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桥村位前高庙乡东北 7公里 处,唐河西岸,确内公路南侧,东隔唐河与唐河县郭滩镇李庄村相望,西接溧河镇高庄村,南与下庙村接壤,北与施庵镇小营村接壤。东西长 2.5公里 ,南北宽 1.3公里 ,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2171亩。
建置沿革
任桥村辖任桥、温庄、刘庄、黄铁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温庄。因任桥村大,故名。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下庙大队。1963年属溧河公社王套楼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任桥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任桥村委会。温庄,原名张家(建村时间无考)。清乾隆年间,温姓由今施庵荆陂陈村的温李迁入,后温家兴盛,于道光年间改称温庄。任桥,建村时间失考。据传,因任姓于涧河上建一桥称任家桥,村名遂之,后简称任桥。明正德年间,刘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住谢家桥,又移任家桥落户,仍名。刘庄,明正德年间,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谢家桥落户,到三世时分此定居。以姓定村名。黄铁庄,清乾隆年间黄姓自今溧河铺乡黄庄分迁至此,因从事铁器加工而得名。
人口民族
2007年,任桥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528家,2372人,其中男1211人,女1161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0%,中学文化程度30%,高中文化程度10%。有黄、刘、温、谷、王、杜、张、聂8个姓氏。
自然状况
任桥村地处唐河、涧河交汇处,地势东低西高。省级确内公路贯穿东西,交通便利。堤东边为沙土壤,堤西边为黑土壤。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30%,沙土15%,黑粘土55%。植物资源有香附子、蒲公英、车前草、益母草、野胡萝卜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
主经济状况
建国后,村经济得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4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0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1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411329303 | 473000 | -- | 查看 任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时楼村 |
时楼村位于乡境东南距乡政府驻地 4公里 处处,唐河西岸.北邻王祠堂,南邻徐寨行政村,东邻唐河,西至王楼村地域。村南北长 1.5公里 ,东西宽 1.9公里 ,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2026亩。 人口民族 村委辖10个村民小组,534户2369人,其中,男1206人,女1163人,均为汉族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5%,中学文化程度81%,高中文化程度4%。有时、胡、谷、孔、李、陶、马、田、冯、杨、申、丁、张13个姓氏。 建置沿革 时楼村1985年属溧河公社为时楼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时楼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时楼村委会。辖时楼、陶油坊2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时楼。时楼,明万历年间,时姓由-县迁居现址东侧。时有将军庙和土地庙,故原村名叫双庙。后因时姓建有楼房,遂沿称时楼。1975年洪水破堤毁村后,时楼西移于孔庄和小时楼处,合并建新村,统称时楼。陶油坊,原名田庄。建村时间失考。明后期,陶姓由县城西关陶庄村迁入。后开油坊,以油质好,重信誉闻名,演称村名。 行政区划、自然状况 时楼村地处唐河西岸,前高庙乡东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唐河沿岸为沙质土壤,老龙沟两边为粘土,狄青湖两边为黄壤土。其中壤土面积占耕地面积70%,沙土14%,粘土16%。植物资源有竹子、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有了一定发展。1958年,全县发动“-”运动,连续三年的“-”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经济建设造成了重大损失,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才步入快车道。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5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56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361万元,农业总产值1201万元,人均纯收入3022元。 |
张刘营村 |
张刘营行政村位于乡政府南 1.5公里 处。北联张庄行政村,南邻王楼行政村,东隔老龙沟与王祠堂行政村相望,西面与溧河铺镇熊油坊行政村相接,距县城东 15公里 。 建置沿革 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张刘营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张刘营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张刘营村委会。村委驻地为张刘营村,辖张刘营一个自然村。明万历年间,张姓从-县迁居今村东 500米 处,始名张家庄。崇祯初年梁姓亦由-县迁此南边,名称梁宅。清康熙年间,合称张梁营。不久,刘、王两姓相继搬入,后梁姓衰败,刘姓昌盛,改称张刘营。1975年洪水后,与左沟同时西移合并成一村,仍名张刘营。村长 1.2公里 ,宽 3公里 ,面积3.1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1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400户,1681人。全部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学文化程度81%,高中文化程度3%。有张、刘、王、左、马、梁等姓氏。 自然状况 张刘营村位于老龙沟西侧,鸭灌四分干东侧,旱能浇,涝能排。地势北高南低,汉王路从村中心穿过。老龙沟沿岸是沙质黄壤土,其余均为粘土。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10%,粘土占90%。植物资源有蒲公英、车前草、苍耳、蒺藜等,黄金藤是本村特产。6个渔塘沿村东自北向南分布。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百废俱兴,农村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车道。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9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8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81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6元。 |
阎坡村 |
阎坡村委会位于乡西南,距乡政府驻地 5公里 处,地处老龙沟西岸。南北长 1.7公里 ,东西长 2.8公里 ,总面积4.7平方公里。北邻王楼行政村,南邻东高营行政村,西依鸭灌渠四分干,东隔老龙沟与徐寨村相望。 建置沿革 阎坡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阎坡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阎坡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阎坡村委会。辖马坡、阎坡、陈园、小老官庙、大老官庙、樊坡6个自然村。村委会驻马坡自然村,因阎坡自然村最大故名。马坡,位于老龙沟西岸。清乾隆年间,马登云由今溧河铺熊楼村西马桥迁居现址东侧,因地处野柏岗东坡故名,1965年唐河洪水后西移现址,仍名。阎坡,位于鸭河灌区四分干东侧。明成化年间阎吉祥自唐河县苍台乡白马寺之左阎庄迁此,因地处野柏岗之东坡故名。陈园,位于老龙沟与鸭灌区四分干之间,东边靠汉王路。清嘉庆年间,李成从唐河县苍台乡朱李湾迁此落户,因环村栽种陈刺,故名陈刺园,简称陈园。樊坡,位于老龙沟西,清顺治年间,樊钟自樊集徙居现址东侧,因地处野柏岗之东坡,故名。1965年洪水袭村,西移现址仍名。大老官庙,位于鸭灌区四分干东侧。清顺治年间,陈姓由溧河铺西沙台迁此,因近老官庙,故以庙名代村名。因村大,故称大老官庙。小老官庙,位于鸭灌区四分干东侧。清康熙年间,陈姓由今唐河县苍台乡陈排湾迁此,建村于老官庙南。因村小故名。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阎坡行政村有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578户,2277人,其中男1231人,女1046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6%,中学文化程度54%,高中文化程度20%,有陈、刘、朱、樊、马、阎、李等7个姓氏。 自然状况 阎坡村地处老龙沟与鸭灌四分干之间,汉王路贯穿南北。地势西高东低,便于灌溉。土壤有粘土和黄沙土。其中粘土占70%,老龙沟东岸为黄沙土,占30%。适宜小麦、玉米、花生、棉花等农作物生长。2003年有耕地4849亩,道路用地186亩,工业用地192亩,坑塘面积58亩。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 主要经济状况 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2万元,农业总产值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1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809万元,农业产值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5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产值2772万元,农业总产值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28元。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849亩,人均2.5亩。1978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60万公斤,亩产 150公斤 ;棉花种植面积1300亩,总产52万公斤,亩产 40公斤 。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120万公斤,亩产 300公斤 ;棉花种植面积1700亩,总产12万公斤,亩产 60公斤 。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963亩,总产1445万公斤,亩产 340公斤 ;棉花种植面积1500亩,总产1. 05万公斤 ,亩产 70公斤 ;花生面积468亩,总产11万公斤,亩产 235公斤 。先后在村辖区公路、村公路、沟渠种植用材林30万株。在1998年至2000年期间,乡、村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号召和提倡农民种植小辣椒。村里每年种植面积为600亩,亩产300余公斤,亩效益1600元。成为辣椒种植专业村。后因农民群众技术水平有限、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不好等因素,种植面积逐年缩小,至2003年底只有个别农户有小面积种植。 |
徐寨村 |
徐寨村位于前高庙乡东南距乡政府驻地 8公里 外,狄青湖东岸。东南联接河北行政村,北邻时楼行政村,西依老龙沟与王楼行政村相望,南与郭湾村相邻。东西长 3.5公里 ,南北宽 1.4公里 ,面积4.5平方公里,有耕地4429亩。 建置沿革 行政区划 徐寨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徐寨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徐寨村委会。辖徐寨、刘马庄、前寨、周马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徐寨。徐寨,位于狄青湖东岸。明中期,徐姓由今沙堰镇横堤铺分迁于此建村,始名徐家。至清后期,为防匪患修寨,名众兴寨,村名称徐家寨,简称徐寨。前寨,清中期,徐姓由徐家寨分居原村南。清后期,发展成村,称前寨。周马庄,原有金、马二姓居此,称金马庄。明万历后期,周姓由本乡大王庙迁入,人众财兴,金姓又徙出,留周、马两姓,故称周马庄。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村周多鱼塘。刘马庄,位于唐河西岸。清初,刘儒江、刘儒海兄弟二人,由山西省平阳县迁此。分东西两地落户。儒江居此,称东刘庄。清乾隆年间,马姓因亲缘关系,由焦岗村马庄迁入,后改称刘马庄。 人口民族 2007年辖徐寨、刘马庄、前寨、周马庄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19户,3281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0%,中学文化程度占4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0%。全村均为汉族。主要姓氏有徐、刘、马、周、王、赵、熊、张、金、李、陶、魏、高等13姓。 自然状况 徐寨村地处唐河西岸,老龙沟东岸,地势平坦,老龙沟以西为粘土,以东为黄壤土,其中粘土350亩占8.1%,黄土壤土3978亩占91.9%。农业耕地4429亩,乡村道路用地225亩,林业用地100亩,沟渠塘用地300亩。动物资源有牛、猪、羊、家禽等。植物资源有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 主要经济状况 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9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0元。2007年度工农业总产值293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046万元,农业产值16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30元。1992年至1999年连续8年被县委、政府授予“两大文明先进村”称号。 |
信坡村 |
信坡村在前高庙乡政府东北 2公里 处,老龙沟东岸。南与龙潭村相连,北与王套楼村相连,东接下庙村、龙潭村,西与张庄村、张楼村相望。东西长约 2公里 ,南北宽 1.8公里 ,总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3662亩。 建置沿革 信坡村位于乡境北中部,老龙沟东岸。村委会驻信坡,辖信坡、小王庄2个自然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信坡大队。1975年从溧河析出,属龙潭公社为信坡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信坡村委会。信坡 明初,信国显、信国库由镇平县城南二十五里的信庄迁居今村西 500米 处,以姓和地形命名。1975年洪水毁村后,徙此建新村仍名。沿村西有“+”形大路。清咸丰十一年曾于原村址上修有土寨,名曰:“顺天寨”,今不存。村民以酿造黄酒驰名。小王庄,明末,王磊自王套楼分出,另居于此,后繁衍成村称小王庄。1958年寺西、任家二村并入本村,仍名。村民兼有制粉丝、烧砖瓦、建筑等副业。 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信坡、小王庄两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706户,2945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6%。有王、任、高、信、李、张、丁、肖、吴、陈10个姓氏。 自然状况 信坡村地处老龙沟东岸。全村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65%,沙土8%,粘土27%。粘土主要分布在老龙沟西边,土地贫脊、水源不足,年降雨大部分集中在六、七月份,每到汛期,排水不畅、水淹灾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植物资源有树木、蒲公英、车前草等。 主要经济状况 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9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8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42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2元。全村民政救济户28户,贫困户322户,贫困人口1120人,属典型的贫困村。 |
下庙村 |
下庙村位于前高庙乡东北 5公里 处,唐河西岸。下庙村北接任桥行政村,西与信坡行政村接壤,南邻龙潭村,东隔唐河与唐河县苍台乡宋湾村相望。南北长 1.4公里 ,东西长 1.3公里 ,面积2.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下庙村始建于元代,因村依古城寺城河定居,故原名城河村。后因战火,古城寺遭焚。清同治年间,村西建府君庙,演称府君庙,为区分上府君庙,故名下府君庙,简称下庙。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下庙大队。1975年从溧河公社分出,属龙潭公社,为下庙大队。8月唐河决堤,村被冲毁,与赵楼村同时西迁,合并建新村,统名下庙。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下庙村委会。 人口民族 下庙村辖1个自然村,618户,总人口2454人,其中男1193人,女1261人。村有回族6人,其余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1%,初中文化程度占6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4%。有全、王、熊、孙、张、谢、杨、院、岑、吴、赵、许、胡、罗14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下庙村地处唐河西岸,东邻唐河大堤,地势平坦。村庄呈长方形,面积近19万平方米,村中有“十”字形主路,村西有乡级马路,交通便利。村委会居村正中。土质以沙质和黄壤土为主,各占50%。堤东为沙质土,堤西为黄壤土。植物资源丰富,有蒲公英,车前草,枸杞、蒺藜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原料。 主要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1978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9万元,农业总产值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元。1993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580万元,农业总产值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0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19万元,农业总产值13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元。 文物古迹 岑公故里碑 村中岑姓相传为东汉“二十八宿”之一的岑彭的后代。1994年,由香港、台湾等地岑姓到此寻根,集资8000余元,在村北建有“岑公故里碑”1座,铭刻岑公主要事迹及建碑经过。碑红柱碧瓦,四角高挑,十分精致。 |
王套楼村 |
王套楼村位于前高庙乡境东北部 6公里 ,狄青湖东岸。北临任桥行政村,南临下庙行政村,西临溧河铺镇高庄行政村,东隔唐河与唐河县苍台乡相望,聚落呈长方形,东西长 1.2公里 ,南北长 2.3公里 ,面积2.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王套楼村位于乡境东北部,村委会驻王套楼,辖王套楼、谢桥、卢桥3个自然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下庙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王套楼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王套楼村委会。王套楼 明嘉靖年间,王重银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后建看家楼,称王家楼。到天启年间因家势兴旺复建一座能把原楼套进去的大楼,故名王套楼。村委会驻地。排房建筑。清同治年间,为防水、防匪,修有土寨,名“天成寨"。今寨基尚存。村周养鱼坑塘遍布。谢桥,明弘治年间,谢姓从-县迁此定居。后于狄青湖沟上建座石桥,故名。卢桥,清顺治年间,卢姓由-县洪渠沟南郭家庄迁此定居。始名卢家庄,到清康熙年间卢姓集资修桥后,易名卢家桥,简称卢桥。 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会辖王套楼、谢桥、卢桥3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544户,2127人,其中男1210人,917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4%,初中文化程度8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有王、肖、卢、刘、谢5个姓氏,以王姓为主。 自然状况 王套楼村地势西高东低,村庄呈长方形。乡简易公路在村东边穿过。唐河堤坝以沙质土壤为主,狄青湖西和村边周围以黄土为主,老龙沟西以黑土为主。其中黄土地占59%,黑土地占41%。全村道路占地50亩,工业占地23亩,坑塘面积30亩。植物资源有竹子、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矿产资源有黄沙。 主经济状况 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2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49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75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1元。 |
张庄村 |
张庄村位于县城东 15公里 处,乡政府驻地。南邻张刘营行政村,北邻张楼行政村,东依老龙沟,西与溧河铺镇后棚村接壤。南北长 1.5公里 ,东西长 1.6公里 ,总面积2.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张庄行政村辖前高庙、后高庙、张庄3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张庄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王枣庄大队。1975年为龙潭公社张庄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张庄行政村。张庄,原住有周、毛、刘三姓,故原名周毛刘。明嘉靖年间,张姓今唐河县郭滩乡西张庄迁此定居。后毛、刘乏嗣,易名张庄。前、后高庙,相传为汉代聚落,原名野柏岗。明初王姓由-县迁入。后于村内高土台上建祖师庙,改称高庙,传至七世时,二门北迁千米,另建新村,分称前、后高庙。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张庄行政村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350户,1458人。其中,男706人,女752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占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有王、张、罗、周4个姓氏,其中,王姓占91%。 自然状况 张庄村位于老龙沟西岸,地势较高。东西有新野至龙潭柏油路,南北有2003年新修的汉王路,交通便利。全村全部属于岗地粘土地。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 主要经济状况 土改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1958年,土地归集体所有后,生产力受到束缚。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使用权归农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村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98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2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23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6元。 文物古迹 祖师庙观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临唐河,南临湖北,为两省四县周边之要地。庙观兴建于唐代,重修于明万历14年,已有500年历史。1980年重建。1998年,南阳市政府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并把每年的 农历三月三日 定为庙会。2003年庙内有真武大帝汉白玉雕像等百余尊。由于此地交通便利,自然风景优美,游人络绎不绝。 |
王祠堂村 |
王祠堂村位于前高庙乡政府东南 3公里 处,唐河西岸。北邻龙潭村,南接时楼村,东靠唐河,西接张刘营村,南北长 1.5公里 ,东西长 2.5公里 ,面积2.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明崇祯年间,王复初自山西省洪洞县迁至唐河西岸定居,因位于龙潭街南,时称南乡里。清嘉庆年间,王氏家族集资联建祠堂,曰王祠堂,代村名。清同治元年,为防匪患,曾于原村址上修筑土寨,名为健康寨。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王祠堂大队。1975年唐河涨水,村毁。后与后张自然村合为一村,西迁 500米 于此建新村仍名王祠堂,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王祠堂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王祠堂村委会。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辖王祠堂、后张村两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706户,2710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25%,初中文化程度46%,高中文化程度29%,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居民姓氏有:王、张、邹、周、吴、杨、许、刘。 自然状况 王祠堂村地处唐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狄青湖、老龙沟横贯南北,为农田灌溉排涝起到一定的作用,全村耕地面积3083亩,沙质土壤占土地面积的80%,黑土占20%。土地中,工业用地33.5亩,占总面积的09%,道路占地75亩,占2.3%,坑塘面积40亩,占1.2%。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矿产资源有丰富的黄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5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07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99元。 |
东高营村 |
东高营村委会位于乡境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 7公里 处,鸭河灌区四分干渠东侧。南连焦岗村,北邻阎坡村,东隔唐河与苍台相望,西依四分干渠与溧河贾桥村接壤。处于湖北、河南两省的交界处,县级公路汉王线贯穿南北,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东西长 3公里 ,南北长 1.6公里 ,面积4.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东高营,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东高营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东高营大队,1984年后,属前高庙乡为东高营村委会。明洪武二年,高管勋叔伯兄弟从-县迁来,分地定居。一支长门住此称东高营,为村委会驻地。二门于村西8里落户,称西高营。清同治元年,同杨庄、廖庄合成一村,联修永定寨,仍称东高营。 人口民族 东高营村委会辖东高营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626户,2554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5%,中学文化程度7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0%。有高、朱、廖、杨、鲍、赵、李、王、宋、熊10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东高营地处唐河西岸,四分干渠东侧,地势较高,交通便利,县级公路汉王线贯穿南北与村级沙路呈“十”字形,穿越全境。汉王线以东为沙质土壤,以西为粘土,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的20%,沙土占10%,粘土占70%。黄壤土主要分布在村东,焦岗以东;沙土分布在河北村西南;粘土主要分布在村西。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等。 主要经济状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7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6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产值502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8元。 |
任桥村 |
任桥村位前高庙乡东北 7公里 处,唐河西岸,确内公路南侧,东隔唐河与唐河县郭滩镇李庄村相望,西接溧河镇高庄村,南与下庙村接壤,北与施庵镇小营村接壤。东西长 2.5公里 ,南北宽 1.3公里 ,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2171亩。 建置沿革 任桥村辖任桥、温庄、刘庄、黄铁庄4个自然村。村委会驻温庄。因任桥村大,故名。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下庙大队。1963年属溧河公社王套楼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任桥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任桥村委会。温庄,原名张家(建村时间无考)。清乾隆年间,温姓由今施庵荆陂陈村的温李迁入,后温家兴盛,于道光年间改称温庄。任桥,建村时间失考。据传,因任姓于涧河上建一桥称任家桥,村名遂之,后简称任桥。明正德年间,刘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住谢家桥,又移任家桥落户,仍名。刘庄,明正德年间,刘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居谢家桥落户,到三世时分此定居。以姓定村名。黄铁庄,清乾隆年间黄姓自今溧河铺乡黄庄分迁至此,因从事铁器加工而得名。 人口民族 2007年,任桥村委会辖4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528家,2372人,其中男1211人,女1161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60%,中学文化程度30%,高中文化程度10%。有黄、刘、温、谷、王、杜、张、聂8个姓氏。 自然状况 任桥村地处唐河、涧河交汇处,地势东低西高。省级确内公路贯穿东西,交通便利。堤东边为沙土壤,堤西边为黑土壤。其中黄壤土占耕地面积30%,沙土15%,黑粘土55%。植物资源有香附子、蒲公英、车前草、益母草、野胡萝卜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 主经济状况 建国后,村经济得到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0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4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470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1元。 |
前张楼村 |
前高庙乡前张楼行政村位于乡政府北边 1公里 处。北邻溧河镇高庄行政村,东与信坡村接壤,南接张庄村,西与溧河王枣庄行政村相邻。东西长 2.6公里 ,南北宽 1.3公里 ,面积2.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前张楼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王枣庄大队所辖,1961年,从王枣庄大队分出为张楼大队,1963年并入张庄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张庄大队辖,1984年前为前高庙乡张庄村委会辖, 1987年9月27日 由张庄村委会分出,为前张楼村委会。村委会驻前张楼,故名。前张楼,原名毛岗,建村时间失考。清乾隆年间王姓由今前高庙乡政府北千米处上前庄(遗迹尚存)迁毛岗(时毛姓已绝户)定居。因驻后张楼村南,故名。后张楼,原有栾姓定居于此,名曰栾岗。明初张姓、贾姓相继从山西迁入。后栾姓渐次衰落,张姓繁衍炽昌。到清雍正年间,张姓建座看家楼。因地处明月寺后,故称后张楼。 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前张楼、后张楼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432户,1567人,其中男821人,女746人。均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6%,初中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有张、王、冯、贾、吕、赵、李、祝、陶、肖10个姓氏。 自然状况 前张楼村地处老龙沟西岸,四分干东边,地势西高东低。交通便利,县道汉王路穿村而过。全村土地均为粘土。四分干水渠穿境而过,老龙沟西岸的土地均为水浇良田。旅游资源有西汉棘阳故城遗址。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逐步得到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6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2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3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80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产值33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76万元,工业总产值2479万元,人均纯收入2943元。 |
龙潭村 |
龙潭村位于前高庙乡乡境东部,距乡政府 2公里 。西临狄青湖,东靠唐河与唐河县苍台乡隔河相望,南联王祠堂行政村,北邻下庙行政村。南北长约 1.5公里 ,西南东北斜长 2.5公里 ,东西较窄,约 1公里 。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88亩。 建置沿革 建国后设龙潭小乡,辖王祠堂、信坡、下庙、王套楼等村。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龙潭村属溧公社管辖,为龙潭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龙潭大队,是年七月唐河发大水,龙潭公社迁此待建,后又迁前高庙,公社改为前高庙公社。这时为前高庙公社龙潭大队。1984年撤公社改乡镇,属前高庙乡,龙潭大队随之改名为龙潭村委会。 行政区划 龙潭村委会辖龙潭、张营、小陈庄、小信坡四个自然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龙潭,故名。龙潭,明洪武初年王姓由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香水村迁居今村东 4米 处,时即有多户世居于此,以村东唐河回弯处—水潭—“龙潭”代村名。1965年洪水毁堤,河身西滚,与何塘村同时西迁建于此,合并新村,统称龙潭。清同治元年,在村址上曾筑“天佑寨”。为清末翰林学士王儒林故里。张营,位于村部北1华里,狄青湖东岸。明末,张守义由今沙堰镇张庄分迁于此建村,即名张营。后分迁一支于村前另居,故有前、后张营之别。1975年,洪水毁村,两村合并,仍名张营。小陈庄,位于村东1华里,唐河北岸。清乾隆三十七年,唐河改道,将唐河东陈排湾耕地分割一段于河北,为耕种方便,先后从陈排湾搬来四户居住,繁衍成村,故名小陈排湾。又因村北、村西为唐河故道,村南、村东是唐河新道,新老河道四周环绕,又名四河套。1934年始由唐河县划属新野,改名小陈庄。小信坡,在村部北 1公里 ,狄青湖西岸,老龙沟东侧。清乾隆年间由信坡村分迁一支于村南居住,故名小信坡。 人口民族 龙潭行政村有1101户,4295人,大部分为汉族,只有个别回族住户。总人口中男2322人,女1973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2%,中学文化程度占80%,大专以上文化占5%。有李、阎、刘、张、陈、杨、杜、王、熊、胡、何11个姓氏。 自然状况 龙潭村地处唐河西岸,老龙沟东边,地势平坦,土质以沙质黄土为主,村西老龙沟岸边一带为黑土地,利于农作物生长,村东唐河弯弯曲曲,四季流畅,村西狄青湖、老龙沟常有积水,利于灌溉。土地中,耕地3488亩占75%,乡村道路用地占5%,林业用地占15%,工业用地占5%。自然植物资源有蒲公英、车前草、枸杞、野菊等,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黄沙,是建筑的优质材料。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前,小农经济濒临破产。建国后,农村经济逐步得到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2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0元。进入21世纪,随着党中央优惠的农村政策的落实,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6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6元。 |
焦岗村 |
焦岗行政村位于前高庙乡西南 10公里 。南邻王庄镇玉皇庙村,北邻东高营行政村,西邻王庄镇潘庄村,东邻郭湾村。南北长 1.8公里 ,东西宽 1.5公里 ,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58年属溧河铺公社东高营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从东高营大队分为焦岗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焦岗村委会。袁庄,在鸭灌区四分干渠东侧。清康熙年间,袁姓由山西临汾县袁桥村迁此落户,以姓定村名。焦岗村委会驻地。聚落为东西长方形,村中有十字大道,村东有小学校。焦岗,在老龙沟西岸。乾隆年间,焦姓由今唐河县苍台乡焦湾村分迁于此。因村座落在岗岭上,故名。个别农户兼有粉丝制、粮食加工、榨油等。杨岗,在老龙沟西侧的岗岭上,原名于庄。清初杨姓由今溧河铺乡的杨岗迁入。清中期改为杨岗,聚落成正方形。前枣林张,在鸭灌区四分干东侧。明后期张氏兄弟两人由-县迁此,因地处野柏岗岭南尾,荆棘丛生枣林遍地。为谋生有利,分南北两处定居,故称前枣林张。后枣林张,因村在前枣林张村以北,故称后枣林张。居民主要从事建筑业,建筑队3个,黄酒作坊一个,电孵化厂一个,机械、楼房、电话、手机、有线电视户以及大中专毕业生在全村第一。乔庄,在老龙沟西岸。清初,乔姓由王庄镇的乔湾村迁于此,以姓取村名,有耕地344亩,30户,137人,聚落成正方形。马庄,在老龙沟西岸。清初,马姓由-移居今村东 500米 处,村名马庄。后秦、魏两姓相继迁入,仍名。1975年洪水毁村后,西迁现址,村中有十字大路。个别村民兼有锯木、榨油、棉加工等。 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袁庄、焦岗、杨岗、前枣林张、后枣林张、乔庄、马庄7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35户,1562人,其中男826人,女736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5%,初中文化程度72%,高中文化程度1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 自然状况 焦岗村地处老龙沟西岸,四分干东侧,地势西高东低,汉王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四分干贯穿南北,灌溉条件优越。耕地3011亩。黑粘土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9%,沙壤土占21%。植物资源有香棒棒、半夏、蒲公英、车前草等。 主要经济状况 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3万元,农业产值5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20万元,农业产值59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289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产值369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628万元;农业产值107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38元。 村民自治 1993年创建村民自治章程,建立两会两组,对全村政务、财务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南阳电台、新野电视台报道,并在全省作为典型进行推广,成为“村民自治”的发源地。1993年、1994年、1995年、2003年被县委、政府命名为先进党支部。1997年被县委、政府命名治安模范村。1998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 |
河北村 |
河北村位于前高庙乡东南距乡政府驻地 9公里 处,因位于唐河北岸,故名河北。东隔唐河与唐河县苍台镇相望,南与郭湾村接壤,西与东高营村毗邻,西北、北边分别与徐寨村、时楼村相邻。东北、西南长约 2.5公里 ,南北宽约 2公里 ,面积约4.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54亩,其中滩地1900余亩。 建置沿革 河北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河北大队。1984年,为前高庙乡河北村。辖卢家、河北、大王庙、徐庄、罗庄(后又分为大罗庄、小罗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卢家,因辖区内河北村大故名。卢家,位于唐河西岸。明万历年间,卢姓由溧河铺镇吕阁迁此落户,面积2. 2万平方米 。村委会、供销社中心站居村西。村西有简易公路。河北,唐河北岸。明成化年间,王姓由-县迁此定居。聚落沿河堤向西延伸,呈东西长方形。面积16万平方米,有井字形大路。村南有渡口。大王庙,明中期,李姓由唐河县苍台街南田庄、时姓由唐河县苍台街北丁湾相继迁此建村。为防止河岸倾崩河身滚移,集众姓财资,于唐河岸边兴筑庙堂,内奉金像大王一尊,以示镇河不滚,村名遂之。徐庄,明隆庆年间,徐姓由沙堰镇横堤铺迁此,繁衍成村,故名。聚落呈东西长方形,房舍纵横排列整齐。村周多鱼塘。村东有简易公路。罗庄,明正德年间,罗姓从溧河铺乡罗庄迁此落户。因地处狄青湖东岸,故原名罗湖。清初改称罗庄。聚落呈正方形。村南有学校,村北有砖瓦窑场,沿村有简易公路。 人口民族 2007年,河北村委会辖5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990户,4206人,汉族4205人,壮族1人。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在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30%,初中学文化程度60%,高中文化程度8%。主要姓氏有徐、罗、刘、仝、赵、王、时、闫、苏、孙、张、乔、曹、修、卢等14个姓氏。 自然状况 河北村沿河而布,土壤有黄土和沙土,河堤以外为沙壤土,适应种植花生,堤内为老土(黄土)。适应种植玉米、棉花、土豆等。东边、南边的河堤两边种植白杨,堤腰种植芭茅、紫穗槐、白剌条等。唐河沿岸有大面积滩涂,适应放牧。村西边有环乡公路经过。东边0头通往苍台。村内有东西公路3条,南北公路3条,田字状排列。植物资源主要有野生的蒲公英、车前草、益母草、蛇床子、枸杞等中草药;矿产资源有唐河滩贮量丰富的黄沙,是优质的建筑材料。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以农业为支柱的农村经济得到逐步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6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5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41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4元。 |
郭湾村 |
郭湾村位于前高庙乡政府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 12公里 ,东临唐河县,南接湖北省,北、西与焦岗村接壤。长约 1.8公里 ,宽约 2.2公里 ,总面积 4公里 。 建置沿革 郭湾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1975年属龙潭公社,同年,唐河发大水,村落被毁。西迁重建新村,统称郭湾村。1984年属前高庙乡。村落为南北长方形,村中央有“十”字大道,若干小道,排房座落其间,总面积 4平方米 。郭湾村原名肖刘庄。清顺治六年,郭炳等五兄弟由唐河县苍台郭家巷迁入,原因肖、刘两姓衰落,又处于唐河折湾处,遂改名郭湾。之后,田、化、焦、胡、芦等姓也相继迁此居住,独自成村。村委会驻地郭湾。 行政区域、人口民族 2007年,村委辖1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715户,3176人,全村居民均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8%,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率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10%,初中文化程度70%,高中文化程度20%,全村有郭、化、胡、芦、田、焦、段、魏、刘、张、高、李12个姓氏。 自然状况 郭湾村地处唐河西岸,河流蜿蜒曲折,环绕村庄东南两面,村西部有狄青湖,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全为黄沙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南阳黄牛、西德肉牛、波尔山羊等,植物资源一应全有,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矿产资源有贮藏丰富的黄沙。 主要经济状况 解放后,农村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1万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0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384万元,农业总产值207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978元。 |
王楼村 |
王楼行政村位于前高庙乡西部,距乡政府驻地 3.5公里 处。北邻张刘营行政村,南连阎坡行政村,东隔老龙沟与王祠堂行政村隔沟相望,西依鸭河灌区四分干与溧河铺乡熊油坊村相邻。东西长约 2.5公里 ,南北宽 1.5公里 ,面积3.7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王楼村,1958年属溧河公社为王楼大队,1975年属龙潭公社为王楼大队,1984年属前高庙乡为王楼村委会。辖东王楼、西王楼,崔坡、丁沟、鄢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为东王楼村。东西王楼,明天启六年,王南风自-县迁此建村。并以姓名代村。到清雍正时,四世祖王政,联郭姓合力建看家楼,后改王楼。清道光年间,王姓一支分出,西移另住,始有东、西王楼之分。崔坡,原有崔姓,村名崔坡。明万历年间王祥从-县迁入,村名沿用崔坡。1975年洪水毁村后,西移岗脊建新村,仍名崔坡。丁沟,明嘉靖年间,丁自成、丁自茂由唐河县苍台乡丁岗村迁居现址东侧。以姓和地形命名丁沟。1975年洪水毁村,1976年西迁现址,仍名。鄢庄,清初,鄢姓家贫,以给东高营高姓看墓为生,久居成村,称鄢庄。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7年,王楼行政村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77户,1881人,其中男1016人,女865人,全部为汉族。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8%,中学文化程度62%,高中文化程度20%,有王、丁、刘、鄢、张、杨、左、江、郭9个姓氏。 自然状况 王楼村地势西高东低,汉王路贯穿南北,交通便利。境内全为黑土。王楼村西依鸭河灌渠四分干,东临老龙沟,北边有一个30亩的堰塘,再加上各自然村附近的鱼塘,可有效灌溉耕地3196亩。动物资源有猪、牛、羊、鸡、鸭、鱼等。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蒲公英、车前草、蒺藜等。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前后,生产力落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缺吃少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65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元。2007年,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97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99元。 文物胜迹 白龙庙:位于王楼小学园内。始建于乾隆25年,原规模较小。乾隆五十七年,村民捐资重修,规模变大,占地10余亩。1932年,白龙庙改建成小学。白龙庙遗物有石碑两座,小石像一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