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庄村位于乡境中部,南新公路两侧,距县城4公里处。南与孟营村毗邻,北和马营村接壤,东邻马庄村,西依老白河与樊楼村隔河相望。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2.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蔡庄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蔡庄大队。1983年属城郊公社为蔡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蔡庄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原在蔡庄自然村,2000年移入龙背自然村。辖4个自然村。蔡庄 明成化年间,蔡姓由江西鸡县迁入新野城内。崇祯年间,从县城迁此居住,以姓定名。土地庄 原名黄刘庄,明未战乱官兵入村,村民尽逃。一身着土黄色袍的刘姓老翁来不及出村,端坐于堂,官兵疑是土地爷显圣,皆拜优,遂易名为土地庄。龙背 原名“中华营”,程姓为老户(建村时间和村名失考)。清顺治年间,汪起俊从匡刘营迁入,因该村地势较高,形似龙背,后易名龙背。堰渠 因村西紧靠古水利工程堰渠沟而得名。
人口民族 如今,全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65户,1722人;均为汉族。有蔡、汪、孙、曹、王、袁、陈、李、张、谷、谢、马、程、刘、赵、肖、单、齐、乔19个姓氏。
自然状况 蔡庄村地处老白河东岸,南襄公路及三分干渠贯穿南北,把全境分为三半。沿老白河向东为黄沙土,沿南襄公路向东为黄壤土,沿三分干向东为粘土。黄沙土787亩,占总耕地的30%;黄壤土944亩,占总耕地的36%;粘土892亩,占总耕地的34%。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后,修筑河堤,又有三分干由此经过,改善了水利条件,全村可浇地面积达1000亩,占总耕地的38.5%。1989年,先后打机井25眼,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丰收。自然资源有丰夏、枸杞、鱼目草和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草。龙背自然村地下有优质黑泥土,制作的喇叭、狗、马等工艺品远销10多个省市。
社会事业
教育 村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50人,教师1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学生升学率达96%。1989年,村筹资27万元,建标准教室21间,改善了教学条件。1978年以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32名。
科技 1981年以后,村办农技校1所,辅导村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栽培等技术,先后举办培训班60余次,受训人数达80%。村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4人已获得专业技术职称。
文化 村有录像机1台,广播室1间,广播自动接收机1台,广播入户率99%。1993年,村将喇叭改为音箱,是城郊乡唯一的使用音箱的村。止目前,有线电视入户210户,人户率占46%。
卫生 1978年前,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名。如今已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7名,重点开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见病的治疗。
村民生活 1978年与1955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2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增长了2.25倍。其中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90%,肉蛋类副食品消费有所增加。人均纯收入由400元增加到1550元,增长3.9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5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增加1.7倍,房屋质量由原来的土墙草房和砖包皮箔札瓦房发展成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和平房。2007年楼房和平房占砖木瓦房的75%。村民拥有自行车950辆,缝纫机250台,电风扇450台,洗衣机80台,手表900块,电视机1500台,电冰箱110台,村民储蓄款超过713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29300 | 473000 | -- | 查看 蔡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官碾村 |
官碾村位于乡境东北部,平武高压线西侧。沿用官碾自然村名而得名。南连溧河铺乡屯头村,北与沙堰镇拐里村接壤,西邻马营村,东依沙河与溧河铺镇毛桥村隔河相望。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官碾,1947年解放初期,与桥楼、孙楼、拐里、毛桥、高庄、段堡、马营、刘营为1个乡,乡公所设在官碾村。1950年,和马营村、溧河毛桥村为1小乡,乡设在张营。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官碾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官碾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官碾村委会。村委会驻官碾村。辖3个自然村。戴营 明初戴姓从山西迁此,以姓取村名。清康熙年间,马姓自溧河马全桥迁入,戴姓迁徙他乡,村名仍之。张营 明朝兵部一张侍郎居此,以姓命村名。明万历年间,马姓自湖北枣阳迁来,清雍正年间,张姓自高庙王祠堂迁入,村名仍之。官碾 明初齐姓,从今上港乡齐花园村迁此建村,村名齐营。清初,官府在村西安庆寺内设公用石碾,后改寺名官碾寺。 人口民族 官碾村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780户,3083人,其中男1636人,女1447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1%,初中文化程度73%,高中文化程度10%。有马、李、刘、齐、赵、杨、张、冯、庞、梁、王、高、白、郭、曹、崔、蔺、杜、孙、秦、任21个姓氏。 自然状况 官碾村地处小沙河西岸,鸭河灌区三分干六支渠东侧。地势北高南低。东六支渠、西六支渠呈南北走向,以1公里间隔穿越全境。辖区大部分为黄壤土,余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车前草等;动物资源有野兔、野鸡、刺猬等;矿物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土地资源中90%为农业耕地,9%为道路用地,余为林业用地。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速度加快。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0万元,人均纯收入1482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42万元,农业总产值2406万元,人均纯收入2882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有官碾寺小学1所。解放后和马营村合办官碾学校,规模最大时小学班10个,初中班6个,高中班1个,各自然村还有学前班。1984年和马营村分开办小学,在村部新建官碾小学,建教学楼1座,教室14间。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六配套”标准。1995年官碾联中和王营联中合并,翌年撤销。今年,在校学生274名,教员15人。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130名。其中本科60名,专科70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发展较快。计划经济时,村有农科所1所,农技人员8名,科研试验基地50亩。如今,村有农民技校1所,高级农艺师1名,技术员11名,受训村民3000人(次)。 文化 解放前,官碾村为戏曲之乡。较有名的有张营的马传浩班、马景堂班、马士友班和戴营的李怀亮班。李怀亮班解放后,被湖北南漳县聘用,改为南漳县曲剧团。解放初,村建文艺宣传队,耍狮子、玩旱船,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80年代,村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剧目《屠夫状元》调新野县会演。蓝球队、武术队、电影放映队也颇有名气。村1982年、1983年、1984年连续举办3届农-动会,省电视台做过专题报道,地县有关领导亲临现场观看比赛。村“青年民兵之家”获团中央嘉奖。眼下,村有图书室,藏书1000余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3间,广播室1间。 卫生 建国初,村医疗条件差。解放后,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办集体卫生所,有医务人员5名,80至90年代,一直是县先进卫生所。2003年,实行农村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缺衣少食。解放后,经过土改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局限于当时生产条件和经济条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还很低。用煤灯照明,穿衣用自制的粗布。牛车是主要运输工具。由于粮食少,村民吃粮以红薯、玉米、高梁为主,细粮很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提高。1993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占65%。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占95%。蔬菜、禽蛋、肉类人均占有量翻番。住房变化更大,2003年,楼房占50%,人均住房面积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30平方米。居民穿着由70年代的单调服装变成色彩多样、式样新颖的服装。村民每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40台,电视机110台,电话90部,摩托车8辆,电冰箱5台。人均纯收入由上世纪90年代的1280元,提高到2007年的2882元。 |
吕庄村 |
吕庄村位于乡境南部,新水公路两侧,距乡政府3公里处,南连郭营、袁庄村,北邻张营村,东与胡营村、五星镇方营村接壤,西依白河。面积5.1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解放后,吕庄先后由五龙(五星乡)、城关两个乡(镇)管辖。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吕庄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吕庄大队。1984年社改乡属城郊吕庄村委会。村委会驻吕庄。辖11个自然村。吕庄 清乾隆年间吕姓自中提迁此定居,故名。陶庄 清乾隆年间,陶氏从今城关镇官驿巷迁此,以姓定村名。王庙 明万历年间,王姓迁此,以庙定居,以姓和庙结合为村名。杨庄 清乾隆年间,杨姓从城关镇迁入建村,以姓定村名。齐岗 原名阎岗,清嘉庆年间,齐姓从今上港乡齐花园迁此,仍名,清末更名齐岗。曾洼 明景泰年间曾姓自施庵曾营迁此建村。因村址地势低洼起村名曾洼。肖庄 清中期肖姓从今五星镇杜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中堤 明嘉靖年间,徐姓从今城关东关迁此,依堤而居,村东有关爷庙距县城7里,村名七里庙。1912年后,沿堤有3个村,先后以堤名村,此村居中,故名中提。前堤 原称李堤,1912年易名前堤。后堤 原名竹园,1912年易名后堤。黄庄 明后期黄姓自今歪子岗头迁此,以姓代村名。 人口民族 目前,吕庄村辖11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831户,3285人。其中男1743人,女1542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8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有喻、解、李、徐、曾、吕、黄、王、刘、杨、肖、关口、 曹、姚、郝、赤、陈、商、周、庞、方、齐22个姓氏。 自然状况 吕庄村地处白河东岸,地势平坦,一级省道S244线从村西穿越,土地肥沃,西部以沙土、黄壤土为主,东部以粘土为主,适宜种植蔬菜和粮食作物。军民渠从齐岗向东流去,可灌溉肖庄、齐岗村土地。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蔬菜种植上,引进日光温室栽培技术,建高标准蔬菜大棚30座,种植面积3000亩。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8元。 社会事业 教科文卫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2所,建国后,村内有小学2所(即齐岗学校、王庙学校)。但规模不大,有一部分儿童,需到邻村张营水府庙和袁庄小学就读。70年代,齐岗小学迁址到吕庄,成为吕庄学校(小学)。1990年,村筹资20万元,新建吕庄小学教学楼一栋,有12个教学班。1994年,又筹资8万元,兴建了1栋楼房。校园内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2003年,村小学有学生410名,教师19名。另外,村有中学1所,建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与袁庄、张营、郭营等村联办。共设12个教学班,有教师42名,学生670人。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村从山东聘请两名高级农艺师驻村,给村民辅导、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同时,还对村民进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的培训。办培训班50余期,受训村民3000余人(次)。村有种菜技术能手、技术员150余人。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眼下,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000余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党员活动室”。 建国前和建国初期,村缺医少药。后医疗事业有了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2003年以来,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着主要靠自纺自织的土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承包联产责任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85%。去年,除细粮比例占95%,蔬菜、禽蛋、肉类、水果消费大幅度增加。吃的讲营养、穿的讲漂亮、住房讲宽敞、用品讲高档,成为一种新时尚。住房由原来的土木结构的屋架房,发展成为砖混结构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25平方米。人均收入由1993年的980元,提高到2007年的2318元。村民耐用消费用品,拥有摩托车110辆,洗衣机100台,电视机790台,电话450部,汽车8辆。 |
袁庄村 |
袁庄村位于乡境南部,白河东岸,距县城5公里处。因袁庄闻名故名。西、南紧靠白河与新甸铺镇的津湾村、杜岗村、魏庙村隔河相望,东邻郭营,北连吕庄。总面积5.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袁庄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袁庄大队。1963年归城郊公社为袁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袁庄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赵家。辖8个自然村。赵家 清嘉庆三年,赵姓由本县赵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张家 清乾隆年间,张姓由沙堰霞雾溪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南油坊 清道光年间,曹姓两家从袁庄迁此定居,因位于袁庄南,且以开油坊为业,故使村名南油坊。袁庄 明初,周姓由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因村庄以种菜为主,故名园庄,后演称袁庄。前白河铺 原名下刘庄。明初,姚姓由南阳石桥村迁入,因此处为宛襄古道要冲,又是水陆码头,官府于此置邮递铺,名白河铺,代村名。后因在白河铺之南,易今名。南新庄 清嘉庆年间,家河李姓迁此,建新村,名新庄。1986年更名为南新庄。后庄 原名高庄,后高姓哀、郑、李、杜、周等姓迁入,因位袁庄之后,1949年今名。南家河 原名刘潭。清初,李姓从城关南关迁此定居,易名东潭。清末,村民环村挖沟护家,名家河,代村名。1986年易今名。 人口民族 目前,村委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160户,4589人;1159户,4587人为汉族,1户2人为回族。有杨、于、张、季、孙、毕、贺、王、周、姚、马、赵、陈、李、曹、华、谭、史、杜、郑、高、刘、邵23个姓氏。 自然条件 袁庄村地处白河东、北岸,土质为沙壤。白河大堤把全境分为两半。地下水资源丰富,12米深即可取水。沿河白沙可供建筑使用。五星、王庄公路从村通过,沥青路可直达县城,4路公交车通村,20分钟1班,交通十分方便。植物资源有香椿、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前,经济比较落后,群众缺吃少穿。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但温饱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尤其是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经济状况逐步好转。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元。198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占2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1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6元。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53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029万元,工业产值5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1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65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691万元,农业产值26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8元。年未存款1280多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1991年,村多方筹资30万元,建1栋3层教学楼,改善了教学条件。如今村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512人,教师2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学生升学率95%。1980年以后,村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65人。 科技 1980年前,村有1个农科所,为当时的农业技术推广做出了贡献。1990年以后,村重视科技工作,办技校1所,科技人员18人,获技术职称10人。主要是培训种植和养殖专业技术,受训人员达5000人(次)。村有科技人员18名,有12名获农民技术员职称。 文化 1984年,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850册。1978年成立广播室,向广大农民宣传国家政策和蔬菜种植知识。1998年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止目前,安装有线电视用户320户,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 眼下,村有卫生所4个,医务人员8人,基本上达到小病不出村。去年,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是靠自织的土布料,烧的全是麦桔杆。如今,村民主副食各半,副食中蛋类、肉类不断增加;人均住房20平方米;燃料由桔杆向煤、液化气转变。建筑质量由原来的土墙、砖包皮墙发展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及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其中砖木结构占80%,砖混结构占20%。村民拥有自行车3000辆、摩托车110辆、电风扇1705台、洗衣机150台、电视机1100台(其中彩电800台)。 |
郭营村 |
郭营村位于乡境南部,新水公路北侧。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处。东邻五星镇方营村,东南与五星镇郭湖村接壤,西连袁庄村,南隔白河与新甸铺镇南津湾村相望,北依吕庄村。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47年底新野解放,郭营、前白河铺、张家、赵家、新庄、南马营、肜营、郭营、八里方、后白河铺属郭营小乡。1956年秋,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名叫新华社,辖南马营、肜营、郭营、八里方、于岗、后白河铺6个自然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郭营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郭营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郭营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郭营。辖6个自然村。郭营 清康熙年间,郭昭由湖北枣阳郭家七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南马营 明正德年间,马姓自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为区别马营村委会辖的马营村,于1986年更名为南马营。肜营明嘉靖年间,肜姓由今樊集乡肜庄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名。后白河铺 历史上处于宛襄故道的要冲,又是水陆码头,官府在此设邮递铺,名白河铺,并代为村名。明初周姓自山西迁至白河铺村北居住,故名后白河铺。八里方 明末,方姓由五星方营迁此居住,以离县城八里和姓得村名。于岗 村名由姓氏和地势而命名。清乾隆年间,刘姓由何冢迁此,后由相继迁来肜、郭等姓,村名仍之。 人口民族 眼下,村委辖6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1017户,4017人。其中男2042人,女1975人;均为汉族。有郭、杨、陈、常、乔、方、刘、董、肜、喻、周、谭、唐、蔚、张、于、徐、贾、李、夏、任、毕、魏、鄢、马、齐、林、赵28个姓氏。 自然状况 郭营村地处城郊乡最南端,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为黄壤土,少数为黑粘土。村部与各自然村及田问主要生产路都和沥青路相通,加之县至王庄公路穿村而过,形成油路交叉网,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2000年,建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占地30多亩,固定摊位80个,流动摊位百余个。繁忙季节,每天来自各地的大小车辆达200多辆,日成交额达数万元。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得到了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起,农民由种粮为主逐步转向以种蔬菜为主,蔬菜支柱产业的的建立,带动了面粉、商店、食堂、理发、卫生、浴池等业的发展,90年代后,中棚、大棚、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蔬菜的产值和效益,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0万元。到2007年底工农业总产值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3200元。是1978年100元的22倍,比1997年翻了两番。 社会事业 教育 解放前,村只有私立小学1所,教师1人,在校学生不足30人。解放后至1958年,村办小学1所,教师5人,有4个教学班,学生150人。1958年,村小学合并到袁庄,小学生上学极为不便,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0%左右。1966年,村自筹资金,建小学1所,设1-4年级4个教学班,适龄儿童入学率已80%以上,巩固率也大大提高。1980年后,村先后自筹建校资金40多万元,教室由草房变瓦房,由瓦房变平方,由平方变楼房,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教师20多人,12个教学班,学生300-500人。村另有私立幼儿园1所,教师3人,儿童100人。1978年以后,村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达百名。 科技 止目前,村办有农民技校、计划生育学校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给农民辅导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年受训人员3000多人(次),基本实现了村有专业技术骨干,组有专业技术带头人,户有科学技术明白人。 文化 60年代后期,村成立了文艺宣传队,架设了有线广播,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村有广播放大室,有线广播入户率达95%。村建图书室1个,藏书2000余册。90年代,有唢呐班3个。村民郭忠良创办戏校1所,学生30余人,有30余人到外地演出。投资数十万元,建了校舍、住房,并购置了戏装、道具、车辆。自制了活动舞台,巡回到外地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卫生 建国初期村内缺医少药。后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所,医务人员4人。1995年医务人员增加到8人。并购置了-、化验等设备。后又成立私人卫生所3个,从业人员8人。2003年以来,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的是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牛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靠自纺自织的土布料,多数住的是草房。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逐步有了改变,但粗粮比例仍然过大,生产、生活仍然落后,住房稍有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收入逐年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粗粮比例减少了,细粮比例增到90%。肉、蛋、奶食品大幅度增加,加之蔬菜支柱产业的发展,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00元增加到2007年的3200元。住房质量由原来的草房到土坯墙、簿札瓦房的砖木结构,发展到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楼房。人均住房面积由10平方米上升到30平方米;村民穿着由70年代的青、白、蓝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农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年增加。全村有自行车2500辆,缝纫机1000台,电风扇1500台,洗衣机800台,电视机2000台,手表2500块,电冰箱200个,摩托车300辆,高档家具1200件,程控电话650部,移动手机340部。 |
卢庄村 |
卢庄村位于乡境南部,距县城2公里处。因村委会驻地靠近卢庄,故名。东依关场村,西连城关镇,南邻吕庄村,北与县农场接壤。总面积4.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47年~1953年设立城郊区卢庄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卢庄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卢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卢庄村委会。村委会驻卢庄。辖7个自然村。卢庄 又名中闽营。清康熙七年,卢姓隋福建部队由北京到此屯垦定居,以姓命村。秦家营 清康熙年间,秦姓由王集秦杜营迁此,以姓命村名。张将庄 明未,张姓田-县迁此定居,时称张家。清康熙七年,张遴将军率部到此屯垦,张住此时,遂称张将庄。家河 清康熙年间,陈、江二姓由福建省迁此。为防盗匪,在村周围挖了1条护村沟,深宽似河,得村名家河。杨黄庄清康熙年间,福建人杨洪隋部队屯垦定居,称杨洪庄,后讹称杨黄庄。方庄 清康熙年间,有福建方姓士兵随部队屯垦于此,以姓定名方庄。赵家营清中期,赵姓由城南关迁此定居,以姓定名。 人口民族 现在,村委辖7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819户,3019人。汉族3010人,回族9人。有秦、张、白、陈、赵、吴、杨、来、高、郑、程、姚、李、江15个姓氏。 自然条件 卢庄村紧邻县城,2002年县修豫01省道公路,自西向东拐向北从村中通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三分干渠南北贯通,60%的土地可自流灌溉。土壤结构主要有粘土和黑土,比例各占50%。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90年代起,农民由种粮为主逐步转向以种蔬菜为主,1978年,全村工农业产值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9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29万元,农业产值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7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1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07万元,农业产值16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5元。 社会事业 教育 1991年,村筹资15万元兴建1栋860平方米的教学楼,改善了教学条件。眼下,有学生220人,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8%。1978年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73名,其中专科以上42名。 科技 1981年后,村办农民技校1所,开办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栽培与管理、蔬菜种植等8个专业,先后举办培训班45期,受训人数达4600人(次)。村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名,其中获技术职称的10名。 文化 村设有图书室1个,藏书500余册。1975年建立播音室,1992年广播人户率99%。2000年有线电视入户,到2003年已发展用户380户,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卫生 今年,村有卫生所1个,从医人员2名。是年村实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 村民生活 1995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160公斤提高到420公斤,其中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90%,蛋肉类副食晶消费亦有增加。人均住房由原来的i0平方米提高到25平方米,建房质量由原来土坯墙和砖包皮箔札瓦结构发展成砖木结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楼房。其中砖木结构房屋占60%,钢筋混凝土的平、楼房占40%。村民的耐用品每百户中拥有自行车300辆,缝纫机40台,电风扇140台,洗衣机40台,手表260块,彩色电视机35台,黑白电视机65台,大型高档家具50套。少数农户还拥有摩托车、电冰箱。村民的储蓄额已超过680余万元。 |
孟营村 |
孟营村位于乡境中部,确内公路两侧。北依蔡庄,南邻卢庄,西连县城,东与溧河铺镇王坡行政村接壤。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5.5公里。 建置沿革 1953年设闽营乡,辖李湖、王营、蔡庄、孟营、马庄,乡机关驻闽营。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孟营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孟营大队。1984年改为城郊乡孟营村委会。村委会驻盂营。辖4个自然村。盂营 在鸭灌区三分干西侧。西汉兴水利,此处筑堰,罗姓住堰陂,此村称“罗陂”。明初孟姓,由山西迁此,结庐定居,与罗姓为邻,统称罗陂。至清,罗姓衰,改村名为孟营。闽营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山西迁此定居,名小李庄。清康熙七年,郑成功部将黄廷的副将林尾等,率部从福建到小李庄西南屯垦,称闽营,后与小李庄合为一体,统称闽营。打鼓庄 东汉顺帝时称匡庄。汉未因张飞曾在此筑一土冢,用以击鼓战曹兵,遂称打鼓冢,后讹称打鼓庄。七里王 明武洪年间,吕、王二姓自-县迁此建村,始名吕庄。清嘉庆年间,吕姓迁居城南吕庄村,村中皆为王姓,因距县城7里,易名七里王。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4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1069户,总人口3721人。其中男1901人,女1820人;汉族3719人,回族5人。村汁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9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0/凹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3%,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4%。有李、宋、赵、白、刘、张、高、徐、陈、杨、黄、马、孙、朱、夏、吕、王、曹、袁、丁、汪、吴、陶、只D、郭、苒、亿、田、季、崔、林、贾、段、喻、叶、于、江、罗、刁、孟、葛、增42个姓氏。 自然状况 孟营村地处县城东边,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确内公路贯穿东西,三分干渠自北向南流过。西部为黄壤土,东部为粘土。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25%、粘土占65%。农业耕地占85%,乡村道路占10%,沟渠塘用地5%。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75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解放前,村有私塾3所。建国后建有孟营小学。1993年后建教学楼800平方米。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六配套”标准。眼下有7个教学班,学生300名,教师25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有农民技校l所。聘请技术人员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年受训村民2000人(次),村有农民技术员20多名。 文化 村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广播入户率95%,有线电视人户率80%。 卫生 建国初期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如今,村有卫生所5个,医务人员10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是年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穷日子。建国后,村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农产储蓄达到800万元,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簿札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穿着由70年代单调的青、白、蓝色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村民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70台,电视机80台,电话80部,摩托车20辆,电冰箱15台。 |
胡营村 |
胡营村位于乡境南部,鸭灌区三分干渠东侧。南邻五星镇方营村,北连关场村,西北与卢庄村万界,东与花陂村接壤,西依郭营、吕庄村。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2.6公里,总面积3.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胡营,1958年属城关公社方营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胡营大队。1984改为城郊乡胡营村委会。村委会驻八里岗。辖6个自然村。胡营 明永乐三年,胡姓从山东临青卅迁此居住,以姓命村名。清同治年间环村修寨,名天宝寨,今仅存寨河。八里岗 明嘉靖年间,何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因村西有一土岗,距县城八里,故名。刘营 清乾隆年间,刘姓从今关场村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杨韶清中期,杨韶从卢庄迁此居住,后人以杨韶名村。大渠 清乾隆年间,方、杨二姓分别从方营、齐岗迁此建村,村西有一大渠沟,故取村名大渠。兰庄 在县城东南5.5公里处。清道光年间,兰姓从城关镇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 人口民族 现在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00户,2043人;均为汉族。有杨、方、周、马、鄢、张、赵、何、刘、胡、兰、代、熊、庄等14个姓氏。 自然条件 胡营村位于鸭灌区三分干渠东侧,形似长方形。全村耕地皆为粘土。1981年起全村打机井84眼。加之军民渠、雨淋渠东西贯穿,可提水灌溉,可浇地2090亩。确保1人1亩旱涝保收田。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1991年,村筹资12万元,建1栋393平方米的教学楼,改善了教学条件。2003年,村有小学校1所,在校学生86名,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 眼下,村有农技学校1所,村民学到了种植、养殖、林果、蔬菜等栽培技术,年受训村民达2000人(次)。村有农民技术员40名。 文化卫生 70年代,村有1个文艺宣传队。80年代,村有越调剧团。现在,村有图书室1个,存书1805册,唢呐班队3个,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70年代,村有1个卫生所,医务人员3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以来,村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1996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198公斤提高到486公斤,增长2.3倍,其中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89%,烟、酒、蛋、肉、副食品也相应增长;人均纯收入由361元提高到1468元,增长4.5倍;人均住房由8平方米提高到26平方米,增长3.2倍;建房质量由原来的土墙草房和砖包皮瓦房,发展为砖木结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村民储蓄存款超过180万元。去年,人均占有粮食及人均纯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的198公斤、361元和8平方米,分别提高到520公斤、2149元和28平方米,分别增长2.6倍、5.9倍、3.5倍。全村住房发展成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是年,全村有自行车1100辆,电风扇900台,洗衣机180台,彩色电视机300台,高档家具200件,摩托车160辆,电冰箱30台。储蓄存款超过400万元。 |
关场村 |
关场村位于乡境东南部,鸭灌区三分干渠东侧,距县城3公里处。北连孟营,南邻胡营,西与卢庄村毗邻,东北与溧河铺镇周营村接壤,东南依花陂村。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8.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关场,1931年~1952年属溧河区。1958年属城关公社卢庄大队。1963年为城郊公社关场大队。1984年为城郊乡关场村委会。村委会驻关场。辖3个自然村。关场 东汉末年,刘备屯兵新野,关羽以此地作为操练兵马和养马放牧场,后人称关场,清初,段喜龙从段堡村迁此居住,以关场代为村名。七里营 位于鸭灌区三分干渠东侧。明崇祯年问,齐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名齐营。至清康熙年间,齐姓外迁,罗、王等姓迁入,因村距县衙口七里,易名七里营。七板桥 清康熙年间,吴天保由山西迁此建村,村北有一座七块石板铺面的桥,得村名七板桥。 人口民族 如今,关场村村委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46户,2159人。其中男1145人,女1014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81%,高中文化程度占3%。有江、段、阎、周、吕、王、汪、罗、吴、赵、高、杨、楚、鲁、陈15个姓氏。 自然状况 关场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有粘工(占总面积的85.8%)和黄壤土(占总面积的14.2%)。村内有雨淋渠和王桥沟两条大渠,所延伸的小支流覆盖村60%的耕地。1条渣油路穿村而过,西与103省道相接,长6华里。有1土石路,向西直接连县城健康东路。植物资源有薄公英、芦苇、野菊花、车前子、枸杞等多种野生中药材。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但速度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迅猛发展。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6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7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4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后,村原有l所私塾,,后建关场小学,并建1所联中,1所有学生百余人,教师30余人。1997年联中停办,村初中生到城郊吕庄初中或城郊一初中就读。2003年,关场小学校有教学班6个,在校学生百余人,教师10余人。小学拥有教学楼1栋,校园内绿化率达70%,1978以后,全村共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80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2003年,村聘请县知名农艺师定期不定期到关场指导村民科学种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村还利用广播喇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计划生育政策等。 文化 2003年,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500余册。有电影机1部。1978年,村播音室成立。1992年,广播喇叭入户率达99.5%。 卫生 1978年,村有个体卫生所5个,医务人员5名。2003年以来,实行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七里营中医罗志国,擅长治疗黄胆肝炎,远近闻名。 村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食不果腹,衣无着落。建国后得到改善。三年自然灾害及人民公社化期间,全村饿死二、三十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人均粮食400公斤,去年,细粮比例占90%,肉奶蛋等副食品不断增加。住房由土坯墙变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及钢筋混凝±结构的平房、楼房。村民衣着由中山装,灰、蓝大褂等发展到色彩丰富的中高档服装。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10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40平方米;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210元提高到2007年的2871元。村民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电风扇100台,洗衣机50台,彩电55台,黑白电视90台,高档家具60件。10%的农户拥有摩托车。村民储蓄余额超过400万元。 |
花陂村 |
花陂村位于乡境东南部,距县城6公里处。南邻五星镇方营村,东连溧河铺镇李楼村,北依溧河铺镇周营村,西与关场村、胡营村接壤。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花陂村,,因临近花陂沟而命名。花陂沟,古水利设施,系西汉召父渠渠尾,因渠内荷花遍布而得名。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花陂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花陂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花陂村委会。村委会驻常家。辖10个自然村。尚庄(亦称常家)位于花陂沟西岸。清康熙年间,常起隆自唐河常寨迁至花陂刘家和田家,后刘家衰败,田家人少,改称常家。阎家 清嘉庆年间,阎姓从今关场迁此居住,以姓取名。王家 明初,王姓自-县迁至花陂于家庄,至清乾隆年间,于家衰败,改名王家。薛家 清乾隆年间,薛姓自水田迁此,名薛家。徐家 清乾隆年间,徐姓从今沙堰横堤铺迁入,后改名徐家。小秦庄 清乾隆年间,秦姓由今王集秦杜营村迁此居住,以姓命村。卢家 清乾隆年间,卢姓自今施庵卢大桥迁此建村,故名。赵庄 清康熙年间,赵姓自今上港乡果园迁此居住,以姓取村名。庞家 清乾隆年间,庞家自今城关镇乾明寺后巷迁此居住,以姓取名。陈家 清康熙年间,陈姓从唐河县陈排湾迁此居住,以姓取村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10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47户,1996人。均为汉族。有秦、罗、邹、薛、王、卢、吴、江、陈、常、刘、田、阎、庞、徐、赵、段17个姓氏。 自然状况 花陂村地处城郊、五星、溧河三乡镇交界处,自东北、西南呈长方形,花陂沟把全村分为两部分,土质均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芦苇、荷花、蒲公英、车前草、野菊花等野生中药材。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产值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元。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在王家大庙建村办小学。1985年,村投资6万元对原有小学进行翻建。2001年,筹措资金20万元,将村办小学搬迁至王家门前油渣路两边。新建教学楼520平方米,并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基本达到“六配套”标准。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360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今年,村有农民技校1所,聘请技术人员利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年受训村民400人(次)。 卫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加到9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防治工作。2003年以来,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65%。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质量明显提高,由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村民穿着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青、白、蓝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90年代的1500元提高到2007年的3250元。村民耐用消费用品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30台,电视机110台,电话70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空调等。 |
张营村 |
张营村位于乡境西南部,白河东岸,距县城1.5公里,因村委会驻南张营而得名。南与吕庄村接壤,北邻县城,东连卢庄村,西依白河与上港乡香桥村隔河相望。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面积4.21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张营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张营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张营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张营村委会。村委会驻南张营村东边。辖6个自然村。南张营 明中期,张姓从南阳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1986年为区别官碾村张营,更名为南张营。何冢 清康熙年间,何姓由新甸铺镇刁河堂迁此建村。罗洼 明初罗姓从山西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以姓和地势命村。三里庙 原名柳林,因有古迹“三义庙”,距县城3里,演称三里庙。木庙 原名河边。清中期白河涨水,冲来1座木庙,内供水神杨四爷像,村民将庙立于村南面堤上,村名遂称为木庙。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774户、3209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0%,中学文化程度占50%,高中文化程度占20%。有张、罗、赵、徐、齐、秦、周、刘、王、陈、高、沈、梅、蒋、何、乔16个姓氏。 自然状况 张营村地处白河东岸,军民渠把村子环抱怀中,新星公路从村中穿过;白河大桥位于村北西端,新修的滨河大道沿村西通过。张营村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之势,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60%,沙土10%,粘土30%。粘土主要分布在罗洼自然村。植物资源有香椿、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地下资源有丰富的黄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4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3元;止目前,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科技 1985年村筹12万元,兴建1栋教学楼,营造了绿化带,改善了教学条件。2003年,村小学有教师15名,学生378人。1978年后,村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24名。 1981年后,村办农科技所1所,培训村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蔬菜等10多种专门技术,培训75期,受训人数6000人(次)。村有科技技术人员18名,已获专业技术职称的8名。 文化卫生 1984年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200册,32寸彩电1台。1978年成立广播室。1992年广播入户率99%。1998年起,村架设有线电视光缆,如今,已发展用户400户。 眼下,村有卫生所2所,医务人员3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治疗。是年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有2500人参加了合作医疗制度,占82%,基本上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等问题。 村民生活 1995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口粮由16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增长2.9倍,其中细粮由40%提高到80%,蛋肉类副食品亦有所增加,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00元提高到1400元;人均住房由8平方米提高到30平方米;房屋由原来的土坯墙砖包皮箔札瓦房发展成为平房、楼房。其中木砖结构的瓦房占60%,钢筋混凝土的平房、楼房占37%,其它房屋占3%。村民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自行车80辆,缝纫机80台,电风扇75台,洗衣机20台,手表200块,彩色电视机20台,黑白电视机70台,大型高档家俱34件;个别农户还拥有摩托车、电冰箱。村民储蓄额100万元。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居民个人存款余额670万元。 |
马营村 |
马营村位于乡境东北部,鸭灌区三分干渠东侧,距县城7公里处。东临官碾村,南依马庄村、王坡村,西靠S103省道与蔡庄村、王营村接壤,北连李湖村。全境长2.5公里,宽2公里,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马营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马营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马营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马营村委会。村委会驻马营。辖4个自然村。马营 明嘉清年间,马姓由唐河迁此建村,以姓命村。匡刘营 位于三分干渠七支渠西侧,明崇祯年间,刘姓自上青羊迁此居住,原名刘营,因人口发展和匡营合为一村,称匡刘营。段堡 段姓于此建村,清设堡,以姓和堡命村。小王庄 清乾隆年间,王姓自沙堰黄太岗一带迁此建村,以姓命村。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671户,2653人。其中男1407人,女1246人;汉族2652人,回族1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占75%,高中文化程度占4%。有王、张、杨、李、匡、林、赵、孙、江、黄、程、朱、沈、陈、汪、温、孟、齐、乔、散、陶、樊、任、罗、牛、刘、胡、简、薛、吴、郭、崔、万、高、吕、尹36个姓氏。 自然状况 马营村地势平坦,交通极为便利,一级省道S103线从村西而过,三分干、七支渠、贯穿全村。村土地肥沃,三分干两侧为黄土,东南为粘土。黄土占40%,粘土占60%,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属鸭河灌区。50%的土地能够自流灌溉,50%的土地为井灌区。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后,村经济得到恢复,群众生活得到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万元,人均收入100元;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9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5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85元。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 1980年以前,马营村和官碾村共有1所学校(小学到初中),校舍陈旧。后村筹资20万元,自办了1所小学,中学仍与官碾村联办(1998年因校舍陈旧合并到王营中学)。2003年,村办小学有1—6年级6个班,1个学前班。在校学生198人,教师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1978年起,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70人。 60年代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人。1995年卫生所发展到3个,医务人员增加到6人。医务生彭占荣出身于中医世家,擅长眼科病的治疗,为不少眼病患者解除了痛苦。2003年以来,全村7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步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和无钱看病的问题。 村民生活 1978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150公斤,去年,人均粮食占有量提高到350公斤,增长1.3倍,细粮比例由1978年的30%提高到95%,蛋类、肉类副食品大幅度增加。70年代前,多数村民住房是砖包皮,1978年逐步发展为砖木结构。2007年,村民的住房主要为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0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人均收入由90年代的1200元,提高到2007年的2885元。90%的农产拥有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等。 |
下青羊村 |
下青羊村,位于乡境北部,老白河西岸。距县城6公里处。北邻上青羊村,南与樊楼村相连,东依老白河与王营村隔河相望,西与张楼村接壤。全境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2公里,总面积2.3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下青羊村,1951年属一区(老户庄)青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青羊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青羊大队。1975年同上青羊分开为下青羊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下青羊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下青羊。辖2个自然村。下青羊 原与上青羊为一村,称青羊,后因村民分南北居住,此村位南称下青羊。黄门 明洪武二年,黄姓由山西迁下青羊村北居住,统称青羊。至清同治年间,下青羊修筑工寨,把黄姓隔在寨外,取名黄门。 人口民族 如今,下青羊村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69户,998人。其中男507人,女491人均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中学文化程度占75%,高中文化程度占5%。有张、杜、黄、李、姚、田、马、史、陶9个姓氏。 自然条件 下青羊村位于老白河故道西岸,鸭灌三分干二支渠呈“厂”字形贯穿境内,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县城至樊集路南北贯穿,由村西边通过。老白河沿岸以西至樊集路两边为沙土、老黄土,樊集路西200米处为老黑土地。沙土、黄壤土占68%,老黑土地占32%。 村有耕地1651亩,占82%;村道路、生产路占地85亩,占4%,(8条路);沟、渠、塘占地127亩,占6%;砖厂占地50亩,占2%;四旁植树、林果占地120亩,占6%。 主要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人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2007年,村工农业总产值540万元,人均纯收入2440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510万元、23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上、下青羊两个行政村联办小学1所,校址风景优美,闻名乡里。今年,有学生240名,教师1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学生升学率90%。1978年至2003年底,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50名。1991年,两村筹款6万余元,建2栋300平方米的教室,改善了教学条件。1996年,由村在外工作人员、两个村全体党员、干部和企业户捐款15万元,捐图书200余册,支援学校建设。 科技 1981~2003年底,村办成人学校,培养桑蚕、林果、蔬菜等专业技术人员。先后举办培训班60余期,受训人员2000余人(次)。使温室大棚、中小弓棚得到大力发展,种植蔬菜300亩,增加收入40万元。 文化 解放前,杜恒绿组织成立花鼓戏班,逢年过节到周围村庄演出旱船、竹马、竹杆等节目。1949年初,杜书贵组织成立曲剧戏班,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眼下,村有图书室等,藏书800余册,有青年活动室,播音室,广播入户率95%,80%农产都有彩电。 卫生 解放前,下青羊老药铺闻名城北,医生杜新敬,自己加工、泡制中药,从业人员2人。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今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是年村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靠自织的土棉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人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976年,村建沼气池186座,用来照明、做饭,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2007年,有120座沼气池仍可使用。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细粮比例占65%。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8%,禽蛋、肉类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住房发展为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楼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20平方米。混合建筑占70%,砖木结构占30%。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1400元上升到2007年底2440元。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60台,电视机110台,电话80部,手机40部。 |
蔡庄村 |
蔡庄村位于乡境中部,南新公路两侧,距县城4公里处。南与孟营村毗邻,北和马营村接壤,东邻马庄村,西依老白河与樊楼村隔河相望。南北长1.8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2.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蔡庄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蔡庄大队。1983年属城郊公社为蔡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蔡庄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原在蔡庄自然村,2000年移入龙背自然村。辖4个自然村。蔡庄 明成化年间,蔡姓由江西鸡县迁入新野城内。崇祯年间,从县城迁此居住,以姓定名。土地庄 原名黄刘庄,明未战乱官兵入村,村民尽逃。一身着土黄色袍的刘姓老翁来不及出村,端坐于堂,官兵疑是土地爷显圣,皆拜优,遂易名为土地庄。龙背 原名“中华营”,程姓为老户(建村时间和村名失考)。清顺治年间,汪起俊从匡刘营迁入,因该村地势较高,形似龙背,后易名龙背。堰渠 因村西紧靠古水利工程堰渠沟而得名。 人口民族 如今,全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65户,1722人;均为汉族。有蔡、汪、孙、曹、王、袁、陈、李、张、谷、谢、马、程、刘、赵、肖、单、齐、乔19个姓氏。 自然状况 蔡庄村地处老白河东岸,南襄公路及三分干渠贯穿南北,把全境分为三半。沿老白河向东为黄沙土,沿南襄公路向东为黄壤土,沿三分干向东为粘土。黄沙土787亩,占总耕地的30%;黄壤土944亩,占总耕地的36%;粘土892亩,占总耕地的34%。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后,修筑河堤,又有三分干由此经过,改善了水利条件,全村可浇地面积达1000亩,占总耕地的38.5%。1989年,先后打机井25眼,基本上达到了旱涝保丰收。自然资源有丰夏、枸杞、鱼目草和车前子等多种野生药草。龙背自然村地下有优质黑泥土,制作的喇叭、狗、马等工艺品远销10多个省市。 社会事业 教育 村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50人,教师1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学生升学率达96%。1989年,村筹资27万元,建标准教室21间,改善了教学条件。1978年以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32名。 科技 1981年以后,村办农技校1所,辅导村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栽培等技术,先后举办培训班60余次,受训人数达80%。村有专业技术人员8人,其中4人已获得专业技术职称。 文化 村有录像机1台,广播室1间,广播自动接收机1台,广播入户率99%。1993年,村将喇叭改为音箱,是城郊乡唯一的使用音箱的村。止目前,有线电视入户210户,人户率占46%。 卫生 1978年前,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4名。如今已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7名,重点开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见病的治疗。 村民生活 1978年与1955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200公斤提高到450公斤,增长了2.25倍。其中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90%,肉蛋类副食品消费有所增加。人均纯收入由400元增加到1550元,增长3.9倍。人均住房面积由15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增加1.7倍,房屋质量由原来的土墙草房和砖包皮箔札瓦房发展成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和平房。2007年楼房和平房占砖木瓦房的75%。村民拥有自行车950辆,缝纫机250台,电风扇450台,洗衣机80台,手表900块,电视机1500台,电冰箱110台,村民储蓄款超过713万元。 |
李湖村 |
李湖村位于乡境东北部,南新公路西侧,距县城7.5公里处。北与沙堰镇、樊集乡接壤,东连官碾村,南与王营村毗邻,西临白河故道。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5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李湖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李湖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李湖大队。1984年改为城郊乡李湖村委会。村委会驻李湖。辖5个自然村。李湖 明洪武年间,李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中有南北两个湖,取名两湖,后又形集镇,改名双湖镇。清同治年间,李姓人口发展,遂易名李湖。板桥铺 西汉称“三泉坂”,后改今名,为汉高密侯邓禹故里,有“汉高密侯邓禹故里”碑楼,立于村南路旁。港里 明初,陈姓由-县迁此建村,居白河故道旁,以地势取名。任营 明初,任姓自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王庄 清初,王姓自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5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981户,总人口3614人。其中男1858人,女1756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2%,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8%。有李、任、王、杨、陈、赵、刘、张、范、马、袁、何、郝、曹、简、罗、朱、钟、黄、齐、葛、徐、郑、乔、薛25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李湖村地处老白河东岸,形似东西长方形,一级省道S103线贯穿南北,把全境分为两半。沿白河走向为黄壤土,余为粘土,其中黄壤土占42%,粘土占58%。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9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4元。去年,全村工农业产值92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解放前,李湖自然村有私塾]所,港里自然村有私塾1所,贫苦人家的子女根本上不起学。建国后,村办起了曹氏祠完小和李湖小学。1990年后,村先后投资[7万元,扩建教学楼1栋,建筑面积2160平方米。校园内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2003年有学生217名,教师17名。村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8名,其中本科12名,专科16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村有农民技校一所,聘请技术人员和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女保健等知识,先后培训20余期、受训人数2000多人(次)。村有农民技术员70人。 文化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活跃了农民的文化生活。老艺人简根学组织的曲剧演唱队,巡回到各村进行表演,,李春喜为队长的篮球队,多次参加县、乡比赛。舞狮队,先后由卜保山、王晃正、李振勤带队,节日在乡村演出。2007年,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2000多册;有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等。广播入户率96%,有线电视入户率47%;有体育场1个,舞狮队1千,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86年被省体委、团省委、省文化厅授予“红旗青年之家”称号;1987年被南阳地委、行署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7年10月投资400余万元建起了邓禹文化广场;最近被河南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卫生 解放前,村只有罗德政一人行医,由于受当时条件制约,农民饱受疾病的折磨。建国后,村建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眼下,村卫生所发展到3家,医务人员增加到8人。2003年以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靠自织的土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质量有原来的土坯墙、箔札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村民衣着,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青、白、蓝色服装,变化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住房由70年代的人均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1450元,提高到2007年的3800元。村民每100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80台,电视机120台,电话70部,部分农户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等。 民俗 婚嫁 建国初期,男女结婚,由男方抬着花轿去接新娘,并由唢呐响器吹吹打打把新人迎进门。70年代,新娘出嫁有两个伴娘送出,男方再派两个伴娘接回。90年代,新郎派轿车接新娘,条件好的几辆车或有1个小车队迎亲。嫁妆,70年代以前为衣物、用品,70年代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等“老三件”,90年代为摩托车、冰箱等“新三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条件的改善,2003年,在“新三件”的基础上,条件好的户又增加了拖拉机、电脑、音响等物品。 丧葬 解放前,人死后,有钱人家大操大办,贫穷人家随便埋葬。解放后,还以土葬为主。90年代进行殡葬改革,全部进行火化。但有的还用棺材,甚至糊社火,摆猪头大馍,请唢呐班吹响唱戏。 |
王营村 |
王营村位于乡境北部,南新公路西侧。老白河东岸。南连蔡庄村,北与樊集乡赵庄村接壤,东与马营村、李湖村毗邻,西依老白河与上青羊、下青羊、樊楼村隔河相望。东西宽1.8公里,南北长2.4公里,总面积6.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王营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王营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王营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王营村委会。村委会驻前王营。辖7个自然村。前王营 明万历年间,王姓自-县迁此建村,因北边原有一个王营,故名前王营。宋营 明末,宋乾垠自新甸铺镇后宋庄迁此建村,以姓定村名。陶楼 明中期,陶海自江西新建县迁居县城,海之子迁此居住,因盖有楼房故名。后王营 明初,王姓自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命名王营。万历年间,又有王姓于村南建新村,名前王营,故易今名。朱营 明洪武二年,朱姓自-县迁此建村。以姓取名。小邹营 明末,邹姓自山西迁此建村。因村小人少,故名。曹营 元朝末年,曹姓自今唐河县迁此建村,以村取村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前王营、后王营、朱营、宋营、曹营、小邹营6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985户,3776人。有回族4人,其余均为汉族。有王、李、郑、宋、朱、曹、匡、都、陶、张、杨、范、崔、邹、刘、胡、程、高、乔、鲁、葛21个姓氏。 自然条件 王营村地处老白河东岸,一级省道S103从村东通过。土地以黄壤土为主,其余为沙土,黄壤土占耕地面积75%,沙土占25%。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2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民国时期,村有私塾1所,教书先生为前王营村李书印,1948年,段堡民主人士林子健创办曹氏祠完小,有1—6年级共6班,学生300余人。1952年,国家出资继续在曹氏祠遗址开办了小学校。70年代,村办了初中,1984年,集资建了2幢教学楼,受到乡、县、地区及省的表彰,并树碑纪念。2003年,原城关教办室主任陈学党等3人创办了1所学校,招聘教师20名,招收学生近500人,开办了6~9年级6个班级,成为远近闻名的私立学校。今年,有学生450名,教师20名。村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08名,其中大学本科55名,大学专科53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止目前,村有农民技校1所,聘请人员为村民辅导种植、养殖等技术,及学习法律、法规、妇幼保健等知识。 文化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眼下,村有“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电视普及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16%。 卫生 建国后,村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1所卫生所,医务人员4名。2003年,有卫生所4所,医务人员7名,重点开展地方病的防治和常见病的治疗工作。2003年以来,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的是少衣缺食的生活。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后,村民收入增加,生活逐步提高。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细粮占95%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土坯墙草房、瓦房,发展为砖混结构的瓦房、楼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40平方米。村民的穿着由70年代的单色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村民拥有自行车900辆,缝纫机95台,电视机795台,电风扇82台,洗衣机240台,电话350部,摩托车10辆。农民储蓄余额500万元。 |
团结村 |
团结村位于乡境中北部偏西。东邻孟营村,西临白河,与上港乡梁营、齐花园隔河相望,南连纺织路、书院路,北依老白河、与湍口村隔河相望。南北、东西各2公里,总面积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团结村,原名乱庄大队。因闻之不雅,后改为团结大队。民国35年(1946年)团结村属城关镇管辖。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乱庄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团结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团结村委会。村委会驻杨营,辖7个自然村。杨营 清初,由杨、王、夏、曹诸姓迁此定居,因杨姓迁时较早,故名。东乱庄、西乱庄 皆因村周多东汉墓冢,杂乱无序,故称乱冢,谐音乱庄,因分两片居住,故分东、西乱庄。乔营 在南新公路西侧。汉羽林将军乔敏为其远族,二世祖顺益。元末之乱旅陕,明洪武二年返新,仍于旧址建村,始名乔营。乔姓为新野老户,世居邑北之渥泽(即乔营)。龙王庙 明初,大洪水冲来一木胎龙王爷,后村民盖一小庙,叫龙王庙,村名随之。老户庄 明前,贾姓为老户,故名。五里堡 清初,赵姓由今城关镇迁此,时村东有官府设的堡,名五里堡,后村名随之。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7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1455户,5227人。其中男2545人,女2682人;汉族5222人,回族2人、蒙族3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占80%、高中文化程度占3%。有赵、乔、张、邓、王、马、尹、李、吴、魏、石、陈、黄、贾、叶、刘、祝、郭、孙、丁、阎、樊、陶、杨、白、汤、米、徐、郝、江、齐、梁、闪、孟、闵、田、程、葛、曹、高、嘉、卢、卫、何、解、匡、许、申、史、鲁、于、方、时53个姓氏。 自然状况 团结村在白河东岸、三里河以南,地势南低北高,滨河路、南樊路、东环路3条干线纵穿南北,北可达南阳、油田;南可达湖北襄樊;西可达邓州、老河口。有西环路、解放路、朝阳路、人民路,书院路、纺织路、汉华路、商品街。辖域内有汉华酒业、色织厂等企业。西为黄沙土、东为粘土。耕地面积663亩。城区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多为风景树与家材树,地下有丰富的水资源。 主要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团结村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50万元,人均14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9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50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25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0元。 社会事业 教育卫生 解放前,全村有小学2所。解放后,新办学校3所。70年代后,村办中学1所。2003年,村辖区内有高中3所,村办小学扩大,教室90多间,房屋18间。现有教师85人,学生1100名。先后又办起幼儿园,入园儿童达90%以上。是年在汉华路南侧原油库新建私立中学文府学校1所,投资600万元,新建12个教学班。村先后输送大中专生163名。其中中专138名,大专15名,大学本科10名。 2007年,村有集体卫生所1个,个体诊所6个。 |
湍口村 |
湍口村位于乡境西北部,潦新公路两侧。南临老白河与团结村隔河相望,北连齐马庄村,东北邻樊楼村,西依白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湍口村,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湍口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湍口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湍口村委会。村委会驻东湍口。辖3个自然村。口湍口 清康熙年间,闽兵奉旨在北京南下屯垦于新野,一何姓定居于此,后繁衍成村,因位于东西湍口之间,故名。西湍口 因在湍河入白河口处,名湍口。明时,部分村民东徙新建村,名东湍口,此遂称西湍口。东湍口 明时,部分居民从西湍口迁此建村,以东湍口为村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843户,3178人。其中男1626人,女1552人。均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0/加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赵、梅、陶、黄、何、马、贾、李、吕、郑、曹、付、董、匡、冯、田、王、牛、席、朱、张、任、全、晋、范、时、刘27个姓氏。 自然状况 湍口村位于老白河北岸、白河东岸。交通便利,东有县城至樊集路,西有县城至歪子路。村西、南为沙质土壤,村北为粘黄土。野生植物资源有蒲公英、香附子、车前草、疾藜、枸杞等。矿产资源有黄沙,是建筑的优质材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为110元。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27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011元。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6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41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有小学2所。解放后,村建小学1所,8个教学班。1990年,村投资兴建教学楼l栋,建筑面积870平方米。2007年,学校有学生200名,教师16名。 卫生 目前,村有卫生所3所,医生3人。重点开展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是年,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群众看病难和看不起病的问题。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占60%;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占90%。蔬菜、禽蛋、肉类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草房、箔札瓦房换成了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村民穿着由20世纪70年代的青、白、蓝色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的1520元,提高到2007年的2241元。90年代中期,西湍口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经济收入比较高,在公路两侧按规划建起了10余排30多座“下三上二”楼房,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07年,全村拥有自行车500辆、摩托车40辆、洗衣机500台,电视机600台,电话200部,手机50部,冰箱50台。部分农户购置了拖拉机、汽车搞运输,经济收入可观。 |
樊楼村 |
樊楼村位于乡境北部,老白河西岸。距乡政府4公里处,北与青羊接壤,南邻乔营,西连齐马庄,东依老白河与王营村、蔡庄村隔河相望。全境东西宽1.2公里,南北长3.2公里,总面积3.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樊楼村,解放初期归赵庄区管辖。1955年,与湍口村合并,成立湍口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湍口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湍口大队。1964年从湍口大队分出为樊楼大队。1984年,改为樊楼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樊楼。辖4个自然村。樊楼 樊姓于明末,从今樊集迁此开,始名樊六家,后建看夜楼1座,演称樊楼。十里铺 清初,官府在此设邮递铺,距县城十里,名十里铺。小邓营 清未建村。大邓营 元时建村。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65户,1816人。其中男912人,女904人;均为汉族。小学文化占14%,初中文化占80%,高中文化占3%。有刘、邓、樊、姚、陶、路、陈、朱、王、赵10个姓氏。 自然状况 樊楼村所辖的4个自然村,由北向南依一字形排列,与老白河西岸河堤平行,象南北长砚台形。村东为沙土,周围为黄壤土,村西为粘土。沙土、黄壤土85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粘土占68%。老白河内有丰富的黄沙,是村民建筑的主要材料之一。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无污染,是农民抗旱灌溉的宝贵资源。樊楼4个自然村各有1至2个大坑塘,可养鱼、种藕。植物资源有杜仲、槲桑、竹子、速生树、芦苇、香附子、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益母草等。 主要经济状况 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7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35元,分别比1978年±曾长75.2%和73.8%。 社会事业 教育 解放前,村没有学校。解放后到1968年前,村只有三里河完小1个下伸点,设1个班,1名教师,只招收一年级学生。1968年10月,始创办樊楼学校。设小学一至五年级5个班,初中一、二年级2个班,7个班分别在4个地方上课,条件十分简陋。1974年后,改为小学,有一至五年级5个班。1998年,对危房进行了改造,学生可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今年,村有小学1所,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7%。1978年后,有20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科技 1981年,村创办农技校1所,开办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栽培和管理等10余种专业,先后举办培训班78期,受训人数达9000人(次)。有农业技术员23名,其中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9名,1995年,村推广高压汞灯诱蛾技术,消除了棉蛉虫危害,使棉农增加了收入。 文化 70年代,村有文艺宣传队。1978年,村成立广播室,1991年,广播入户率达100%。1999年,有线电视开始入户,至2007年发展到140户。 卫生 1978年,村有1个卫生所,医务人员2名。1995年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至4名,能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治疗。2003年以来,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1955年与1978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1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增长了1.5倍。其中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90%。肉蛋、副食品消费有所增加。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220元提高到2500元,增加5.4倍。人均住房面积由9平方米,增加到26平方米,增加了近3倍。住房质量也由原来的土坯墙草房和砖包皮箔札瓦房发展成砖木结构瓦房(占80%)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楼房(占20%)。全村拥有自行车950辆,缝纫机250台,电风扇400台,洗衣机70台,手表980块,黑白电视机350台,彩色电视机50台,高档家具250件,摩托车62辆,电冰箱56台,村民储蓄达120万元。 |
张楼村 |
张楼村位于乡境西北部,潦新公路两侧,距县城北7公里处。南连齐马庄村,西北依白河与王集镇曹集村、西赵庄村隔河相望,东北与樊集乡曹庄相毗邻,东与上青羊、下青羊村接壤。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4.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张楼村,1936年属三区(沙堰)汉台联保第十八保;1942年属赵庄乡第二保;1947年属沙堰乡第二十保,同年12月新野解放属沙堰区张楼行政村;1951年属一区时埠口乡;1958年届城关公社为张楼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为张楼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张楼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张楼。辖4个自然村。张楼 清康熙年间,张姓自南张营迁此,因临河建楼一幢,时人谓之张家楼,简称张楼。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修筑土寨,称育阳寨,村名仍之。后由于人口的发展已和村南曹门村连成一片,统称张楼。为村委会驻地。西时埠口 明中期,有时姓三兄弟从山西迁此,靠埠口之东分东西两片居住,此时位西故名。东时埠口 明中期,有时姓三兄弟从山西迁此,于白河埠口之东分东西两片居住,因此村位东,故名。新庄 村民原籍张楼,1952年水灾后迁至堤外重建新村,故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会辖新庄、张楼、东时埠口、西时埠口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95户,2672人;均为汉族。有张、赵、李、吴、王、井、陈、何、曹、金、马、雷、于、时、黄、梁、盛、田、应、刘、乔、徐、范23个姓氏。 自然状况 张楼村地处白河东岸,潦新公路纵贯各自然村,沿白河东北至西南走向至黑渠沟两侧为沙土、黄壤土,其余为粘土。黄壤土2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各自然村均有。建国后,修筑河堤,修鸭河口水库,水患减少。1968年实行大方田,各大方田中均打有深水机井。自然资源有香附、益母草、白蒺藜、车前子、扁蓄草等多种野生药材。地下资源有白沙,为建房主要原料。 社会事业 教育 现在,村有小学1所,在校学生210名,教师13名。1992年,村筹资16万元兴建教学楼1栋,改善了教学条件。 科技 1981年以后,村办农民技术夜校1所,培训村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林果栽培与管理等专业技术。聘请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向农民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年受训人员达1500人(次)。 文化 1978年建广播室。2001年起架设有线电视线路。有线电视入户率占总户数的70%,广播人户率达到95%。今年,村有青年民兵之家,有彩电1部,放映机1台。 卫生 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2007年卫生所发展到4个,医务人员增至7名。重点开展防疫治病工作。2003年以来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改善。 |
齐马庄村 |
齐马庄村位于乡境西北部,潦新公路两侧。南临湍口村,北连张楼村,东邻樊楼村,西依白河与王集镇白滩行政村隔河相望。南北宽2公里,东西长2.2公里,面积4.4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齐马庄,1958年,属城关公社张楼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张楼大队,1972年与张楼大队分开为齐马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齐马庄村委会。村委会驻齐马庄。辖6个自然村。齐马庄明嘉靖年间,齐姓八世祖齐场曾任南皮县知县,归乡祭祖时,被县城马家相中,将其女及其庄子(土地)许齐。后九世祖来贺从今上港齐花园村迁此建村,故名。丁庄 以姓命村名(何时从何地迁入失考)。西王庄 清康熙年间,王姓兄弟从西湍口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为区别李湖村王庄,1986年更名为西王庄。鹅湖原为一湖名,清乾隆年间,赵姓兄弟自东赵庄迁此定居,以鹅湖命村名。八里堂 清道光年间,张姓从城关镇迁此建村,因村北边有奶奶堂,距城八里,故称八里堂。新齐马庄 1964年为防洪灾,部分村民迁此建村,故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有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661户。2368人。其中男1233人,女1135人。汉族2365人、回族1人、蒙古族2人,少数民族为婚迁至此。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0%,初中文化程度占30%,高中文化程度占20%。有齐、李、宋、赵、王、叶、张、施、杜、时、吕、樊、胡、丁、陈、马、刘、乔、梁、牛、杨21个姓氏。 自然状况 齐马庄地处白河东岸,多数耕地在白河以东。白河西和村北边的白河东岸为沙质土壤,白河堤以东至二农路为黄壤土,二农路以东为老土。其中黄壤土地占耕地面积的40%,老土占50%,沙质土壤占10%。植物资源有车前草、益母草、王不留、拜将草、蒲公英、马鞭草、枸杞等。矿产资源有丰富的白沙、河光石,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元。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671.7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3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90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4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9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利用6间祠堂作为教室,办小学1所。建国后,和东西时埠口合办小学1所,设一至四年级,1955年增设了六年级。1976年,村办农业高中,设1—2年级。1978年秋停办。1990年,村筹措资金,建教学楼1座,有教室30间,教师住室、办公室24间。今年,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0%,毕业率80%。村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70多名,其中清华大学1名。 文化 解放前,部分村民为挣几个钱,春节前后,玩小车、旱船等杂艺。建国后,为了配合土改及剿匪反霸,村办起了业余剧团,主要演出土改、反特等剧目,农闲时组织小车、旱船、高跷等为村民演出。文革时期,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演出宣传毛泽东思想等节目。 卫生 建国前,村缺医少药。建国后,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发展,村建集体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5名,集医治、防疫于一体,,村医齐黄秀擅长治疗疑难杂症,为不少村民治好了疾病。2003年以来,村实行新型的合作医疗制度,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和因病致贫问题。 村民生活 建国前,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以自织的土布为主。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大有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不断提高。1993年,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60%。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也大幅度增加,住房山原来的土坯草房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房屋。人均住房面积由70年代的6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的703元上升到2007年的2829元。冰箱、摩托车等已成为农户的日用品。农民由过去用柴草做饭过度到用煤、液化汽作燃料做饭。 婚嫁 建国前,成亲时,男方备轿或车,迎娶新娘,新娘头戴凤冠,身披合衫,怀抱花瓶,坐在车或轿中,大户人家还请响(吹奏班)吹吹打打,非常热闹。此状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后。“文革”中改为新娘穿劳动服,娘家赔送生产工具,步行到男家。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为车接车送,新娘穿结婚礼服,清录像人员录像,热闹非凡。所录制的镜头制成光盘,做为结婚留念。 殡葬 历来,汉族实行土葬。90年代初期,实行了殡葬改革,全面推行火化。在安葬上,由过去只有吹奏班,演变为混合乐队,唢呐、笙、电子琴、鼓乐等,再配上几个男女演员,既吹奏又唱戏以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悼。 |
上青羊村 |
上青羊村位于乡境北部,老白河西岸。距县城8公里处。东依老白河与王营村隔河相望,南邻下青羊村,西连张楼村,北与樊集乡东赵庄行接壤。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2公里,面积2.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上青羊村,1951年属一区(老户庄)青羊乡。1958年属城关公社为青羊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青羊大队。1975年与下青羊分开为上青羊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上青羊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上青羊。辖2个自然村。上青羊 唐即称青羊,因村有一青色石羊故名。明洪武二年,张姓由-县迁入,村名仍为青羊,后因南北分居,此村位北,改名上青羊。袁营 明洪武二年,袁姓由-县迁此,以姓取村名。 人口民族 如今,村委辖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00户,1207人。其中男627人,女580人;全部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5%,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马、刘、袁、樊、何、王、张、骆、乔、鲍10个姓氏。其中马姓约占80%,樊、袁各占5%以下。 自然状况 上青羊地处老白河西岸,形似南北梯形,沿老白河边为沙土地,约200亩,占总面积10%;村西边系粘土地,约2000亩,占总面积90%。老白河中含有大量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万元,人均收入11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万元,人均收入1500元。2007年,人均收入2900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李家祠堂小学。建国后曾先后3次投资兴建扩建教学用房1000平方米。为远近闻名的青羊小学校。今年,有学生180名,教师1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巩固率为100%,毕业率10096。村小学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200名,其中大学本科50名,专科60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50年代,曾建百花试验田,搞种子实验。80年代,搞微肥试验。90年代种植槲桑,养蚕,种香菇菌,聘请技术人员辅导村民种植槲桑、养蚕及香菇菌培育技术。村有农民技术员8名。 文化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等,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眼下,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500余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广播人户率95%,电视普及率100%。 卫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1978年,村和村医共同投资万余元,盖房屋7间,建筑面积120平方米,有医务人员3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以来,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还有少数贫困户不能温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细粮比例占80%。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700公斤,细粮比例占95%,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箔札瓦、砖包皮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钢筋结构的平房、楼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10平方米,上升到2007年30平方米。村民穿着由70年代单调青、白、蓝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的800元,提高到2007年的1600元。村民耐用消费品百户拥有自行车200辆,洗衣机40台,电视机110台,VCD20台,电话95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电脑、手机等。 |
马庄村 |
马庄村位于乡境东北部,鸭灌区三分干渠东侧,距县城5公里处。北依蔡庄村,西邻孟营村,东连马营村,南与溧河铺乡王坡村接壤。全境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2.1公里,总面积4.4平方公里,总耕地1882亩。 建置沿革 马庄村,1947年新野解放后,由闽营乡所辖,1955年与蔡庄、堰渠、龙背、土地庄4个自然村合并成蔡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城关公社蔡庄大队。1963年属城郊公社蔡庄大队。1974年由蔡庄大队分出为马庄大队。1984年属城郊乡为马庄村委会。村委会驻马庄。辖2个自然村。马庄 清咸丰8年,马姓由陕西省兰田县马庄迁此居住,仍名马庄。魏庄 明崇祯年间,魏姓由山西迁此建村,以姓取村名。 人口民族 眼下,村委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01户,1030人。其中,男512人,女518人;回族205户,666人,汉族105户,364人。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有马、刘、王、黄、丁、焦、梁、虎、蒋、徐、魏、薛、方、陈、闪、海、张、李18姓氏。 自然状况 马庄村地处三分干南边,八支渠贯通南北,把全境分为两半。土质均为粘土。三分干、八支渠为封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植物资源有益母草、野菊花、车前子等野生药材。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0万元,人均收入110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0万元,人均纯收入1530元。去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51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24元。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后,村有回民小学1所。2002年6月,村争取民族宗教部门资金5万元,对村办小学的房舍进行了修缮,并添置了桌椅及办公用具,改善了办学条件。止目前,村办小学有5个教学班,7名教师,在校学生80名,其中回族学生65名。 科技 1982年,村办农技校1所,先后举办培训班48期,受训人员350人次。 卫生 1982年,村设有1个卫生所,医务人员2名。1985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至4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常见病治疗。村诊所设痔瘘专科门诊部,由擅长治疗痔瘘病的袁岩金任主治医生,设病床4张,可进行痔瘘病手术。2003年以来,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群众看病难和无钱吃药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村民生活 1978年与1995年相比,人均占有粮食由150公斤提高到430公斤,相当于1978年的2.86倍。其中面粉、大米等细粮比例由40%提高到85%,肉蛋、副食品消费比1978年大幅度增加。人均纯收入由208元提高到1225元,相当于1978年的5.89倍。人均住房由7平方米增加到24平方米,增加3.93倍。建房质量由原来的土坯草房和砖包皮瓦房,发展为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平房、楼房。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