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新野县 >> 五星镇 >> 前孙楼村

前孙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前孙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孙楼村简介

  前孙楼行政村位于县城南19公里,距五星镇政府南3公里。东临王庄镇前孙村,南与湖北朱集镇翟湾村接壤,西与判官庄村为邻,北与五星村相接。全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6226亩。
  建置沿革 孙楼村原名宋王庄,明末,孙连在战乱中,从山西流落此地定居,后在村西盖看家楼一座,故名。所辖前宋岗,明朝末年称肖桥、李家岗,清嘉庆年间因瘟病基本绝迹,后有后宋岗迁此居住,称前宋岗。后宋岗在明朝年间由-县迁此居住。孙楼自然村在明朝年间由-县姚、绕两姓迁此居住,因时光推移随着人口的变化,姓姚人旺,后改为姚岗。南庄自然村在清朝年间出过榜眼,封为知府,后命名为南庄。陈庄、邓岗,由-县迁此。张庄在明朝年间称李梁庆,后李氏户绝,梁氏户少,张氏户大演称为张庄。1958年为孙楼大队,属五龙公社,1981年更名为前孙楼大队,1984年改为前孙楼村委会至今。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前孙楼行政村辖前宋岗、后宋岗、孙楼、姚岗、南庄、陈庄、邓岗、张庄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007年,前孙楼村共有695户2687人,其中男性1400人,女性1287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5%。该村以汉族人口为主,有孙、宋、姚、张、陈、邓、南、高、梁、魏、肖、杨、李等15个姓氏。
  自然状况 前孙楼村中孟渠横贯南北,有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地势平坦,全村深水井有78眼,土地成方,旱浇涝排,十分方便,适宜棉花、花生高产经济作物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能达到优质高产水平,自然资源有:车前子、蒲公英、益母草、枸杞和半夏等多种野生药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9106 473000 -- 查看 前孙楼村谷歌卫星地图

前孙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前孙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任集村

判官庄村

  判官庄村位于县城东南部18公里,东北距五星镇政府驻地4公里,北依魏楼村,南邻湖北省襄阳县朱集镇翟湾村,东接孙楼村,西与新甸铺魏湾村隔白河相望,东西长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判官庄村辖判官庄、北小岗、溧河口、南河、南小岗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判官庄。判官庄村原名龙王寨,清朝初叶,曾出过当朝判官,故改名为判官庄。1947年后,5个自然村由魏楼区的魏楼、孙楼、判官庄三村所辖,1955年6月,5个自然村合并,成立了判官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1983年9月15日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至今。判官庄,原名张家庄,清乾隆年间,因出一判官,威振乡里,后易名判官庄。村委会驻地。北小岗,清初,张姓自今新甸铺镇后张迁此定居。因位判官庄北面的一小土岗上,故名。溧河口,清嘉庆年间,张姓自今新甸铺镇后张迁此,因位于溧河交白河入口处,故名。南肖岗,清初,肖姓自安徽省定远县城肖巷迁此,在判官庄南高岗处居住,故名。南河,清初,张灯会自今新甸铺镇后张迁此定居。因村南近白河,故名。   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04户,2860人。其中男性1460人,女性1400人;汉族2854人,回族6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0%,中学文化程度70%,高中文化程度10%。有张、王、李、雷、卢、肖、韩、宋、刘9个姓氏。   自然状况 判官庄村地处白河东岸,溧河东岸,太湖西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南阳—襄阳公路贯穿南北。土地分黄沙土和粘土,其中黄沙土占40%,粘土占40%。农业用耕地3500亩,林业100亩,道路占96亩。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车前草、朝天辣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前孙楼村

  前孙楼行政村位于县城南19公里,距五星镇政府南3公里。东临王庄镇前孙村,南与湖北朱集镇翟湾村接壤,西与判官庄村为邻,北与五星村相接。全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长3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6226亩。   建置沿革 孙楼村原名宋王庄,明末,孙连在战乱中,从山西流落此地定居,后在村西盖看家楼一座,故名。所辖前宋岗,明朝末年称肖桥、李家岗,清嘉庆年间因瘟病基本绝迹,后有后宋岗迁此居住,称前宋岗。后宋岗在明朝年间由-县迁此居住。孙楼自然村在明朝年间由-县姚、绕两姓迁此居住,因时光推移随着人口的变化,姓姚人旺,后改为姚岗。南庄自然村在清朝年间出过榜眼,封为知府,后命名为南庄。陈庄、邓岗,由-县迁此。张庄在明朝年间称李梁庆,后李氏户绝,梁氏户少,张氏户大演称为张庄。1958年为孙楼大队,属五龙公社,1981年更名为前孙楼大队,1984年改为前孙楼村委会至今。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前孙楼行政村辖前宋岗、后宋岗、孙楼、姚岗、南庄、陈庄、邓岗、张庄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007年,前孙楼村共有695户2687人,其中男性1400人,女性1287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0%,初中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5%。该村以汉族人口为主,有孙、宋、姚、张、陈、邓、南、高、梁、魏、肖、杨、李等15个姓氏。   自然状况 前孙楼村中孟渠横贯南北,有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地势平坦,全村深水井有78眼,土地成方,旱浇涝排,十分方便,适宜棉花、花生高产经济作物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能达到优质高产水平,自然资源有:车前子、蒲公英、益母草、枸杞和半夏等多种野生药材。  

魏楼村

  魏楼行政村位于新野县城东南16公里处,距五星镇政府西南2公里。北依五星、后楼村,南邻判官庄,东与前孙楼接壤,西与台庄、马庄村隔溧河相望。全境南北长3.6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5.6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明末,魏遂柱由今新甸铺镇魏湾村迁此定居,名魏庄,后盖有砖木楼房一座,故改称魏楼。明万历年间,张太源携13个儿子,从今新甸铺镇后张迁此,呈东西带状散居,绵延3里,故有长营之称。后形成三个集中村落,称西长营、中长营、东长营;清道光年间,张姓于西长营迁出,在西长营村后另建新村,称后庄;明朝中期,遭洪水冲后,一张姓在此落户,建窑烧制砖瓦,称张窑;明末,郝姓从陕西迁此建村,以姓定名郝庄;清道光年间,王姓自村西田王营迁此建村,因地势凸起故称王岗;清康熙年间,李茂辉由本镇李楼村迁此,因居溧河东侧拐湾处,故称溧河湾。1947年前建立乡公所,在魏楼自然村庄内成立魏楼乡。1953年成立魏楼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成立魏楼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建为魏楼生产大队,1983年由生产大队改为魏楼村民委员会至今。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魏楼行政村辖李河湾、王岗、后庄、西长营、中长营、东长营、张窑、赫庄、魏楼共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魏楼村有631户,2422人,其中男1311人,女1111人,回族1人,汉族2421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15%,中学文化程度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其中:中专、大专以上占5%)。全村有李、王、詹、孙、田、张、吴、杜、郝、何、陈、魏11个姓氏,其中李姓占总人口20%,詹姓占2%,王姓占3%,孙姓占1%,田姓占1%,吴姓占1%,郝姓占4%,何姓占2%,陈姓占1%,魏姓占17%,张姓占48%。   自然状况:魏楼村地处溧河下游东岸,地形南北较长,地势东高西低,新野至襄樊、武汉公路纵贯全村南北3.2公里,镇平至湖北埠口省级S244线公路横穿村境2公里,豫鄂两省省级公路交叉十字大道位于村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土质75%以上是粘土,仅靠溧河东岸的李河湾、后庄、西长营、魏楼四个自然村有黄壤土近600亩。溧河岸有全桂冠近3000米堤防,全镇统一规划排灌的太湖渠南北过境3500米,前家河东西流过近3000米,全村有坑塘(500M2以上)15个,排灌渠纵横交织11条,全长2万多米。农用生产路合理布局,南北4条,东西6条,全长2万多米。全村土地面积近9000亩,其中,耕地5123亩,占57%,村庄757亩,占8%;水面650亩,占7%;道路960亩,占10.5%;集体设施10亩,占0.1%。林业1500亩,占17.4%。自然资源有香附子、半夏、益母草、车前子、苍耳子等近百种野生药材。  

五星村

  五星镇五星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南联孙楼行政村,北邻后楼行政村,西邻魏楼行政村,东与王庄镇小集行政村接壤,东南与王庄镇赵庙行政村相望。全村东西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五星村相传原名朱岗,元末战乱,岗荒人绝,唯五龙神庙残存岗上。明初,刘姓自今沙堰镇东湾迁居五龙庙,繁衍成村,以庙名代村名至今。1947年解放后,与后楼村为一个合作社,1955年成立了五龙庙农业合作社,1958年由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1967年划分为五星、后楼两个生产大队,1983年大队改为行政村,成立了村民委员会至今。   五星,原名五龙庙,明初,刘姓自今沙堰镇车湾迁居五龙庙,繁衍成村,以庙名代村名,1967年易名五星。乔马庄,原为相邻的两个村庄。清初,乔姓自今王庄镇乔湾迁五龙庙北定居,始名乔家。马姓自今城郊乡上青羊迁五龙庙东定居,称马家。后发展为一村,称乔马庄。簸萝陈,明初,唐、白、溧三河洪水暴涨,顺水漂来一簸箩,上坐于陈姓夫妇,漂泊此处得救。就此落户定居,人称“簸萝茬儿”。清初,又分别自今新甸铺镇陈家、邓县老湖周迁入陈、周、张三姓。后陈姓人口多,易称簸萝陈。南头,民国初,杜、张、刘等姓自五龙庙迁出,于此定居。因位于五龙庙南头,故名。刘庄,清乾隆年间,刘姓自今王庄镇刘湖适此定居,因位于孟渠东岸,以河东为村名。民国初年,易名刘庄。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2007年,村委辖五星、乔马庄、簸萝陈、南头、刘庄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20户,2152人,其中男性1092人,女性1060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有马、陈、乔、杜、刘、张、楚、周、李、程、吴、宋、赵、付、杨、王、孙、高18个姓氏。其中,杜、刘、乔、周、张、马姓较多,均为汉族。   自然状况 五星村地处五星镇政府,孟渠纵贯南北,新水公路横穿东西,水利便利,交通方便,土地均为黑粘土。全村水产养殖业比较发达,2007年,水塘面积达236亩,盛产鲫、鲤、甲鱼等。  

后楼村

  五星镇后楼行政村位于五星镇政府北部,新野至王庄公路北侧,距县城十七公里。南连五星村,北邻大李营村,西隔溧河与马庄村相望,东与王庄镇曹营村相接。东西长2.9公里,南北宽1.5公里,面积4.3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清初,有乔姓兄弟二人由乔湾村(王庄镇辖)迁此建村。后因乔姓户大,集资在村后倡建“看家楼”,故名后楼至今。因村部设在该村,故名后楼村。   魏庄:明天启年间,魏姓兄弟二人由魏集(邓县辖)迁此建村,以姓取名魏庄。西乔楼:清初,乔姓由王庄镇乔湾村迁此,因乔姓户大,为自卫人产,在村西边建了一座“看家楼”,故名西乔楼。王庄:明朝中期,王姓由溧河镇王祠堂迁此建建村,以姓定名。宋王庄:原名王庄,清康熙28年,宋姓由孙楼村宋岗迁入,繁衍炽昌,随更名为宋王庄。周铁楼:清初,周姓兄弟二人,由-县迁入,且有会打铁的手艺,因周姓发展较快,为自卫人产,在村后倡建“看家楼”一座,故名周铁楼。   清末,属五龙庙地方,1936年属第二区,东高营乡第10保;1942年属集众乡10保,1947年仍是,同年十一月解放后属二组(马庄),1951年属二区(马庄)五龙庙乡,1958年属五龙公社五龙大队,1961年与五龙大队分开为后楼大队,1984年改为五星乡后楼村民委员会,1996年撤乡建镇,更名为五星镇后楼村委会。   区划人口 辖西乔楼、后楼、周铁楼、王庄、魏庄、宋王庄六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23户,1991人,其中男性1076人,女性915人,汉族1991人,有耕地3750亩。   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3%,中学文化程度82%,高中文化程度4%。有周、李、张、王、杨、宋、刘、高、徐、胡、毕、郝、陈、黄、马、杜、曹、孔、崔、程、郭、孙、朱、邓、林、韦、樊等30个姓氏。   自然状况 后楼村地处溧河东岸,五星镇政府北侧,与集镇相连接;孟渠穿村而过,地势东高西低。溧河沿岸为沙质土壤,其它均为黑粘土,占总耕地的95%,大部分土地分布在孟渠、太湖两岸,一遇干旱,灌溉自如,加之全村45眼机井,水利条件较为优越。新野至五星公路从西桥楼穿过。  

大李营村

  五星镇大李营村位于县城东南12公里,镇政府北2公里,溧河东畔,北依水田,瘳楼、黄营行政村,南接后楼行政村,东与王庄镇曹营行政村接壤,西和王葛庄、闽营行政村隔河相望。全村约有4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各长约2公里,孟渠南北贯穿全境,耕地面积3634亩。   建置沿革:村委辖赵庄、大李营、小李营、徐庄、大程营、崔庄6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纵观六个自然村的形成来历,各村先辈们多为明、清时期迁此定居,后由其他姓氏陆续迁入。具体迁此定居情况如下:   赵庄:在县城东南10公里,孟渠西岸,据载明末时期,王、赵二姓由山西省迁此,以姓定各为王赵庄。民国初期,王姓日衰后迁至马庄村,遂更名为赵庄。现有姓氏赵、李、徐、马姓共96户,370人,村 民聚落呈近正方形,村内有东西两条大路与南北乡镇公路相连接,耕地面积463亩。   大李营、小李营:在县城东南11公里,明末,李姓兄弟两人由山西省迁来,各居一处。其中老大居住孟渠西岸,赵庄南侧,后称大李营村;0居住孟渠东岸,赵庄正东方向,后称小李营村。大李营村现有姓氏李、张、徐、齐、刘姓共107户458人,村民聚落于南北长方形,村内有三条东西大路与南北乡镇公路相连接。耕地面积458亩;小李营村现有姓氏李、杨共39户163人,村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村内有十字形大路,耕地面积254亩。   徐庄:在县城东南10.5公里,座落溧河东岸,大李营村正西方向。据载清代乾隆年间,徐姓先辈徐智明由今沙堰镇横堤铺村迁此,以姓定村名至今。现有姓氏徐、孟、刘三姓共20户84人,村民聚落近正方形,居住较为松散,村后连接由大李营至王葛庄的村级公路,耕地154亩。   大程营:在县城东南12公里,孟渠西岸,又名诚心寨。据载清初年间,程姓先辈由今新甸铺镇程营村迁此定居。时东、西分居为两个村庄,此村较大,故名。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战乱四起,为御外患,周围村民纷纷于该村掘土筑寨,有力抵抗了匪患的骚扰。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桐柏军区三分区司令部和县人民民主爱国政府驻扎于此,领导和指挥了豫鄂两省宛、襄地区的解放战争。现在村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村内前后两条大路与村东的乡镇公路相连接。现有程、张、陈、高、韩5姓氏共119户492人,耕地面积820亩。   崔庄:在县城东南12公里,孟渠西岸。原名任庄、毕庄。清康熙年间,由于灾害频繁,崔姓祖先若愚为讨生计,由今溧河铺镇西的崔庄迁此,娶妻刘氏,后生三子,其家后代繁衍,炽昌。加之任姓的自亡与毕姓日衰,遂更名为崔庄。现村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村内有五条南北大路,其中间有一条东西主路横穿四条大路,与乡镇公路相连接。现有崔、高、毕、刘4个姓氏共172户687人,耕地面积1040亩。   行政区划:1947年解放以来,大李营村委所辖的6个自然村,时有曹营区的水田、大程营两乡(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所辖,其中赵庄、大李营、小李营、徐庄归水田乡管理,大程营、崔庄归大程营乡管理。建国后成立了党支部、农会、共青团、妇联会和民兵组织。1955年上级将6个自然村合并,组建成立了大李营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更名为生产大队,1983年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至今。   人口民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千余名,20世纪70年代全村人口不足两千。至2007年,12个村民小组共有553户,2239人。人口性别比例方面,其中男性为1200人,女性为1079人。在民族构成中,汉族为2237人,满族为2人(属外地妇女与本村男性联姻所致)。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现在村计划生育率达99%,综合节育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之内。在整个姓氏人口比例中,崔姓、高姓、程姓、毕姓、张姓居多,其次是李姓、徐姓等,赵、杨、陈、齐、马、韩姓人口较少。其中崔姓78户308人,高姓50户211人,程姓50户160人,毕姓44户168人,张姓80户390人,李姓89户397人,徐姓82户270人,赵姓5户19人,杨姓30户140人,刘姓28户120人,陈姓7户28人,齐姓 5户 20 人,马姓 3 户12人,韩姓2户9人。在文化构成方面 ,在全村总人口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中学文化程度的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   自然状况:大李营村地处溧河东岸,孟渠南北贯穿本村全境。全村整个地势东高西低,高处海拔约88米,低处约86米。溧河沿岸为黄壤土,余为粘土。其中粘土占耕地面积的65%,黄壤土占35%。全村的农作物生长旱时主要依靠孟渠、溧河水提灌。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乡在70年代初期,分别于赵庄村北侧,徐庄村后,崔庄村西的溧河段共修筑3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并又在孟渠架起4座水泥拱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提高全村土地产量,由乡、村组成万名劳力,于80年代先后在大程营、崔庄两村之间在60年代初期,原有湖北省挖掘军民渠的基础上,清淤开渠引孟渠水西,流折转向南,掘太湖沟屯水灌溉农田,后又再次于赵庄村北侧掘鸭子沟,引孟渠水向西浇灌庄稼,使全村水利排灌条件得到明显提高.   植被资源除可耕地的农作物和林木之外,田野、路埂、沟叉、河坡均生长有野菜,还有车前草、蒲公英、薄荷、苍耳子、枸杞、生地、半夏、益母草、木贼等中药材。  

徐庄村

  徐庄:在县城东南10.5公里,座落溧河东岸,大李营村正西方向。据载清代乾隆年间,徐姓先辈徐智明由今沙堰镇横堤铺村迁此,以姓定村名至今。现有姓氏徐、孟、刘三姓共20户84人,村民聚落近正方形,居住较为松散,村后连接由大李营至王葛庄的村级公路,耕地154亩。  

大程营村

  大程营:在县城东南12公里,孟渠西岸,又名诚心寨。据载清初年间,程姓先辈由今新甸铺镇程营村迁此定居。时东、西分居为两个村庄,此村较大,故名。清咸丰至同治年间,战乱四起,为御外患,周围村民纷纷于该村掘土筑寨,有力抵抗了匪患的骚扰。1948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桐柏军区三分区司令部和县人民民主爱国政府驻扎于此,领导和指挥了豫鄂两省宛、襄地区的解放战争。现在村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村内前后两条大路与村东的乡镇公路相连接。现有程、张、陈、高、韩5姓氏共119户492人,耕地面积820亩。  

崔庄村

  崔庄:在县城东南12公里,孟渠西岸。原名任庄、毕庄。清康熙年间,由于灾害频繁,崔姓祖先若愚为讨生计,由今溧河铺镇西的崔庄迁此,娶妻刘氏,后生三子,其家后代繁衍,炽昌。加之任姓的自亡与毕姓日衰,遂更名为崔庄。现村民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村内有五条南北大路,其中间有一条东西主路横穿四条大路,与乡镇公路相连接。现有崔、高、毕、刘4个姓氏共172户687人,耕地面积1040亩。   行政区划:1947年解放以来,大李营村委所辖的6个自然村,时有曹营区的水田、大程营两乡(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所辖,其中赵庄、大李营、小李营、徐庄归水田乡管理,大程营、崔庄归大程营乡管理。建国后成立了党支部、农会、共青团、妇联会和民兵组织。1955年上级将6个自然村合并,组建成立了大李营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更名为生产大队,1983年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至今。   人口民族:建国初期,全村人口千余名,20世纪70年代全村人口不足两千。至2007年,12个村民小组共有553户,2239人。人口性别比例方面,其中男性为1200人,女性为1079人。在民族构成中,汉族为2237人,满族为2人(属外地妇女与本村男性联姻所致)。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现在村计划生育率达99%,综合节育率为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之内。在整个姓氏人口比例中,崔姓、高姓、程姓、毕姓、张姓居多,其次是李姓、徐姓等,赵、杨、陈、齐、马、韩姓人口较少。其中崔姓78户308人,高姓50户211人,程姓50户160人,毕姓44户168人,张姓80户390人,李姓89户397人,徐姓82户270人,赵姓5户19人,杨姓30户140人,刘姓28户120人,陈姓7户28人,齐姓 5户 20 人,马姓 3 户12人,韩姓2户9人。在文化构成方面 ,在全村总人口中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3%,中学文化程度的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   自然状况:大李营村地处溧河东岸,孟渠南北贯穿本村全境。全村整个地势东高西低,高处海拔约88米,低处约86米。溧河沿岸为黄壤土,余为粘土。其中粘土占耕地面积的65%,黄壤土占35%。全村的农作物生长旱时主要依靠孟渠、溧河水提灌。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乡在70年代初期,分别于赵庄村北侧,徐庄村后,崔庄村西的溧河段共修筑3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并又在孟渠架起4座水泥拱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为提高全村土地产量,由乡、村组成万名劳力,于80年代先后在大程营、崔庄两村之间在60年代初期,原有湖北省挖掘军民渠的基础上,清淤开渠引孟渠水西,流折转向南,掘太湖沟屯水灌溉农田,后又再次于赵庄村北侧掘鸭子沟,引孟渠水向西浇灌庄稼,使全村水利排灌条件得到明显提高.   植被资源除可耕地的农作物和林木之外,田野、路埂、沟叉、河坡均生长有野菜,还有车前草、蒲公英、薄荷、苍耳子、枸杞、生地、半夏、益母草、木贼等中药材。  

方营村

  方营村位于五星镇政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公里处,南与黄营、郭湖村毗邻,东与廖楼村接壤,西与城郊乡郭营村吕庄村相邻,北与城郊乡胡营、花陂村一渠之隔。全境东西宽 3.5 公里,南北长 2.5 公里,总面积为 8.75 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村内居民多属明末由江南、山西等地迁徙于此。1947年解放,5个自然村分别属齐岗乡、花陂乡、廖楼乡所辖。1955年,自然村合并成立了方营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城郊公社为方营大队。1961年划入五公公社为方营大队。1984年改为五星乡方营村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2007年,方营村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610户,2367人。其中,男1195人,女1172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0%,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60%。有方、郭、李、陈、付、尹、秦、张、段、杜、杨、于、曾、罗、赵、郑16个姓氏。小方营,明万历末年,方姓自大方营分居至此定居,故名。大方营,明万历年间,方速从南阳十八里河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方营。万历末年,其子分居,老大住原址,0建新村名小方营,该村遂易名大方营。杜庄,清乾隆年间,杜姓从今城郊乡袁庄村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陈洼,清康熙年间,陈宛由本乡九户庄迁此定居。因居于低洼处,故名。罗园,罗姓原居本乡廖楼,因人单势孤,在清嘉庆年间,廖姓以“骡”(罗)吃“料”(廖),廖姓必败为忌,驱罗姓至村北3里许定居。村周有荆棘,以姓取名。   自然状况 方营村地处五星乡北端,全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全村亩土地均为粘土。县城通往湖北的公路从村西经过,交通十分便利。以军民渠为主的水利排灌系统纵贯全村,能灌能排。自然资源有芍药、半夏、车前子、薄合等多种野生药材。  

廖楼村

  廖楼村位于五星乡政府驻地5公里处,东依水田村,南与大李营村隔河相望,西与方营村为邻,北与任集村接壤,全境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12.2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廖楼辖廖楼、吴庄、楚胡庄、钟家4个自然村。明末清初,大批农民由山西及外地迁入此地,繁衍生息。1949年,当时的廖楼为中心小乡,属于马庄区管辖,廖楼辖大李营村、闽营村及郭湖村的李岗、郭庄、张庄、罗岗;1949年廖楼小乡改名为廖楼管理区,属北花营大乡管辖;1950年,为五龙区,廖楼改为小乡;1958年改为廖楼生产大队;1983年改名为廖楼村民委员会。廖楼,明初,廖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名小廖庄,后筑看家楼一座,更名廖楼。吴庄,清顺治年间,吴姓自山西迁此,以姓定村名。楚胡庄,清顺治年间,楚千英自山西迁此,后又迁入胡姓,故名。钟家,钟姓原居楚胡庄。时人谓:“洒储(楚)于(壶)胡,而失于盅(钟)。”楚(储)、胡(壶)皆有聚资之义,而钟(盅)却有疏财之嫌,故在清道光年间,钟姓被楚、胡两姓驱赶出村,于此定居,以姓定村名。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廖楼村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58户,2088人。其中,男1102人,女986人;均为汉族。有廖、江、黄、高、陈、熊、张、吴、魏、胡、李、曹、罗、庄、郑、钟、徐、楚、鲁、赵、杨21个姓氏。   自然状况 廖楼村地处溧河西岸,全境形似正方形,花陂沟(俗称小河沟)贯穿南北,把全境分为东西两部分,沿花陂沟走向附近土壤为黄壤土,其余为粘土。其中,黄壤土为9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1.6%,粘土2058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8.4%。植物资源有:车前子、蒲公英、香附子、马斗玲和川辣等多种野生药物。  

宋湾村

  宋湾村位于新野县城南13公里,白河东岸拐湾处,距五星镇政府所在地8.5公里。西与新甸铺隔河相望,南与新甸铺镇的白湾村隔河相望,东与台庄村王湾自然村相邻,北与张店村黄楼自然村相邻。东西长1.7公里,南北1.4公里,面积2.3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宋湾村原称韩马湾。明初,宋氏祖先宋权等弟兄三人,从邓州市的厚桥迁来,清雍正年间重修村内马王庙,宋氏捐资多,故改称宋湾。辖宋湾1个自然村。   解放前,宋湾属新野县文桥乡第九保管辖。解放后,宋湾属新野县第二区黄楼乡管辖。1952年成立互助组,1953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改为高级社。1958年,属五龙公社为宋湾大队。1984年改为五星乡宋湾村委会。1996年为五星镇宋湾村委会。   人口民族 共有姓氏7个,姓宋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85%,共有2117人。姓肖的占总人口的6%,共有150人;姓马的占5%,共有124人;王、景、黄、秦姓占总人口4%,共有100人。全部为汉族。总户数676户,2491人,男性为1285人,女性为1206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5%,初中占58%,高小占27%,在校学生占9.7%,文盲占3.8%(含傻、痴、呆)。   自然状况 宋湾村地势平坦,属黄沙壤土,土地肥沃。土地面积中,乡村道路用地 66.5 亩,林业用地 250 亩,工业用地10.5亩,耕地面积2460亩,沿白河荒滩地250亩。  

黄营村

  黄营行政村位于溧河西岸,距五星镇政府驻地5公里处。北依方营,南邻大李营,东邻廖楼,西与郭湖村接壤,东西宽2.7公里,南北长3.1公里,总面积3.5公里。   建置沿革 据县志记载,内苑春云是汉光武帝阴皇后花园故居地,故称内苑村。明末,由山西及外地迁徒于此,由于黄氏人多,改为黄营村。1947年解放后,由廖楼、吴庄、钟庄、楚胡庄、黄营5个自然村组成。1955年,由5个村合并成立了廖楼专业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后由邱庄、黄营、白庄合并成立了生产大队。1965年与廖楼、吴庄、楚胡庄、钟庄分开(有疑问),1983年秋,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至今。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所辖邱庄、黄营、白庄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25户,1701人,其中男855人,女846人,均为汉族。其中,研究生3人,本科生25人,大专15人,中专28人,高中59人,初中608人,初小401人,小学以下文化占308人。有黄、杜、邱、林、肖、季、秦、阎、王、乔、张、刘、周15个姓氏。邱庄,明末由山西洪通年大槐下迁入此地,因姓邱人多,故称邱庄。白庄,自然村清初由福建闽南地区,因战乱迁入此地。   自然状况 沿溧河走向为黄壤土,其余为粘土。其中黄壤土 450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15%,粘土 2554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溧河河道弯曲,建国前夕,常泛滥成灾。村有半夏、枸杞、益母草及车前子等多种药材,溧河有黄沙,为建房原料。   

郭湖村

  郭湖村位于白河东岸,距五星镇政府驻地7公里处。南邻王葛庄村,北与城郊郭营村接壤,东和黄营村相连,西依老白河。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郭湖,明初,邵姓自山西迁此定居,在村内筑看家楼一座。时名邵楼。明中期,李、申、齐、朱、刘等姓相继迁入,邵姓渐衰,各姓首人议改村名,各持己见,争执不休。后取村西一形状似锅之湖泊,定名“锅湖”。民国初年,众议“锅”字俗气,易“锅”为郭,定名郭湖。西张庄,清乾隆年间,张姓从县城北关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后为区别水田村委会的张庄,1986年,更名为西张庄。郭庄,清嘉庆年间,许姓从今沙堰镇横堤铺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许庄。清道光年间,郭姓自今城郊乡郭营迁入,后易名郭庄。罗岗,清初,罗道中自江西迁此,因住地较高,故以姓与地势取名。东李岗,清乾隆年间,名医张文在自本乡闽营村迁李岗村东300米处居住,后发展为村庄易今名。西李岗,明初,李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因住地较高,故名李岗。清乾隆年间,张姓由本乡闽营迁至村东300米处建一新村,称东李岗,村随易名西李岗。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共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763户、3318人。其中,男1681人,女1627人;汉族3314人,回族4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3%,中学文化80%,高中文化程度4%。有李、邵、朱、齐、刘、张、曹、南、徐、村、郭、罗、胡、高、宋、魏16个姓氏。   自然状况 郭湖村地处老白河东岸,地势东高西低,交通便利,一线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越过全境。老白河沿岸为沙特土壤,公路以南为黄壤土,公路以东为粘土,其中黄沙土占耕地70%,粘土占30%。植物资源,河滩上有杨树、杉树;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王葛庄村

  王葛庄村位于五星镇境西北部,距五星镇政府4公里处。南连南张楼行政村,北临郭湖行政村,东南接闽营行政村,西隔白河与新甸铺镇津湾村相望,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6平方米。   建置沿革 1958年,属五龙公社为王葛庄大队。1984年改为五星乡王葛庄村委会,村委会驻地王葛庄。明朝初年,王、葛两姓由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宋庄,清朝嘉庆年间,宋元相自本镇南宋岗迁此建村。西于庄村,明末,于姓从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于庄。清康熙年间,于姓户绝,宋姓由本镇张楼、王姓由本镇王湾村相继迁入,仍名。韩庄,原名贾家楼,清道光年间,韩朝贵从新甸铺镇韩营村迁入,后贾姓户绝,遂演称韩庄。西杨庄,邻白河东岸,民国八年,杨姓从杨祠堂(今城郊乡吕庄南,现不存)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为区别任集村委会的杨庄,1987年易名西杨庄。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60户,2200人。其中男1118人,女1028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6%。以汉族为主,有李、吴、宋、方、韩、杨、高、刘、王、张、马11个姓氏。   自然状况 王葛庄村地处白河东岸,地势平坦。村西600米处有防洪白河大堤,南北延伸,堤内沙土地380亩,占总耕地面积19%,适宜种花生、芝麻等耐旱作物;堤外河土地1485亩,占总耕地面积74.3%;村东有粘土地135亩,占总耕地面积6.7%。村内多坑塘,宜种藕养鱼。白河边滩涂地300亩,宜植树、种草、养殖。有益母草和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材。白河盛产白沙、河光石,适于民用建筑及各种水泥预制用料。  

闽营村

  闽营行政村位于县城东南部12公里处,东南距五星镇政府驻地4公里,北依郭湖、黄营、王葛庄,南邻张楼,东接大李营,西依新王公路。全境东西宽2.5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2.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58年属五龙公社为闽营大队,1984年改为五星乡闽营村委会。清康熙7年(1688年),郑成功之部将黄廷,奉命屯田南阳属邑,副将张德及部分士兵屯垦于此,因祖籍是福建人,取其福建省简称“闽”字,且又位“闽”营(城郊乡辖)之地,故名南闽营,位于溧河西岸,村委会驻地。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委辖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53户,1002人,其中,男543人,女45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学58%,高中5%,均为汉族。有张、郑、李、吴、王、邹、林七姓氏。   自然状况 闽营村地处溧河西岸,龙潭沟贯穿全境,沿溧河走向为褐土,其他为粘土。其中黄粘土470亩,占耕地面积的38.1%,多分布在村北、村东,褐土765亩,占耕地的61.9%,多分布在村南、东南、西、西北。由于溧河河道弯曲,建国前稍遇暴雨易患水灾,建国后经修筑改治河道后,水患减少。自然资源有半夏、枸杞、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材,在溧河内含有少量黄沙,是建房的原料。   

南张楼村

  南张楼行政村位于县城东南部14公里处,距五星镇政府驻地4公里,北依王葛庄村,南邻马庄村,东与闽营村隔龙潭相望,西与陈庄村接壤。全境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1.6公里,总面积1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65年,属王葛庄农业合作社,1958年属五龙公社王葛庄大队。1981年改为南张楼大队。1984年属五星乡,为南张楼村委会。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委有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33户,人口875人。其中,男469人,女406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中学文化程度占85%,高中占12%。有张、李、高、文、刘、王、宋、毕、程9个姓氏。张楼,原名昌楼,清初建村,后昌姓绝,张姓兴起,易名张楼。小程营,清初,程姓由今新甸铺镇程村迁此,分居为两个村庄,此村较小,故名。   自然条件 南张楼村地处新水路西侧,形似长方形,新水路多为粘土,余为沙土。其中沙土654亩,占总耕地的71%,多分布在张楼1、2、3、4组和小程营;粘土249亩,占总耕地的29%。有半夏、枸杞、益母草和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材。地下资源有黄沙,适宜居民建房。有月明湖,湖面两侧为芦苇,水中为莲藕。  

南马庄村

  南马庄行政村位于县城南部15公里处,距五星镇政府驻地3公里。北依张楼,南邻台庄,东与后楼、魏楼隔河相望,西与陈庄接壤。全境东西宽3.6公里,南北长4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47年新野解放,属马庄二区马庄乡管辖。1955年,为马庄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五龙公社为马庄大队。为区别城郊乡马庄大队,1981年更名为南马庄大队。1984年属五星乡为南马庄村委会。辖8个自然村。   马庄,明万历年间,马姓从城郊马营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村东原有一小村贾庄因座落一体,统称马庄。南北长方形,面积16.2万平方米,靠东部有一大坑贯通南北。   柏庄,清顺治年间,毕姓由县城西南毕庄迁此,以姓定村名毕庄,又因村靠植柏数多的高家坟,演称为柏庄,座落东西长方形,面积0.63万平方米。   乔营,原名杨巷。清嘉庄年间,乔姓自今王庄镇乔湾迁入,后改称乔营,正方形座落,5.4万平方米。   文桥,文姓古居于此,明末已成集市,清乾隆年间,集市已趋繁华,有粉行、花行、染房、油坊、饭馆、茶馆、杂货铺等,农历双日集,每年四月四日至四月九日,还举行一次烟火大会,谓之“火神庙会”,轰动河南、湖北两省6县,聚众万人以上,各地商人运来珠宝玉器、丝绸布匹、土特产品行销于此。1953年集市渐废。座落正方形,面积1.4万平方米。   大刘庄,原名贾庄,明万历年间,刘姓自山西迁入,村随易名刘庄。正方形座落,4.8万平方米。   文庄,清初,文姓自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南北长方形座落,7.5万平方米。   汪庄,清嘉庆年间,自今王集乡汪堤迁此定居得名,座落正方形,1.3万平方米。   小刘庄,明后期,刘姓从今大刘庄迁于此,座落正方形,面积1万平方米。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所辖8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876户,3801人。其中男2040人,女1761人,均为汉族。有马、张、王、刘、文、乔、杜、毕、方、魏、石、台、罗、杨、延、贺、肖、李、汪、贾、赵、韦、高、全、吴25个姓氏。   自然状况 南马庄向西临近白河,溧河划开境东农田向南汇流入白河。南北稍长,东西略窄。溧河西岸为黄壤土,土质肥沃,河东多为黑土、粘土。其中黄壤土4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7.5%。黑粘土占总耕地面积的8.5%。自然资源有香附、蒲公英、半夏、益母草和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材。溧河与马洼沟中有大量的白沙、黄沙,适宜建房、铺路用。  

台庄村

  台庄行政村位于县城南15公里处,距五星镇政府3公里,东临溧河与魏楼村为界,西与张店村、宋湾村相邻,南临白河与新甸铺镇后张村、白湾村相望,北与马庄村、陈庄村相接。全境最大横距东西3.5公里,南北纵长3公里,总面积3.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869.9亩。   建置沿革 台庄村辖王湾、台庄、九古庄、程楼、李楼、邹庄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台庄,故名。台庄,位于白河东岸。清初,由山西洪桐县迁现村北半里低洼处定居,故名台洼。清末,南移现址,改名台庄。程楼,位于溧河西岸。清初,程姓自嵩县迁此定居,因盖始祖碑楼一座,故名。王湾,位于白河北岸。康性是老户,原名康家湾。清乾隆年间,陶、王两姓迁入(原籍失考),康姓衰败,改名陶家庄。嘉庆年间,陶姓迁走,王姓人多,又改名王湾。九户庄,位于溧、白河交汇处北侧,明万历年间,因白河改道,今新甸铺镇魏湾村有陈姓九户迁此定在,故名,亦称九古庄。李楼,位于溧河西岸。明末,李姓自山西迁此建村,在村中建有一看家楼,故名。邹庄,位于溧河西岸。清初,四户邹姓由本镇陈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解放前,王湾与陈庄村王庙自然村为新甸区第十八保。九古庄与新甸铺后张村为新甸区第十七保,邹庄、程楼、李楼与马庄村文桥、乔营自然村为新甸区第十九保。解放初期成立乡公所,王湾、台庄、九古庄三个自然村,归高楼乡公所辖制。邹、程、李归王葛庄乡公所辖制。直到1955年,6个自然村合并,成立台庄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五龙公社,为台庄大队。1984年改为五星乡台庄村民委员会,1998年为五星镇台庄村委会。   人口民族 2007年,全村6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共有1168户,4583人。其中男性2364人,女性2119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7人,占总人口5%左右,均为汉族。有:王、宋、秦、鲁、汪、刘、岳、张、杜、陈、台、高、程、李、邹、毕16个姓氏,其中:王、宋、汪、刘、台、高、陈、程、李、邹、张姓为多。  

陈庄村

  陈庄行政村位于新野县正南15公里处,距五星镇政府驻地6公里,北部、西部紧靠白河,东部与张楼、马庄两村相依,正南与台庄村相邻,西南部与张店村紧接,全境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总面积3.0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明末清初,陈姓由-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1947年解放后,七个自然村由马庄管理区的台庄乡、高桥乡、马庄乡所辖。1955年,七个自然村合并,成立了陈庄村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为生产大队,1983年,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至今。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村委所辖有陈庄、乔楼、刘太和、鲁庄、王庙、高楼6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105户,总人口4508人。其中,男2300人,女2208人;汉族4464人,占99.3%,回族30人,占0.7%。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0%。有张、王、李、刘、任、鲁、乔、黄、马、吴、徐、陈、邹、高、周、付、吕、姚18个姓氏,其中,王、高、乔、吴、鲁、张、邹姓氏为多。陈庄,明末,陈姓由山西迁此害居,以姓定村名。王庙,清道光年间,王姓自本乡王湾村迁此定居后兴建一土地庙,故名。高楼,明万历年间,高姓从-县迁此定居,筑看家楼一座,故名高楼。刘太和,明末,刘太和、王墨先二人先后由本乡杨庄、县城东关常坑迁此定居。因刘太和怜苦救贫,德高望重,故以姓名代村名。乔楼,清初,乔姓由乔湾(今王庄镇辖),迁居陈庄村西北白河堤边定居,并盖看家楼一座,故名。鲁庄,明末,鲁姓由县城关迁入,演称鲁庄至今。   自然状况 陈庄村形似长方形,北邻白河。全境地势平坦,建筑用砂资源丰富,无其它金属矿藏。沙地面积1857亩,粘土地面积278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0%。  

张店村

  张店村位于新野县南15公里,五星镇正西6公里处,东与陈庄村相邻,南与宋湾村相邻,西与新甸铺镇隔河相望,北依白河。全村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2公里,总面积达2.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张店村,1958年为张店大队,属五龙公社。1984年改为五星乡张店村委会。1996年10月为五星镇张店村委会。辖张店、小张店、高楼、黄楼、外古楼、何家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张店。   张店,位于村西北部,白河东岸,明初,张荣自-县迁此建村,并在村西边开一杂货店,人称张家店代村名,后演变为张店,现代作家张长弓、张一弓的故里。452户,1768人,1625亩土地,村民以种菜为主。小张店,位于村部东边。明中期,张、潘两姓从山西迁此定居,以姓氏定村名张潘庄。明末潘家迁至新甸铺,因村西已有张店,后演称小张店。现有26户,121人,土地126亩,以种菜为主。高楼,在村部正东,明万历年间,高姓从-县迁此定居,后筑看家楼1座。463人,土地360亩,大多数村民以种菜为主。黄楼,位于村部正南。明初,程、宋、黄三姓从-县迁此定居,因居高台之上,故始名程宋台。清初,黄姓在高台上建一楼房,后演称黄楼。村中心有一“十”字大路。过去以织布、加工豆腐为主,现以种粮菜为主。刘古楼,位于张店村最南边。清初,刘姓迁此定居,原名刘营。后因村布局形似车轱辘,后讹名刘古楼。32户,145人,土地160亩,以种菜为主。何家,在村部东南边。清初何姓由湖北襄阳何营迁此定居,以姓定名何家。村有“艹”形大路。109户,人口425人,地470亩,以种粮织布为主,现以种菜粮为主。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村辖张店、小张店、高楼、黄楼、刘古楼、何家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854户,3432人(其中男性1790人,女性1642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0%,中学文化占60%,高中以上文化占20%,其中有大中专生80多人。全村共有11个姓氏,分别是张、高、宋、刘、何、程、黄、杜、庞、王、杨,姓氏中张、高、程、何、宋、刘居多,   自然状况 张店村地势平坦,地貌形态单一,交通便利,新星公路贯穿东西。全村耕地面积有3500亩,白河沿岸为沙土壤1100亩,占总耕地的34%;其他为黄土壤,有2400亩,占耕地面积的66%。有大小坑塘13个,面积50余亩。其中,有8个坑塘已承包养鱼,3个坑塘已承包种莲藕。村有排水沟一条,西北东南走向,通台庄村入白河,全长2300米;生产路8条,田间道路23条。白河绕张店自然村,北西两边长达1500米,白河滩有大量的白沙资源,可供村民建筑使用。  

水田村

  水田村位于五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5公里处、东与王庄镇的西高营村、曹营村接壤,西与瘳楼村接壤,南连大李营村,北与王庄镇的王桥相连,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总面积4公里。   建置沿革 明初,刘锋由山西迁此定居。因村周围地势低洼,以种水稻为主,故名水田。1936年-1946年,水田4个自然村归东高营乡所辖;1947年-1948年4个自然村归曹营区水田乡所辖;1949年-1954年归马庄部所辖;1955年归五星人民公社所辖,水田为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作社改为水田生产大队;1983年改为水田村民委员会。有4个自然村,于庄位于孟渠东岸。明末,于姓由山西流落此地定居,以姓定村名。张庄,位于溧河东岸。明末,张姓由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北王庄,位于孟渠东岸。明中期,王姓由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定为王庄。1986年,经县政府批准改名为北王庄。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水田村辖于庄、水田、张庄、北王庄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472户,1976人。其中,男1010人,女966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4%,中学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3%。有于、陈、刘、盛、肖、董、王、杨、樊10个姓氏。   自然状况 水田村地处溧河东岸,地势北高南低,孟渠从中贯穿而过,水利条件较好。东部为黄土地,其余为粘土。其中黄土占耕地面积的20%,粘土占80%。粘土主要分布在自然村落以东。植物资源有芦苇、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好材料。  


前孙楼村特产大全




前孙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