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y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东临利通区、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东西宽约50千米,南北长约60千米,总面积3185平方千米/2841平方千米(简册)。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6.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1.3%,汉族23.64万人,占91.6%。(注:《简册·2005年版》数据是41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宁安镇,邮编:755100。代码:640521。区号:0955。拼音:Zhongning Xian。
行政区划
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
经济发展
中宁县紧紧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水泥建材、新材料和能源四大支柱,培育壮大了早康枸杞、赢嘉淀粉、黄河乳品、恒兴果汁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1家,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特色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特征日益明显。重点发展秦毅集团、中宁赛马、瀛海建材、兴尔泰化工、天元金属锰、新世纪冶炼等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引导电解铝、金属镁、铁合金等高载能和初加工企业搞技改、降能耗、上环保、促循环,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02年以来共新上、技改、扩建重点工业项目53个,建成投产48个,完成投资6.5亿元,被评为全区经贸工作先进县。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达到25.8亿元、7.2亿元,分别增长15.1%、18.4%。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1家,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86.4%和87.5%,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8.7%。
历史遗迹
胜金雄关
胜金关位于中宁北山南麓,卫宁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面山峦起伏,沙丘纵横。南在是滔滔的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玉带婉蜒东下。包兰铁路穿行在山河之间,关城下面有一座隧道,洞口陡峭的石壁上镌刻着“胜金关”三个道劲、端正的大字。这里山河阻隔,路通一线,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关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战场。
宁舟宝塔
宁舟宝塔简称舟培,坐落在中宁城西舟塔村柳青渠北岸的河沟边。始建于唐朝大顺二年(891年),是丰宁城(今古城)为纪念北魏刁拥军在该地设置码头,一冬造船200艘,首创黄河航运业,于码头寺庙修建的一座砖塔。
宁舟宝塔的建筑凤格比较特殊。塔基实心,低于地面二.67米。基坑面积比塔基大数倍,四面以砖石砌墙。宝塔立于基坑中心,哪桅杆矗立于船舱里面。在当地流传的一-诗中有“寺壁当舟蟹培服桅峰”等句。塔身七级,平面八角形,每边宽五尺。塔内空心呈圆形,直径1.5米,阶梯以衔砖盘旋上攀,直达峰层。塔身用有色素面砖平铺,石灰勾缝。外格为在理牙子相间砌成,转角处悬挂风铃。塔刹为葫芦式,表面镶黄铜蕉叶钻尖塔顶。塔身的第一层敞门,第七层设南门;其余各层有前门一、西门一。东门二。在第三层的北面有一方砖匾额,正面是“宁舟宝塔”四个大字,两边及下底刻寸楷铭文。据载,清康熙四十八年(17po年)地震塌毁两层,雍正四年(1726年)整修。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时略有东斜,后自复直。塔寺原有一口大钟,形态尺寸与石空石窟的一口大钟一个模样,相传同出一炉,钟声巨应。
中宁枸杞
中宁枸杞在植物分类上归茄科,枸杞属。以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而得名。枸杞是喜阳光、耐干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的经济林种。中宁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面环山,光找充足,干旱少鱼,蒸发强烈,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发源于六盘山的青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洪积土壤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腐殖质多,熟化度高,灌溉便利,水质独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采中宁山川天地之精气,成驰名中外之特色品牌,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为枸杞生长提供了全国最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宁是世界枸杞种植的发源地和正宗产地,已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人杰地灵,父受子嗣,几十代栽培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多年的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造就了品质超群,全国最优良的枸杞品种。中宁枸杞粒大色鲜,皮薄肉厚,口感纯正,甘甜爽口,扁而不圆,长而不瘦,果脐明显,果端有尖,脐白端尖,果型美观,包装不结块,久贮不腐烂。经清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权威部门的多次化验证明: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中宁枸杞中铁、锌、锂、硒、锗等使人益寿延年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第一。枸杞多糖含量第一,除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外,人体所需的确18种氨基酸含量第一,尤其是天冬氨酸、苏氨酸等5种氨基酸含量最高。
中宁枸杞素称"红宝"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优良的产品品质,独特的药用价值,名压群芳,一枝独秀,位居宁夏"三宝"之首。其入药首见《神农本草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赞曰:"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年";宋代诗人陆游诗云?quot;雪 ";《朔方道志》载:"枸杞宁安堡产者最佳"(注:宁安堡即中宁县,明清时属中卫县);清乾隆年间有"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之说;《中华药典》明确规定:"药用枸杞子为宁夏中宁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从刘禹锡到陆游,从孙思邈到李时珍,从《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到《本草纲目》、《中山药典》都有过文学描述或药理论述,中宁枸杞根叶花果实全身是宝,《本草纲目》中记述?春采枸杞叶为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为枸杞子,冬采根为地骨皮"。中宁枸杞以其药用、食用、保健美容价值高,抗癌、益智、养颜、滋补功效强而驰名中外,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为历代宫廷贡品,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竞相享用,现在成为全体人民治病强身,保健美容,佐餐品茗,馈赠亲友离不开的珍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宁枸杞已由原来单一的药品向现在的保健食品、饮品、美容化妆品等领域迅速扩展。枸杞子药用,为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显著;对糖尿病、肺结核等也有较好疗效;对抗肿瘤、保肝、降压、降血糖以及老年人器官衰退的老化疾病都有很强的改善作用。《本草汇言》中记?quot;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作为滋补强壮剂治疗诸虚各症及肝肾疾病疗效甚佳,能显著提高人体中血浆睾酮素含量,达到强身壮阳之功效。每天服用枸杞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增长,有效预防爱滋病。枸杞子食用,泡酒熬膏,早晚嚼食,泡茶泡水,煲汤药膳,各有风味;鲜嫩枸杞苗做菜,爽而不涩,风味独特;枸杞茎干,造型独特,自然天成,木质坚硬,纹理美观,是很好的根雕材料。1961年中宁县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1995年被国物院命名为全国唯一的"枸杞之乡',在1994年全国名特优产品博览会和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宁枸杞都荣获金奖,倍受青睐。中宁枸杞作为我国传统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已有百年历史,中宁县枸杞证明商标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公示批准使用,这是枸杞栽培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全国枸杞产业唯一的具有专利性质的产地证明商标,中宁枸杞甲天下"的品牌地位已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和保护。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目旬卷县。西魏时设鸣沙县。北宋属西夏辖。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清时属中卫县。
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原为宁夏省直辖,1945年一度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1949年解放后仍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1933年中宁建县时,实行区、乡体制,全县分为6个区,38乡。次年,调整为4区、16乡、70保、914甲。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1941年撤销区,调整乡的规模,全县辖1镇16乡,57保,891甲。
1949年9月,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体制,全县设7个区,36乡,129个村。
1951年,将将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六区;原第六区的关帝乡划归第五区;增设3个乡。第一区驻县城,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等6个乡;第二区驻舟塔,辖舟塔、上桥、长桥、康滩、白桥等5个乡;第三区,驻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恩和、孔台、朱台、长滩等6个乡;第四区,驻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等8个乡;第五区,驻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等7个乡;第六区,驻渠口堡,辖枣园、药师寺、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等7个乡。
1952年,撤销第二区的长桥、白桥2乡,增设靳崖、马家茨滩2乡;撤销第三区的刘庙、孔台、长滩3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3个乡;撤销第四区的薛营、三道渠2乡,增设黄营、白马滩2乡。
1953年5月,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
1955年11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1镇18乡(城关镇和洼路、新堡、东华、舟塔、白桥、康滩、恩和、朱台、鸣沙、长滩、白马、彭恩、余丁、石空、关帝、枣园、渠口、广武等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销所有乡镇,全县组建为5个人民公社。东风公社,驻县城,辖8个管理区;星火公社,驻恩和堡,辖5个管理区;上游公社,驻鸣沙州,辖6个管理区;早春公社,驻石空堡,辖7个管理区;跃进公社,驻渠口堡,辖6个管理区。
1959年,东风、星火、上游、早春、跃进5公社分别更名为宁安、恩和、鸣沙、石空、渠口公社;各公社所辖的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
196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渠口公社所辖的铁桶、渠口、沙梁3个大队和渠口林场合并组建为区属渠口林场;撤销渠口公社,所属的枣园大队划归石空公社;十里碑、广武2个大队改为县办广武农场。同年冬,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管理。
1961年,将4个公社调整组建为12个公社(城关、舟塔、康滩、新堡、恩和、鸣沙、白马、长滩、石空、关帝、枣园等)。
1965年,组建城关镇。1966年“文革”开始,各公社改为以革命性质的名称命名,后恢复原名。1972年,陈麻井、古城2农场改为陈麻井公社和古城公社;永丰滩农场并入长滩公社。1978年,自治区决定在陈麻井公社的基础上成立区属国营长山头机械化农场,陈麻井公社撤销。1984年,所有公社改称乡。1985年9月,增设长山头乡。1986年2月,鸣沙、石空2乡改为镇。
1987年5月,设置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至此,全县共辖城关、鸣沙、石空3镇和宁安、康滩、舟塔、古城子、新堡、东华、恩和、长滩、白马、枣园、余丁、长山头、大战场、马家梁等14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中宁县辖3个镇、14个乡。总人口24927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18391 鸣沙镇 15005 石空镇 18537 宁安乡 18877 舟塔乡 15368 康滩乡 15530 新堡乡 19394 东华乡 15875 恩和乡 19147 长滩乡 6543 白马乡 12371 余丁乡 15914 枣园乡 10153 古城子乡 3538 长山头乡 7612 大战场乡 17665 马家梁乡 5527 长鸣地区虚拟乡 2560 长山头农场虚拟乡 5018 渠口农场虚拟乡 624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中宁县辖5个镇、4个乡,2个管委会,112个行政村。5镇:宁安镇、新堡镇、恩和镇、鸣沙镇、石空镇。5乡: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2个管委会:城镇社区管委会和长山头社区管委会。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中卫市。自治区决定将同心县的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
2005年,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共134个行政村。面积4084.4平方千米,总人口29.4万,其中汉族占83%。(据宁夏日报专版·2005年09月16日第5版)
2006年10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青铜峡水库湿地保护区延伸至中宁县境内的部分及中宁县白马乡新田、跃进两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划给青铜峡市,撤销原自治区环保局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工作由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担负。12月30日,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在青铜峡举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1.29万人 | 3185平方公里 | 640521 | 750000 | 0953 | 查看 中宁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宁安镇 | 约1.3万人 | 73平方公里 |
---- |
查看 宁安镇谷歌卫星地图 |
鸣沙镇 | 约1.7万人 | 31.2平方公里 |
---- |
查看 鸣沙镇谷歌卫星地图 |
石空镇 | 约2.1万人 | 2平方公里 |
---- |
查看 石空镇谷歌卫星地图 |
新堡镇 | 约1.6万人 | 33.6平方公里 |
---- |
查看 新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
恩和镇 | - | - |
---- |
查看 恩和镇谷歌卫星地图 |
大战场镇 | - | - |
---- |
查看 大战场镇谷歌卫星地图 |
舟塔乡 | 约2.82万人 | ·中宁县旅游·中宁县特产·中宁县十大特产·中 |
---- |
查看 舟塔乡谷歌卫星地图 |
白马乡 | - | - |
---- |
查看 白马乡谷歌卫星地图 |
余丁乡 | - | - |
---- |
查看 余丁乡谷歌卫星地图 |
喊叫水乡 | - | 1233.4平方公里 |
---- |
查看 喊叫水乡谷歌卫星地图 |
徐套乡 | - | - |
---- |
查看 徐套乡谷歌卫星地图 |
太阳梁乡 | - | - |
---- |
查看 太阳梁乡谷歌卫星地图 |
长山头农场 | 约8700人 | ·中宁县旅游·中宁县特产·中宁县十大特产 |
---- |
查看 长山头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
渠口农场 | 约2万人 | ·中宁县旅游·中宁县特产·中宁县十大特产· |
---- |
查看 渠口农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沙坡头区 |
沙坡头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南部、黄河前套。总面积4671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2003年)。邮编:751700。代码:640502。区号:0953。拼音:Shapotou Qu。 行政区划 中卫县辖:镇罗街道、东园街道、柔远街道、永康街道、宣和街道、迎水桥街道、文昌街道、应理街道、常乐镇、香山镇。 历史沿革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设立地级中卫市:(1)撤销中卫县,设立地级中卫市。(2)中卫市设立沙坡头区,以原中卫县的行政区划为沙坡头区的行政区划。 旅游风景 沙坡头旅游区位于宁夏中卫城西20公里处的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黄河北岸。沙坡头在1984年开发为旅游风景区,这里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为一处,是宁夏著名旅游胜地,不仅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驰名中外,而且以其"麦草方格"治沙成果享誉世界,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沙都",不久将建成全国沙漠旅游基地、国际治沙学院、中国沙漠博物馆。 沙坡头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是中国三大鸣沙山之一--"沙坡鸣钟"的所在地,既具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兼西北风光之雄奇。 这里的治沙成果曾获得联合国"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荣誉称号,2004年沙坡头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之一,2005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2007年被评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区"。 有横跨黄河的"天下黄河第一索"、黄河文化的代表--古老水车、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黄河上最古老的运输工具--羊皮筏子。所有这些都为沙坡头成为世界旅游胜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厚的人文景观和闻名世界的治沙成果,共同组成"世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 |
中宁县 |
key 中宁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东临利通区、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城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县境东西宽约50千米,南北长约60千米,总面积3185平方千米/2841平方千米(简册)。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6.0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1.3%,汉族23.64万人,占91.6%。(注:《简册·2005年版》数据是41万人)。县人民政府驻宁安镇,邮编:755100。代码:640521。区号:0955。拼音:Zhongning Xian。 行政区划 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长山头农场、渠口农场。 经济发展 中宁县紧紧围绕农副产品加工、水泥建材、新材料和能源四大支柱,培育壮大了早康枸杞、赢嘉淀粉、黄河乳品、恒兴果汁等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1家,实现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特色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特征日益明显。重点发展秦毅集团、中宁赛马、瀛海建材、兴尔泰化工、天元金属锰、新世纪冶炼等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引导电解铝、金属镁、铁合金等高载能和初加工企业搞技改、降能耗、上环保、促循环,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2002年以来共新上、技改、扩建重点工业项目53个,建成投产48个,完成投资6.5亿元,被评为全区经贸工作先进县。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达到25.8亿元、7.2亿元,分别增长15.1%、18.4%。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31家,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86.4%和87.5%,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8.7%。 历史遗迹 胜金雄关 胜金关位于中宁北山南麓,卫宁平原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面山峦起伏,沙丘纵横。南在是滔滔的黄河水,像一条白色的玉带婉蜒东下。包兰铁路穿行在山河之间,关城下面有一座隧道,洞口陡峭的石壁上镌刻着“胜金关”三个道劲、端正的大字。这里山河阻隔,路通一线,自古是兵家扼守的雄关要隘,也是著名的古战场。 宁舟宝塔 宁舟宝塔简称舟培,坐落在中宁城西舟塔村柳青渠北岸的河沟边。始建于唐朝大顺二年(891年),是丰宁城(今古城)为纪念北魏刁拥军在该地设置码头,一冬造船200艘,首创黄河航运业,于码头寺庙修建的一座砖塔。 宁舟宝塔的建筑凤格比较特殊。塔基实心,低于地面二.67米。基坑面积比塔基大数倍,四面以砖石砌墙。宝塔立于基坑中心,哪桅杆矗立于船舱里面。在当地流传的一-诗中有“寺壁当舟蟹培服桅峰”等句。塔身七级,平面八角形,每边宽五尺。塔内空心呈圆形,直径1.5米,阶梯以衔砖盘旋上攀,直达峰层。塔身用有色素面砖平铺,石灰勾缝。外格为在理牙子相间砌成,转角处悬挂风铃。塔刹为葫芦式,表面镶黄铜蕉叶钻尖塔顶。塔身的第一层敞门,第七层设南门;其余各层有前门一、西门一。东门二。在第三层的北面有一方砖匾额,正面是“宁舟宝塔”四个大字,两边及下底刻寸楷铭文。据载,清康熙四十八年(17po年)地震塌毁两层,雍正四年(1726年)整修。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时略有东斜,后自复直。塔寺原有一口大钟,形态尺寸与石空石窟的一口大钟一个模样,相传同出一炉,钟声巨应。 中宁枸杞 中宁枸杞在植物分类上归茄科,枸杞属。以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而得名。枸杞是喜阳光、耐干旱、耐盐碱、抗逆性强的经济林种。中宁县地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面环山,光找充足,干旱少鱼,蒸发强烈,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发源于六盘山的青水河与黄河交汇处的洪积土壤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腐殖质多,熟化度高,灌溉便利,水质独特。物华天宝,钟灵毓秀,采中宁山川天地之精气,成驰名中外之特色品牌,正是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小气候为枸杞生长提供了全国最优越的自然环境。中宁是世界枸杞种植的发源地和正宗产地,已有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人杰地灵,父受子嗣,几十代栽培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多年的自然杂交和人工选育,造就了品质超群,全国最优良的枸杞品种。中宁枸杞粒大色鲜,皮薄肉厚,口感纯正,甘甜爽口,扁而不圆,长而不瘦,果脐明显,果端有尖,脐白端尖,果型美观,包装不结块,久贮不腐烂。经清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权威部门的多次化验证明: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中宁枸杞中铁、锌、锂、硒、锗等使人益寿延年的多种微量元素含量第一。枸杞多糖含量第一,除含有丰富的无机盐、蛋白质、维生素等人体必需的物质外,人体所需的确18种氨基酸含量第一,尤其是天冬氨酸、苏氨酸等5种氨基酸含量最高。 中宁枸杞素称"红宝"以其悠久的栽培历史,优良的产品品质,独特的药用价值,名压群芳,一枝独秀,位居宁夏"三宝"之首。其入药首见《神农本草经》,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赞曰:"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年";宋代诗人陆游诗云?quot;雪 ";《朔方道志》载:"枸杞宁安堡产者最佳"(注:宁安堡即中宁县,明清时属中卫县);清乾隆年间有"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之说;《中华药典》明确规定:"药用枸杞子为宁夏中宁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从刘禹锡到陆游,从孙思邈到李时珍,从《神农本草经》、《千金翼方》到《本草纲目》、《中山药典》都有过文学描述或药理论述,中宁枸杞根叶花果实全身是宝,《本草纲目》中记述?春采枸杞叶为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为枸杞子,冬采根为地骨皮"。中宁枸杞以其药用、食用、保健美容价值高,抗癌、益智、养颜、滋补功效强而驰名中外,素有"天下枸杞出宁夏,中宁枸杞甲天下"之美誉,为历代宫廷贡品,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竞相享用,现在成为全体人民治病强身,保健美容,佐餐品茗,馈赠亲友离不开的珍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段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宁枸杞已由原来单一的药品向现在的保健食品、饮品、美容化妆品等领域迅速扩展。枸杞子药用,为扶正固本,生精补髓、滋阴补肾、益气安神、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良药,对慢性肝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疗效显著;对糖尿病、肺结核等也有较好疗效;对抗肿瘤、保肝、降压、降血糖以及老年人器官衰退的老化疾病都有很强的改善作用。《本草汇言》中记?quot;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焉。"作为滋补强壮剂治疗诸虚各症及肝肾疾病疗效甚佳,能显著提高人体中血浆睾酮素含量,达到强身壮阳之功效。每天服用枸杞能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细胞增长,有效预防爱滋病。枸杞子食用,泡酒熬膏,早晚嚼食,泡茶泡水,煲汤药膳,各有风味;鲜嫩枸杞苗做菜,爽而不涩,风味独特;枸杞茎干,造型独特,自然天成,木质坚硬,纹理美观,是很好的根雕材料。1961年中宁县就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枸杞生产基地县,1995年被国物院命名为全国唯一的"枸杞之乡',在1994年全国名特优产品博览会和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宁枸杞都荣获金奖,倍受青睐。中宁枸杞作为我国传统出口创汇产品之一,已有百年历史,中宁县枸杞证明商标已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公示批准使用,这是枸杞栽培有史以来第一个,也是全国枸杞产业唯一的具有专利性质的产地证明商标,中宁枸杞甲天下"的品牌地位已从法律上予以确认和保护。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目旬卷县。西魏时设鸣沙县。北宋属西夏辖。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明、清时属中卫县。 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安宁堡,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原为宁夏省直辖,1945年一度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1949年解放后仍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39号),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 1933年中宁建县时,实行区、乡体制,全县分为6个区,38乡。次年,调整为4区、16乡、70保、914甲。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1941年撤销区,调整乡的规模,全县辖1镇16乡,57保,891甲。 1949年9月,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体制,全县设7个区,36乡,129个村。 1951年,将将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六区;原第六区的关帝乡划归第五区;增设3个乡。第一区驻县城,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等6个乡;第二区驻舟塔,辖舟塔、上桥、长桥、康滩、白桥等5个乡;第三区,驻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恩和、孔台、朱台、长滩等6个乡;第四区,驻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等8个乡;第五区,驻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等7个乡;第六区,驻渠口堡,辖枣园、药师寺、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等7个乡。 1952年,撤销第二区的长桥、白桥2乡,增设靳崖、马家茨滩2乡;撤销第三区的刘庙、孔台、长滩3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3个乡;撤销第四区的薛营、三道渠2乡,增设黄营、白马滩2乡。 1953年5月,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 1955年11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1镇18乡(城关镇和洼路、新堡、东华、舟塔、白桥、康滩、恩和、朱台、鸣沙、长滩、白马、彭恩、余丁、石空、关帝、枣园、渠口、广武等乡)。 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销所有乡镇,全县组建为5个人民公社。东风公社,驻县城,辖8个管理区;星火公社,驻恩和堡,辖5个管理区;上游公社,驻鸣沙州,辖6个管理区;早春公社,驻石空堡,辖7个管理区;跃进公社,驻渠口堡,辖6个管理区。 1959年,东风、星火、上游、早春、跃进5公社分别更名为宁安、恩和、鸣沙、石空、渠口公社;各公社所辖的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 196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渠口公社所辖的铁桶、渠口、沙梁3个大队和渠口林场合并组建为区属渠口林场;撤销渠口公社,所属的枣园大队划归石空公社;十里碑、广武2个大队改为县办广武农场。同年冬,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管理。 1961年,将4个公社调整组建为12个公社(城关、舟塔、康滩、新堡、恩和、鸣沙、白马、长滩、石空、关帝、枣园等)。 1965年,组建城关镇。1966年“文革”开始,各公社改为以革命性质的名称命名,后恢复原名。1972年,陈麻井、古城2农场改为陈麻井公社和古城公社;永丰滩农场并入长滩公社。1978年,自治区决定在陈麻井公社的基础上成立区属国营长山头机械化农场,陈麻井公社撤销。1984年,所有公社改称乡。1985年9月,增设长山头乡。1986年2月,鸣沙、石空2乡改为镇。 1987年5月,设置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至此,全县共辖城关、鸣沙、石空3镇和宁安、康滩、舟塔、古城子、新堡、东华、恩和、长滩、白马、枣园、余丁、长山头、大战场、马家梁等14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中宁县辖3个镇、14个乡。总人口249270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18391 鸣沙镇 15005 石空镇 18537 宁安乡 18877 舟塔乡 15368 康滩乡 15530 新堡乡 19394 东华乡 15875 恩和乡 19147 长滩乡 6543 白马乡 12371 余丁乡 15914 枣园乡 10153 古城子乡 3538 长山头乡 7612 大战场乡 17665 马家梁乡 5527 长鸣地区虚拟乡 2560 长山头农场虚拟乡 5018 渠口农场虚拟乡 624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年,中宁县辖5个镇、4个乡,2个管委会,112个行政村。5镇:宁安镇、新堡镇、恩和镇、鸣沙镇、石空镇。5乡: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大战场乡、喊叫水乡。2个管委会:城镇社区管委会和长山头社区管委会。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将中宁县、海原县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中卫市。自治区决定将同心县的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 2005年,中宁县辖5个镇、5个乡,共134个行政村。面积4084.4平方千米,总人口29.4万,其中汉族占83%。(据宁夏日报专版·2005年09月16日第5版) 2006年10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青铜峡水库湿地保护区延伸至中宁县境内的部分及中宁县白马乡新田、跃进两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划给青铜峡市,撤销原自治区环保局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工作由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担负。12月30日,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在青铜峡举行。 |
海原县 |
海原县 海源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辖下的一个县,原属甘肃省。面积达6897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6万。曾在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死伤近二十万人。海原县政府驻三河镇 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回族为主,有汉、满、蒙古、东乡等民族。西汉属安定郡 。清同治十三年(1874)设海城县 。民国三年(1914)改海原县。地形复杂,多山地。年均温7.6℃,年降水量322.5毫米。以农牧业为主,农产小麦、马铃薯、油料等。矿产硝、石膏。特产二毛裘皮、羊毛。包兰、银平、海靖等公路过境。风景名胜有西安州城、天都山石窟、灵光寺等。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震级为8.5级,极震区海原的烈度为12度,地震波绕地球两圈,时称“环球大震”。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新设立的中卫市管辖,位于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之间,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会宁县,北濒中卫市沙坡头区、同心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全县在册面积6899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该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内,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这一地区地势高寒,雨量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东部以清水河防地兴隆乡李家湾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中部为梁峁残塬地带,其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 .36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 该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其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均气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积温2398℃,无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发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10小时。 从南到北横跨中温带干草原和荒漠草原,随着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以黑垆土为主,其土层深厚、质地均匀,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农业土壤。天然草场388万亩,主要为干草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县境北部),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3.5%。土壤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及黄绵土、灰褐土(山地)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生态工程建设区。 除兴仁平原属黄河右岸诸沟外,其余地区皆属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东北部县界过境。麻春河、苋麻河、中河自西而东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峡口水库是宁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库。西华山北麓有盐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境内探明矿产资源石膏、白去岩、陶土、金、铜、硫铁、砖瓦粘土、砂砾石、池盐等18个矿种,矿点六十几处。其中石膏占绝对优势,地质储量达二十四亿吨,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兴隆、兴仁、西安、李俊、李旺等乡镇。品种齐全,有纤维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钙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矿大都是露天矿,矿带规模大,易开采。石膏属一种非金属矿种,其具有质轻、防火、防潮、节能等优点和特点,被广泛用于建筑、化工(农药、肥料、医药)、轻工(造纸、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冶镁白云岩地质储量达5900万吨,氧化镁品位21%以上,是冶炼金属镁的优质原料。主要分布在兴仁油井山、曹洼乱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镇野狐坡。 历史沿革 海原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名海城,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辽宁省海城县同名,遂以海喇都原简化改为今名海原县。 春秋战国时期为戎人游牧区,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魏属原州,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隋属平凉郡。唐复属原州,神龙三年(705年),置萧关县后,分属原州萧关县和会州会宁县。五代时受吐蕃、党项部族控制,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夺得以天都山为主的今海原县境。1038年,西夏建国,属西夏,元昊在今县境西置南牟会城。宋元丰四年(1081年),南牟会城被宋军焚毁。此年西夏收复南牟会城,复筑,故称南牟会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会新城复为宋地,置西安州,属秦凤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来此定居,称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明为楚王(朱桢)、黔宁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称海城,属固原州。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属平凉府,顺治三年(1646年)隶平凉府盐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驻固原城的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堡,起建厅署,遂为盐茶厅城。 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解放了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关桥一带),将此处与同心县的一部分组建为[font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00"]我[/font]国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县(后红-移,豫海县消亡)。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属甘肃省定西专区。1950年6月,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1955年12月归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辖。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海原仍属其管辖。2001年撤销固原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海原县属固原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函[2003]139号)批准将固原市的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2004年2月10日,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全县划为5个自治区实行自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区,次年撤销区,实行乡镇、联保、保、甲制,组建了海都镇1镇和宁远、维新、安仁、清和、安化5乡,镇乡共辖22联保、91保、923甲。民国二十四年初,将海都镇撤销,改置为万梅乡。万梅乡驻海城,辖6联保、13保、184甲;宁远乡驻李旺,辖5联保、20保、187甲;维新乡驻新营,辖4联保、22保、243甲;安仁乡驻西安,辖2联保、10保、100甲;清和乡驻红古,辖2联保、12保、104甲;安化乡,驻何家店,辖3联保、9保、105甲。同年,撤乡设区,以原乡改置为区,以数字序号为名。1937年,将6个区调整为4个区。 1940年,实行新县制,撤销区和联保,改为乡镇辖保甲制。全县分为复兴(驻海城,辖6保)、西(驻西安,辖6保)、高崖(驻高崖,辖7保)、李旺(驻李旺,辖7保)、杨郎(驻杨郎,辖3保)、正气(驻郑旗,辖5保)和新营(驻新营,辖8保)等7镇和新民(驻马营,辖6保)、兴仁(驻兴仁堡,辖3保)、阎芳(驻龙池湾,辖6保)、武塬(驻袁家河,辖10保)、旧营(驻旧营村,辖5保)和大寨(驻夏家堡,辖6保)等6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新建西吉县,将海原县所辖旧营、武塬、大寨3个乡及新营镇、西安镇的部分保甲划归西吉县。同时,新营镇改置为古城镇。 1944年,杨郎镇划归固原县;固原县李俊乡划归海原县管辖。1946年,大营地地区划归通渭县管辖。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全县组建为6个区,下辖46个乡,202村。城关区驻海城,辖城关、黎庄、高台、双墩、徐坪、马营、扬湾、王塘、黄坪、曹洼等10乡;西安区驻西安,辖西安、薛套、相桐、园河、白吉、麻春、红井等7乡;兴仁区驻兴仁堡,辖兴仁、西里、徐套、红柳等4乡;高崖区驻高崖,辖高崖、兴隆、红古、黄谷、香水、草场、场坊、贺堡、关桥、龙池、驼场、罗山等12乡;李旺区驻李旺,辖李旺、韩府、穆家团庄、郑旗等4乡;李俊区驻李俊堡,辖李俊、九彩、杨明、瓦房、木头、红羊、石塘、关庄等9乡。 1950年3月,李俊区增置杨堡、红圈、罗川、上川4乡。1951年5月,兴仁区增置浪水乡。1952年8月,增置郑旗、红羊2个区;原6个区的辖地有所调整,并增置了23个乡。 1953年4月,增置关桥、曹洼2个区;撤销八斗、马湾2个乡,新置武塬、后堡2乡;再次调整各区辖乡。9月,靖远县盐池乡划归海原县西安区。1954年4月,李俊区增置新庄乡。 1955年增置徐套区。至此,全县共辖11个区76乡,其中五井乡由县直管。第一区驻海城,辖城关、黎庄、高台、双墩、徐坪、马营、杨坊、武塬8乡;第二区驻西安,辖西安、薛套、园河、相桐、白吉、麻春、盐池、树台、范台9乡;第三区驻兴仁,辖兴仁、西里、浪水、蒿川、王团、郝集6乡;第四区,驻关桥,辖关桥、龙池、驼场、贺堡、罗山;第五区驻高崖,辖高崖、兴隆、红古、黄谷、香水、草场、红岸、王团8乡;第六区驻李旺,辖李旺、韩府、罗川、杨堡、穆家团庄、红圈、上川、杨山8乡;第七区驻郑旗,辖郑旗、西沿、贾塘、撒台、吴湾、杨湾、王塘、双合8乡;第八区驻李俊,辖李俊、九彩、杨明、瓦房、木头、姜谢、新庄7乡;第九区驻红羊,辖红羊、石塘、关庄、红井、大嘴、北岔、山岔7乡;第十区驻曹洼,辖曹洼、黄坪、脱烈、刘套、后堡5乡;第十一区驻徐套,辖徐套、白套、红柳、李寺4乡。 1956年撤销第一、十、十一3个区和县直属的王井乡,组建了城关乡由县直管;各区辖乡合并调整为35个。1958年1月,撤销第四、九2个区;城关乡改为城关镇,仍由县直管;将贺堡、杨坊2乡改为县直属。 1958年年10月,人民公社化,组建了西安、盐池、树台、兴仁、蒿川、徐套、关桥、红柳、杨坊、高崖、黄谷、李旺、罗川、马营、曹洼、贾塘、西沿、郑旗、李俊、九彩、杨明、关庄、石塘等23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不变。11月,城关镇改为城关公社。 1959年5月,撤销马营、曹洼、红柳、黄谷、西沿、石塘、树台、罗川、杨明、关庄、盐池、九彩12个公社,其辖地并入其他公社;新组建红举公社。1960年5月,从兴仁公社划出一部分,成立县办王团农场。 1961年8月,恢复组建了树台、罗川、杨明、盐池4个公社;同时组建李旺、李俊2个区,管辖8个公社,其余的11个公社和1个农场由县直管。1969年6月,撤销了李旺、李俊2个区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体制改革,所有公社改为乡;6月,撤销杨坊乡,增置了史店、双河、罗山3个乡。 1985年12月,设立高台、曹洼2乡;城关乡改置为海城镇;至此,全县共辖海城镇1镇和红羊、罗川、双河、李旺、徐套、关庄、蒿川、盐池、西安、史店、曹洼、树台、关桥、贾塘、兴隆、高崖、兴仁、九彩、郑旗、杨明、李俊、罗山、高台等23乡。 (*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海原县辖3个镇、2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3960人,其中:海城镇 34100人、李旺镇 25941人、兴仁镇 18978人、史店乡 15381人、双河乡 7910人、高台寺乡 14143人、西安乡 22328人、树台乡 22764人、罗山乡 8755人、关桥乡 14206人、盐池乡 6249人、徐套乡 6623人、蒿川乡 8195人、兴隆乡 15480人、高崖乡 18604人、郑旗乡 20304人、罗川乡 7782人、贾塘乡 15668人、曹洼乡 10055人、九彩乡 10177人、李俊乡 10597人、杨明乡 8397人、红羊乡 11322人、关庄乡 9154人、涵养林虚拟乡 847人。 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8677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非农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汉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 最新调整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将海原县兴仁镇、蒿川乡划归中卫市沙坡头区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划归海原县管辖(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 建设发展 截至目前,海原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已征地10290亩,拆迁502户,迁坟4539座,建设农民安置点2个,修建回汉公墓各1处.安置点70%的农户已完成建房任务,50%农户已入住。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办公楼的建设已稳步推进,并同17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5家已开工建设。-总理来宁视察时指出:“关于海原县政府驻地迁移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加强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国家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助”。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海原县政府驻地迁移的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国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当地社会稳定”。海原新区的建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海原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自治区加快中部干旱带脱贫致富的步伐,是解决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