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岗村位于新甸铺镇北部,南新公路两侧。东与津湾行政村接壤,南和西南与刁河堂、乔庄两个行政村隔刁河相望,北边和西北边与上港乡的魏庙、张坡两个行政村为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09亩,人均1.2亩。
人口民族 杜岗村辖庞店、李岗、刘洼、夏渠、前杜岗、后杜岗、岗顶、下坡共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862户、3164人。其中男1621人,女1543人,汉族3160人,回族3人,土家族1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初中文化程度82%,高中文化程度2%。有庞、李、张、王、刘、夏、杜、岳、苏、康、陶、蒙、乔、孙、白、华、袁、代、钞、方、黄、牛、周、邹、于、杨、朱、燕、钱、程、毕、吴、段、徐、郭、台、马、薛、肖、吕、梁、海、余、郑、付、丁、魏、曾、谢、彭、阮、林、鲁、谭、吉、秦、景、罗、骆、宋、何、韩、郝、田、史、高、范、熊、陈、曹、赵、翟72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杜岗村地处白河西岸、刁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豫S103线贯穿南北。白河沿岸有少量沙质土,刁河沿岸有部分黄土,其余为粘土。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车前草、疾藜、艾蒿等。河滩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623元,其中工业产值50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1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为主,间有大豆、绿豆、红薯、芝麻、油菜等。2007年,小麦亩产310公斤,棉花亩产55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养鸡场10个,养鸡1.2万只。
林果业以速生杨为主,有树3万棵。
村有拖拉机200台,联合收割机6台,机械总动力2280千瓦。
村有面粉厂、木器加工厂3个,年产值200多万元。
村外出务工人员480人,年人均收入8000元。
村修油路两条,总长2000米,砖渣路4条,总长3000米。
村有机井54眼,灌溉面积38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7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所,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
村有露天刷场一处,村民有电视机720台,手机300部,摩托车80台辆,有线电视入户率80%。
村建有计生服务站,服务员1名,计划生育率100%。
村建有沼气池197个。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29103 | 473000 | -- | 查看 杜岗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石桥村 |
石桥村位于新甸铺镇西南七公里处。东临陈家村,西与湖北襄樊市黄渠河镇(今更名为古驿镇)交界,南和湖北安沟村相连,北与姚营村为邻,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942亩,人均2.5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9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55户,2418人。其中,男1307人,女1111人,汉族2416人,回族1人,土家族1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1%,中学文化程度74%,高中文化程度2%。有李、宋、赵、白、刘、张、高、徐、陈、杨、黄、马、孙、朱、彭、杜、王、何、邓、郭、周21个姓氏。 自然状况 黄渠河环绕石桥村西南。地势西高东低。土质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竹子、芦柴、蒲公英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62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芝麻为主,间有碗豆、大豆、红薯。2007年粮食亩产350公斤,棉花70公斤,芝麻7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养牛为主。有鸡场10个,饲养量2万只,羊存栏1500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四旁植树6万株。 村有外出打工人员400名,人均年收入7500元。 村有油路一条,直通新甸铺,有商业服务点18个,年购销额500多万元。 村有机井130眼,有效灌溉面积41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65间,教师1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人,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170部,摩托车70辆。 |
韩营村 |
韩营村位于白河西岸,距镇政府机关东南4公里处。南连翟湾村,西北与白湾村相邻,东边以白河为界和五星镇台庄村隔河相望,东南和魏湾村接壤,西南和元帅相接,总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88亩,人均1.24亩。 人口民族 韩营村人口居住比较密集。2003年,村辖7个村民小组,335户,1282人,其中男性665人,女性617人,全部是汉族,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13%,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4%。有韩、史、马、孙、宋、江、樊、邹、冯、白、李、杨、张、翟、周、魏、程、刘、吕、高、任、黄、乔、段、肖、赵、司、陈、聂、徐、秦、王、晁、左、丁、齐、杜、曹、谢、姚、罗、尹、郭、夏、艾、商、钱、余、庞、何、苏、吴、詹、曾、许、胡、雷、郑、梁59个姓氏。 自然状况 韩营村地处白河西岸,河水从西北绕村向东南流去。建国前,是水上交通要道。村三分之一为沙质土壤。村中心公路以西为黄土壤,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植物资源有芦苇、香附子、蒲公英、车前草、枸杞等。黄沙资源很丰富,是建筑的优质材料。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29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033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2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花生24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5个,养鸡8000只。 林果业,有桃、梅子、枣、速生杨,现植有树木1.5万株。 村有拖拉机102台,其它机械40部,机械总动力1430千瓦。 村有机井92眼,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0间,教师13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4名,全部加入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150台,电话70部,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
魏湾村 |
魏湾村位于镇境东南部,白河西岸。西南邻翟湾村,西连元帅村,西北与韩营村接壤,东依白河。总面积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77亩,人均0.9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黄集、小黄庄、后张、魏湾、杨庄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66户,1626人。其中男905人,女721人;汉族1621人,回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中学以下文化程度75%、高中以下文化程度3%。有魏、张、黄、杨、陈、宋、雷、孙、肖、韩、程、翟、高、马、代、吴、王、鄢、冉、郭、吕、海22个姓氏。 自然状况 魏湾村地处白河西岸,老白河为沙质土壤,村南、北、西为黄壤土,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70%,沙土30%。植物资源有芭茅、牛蒡。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砂,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49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花生亩产25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35个,养鸡2.5万只。 村有拖拉机260台,柴油机20台,脱粒机40台,电动机20台。 村有砖渣路2条,长2000米。 村在外打工人员417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 村有机井15眼,有效灌溉面积16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0间,教师1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420台,电话300部,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
翟湾村 |
翟湾村位于白河西岸,距镇政府机关4公里处。南连套楼村,西南邻元帅村,西接韩营村,东与魏湾村接壤。聚落南北长方形,面积为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83亩,人均1.3亩。 人口民族 村委会辖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48户,1705人,其中男853人,女852人。汉族1699人,回族4人,苗族2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5%、中学文化程度22%、高中文化程度13%。有翟、刘、杨、李、宋、张、白、高、赵、陈、程、马、母、司、孙、杜、王、罗、骆、韩、位、唐、吕、苏、詹、余、雷、吴、邓、黄、郭、左、鲁、乔、艾、付、崔、石、董、肖、岳、冯、贾、林、邢、文、柯、钱48个姓氏。 自然状况 翟湾村位于白河西岸的河道弯处。大翟湾村东北有一条简易公路通南新公路。村全部为黄壤沙土。植物资源有竹子、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0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3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6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花生亩产24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鸡场12个,养鸡1.5万只。 林果业以速生杨为主,现四旁及林网植树5万株。 村有拖拉机180台,其它各类机械150部,机构总动力1200千瓦。 村民外出工人员35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 村有油路一条,长1500米,有机井40眼,灌溉面积2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0间,教师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4名,村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 村民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75部,摩托车100辆。 |
元帅村 |
元帅村位于镇政府东南4公里处,南连套楼村,北邻白湾村,东依魏湾村,西临艾庄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人均亩。 人口民族 元帅村委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21户,1980人,其中男1023人,女957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1%,中学文化程度占63%,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占16%。有庞、张、宋、肖、赵、白、黄、李、任9个家族姓氏。另有艾、程、杨、吴、徐、魏、詹、吕、左、翟、孙、高、王、周、梁、韩、骆、郑、尚、许、唐、余、陈、聂、阎、田、乔、段、杜、金、明、马、于、谢、邹、曹、齐、邢、豆、熊、贾、刘42个外来姓氏。 自然状况 马沟河环村从西向东再折向南往方向流过,为村庄内、外积水排泄了主渠道。红旗渠纵横南北,可灌溉2000亩耕地。地势呈北高南低,由西向东倾斜。马沟河以北为黑老土,以东为黄老土,其余大部分是砂、礓土,分别为13%、26%、61%。偏西北700亩耕地为国家投资的高效示范田,有机井16眼,已形成沟相通,路相连、田成方、林成网格局。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人均纯收入4038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蔬菜为主。其中蔬菜品种有甘蓝、土豆、牛蒡、黄皮洋葱。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65公斤,蔬菜400亩,亩均效益2000余元。 养殖业以养鸡、养兔为主,有鸡场13个,养鸡1.1万只,养兔均9个,养兔800只。 村有拖拉机200台,其它机械80部,机械总动力2800千瓦。 村有油路一条,长2000米,有机井40眼,灌溉面积3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4间,教师1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5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150台,电话80部,手机30部。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 |
套楼村 |
套楼村位于镇东南方5公里处,北邻元帅,南连骆湾,西接王庄,东依白河。面积约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05亩,人均亩。 人口民族 套楼村委会辖套楼、张埠口、段坡、后小营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村共有712户,2810人,其中男1432人,女1378人,总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程度占6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5%。辖域内全部为汉族。有张、罗、杜、刘、段、袁、周、宋、厐、李、白、高、程、聂、翟、崔、赵、魏、王、艾、马、黄、骆、齐、陈、鲁、邓、朱、高、杨、孙、夏、吕、唐、吴、蔡36个姓氏。 自然状况 张套楼村内地势高,村西略低,村东因其原为白河故道(埠口村原为白河岸边一码头)而更低。村庄附近及以西土地为粘土,占总面积的60%。以东为沙壤土,占总面积的40%。白河边有200余亩滩涂,因长年淤积而已成耕地。辖域内有池塘十余处,因利用价值小而闲置。东有马渠沟,西有官渠沟,为排涝之用。另有鸭灌渠五支渠四分干,因处于渠的下游而未曾起到灌溉作用。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枸杞、半夏、蒲公英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586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29万元,农业总产值1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2007年小麦亩产35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22个,养鸡3万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有树木2.5万株。 村有拖拉机150台,其它各类机械200部,机械总动力2600千瓦。 在外务工人员600名,人均年8000收入元。 村有机井60眼,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55间,教师1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人,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摩托车100多辆。 |
骆湾村 |
骆湾村位于镇最南端,黄渠河北岸。东邻湖北省襄阳县古驿镇唐吕村,南依黄水河与古驿镇的余咀村相邻,西南与古驿镇二房村相邻,西与本镇南王村相邻,北与本镇套楼村相邻。面积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02亩,人均2.1亩。 人口民族 骆湾行政村辖张集、张营、骆湾、左庄、南宋庄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60户,3044人,其中男1033人,女2011人,汉族3044人,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总人口中张、骆、左、宋、赵、陈、程、王、刘、钱、兰、鲁、韩、孙、孔、李、周、吴、吕、余、齐、高、阎、冯、翟25个姓氏。 1966年4-8月份,航运船民下放到骆湾大队的骆湾、张营、宋庄三个自然村计23户,100多人。1968年,由新南、新北两个大队迁入骆湾大队14户。1980年后大部分返回原籍。 自然状况 骆湾村地处白河古道两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比较便利。骆白路、骆南路直通省道S103及镇政府所在地。白河以东为灰沙土,扬水站以西为黑老土,其余老黄土占70%。黑老土,灰沙两合土各占15%。老黄土主要分布在5个自然村,黑老土分布在张集、张营两个自然村。灰沙两合土分布在5个自然村。植物资源有香附子、半夏、蒲公英、车前草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52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50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间有芝麻、绿豆、蚕豆、大枣等杂杂粮。2007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花生亩产2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养羊为主,有鸡场20个,养鸡2万只,羊存栏1300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四旁及林网植树3万棵。 村有拖拉机300台,其它各类机械200部,机械总动力1637千瓦。 村有油路一条,长4000米,砖渣路5条,2200米。 村有机井84眼,有效灌溉面积3400亩。 村民外出务工400多名,人均年收入80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0间,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人,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600台,电话360部,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村有名人故里一处——清陕安河州总兵张起敖,现地面筑物不存,遗址保护完好。 |
官渠村 |
官渠村距镇政府南5公里处,东和元帅、套楼村相邻,南与骆湾村接壤,西连艾庄村。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为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94亩,人均2.23亩。 人口民族 村委管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388户,1423人。其中男780人,女643人,均为汉族。有张、王、李、赵、邹、吴、刘、程、马、殷、白、余、肖、庞、吕、宋、黄、熊、龙、软、骆、左、杨、何、吕、孙、夏、杜、陈、艾、江、高、南、乔、詹35个姓氏。 自然状况 官渠村位于豫鄂交界处。村地势平坦,土壤为黄粘土。植物资源有梨、枣、芦苇、柿子、葡萄。丹江四分干渠道从村中穿过,灌溉面积达1500亩。为程庄、王庄主要排水渠道,渠的两旁植树5000棵。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04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55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1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花生2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9个,养鸡1.3万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四旁植树2万多棵。 村有拖拉机180台,其它各类机械100部,机械总动力1300千瓦。 村有机井65眼,有效灌溉面积28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5间,教师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4人,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50台,电话200部,摩托车30辆。 |
艾庄村 |
艾庄村位于南新公路两侧,镇政府南3公里处,南连南王村,北邻宋庄村,东与官渠村相邻,西依四方河与刘湾、陈家、杜桥隔河相望。东西、南北各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30亩,人均1.8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艾庄、张庄、刘庄、张楼、七王庙、刘阁、孙阁7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673户,2769人。其中男1423人,女1206人,均系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3%,中学文化程度81%,高中文化程度3%。有艾、白、李、宋、阎、赵、刘、张、高、徐、陈、杨、胡、聂、黄、马、孙、朱、彭、杜、夏、余、廖、吕、王、曹、袁、汪、司、庞、汤、崔、程、郝、何、冯、邓、尹、郭、秦、肖、翟、豆、潘、韩、陶、吴47个姓氏。 自然状况 艾庄村位于豫鄂交界北3.5公里处,南樊公路纵贯南北穿村而过,全村均属黑粘土,土地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有着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东有官渠沟,中有东西交通沟,西依四方河便于排涝。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19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99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8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花生亩产25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养牛为主,有鸡场20个,养鸡2万只,羊存栏1400只。 村有拖拉机310台,农用汽车6辆,柴油机、电动机40部,收割机3台,脱粒机20台,机械总动力6050千瓦。 村外出务工人员600人,人均灌溉面积7000元。 村有机井70眼,有效灌溉面积45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占地面积11300平方米,教师1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人均住房30平方米。 村民电视机110台,电话80部,自行车200辆。 |
南王村 |
南王村位于新甸铺镇镇境南部,南樊公路两侧,南依黄渠河,北邻艾庄村,东接骆湾村,西连刘湾村,面积约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77亩,人均2.35亩。 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辖南王、张耀文、干饭庄、前高庄、后高庄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580户,2077人,其中男1063人,女1014人,汉族1894人,回族183人,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10%,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8%。有张、王、李、赵、高、陈、闫、宋、程、马、阮、郝、马、骆、袁、肖、刘、何、贺、丁、朱、白、徐、杨、黄、孙、彭、杜、焦、吕、曹、潘、吴、陶、崔、郭、鲁、任、等、曲、左、包、贾、付、郑、乔46个姓氏。 自然状况 南王行政村地处黄渠河北岸、豫鄂交界处。地势北高南低,排水畅通,交通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南北贯通,与南骆路呈“T”型。座落近东西长方形,粘土面积100%,农业耕地4877亩,乡村道路用地457亩,沟渠塘用地80亩。植物资源主要有欧洲杨、小麦、棉花、油菜、花生、玉米、芝麻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15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6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5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花生亩产3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8个,养鸡万余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四旁植树2.2万株。 村有拖拉机280台,汽车3辆,柴油机30部,电动机50部,机械总动力5060千瓦。 村民外出务工56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 村有油路一条,直通S103省道,有机井80眼,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5间,教师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150台,电话70部,人均住房面积78平方米。 村有现代黄邮聚遗址(聚为集镇),新野县政府立有保护标志。现地面建筑不存,地下瓦砾层保存完好。 |
刘湾村 |
刘湾村位于黄渠河北岸,距镇政府西南7公里处。南邻黄水河与湖北相望,北连陈家村,东依四方河与南王村隔河相望,西与石桥村接壤,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61亩,人均2.07亩。 人口民族 建国初至1978年,村委辖袁湾、刘湾、下陈家、王庄、立禅庵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03年,村委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76户1089人,其中男498人,女521人,汉族1087人,回族2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2%。有刘、王、陈、程、袁、左、张、朱、李、郝、徐、任、魏、骆、黄、何、赵、郭、宗、龚、尚、白、韦、杜、杨、姚、田、高、段、宋、艾、贾、南、马、韩、司、岳、吴、潘、彭、周、毛、曾、乔、豆、卓、焦、吕、胡、孙、肖、纪、付、薛54个姓氏。 自然状况 刘湾村地处豫鄂两省交界处的黄水河北岸,四方河西边,地势西高东低,土壤结构以粘土为主,粘土占90%,黑土地占10%。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车前草、半边连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27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50公斤,玉米亩产35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11个,养鸡1万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四旁植树2万株。 村有拖拉机200台,柴油机、脱粒机、电动机50台。 村有油路一条,直通S103省道,有砖渣路4条,通5个村民小组。 村有机井13眼,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6间,教师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70台,电话100部,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
白湾村 |
白湾村位于镇东南部,白河南岸。东与韩营村相望,南与元帅村接壤,西依南樊公路,北临新南村。素有“三边”之称(街边、路边、河边),村庄聚落呈南北长方形,面积为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285亩,人均1.6亩。 人口民族 村委会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52户,2585人。其中:男1312人,女1273人;汉族2579人,回族5人(1968年由新甸铺镇迁入),壮族1人(1966年由广西婚嫁此地)。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1%,初中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2%。有白、熊、魏、马、孙、张、程、聂、李、肖、翟、来、郭、黄、詹、宋、刘、胡、庞、陈、田、高、司、王、何、韩、杨、骆、韦、乔、艾、母、吕、海、胡、邹、尹、杜38个姓氏。 自然状况 白湾村地势西高东低,南北平坦。村东为黄壤河沙土,有1284亩;村西为粘土,有2996亩;村庄沟、路、渠占地1100亩。境内水、沙资源丰富。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0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19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花生亩产225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建有养鸡园区1000亩,拥有千只以上规模养鸡场160余个,年产鲜蛋300吨。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有四旁树木3500棵。 村有拖拉机150台,其它机械100部,机械总动力2450千瓦。 村有油路三条,总长5000米。 村有机井62眼,有效灌溉面积3700亩。 村民外出打工人数583人,人均收入80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2间,教师1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与合作医疗。 村有广场一处,占地8000平方米,有农民书屋5间,藏书5000册。 村有敬老院一所,房舍35间,住院老人50名。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村民有电视机150台,电话60部,手机50部。 村修沼气池178个。 |
白龙村 |
白龙村位于镇政府西南4公里处。南连陈家村,北邻程营村,东依四方河,西与姚营村接壤。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27亩,人均2.2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张家、杨家、赵家、后赵家、南营和大朱岗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52户,2175人,其中男1075人,女1100人。皆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张、杨、赵、南、朱、何、程、袁、刘、肖、方、曾、钞、李、王、付、阎、石、白、翟、夏、邓、潘、胡、黄、红、滕、陈、红、郭、江、左、仇、徐、杜35个姓氏。 自然状况 白龙村地势西高东低,交通便利。白龙路直达103省道,镇西环路贯穿南北。土质全部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薄荷和莲藕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总产值5826万元,人均纯收入4016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花生、棉花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花生亩产2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8个,养鸡8000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四旁植树5万株。 村有拖拉机250台,各类机械50台,机械总动力1987千瓦。 外出打工村民500名,人均年收入9000元。 村有机井82眼,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 村有油路一条,直通新甸铺。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4间,教师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6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450台,电话150部,摩托车130部,汽车3辆。 |
津湾村 |
津湾村位于新甸铺镇东北4公里处。南临刁河,东、北依白河,西邻杜岗村。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7亩,人均1.21亩。 人口民族 村辖新农村、张家、寨内、罗家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96户,2702人。其中,男1270人,女1432人;汉族2697人,回族5人。有张、王、李、赵、杜、马、孙、夏、白、刘、程、尹、罗、郭、袁、吴、陶、朱、宋、阎、钞、高、吕、曹、陈、杨、黄、徐、周、乔、崔、丁、申、冯、岳、魏、韩、毕、潭、肜、常、卶、秦、厐、代44个姓氏。 自然状况 津湾村地处白河、刁河交界处,河岸两道大堤。村部以东为沙土,以西为黄土壤老土。其中沙土1250亩,占总面积的38%,黄土950亩,占总面积的30%,老土1014亩,占总面积的32%。植物资源有芦苇、车前草、香棒棒、芭茅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白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及基础设施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301万元,农业总产值1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2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蔬菜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60公斤,棉花70公斤,蔬菜800亩,均收入2000元。 养殖业以养牛为位置面积 津湾村位于新甸铺镇东北4公里处。南临刁河,东、北依白河,西邻杜岗村。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47亩,人均1.21亩。 人口民族 村辖新农村、张家、寨内、罗家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696户,2702人。其中,男1270人,女1432人;汉族2697人,回族5人。有张、王、李、赵、杜、马、孙、夏、白、刘、程、尹、罗、郭、袁、吴、陶、朱、宋、阎、钞、高、吕、曹、陈、杨、黄、徐、周、乔、崔、丁、申、冯、岳、魏、韩、毕、潭、肜、常、卶、秦、厐、代44个姓氏。 自然状况 津湾村地处白河、刁河交界处,河岸两道大堤。村部以东为沙土,以西为黄土壤老土。其中沙土1250亩,占总面积的38%,黄土950亩,占总面积的30%,老土1014亩,占总面积的32%。植物资源有芦苇、车前草、香棒棒、芭茅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白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及基础设施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301万元,农业总产值10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2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蔬菜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60公斤,棉花70公斤,蔬菜800亩,均收入2000元。 养殖业以养牛为主,有专业户7家,存栏210头。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已植树3万棵,果树业以桃为主,间有梅、梨、柿、枣,现有3000亩。 村有拖拉机150台,其它机械200台,总动力1670千瓦。 村修油路2条,总长2500米,砖渣路2条,长2300米。 在外打工人员520人,人场年均收入7000元。 社会事业及村民生活 村有小学一所,占地14亩,房舍40间,教师10名,适龄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4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有农民书屋、文化大院、文化广场、有健身设施8种,文娱器材50件。 村有敬老院1个,房舍35间,入院老人50名。 村民有电视机800台、手机260部、电话300部,摩托车百辆,建有沼气池135个。 |
姚营村 |
姚营村位于镇境西部,黄渠河东岸。东与程营、白龙村接壤,南连石桥村,西靠南阳黄牛场,北与邓州市刘集乡的李谦桥、秋树李村毗邻。村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3.6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77亩,人均2.6亩。 人口民族 村辖区有户李、姚营、小陈营、徐营、吴营、李风池、小王营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01户,2308人,其中男1231人,女1167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8%,中学文化程度76%,高中文化程度5%,汉族2379人,土家族1人。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村有李、姚、陈、吴、徐、龚、王、张、谢、温、郭、何、尹、黄、朱、宋、杨、夏、马、梁、代、刘、焦、闫、付、赵、胡、孙、程、曾、尚、石32个姓氏。 自然状况 姚营村地处白河西岸,黄水河东岸,地势北高南低,郭河沟贯穿南北,三分干位于村北,贯穿东西。全村为黑土壤,有耕地7267亩,坑塘200亩,乡村道路占地260亩,林业占地150亩,工业及村宅基地占地350亩。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产值623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96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间种豆类、花生、芝麻。2007年小麦亩产380公斤,棉花亩产70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养牛为主,有鸡场18个,饲养量3.5万只,羊存栏量1200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 旁及林网植树8万株。 村有拖拉机360台,收割机3台,柴油机18台,电动机52台。 村有油路一条,直通新甸铺,另有砖渣路2条。 村有机井105眼,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60间,教师1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4名,村民全部参加入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540台,电话310部,手机100部,摩托车100辆,自行车500辆。 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
程营村 |
程营村位于新甸铺镇西4公里处。东临杜桥村,与四方河隔河相望,南邻白龙村,西连姚营村,北与邓州市刘集镇揪树李、曾家二村接壤,东北角紧连黑龙村。面积8平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26亩,人均2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老程营、前程营、后程营、八里王四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14户,2018人,其中男1100人,女908人,均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占10%,初中文化程度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有程、朱、胡、王、张、李、赵、姚、杨、薛、曾、翟、钞、白、付、鲁、宋、饶、阮、熊、梅、周、郑、高、杜、何、郭、刘、南、夏、徐、彭、廖、孙、钱、谢、肖、聂、梁、吴、魏、韦、陶、曹、毛、厐、潘、马、黄、田、龚、段、范、艾、谭、吉、窦57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村域内为平川地带,沟渠纵横相连,夏热冬冷,四季分明。除前程营村前的土质为黑粘土(土质结构紧密,不漏水)外,其它土质均为黑老土。有坑塘15处,可养鱼种藕。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2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183万元,农民纯收入4042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50公斤,棉花亩产60公斤,花生亩产28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养猪为主,有鸡场10个,饲养量1.8万只,猪场15座,存栏1500头。 村有拖拉机70台,各类机械200台。 村有油路一条,直通新甸铺,另有砖渣路3条。 村有机井65眼,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0间,教师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2名,村民全部参加了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300台,电话300部,手机90部,摩托车100辆。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
黑龙村 |
黑龙村位于镇政府西侧3.5公里处,东连魏新庄,西邻邓州刘集镇秋树李村,南与程营村毗邻,西北方与刘集镇曾家村接壤。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43亩,人均2.16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草房张,杨王、傅家、王家、钱家、胡桥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57户, 4043亩耕地,1876人,其中男981人,女895人。计划生育率99.6%,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19%,初中文化程度74%,高中文化程度3%,有张、杨、王、付、钱、朱、胡、赵、郑、曾、高、程、石、李、魏、钞、云、孙、土、谢、方、樊、潘、喻、代、曹、何、刘、宗、夏、周、谭、黄、郭等34个姓氏。 自然状况 黑龙村地势平坦,沟路通达,四方河横穿全境,柏油路从镇政府向西直通黑龙,土质为黑姜粘土,水肥易渗漏,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43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4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为主,间作豆类、红薯、等杂粮。2007年小麦亩产316公斤,棉花60公斤,花生24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11个,饲养量3万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有2.4万棵。 村有拖拉机280台,各类机械200多台,机械总动力3130千瓦。 村民外出打工30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左右。 村有油路一条,砖渣路一条,总长3000米。 村有机井73眼,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5间,教师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人,村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300台,电话140部,手机60部,摩托车40辆。 |
杜桥村 |
杜桥村位于镇境中部,四方河西岸。东邻宋庄村,南连张楼村,西南与白龙村接壤,西连程营村及黑龙村、北与邓州刘集孙庄寺相望。面积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500亩,人均2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张胖庄、魏新庄、杜桥、宋二弹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735户,2776人。其中男1443人,女1333人;汉族2744人,回族32人,总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2.5%,初中文化程度占76%,小学以下20%。有张、魏、程、李、赵、杜、何、骆、朱、宋、孙、许、胡、刘、唐、石、徐、韦18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杜桥村与新甸铺镇紧紧相连,杜桥、魏新庄、宋二弹村三条东西主干道直连一级省道S103线。村中四方河贯穿南北。全村土壤为粘土。植物资源丰富,有芦苇、野菊花、车前草、蒲公英、茅草、疾藜、猫眼睛等,中草药颇多。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65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92万元,农民纯收入3907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瓜、菜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55公斤、花生亩产250公斤、瓜、采亩均收入2000元。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鸡场20个,饲养量2万只。 全村有拖拉机200台,各类农用机械270台。 村有机井71眼,有效灌溉面积4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4间,教师1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4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700台,摩托车60辆,住房面积35平方米。 村有名胜古迹一处,名曰“圣水寺”,如今地面建筑不存,遗址保护完好。 |
宋庄村 |
宋庄村位于新甸铺镇镇政府机关南侧。南与艾庄村接壤,北邻新南村,东隔S103线与白湾村相望,西依杜桥村。南北长3.5公里,东西长2.4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70亩,人均1.89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后宋庄、后郭庄、肖庄、前宋庄、前郭庄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53户,1681人。其中,男845人,女836人,汉族1679人,回族1人,满族1人。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6%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1%,中学文化程度46%,高中文化程度23%。有宋、高、程、吉、李、郭、肖、赵、白、刘、张、艾、韩、黄、魏、陈、马、孙、杜、唐、夏、阮、那、王、邓、何、丁、吴、郑、朱、翟、秦、叶、庞、聂、左、龚、姚38个姓氏。 自然状况 宋庄村地处老白河西岸,一级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与镇线“宋杜”“呈”“厂”形越过全境。S103线附近为黑老土,四方河东100米为砂姜土。植物资源有蒲公英、车前草、黄花、茵陈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55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68万元,农民纯收入4172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西瓜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10公斤,棉花65公斤,花生亩产280公斤。西瓜亩均收入2000元。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20个,饲养量2.2万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全村植树26000棵。 村有拖拉机120台,收割机5台,柴油机38台。 村有各类工厂13个,年完成产值3800万元,另有商业服务网点100个。 村在外出打工人员400名,人均年收入9000元。 村有穿村油路一条,长2000多米,有机井42眼。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0间,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个,民办诊所3个,医务人员12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90部,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 |
新南村 |
新南村位于镇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南侧。东依白河与五星镇相望,西邻杜桥行政村,南与宋庄村接壤,北邻新北村。南北、东西各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10亩,人均0.65亩。 人口民族 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595户,2230人,其中男1200人,女1030人,汉族1722人,回族503人,满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8%,中学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10%。有李、宋、赵、白、刘、阎、张、高、徐、陈、杨、黄、马、孙、朱、杜、夏、余、喻、焦、吕、五、曹、袁、丁、汪、武、吴、崔、程、郝、邓、尹、郭、熊、贺、海、薛、赖、晁、厐、胡、牛、魏、韦、郑、冯、任、樊、范、孟、秦、周、邹、肖、钱、许、申、韩、那、齐、左、骆、潘、聂、付、司、梁、苏、翟、尚71个姓氏。 自然状况 新南村地处老白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土壤属黄粘土。植物资源有枣、梨、桃、苹果、杏、柿子、石榴、葡萄、竹子、芦苇。主要种植有小麦、棉花、玉米、芝麻、花生、黄豆、豌豆、红薯、高粱、谷子等。矿产资源有黄沙和白粘。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75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8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77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棉花亩产85公斤,玉米亩产400公斤。 养殖业从养牛、养猪为主,养牛大户8家,存栏100头,养殖大户10家,存栏120头。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现植树2.5万株。 村有拖拉机、收割机、柴油机等机械100多台,总动力5000千瓦。 村有企业10家,从业人员340人,另有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600多人,年总收入3800万元。 外出打工人员180人,人均年收入7500元。 村有油路、水泥路3条,总长3000米。 村有机井18眼,灌溉面积1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与新北村共建)房舍112间,教师34人。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100部,摩托车80辆。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户户用上自来水。 村有名胜古迹一处,名曰自流井。传说为东汉征姜侯府第之井。现保存完好,只是不再流水。 |
新北村 |
新北村 位于镇政府机关北侧,故名。北邻刁河堂村,南连新南村,西与于庙、黑龙村接壤,东依白河与五星镇张店村、宋湾村隔河相望,东西、南北各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42亩,人均0.85亩。 人口民族 新北村辖黄庄、北肖庄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775户,2858人。其中:男2448人,女2412人;汉族2564人,回族290人,蒙族4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2%、中学文化程度79%、高中文化程度6%、大中专文化程度1%。有冯、孙、马、郑、杨、程、刘、许、位、黄、熊、陈、韩、宋、秦、高、郭、张李、葛、潘、五、韦、武、贺、夏、薛、罗、乔、钱、徐、崔、闪、白、邢、翟、懈、史、何、周、吴、魏、吕、海、范、苏、于、赵、肖、丁、方、司、曹、梁、朱、焦、付、杜、阎、尹、石、邹、厐、古64个姓氏。 自然状况 新北村地处白河西岸,新甸铺镇集镇北侧。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街道有2纵、2横油碴路,呈“井”字形,通过白河桥可直通五星镇、王庄镇。辖区内有四分干渠1700米,白河边至四分干渠多为黄土壤,四分干以西多为黑粘土。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35%,黑粘土占65%。白河有贮量丰富的白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88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5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25元。 家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20公斤,棉花亩产55公斤。 养殖业以养牛、养鸡、养兔为主。其中养牛专业户10户,存栏200头,养鸡场24个,饲养量5万只,养兔50户,饲养量4000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有轧花、纺纱、脱绒厂8家,另有面粉厂、榨油厂、被套厂、农机具加工厂、水泥预制厂、花生剥壳厂等50多家,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400万元。 全村商贸店铺摊占170个,人员500多人,年经济收入120万元。 村民外出打工300多人,人均年收入8000多元。 村有油路4条,长5200米。水泥路3条,长2000米。 村民拥有拖拉机、收割机、电动机等各类机械300多台(部)。 村有机井32眼,有效灌溉面积17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与新南村合建),有楼房112间,教师3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名。另有民办诊所5所,医务人员12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户户用上自来水。 村有露天剧场、文化大院、图书室、广播室、文艺演唱队。 村民有电视机1000台,手机300部,电话650部。人均住房面积40平方米。 |
刁河堂村 |
刁河堂村位于新甸铺镇政府机关北2公里处。南连新北村,北邻杜岗村、乔庄村,东依白河,西与于庙村接壤,南襄公路贯穿南北。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24亩,人均1.39亩。 人口民族 刁河堂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76户,1885人。其中男性947人,女性938人,均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5%,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3%。有王、郭、毕、乔、杜、宋、黄、张、冯、孙、范、徐、齐、蔺、庞、石、苏、陈、谢、赵、姚、山、于、刘、钱、高、任、肖、邹、周、吴、郑、夏、魏、李、程、朱、白、胡、焦、马、吕、曹、陶、崔、何、尹、候、艾、骆、韩、秦、吉、付、皮、温、罗、曾、杨、梁、岳、闫、钞、瞿、鲁65个姓氏。 自然状况 刁河堂村地处白河西岸,刁河和桐梓河南岸,地势西高东低。南襄公路以东为黄壤土,以西为粘土,黄粘、土的比例为1:6,植物资源有杨树、薄荷等,矿产资源有丰富的砂子,是建 筑的优质原料。 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78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62公斤,玉米40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鸡场28个,养鸡2.5万只,年产鲜蛋14万公斤。 林业以速生杨树为主,现有杨树2万多株。 村有拖拉机150台,农用三轮车28辆。 村外出打工人员350名,人均年收入7000元。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1所,房舍40间,教师11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3名,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510台,电话210部,手机320部。 村民修沼气池128个。 村有名胜古迹三处,一是清振威将军齐慎墓,二是齐大人府院,三是齐家祠堂。如今,地上建筑物不存,遗址保护基本完好。 |
于庙村 |
于庙村位于镇政府西北部,西连邓州市孙庄寺村,东邻刁河堂村,南接新北行政村,北依乔庄村,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70亩,人均1.9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小程营、庄子、于庙、刘庄、邹营及秦营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20户,1620人,其中男867人,女753人,汉族1620人。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0%,中学文化程度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有程、周、张、于、刘、邹、秦、庞、葛、郭、翟、王、曾、陈、李、赵、曹、孙、钱、白、黄、杜、齐、代、高、魏、邓、毛、赵、夏、冯31个姓氏。 自然状况 于庙有小程营、庄子、于庙、刘庄、邹营、秦营6个自然村,地势西高东低,呈田字形,引丹四分干穿村而过,村民以农作物种植为主。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15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6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1元。 农作物以种植小麦、棉花、花生、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100公斤,花生亩产35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鸡场20个,养鸡2.5万只,年产鲜蛋30万公斤。 村有拖拉机100辆,汽车20辆。 村有外出务工人员400人,人均年收入8500元。 村有机井40眼,灌溉面积3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1所,房舍30间,教师8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1所,医务人员5名,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100台,电话70部,手机208部。 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 |
乔庄村 |
乔庄村位于镇境西北部。东依刁河与杜岗村隔河相望,南依桐梓河与于庙行政村隔河相望,西与邓州市刘集乡孙庄寺村接壤,北依刁河与上岗乡张坡村隔河相望。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31亩,人均1.5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磙子埠口、乔庄、大路头、前王营、前杜营、后杜营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03户2286人。其中,男1181人,女1105人。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8‰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初中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2%。有孙、赵、黄、毕、乔、王、杜8个姓氏。 自然状况 乔庄村位于刁河南岸,桐梓河北岸。沿村路及桐梓河两岸均为粘土,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10%,粘土占90%,黄壤土主要分布在埠口、乔庄、王营3个自然村,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竹子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8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9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60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2007年粮食亩产33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鸡场21个,养鸡2万只。 村有拖拉机350台,电动机28台,机械总动力2148千瓦。 全村外出打工人员600名,人均年收入8000元。 村有机井22眼,灌溉面积24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1所,房舍36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民办唢呐班5个,常年应邀活动,年人均收入8000元。 村有卫生所一所,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200台,电话80部,人均住房面积24平方米。 村修沼气池113个。 |
杜岗村 |
杜岗村位于新甸铺镇北部,南新公路两侧。东与津湾行政村接壤,南和西南与刁河堂、乔庄两个行政村隔刁河相望,北边和西北边与上港乡的魏庙、张坡两个行政村为邻,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09亩,人均1.2亩。 人口民族 杜岗村辖庞店、李岗、刘洼、夏渠、前杜岗、后杜岗、岗顶、下坡共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862户、3164人。其中男1621人,女1543人,汉族3160人,回族3人,土家族1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初中文化程度82%,高中文化程度2%。有庞、李、张、王、刘、夏、杜、岳、苏、康、陶、蒙、乔、孙、白、华、袁、代、钞、方、黄、牛、周、邹、于、杨、朱、燕、钱、程、毕、吴、段、徐、郭、台、马、薛、肖、吕、梁、海、余、郑、付、丁、魏、曾、谢、彭、阮、林、鲁、谭、吉、秦、景、罗、骆、宋、何、韩、郝、田、史、高、范、熊、陈、曹、赵、翟72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杜岗村地处白河西岸、刁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一级省道豫S103线贯穿南北。白河沿岸有少量沙质土,刁河沿岸有部分黄土,其余为粘土。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车前草、疾藜、艾蒿等。河滩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623元,其中工业产值50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71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为主,间有大豆、绿豆、红薯、芝麻、油菜等。2007年,小麦亩产310公斤,棉花亩产55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为主,有养鸡场10个,养鸡1.2万只。 林果业以速生杨为主,有树3万棵。 村有拖拉机200台,联合收割机6台,机械总动力2280千瓦。 村有面粉厂、木器加工厂3个,年产值200多万元。 村外出务工人员480人,年人均收入8000元。 村修油路两条,总长2000米,砖渣路4条,总长3000米。 村有机井54眼,灌溉面积38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37间,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一所,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加入合作医疗。 村有露天刷场一处,村民有电视机720台,手机300部,摩托车80台辆,有线电视入户率80%。 村建有计生服务站,服务员1名,计划生育率100%。 村建有沼气池197个。 |
陈家村 |
陈家村位于镇境西南部,因陈家村大,故名。南连刘湾村,西邻石桥村,北与白龙村接壤,东依四方河与艾庄村隔河相望。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800亩,人均2.3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两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15户,1678人,其中男796人,女782人,汉族人口1678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3%,中学文化程度83%,高中文化程度2%。户姓有陈、程、李、王、于、邓、张7个姓氏。 自然状况 陈家村地处四方河西,西高东低,有战沟一条,直达四方河,东西长1.5公里。村南有中级沟一条,长1.5公里。村东有三级沟一条,长1公里,均为排水沟。有一条东西路,直通南樊路。有东环路一条,南北长2公里。有西环路一条,长2.5公里。两条道路全部硬化,交通十分方便。离省道2公里。土质全为黑粘土。适宜各种作物种植。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产值425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9元。 农作物种植以小麦、棉花、玉米为主,间有花生、豆类、油菜。2007年粮食亩产400公斤,棉花亩产65公斤,玉米亩产350公斤。 养殖业以养鸡、养牛为主,有鸡场8个,养鸡1.2万只,羊存栏1190只。 林业以速生杨为主,四旁植树3.5万株。 村有拖拉机210台,柴油机、电动机40台,机械总动力3200千瓦。 村外出务工人员550名,人均年收入7000元。 村有机井70眼,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社会事业 村有小学一所,房舍40间,教师10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合作医疗。 村民有电视机380台,电话150部。 村民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