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焦店村位于镇境北部,东临肖庄村,西依老白河与贺庄村隔河相望,南连横堤铺村,北邻车湾村。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893亩,焦店村地处老白河东岸、省道S103沿线,鸭灌三分干渠自北向南穿越全境。老白河沿岸为沙壤土质,占20%;公路沿线为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50%;三分干以东为黄老土,占耕地面积的30%,土质肥沃,排灌方便。村北有500亩的大沙滩,农林间作。村设党4组,8个党员72名,村干部5名,组干部13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地各设在集镇中部,基层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
党支部书记袁玉浩,男,43岁,高中文化程度。
二、基础设施
按照规划在省道S103线规划为开发区,村民按规划建房,沿线建设,花带栽植各路风景树5000余株,花坛30余个,整修下水道2000米,村容村貌美容整洁;村内有东西4条大道直通南新路,其中沥青路1条,南北路3条,各长3公里,交通十分方便,焦店村集贸市场位于村中心,村级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所等教育、文化、医疗设施齐全;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网络完善,居民生活条件优越。
三、主要经济状况
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经济,突出猕猴养殖,集镇建设畜牧、林果及工业加工和商业附属业,林域经济快速发展,年度工农业总产值7181万元,人均纯收入4094元。
作物种植 夏粮种植面积1500亩,总产60万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和花生。棉花面积400亩,种植花生达到1600亩。有材林面积800亩,品种主要是杨树、杉树、果树面积100亩,品种主要是桃、苹果林业产值20万元。村有养牛场6个,占地面积30亩,养黄牛60头,户养200头,养猪厂投资150万元,占地面积20亩,养猪500头,户养200头,年收益20万元;养鸡厂6个,养鸡3000只,户养3000只,畜牧业年产值980万元。
私营企业 村内建有100只规猕猴养殖厂1座,占地50亩,投资200万元;新建集贸市场1个,总长700米,各类商业、服务业、工业加工等各类商户100余家,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经济效益百万元以上;村内从事运输业车辆150余台,年外出务工人员200人,年收入百万元以上,进一步加快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29102 | 473000 | -- | 查看 焦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焦店村 |
一、概况 焦店村位于镇境北部,东临肖庄村,西依老白河与贺庄村隔河相望,南连横堤铺村,北邻车湾村。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2893亩,焦店村地处老白河东岸、省道S103沿线,鸭灌三分干渠自北向南穿越全境。老白河沿岸为沙壤土质,占20%;公路沿线为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50%;三分干以东为黄老土,占耕地面积的30%,土质肥沃,排灌方便。村北有500亩的大沙滩,农林间作。村设党4组,8个党员72名,村干部5名,组干部13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地各设在集镇中部,基层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 党支部书记袁玉浩,男,43岁,高中文化程度。 二、基础设施 按照规划在省道S103线规划为开发区,村民按规划建房,沿线建设,花带栽植各路风景树5000余株,花坛30余个,整修下水道2000米,村容村貌美容整洁;村内有东西4条大道直通南新路,其中沥青路1条,南北路3条,各长3公里,交通十分方便,焦店村集贸市场位于村中心,村级文化大院、敬老院、卫生所等教育、文化、医疗设施齐全;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网络完善,居民生活条件优越。 三、主要经济状况 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经济,突出猕猴养殖,集镇建设畜牧、林果及工业加工和商业附属业,林域经济快速发展,年度工农业总产值7181万元,人均纯收入4094元。 作物种植 夏粮种植面积1500亩,总产60万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和花生。棉花面积400亩,种植花生达到1600亩。有材林面积800亩,品种主要是杨树、杉树、果树面积100亩,品种主要是桃、苹果林业产值20万元。村有养牛场6个,占地面积30亩,养黄牛60头,户养200头,养猪厂投资150万元,占地面积20亩,养猪500头,户养200头,年收益20万元;养鸡厂6个,养鸡3000只,户养3000只,畜牧业年产值980万元。 私营企业 村内建有100只规猕猴养殖厂1座,占地50亩,投资200万元;新建集贸市场1个,总长700米,各类商业、服务业、工业加工等各类商户100余家,从业人员达400余人,年经济效益百万元以上;村内从事运输业车辆150余台,年外出务工人员200人,年收入百万元以上,进一步加快了村域经济的发展。 |
赵湖村 |
一、基本情况 赵湖村位于镇政府北7.5公里处。东邻叶桥村,西与车湾村相望,南连丁庄村,北与宛城区的瓦店镇、焦店村接壤。全境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8公里,总面积2.7平方公里。村委辖赵湖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98户,总人口1526人。赵湖村地处宛城区与新野县交界的溧河分洪道南边,三分干渠自东而西横贯全境,形成早能浇,涝能排的良好地理条件。村庄内水塘面积占村民居住面积的15%,全村土质属粘土,具有耐旱、耐涝的特点。田间道路纵横,分布均匀,沟、河、渠三位一体,河河相通,沟沟相连。 二、组织建设 该村辖9个党小组,46名党员,村干部4名,组干部18名,近年来新建村两委办公场所1座,面积300平方米,配有电脑、电视等设施,办公环境美观整洁,村级青年团、妇代会、民调、治保等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村级管理规范,是我县新农村示范点之一。 党支部书记赵新安,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村内精品示范街1条,道路整洁,水泥路面总成3300米,成“田”字型,栽植绿树2500株,架设路灯58盏,村内坑塘得到治理美化,建有小型游园,建有图书院1个,藏书2万册,五保集中帮建点1座,占地2.1亩,房舍11间,可入住20人,已建沼气池210个,点火使用率90%以上,村内建有专业供水设备,深水井2眼,自来水入户率达90%;电力、通讯、有线电视、网络设施齐全,信息畅通。 四、特色产业 猕猴养殖:总投资1000万元,占地100亩,养殖规模3000只以上,已经形成集猕繁育,训养 修闲为一体的产业链,多次接待省、市领导各地客商考察参观社会反响,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集贸市场:新建集贸市场一个,铺设有彩砖,路面全部硬化,道路两旁栽植黄杨、柳叶贞等景观树,环境优美,吸引众多周边商户进入市场经营。 文化产业:村有杂技团体8家,猕戏班80多个,长年赴全国大中型城市知名旅游景点交流、表演,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多次采访报道,在发扬民间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全体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攀升,年度工农总产值5052万元,其中主导产业产值3361万元,农林畜牧业产值169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71元,是1980年的16倍。 |
翟庄村 |
一、基本情况 翟庄村位于沙堰镇西南1公里处,东临S103南新公路,西与樊集乡潦口村接壤,西北两面紧临白河,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5公里。辖翟庄、小翟庄、陈庄、陶庄、小程庄、岳庄、高寨、江庄等8个自然村,13个村庄小组,耕地4032亩,其中,沙黄壤土耕地3610亩,占耕地面积的84.1%,690户,2642人。全年工农业总产值5413万元,人均纯收入3817元。 二、组织建设 该村支部共有12个党小组,84名党员,村干部7名,组干部26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机构健全,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党支部书记翟文令,男,56岁,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村内建设规范,规划合理,已有60%的村民按照规划建好住宅,村辖区内有东西生产路3条,长6500米,南北路4条,长3600米,其中,沥青路1条,长1200米,均可直通南新公路,交通便利,通信、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村内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条件较好,居民生活和谐富裕。村西部、北部紧临白河,水利资源丰富,旱能浇、涝能排,滩地面积大,河道内铁沙资源丰富,沿河滩地已栽植杉树、杨树等各类苗木700余亩。 四、产业现状 近年来,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村内建有灰沙砖厂、水泥制品厂,麦草打包厂、剥板厂等各类小型私营企业30多个,年工业总产值3652万元;畜牧养殖方面主要以肉牛、猪、鸭、鸡为主,建有肉牛养殖厂12个,猪厂等其它养殖厂19个,年底存栏量分别为1800头、2500头、5000只、25000只,畜牧业总产值764万元;作物种植以花生、小麦、林果等为主,由于西北两面紧临白河沙黄壤土地3610亩,常年花生种植面积在3600亩以上,村内从事花生加工销售的农户20余家,年销售额400余万元,农业总产值937万元;另外带动了运输业、加工业快速发展,从业人数达到200余人,各类车辆、机械500余辆,村内到江浙、广东一带外出务工人员257人,年经济效益500万元。 该村自然、人文资源优势明显,佛教龙泉寺依村而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吸引各地游客、善男信女来此游玩、休闲。 |
叶桥村 |
一、基本情况 叶桥村位于沙堰镇政府东北9公里处,东接施庵兴无村,南连联肖庄村,西邻赵湖村,北和宛城区焦营村接壤。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周集、王堰、 3个自然村,324户,1287人。叶桥村地处老溧河两岸,鸭河三分干干渠东西贯通,地势北高西低,新野至兴无街相油路贯穿全村,交通便利。全村粘土面积占56%,黑土面积14%,水利资源丰富,鱼塘面积达百亩以上。全村工业县产值4704万元,人纯收入3481元。 二、组织建设 该村辖7个党小组,44名党员,村干部4名,组干部10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青年团、妇代会、民调治理等机构健全,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党支部书记周廷信,男,56岁,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全村建房全部上排上线,道路畅通,楼房林立。村村通工程将该村与临近村连接起来。电力通信,设施完善,有线电视等覆盖全村,村打机井8眼,小眼机井20眼,有效灌溉面积1740多亩,占总面积的88%以上。 四、产业现状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面积1962亩,人均1.56亩。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种植为主,粮食种植面积2200亩,总产66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面积900亩,总产6.7万公斤,亩产75公斤;花生种植面积300亩,亩产300公斤;土豆种植面积1000亩,亩效益750元。 畜牧养殖 养殖专业户发展到10户,饲养牛60头,猪300头,羊500只。 企业 建有六龙休闲园养牛场1座,存栏200头肉牛,总投资200万元,引资120万元。村民外出务工420人,人均年收入1.3万元。 五、文物遗迹 叶桥(夜桥)明嘉靖年间,叶、王二姓先后自-县分别迁居溧河西岸和东岸。叶姓住溧河西岸,王姓居溧河东岸,为来往方便,架单扳石桥1座,清乾隆十九年叶姓九世族可久,重修叶桥,桥宽1丈多,有龙头,龙尾,全部为大青石建筑。今村西北角有其旧桥遗址,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
夏官营村 |
一、概况 夏官营位于沙堰镇最北边,东临溧河,南接车湾村,西临白河、北与瓦店镇界中村接壤。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6平方公里。村委辖夏官营、曾庄、老桐树店、新桐树店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03户,2650人。夏官营村位于白河、溧河之间,南新公路纵穿南北,把村庄分为东西两片,南新公路以西为黄沙壤土,南新公路以东为粘土。黄沙壤土2200亩。分别占耕地的30%和70%。 二、组织建设 该村设党小组11个,党员65名,村干部4名,组干部14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村级组织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机构健全,村级制度完善,设施齐全,管理规范。 村支部书记李海波,男,46岁,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村内道路整洁,有生产路3条,其中2条为沥青、水泥路,部分居民迁至南新公路两侧,开设门店经商居住,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村内新建有供水设备,打深水井1眼,铺设管道2000余米,将自来水输送到户;电力、通讯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均能到户;该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南可至县城方向,北可至南阳方向,西与歪子镇隔河相望,由于紧临白河、水资源、沙资源丰富,滩地较多,使农业、林业等产业具备较好发展环境。 四、产业现状 长期以来,村大力发展林业、畜牧业、运输、加工业,并发展务工经商外出务工人员达500人,各项产业发展迅速,该年工农业总产值5163万元,人均纯收入4006元。 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3150亩,人均1.2亩。以种植小麦、土豆、玉米、棉花、花生种植为主,间有大豆、芝麻、绿豆、红薯等杂粮作物。全村粮食作物面积1764亩,总产66.1万公斤,亩产375公斤;植棉821亩,总产3.9万公斤,亩产47公斤;种植花生1440亩,总产31.3万公斤,亩产217公斤;种植蔬菜1169亩,总产353.9万公斤。 林果生产 经过统一规划,在村四周、路、沟、滩、渠两侧种植用材林,村滩地、闲散地及南新公路两侧发展700余亩,经济林效益非常可观。 畜牧养殖 全村有养牛专业户15户,饲养量达150头;养鸡场3个,养鸭场2个,生产鲜蛋50万公斤,产肉鸡2万公斤;有养猪厂1个,生产生猪600余头;养羊1500只;养兔场1个,种兔1000只。 |
霞雾村 |
一、基本情况 霞雾村位于沙堰镇政府西南3公里,南与城郊乡李湖村接壤,西依老白河,形似橄榄叶状,s103省道将全境分为两部,公路以东为粘土,以西为黄壤土,黄壤土面积2601亩占总面积的80%,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霞雾溪、曹寨、张庄、马庄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3329亩,516户,1999人。2007年工农业总值5039万元,人均纯收入3568元。 二、组织建设 该村共有10个党小组,67名党员,村干部6名,组干部10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整洁规范,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机构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村级管理规范。 党支部书记曹国富,男,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村辖区内有东西路3条,南北路5条,其中,沥青路1条,长1500米,均可直通南新公路,交通便利,通信、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四、产业现状 主要经济状况为私营企业、畜牧养殖、花卉苗木、林果为主。近年来村级经济快速发展,村民办有面粉厂、砖厂3个,木材加工厂1个,汽修厂2个,经济效益可观。村内建筑业、运输业发展迅速,拥有各类车辆100余台,从业人员达300余人,村民外出务工人员192人,年人均收入1.3万元。年度工业总产值3401万元,人均纯收入不断提高;畜牧养殖以鸡、牛、猪为主,建有2000只规范养鸡厂1个,年产鲜蛋50吨,年牛存栏150头、猪存栏600头、禽类存栏20000只,畜牧业总产值达724万元。林果花卉方面,建有专业花卉苗木生产基地4个,占地100余亩,种植各类苗木100种,经济效益高,年销售收入20万元。 五、文物古迹 霞霞溪碑: 召低头兴修水利,在村西形成1潭 潭西建有黑龙庙1座,庙内有碑碣数通。碑文曰:白河起源于蒿山双鸡岭,行至襄阳而入河。并记载了当时的水利情况。本碑被列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邓氏祠堂: 位于曹寨西南隅。清光绪二十九年三月朔, 邓 君堋与其族人出资修邓氏祖祠。祠内修邓氏族谱碑。碑文详细记载了自邓氏始族东汉大司徒、高密候邓禹到五十四世邓奇仲的族谱。《邓氏族谱》手迹今存县档案局。 |
秦堰村 |
一、概况 秦堰村位于镇政府北0.5公里处。东依老白河与沙堰镇北村隔河相望,南依老白河与翟庄村隔河相望,西与樊集乡肜庄、刘庄接壤,北与贺庄相毗邻,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秦堰村地处老白河西岸,地势平坦,略显北高南低,临近一级省道S103线,樊集、上庄、歪子公路从境内东西穿过,村内外有3条礓石主路连结4个自然村,交通便利,村镇规划布局合理有序。村东紧傍白河大堤,大堤内外芭茅、芦苇丛生,树木茂密。村以东为沙质土壤,村西黄土壤。其中沙土占30%,黄土占70%,土地肥沃,适宜小麦、花生、棉花、玉米、芝麻、猕猴桃等作物生长。全村有堰、塘、池近百亩,在白河岸边种植有竹林、芦苇、中药材等,沟路渠树2.5万株。 村辖沙湾、高堰、秦堰、赵堰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43户,2986人,其中,男1518人,女1468人;均为汉族。村干部6人,组干部23人,党支部设12个党小组,党员71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二、基础设施 村内建设规化合理,村内房屋上排上线,标准一致,整洁美观,主干道均已硬化多数为水泥路面,向东500米直达南新路向西4000米,通往樊集、上庄等乡镇,交通便利,村内文化、卫生设施完备,通讯、电力、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村居民生活环境较好。 三、主要经济状况 秦堰村北临贺庄花生交易市场,东接镇区主要经济模式为花生加工销售,商业、服务业、加工业、运输等,从事花生加工的农户70户,车辆设备200余台套,村内建有预制厂3个,面粉厂1个,其它4型加工设备600余台套,村域经济发展迅速,年工农业总产值6208万元,其中工业总值4155万元,农业总产值2053万元,人均纯收入3335元。 作物种植 以小麦、花生、棉花、玉米种植为主,蔬菜大棚20个,品种主要以黄瓜、茄子、辣椒为主。秦堰村民高喜信,从湖北果茶研究所引进“金魁”猕猴桃进行试种6.7亩,这是新野县沙堰镇第一家种植猕猴桃户。后村民相继引进了猕猴桃进行了种植,聘请果茶研究所李明亮为技术顾问,猕猴桃种植已成为全村,乃至全镇农民增加收入的一大亮点。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全村农业经济的振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300亩,总产50万公斤;花生2400亩,总产67.2万公斤,亩产280公斤,粮食比80年代初增长33.3%。生花则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林果栽培 村在沟、路、渠四旁栽有柿子、犁、枣、桃、梅、葡萄、猕猴桃、银杏、杜伸、,全村的果品收入在100万元以上,村另有树木2.5万株以上。 畜牧养殖 有养鸡场1个,年产鲜蛋1.8万公斤;养猪大户15个,饲养1800头,全村养牛户达287户,养牛576头,畜牧业总产值1028万元。 |
南村村 |
一、基本情况 南村地处沙堰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S103省道穿村越而过,全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辖袁庄、群房院、河南、河北、西堰5个自然村,16个村庄小组,耕地5000亩,930户,3600人,其中回族1300人,全年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383万元,人均纯收入4371元。 二、组织建设 该村共有15个党小组,88名党员,村干部7名,组干部32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紧临南新路,建筑面积350平方米,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机构完善,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党支部书记李鸿德,男,49岁,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辖区内东西街道3条,南北街道3条,总长2800米,均为沥青路面,三条主要街道,路面已重新硬化,修建绿化带875平方米,铺设彩砖8600平方米,栽植各类景观树1400余株,架设路灯100余盏,街道整洁美观,村内建有水厂1座,铺设管道数千米,集镇居民户户都能用上自来水,建有沼气池120个,部分居面正在使明这种新型能源;6条街道门店村次梯比,商业繁荣,集镇规模大。交通极为便利,村内建有通讯基站2座,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 四、特色产业 棉纺织:村内有纺织企业2个,由潘希珍与郑州红旗渠棉纺公司特资的淋源民族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万元,合同引1000万元,6000纱绽规模;由村支书李宏德引进的南阳市恒瑞电器有限公司昌曹现朝总经理独资兴建的恒瑞纺织有限公司,总投资1000万元,5000纱绽规模,年产21支细纱2500吨。 集贸市场:总长2000余米,各类商业网点350个,经营方式为固定门店和流动商贩,商品种类齐全,从业人数达千余人,每逢集日周边乡镇、南阳、油田等地客户纷纷来此,场面状观,热闹非凡,每天交易额数十万元。 畜牧养殖:村内建有专业养殖厂20个,其中奶牛厂1个,所产奶制品专斤供应城区部分居民,大型养鸡厂1个,存栏2.5万只,年产鲜蛋15万公斤。 村内私营经济活跃,近年来新发展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如砖厂、家具厂,蛋托厂、新型建材、加油站、汽修厂、棉籽脱绒厂,达50余个,各类固定资产总投资5500万元,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78万元,实现利润900万元。 五、文物胜迹 清真寺:位于村中心,始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占地20亩,历经数次大规模修缮,终成现状,清寺设施完备,是附近穆斯林教徒的聚集场所。 召父渠遗址:位于村西南老白河东岩,西汉元帝村,南阳太守召信臣截流蓄水,为民造福之处,该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
吕营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吕营村位于沙堰镇东南5公里处。东依施庵镇桥楼村,西邻拐里村,南连溧河铺镇孙楼村,嵫与施庵营村隔溧河相望。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吕营、张庄、程庄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95户,2695人。有吕、李、张、王、程、马、刘、孙、万、任、陈、詹、姚、曾、曹、赵16个姓氏。吕营村地势北高南低,呈南北长方形。村北为黄壤土,面积10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7%,其余为粘土,粘土面积451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3%。自然资源有益母草、半夏等多种野生药材。地下有石油资源,为河南油田开采区,有开采油进3眼。 二、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农村物种植小麦、大豆、玉米、花生、棉花为主,间有红薯、绿豆、芝麻、蔬菜等。每年粮食种植面积4161亩,其中小麦3700亩,油料500亩,棉花1700亩,夏粮以小麦为主,秋季以棉花为主 三、基础设施建设 该村一条南北路,南与溧河相通,北与施庵路相通。到2007年全村水泥道路2000米,基本上达到家家有路通。交通通信电力建设 全村有高低压输电线路14千米,变压器6台,全年电量40万度。 四、 社会事业 教育 解放前,全村有私塾2所,分别在张庄,、吕营,在校学生20余名。解放后,建有小学1所。1989年,村筹资14万元,兴建了1栋588平方米的教学楼。2003年,由台胞投资2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改扩建,添增了电脑等教学设备,并更名为韵长爱心童入学率100%。1978年后,村共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百余名。 著名人物为吕晔彬 吕晔彬,男,汉族,1923年生,1940年参加-。历任李宗仁保健医生,主 任 医师。吕文汉,男,1931年生,毕业于黄铺军校,曾任南海舰队副司令员。 现任支部书记吕德文,男,高中文化。 |
肖庄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肖庄村位于镇境东北7。5公里处。东与施庵镇渠西村接壤,西依南新公路与焦店村接壤,南连李营村,北与叶桥、丁庄村相邻。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5公里,面积3。25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辖肖庄、溧河北、溧河南、张马湖、后湖、响水滩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16户,2356人。有徐、张、杜、李、马、陈、魏、焦、宋、王、曹、艾、蒋等姓氏。 自然状况 肖庄地处南新公路南新公路东侧、老溧河两岸,歪施公路经村东西穿过,各自然村水泥路相通。地势北高南低,溧河西为粘土,溧河东为黑土。 二、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3596亩,人均1。45亩。以小麦、棉花、玉米种植为主,间种大豆、红薯、芝麻等作物。每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850亩,总产量99。7万公斤,亩产35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200亩,总产72000公斤,亩产60公斤;花生种植面积1500亩,总产30万公斤,亩产200公斤。适宜搞粮食、棉花深加工。 三、 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6个自然村全部修成水泥,沥青路,长4000米。3个自然村都用上了自来水,打机井46眼,农民吃水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设施公路经村察过并与S103线相通,交通十分顺利。 四、 文物遗迹 翟官坟遗址 位于响水滩自然村东北部。属新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任支部书记徐汉斌,男,高中文化程度。 |
李营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李营村位于镇东北5公里处。东依溧河与施庵镇黄李村隔河相望,西依三分干渠与横堤铺村隔渠相望,南与曹坡村相邻,北与丁庄村接壤。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李营村辖李营、北马庄、小徐庄3个自然村,452户1750人。徐庄 明初,李让自唐河县郭滩小李庄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小徐庄 明嘉靖年间。徐姓自今肖庄村委会溧河北迁山西省洪洞县马家寨子迁居渠河东岸,至二世又搬迁溧河岸居住,以姓定名马庄。有李、马、徐、邓、鲁、路、张、刘、崔、曾、马11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李营村为南北长方形,地势北高南低,中间有南北大路4条。一条南北长1000米的水泥路,与歪施路相通。 二、 农业经济 全村有耕地2888亩,人均1。7亩。有机井54眼。该村以小麦、棉花、花生种植为主,每年小麦播种面积1200亩以上,棉花种植面积1500亩以上,花生种植面积1200亩以上。适宜搞粮食加工。 三、 文化事业 60年代起村有有线广播,到90年代人户率已达99%。村内有8人吹唢呐,训猴、耍猴的6人。1996年,法国格罗丽亚制片公司与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在村联合拍摄了记录片《李氏一家》。 现任支部书记李玉新,男,高中文化程度。 |
北村村 |
一、基本情况 北村位于沙堰镇政府北,南新公路两侧,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辖北村、杨屯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耕地3583亩,780户,3120人,其中回族860人。 二、组织建设 该村共有13个党小组,65名党员,村干部9名,组干部28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位于南新公路东侧,村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机构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村级管理规范。 党支部书记樊明信,男,58岁,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村内建设规划合理、规范,村辖区内6横6纵12条道路,其中,沥青路3条,长2300米,可直通县城、南阳、樊集等地,交通便利,主要道路均美化、亮化横栽植有风景树,架有路灯。村内通信、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 四、产业现状 村级经济模式主要以蔬菜生产、林果栽培、畜牧养殖、私营企业为主。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312亩,日光温室55座,110亩,立柱大棚320亩,主要产品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近消南阳、唐河、油田等地,远至北京、武汉等大中型城市;果树种植85亩,主要产品有猕猴桃、梨枣等;私营企业有木器加工厂、水泥制品厂、花生加工厂等,商业服务网点80多个,畜牧养殖以牛、猪、鸡等为主,养牛户25户,存栏700余头,猪场6个,存栏1700余头,鸡场3个,蛋鸡2.5万只,全年工农业总产值653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854万元,农业产值1679万元,畜牧业735万元。 五、文物胜迹 沙堰寨 :修于清咸丰年间,寨墙主要是夯土结构,寨内于光绪年间修有炮楼,高十余米。寨有东、南、西、北五大间,位于北村有西门、北门、东北门。门上有匾,西门曰“鹊迹风古”,因西门外有三国古战场鹊尾坡而得名,现保存完好。北门曰“回首荐贤”,因三国时徐遮离开刘备又策马赶回为刘备推荐诸葛亮而得名。东、北门匾额遗失。沙堰寨的寨墙、寨沟尚有遗迹可考。 山陕会馆 :位于今沙堰镇计生办院内。由山西、陕西商人兴建,是他们祭祖和召开商会的场所。内有峰火山(高十几米)、关帝庙等,毁于“文革”。 二郎庙 :位于镇政府北。内供有二郎神神像,十八罗汉像。皆生铁铸成,毁于大炼钢铁时期。 十方院:位于沙堰北村北边。有十个方形大院构成而得名,内供有如来佛、观音等佛像,毁于“文革”。 瑞莲池:位于镇政府驻地东边,因池0奇异莲花而得名。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冀庄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冀庄村位于县城北15。5公里处,北邻陈营村,南连梁庄农场,西与沙堰南村、北村接壤,东隔溧河和施庵镇宋张、曾营两村相望。东西长3。2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辖冀庄、万庄、聂桥、蔡庄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11户,1658人,冀庄 明万万年间,冀姓由今施庵镇李湾迁此,以姓定村各。万庄 清乾隆年间,万军自今族庵万庄迁居陈营村南,时统称陈营,1921年为防匪患,万姓在居住区修寨,村名万庄。聂桥 原有王姓居此,明初聂姓由-县迁入,后于村南溧河上建1座石桥,故名。蔡庄 明初,蔡姓自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定名。有陶、聂、杨、郭、白、程、陈、冀、胡、邓、孙、万、吴、徐、梁、段、曾、盛、卢、王、蔡21个姓氏。 二、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3810亩,人均2。30亩。以小麦、花生、玉米、棉花种植为主,间有红薯、大豆、绿豆、芝麻等杂粮作物,并注重种子的更新换代、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 畜牧养殖 以养牛为主,全村有养牛专业户15个,户均饲养量100头以上;水资源丰富,池塘面积150亩,年产鱼万余斤。 三、 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建设 2000年,村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东方大道,南北贯穿了4个自然村,北通陈营,南至汉沙公路,万庄向西经杨屯直通南新公路,向东过溧河达于施庵宁张,并在村委会驻地周围建起学校、幼儿园、面粉厂、轧花厂、商业服务网点等。村有机井42眼,有效灌溉面积3690亩,通讯、电力、设施完善。 现任支部书记程风会,男,高中文化程度。 |
横堤铺村 |
一、概况 横堤铺村位于新野县城北14公里处。东连李营村,南与北村接壤,西依白河故道与贺庄村隔河相望,北邻焦店村。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3平方公里。地处老白河东岸,地势北高南低。紧依S103线,公路以东为黄粘土地,占总面积80%;公路以西为黄沙壤土,占面积20%。土地肥沃,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横堤铺村辖孟营、贺寨、横堤铺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26户,2008人。回族350人。村支部设5个党小组,68名党员,村干部5名,组干部8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二、基础设施 辖区内有贯穿南北的主干道1条,东西大道6条。村部办公楼1座。村民住上了平房和楼房,公路沿线门面房均为欧式建筑,各自然村新建房屋均按时镇统一规划。村内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美观,交通便利,通讯、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 三、主要经济状况 村级经济以花生加工、林果、蔬菜、畜牧养殖等为主,全年工农业总产值573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028万元,农业总产值17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35元。 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2500亩,人均1.2亩。粮食种植面积2500亩,总产120万公斤,棉花种植面积800亩,花生种植面积2000亩,总产60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400亩,年产值644万元。 林果栽培 在村辖区段公路沿线种植用材林10万余株。果树50余亩,建花卉苗木生产基地2个,占地70余亩,直接经济效益18万元。 畜牧养殖 村有养殖专业户6户,养鸡厂1个,年产鲜蛋10万公斤;养猪250头,牛130头,羊480头,家禽万余只。 私营企业 村内有从事花生加工销售的大型商户15家,粮油购销,加工业、木器制造、餐饮服务等50家,从事运输、建筑类农户100作人,外出创业人员260人,商业服务业、加工业非常活跃。 四、文物胜迹 徐家祠堂 位于横堤铺自然村北。始建于清朝中期,占地3亩,座北向南,东西偏房各6间,正中大殿6间。“文化革命”前改为小学,“文化革命”中被拆除。 清真寺 位于横堤铺村南,占地2亩,有正殿偏房,“文化革命”中为主生产队仓库。2002年重修清真寺,砖混结构,有大殿,宅深10米,南北各有偏房3间。 |
贺庄村 |
一、概况 贺庄村位于镇政府北侧,东依老白河与孟营、焦店隔河相望,南与赵堰村接壤,西连樊集乡骆庄村,北邻园艺厂。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贺庄村地处老白河西岸,为沙质土壤,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65%,沙土占35%。三分干支渠,南北穿村而过,北有三支渠,地势较为平缓,水利条件优越。该村辖焦楼、徐庄、贺庄、孙堰、王柏庙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802户,3205人。村支部下设8个党小组,党员86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位于南新公路进村入口处,村级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二、基础设施 村内两条主干道均为沥青水泥路面长3千米,规划建设户户通水泥4千米,1条道路可直通南新公路,交通便利,村内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设施齐全,通讯、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覆盖全村,信息畅通,村容村貌规范美观,村内建设规划合理,居民生活环境较好,经济发展条件优越。 三、主要经济状况 贺庄村地处白河西岸沙质土壤,主要以种植业、运输商业、服务业为主,村耕地3912亩,花生常年种植面积3500亩以上,资源丰富,村内有灰沙砖、面粉厂、油厂等企业,年工农业生产总值7076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982万元,农业总产值2094万元,人均纯收入3900元。 四、特色产业 花生交易市场:豫西南最大的花生加工交易市场,由贺庄农工商贸公司投资兴建占地200余亩,实行公司+农户模式,以公司为龙头,辐射带动全镇花生种植,逐步形成全镇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体系。中型剥壳机83台,小型剥壳机172台,辅助设备用于花生购销各类车辆470余部,专业花生生产线6条。年加工精果3000余万斤,产品远销四川、广州、香港、台湾、昆明等地,从专业人员达1200余人。贺庄花生市场已成规模,南北长1.5公里,贯穿4个自然村,宽15米的中心大道已成交易中心。是豫西南最大加工销售集散地。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其它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村有花生经营户230户,面粉加工厂5个,修理厂3个,榨油厂15个,各类企业固定资产3300万元,年完成工业产值4982万元。 |
拐里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拐里村位于镇政府东南侧4公里处。南邻溧河镇毛桥村,北依沙堰镇南村,东连吕营村,西与李庄村接壤。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4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39亩,人均1。3亩。 辖化陂、拐里、东堰子、胡庄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96户,2805人。明万历年间,胡姓自-县迁居于沙河东岸拐弯处,故名。化陂 明初,华姓自-县迁此,因居沙河东岸,故以姓定名华陂。明万历年间,李姓由今城郊李湖迁入仍名。后简写为化陂。东堰子 明洪武年间,李德善自山西临县下李村迁居沙河东岸,故名李家堰。明末,武姓迁居沙河西岸称西堰子,遂易今名。 二、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该村以小麦、大豆、棉花、玉米、花生为主,间有红薯,绿豆等作物。每年种植粮食作物2241亩以上,总产达792吨,平均亩产353公斤。经济作物中棉花种植面积661亩,总产量44吨,亩产66公斤。 林果栽培 全村用材林面积达200亩,主要品种为速生杨,全年销售木材400立方米,年产值13万元。全村梨枣面积达30亩,猕猴桃面积达60亩,其他果树面积100亩。 三、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实有机井25眼,已配套25眼骨效灌溉面积达3960亩,占全部耕地的95%。村内有道路2条,纵横贯通,西可至南新公路,南可至溧河铺镇。交通顺利,通信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 现任支部书记胡明强,男,40岁,高中文化程度。 |
丁庄村 |
一、基本情况 丁庄村位于沙堰镇政府东北8公里处。东邻叶桥、肖庄村,南与李营村接壤,西沿省道S130线与焦店、车湾村相连,北临赵湖村。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1.5公里,总1.5平方公里。辖熊庄、丁庄、老徐庄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70户,总人口1811人。地势平坦,土壤构成以黄壤土、老土为主。其中三分干渠以西为黄壤土,总面积180余亩,占总耕地面积7%;余为老土,总面积2285亩。辖域内三分干一支渠、三分干渠绕村东、西而过,上游接鸭河水源,下设大小水闸18座,可控制流量,方便农业灌溉。 二、组织建设 该村9个党小组,村干部3名,村干部14名,村两委办公场所规范,村级组织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村级管理规范。支部书记冯华敏。男,高中文化。 三、基础设施 村内3条主要道路,已经铺为水泥路面,3个自然村形成水泥路网,总长6000余米, 3个自然村内便道主要以砖渣路为主,共9条,1000多米。村辖区内农田水渠26公里,机井30眼,桥闸等排灌建筑24座,全部实现了“四配套”,灌溉环境良好。保证了农田高产高效。通讯、电力设施完善 有线电视等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 四、产业模式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2365亩,人均耕地1.27亩。经济类作物:棉花、花生、大豆,间有蔬菜、芝麻、油菜等经济作物。村加快高效农业生产步伐,加强蔬菜种植支柱产业,巩固食用菌、林果、含税特色农业,使全村种植业结构呈现新的格局。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到1100亩,棉花种植面积1400亩,总产14万公斤,亩产100公斤;花生种植面积400亩,总产12万公斤,亩产为300公斤;蔬菜瓜果种植面积200亩,亩均效益2500元。 畜牧养殖 :全村畜牧养殖户达37个。牛、猪、羊存栏量分别达到535头,700头,1800只。禽存栏量达到25000只以上。年肉类总产量42吨,禽蛋产量30吨。依托公路干道两旁优势,村民逐渐兴起了电锯,家俱、面粉厂等小型加工厂。村商业服务经营项目涉及到餐饮、食用油、烟酒、副食、百货、农机配件、日杂五金、修配、运输、加工等近20多个。年购销额达30万元以上; 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走出农村,走向城镇,外出务工,村外出务工人员达400余人,人均年纯收入达13000元。全年工农业总产值4638万元,工业总产值2949万元,农业总产值1689万元。 |
陈营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陈营村位于沙堰镇东北5公里处。东与施庵镇宋张村隔溧河相望,北与曹坡村接壤,西邻沙堰北村,南与冀庄村相连。全境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1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 人口民族 村委辖1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321户,1214人。有6个姓氏,除陈、黄两年姓氏外,宋、茹、丁、李各1户。自然资源有半夏、车前子、蒲公英、益母草等多种野生中药材。 二、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该村以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种植为主。全村每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000亩以上,总产量70余万公斤,亩产350公斤以上,花生1200亩以上,平均单产350公斤,总产量达40万公斤;棉花种植面积600余亩,单产皮棉75公斤。 畜牧养殖 农户都有喂养牛、羊、猪、鸡、鸭习惯。该村,喂养羊1500头以上,牛1000头以上,鸡15000只以上,猪1700头以上。 三、 基础设施建设 村庄建设 清朝咸丰年间,陈营村位于唐河一新野交通故道,村内开设有饭店、停车场、来往过路客人,晚上都住宿在此。2002年村筹资30余万元,开始第五次硬化,用沥青、油渣铺路2.5公里。村有机井93眼,农田基本可灌溉旱涝保收,该村交通便利,电力设施齐全,通讯畅通。 四、 文物遗址 庙、桥、教场 陈营村东头,沿唐河至新野故道边,解放前有座关帝庙和蔡家庙,俗称1步2座庙,10步2座桥。村东北角有教场,供比武、跑马射箭至今遗址仍存。 五、 重要事件 修筑寨墙 清朝咸丰年间,武举陈方策主持陈营、万庄、蔡庄修筑长方形寒墙,周长6公里。万庄称前寨,、陈营为后寨。陈方策自己1家出资,东寨门上有3个字“普济寨”。 现任支部书记陈献杰,男,高中文化程度。 |
车湾村 |
一、概况 车湾村位于镇政府北7公里处。南依白河叉道与焦店村隔河相望,西依工农渠与樊集乡冀湾村相连,北与夏官宫村接壤,东依溧河与赵湖村、丁庄村隔河相望,南北宽1.3公里,东西长2公里,面积2平方公里。车湾村三面临河,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从村东边穿过,公路以西为黄壤土,公路以东为粘土,南边为沙质土壤。其中黄壤土面积占70%,粘土面积20%,沙质土壤占10%。植物资源有杜仲、芦苇等。车湾村辖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46户,1295人。党小组6个,党员52名,村干部4名,村级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 二、基础设施 村内建设规范,规划合理,主要道路整洁,通畅,为沥青水泥路面,交通便利,村内通讯、电力设施完善,建有通讯基站2庄,有线电视等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村内建有加油站、商店、饭店、汽修厂等设施能为过往车辆行人提供必要服务。 三、主要经济状况 长期以来,模式,主要为粮食作物种植、林果、畜牧、交通运输、服务业等为主,全年工农业总产值51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18元。 私营企业 依托区位优势,在南新路两侧建有加油站1座,预制厂、商业服务网点40余个,近年来各类养殖厂、果园等迅速壮大,拉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1387亩,人均1.1亩。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全村粮食作物面积885亩,总产39.3万公斤,花生700亩,总产21万公斤。 林果产业 先后在工农渠、溧河岸,村路沟边及低涝地植树3万多棵,猕猴桃及其它果园130亩,经济效益可观。全村养殖专业户12个,牛、猪饲养量400头,鸡、鸭、鹅15000只,肉类产量达40吨。畜牧业年产值可达965万元。 |
曹坡村 |
一、 自然状况 位置面积 曹坡村位于沙堰镇东北、距镇政府5公里处。东隔溧河与施庵镇前李村相望,南接陈营,西靠三分干渠,北连李营。全境呈矩形,南北宽1.2公里,东西长1.4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曹坡,明洪武年间曹姓由-县迁此定居,因村处湖西之坡,故名。小曹坡,原来小李庄,青光绪年间万姓由今施庵镇万庄迁此,更名小万庄,由于紧邻曹坡。1958年易名小曹坡。 人口民族 村辖曹坡、小曹坡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1户,总人口871人。有郭、李、熊、冯、曹、万、徐、吴、焦、樊、应、钱、魏13个姓氏。 交通状况 该村西临东方大道,南3公里处接沙堰施庵公路,北3公里处接南新公路,交通方便。村内有3条东西干道,南北一中心干道,分布均匀,电、路、通讯齐备。 二、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1624亩人均耕地1.9亩。全村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每年粮食种植面积1021亩以上,棉花种植600亩以上,花生800亩以上。 三、 社会事业 该村为猴戏之乡。80年代前后全村有15—20个猴戏班,他们走遍全国大江南北、融猴、狗、羊为一体,演技十分精彩。目前,全村有猴戏班5个,剧目有演、耍、唱、走钢丝、钻火圈、跑马上刀山等多达20多种,演出时间长达3小时;有歌舞杂技团8个,郭从林团以杂耍魔术擅长,郭子台团以歌舞见长,还有郭佩松团、郭群技团,郭子芳团、李林川团。郭从林团、郭子台团演技高,剧目多,道具齐全,年收入3万元。 |
李庄村 |
一、基本情况 李庄村位于沙堰镇政府南2公里处,南新公路西侧,老白河东岸,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辖李庄、古城2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耕地2599亩,510户,1940人。年度工农业总产值达5014万元,人均纯收入3815元。 二、组织建设 该村共有10个党小组,61名党员,村干部5名,组干部10名,村支部、村委会办公场所规范,青年团、妇代会、民兵连、民调委员会等机构健全,各项制度健全、管理规范。 党支部书记李喜才,男,55岁,高中文化程度。 三、基础设施 村内建设规范,规划合理,村辖区内有东西生产路2条,南北路5条,道路整洁,绿树成行,村内沟、路、渠全部配套,交通便利,通信、电力设施完善,有线电视、宽带、网络覆盖全村,信息畅通。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和谐富足。 四、产业现状 村级经济模式以私营企业、作物种植、林果蔬菜、畜牧养殖为主,在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大形势下,近年来,村内建有砖厂、预制厂、校合板厂、汽车、农机修理厂等,固定资产500余万元,从业人员200余人,工业总值达3549万元;作物种植主要以小麦、花生、豆类等粗放型作物为主,全村农作物等种面积5012亩,总产菜3789吨,总产值755万元;林果蔬菜面积达1053亩,品种以梨树、猕猴桃树、大枣、黑提葡萄为主导品种,年出鲜果7万公斤,总产值20万元;畜牧养殖以猪、肉牛、禽类为主,年存栏量牛340头,猪1547头,禽类29000只,总产值649万元。 五、文物胜迹 西棘阳遗址: 南北朝永泰元年(公元498年),古城村普为西棘阳县治所,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曾为新洲治所。20世纪50年代初村西仍保留“大堂”地1块,据传为县“大堂”所在地。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