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咸阳市 >> 渭城区 >> 新兴街道

新兴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兴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新兴街道简介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新兴街道
  新兴街道 辖:人民东路、民生路、国棉一厂、陕西纺织器材厂、陕西第八棉纺织厂、乐育路、建国路7个社区居委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10404003 712000 -- 查看 新兴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新兴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兴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中山街道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中山街道   中山街道 辖:渭阳路、东明街、西宁街、仪凤街、北大街、中山6个社区居委会。  

文汇路街道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文汇路街道   行政区划   文汇路街道 辖:东风路、毕源路、文汇东路、文汇西路、新兴北路、钢管厂、华星厂、毕源中路、职盟一路、联盟二路、二〇二所、民院12个社区居委会。  

新兴街道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新兴街道   新兴街道 辖:人民东路、民生路、国棉一厂、陕西纺织器材厂、陕西第八棉纺织厂、乐育路、建国路7个社区居委会。  

渭阳街道

   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渭阳街道办事处位于咸阳市区东半部,地处城郊结合部,成立于2001年11月18日。全办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7.8万人。下辖14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现14个行政村已全部被纳入咸阳市城中村改造范围。辖区内有中、省、市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70多家。   渭阳街道 辖:滨河、金旭路、文科、文林、三普5个社区居委会;双泉、马家堡、杜家堡、张家堡、塔尔坡、李家堡、西耳、碱滩、任家咀、金家庄、团结、旭鹏、利民、光辉14个村委会。   -经济发展   渭阳自古帝王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交通、通讯、科技和土地资源等发展经济优势。渭阳办是典型的工商强办。第二产业、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全办经济中处主导地位,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财力基础。渭阳街道现有化工、建材、食品、餐饮、装饰材料等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10多个,在城区西兰路、文林路、毕塬路等地段有11条商业街。渭阳工业小区已有9户企业安营扎寨,颇具规模。已建成的毛条路商贸小区,招商引资工作如火如荼,中外客商纷至沓来。渭阳办党委、办事处将以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客商来渭阳兴企办厂,力求在城中村集中改造、第二、三产业、服务产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方面有新突破。重点加快城市服务化和工业化进程,提高综合效益;最大限度的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培育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按照集约化、规模化的思路,建设城市新亮点,构建商贸繁荣新渭阳。  2006年,全办实现农业总产值3168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445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7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00500万元,实交税金完成1790万元;财税收入完成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30元;招商引资签约资金达13580万元。2007年1—3月份,各项经济指标又创新高,保持了持续、快速的良好发展局面。  2007年渭阳街道的工作思路是: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区第六次-会、区委六届三次全会及区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按照“1235”(围绕一个目标,抢抓两大机遇,加快三大建设,做好五项工作)的工作思路,以稳定发展为先,不断引导群众发展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以服务辖区单位和重点项目为先,努力构建和谐街办和社区;以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先,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以落实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为先,不断推动两个文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大跨越,构建和谐新渭阳。  按照市、区2007年经济工作重点,“石化城”建设项目、渭城区新“行政中心”建设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为我办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在区委、区0的正确-下,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拼搏的精神,抢抓机遇,率先发展。  

渭城街道

  渭城区渭城街道位于咸阳市东郊,地处城乡结合部,因古渭城遗址而得名,唐代诗人王维曾在这里写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名句。    渭城镇扼守市区东大门,距市区3公里,北依莽塬,南临渭水,地理位置优越。咸红路、河堤路、金旭路横贯东西,咸铜铁路穿境而过,西接人民路、文林路,东连机场中线路,交通十分便利。    渭城镇面积28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辖区内有部、省、市属企业单位18家,全镇总人口24442人,(非农业人口12183人),土地面积18000亩。200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57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50元。    渭城镇依托城郊优势,按照“农业调整抓基点,招商引资抓支点,城镇建设抓亮点,多种经营抓特点”的工作思路构建卫星城镇。   渭城镇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健全,功能日趋完善。主街道长2.5公里,宽40米,排水照明设施完善,沿街两侧按城市化标准布局,市场、门店、工商、保险、邮局、银行、医院、学校一应俱全,绿化带栽有杨树、冬青和多种花卉,保持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各村都先后修整了连街进村路,6个村实现了道路水泥化,3个村实现了道路砂石化。    渭城镇农业产业布局合理,特点突出。先后建成大棚菜、草莓、花木、农业高效示范园四大产业基地和三个专业养殖小区,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其中大棚菜种植和禽畜养殖业日益兴旺,成为强镇富民的两大支柱产业,冶家台草莓基地还被省农业厅命名为“农业示范基地”。    截止目前,已有20多个招商项目落户渭城,形成了机械、化工、能源、建材、医药、印染、洗浴等门类齐全,分布集中的集约化、规模化格局,引进资金近两亿元。其中中林H型钢等14个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中林H型钢、三普温泉水疗中心两个项目还被列为区重点建设项目。    渭城镇注重党建创新。总结学教经验,创造性地开展了“六必访”和“村民评村官”活动,受到省、市、区委的推广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采访。在抗击非典工作中,开展党员结对帮扶抗非典的系列经验和作法,先后受到中央电视台四套、十二套、新华网和省、市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是全市唯一的抗击非典工作基层先进党委,受到省委表彰。.  

窑店街道

  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位于咸阳市区东郊,距城区中心13公里,西临省级渭城区东郊民营工业园区,北依蟒塬,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接壤,南临渭水,与西安市隔河相望,东与西铜高速公路相接。咸红公路,五陵塬文物旅游路、河堤公路、咸铜铁路、312国道、机场专线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利,是一个土地肥沃、设施优越、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好地方。    窑店原属秦咸阳宫故地,秦时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曾经上演了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焚书坑儒、统一六国等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秦宫遗址博物馆和五陵塬旅游路的建成,加速了文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里陵冢林立,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物旅游优势。    几度风雨,几度沧桑,如今窑店再度辉煌。1996年撤乡设镇,总面积4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8万亩,镇辖10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4800户,总人口24269人。截止2005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612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81亿元,财政收入41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5元。    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窑店人民乘西部大开发之机,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迎接开发、振兴经济的伟大实践中。镇党政班子把群众的情绪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追求,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第一目标,忠实实践“-”,全镇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招商引资工作为主线,三个文明一起抓的发展大格局。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加大力度、夯实基础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作用。全镇从1997年起就把村级道路整修、村镇规划和农网改造、广电通讯以及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先后修通了全镇各村的村级道路,并全面实现了沙石化,部分实现了水泥化。村级庄基划拨严格按照规划,统一划拨、统一绿化,使村镇建设达到了整齐化。积极鼓励并大力扶持农网改造,全镇10个村已完成改造任务。四纵(河堤公路、咸铜铁路、咸红公路、五陵塬文物旅游公路)、两横(13号公路、机场专线高速路)的公路、铁路线使全镇交通十分便利,为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线电视已全面进村入户,正在进行积极实施中。.  

正阳街道

  正阳街道地处咸阳市渭城区东陲,东毗高陵,紧邻西铜高速,南与西安隔渭河相望,北靠泾阳;交通便利,陇海铁路、咸红路、五陵塬路、河堤路、正韩路、机场专线等交通主干线,距西安市区仅22公里,堪称西咸一体化渭城的“桥头堡”。西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渭河发电有限公司、汉阳陵景区位于我镇腹地。    正阳镇1998年被列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镇,并于2001年与原韩家湾乡合并。现总面积约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1874亩,下设韩家湾办事处,管辖38个行政村,121个村民小组,7680户,总人口43826人(其中农业人口32899人),党总支2个,支部53个,有党员1152名。有中学3所,小学15所。    正阳镇依托渭河发电厂,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做大做强“兴隆绿色无公害蔬菜”、“汉陵农牧奶牛养殖”、“莽塬十万头生猪养殖”、“环保产业”四大基地,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奋力实施“富民强镇、科技兴农”战略。生猪存栏近9.8万头,奶牛存栏近6000头,鹌鹑存栏28万只,蛋鸡存栏已达31万只,劳务输出4300人(次)。截止2005年底镇财政收入达到4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引来了投资5800万元的罗美亚陶瓷项目,春节前可点火投产;引来了投资2300万元的废旧塑料综合利用项目和康茂、红光、昱源三个物流中心,气砖项目、物流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招商引资签约资金已达 3.3亿元,到位资金1.8亿元,招商引资工作已成为正阳镇各项工作的一大亮点。另外,小城镇建设规划科学,格局合理,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良好,境内以汉阳陵为龙头的旅游业前景看好,全镇上下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    资源优势:    1、正阳镇辖区是中国第一封建王朝秦建都的地方;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合葬陵---汉阳陵,位于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原上,汉阳陵向世人展示了整个"文景之治"的盛况,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完整的西汉帝王陵园;汉高祖刘邦长陵,位于正阳镇后排村原上;汉惠帝刘盈安陵,位于正阳镇白庙村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芋子钩,位于正阳镇史村以北;陕西省第一个工业旅游景点---渭河发电有限公司,位于正阳镇腹地。正阳镇可以说是处在中华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点。.  

周陵街道

  周陵街道位于咸阳市北郊,距市区3公里,东靠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南依咸阳市文林路,208省道、312国道、迎宾大道、机场高速路、五陵塬旅游路等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有38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 ,耕地5.8万亩,总面积52平方公里,是咸阳市有名的小康镇和文明镇。 2005年被国家文明委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区位优势:    该镇位于咸阳市北郊城乡结合部,南距市区3公里,东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1公里,交通便利。省、市规划的陕西咸阳航空港产业园区已落户我镇,更为周陵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交通优势:    五条省市交通干线成了全镇经济发展的五条“金丝带”,给我镇带来了独具特色的交通优势:第一条是迎宾路,是咸阳市重点工程项目之一,自咸阳北大门出发,南北穿过全镇境内,把镇政府驻地与机场、咸阳市区相连接;第二条是咸宋路(208省道),为二级道路,自镇域东南方向穿境而过;第三条是旅游路,自东向西把毕塬上的周秦汉唐王陵一线相连,是我镇旅游开发的基础优势之一;第四条是四号路,为三级公路,呈东西向自我镇北部切过,在极大地方便了镇域北部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成为联系农村与城市经济的重要纽带;第五条是银武高速(312国道),自我镇北部穿过,在与迎宾路、四号路交叉处设有大型立交,出口东西南北。    旅游优势:    周陵文物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周、秦、汉、唐等8个朝代105座帝王将相陵墓分布其中,除周文王、周武王陵外,现保存比较完整的有姜太公陵、西汉元帝魏陵、成帝延陵、哀帝义陵、汉平帝康陵,秦始皇的五百童男童女登车东瀛遗址、石羊南下饮水遗址,还有文王的八卦路等,潜在效益巨大,开发前景广阔。.  

底张街道

  渭城区底张街道位于咸阳市区东北12公里处,是西北最大的航空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国家一级保护单位—唐顺陵所在地。208省道、机场高速纵横穿境而过,形成一个航空、公路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底张街道现辖25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4.15万亩,总人口2.94万。    底张街道地形独特,优势明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农业结构趋于合理,形成“南岭北沟果林带,中部平川大棚菜”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镇区发展稳步前进,沿区4号公路及省208道两侧带状发展,形成以咸阳彩虹电子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中心工业小区和眭村副中心工业小区。辖区内金融、学校、保险、医院、工商、税务、公安、邮政、电信、文体中心等社会服务功能齐全。    近年来,提出建设“蔬菜之乡、畜牧大镇、企业强镇、明星城镇、文体大镇”五强乡镇奋斗目标,以“团结拼搏、负重奋进、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底张精神,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抓好“民心工程”,不断为招商引资服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服务,增强我镇的综合实力,确保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招商引资服务政策始终坚持“让利在先,得利在后,让利得利,争利失利”的十六字方针和“让权、让名、让利”的三让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引进咸阳彩虹电子配件公司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户我镇。2004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4 亿元,乡镇企业产值达到 13.84亿元,财政总收入 670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015元。    几年来,底张镇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东西部合作示范镇”、“省级文明镇”、“省小康镇先进党委”、“陕西省明星乡镇”、“陕西省第一批百万农民健康活动先进乡镇”等十五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北杜街道

  北杜镇位于咸阳市渭城区北部,距咸阳12公里,北依泾阳县,西接秦都区。西安航空港咸阳机场座落镇南,咸北一号公路横贯全镇,地理位置优越。全镇占地面积34平方公里。共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18955人。全镇现有耕地面积3.9万亩,人均2.1亩,非农业人口2896人。    2001年,北杜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新镇搬迁建设,在原镇址西2公里处建设新镇。近年来,镇政府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自2001至今,共计投资600多万元,新修新镇中心街道路及地下管网排水工程,该中心道路宽42米,分为左右人行道,人行道与行车道用绿化带隔开,成为渭城区标准最高、宽度最大的乡镇道路;在通信方面,截止2005年底,全镇拥有固定电话5500多部,占到全镇总户数的40%以上,移动电话已突破了8000部,咸阳电信分公司在北杜建成了电信营业厅,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也相继在镇上建造了信号收发塔,通讯十分便利,在供水设施上,镇上建成了新镇中心供水厂,完全可满足镇上各单位的用水和发展需求。在电力建设上,通过2000年的整网增容,可完全满足小城镇发展的电力要求。    北杜镇属咸阳市北部的主要产粮区,为农业镇。近年来本镇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立了""果、菜、蛋、奶、苗""发展思路,并通过不懈的努力,截止2005年底,全镇果树面积达到5000多亩,设施农业占地800余亩,笼养鸡存栏34万只,奶牛及秦川牛存栏达到1860头,建成占地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辖区主要的企业有:生产工业奶粉的秦润乳品厂、生产电力器材的咸阳输电线路器材厂、电子开关厂等,效益可观。北杜为古镇,镇内有建于明万历18年的千佛铁塔,气势宏伟,是全国四座铁塔之首。贸易主要以集镇贸易为主,截止2005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为8.42亿元,第一产业值占到45%,第二产业值占到20%,第三产业值占到35%,商品贸易零售总额达到138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7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00元。.  


新兴街道特产大全




新兴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