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新野县 >> 王庄镇 >> 毛寨村

毛寨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毛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毛寨村简介

  毛寨村位于镇政府北1千米处,南联小集村,东邻阎庄与王庄村,北与玉皇庙村、潘庄村、曹营村接壤,西与五星镇五星村相连,南北长3千米,东西宽2.8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毛寨村辖虎林堰、吴庄、小乔庄、竹园里、东毛寨、毛寨、李前庄7个自然村,3个自然片、12个村民小组,607户,2441人。其中男1099人,女1342人,全村人口均为汉族。全村有李、毛、赵、张、郭、宋、曹、、荀、吕、雷等40个姓氏。
  自然状况
  毛寨村地势东高西低,两条镇村油路自南向北呈“八”字延伸,一条马槽渠自北向南从村中穿过,马槽渠两岸白杨树绿树成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渠水时常断流,杂草丛生,是养殖户的好牧场。全村土壤均为粘土,村域面积9700亩,其中耕地占60%,公路占8%,坑塘渠占2%,村庄占30%,无矿产资源。
  农业经济
  全村粮食种植面积达3000亩,棉花种植面积达3000亩,花生种植2500亩,大白菜150亩,辣椒15亩。全村共有小四轮拖拉机27辆,手扶拖拉机60辆,大三轮车28辆,农用车3辆,三轮摩托275辆,发电机125台,潜水泵364台,深井泵6台,磨面机2台,旋耕机2台,花生摘果机4台,花生加工机械近20台。全村种植用材杨树12万株,枣树700株,桃树3500株,柿树1200株。全村有结果梅子树、桃树、梨树、枣树、柿子树、葡萄树、石榴树共80亩12600株,亩效益千元以上。村建有畜位500只以上牛养殖场1个。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35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全村打配机电井115眼,平均50亩地有机井1眼,有效灌溉面积为100%。
  社会公益事业
  村对文化科技工作十分重视,全村有农民技师1名,农民技术员36人,大、中专函授毕业生15人。1996年被河南省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村”,1998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科技示范村”。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学校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00多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0%以上。为了丰富农村体育事业,毛寨村在村支部院内设篮球场1处,乒乓球案3副,单、双杠各1副,以供村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村先后在三个自然片修建供水塔3座,全村共安装自来水管道2万余米,全村12个小组近600余户使用上了自来水,入户率达97%以上。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662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5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9101 473000 -- 查看 毛寨村谷歌卫星地图

毛寨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毛寨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张店村

  东张店村位于王庄镇东北4.5千米处,东南与乔湾村毗邻,西与阎庄村和玉皇庙村相接,东北与前高庙乡郭湾村相连,东与唐河县苍台镇于湾村隔河相望。全境呈长方形,南北长2.1千米,东西宽1千米,总面积2.1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东张店村有6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329户,1589人。其中男804人,女780人,均为汉族。有张、冯、乔、于、李、孙、蔡、匡、薛等32个姓氏。其中张姓为多,冯姓次之。   自然状况   东张店村东依唐河,西邻老龙沟,地势低,地形呈长方形,全村有耕地2101亩。土壤结构为沙质土、黄土、黑老土。土壤分布,唐河以西河堤以东为沙质土,河堤以西老龙沟以东为黄土,老龙沟以西到境界以东为黄土和黑老土。境内农业耕地2049亩,乡村道路用地60亩,林业用地100亩,沟塘用地90亩。村东侧100米是唐河,河道宽400多米。   社会公益事业   民居区内有南北道路5条,长3000米,东西路5条,长1080米,为砖碴路面。境内有镇村道路一条,长950米,水泥路面,生产路9条,长8000米,村建自来水塔1座,铺设下水管道数百米,解决了村民天旱时节吃水难的问题。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45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619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33元。   

潘庄村

  潘庄行政村位于王庄镇政府北4.5千米处。东与前高庙乡焦岗村接壤,南连毛寨村,西邻西高营村,北接溧河铺镇贾桥村,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2.2千米,面积4.4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委会辖潘庄、刘庄、江庵三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村488户,1986人。其中男1000人,女986人,均为汉族,有李、荀、张、江、刘、段、赵、陈、等15个姓氏。   自然状况   潘庄行政村处马槽渠东,四分干渠西之间,地势北高南低,全部为粘土。交通便利,油路连通三个自然村,且有县城公交公司2路公交车每日往返14班次。植物资源有竹子、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4770亩,人均2.3亩。全村种小麦1600亩,棉花686亩,大白菜600亩,甘蓝120亩,土豆400亩,年销往外地蔬菜180万公斤。村大面积种植大白菜已有10余年历史,每年亩产大白菜可增收800元以上。   社会公益事业   镇两条水泥路呈十字型穿越境内,长7千米。村内铺矼石路7条8千米,生产路12条,共21千米,三个自然村内5条8千米道路都进行了改直、加宽,使之畅通。村还自筹资金建自来水塔1座,有4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35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66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5元。   

阎庄村

  阎庄行政村位于镇政府东北3千米处。南邻王庄村,北连玉皇庙村,东与东张店村接壤,西与毛寨村相交,东西宽1.5千米,南北长1.2千米,面积1.8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1978年9月20日称阎庄行政村。2003年,村委会辖6个村民小组,258户,1100人。其中男570人,女530人。全村均为汉族。有阎、刘、李、淮、姚、罗、张、廖、高9个姓氏。   自然状况   全村有耕地2772亩,人均2.5亩。阎庄行政村距唐河1.5千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汉王公路沿村东而过,王(庄)张(店)公路直穿村中央,村有中心道路贯穿南北,房设成排成行,村民出行十分便利。汉王路以东为黄壤土,其余为粘土。其中黄壤土占45%,粘土占55%。   农业机械   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4辆,小四轮拖拉机16辆,三轮车37辆,农用浇灌设备196台套,收割机2台,摘果机3台,花生点播机、追肥机等小件农具230台。机械总动力为512千瓦。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有教师9人,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村有大中专院校学生31人,其中本科生23人,专科生17人,留学日本2人。村有技校1所,聘请科技人员和利用VCD光盘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养殖技术,年培训人员380人。全村共有技术员32名。村有图书室1个,阅览室18间,有“民兵之家”、“妇女之家”等活动室,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8%。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8%。村内两条主干道全部实现硬化。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02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535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5元。   

水台子村

  水台子村位于王庄镇政府正东3千米处。南联梅湾村,西南与江营-农场接壤,正西与赵庙村相连,西北与王庄村为邻,北与乔湾村相连,东与湖北省襄阳区程河镇埠口村隔河相望。南北长2.5千米,东西宽1.5千米,面积3.7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辖水台子、水张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村有466户,2152人,有张、吴、孙、钱等19个姓氏。   自然状况   水台子村地处唐河西岸。马槽渠、狄青湖于水台子东北角汇合后流入唐河。马槽渠、狄青湖两条水系均为季节性水系。该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唐河堤内为沙土地,堤外是黄壤土,水张自然村以西为粘土。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3319亩,每人平均1.6亩。作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200亩。花生种植面积1000亩,棉花800亩。村把土豆种植作为支柱产业来抓,种植面积1500亩,单产1100公斤,总产155万公斤。为抓好以土豆为主的蔬菜销售,在村部旁建新野县鑫源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量3000吨以上。有500头以上养牛专业场1个,500只以上养锗专业场1个。   社会公益事业   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近百名,其中,研究生5名。1978年后, 村里重视科技工作,村建农民技校1所,教师1名。村还办有计生学校,配专业人员2名。先后举办农业知识、计划生育、普法教育等15期,培训1200人次,基本达到一户一名科技种田明白人。村有卫生所2个,医务工作者3名。   文物胜迹   回龙寺 回龙寺位于水台子自然村东南角,建立年代不详,座北朝南,正殿3间,主持住房3间面向西,1975年被洪水冲毁,已不复存在。   邓禹庙 邓禹庙位于水台子自然村西北角,建立年代不详,正殿三间坐北朝南,殿内塑有岑彭、马武等泥像。庙门外立有石碑一通,传说每当风雨来临前,石碑就发潮,有湿润的感觉。1975年被洪水冲毁。 相传,东汉初邓禹隐居于水台子研究兵法,刘秀两次拜访。当第二次到水台子后,和衣睡在唐河边上,头枕一根木棒,四肢伸开,一位高人看到像一个“天”字,就给他指明了邓禹的住处。君臣相会后在洛阳起兵,夺取了天下。后来,地方-为了讨好刘秀、邓禹,就在刘秀睡觉处盖了回龙寺,在邓禹住处盖了邓禹庙。   马三保墓 马三保墓位于水台子西南角,水张正南2公里处。共有大、中、小三个墓丘。大墓丘高7米,中墓丘高5米,小墓丘高4米。隋唐明将马三保死后埋葬于此。为了防备墓被盗,修了三个坟丘以迷惑他人,究竟哪个墓丘是真的谁也说不清。1968年,小墓被新野-农场毁掉,现存大墓和二墓。   鱼池与湖泊岗 水张自然村南北两头各有一个5亩见方的大坑称为南北鱼池,东西有两个土岗称为黄土岗。相传,南北鱼池,东西湖泊岗能使水张庄水涨船高,村民免遭水患。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49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9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4元。   

小集村

  小集行政村是王庄镇政府所在地。东隔马槽渠与王庄行政村相望,南连赵庙行政村,西临五星镇五星行政村,北接毛寨行政村。东西宽2.5千米,南北长2千米,面积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村辖小集、王庄集镇各街道共8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村297户,1204人。其中,男680人,女524人。全村均为汉族。有杨、肖、乔、张、高、陈、徐、刘、王9个姓氏。   自然状况   小集行政村地处马槽渠两岸,地势北高南低,土壤为粘土。交通便利,油路贯穿东西。植物资源有竹子、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   农业经济   小集村有耕地1860亩。 全村种大白菜80亩、甘蓝100亩、土豆180亩、辣椒20亩、西红柿15亩、其它20亩。年销售蔬菜18万公斤。全村共植树7万余棵,种小麦1300亩,棉花740亩。   村庄建设   自2000年开始实施村庄整体搬迁工作,并申报省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已搬迁136户,整理土地109亩。辖区有东西街道3条,南北街道3条,长2.4千米。沿街建筑,镇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新开的一条街,建筑标准要求更高,达到了门前三化标准。   农田水利建设   利用农综开发项目,全村新打机井48眼,实现有效灌溉面积达1500亩,有效灌溉率为80%。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有农民技术员12名。科技对农业,畜牧业的贡献率分别达60%、40%。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8%以上。村民户均拥有自行车2辆,电视机1台,电话0.6部,洗衣机0.7台,部分家庭还有汽车。全村现有汽车2辆,摩托车120辆,电冰箱28台,空调16台。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24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76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4元。   

西高营村

  西高营村位于王庄镇正北约7千米,马槽渠西岸。南联曹营村,西接五星镇水田村,北与王桥村相连,东邻潘庄村。东西宽2.5千米,南北长3千米,面积7.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辖14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678户,2586人。其中男1302人,女1284人,全部为汉族。有高、王、刘、朱、杨等18个姓氏。   自然状况   西高营村地处溧河东岸,地势北高南低,村西有柏油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土壤为黑土与粘土,其中村南、村西为黑土,占耕地面积的60%,村北、村东为粘土占40%。植物资源有蒲公英、车前草等。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面积5349亩,人均2.1亩。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100亩,棉花种植面积2200亩,花生种植面积2100亩,蔬菜种植面积120亩,主要有土豆、甘蓝。种植小辣椒400亩。   农业机械   全村有手扶拖拉机62辆,小四轮、农用汽车、三轮摩托车115辆,农用水泵390台,脱粒机28台,收割机3台,机械总动力1080千瓦。   社会公益事业   农田水利方面,村有机井86眼,有效灌溉面积4800亩。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100%。村办有成人学校、计生学校,聘请教师和用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受训村民2000人,全村有农民技术员52人。村民生活富裕,百户拥有自行车190辆,洗衣机40台,电视机105台,电话70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等。   文物胜迹   西高营原始社会遗址,位于西高营村东北角,方圆500平方米,属原始社会家岭文化,文物地表厚3—4米,文化层厚2米,有铜钉陶罐,原始瓷片,人畜骨头等。新野县人民政府于1984年10月立碑保护,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648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332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7元。   

赵庙村

  赵庙村位于镇政府南0.5千米处。东邻水台子村、梅湾村,南邻前孙村,西邻五星镇前孙楼村,北邻集镇及小集村,东西宽3千米,南北长1.5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赵庙村辖侯营、赵庙、江营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496户,1998人。其中,男1100人,女898人,全为汉族。全村有李、陈、程、赵、元、梁等13个姓氏。   自然状况   赵庙村地处老龙沟西岸。一条省道贯穿东西3个自然村,与汉王路呈“丁”字形交汇,交通便利。老龙沟以东为黄土,占总土地面积的36%,粘土占60%多。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4049亩,人均2亩。全村种植小麦3000亩,棉花1700亩,玉米近200亩,花生面积达3400亩,蔬菜种植以小辣椒为主,保持在100亩左右。 村组企业 村有机械加工厂4个,年实现产值100万元;建筑企业3个,从业人员150人,年收入50万元;予制厂1个,实现产值10万元,年收入2万元;轧花厂1个,年产值10万元,收入2万元;村三轮车70辆,从事运输人员达140人,年货运量6500吨,收入40万元;在外务工经商78人,人均年收入6500元。赵根朝,1990年到襄樊市经商,开始经营布匹,几年后,拥有资产五百多万元,2002年移浙江中国轻纺城做生意。   村庄建设   辖区有3条南北主道贯穿3个自然村, 有2条东西主要通道连接3个自然村,江营自然村根据土地调整规划,逐步向新水路、汉王路迁移,已形成一条主街道。汉王路、镇王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社会公益事业   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共打井75眼,有效灌溉面积达3500亩,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教科文卫方面,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65名。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被定为镇第一中心小学、县级文明单位。科技事业方面村建农民技校1所,聘请技术人员和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印发科技资料,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受训农民1500人(次),全村共有农民技术员60名。文化生活方面,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000多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电视入户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0%。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重点开展地方病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100%。   人物 简海金(1928—1983),男,汉族,赵庙村6组人。1948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任班长、排长、副连长、副营长、团参谋长。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荣立三等功31次。在1951年抗美援朝中,被志愿军第九兵团政治部授予“孤胆英雄”称号,被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政府授予“二级人民英雄”金质勋章。其英雄事迹曾被编入小学教科书。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84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96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9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毛寨村

  毛寨村位于镇政府北1千米处,南联小集村,东邻阎庄与王庄村,北与玉皇庙村、潘庄村、曹营村接壤,西与五星镇五星村相连,南北长3千米,东西宽2.8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毛寨村辖虎林堰、吴庄、小乔庄、竹园里、东毛寨、毛寨、李前庄7个自然村,3个自然片、12个村民小组,607户,2441人。其中男1099人,女1342人,全村人口均为汉族。全村有李、毛、赵、张、郭、宋、曹、、荀、吕、雷等40个姓氏。   自然状况   毛寨村地势东高西低,两条镇村油路自南向北呈“八”字延伸,一条马槽渠自北向南从村中穿过,马槽渠两岸白杨树绿树成荫,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渠水时常断流,杂草丛生,是养殖户的好牧场。全村土壤均为粘土,村域面积9700亩,其中耕地占60%,公路占8%,坑塘渠占2%,村庄占30%,无矿产资源。   农业经济   全村粮食种植面积达3000亩,棉花种植面积达3000亩,花生种植2500亩,大白菜150亩,辣椒15亩。全村共有小四轮拖拉机27辆,手扶拖拉机60辆,大三轮车28辆,农用车3辆,三轮摩托275辆,发电机125台,潜水泵364台,深井泵6台,磨面机2台,旋耕机2台,花生摘果机4台,花生加工机械近20台。全村种植用材杨树12万株,枣树700株,桃树3500株,柿树1200株。全村有结果梅子树、桃树、梨树、枣树、柿子树、葡萄树、石榴树共80亩12600株,亩效益千元以上。村建有畜位500只以上牛养殖场1个。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135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全村打配机电井115眼,平均50亩地有机井1眼,有效灌溉面积为100%。   社会公益事业   村对文化科技工作十分重视,全村有农民技师1名,农民技术员36人,大、中专函授毕业生15人。1996年被河南省科协命名为“科普示范村”,1998年被国家科委命名为“科技示范村”。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村学校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00多人。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0%以上。为了丰富农村体育事业,毛寨村在村支部院内设篮球场1处,乒乓球案3副,单、双杠各1副,以供村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村先后在三个自然片修建供水塔3座,全村共安装自来水管道2万余米,全村12个小组近600余户使用上了自来水,入户率达97%以上。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662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557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10元。   

前孙村

  前孙村位于王庄镇政府正南2千米处,北邻赵庙行政村,东邻梅湾行政村,西邻五星镇前孙楼行政村,南与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代碑行政村接壤,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2.5千米,面积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前孙行政村辖前孙、刘湖、李王三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60户,1880人。其中男965人,女915人,均为汉族。有孙、刘、王、李、杜、雷、杨、节、罗等26个姓氏。   自然状况   前孙村地势平坦,交通方便,土壤均为粘土。有大小堰塘25个,面积220亩。其中100亩水面采取了立体养殖。农业耕地4352亩,道路用地280亩,林业用地260亩,沟渠用地180亩。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4352亩。夏粮作物品种主要以小麦为主,面积2000亩,秋季作物品种以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为主,棉花面积1500亩,蔬菜种植主要以小辣椒、甘蓝、土豆为主,达500亩,已形成规模。全村有养鸡厂4个,养牛大户26户,养羊大户18户,年底存栏家禽18000只,牛460头,羊800只,畜牧养殖收入年人均450元。其中,孙新贵自1993年承包鱼塘120亩,养鱼、种莲菜,年收入3万多元。   村组企业   全村有面粉加工户3个,运输户60个,从业人员达190人,年收入400万元,实现利润70万元。杨占良以农机化服务为主,发展各类农机具16件,年收入5万元。1987年开始有人外出打工,当年外出人员有5人,年收入上千元。村外出务工人员84人,人均年收入10000元。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拥有深水井75眼,深水泵75套,使全村土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向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近百名。村有图书室1个,有图书1500册;电视入户率为100%,有线电视入户率为60%,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100%。2001年被县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75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948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68元。   

王庄村

  王庄行政村位于镇政府东北角,南联赵庙村,北邻阎庄村,东与乔湾村相接,西与小集村接壤,东西宽1.8千米,南北长1.5千米,面积2.7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2680亩。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辖王庄、乔庄、潘庄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24户,1284人。其中,男650人,女634人。全村为汉族。有王、赵、张、乔、李、樊、高、潘、马、杜、毕、任、熊、鲍、鄢15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村地处马槽渠北岸,地势西高东低,交通便利,汉王路贯穿南北与乔湾路呈十字形相连,越过全村。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3060亩,人均耕地2亩。全村粮食种植面积1500亩,花生种植面积1000亩,棉花种植面积1000亩,此外,建有全镇第三个蔬菜示范园区,有越冬温室10座,主要种植延秋辣椒和旱春黄瓜。全村30只以上养羊专业户4个,养牛5头以上专业户5个。   村组企业   村有商业服务网点20个,从业人员200多人。经营项目有粮食、餐饮、食用油、烟酒、副食、百货、布匹、干菜、调味品、洗涤化妆品、农机配件、摩托修配、农药化肥、五金交电、日杂塑料制品等,年购销额60多万元;村有农用三轮运输车40辆,从事运输人员120余人,年运输量600吨,经济收入90万元;花生剥壳机3台,年剥花生1200吨,经济收入15万元。个体商户乔革命于1996年在街上做花生加工、销售生意,年销售花生400万公斤,盈利10余万元。村民外出务工人员90人,人均年收入10000元。村有建筑队2个,从业人员40人。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有机井55眼,平均每50亩地1眼,有效灌溉面积为2800亩。全村有农民技术员240人。2003年村有图书室、广播室等,广播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10%。村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98%。   文物古迹   三分区后方医院旧址, 1948年,桐柏军区三分区后方医院两次设在王庄村,伤病员分散在群众家里。5月,-军队“扫荡”,村民王全付带领全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了伤病员、医护人员的安全,受到三分区的奖励。1993年10月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于村部内。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46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915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5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1元。   

梅湾村

  梅湾村位于王庄镇东南边陲5千米处。南联湖北省襄阳区朱集镇雷庄村,东依唐河与湖北省襄阳区程河镇杨湾村隔河相望,西接前孙村,北邻水台子村。村部设在新都古城北门南。村南北长3千米,东西宽1.5千米,面积4.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梅湾村辖9个村民小组,有两个自然村组成。九女城、梅湾、西杨庄为前自然村,小武营、大武营、大杨庄为后自然村,480户,2100人。其中男1040人,女1060人,全为汉族。初中文化程度85%。有梅、杨、郭、郑、刘、吴等共17个姓氏。   自然状况   梅湾行政村地处唐河西岸,河道弯弯曲曲,地势高低不平。唐河沿岸堤内为沙土,河堤外是岗地,有黄壤土、黑壤土、粘土。唐河堤内外洼地在降雨较多的年份里,秋庄稼易遭洪水淹没,甚至绝收。   农业经济   全村共有耕地3980亩,人均土地1.8亩。全村种植粮食作物2500亩,棉花面积1400亩,花生面积2000亩。到沿辖区公路两旁、堤边、沟边种植杨树10万棵,年经济效益可达204万元。全村养牛大户有10多家,养牛户年效益达5000元;养羊大户有30多家,年效益达3000元。村办鸭、鹅、鱼一体养殖场,总投资15万元,年出栏鸭、鹅10批,一批1000只,年收入达10万元。池塘养鱼,年收入达5万元。村在小武营南边建有投资30万元的木板厂,年加工木材1200立方米,年收入12万元。村民外出务工107人,人均年收入达15000元。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有排水沟8条,打配机电井90眼。村设立小学一所,两层共计18间的教学楼,并对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有学生200多名,教师15名,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150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物胜迹   九女城(新都古城)遗址,位于王庄镇东南4千米,唐河西岸,为西汉王莽封地。因王莽之九女决不同意父亲意见,将自己嫁给孝名不佳的刘歆的儿子,而逃到王莽的封地——新野。兴修水利,治理唐河,建府改邸,始置新都县,后人称新都古城。九女城呈正方形,边长700米,城基厚4米,外有城壕,深2米,宽6米。设4门。为防洪水,1986年冬在残留的古城墙基上增添加固,现高4米、宽3米。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549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69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5元。   

曹营村

  曹营村位于镇政府北4千米,四分干以北,溧河以东。北邻西高营行政村,东以马槽渠排水沟为边界,东南接毛寨村,西南接五星镇后楼村,西与五星镇大李营村毗邻。全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5千米,面积3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辖曹溪营、寨内、北寨外、虎林庄、孔庄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83户,2482人。其中男1260人,女1222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66%,高中文化程度14%。有孔、宋、魏、刘、乔、郭、韩、鄢、张、周、曹、邓、李、等共24个姓氏。   自然状况   曹营村地处马槽渠与溧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所有土地属粘性土壤,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鸭河灌区的四分干尾座落在村东边,分支的16支渠,17支渠从这里开始。村东边的马槽渠排水系统自北向南流出境外。村里有土寨和寨河环围曹营村,数十个坑塘分布在各个自然村内,蓄水养鱼。植物资源有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多种名贵中药。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5865亩,人均2.4亩。主要突出棉花、花生两大支柱产业的结构调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600亩,棉花种植面积2000亩,花生种植面积4000亩,棉花、花生种植水平高,一直走在全镇前列。蔬菜种植有萝卜、白菜、土豆等300亩。村有养鸡厂一个,养鸡3000只,年产鲜蛋10000公斤。养羊专业户10个,饲养量260只。   村组企业   全村办大型轧花厂2个,电锯场1个,从业人员98人,年企业总收入260万元以上,实现利税28万元。村有商业服务网点29个,从业人员110人,经营项目以粮食、餐饮、烟酒、副食、百货、布匹、服装加工、农药化肥、五金交电、修配、灶炉、建筑队,年效益400多万元。村有汽车1辆,客车1辆,小汽车2辆,农用三轮车运输车近百辆。村民外出务工158人,人均年收入10000元。   社会公益事业   村内新建水塔2座,使村南开发区农户和环村路两旁农户大部分都用上了自来水。村有深水机井108眼,灌溉面积达98%。村内安装电话400多部,手机普及率逐年提高。所有的村组干部都参加过农函大学习,有20名村组干部颁发了农函大毕业证书。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000多册,有线电视入户率60%。村有艺人4人,从事唢呐和民间文艺表演。村有卫生所3个,医务人员9人,参合率98%。利用村村通工程,村内主干道全部实现硬化。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7469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116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1元。   

乔湾村

  乔湾村位于王庄镇政府东4千米,唐河西畔。北、东、南三面依河水环绕,西临狄青湖。东与唐河县苍台镇于湾、石台寺和襄阳区程河镇埠口三村隔河相望,西接王庄村,南邻水台子村,北连东张店村。村委会在村西北部。全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2.25千米,面积约4.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辖乔湾、小庄、阎王湾三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821户,3336人。全村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2%,初中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5%。有乔、阎、王、张、郭、宋、化、陈、黄、于20个姓氏。   自然状况   乔湾地处唐河西岸,狄青湖东部。地势自西向东南倾斜,海拔78.6米,相对低洼,易形成唐河水灾和雨季涝灾。沙壤土地占耕地面积89.5%,粘土占10.5%。沙壤土分布于唐河与狄青湖之间,粘土分布于狄青湖以西沿岸和王庄行政村以东接壤地带。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4746亩,人均1.4亩。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900亩,花生种植面积2900亩,棉花种植面积1200亩,蔬菜种植面积90亩。全村牛饲养量330头,家禽存栏量9800只,养羊650只,猪150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60台,农用三轮车300辆,小四轮24台,电动机30台,农用水泵180台,脱粒机20台,收割机2台,机械总动力1295千瓦。   村组企业   村由个体投资兴办1个棉花脱绒厂,年创净利润3万元。村有商业服务网点13个,从业人员34人,经营项目有餐饮、食用油、粮食、烟酒、农机配件、日杂塑料制品、农药化肥、五金交电、修配等,年购销额55万元。全村以花生为主,运输车辆达200余辆,从业运输人员500余人,年运输量250万吨,经济收入100多万元。村民外出务工141人,人均年收入10000元。村有建筑队2个,从业人员达70余人。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共打机井50余眼,使全村4000余亩耕地成为旱涝保收的高产田。村学校有图书4686册,有仪器340件,配备仪器室、试验室11间,体育器材105件,音乐器材有军鼓两套、洋号8把。校园全部绿化美化。有学生480名,教师24名,巩固率100%,毕业率100%。全村有农民技术员50名,其中,农校函授毕业的大、中专学员15名。1996年,村两委在县史志办的指导下,成立了《乔湾村志》编纂领导小组,组建以乔胜才为组长的五人编写班子,历时5个多月,走访了16个村庄,110多人次,访问了本村群众240多人,搜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50余万字的资料,共20章95节。该志书是南阳市第一部村志,在河南省也是少有的,为进一步凝聚乔湾村民,推动乔湾村民致富奔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物胜迹   “一门三节”牌坊,位于13组处,牌坊始建于清代乾隆12年(1747年),此牌坊高约两丈,宽一丈,两边是方形石柱,石柱外侧是护柱石,石柱前面各有一尊石狮,石柱上面刻楹联,上联“曰节曰孝一门共起”,下联“是姑是父弘扬发展”。石柱中间横架一石条,石条中心上面置正方形石碑,碑顶端刻有两朵祥云,云下为朝阁大臣官像怀抱朝笏简报,两官像间刻有三龙飞舞图案,龙爪齐抓匾额,匾额-有“圣旨”字样。匾下部呈长方形框,框内书有“一门三节”字样。中心石碑背面为“一门三节”的来历。中心石碑顶部是石刻瓦垅,碑两旁各竖一块石碑。左碑记的是乔如律的功绩。因年深日久,各碑文字迹模糊,残缺不全。其碑背面凿有“孟宗哭竹”、“王祥卧冰”的典故图案。右边石碑下落不明。   据传,本村四门祖先乔如律,在官庭任兵部侍郎官,乾隆皇帝得知他靠祖母和两个母亲抚养成人,一度艰辛晋升为朝中良臣,并为其终身守节,万分感动,特赐“一门三节”圣旨永作留念。   “一门三节”,传说乔姓祖先乔如律其父兄弟三个仅有其一个男孩,当其成人后,其父三兄弟分别为其取一妻,其轮流住,而后得子女归各家所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691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836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9元。   

王桥村

  王桥村位于王庄镇北9千米溧河东岸,南邻五星镇水田行政村,北邻溧河铺镇徐营行政村,东连溧河铺镇贾桥行政村,西依五星镇任集行政村。东西宽1.4千米,南北长2千米,面积2.8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行政村辖王桥、李庄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21户,人口1650人。其中男性870人,女性780人,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1%,初中文化程度占7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有李、彭、马、杨、范、乔、王、高、陈、郑、张11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两个自然村位于溧河东岸,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大部分土质为粘土,20%为黄土,沙土占1%,粘土分布在村东至村西,沿溧河岸边有少部分黄土。黄土可用于建窑烧砖。村西边靠溧河,村中有水渠相通,村南建有扬水站,可用于旱天浇地,涝天排水。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2700亩,人均1.7亩。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300亩,棉花1200亩,花生850亩,村民在村辖区公路沿线、水渠和河道两岸种植用材林木达4万多株,梅子树500余株,桃树20株,品种新颖,长势良好。村有养肉鸡厂1个,年收入4万元。村有轧花加工厂两个,可使30人季节性就业,年净利润10万元。有运输车辆23辆,小四轮拖拉机8辆,从事运输业,年收益12万元。商业代销点4个,年交易额6万元。有餐饮等服务企业13个,从业21人,年获利20余万元。村有面粉机2台,轧油机2台,总产值60万元。外出务工人员近百人,人均年收入6500元,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等地。   社会公益事业   村有卫生所2个,村医3名,主要搞好传染病防疫和常见病治疗工作。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100%。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67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0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4元。   

玉皇庙村

  王庄镇玉皇庙行政村,位于新野县东南25公里王庄镇政府东北3公里处,南与闫庄行政村僻邻,北靠前高庙乡的焦岗行政村,东依前高庙乡的郭湾行政村,西北与本镇潘庄行政村相望,西南与本镇毛寨行政村接壤。村部设在狄青湖西岸叶柏岗上,东西长4公里,南北长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辖玉皇庙街、张庄、张菜园三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90户,1554人,其中男性820人,女性734人,汉族占99%,其它族占1%,村计划生育率98%,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率控制在6‰以下,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8%,中专、高中文化程度在89%,村有:张、杨、李、王、于、吴、归、高8个姓氏。   自然状况   玉皇庙村地奇才上唐河、狄青湖西边叶柏岗上,地势中高东西两侧低,一条汉王公路,县乡循环路相交成“Y”字形,贯穿村中间,唐河边沿千亩黄沙土,其它为黑粘土。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3598亩,人均土地1.8亩,小麦种植面积3200亩,花生种植面积1200亩,全村公路沿线,沟路渠及低洼荒地种植林木3.4万株。牛存栏1000头,全村由中型家庭养猪场3家,总存栏800头,各类羊400只,家禽10000余只。   社会公益事业   全村打农用机井80眼,有效灌溉面积3400亩。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2%,巩固率100%,毕业率100%,为镇初级中学,县级中学输送170人,输送大中专、本科学生20名。村有线电视入户率98%以上。村有卫生所1个,民间医疗员4人,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村民拥有小汽车两部,自行车280辆,洗衣机90台,电视机320台,电话89门,电冰箱90台,摩托车100辆。   文物故迹   玉皇庙位于新野县东南25公里处,它占据河南、湖北二省、新、唐、襄、枣四县,唐河于狄青湖交错,是两代南北兵家之战略要道。   西汉末因刘秀被王莽追杀躲入此庙而形成,明朝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定西侯常玉春奏朝廷在次设官(公元1439年),知县孙宇富创署,后改为湍阳释。   清乾隆十几年(公元1838年)县官李干捐资行建,占地80亩,建筑有玉宝殿、老春殿、祖师殿、龙王殿、天府殿、阎王殿、文王殿、文昌殿、娘娘殿、寇星阁几十余间,供奉石雕圣像46尊,形成了中南道故圣地之一。   1947年解放,玉皇所在地建立了张庄人民政权。   1948年新野县委-李子元到此考察过,会见了道士张二仓。   1953年大搞水利建设,拆庙建起了供销合作社。   1986年周边群众,自发捐资、捐物恢复了玉皇庙,玉皇庙也成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497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284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0元。   


毛寨村特产大全




毛寨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