街道办事处辖9个居民委员会(村),66个居民小组(段),总面积21.6平方公里,管理人口12.6万人,耕地面积9600亩。近年来,办事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通揽工作全局,坚持"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工业化"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先后建立东、南、西、北四个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以纺织产业为主,以机械加工、商贸流通、包装印刷、高档家具等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止目前,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5家,产业支撑强有力,“磁场”效应辅四方。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城市建设、财务征管”三大永恒主题,大力发扬“知荣辱、存仁爱、懂宽容、讲团结、重实干、求创新”的汉城精神,与时俱进谋发展,重点突破求跨越,实现了街道经济和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09年度,街道先后被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单位”、“省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省、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省“老干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五好”街道党工委,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依法治市先进单位”、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单位”,街道工业园区被授予“市级示范工业园区”等。2009年完成财政收入1522万元,上缴县财政800万元,综合经济实力再次蝉联全市第一,被评为南阳市魅力乡镇(办事处)。   

汉华街道

   汉华街道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城区北部,辖7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7.9万人,流动人口2万余人,总面积 15平方公里。S103公路穿境而过,S24公路和S335公路纵贯南北,距南阳机场仅60公里,距襄樊机场7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目前,汉华街道传统纺织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不断壮大,产业链日趋完善。以新纺集团、鹏升纺织公司、华星棉纺公司等六个大型棉纺织企业为代表的成规模、上档次、发展快的棉纺企业已经成长起来。中兴路周边1600亩已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首批引进的四个电子产品企业已建成投产、初具规模,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投资环境好、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快、项目推进力度大,是沿海企业内迁、向中原地区转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理想之地。为了展现整洁的环境、崭新的面貌、文明的素质、良好的形象,汉华街道以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镇化水平,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为核心,统筹分工,协调互动,强化指导,狠抓落实,强力推进辖区环境整治工作。   -   街道建设   汉华街道西临白河,水资源丰富,境内有环境优美怡人的城北公园和信合城市广场。北郊入城口有1000余亩纳入城区规划的闲置空地,有望建成人居、商业、景观三位一体的大型宜居综合社区,与闹市相邻,坐拥城市繁 华,又可享受静谧人生,此地是开发投资的不二之选。三里河景观区成功开凿地热井,泉水常年喷流不息,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可建成集各种会议室、球类运动、美容美发、沐足按摩、室内温泉游泳馆、露天温泉泡池、大型温泉冲浪乐园、流溪泛影等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型温泉宾馆。白河沿滨河路休闲度假村项目也正在策划之中,拟建成集疗养保健、旅游休闲和特色餐饮等为一体的吃、住、玩、游一条龙服务带,打造一处绿水碧树、鸟语花香、生态和谐的滨河度假村。电力通道改线工程是新野县今年重点工作之一,该线路途经汉华辖区蔡庄、孟营社区段,全长3000余米,共涉及9个铁塔基,14个电线杆。汉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成立汉华街道电力通道改线工程工作-小组,由街道党工委副-齐全伟负总责,街道两名班子成员分别负责蔡庄、孟营段工作,另抽调2名机关同志全程配合。通过主动排查问题,积极做好占地户思想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处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由办事处垫资,提前把部分赔偿款发放到群众手中,理顺了群众情绪,调动了群众配合的积极性,为电力通道改线工程扫清了道路。  

王庄镇

  王庄镇位于豫鄂两省三县区(新野、唐河、襄阳)交界,县城东南20千米处。东临唐河,与唐河县苍台镇和湖北省襄阳区程河镇埠口隔河相望,南接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西邻五星镇,北连前高庙乡、溧河铺镇。镇政府位于赵庙、肖集、王庄3村交界处。境域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4.2千米,面积63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1975年建王庄公社,1985年改镇。   -行政区划   王庄镇辖水台子村、梅湾村、东张店村、乔湾村、前孙村、潘庄村、玉皇庙村、毛寨村、西高营村、王桥村、肖集村、赵庙村、曹营村、阎庄村、王庄村、张湾村、兴化村、周张坑村、兴化寺村,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共19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142个村民小组,人口3万余人,辖域内汉族占99 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王庄镇   %以上,有回、蒙等少数民族。  

沙堰镇

  沙堰镇位于新野县城北13公里处,素有新野“北大门”之称,缘西汉南阳太守召信臣兴修水利立沙围堰而得名。三国故迹鹊尾坡、荐贤岭闻名遐迩,“猴戏之乡”蜚声内外。北抵宛城区瓦店镇,南连溧河铺、城郊乡,东接施庵镇,西毗樊集乡。南北长13公里,东西宽9公里,总面积80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211个村民小组,11967户,46980人,6.67万亩耕地。耕地东部砂礓黑粘土质,西部砂壤黄土为主,土质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S103线穿境而过,距“二广”高速公路仅8公里。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降水量800—1400毫米,水利条件优越,“两河一渠(老白河、老溧河、鸭灌三分干三支渠)”纵贯南北。    近年来,沙堰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抓党建促经济、保稳定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工业立镇、蔬菜大镇、畜牧兴镇、花生强镇、中州名镇为目标,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强力组织,整体推进,务实苦干,拼搏创新,使全镇经济建设、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先后荣获南阳市“六好乡镇党委”、省级“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主要经济指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名列前茅。2005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6亿元,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25元,同比增长8%;财政收入达到258.87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016‰以内,整体实力位居全县前列。   ——工业化发展不断突破,经济总量扩张加快。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和招商引资工作,不断炒热干群思想,狠抓项目信息搜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获得历史突破,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目前,全镇已形成棉纺加工为龙头,以花生等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非公制企业发展格局。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荣获市“50强”乡镇。突出小城镇建设,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使集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2005年获南阳市“三星级”集镇。狠抓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目前,全镇已有20个村实现“村村通”,总里程98公里..  

新甸铺镇

  新甸铺镇地处豫鄂交界,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处,距湖北省襄樊市45公里,南(阳)—襄(樊)省级公路纵贯全镇。全镇辖26个行政村,259个村民小组,6万人,10万亩耕地。该镇交通便利,服务高效,棉花、花生、畜牧等农业资源丰富。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化统筹(经济工业化、集镇城镇化、畜牧产业化)、工农互动、城乡一体、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连续三年来,工农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额、工商税收增长比例都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其中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6293万元,同比增长20%;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3113万元、30468万元、668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8%、50%、12%;工商税收突破450万元,实现了两年翻一番。连续多年被省、市、县评为“五好”乡镇党委、“基层政权建设先进乡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乡镇”、“豫西南养鸡大镇”、“畜牧产业化先进乡镇”、“信访稳定模范乡镇”、“文明集镇”、“三星级小城镇”、“南阳市50强乡镇”、“乡镇企业明星镇”、“平原绿化高级达标乡镇”。.  

施庵镇

  施庵镇位于县城东北部,北与宛城区官庄镇毗邻,东与唐河县、郭滩镇接壤,镇政府驻施庵。1958年月成立施庵公社。1968年更名为红渠公社。1982年恢复施庵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改镇至今。辖25个行政村,124个自然村,29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9768人,非农业人口2834人)。辖区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普米族、维吾尔族6个少数民族,共52人。全镇现有耕地6792公顷,耕地面积在新野县居第二位。全镇境内有河3条:东边涧河,西边溧河,中部偏东有田小河。土质多系砂礓土、黑老土和部分黄壤土、黄胶土。土层深厚,酸碱度适中,保水保肥性强。年平均降雨802.9毫米,年平均气温15.1c,日照1972.6小时,无霜期228天。地下还蕴藏丰富的大石油资源,已打油井46余眼。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棉花、玉米、红薯、豆类、油料等。近年来,我镇逐步形成了以蔬菜、畜牧、棉花为主的特色产业。蔬菜主要是甘蓝、土豆、洋葱等耐储运、产量高、生长期短的“大路菜”。解放以来,兴修水利,灌溉农田,鸭灌区四分干渠穿境南下,地在本镇长14.2公里,支渠12条,共长4.3公里,斗渠60条,共长101.1公里,有效灌溉面积8万多亩。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镇共有限额以上规模企业5家,分别是:施庵棉纺厂、源杭棉业有限公司、鑫冠棉业有限公司、恒润木业有限公司、锐欣石油机械有限公司。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5.3亿元,人均0.8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9116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224万元,农业总产值4593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2071万元,财政收入完成754.76万元,支出754.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34元,净增518元。本镇交通便利,临近太—澳高速公路、省道S103线、S244线、S325线,高等级县乡公路和村村通油路四通八达。镇有中小学校27所,其中初中2所,中心小学6所,成建制中心小学1所,初级小学18所,幼儿园23所,其中民办1所。初中在校生2000名,小学在校生2400名,初级教育入学率、普及率、巩固率均达100%。全镇共有教职员工473名。.  

歪子镇

  歪子镇位于新野县城西北25公里处,与邓州市、南阳卧龙区、宛城区三县市区相接壤。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10万亩,人口7万人。境内土地肥沃,五河竞流,物产丰富。小麦、棉花、花生、蛋肉鸡、生猪、肉牛质优量大,盛产油桃、莲菜、小辣椒等特色产品。境内交通发达,“二广”高速南(阳)邓(州)段临镇经过,镇区设有出口;省道“四赵”线纵贯全境,歪(子)施(庵)公路与豫103线衔接,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南阳机场近在咫尺,可实现货畅其流。城镇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12万人。街道三纵六横,基础设施完备,集镇辐射带动能力强,自古有“旱路码头”之誉,被命名为“四星级集镇”。境内环境优美,人杰地灵,碧绿依水的蔓荆山景色宜人,文物古迹凤凰山遗址历史悠久,国家二级文物明代“一捧雪”蜚声海外,荷花湖区景色秀美。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镇有高中一所,中小学26所,镇卫生院为一级甲等医院,餐饮及娱乐设施配套功能完备。.  

五星镇

  五星镇位于县城东南部,南接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朱集镇,东临王庄镇,西与新甸铺镇隔河相望。辖20个行政村,100个自然村,244个村民小组,1.2万户,5.4万人,总面积82平方公里,耕地7.1万亩。境内地势平坦,沟渠纵横,土壤肥沃,盛产粮食、蔬菜、棉花、花生、食用菌等。2005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6.7亿元,农业总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2元。    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激活内资与引进外资”相结合,开展以诚招商、亲情招商、代理招商,使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落户五星。目前,全镇限额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家,个体工商户达327户,转移农村劳动力2万余人。    支柱产业稳步发展。蔬菜发展坚持创新机制,辐射发展,提高效益,以早春四季豆、辣椒、甘蓝、洋葱为主导品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设施面积8000亩。食用菌发展以平菇为主,规模达500万袋以上,从业人数3000人以上;畜牧养殖业以台庄、魏楼肉牛养殖小区为龙头,促进了全镇畜牧养殖业的发展。    基础设施状况日益改善。省道S244线、溧河—朱集线、新王线(新甸铺—王庄)穿境而过,与毗邻乡镇全部实现公路连通,20个村全部实现村村通油路,通行条件不断提升。    我们盛情邀请社会各界朋友来五星镇投资兴业,我们将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让各界朋友在这里安心创业、舒心生活。.  

溧河铺镇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溧河铺镇位于新野县城东部,东临前高庙乡,西连城郊乡,南与五星镇、王庄镇接壤,北与沙堰镇、施庵镇为邻。境域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9.5公里,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263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全镇共有1.2万户,5万人,有耕地8.87万亩。    (2)自然特征。溧河铺镇属北亚热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左右,全年平均降水量850mm左右,平均日照2611小时,无霜期227天。境内地势平坦,皆为平原,由北向南自然倾斜,海拔高度在83米—95米之间,平均比降为1.57‰。主要河流为溧河,流经境中部,境内长8公里。全镇属鸭河灌区,四分干从镇境东部穿过,境内长8.5公里,境内支、斗、农、毛、渠纵横交错,水利灌排条件相对较好。    (3)人文资源。孙楼抗日战场作为新唐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其在南阳抗日战争史上有一定重要地位。    (4)历史沿革。据《元史兵法》记载,元中统年间,元世祖在溧河西岸设立急递站铺,故名溧河铺。民国15年始设溧河铺保卫团区,民国25年改为行政区,民国36年设溧河铺区政府。解放后,历经区、组(1955)、公社(1958)、区(1961)、公社(1962)等建制变动,于1983年建立溧河铺乡人民政府,2001年9月撤乡建镇。    二、资源优势    (1)农业资源:溧河铺镇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较好,适宜多种植物栽培,物产甚为丰富,粮、棉、油、蔬菜已列入溧河铺镇物产大宗。粮食作物有小麦、豆类、玉米等,种植面积分别达6.5万亩、2.1万亩、2.5万亩,总产量分别达2200万斤、420万公斤、1000万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蔬菜、花生、芝麻(包括油菜),种植面积分别达4万亩、3万亩、2.4万亩、1.5万亩,总产量分别达300万公斤(皮棉)、8000万公斤、600万公斤、225万公斤。200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2.3亿元。(2)林业资源:全镇现有宜林面积13000亩,现已绿化5000亩,木材蓄积已达15万立方米,产值达800万元。经济林种植面积已达1500亩,产值已达300万元..  

王集镇

  王集镇位于新野县城西北部,东临白河,南与城郊乡、上港乡隔河相望,西与邓州市腰店、桑庄、汲滩三乡镇接壤,北与上庄乡毗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湍河、礓石河、白河纵贯全境。   面积人口 王集镇总面积74平方公里,境内地势平坦,间有少许岗地。全镇现有12306户,人口51302人,其中男性26472人,女性2493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8%。全镇主姓94个,以王姓居多,汉族为主。另有6个少数民族,人数以蒙古族居多,主要分布在汪堤、冯集、石头庙三个村。   镇村设置 王集镇辖石羊岗、西赵庄、曹集、高桥、归集、徐埠口、周湾、白滩、齐楼、史井、石头庙、西张庄、秦杜营、王集、冯集、东元、汪堤、范坡共计18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197个村民小组。   经济建设 2005年,王集镇生产总值实现4235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913万元,占44.65%;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2万元,占28.5%;第三产业增加值11374万元,占26.85%,人均生产总值8306元。固定资产投资917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90万元,支出266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060元。   社会事业   科技 王集镇瓜菜生产和黄牛改良的水平比较高,尤其在反季节大棚西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研究方面取得较大成果,2000年11月被南阳市人民政府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黄牛改良技术在全县处于领先位次,年改良皮埃蒙特杂交肉牛5000余头,绝对量居全县第一。   教育 王集镇现有17所小学,2所中学,在职教师371名,在校学生3420人,学生入学率100%。下一步要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全镇设三所中心小学和一所中学,其中四、五、六年级学生在中心小学就读并实行寄宿制。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将极大提升王集镇教育水平。    卫生 王集镇现有镇卫生院一所,村级卫生室18所,其中卫生院占地45亩,拥有人员35人,其中医务人员25人,中级职称2人,现有床位25张;村级卫生室从医人员达4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75%以上,较好解决了群众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   文化 王集镇现有演出团体10个,其中锁呐班9个,说唱团一个。符光录“一人说唱团”演出范围遍及南阳13县市,并多次赴省进京演出,其事迹曾被中央多家媒体报道过。.  

城郊乡

  城郊乡位于新野县东、南、北三面,呈“U”字型环抱县城。地处白河之滨,湍、白河交汇之处。是县城与外界交往的必经之处,也是北上南阳、郑州,南下鄂、川的必经之地。辖22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9.9万余人,7.6万亩耕地。   良好的基础条件 城郊乡交通便捷,铁路:西接焦枝线30公里,南临襄樊站60公里,北依南阳站50公里。公路:省道豫022线纵贯南北,与郑州、西安、武汉、洛阳等大中城市均有省道相通。距南襄高速公路仅7.5公里。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启动,乡村公路晴雨无阻。襄樊、南阳两大机场南北呼应,直飞北京、广州、上海、重庆等城市。乡村程控电话直达世界各地。电力充足,是全省农村电气化先进乡。   优美的投资环境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这里拥有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是河南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被誉为河南的“寿光”。2002年分别被农业部、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新野(城郊)蔬菜”在全国已成为较有影响的品牌,央视农业节目,新野(城郊)蔬菜榜上有名。其中新野县蔬菜批发交易市场为全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十佳单位,全国151家鲜活农副产品定点市场,农业部定点市场,全国蔬菜信息网报价单位,并建有新野蔬菜网站。公司注册的“宛绿”无公害蔬菜,已通过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认证。公司已与北京市农业局签订外埠蔬菜场地挂钩协议,获取了“新野蔬菜”进京许可证。市场年交易量达3.6亿公斤,交易额达2.8亿元。生产的反季节蔬菜辣椒、黄瓜、西红柿、茄子、甘蓝等优质产品也以其高品质、无公害的特点,深受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初步形成了围绕蔬菜、棉纺两大产业链条上项目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格局,连续多年被省、市政府评为“乡镇企业明星乡镇”。至目前,全乡非公制企业发展到812家,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企业12家,500万元以上企业19家,100万元以上企业96家。其中棉纺织企业37家,拥有纱锭20万枚,从业人员达10014人。同时,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这里明显凸现出蔬菜加工及纺织产业的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集聚效应,是您理想的投资胜地。.  

前高庙乡

  前高庙乡位于县境东隅,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5.73万亩,辖17个行政村,215胩村民小组,总人口4.2万人,2003年至2005年,该乡从自身实际出发,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乡经济发展全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全局,突出特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0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2005年,全乡经济稳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1%,社会固定资产增长17.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5.9%。全乡经济呈现出结构优化,增速加快,质量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樊集乡

  樊集乡总面积4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9个自然村,16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4.03万亩。总人口3万人。樊集乡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力培育以日本钢葱为主的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地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大局的稳定。我乡养猴、从事猴艺已有500多年历史,逐步形成产业,特别是猕猴训养繁育,在麒麟岗养殖场逐步壮大的同时,又引进黄太岗千只猕猴试验基地,最终投资规模将达2000万元,存栏猕猴千只以上,成为全国一流繁育试验基地。2005年,全乡完成生产总值5264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692万元,占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26万元,占35%,第三产业增加值10529万元,占20%,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506元。.  

上庄乡

  上庄乡位于新野县城北15公里,东濒白河,北依歪子镇,西临邓州市汲滩镇,南与王集镇接壤。南北长12.5公里,东西宽11公里,总面积83平方公里,耕地7.99万亩。辖18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255个村民小组,13974户,53188人。南邓高速公路、X022线、唐邓路穿境而过,乡村油路总里程达65公里,全面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柳坡、王寨等村基本实现了“户户通”。近几年来,通过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限额以上企业规模和效益迅速膨胀,初步形成了以棉纺、铁砂、奶制品、建筑材料为主的工业体系。通过狠抓冷配改良和母牛专业村建设,皮杂牛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皮杂牛品牌初步叫响,湖北、福建等地客商慕名而来洽谈购牛事宜,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皮杂牛养殖大乡。上庄乡奶源基地是上庄乡与三色鸽乳业集团合资建设的项目,自2004年开始兴建,截止目前,奶牛养殖小区一期工程已正常运转,二期工程即将峻工。奶源基地中心区位于上庄乡上庄街南部、四赵路东侧,占地面积110亩,现有牛舍13座,存栏成年奶牛200多头,日产鲜奶近3吨,年效益80万元以上,已基本形成为我县一个集奶牛养殖、牛奶销售、奶牛交易、养殖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市场,发挥了上庄乡畜牧业发展龙头组织的积极作用。2005年,全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745万元,财政收入完成26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03元。.  

上港乡

  上港乡位于新野县城西部,隔白河与县城相望,南与新甸铺镇接壤,西临邓州,北界王集镇,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9.7公里,总面积61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南(阳)—襄(樊)公路纵贯南北,内(乡)—确(山)公路横贯东西。乡政府驻地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俗称“三叉口”,距太澳高速出口20公里。有白河、湍河、运粮河、刁河、金塘河五河交汇。辖16个行政村(赵岗村、果园村、梁埠口村、齐花园村、梁营村、小五村、王白村、张花楼村、瓦亭陂村、宅子村、岗北村、香乔村、岗南村、魏庙村、代楼村、张坡村)45个自然村,168个村民小组,9894户,3.8万人,4.9万亩耕地。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紧贴上港实际,本着干事业,干成事业的决心,发扬“务实重干,干则必成”的创业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工作,使全乡的各项工作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综合实力连续四年在全县保持领先位次。200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2.8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10.1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10人。先后被市评为乡镇企业明星乡、产业结构调整先进乡、小康村建设先进乡;被省评为“五好”乡镇党委、有线广播电视村村通先进乡、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乡、治安模范乡和体育先进乡。.  


汉城街道特产大全




汉城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