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河南省 >>南阳 >> 新野县 >> 上庄乡 >> 上凤鸣村

上凤鸣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上凤鸣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凤鸣村简介

  上凤鸣行政村位于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南2.5公里处,素有上庄“南大门”之称。东邻邓庄村,南连王集镇曹集村,西接杨阁村,北与上庄村接壤。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面积4.0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上凤鸣村辖上凤鸣、李庄、小杨庄、新庄4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上凤鸣 传说有两只凤凰从此飞过时,在村头鸣叫数声,又向南飞去,故名上凤鸣。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当时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1975年4月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1983年12月属上庄乡为李庄行政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因与沙堰镇李庄村同名,1984年改为上凤鸣村。当时,盛产桑杈,每年投放市场7000余把,远销邓县、镇平,1994年左右,此产业消失。上凤鸣村辖李庄、小杨庄、上凤鸣、新庄四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新庄是1947年由白河岸边搬迁过去和十户人家组成的小庄。因组成的时间近,故名新庄。小杨庄清初杨姓从今樊集乡杨庄迁此,因比杨庄小,故名小杨庄。李庄明万历年间,李选迪从-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李庄。
  人口民族
  1982年人口普查为2687人。1990年人口普查为2736人,总户数为783户。2000年人口普查为2948人。2003年,上凤鸣总人口为3011人。其中,男1566人,女1445人;汉族2919人,蒙古族92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13%,初中文化程度79%,高中文化程度3%。有李、张、刘、苗、时、马、景、段等27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上凤鸣村地处白河西北岸,柳阳河从西边穿过,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四赵路贯穿南北。白河以南为沙质土壤,白河与四赵路交汇地带均为黄壤土,四赵路以西为粘土。其中,沙土28%,黄壤土41%,粘土31%。植物资源有芭茅、芦苇、蒲公英。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铁砂,是炼钢的优质原料。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526亩,人均1.5亩。上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单位。当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以种植红薯为主。1978年后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800亩,总产115.2万公斤,亩产24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040亩,总产37440公斤,亩产36公斤;花生种植面积768亩,总产116736公斤,亩产152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6774亩,总产2490吨,亩产368公斤,单产比1978年增产153%;棉花种植1397亩,总产101吨,亩产72公斤,单产比1978年增长197%;花生种植面积1286亩,总产366吨,单产285公斤,单产比78年增长187%。是年,村种植大棚蔬菜150亩,大路菜360亩,种植速 生杨树400余亩,植树24000多棵。
  农业机械
  20世纪70年代,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台,四轮拖拉机2台, 电动机、柴油机30台,农用水泵28台。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20台,四轮拖拉机220台,三轮车166辆,农用水泵440台,脱粒机26台,大型收割机2台,钻井机5台。
  畜牧养殖
  解放初期,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改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养殖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2003年,全村有养牛专业户5个,饲养量80头;养羊专业户8个,饲养量800只,其中,李召敏养小尾寒羊80只;养猪专业户1个,饲养量200头。是年,全村大牲畜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006头、1809头、2028只、25759只。养蜂200箱。
  企 业
  解放初期,村办企业多为手工加工业,人工推磨碾面,人工磨豆腐,人工弹棉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逐渐办起铁砂厂、面粉厂,带锯厂、预制厂、煤球厂、农机修理厂。基 础 设 施 建 设村庄建设 解放前,农民居住零散,1986年,实行村镇规划后,建房规划成排成行,路四通八达,排水通畅。新修硬化村内道路2400米,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新建无塔供水一座,铺设管道800米,使70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河堤,开挖排水沟,建立水闸1座。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扬水站1座,修渠1条,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灌溉问题。80年代以后,渠灌逐步被机灌所代替。社 会 事 业教科文卫 解放初期,村有私塾1所。20世纪60年代建小学 1所。1980年村投资8万元建初中1座,2000年停办。1992年村投资12万元建小学1所,校舍面积540平方米,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六配套”标准。2003年,有学生280名,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重视科教工作,有农民技校1所,有科技人员30名。利用技校,聘请市、县、乡科技人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计划生育等知识。先后培训村民达8400人(次)。
  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法律法规、政策、计划生育等书籍。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有线电视入户率80%。
  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200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到6名,开配备了医疗设备。卫生所主治医师张长春,擅常治疗中风偏瘫、风湿疼痛、高血压和高血脂。
  人民生活
  解放前,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大多是半年糠菜半年粮,一遇灾荒则有饿殍。解放以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由以粗粮为主变为细粮为主,细粮比例90%,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也大幅度增加。村民衣着由单调的老土布变 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住房由原来的土墙薄扎瓦变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村民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空调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411329307 473000 -- 查看 上凤鸣村谷歌卫星地图

上凤鸣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上凤鸣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上凤鸣村

  上凤鸣行政村位于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南2.5公里处,素有上庄“南大门”之称。东邻邓庄村,南连王集镇曹集村,西接杨阁村,北与上庄村接壤。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8公里,面积4.0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上凤鸣村辖上凤鸣、李庄、小杨庄、新庄4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上凤鸣 传说有两只凤凰从此飞过时,在村头鸣叫数声,又向南飞去,故名上凤鸣。1958年8月建立人民公社,当时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李庄大队。1975年4月属上庄公社为李庄大队,1983年12月属上庄乡为李庄行政村。改生产队为村民小组。因与沙堰镇李庄村同名,1984年改为上凤鸣村。当时,盛产桑杈,每年投放市场7000余把,远销邓县、镇平,1994年左右,此产业消失。上凤鸣村辖李庄、小杨庄、上凤鸣、新庄四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新庄是1947年由白河岸边搬迁过去和十户人家组成的小庄。因组成的时间近,故名新庄。小杨庄清初杨姓从今樊集乡杨庄迁此,因比杨庄小,故名小杨庄。李庄明万历年间,李选迪从-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李庄。   人口民族   1982年人口普查为2687人。1990年人口普查为2736人,总户数为783户。2000年人口普查为2948人。2003年,上凤鸣总人口为3011人。其中,男1566人,女1445人;汉族2919人,蒙古族92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为13%,初中文化程度79%,高中文化程度3%。有李、张、刘、苗、时、马、景、段等27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上凤鸣村地处白河西北岸,柳阳河从西边穿过,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四赵路贯穿南北。白河以南为沙质土壤,白河与四赵路交汇地带均为黄壤土,四赵路以西为粘土。其中,沙土28%,黄壤土41%,粘土31%。植物资源有芭茅、芦苇、蒲公英。等。矿产资源有贮量丰富的铁砂,是炼钢的优质原料。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526亩,人均1.5亩。上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单位。当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以种植红薯为主。1978年后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为主,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800亩,总产115.2万公斤,亩产24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040亩,总产37440公斤,亩产36公斤;花生种植面积768亩,总产116736公斤,亩产152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6774亩,总产2490吨,亩产368公斤,单产比1978年增产153%;棉花种植1397亩,总产101吨,亩产72公斤,单产比1978年增长197%;花生种植面积1286亩,总产366吨,单产285公斤,单产比78年增长187%。是年,村种植大棚蔬菜150亩,大路菜360亩,种植速 生杨树400余亩,植树24000多棵。   农业机械   20世纪70年代,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台,四轮拖拉机2台, 电动机、柴油机30台,农用水泵28台。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20台,四轮拖拉机220台,三轮车166辆,农用水泵440台,脱粒机26台,大型收割机2台,钻井机5台。   畜牧养殖   解放初期,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改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养殖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2003年,全村有养牛专业户5个,饲养量80头;养羊专业户8个,饲养量800只,其中,李召敏养小尾寒羊80只;养猪专业户1个,饲养量200头。是年,全村大牲畜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006头、1809头、2028只、25759只。养蜂200箱。   企 业   解放初期,村办企业多为手工加工业,人工推磨碾面,人工磨豆腐,人工弹棉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逐渐办起铁砂厂、面粉厂,带锯厂、预制厂、煤球厂、农机修理厂。基 础 设 施 建 设村庄建设 解放前,农民居住零散,1986年,实行村镇规划后,建房规划成排成行,路四通八达,排水通畅。新修硬化村内道路2400米,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新建无塔供水一座,铺设管道800米,使70户居民用上了自来水。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河堤,开挖排水沟,建立水闸1座。20世纪70年代初修建扬水站1座,修渠1条,解决了两个自然村的灌溉问题。80年代以后,渠灌逐步被机灌所代替。社 会 事 业教科文卫 解放初期,村有私塾1所。20世纪60年代建小学 1所。1980年村投资8万元建初中1座,2000年停办。1992年村投资12万元建小学1所,校舍面积540平方米,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六配套”标准。2003年,有学生280名,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重视科教工作,有农民技校1所,有科技人员30名。利用技校,聘请市、县、乡科技人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计划生育等知识。先后培训村民达8400人(次)。   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800多册,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及法律法规、政策、计划生育等书籍。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有线电视入户率80%。   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200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到6名,开配备了医疗设备。卫生所主治医师张长春,擅常治疗中风偏瘫、风湿疼痛、高血压和高血脂。   人民生活   解放前,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大多是半年糠菜半年粮,一遇灾荒则有饿殍。解放以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由以粗粮为主变为细粮为主,细粮比例90%,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也大幅度增加。村民衣着由单调的老土布变 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住房由原来的土墙薄扎瓦变为砖混结构的平房、楼房。村民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空调等。   

杨营村

  杨营行政村位于乡境北部,潦新公路两侧。南与王寨行政村接壤,北邻老龙镇行政村,东连樊湾、邓庄行政村,西与马集、柳坡行政村接壤。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8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省道“四赵”路纵贯全境,距“太澳”高速公路歪子出口处约3公里,交通位置十分便利。   建置改革   1958年属歪子公社老龙镇大队。1961年和老龙镇大队分开为杨营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杨营大队。1963年属歪子公社为杨营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杨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杨营村行会。村委会驻杨营,有3个自然村。景庄 景姓于明嘉靖年间由-县迁此,以姓取村名。杨营 杨宣于明中期由今樊集乡杨庄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据传,明初柳姓在此定居,后迁居柳坡。清中期杨姓从杨营迁此,因村东有一沙岗,故名岗庄。   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会辖景庄、杨营、岗庄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568户,2183人,其中男性1106人,女性1077人,汉族2177人,蒙古族4人,回族2人。村计划生育率98%,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28%,初中文化程度占6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8%。有高、杨、景、王、等54个姓氏,其中以高、杨、景、王居多。   自然状况   杨营村处于省道“四赵”公路沿线,西依柳杨河,东靠沙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以黑粘土为主,东部为黄沙粘混合土壤,俗名“老土”,适宜种植棉花、烟叶、药材等经济作物。全村土地面积为5700亩,其中耕地面积3740亩,村庄池塘、林果业、墓园等占地1958亩。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5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元。2003年,村工农业总产值251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1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74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3742亩,人均1.68亩。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管理粗放,作物施肥主要以草木灰和农家肥为主,很少用化肥。当时,红薯、豆面、高梁面为农民的主粮,间或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由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复种指数的提高,化肥的应用,加之作物品种的更新改良和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吃上了白馍、白面和新鲜蔬菜。1985年后,以小麦、玉米、芝麻种植为主,间种大豆、绿豆、红薯等杂粮作物。企 业 建国后,村原开办的“副业”多为手工业加工和零星的商业、服务业等。1978年。村建起了固定资产达8万元,占地9亩的棉油加工厂,当时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和原材料,效益不佳。1984年,加工厂与上庄轧花厂合资联营,购置了新型榨油机8台及配套设施,生产能力也由原来的年生产2000吨,扩大到5000吨,年产值达350万元,年效益12万元。1986年,投资70万元,新上技改浸出项目,加工生产能力大大提高,1994年因经营不善破产。其间花厂代表郑尧成、骆海年,村代表杨旺干先后担任厂长,管理油厂事务。1985年至1993年,村先后与新野县城关镇东生皮鞋厂合作筹建了村皮鞋加工厂和村皮毛厂、地毯厂,因技术、管理、资金等原因而先后倒闭。村有个体预制厂3个,建材厂1个,商业代购代销网点2个,营业性餐饮服务业8家,建筑施工队3个,四轮、三轮货运车6辆,从业人员158人。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经常遭受旱、涝灾害。建国后,疏通沟河,开挖渠道,平整土地。旱涝灾害大大减少。村有机井52眼,有效灌溉面积3400亩。2002年,县气象局在村南建人工增雨炮台,备射程3000米的“三七”高炮一架,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社 会 事 业教科文卫 建国前,村只有现杨营自然村内私塾1所。建国后,村建了正规小学,可容纳100余人就学,占地面积约5亩。1984年,村投资4万余元对原有的小学进行扩建和翻新,建起了可容纳8个班级的两层教学楼,并对旧宿舍进行了翻新,同时还配备了试验室、图书室、会议室,校园也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2002年,县人事局驻村工作队捐给小学30套桌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毕业率达100%。村重视科技工作,专用房舍4间,定期向农民传授饲养、种植、良种繁育、政策、法规等科技知识。文化事业也得到发展,村设有“民兵活动之家”,有蓝球、乒乓球、网球等活动器材。有线电视入户已达32家。1978年村有集体卫生室1个,医务人员4人。尤以中医康子和诊治儿科、内科等疾病享有一定的盛誉。   村民生活   建国前,村民多数生活饥寒交迫,甚至有少数人乞讨他乡,多数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手工制的土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所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主食以小麦为主,附加蔬菜、乳、肉蛋等高级营养品;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的砖坯木瓦混合结构,发展到砖混结构的楼房。衣着穿戴由单调的青、白、蓝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和金银饰品。   

杨阁村

  杨阁村位于乡境西南部,潦新公路两则。东靠四赵路(南召四棵树至新野王集镇赵庄口),西依礓石河,北邻马集行政村,南连王集镇的石羊岗行政村,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   建置沿革   村委会驻杨阁。辖6个自然村。杨阁清康熙年间,王化龙、王化虎从-县迁居杨阁庙西侧,以庙名代村名。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杨阁大队。1968年改名胜利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胜利大队。1982年复名杨阁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杨阁村委会。张楼清康熙年间,张化胜、张化行自后贾庄的桥头迁此居住。时盖看家楼一座,易名张楼。徐寨原居钮杨二姓,名钮杨寨。清初钮、杨二姓衰败,徐庄徐姓迁此寨内定居,易名徐寨。小赵营清初赵姓由大赵营徒此定居。因村小,故名。大赵营明中期,赵姓始居此村,以姓定村名赵营,亦有犁湾赵之称。清初,徒出一支于村北200米处另建新村,称大赵营。前贾庄原名太子坡。据传很早以前,此处有庙宇一座,数童玩耍打赌于此,言称输者杀之,时因无力,用茅草叶将人杀死,后人以为假装。“假装”与“贾庄”同音,且村在庙南故易名前贾庄。   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会辖杨阁、张楼、徐寨、小赵营、大赵营、前贾庄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总户560户,总人口1924人。其中,男1000人,女924人。汉族1916人,回族3人,土家族5人。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5%,初中文化程度60%,高中文化程度5%,少数民族主要是外地迁入。村有张、赵、匡、杨、徐、祁、郭、王、耿、韩、鲁、范、李、胡、敖、薛、刘17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杨阁地处白河西岸,礓石河东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省道四赵路贯穿南北。辖区地质均为粘土,主要种植小麦、棉花。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收入不断增加,1978年人均纯收入110元,1993年人均纯收入1200元。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220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53万元,人均纯收入2250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3580亩,人均1.86亩。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实行的是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 品种单一,农田基本设施差,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种植为主,间有大豆、芝麻、红薯、绿豆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粮食种植4296亩,总产120.33万公斤,亩产28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710亩,总产2.84万公斤,亩产40公斤。1993年,粮食种植面积5000亩,总产142.5万公斤,亩产285公斤;1993年棉花种植面积900亩,总产4.5万公斤,亩产50公斤,花生种植面积200亩,总产4万公斤,亩产200公斤。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5600亩,总产168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000亩,总产7万公斤,亩产70公斤;花生种植面积1000亩,总产25万公斤,亩产250公斤;玉米种植面积800亩,总产28万公斤,亩产350公斤。全村生产路旁都栽种了用材林,约3万余株。   畜牧养殖   1957年前,畜牧养殖零星单调、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扩大。1993年,全村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有300头、180头、500只、10000只,肉蛋总产量500吨,禽蛋20吨。2003年,全村共有牛250头、猪200头、羊300头、禽20000只,户养4头以上牲畜的有20户。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生产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70年代后,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化所代替。1978年,全村共有手扶拖拉机3台,四轮拖拉机5台,电动机、柴油机15台,农用水泵20台,机械总动力184千瓦。1980年后,韩玉俭、张好山、赵文团等5户。以手扶拖拉机、四轮车搞运输年收入在1000—5000元左右。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0台,四轮拖拉机6台,柴油机40台,农用水泵40台,机械总动力580千瓦。2003年,全村共有手扶拖拉机80台,四轮拖拉机8台,柴油机60台,农用水泵120台,机械总动力1200千瓦。   企 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徐汉章的修理业,范成贵的薄荷油加工 ,张千才的烘炉打造等率先兴起。此后,加工、手工业、商店、个体个运输等,蓬勃兴起。2003年,全村开办的小型企业达25家,年收入在50多万元。   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7组胡喜详辞去在县棉纺厂的工作,去广东一家企业当车床工,月工资800元,后逐年收入增多。月工资已达1800元以上。部分地民用务工的收入建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彩电等电器。1988年,外出务工150多人。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14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基础设施建设村镇建设 全村60%以上农户都按照规划线新建了住房,基本上形成了住房成行成排的新格局。辖区生产道路10条,路旁杨树成排成荫。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修筑了河堤,开挖了排水沟,使水患逐年减少。从1967年起,多次加固礓石河沙堤,加宽柳杨河穿江渠工程并打井50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00亩,基本上实现了旱涝保收。社 会 事 业教 育 解放前,将原杨阁庙改成学堂。1970年对学校进行整修。1990年重新拆建,校园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有教室30间,住室15间,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20名,其中大学本科15名,大学专科5名。   科 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1980年以来,每年都聘请种田能手、科技人员来村课讲,使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有很大提高。棉花亩产量由原来的籽棉300斤,猛增加至600斤以上,效益超千元。花生亩产增加了200斤,亩产600斤以上。小麦亩产超千斤。蔬菜亩产1万多斤,个别品种可达2万斤以上。村还办起了计划生育学校,每年受训人数600余人。   卫 生   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2名,小病、不出村。2003年,村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因患病和患大病医药费支付困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农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衣服是土布料。解放后,穷人分了土地,吃穿、住有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00公斤,细粮占60%。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0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有大的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和楼房。穿着有原来70年代青、白、兰单调的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5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25平方米。人均收入由90年代的800元,提高到2003年的1200元。全村有自行车500辆、洗衣机20台、电视机500台、电话150部、摩托车20辆、电冰箱15台。组 织 建 设建国前,-统治时期,村实行的是保甲制,有保长、付保长和保丁若干人组成,保下边设甲,每10户为一甲,配有甲长1名。时张楼、徐寨、杨阁、小陈营、大陈营属李庄保,贾庄属徐庄乡山坡保。解放后,保甲制被废除,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农会。1948年建立了民兵组织,队长范清立、副队长胡玉科。1953年组织了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改高级社。当年建立了共青团妇联组织,1958年改高级合作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建立了党小组,1955年建立了党支部,1966年党支部有党员30名,2003年村支部有党员42名。   

小陈营村

  小陈营村位于新野县城西北20公里,距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西北7公里的邓新交界处。东隔礓石河与柳坡行政村相望,西与邓州市汲滩镇相接邻,南连彭桥行政村,北与陈家道行政村接壤。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   建置沿革、人口民族   村委会驻小陈营。小陈营村辖小陈营、上河、灵官殿、袁庄、王钦5个自然村。小陈营明未,陈洪勋从今邓州市刘营迁此定居,时因户少故名。王钦清后期王钦从邓县五龙庙迁此地居,以人名代村名。袁庄清后期袁姓由今邓州市白牛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灵官殿明中期赵姓居此,因礓石河东岸有一赵庄故名,后因村东有座灵官庙,商旅行人多焚香住宿殿内,久之以灵官殿代村名。曾改名为和平村。1981年复名灵官殿。上河传明末李、王、孙三姓居此,时孙姓户多,取名孙家。1950年治理礓石河时,于村南修座退水闸,因村庄位闸北,故易名上河。1948年,小陈营村属邓北县白牛区汲滩乡,1950年属新野县王集区马集乡。1951年属王集区贾庄乡。1958年属王集公社彭桥大队。1975年和彭桥大队分开,属上庄公社为小陈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小陈营村委会。2003年,村委辖五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430户,1589人。其中,男809人,女780人。全部为汉族。村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8%,中学文化程度75%,高中文化程度3%。有陈、王、杨、李、张、刘、柳、史等54个姓氏。   自然状况   小陈营地处新(野)邓(州)两县市交界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土质为黑粘木。环乡柏油路横贯南北,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植物资源繁多,除寒热带外,任何植物都适宜种植。家边、沟边、路边、河边的蒲公英、野菊花、车前草、构杞、千年见、地骨皮、茵陈、何首乌、防风、香附、苍耳 、益母草、猪牙草、旱连草、绞股蓝等上百种中草药随处可见。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得以彻底解放,经济发展较快。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5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6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2452亩,人均1.6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以生产队为基础,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以红薯、红薯干(面)为主,当时,流行着“前院到后院,都是红薯面”的顺口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棉、油产量一年比一年高。全村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大豆为主,间有绿豆、红薯、芝麻等。1978年,全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010亩,总产78.2万公斤,亩产26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450亩,总产2.3万公斤,亩产5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200亩,总产86.4万公斤,亩产270公斤;棉花面积900亩,总产8.1万公斤,亩均90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400亩,总产95.2公斤,亩产28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100亩,总产2.225公斤,亩产皮棉74.5公斤。2001年起,先后在所辖区域种植速生杨树1万6千株 。   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8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种化发展。1993年,全村大牲畜、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10头、605头、458头和1757只,肉类总产量44吨,禽蛋产量38吨。2003年,全村有养牛专业户5家,牛存栏量150头,生猪350头,羊700只。养牛专业户陈喜安,养牛15头,年收入2万6千元。养猪专业户袁德良,年养猪50头,收入2万元。村坑塘水面102亩,年收入30余万元。特别是养鱼专业户陈金迎,每年收入达1万多元。在专业户的带动下,养殖业迅猛发展,经济效益逐年提高。   农业机械   解放后,靠牛拉犁耕地,牛拉车运输,逐步由机械所取代。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台,电动机、柴油机25台,农用水泵15台。1993年,有手扶拖拉机45台,四轮拖拉机6台,农用水泵45台,脱粒机5台,弥雾机4台。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70台,四轮拖拉机8台,农用水泵280台。村耕、种、犁、耙、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农田水利建设   我村东靠礓石河,西临湍河、赵河历史上一直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水患不断。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两次疏通礓石河,改道梁子沟,加固整修河堤,修建桥梁,规划方块田,开挖排水沟,平整土地。并在礓石河修防洪泄水闸2处。有效控制了洪水灾害。打机井58井,实现了雨涝能排,天旱能灌。社 会 事 业教科文卫 建国前,村无小学。1950年在灵宫庙建一座小学。1969年改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建校后三移校址。1979年,礓石河、赵河发洪水,校舍全部倒塌,由原来的土木结构重建成砖木结构。1993年,将砖木结构房改建成砖混结构房。并对校园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在校学生达360名。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率99.5%。村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工作,先后多次聘请省、县、乡科技人员为村民传授科技知识,指导村民种植、养殖、施肥、用药以及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受益人达3000多人次。科技知识的普及,棉花、玉米改过去的大田直播为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提高了产量、品质、增加了效益。科学使用化肥,合理配用农药及化学除草技术得到全面普及和应用。科学技术减少农民劳动量和劳动强度,使农民提高了收入。   建国后,村先后组建了秧歌队,曲剧团、文艺宣传队和电影放映队。2003年,村有电影放映机一台,投影机一台,还有青年之家图书室等,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5%。   建国前,村少医缺药,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3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加到7人。2003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糠菜饭,穿的是破烂衣。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65%。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5%。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 。个人储蓄不断上升。住房质量由原来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楼房。由70年代的人均12平方米提高到2003年的30平方米。穿衣由过去单一的黑、白、蓝布衣变为色彩丰富、款式新颖的中、高档服装。村民拥有自行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电话、电视机、手机数量逐年上升。   

王寨村

  王寨村位于上庄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6公里。东南邻上庄行政村,西连马集行政村,北与杨营行政村相毗邻。南北长2公里,东西长1.5公里,面积约2.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74年以前的王寨、上庄归一个生产大队,12月后王寨与上庄分开,成立了王寨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王寨村委员会。   行政区划、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辖何坑、年庄及王寨三个自然村,十个村民小组,户数460户,1713人,其中:男870人,女843人,18岁以上劳动力为1123人。汉族920人,蒙古族792人,土家族1人。村计生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16%,中学文化程度79%,高中文化程度2%。有何、张、谭、韩、王、李、田、廖、年、柳10个姓氏。   自然状况   王寨村地处白河西岸,礓石河以东,地势北高南低,交通十分便利,省省(四赵路)穿越南北,田汲路贯穿东西,省边以东为粘壤土,以西为粘土,粘壤土占总耕地的55%,境内有黄渠沟及柳阳河,有利于农作物的排水。王寨村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由于0的英明领导,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车道,发展速度相当惊人。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49万元,人均纯收入12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19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42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935元。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面积2400亩,人均1。35亩。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实,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种植上以红薯为主,农民的生活以红薯为主粮,杂粮为辅,白面是很少,当时的小麦产量每亩160公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玫、棉花为主,间有花生、芝麻、大豆、玉米作物,1978年,棉花亩产50公斤,小麦亩产240公斤。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2534亩,总产量706000公斤,亩产279公斤,棉花种植面积不1211亩,总产86000公斤,亩产71万斤,花生种植面积496亩,亩产260公斤,瓜菜种植面积230亩。   畜牧养殖   2003年村建立了皮杂牛繁育基地,有专业户6家,养牛1万头,养鸡场4个,养鸡1700只,年产蛋量25500万斤,养猪场2个,每个养殖养猪百头以上。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运输靠牛拉人担。70年代后,人畜力相作,逐步有机械所代替,农用水泵23台,脱粒机10台。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10台,电动机及柴油机70台,农用水泵及潜水泵160台,脱粒机60台,大型收割机1台,四轮车8台,农用三轮车18辆,为农业增收、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企 业   建国后,村民原在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的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服务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了发燕尾服,村逐步办起了面粉厂、予制厂、砖厂等。2003年村有企业9个,从业人员达到190人,企业总收入200万元,实现税收30万元,商业服务网点60个,从业人员136人,经营项目有粮面、油、餐饮、烟酒、副食及批发、百货、布匹、服务及加工、干共调味品、化妆品、农药种子、化肥、五金交电、农机配件、木材加工等,年销售额1100万元。   村外出务工人员始于1988年,当时外出人员16人,2003年外出人员有316人,人均收入6000元。   基础设施建设 村镇建设   村为主干道全部礓石硬化,村民建房个人申请,乡政府审批,布局合理、规范,道路畅通。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无穷,旱地浇,涝不能排,靠天吃饭,1978年以前,村有机井30眼,配套设施不太完善,没有管道,既浪费水源及燃料。2003年村有机井60眼,有效溉灌面积达2000亩,遇见干旱天气5—7天地能浇一遍。2002年以来对村内原有和排水沟进行了整理,真正做到了旱能浇,涝能排,沟相通,路相连,沟路林一体化。   

王大桥村

  王大桥村位于上庄乡西北部,礓石河东岸,东与老龙镇相毗邻,南与柳坡村接壤,西与韩营村、陈家道村相邻,北与歪子镇王小桥村相连,南北长3公里、东西长2公里,面积6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王大桥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王大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王大桥村委会。村委会驻王大桥。辖5个自然村。王大桥明正德年间,王姓自今歪子小王庄迁此定居,因村北礓石河上建大石桥一座,故名。张堂明成化年间,张姓从今邓州穰东镇张寨迁此定居,因村东有座三仙堂,故称张堂。王河湾明末王姓迁此定居,因窑陂河穿村南去绕了个弯,故名。赵庄明初万姓迁此定居,此姓取村名万庄。明初赵子海从陕西龙驹寨迁此定居,以姓取名。   人口民族   有13个村民小组,632户,2502人。其中,男1700人,女1802人,18岁以上劳动力960人,汉族人口2502人,村计生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率控制在7‰以内,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8%,初中文化程度占75%,高中文化程度占4%。主要有赵、王、张、刘4个姓氏。   自然状况   王大桥地处“四赵路”(南召四棵树至新野赵庄口)西边,距四赵路约3公里,窑陂河、礓石河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土壤以黑粘土为主,四季分明,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面积4590亩,人均1.83亩。20世纪70年代前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种植为主,间有大豆、绿豆、芝麻、红薯等杂粮作物。   畜牧养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工业企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企业得到发展,1995年,赵玉忠在乡工业小区。创办雪山面粉厂,固定资产达50万元。   林 果   1958年,王新云到范潭寨开荒300亩,创建了近千亩的林场,有梨园、桃园、梅园、苹果园、柿子园。1985年,村种植苹果760亩。因价格低、品质差,苹果面积锐减。现在疆石河流域发展片林400多亩。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投资兴建小学一所,占地28亩,有教室、住室46间,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率100%,毕业率100%。现在村小学教学楼正在筹建中。   卫 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1998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加到4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靠自织的土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农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村民穿着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青、白、蓝色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中高档服装。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0平方米上升到现的40平方米。部分家庭还拥有摩托车,电冰箱等。   

田庄村

  田庄村位于县城北14公里,距乡政府机关驻地东4公里处。东邻樊集乡,南依白河与樊集乡陈河、钮寨村隔河相望,西连邓庄村,北与康营村接壤,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2.5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改革   村委会驻田庄。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田庄大队。1961年与康营大队分开仍属王集公社为田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 社为田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田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田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田庄村委会。有4个自然村。背笼庄清康熙初年,樊国言等10户由樊集迁此,原为樊营。清同治元年修寨后称樊寨,后因大部分村民编织竹器,且以背笼尤为驰名,演称背笼庄。下河清康熙年间,李、彭、樊三姓同时由樊集分迁于此定居。由于白河岸上设有两上渡口、两上商行,该村在下游渡口,称“下行”,讹称下河。樊庄清康熙初年樊姓从樊集迁此,以姓定村名为樊庄。田庄张姓祖居黄龙庙,清康熙年间,因白河滚道,村落陷入白河后迁此,始名张庄。康熙末年,田姓由今樊集乡后河迁此后,因人丁兴旺,故易名田庄。   人口民族   2003年,田庄村辖田庄、下河、背笼庄、樊庄4个自然 村,17个村民小组,866户,3125人,其中男1600人,女1525人,汉族3120人,回族1人,蒙族4人。在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3%,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5%。有樊、李、张、高、等48个姓氏。其中以樊、李、张、田等姓氏居多。   自然状况   田庄村地处白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村内有南北路9条,东西路4条,间距250米。村西有黄渠沟,长3.5公里。村东侧、南侧有四道护河堤总长达6公里。全村有耕地3912亩,池塘8个。其中,养有鱼或种有莲藕的池塘3个。村白河沿岸为沙土壤,其余为黄土壤,沙土壤主要分布于田庄、背笼庄、下河三个自然村,黄土壤分布在樊庄自然村。河滩的白沙为建筑原料。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 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生产力落后,作物种植单一,品质差,产量不高,主要靠红薯干(面)和少量小麦过日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棉花、花生,少量的油菜、大豆作物。。畜牧养殖 解放后至1958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和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的道路发展。1996年,樊成峰办起了圈养2000只种兔的白河养殖场。2003年,全村有养牛场3个,养牛专业户10个,饲养牛320头;养鸡场1个,年产蛋6万公斤;养猪厂3个,生猪存出栏560头;种兔场1个,种兔5000只。6组樊群乐养皮杂牛60余头。   企 业   村民原办“竹编社”,以竹编背笼、箩筐等生产、生活用品为主,后发展为家庭庭院经济。在背笼庄、下河两个村,户户都会编织竹器,竹编工艺远近闻名。另有纺绳,集中在田庄自然 村,竹编与纺绳成为村主要庭院经济。1978年后,村逐渐办起了面粉厂、电锯场、砖窑场、预制场等。1993年村有建筑队3个,预制厂1个,磷肥厂1个,从业人员160人。2003年,村有加油站1个(秦启群投资30万元),煤球加工场2个;商业服务网点6个,建筑队4个,从业人员380名。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 1999年9月,白河大桥开通,唐邓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改善。2001年后,铺设礓石道路6000余米,开挖整修沟渠3800米。 解放前,村民经常遭受洪水雨涝。解放后,村加固了河堤。1972年村在下河自然村北头建扬水站1座,修硬边渠1条,长4公里,灌溉面积850亩,随着上游河水流量的减小,扬水站逐步失去作用,被井灌代替。村有机井160眼,有效灌溉面积3500亩,河沿架机灌溉面积 达380亩。   通信电力   1955年村有手摇电话机一部,1986年架设了3部电话,1997年电话开始普及。2003年,全村装电话380户,占总户数40%。1976年村开始架设农电线路,2000—2001年,对农网进行了改造,村用电户达98%。社 会 事 业教科文卫 建国前村有私塾1所,后改为小庙学校。建国后,村扩建整修学校房舍20间。1975年,新建46间房舍,校内全部硬化,绿化,并实现了“六配套”。2004年新建教学楼一座。村先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260名,其中大学本科180名,专科80名。村开办有新型农民计生学校,房舍5间,配备有电视、VCD和书刊杂志。培训内容有政策、法律、养殖、种植技术、计划生育、妇幼保建知识等。年培训人员达3000人次。   建国后,村成立过宣传队,民间有旱船、踩高跷等。1988年村建计生协会、阅览室。建国初期,村里缺医少药。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村民就医条件得到改善。有村建卫生所2个,医务人员4名。重点开展常见病防治工作。到2003年农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村民看病就医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了上顿没下顿。穿的是粗织布衣,不少人家靠给地主打工过日子。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生产力得到发展,村民拥有自己的土地,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有了改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韩营村

  韩营行政村位于乡境西北部,新刘沟两岸。南邻陈家道行政村,东依礓石河与王大桥行政村隔河相望,西和邓州市元庄乡大王营行政村毗邻,北和歪子镇蟒张营行政村接壤。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公里,面积3.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韩营村委会1942年—1945年属邓县汲滩区陈家道保。1948年属邓北县白牛区汲滩乡。1950年属新野县歪子区(六区)陈家道乡。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陈家道大队。1961年折陈家道大队置韩营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1982年更名为韩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西韩营村委会。村委会驻西韩营村,有5个自然村。韩营明初,韩连春与常姓同时从山西迁此定居,以二姓定村名为韩常营。清末村无常姓,改名韩营。后因与邓庄村韩营重名,且此村在西,1986年更今名。刘营明嘉靖年间,刘大臣-县迁此定居,称刘营。克和营据传明末柴、胡二姓居此,时名柴胡营,讹音称克和营。后两姓先后迁走,符姓清末从今王集乡符滩迁入,故名。刘沟清中期,刘姓从南阳县田黄村迁此定居,因老刘沟穿村而过,故名。罗庄明末,罗普通自-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   人口民族 2003年,韩营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625户,2705人,均为汉族。有韩、李、刘、冯、王、蒋、罗、许9个姓氏。   自然状况 韩营村地处礓石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乡村柏油路直通村部。全部为黑质土壤,水浸易涝。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香棒棒、蒲公英、车前草、蒺藜、枸杞等。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8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90元。   农 业 经 济   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721亩,人均1.75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很低。当时红薯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大豆、绿豆、芝麻种植为主。间有玉米、红薯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5100亩,总产127.5万公斤,亩产250公斤;棉花1500亩,总产60000公斤,亩产皮棉40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721亩,总产283.3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200亩,总产60000公斤,亩产皮棉50公斤;花生2100亩,总产52.5万公斤,亩产250公斤。2000年起先后在村辖区道路沟渠沿线种植用材林2万多株。其中,在村西部种植片林1200株。   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大牲畜、牛、猪、羊、家禽存栏分别为150头、650头、740只、18113只,肉类总产量55吨,禽蛋产量45吨。2000年,韩东会建起30头的家庭养猪场。2003年,全村有养牛大户10个,饲养量50头;养鸡大户1个,年产鲜蛋5000公斤;养猪大户2个,年出栏80头。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70年代后,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化代替。1978年,全村有50拖拉机一台,手扶拖拉机6台,柴油机、电动机13台,农用水泵18台,机械总动力159.5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35台,小四轮拖拉机7台,柴油机13台,农用水泵45台,脱粒机73台,机械总动力513.5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0台,四轮拖拉机3台,农用水泵145台,联合收割机一台,机械总动力1190千瓦。   企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逐渐办起了面粉厂,预制厂等。1993年,全村有企业10个,其中工业企业8个,建筑企业2个,从业人员30人。2003年,村有建筑队一个,被套加工厂一个,加油站一个(王传虎投资30万元建成),轧花厂一个(投资100万元,白明敬为厂长),煤球加工厂一个。村有商业网点19个,从业人员40多人。经营项目有粮食、餐饮、食用油、烟酒、副食、百货、农药化肥、修配等,年销售额500万元。   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1988年有15人外出务工,2003年有325人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8000元。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村镇建设 1985年建街一条,东西长500米。2001年新建街道1条,南北长250多米,建临街门店60余间。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多次对沟路渠开挖改造,使水患逐年减少。1971年,开挖了一条贯穿全村南北的幸福渠,1990年开挖了新刘沟。灌溉以井灌为主,2003年有机井83眼,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社 会 事 业   教科文卫 建国前,村无学校。建国后,和陈家道村合办了一所小学。1971年,村投资兴建韩营小学,2001年村扩建教学楼833平方米,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2002年韩营学校荣获县“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有学生218名,教师1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51名,其中大学本科11名,专科6名。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村有农民技校1所,聘请技术人员和利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是年,受训村民2000人(次)全村有农民技术员21名。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2003年有党员活动室、“青年民兵之家”、广播室等。有线电视入户率15%。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3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所、医务人员增加到7名,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衣主要靠自织的土布料。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细粮比例占60%。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村民穿着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青、白、蓝色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住房面积由20世纪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30平方米。村民百户拥用自行车150辆,洗衣机30台,电视机98台,电话60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摩托车,电冰箱等。   组 织 建 设   建国前,-统治时期,村实行保甲制。韩营和家道为一保,由保长、副保长和保丁若干人组织。保下设甲,每10户为一甲,配甲长一人。解放后保甲制被废除,建立了农村基层政权——农会。1949年建立了民兵组织,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是年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组织,1958年改高级合作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村建立了党小组,56年建立了党支部。1966年前,党支部有党员5名,2003年村党支部有党员48名。  

上庄村

  上庄村位于乡境中部,潦新公路东侧。南邻上凤鸣村,北连王寨村,东隔黄渠沟与邓庄村相望,西与马集村接壤。南北长2.5公里,宽2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上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上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上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上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上庄村委会。上庄 据说明初尚姓在此定居,以姓定名尚庄,后讹写为上庄。为村委会驻地。四路拐 因原南阳—襄樊、邓州—唐河的官道在此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故名四路拐。据传汉时即有集镇,名太平镇,单日有集。   人口民族   2003年辖上庄、四路拐两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57户,2092人,其中男1052人,女1040人,汉族1982人,蒙族91人,回族19人。总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25‰,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有贺、张、李、赵、薛、苏、尚等80余个姓氏。   自然状况   上庄村地势北高南低,豫X022四赵线与纬6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排灌便利,村东黄渠沟、于渠沟南北穿村而过。村西芭茅沟排水畅通。全村耕地3439亩。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万元,人均纯收入210元。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90万元,人均纯收入122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50万元,人均纯收入2150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红薯干、红薯面是农民的主要粮食,称为“三红转”,细粮很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玉米、花生种植为主,间有大豆、红薯、芝麻、绿豆等作物。1978年,粮食种植面积4200亩,总产88.2万公斤,亩产21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700亩,亩产5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650亩,总产132.5万公斤,亩产285公斤;棉花面积1860亩,亩产66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200亩,总产126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865亩,亩亩产90公斤;花生种植700亩,亩产250公斤;蔬菜种植面积285亩。2001年沿辖区内沟、路植树6000余株。2002年,在村东建瓜菜示范园一处,面积100亩,推广春瓜秋菜种植模式。   畜牧养殖   解放后至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85头、850头、845只、15000只,肉类总产量71吨,禽蛋产量50吨。2003年,全村有牛267头,猪存栏956头,羊存栏820头,养鸡场一个,年产鲜蛋1.5公斤。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民靠牛犁地耕田,以牛拉车运输。1970年后,人畜力耕作、运输逐步由机械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5台,小四轮5台,电动机和柴油机25台,农用水泵28台,机械总动力700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0台,小四轮11台,柴油机50台,农用水泵60台,脱粒机13台,机械总动力6500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50台,小四轮拖拉机20台,柴油机30台,水泵300台,脱粒机35台,机械总动力为2.2万千瓦。   企 业   建国后,农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办起了电锯厂、砖窑厂、加油站等企业。有商业网站40个,从业人员250多人,经营项目有粮食、餐饮、食用油、烟酒、副食、百货、干菜、农资等,年购销额1300多万元。其中,李汉晓投资50万元,建加油站1个。   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1988年外出务工人员35人,2003年外出务工410人,人均年收入8000元。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不涝则旱。建国后,村加强水利建设。1976年村统一规划,在村西挖排水沟一条,取名“芭茅沟”,解决了西坡凹地排水问题。之后,从2组开始挖井,后掀起了打井热潮。2003年村有机井14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3000余亩。社 会 事 业教 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一所。建国后,村建小学一所。1989年村投资扩建教学楼900平方米,校园进行硬化、绿化。2003年,在校学生360名,教师18名,适龄儿入学率99%,巩固率100%,村先后为大、专院校输送学生160多名,其中大学本科20名,大专66名。2003年村有农民技校一所,培训村民1500人次。   卫 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一个,医生2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个,医务人员10名,重点开展地方病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就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大多数村民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土布棉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农民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345公斤,细粮比例占70%。2003年,人均占有粮食450公斤,细粮比例占90%以上,蔬菜、瓜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土木结构,发展成砖混结构的平房和小楼房。村民穿的由20世纪70年代单调的黑、白、蓝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住房由20世纪70年代的12平方米上升到2003年的30平方米。人均收入由20世纪90年代的1500元,提高到2003年的2150元。村民百户拥自行车150辆,洗衣机35台,电话机50部,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手机、空调等。组 织 建 设建国前,村实行保甲制度,上庄村为一保,由保长、保丁若干人组成,保下设甲,按片划分户数不定,有甲长一人负责有关事务。解放后,保甲制度废除,建立了村基层政权——农会。1949年,建立了民兵组织。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建立了共青团和妇联组织。1958年改高级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建立了党小组,1955年建立党支部,2003年村支部有党员51名。文 物 胜 迹上庄竹青寺 原址位于上庄村西北角,今乡第一初中院内。相传始建于明代。占地十余亩,座北朝南,分前伏殿、中伏殿、后伏殿,有东西廊房,寺西有娘娘庙。相传原名上庄寺,后有位牛商路过此地,晚上在寺院住宿,睡前把赶牛的鞭子插在地上,第二天天亮后发现赶牛的鞭子(是竹子做的)变青了,他觉得非常神奇,招来好多人观看。后人就称上庄寺为竹青寺。-时期曾在寺内设乡公所,解放后,寺院被毁,在此地建立上庄小学,1975年改为公社中学,1983年改为上庄乡第一初中。   四路拐 因原南阳—襄樊、邓州—唐河的官道在此交叉形成“十”字路口,故名四路拐。据传,汉时即有集镇,名太平镇,单日有集。1975年辟新街,农历双日集。   人 物 简 介   贺进友,1941年生,男,汉族。曾任溧河铺乡-,唐河县副县长、组织部长,南阳市老干局局长。   贺进显,1923年生,男,汉族。1935年参加红军,历任解放军某部团长、师长,后任南京市商业局长。   贺文宗,1938年生,男,汉族。1955年参军,历任解放军团长、山东省某县工会主席。    康乾定,男,1912年生,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 ,1938年牺牲。   贺文亮,男,1917年生,新四军某部连指导员,1939年牺牲。   刘永才,男,1919年生,新四军某部排长,1939年牺牲。   贺文,男,1919年生,黑龙江省军区副军职顾问,系老红军。   

陈家道村

  陈家道行政村位于乡境西北部,东临礓石河与赵庄自然村隔河相望,南连小陈营村,北邻韩营村,西与邓州市汲滩镇南王村接壤。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1.9公里。   建置沿革   陈家道村,1947年属邓北县白牛区汲滩乡。1950年属新野县礓石河区(歪子)为陈家道乡。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陈家道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陈家道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陈家道村委会。熊庄明嘉靖年间,熊斗五从-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家河清初,贾姓从柳坡村的贾楼迁此,侯姓从淅川县厚坡迁此,因村周有家河沟环绕,故名。陈家道明末,陈天泰从今邓州市夏集高台庙村东家道迁此定居。取名陈家道。李营清初李姓自今歪子镇大李营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王燎清道光年间,王燎自今邓州市王营迁此定居,以姓名代村名。   人口民族   陈家道村辖熊庄、夹河柳、陈家道、李营、王辽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870户,2596人。其中,男1500人,女1086人,汉族,2582人,回族2人,土家族4人。村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30%,中学文化程度62%,高中文化程度8%。有熊、陈、张、李、王、郭、刘、贾、杨、范、彭、赵、高、柳、蔚、年、乔、鲁、何、和、田、康、樊20多个姓氏。   自然状况   陈家道村地处礓石河西岸,地势北高南低。黑粘土占耕地面积的90%,植物资源有芦苇、竹子、车前草、蒺藜等。   主要经济状况   建国后,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8元。199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5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3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6元。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522亩,人均耕地1.75亩。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干)、玉米是农民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种植为主,间有红薯、玉米、大豆等杂粮作物。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500亩,总产140万公斤,亩产4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40亩,亩产籽棉300公斤;花生种植面积1000亩,总产40万公斤,亩产400公斤。2001年起,先后在村辖环乡路沿线、村路、沟渠、河套植树1万株。2003年,陈士品种植杨树林10亩。1992年,村开始试种烟叶,到1997年发展到400亩,1998年后面积逐年减少。到2003年,仅有王保国一人种烟10亩。   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有户养。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牛、猪、羊存栏量分别为300头、240头、2700只。2003年,全村有养鸡场2个(陈士发、陈士端),鸽子专业户1个,养兔专业户2户,水产养殖面积80亩,年产鲜鱼8万公斤。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耕地拉车。70年代后,逐步由机械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4台,小四轮2台,电动机、柴油机8台,农用水泵8台,机械总动力182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20台,小四轮3台,电动机、柴油机20台,农用水泵40台,脱粒机8台,机械总动力559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540台,小四轮4台,农田三轮车10台,脱粒机15台,收割机3台,农用水泵750台,电动机40台,柴油机20台。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旱涝不断。建国后,乡重视水利建设,几次修筑河堤,开挖改直河道,使水患逐年减少。1967年,修筑礓石河堤,开挖渠沟4条。20世纪70年代,农用水基本上靠自然坑塘存水,随着自然水源的消失,灌溉被深入机井所取代。   社会事业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建陈家道小学。1983年,村扩建教学楼500平方米。2000年村新建办公楼。2003年,建教学楼22间,面积580平方米,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2003年,有学生300名,教师1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6%,巩固率100%,毕业率100%。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使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村有农民技校一所,聘请技术人员和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受训村民达1800人(次),村有农民技术员28名。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   卫生   建国初,村缺医少药。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张士路开创的中医妇科远近闻名。1978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务人员2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3个,医务人员增至8人。重点开展地方病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目前,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贫困交加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着自织的土布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的生活有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村民饮食中,蔬菜、禽蛋、肉类、消费量大幅度增加。住房质量由原来的土木结构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村民的穿着由青、白、蓝色服装变为色彩丰富、式样新颖的服装。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8平方米上升到的35平方米;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部分家庭还拥有电冰箱、摩托车、汽车等。   

山坡村

  山坡村委会位于窑陂河两岸,乡境西部。南连杨阁行政村,北邻柳坡行政村,东与马集行政村接壤,西依礓石河与王集镇范坡行政村隔河相望。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4公里,面积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山坡村有8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山坡。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山坡大队。1961年折马集大队置山坡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山坡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山坡村委会。山坡村 明初山龙、山虎从-县迁此定居,因居坡地而故名。王营 清初王宗富从堰岔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史庄 清康熙年间,史姓由今王集镇后史楼迁此,因是史姓的庄子,故名。大渠 清康熙年间,张、李二姓数户从-县迁此,因居大渠沟畔,故名。桥头 清康熙年间,另外几户张、李二姓从-县迁居窑陂河西岸,因村东河上有石桥一座,故名。彭营 清初,彭姓从今邓州市彭桥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徐庄 清乾隆年间,徐猷从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取村名。小荒庄 清道光年间,张奇、张建兄弟从柳坡迁此看护庄田。后发展成村,因在荒野偏僻处,故名。   人口民族   2003年,山坡村辖山坡、王营、史庄、大渠、桥头、彭营、徐庄和小荒庄8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875户,3264人。其中,男1712人,女1552人;汉族3260人,蒙古族4人。村计划生育率99.8%,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13%、初中文化程度占8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3%。有王、张、李、史、申、山、彭、杨、徐、孙、余、朱、白、吕、康、齐、马、刘、秦、钱、赵、邹、田、尹、苏、罗20多个姓氏。   自然状况   山坡村地处窑陂河两岸,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乡村公路环绕。窑陂河沿岸为粘性土壤,全村多为黑壤土,间杂少量黄壤土。植物资源有芦苇、蒲公英、金银花、枸杞、野菊花、芦苇、芭茅等。其中芭茅帘子远近闻名,曾出口国外。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4760亩,人均1.35亩。20世纪70年代前,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种植为主,间有大豆、绿豆、红薯等秋粮作物。   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渐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养牛200头、猪600头、羊700只、鸡2万只,肉类总产量20吨,禽蛋产量20吨。2003年,全村有10户养牛专业户,养牛60头。养牛1千多只。养牛大户山小宽,年出栏牛40头;养猪大户彭乃坤,年饲养猪80头。养猪场4个,种猪4头,生猪80头。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70年代后,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化所代替。1978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6台,小四轮1台,拖拉机1台,电动机、柴油机54台,农用水泵54台,机械总动力500千瓦。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00台,小四轮、拖拉机60台;电动机4台,柴油机60台,农用水泵100台,脱粒机40台,机械总动力1500千瓦。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360台,小四轮拖拉机18台,电动机10台,柴油机20台,农用水泵400台,脱粒机50台,收割机13台,机械总动力2000千瓦。   企 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企业得到发展,村办起了面粉厂和建筑企业,年收入20万元,实现利税0.6万元,从业人员100人。村有商业服务网点15个,从业人员15人,经营项目有粮食、餐饮、食用品、烟酒、副食、百货、干菜调味品、洗涤化妆品、农药化肥、日杂塑料制品、五金交电、修配等。年营销额20多万元。从事运输人员达20余人,年货运量8千万吨,经济收入20万元左右。   基础设施   建设村镇建设 村有礓石路面道路20千米,2001年建成柏油路。村镇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放线,上排上线,杜绝一切违章建筑,村民居住由过去的砖木结构成为现在的混凝土2—3层楼房。在道路沿线进行开发,已形成小集镇。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经常遭受水患。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加固修整河堤,开挖排水沟渠39条。为提高村有效耕地灌溉面积,村挖机井100多眼,达到30—50亩1眼井,有效灌溉面积达5000多亩。   社会事业    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建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200多名,其中大学本科50多名,大学专科150多名。   科技 村重视科技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全村有农民技术人员20名,对村民进行科技培训达3000人(次)。   卫 生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解放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2003年,村有卫生所1个,医疗室3个,医务人员8名。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马集村

  马集行政村位于乡境中部,距乡政府机关驻地2公里处。东邻王寨何坑自然村,西连山坡小荒庄自然村,北邻柳坡廖庄自然村,东北与老龙镇村接壤,南临杨阁行政村、上庄行政村。东西长2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人口民族   村委会驻郭庄,因马集村大闻名,故名。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马集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马集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马集村委会。村委辖马集、郭庄、小刘营、东刘寨、西刘寨、范庄6个自然村。郭庄位于柳堰河西岸。清初,郭云峰、郭云忠从后贾庄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马集据传明初马姓自山西迁此定居,因位于唐河至邓州的旧官道旁,明、清时期曾多次兴集,故名。小刘营据传,明初刘姓自山西迁此定居,因户少,故名。东刘寨据传清顺治年间,刘姓从山西迁此定居,筑有土寨,相对河西边之家寨,称东刘寨。西刘寨明时,刘天刚自山东迁此定居,曾筑土寨,取名刘大寨。清顺治年间,柳堰河东岸一刘姓居住区,亦筑有土寨,称东刘寨,此村遂称西刘寨。范庄清康熙年间范义从今王集镇范堂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2003年,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共计998户,3510人。其中,男1767人,女1743人。汉族3509人,蒙族1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4%,中学文化程度80%,高中文化程度3%。有王、刘、柳、郭、赵、乔、高、范、张、杨、李、魏、肖、昌14个姓氏。   自然状况   村地势南高北低,窑陂河从东北部入境,到西南部出境,柳杨河从中东部入境,南北横贯全境。交通便利,环乡西路穿村而过。土地以黑壤土为主,占耕地面积的80%,黄壤土占20%。植物资源有薄荷 、车前草、香附、防风、茅根、芦苇、蒲公英等。沟、河、塘有丰富的礓石,是硬化道路的优质原料。 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全村有耕地6300亩,人均1.79亩。20世纪70年代前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作物单调,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大豆、芝麻种植为主。   畜牧养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大牲畜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牛900头,猪500头,羊450只,禽2万只。在马集小学南建一皮杂牛繁育小区,入驻5户。饲养量:牛1158头,猪1471头,羊1873头,禽2.9万只。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1972年,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代替。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30台,小四轮拖拉机10台,电动机25台,柴油机25台,农用水泵140台,脱粒机6台。全村有手扶拖拉机310台,小四轮拖拉机140台,电动机80台,柴油机210台,农用水泵190台,脱粒机120台。   企 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业和零星的商业、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办企业和个体工商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赵虎先领办农药厂。2002年,村在东刘寨建一综合养殖场,投资80万元,集垂钓、娱乐、餐饮为一体。经营项目有粮食加工、餐饮、机械修配、农资服务,年购销额1200万元。现有私人办的灰沙砖厂一个。村民外出务工始于1986年,人均年收入8600元。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水利 解放前,村经常遭受水患。解放后,几经挖塘疏河,修筑河堤,使水患逐年减少。1993年,全村硬化道路8000米,1999年将穿村而过的环乡西路铺油。目前唐贯穿村内的邓公路正在进行。为了确保旱涝保收,全村共打机井125眼,有效灌溉面积6000亩。社 会 事 业教育 建国前,村原有小学一所,设在马集村关公庙内,教学设施落后。解放后,建校舍35间,改变了落后面貌。1992年又增设刘寨小学。在老村部的位置新建教学楼一座。   文 化   解放后,村有文艺宣传队等,活跃了村民文化生活。村有图书室1个,藏书1000多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等。电视普及率95%,电话普及率95%。   卫 生   建国前后,村少医缺药,后卫生事业逐步发展。2003年实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民看病难得到改善。是年,村有卫生所4所,从医人员8人。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自织的土布衣服。解放后,经过土改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逐步改善。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增加了收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住房质量由原来的土坯墙、薄扎瓦的砖木结构,逐步发展为砖混结构的楼房。人均住房由70年代的10平方米上升到目前的50平方米。   组织建设   建国前,-统治时期,村实行保甲制。当时,马集自然村和郭庄自然村为一保。东、西刘寨、范庄和何坑自然村为一保。小刘营自然村与王寨自然村、年庄自然村为一保。解放初,保甲制被废除。1949年秋,在剿匪反霸运动中建立了农民协会。土地改革运动期间,东西刘寨、郭庄、马集为一个协会,农会主席为郭志廷,乡长为郭老海。此后,小刘营归王寨乡管辖。1950年夏,昌鸿章任马集乡长,1952年,柳耀德接任农会主席、党支部书记。1955年建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农业合作社,建大社并大乡,马集乡向西北延伸,辖山坡、徐庄、彭营、柳坡、小陈营等自然村,当时柳耀德为党支书,马金穗为妇联主任。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62年以后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1962年马集村为一个大队,东、西刘寨、郭庄、范庄为一个大队。   

柳坡村

  柳坡村在乡境西北部。礓石河东岸。距机关驻地位于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南连马集、山坡村,北邻王大桥赵庄自然村,东依窑陂河,西临礓石河。南北长2公里,东西长2.5公里,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2003年,村辖柳坡、后柳坡、廖庄、贾楼、郑庄、小李庄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930户,3400人。其中,男1756人,女1644人。汉族3400人。村计划生育率100%,综合节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成负增长趋势。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0%,初中文化程度占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5%。村有张、李、乔、柳、杜、崔、程、陈、郑、刘、贾11个姓氏。   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柳坡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柳坡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柳坡村委会。明初,柳姓自-县迁此定居,以姓和地坡地取名柳坡。后柳坡 清末柳姓由柳坡迁此定居。因位于柳坡村北,故名。廖庄 清初张、李二姓先后由柳坡迁此定居,因距柳坡较远,人们俗称偏远为“li?o”,后便切音称廖庄。贾楼 传明中期,贾姓始居于此,盖有楼房,人称贾楼。郑庄 明初郑姓自-县迁今村西定居,以姓氏与地势取名郑岗。1965年,因疏浚礓石河,加固堤防,村民东迁今址,遂易名郑庄。小李庄 位于礓石河东岸。李姓于明末从柳坡西寨外迁此,因村小,故名小李庄。   自然状况   柳坡村地处礓石河东岸,窑陂河西岸。南北二河四沟,东西十条横路沟,使柳坡村区域内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的农业新格局。2003年,破土动工的南邓高速公路由东北向西南穿村而过,占地面积200余亩。村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土壤为黑粘土。植物资源有棉花、大豆、高梁、花生等。值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21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30元。   农业经济   作物种植全村有耕地5805亩,人均1.7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实行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管理粗放,粮食产量低。当时,红薯、薯干(面)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以小麦、棉花、花生、玉米、大豆种植为主,间作玉米、高梁、红薯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5600亩,总产168万公斤,亩产30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960亩,总产57600公斤,亩产皮棉60公斤。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5700亩,亩产300公斤,总产171万公斤;棉花2000亩,总产64万公斤;亩产籽棉107公斤,花生种植面积200余亩,总产6万公斤。亩产300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100亩,总产143.5万公斤,亩产35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2500亩,亩产90公斤皮棉;总产22.5万公斤皮棉;花生种植面积1000余亩,总产35万多公斤,亩产350公斤;蔬菜种植300余亩。2001年全村有桔园、桃园、梨园、柿子园等经济林250余亩。村路、沟、渠堤边和低涝地植树80000棵。   畜牧养殖   解放初到1957年,畜牧养殖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为队养队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养殖业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1993年,全村牛、猪、羊、家禽存栏量分别为180头,820头,1000头、3万只。肉类总产量70吨,禽蛋总产量58吨。2003年,14组村民贾川生带头办起了存栏达50头的黄牛养殖场,全村共有养牛专业户25个,饲养量达1000头;8组村民张德超办起了存栏百头的养猪场。养羊场二个,共养羊1200只;种兔场一个,养种兔150只,肉兔280只;全村饲养家禽5万只。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主要靠牛拉犁耕田、牛拉车运输。70年代后,人畜力耕作逐步由机械化代替。1978年,全村共有手扶拖拉机18台,小四轮6台,电动机、柴油机20台,农用水泵20台。199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85台,小四轮10台,电动机120台,柴油机30台,农用水泵50台,脱粒机10台。2003年,全村有手扶拖拉机800台,小四轮60台,电动机180台,农用水泵700台,脱粒机60台,收割机8台。   企 业   建国后,村民原开办的“副业”和“多种经营”多为手工加工和零星的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得到发展,村逐渐办起了面粉厂、电锯厂、木材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油厂等。1993年,全村共办工业企业20个,建筑企业4个,企业年总收入400万元,年实现利润60万元,从业人员200余人。2003年,村有面粉厂1个,蒸馍店3个,再生颗粒厂1个,煤球厂2个,豆制品加工厂4个,木材加工厂2个,农机具加工厂1个,油厂2个,各类固定资产500万元,年工业总产值420万元。村有商业服务网点100多个,从业人员300余人。经营项目有饮食、餐饮、食用油、副食百货、布匹,服装加工、成衣、干菜调味品、洗涤化妆品、农机配件、日杂塑料制品、农药化肥、五金交电、修配等。年购销额1000余万元。村有汽车6部,客车一部,从事运输业人员达60余人,年货运量4.2万吨,经济收入40多万元。基 础 设 施 建 设村镇建设 1995年,村决定扩建十字口小集镇,并具体制定了措施方案。村多方筹资7万余元,把十字口南的鱼塘填平建起了13间门面房。2002年村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东至廖庄自然村,西至礓石河的4华里柏油路,在十字口建门面房200多间,十字街已初具规模。2003年,村筹资建无塔供水装置2个,小集镇四周的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被确定为全县的新农村试点后,村中实现了户户通,建起了站地30亩的村民文化广场,2007年建了村敬老院。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水患不断。解放后,村重视水利建设,几经修筑河堤,开挖河道,使水患逐年减少。20世纪70年代在礓石河上修建防洪闸一个,修硬边渠5条。随着礓石河上游水源的枯竭,硬边渠的作用逐渐消失,农田灌溉被机井所代替。1996年全村只让村民出一半钱,新打机井68眼,有效灌溉面积5000余亩,解决了农业用水问题。社 会 事 业科教文卫 建国前,村原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建起了柳坡小学,相继又建起了柳坡中学。1998年,全村多方筹资建起了1700平方米的三层村部办公楼和教师住宿办公楼。2000年,村投资兴建了高达4层1431平方米的教学楼,校园全部硬化、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村又投资1.5万元建起了学校与西边鱼塘隔绝的铁栅栏,又办起幼儿娱乐场,被县命名为“百佳校园”,成为全县教育界的示范窗口。2003年有学生360名,教师1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5%以上。巩固率100%,毕业率100%。村先后为大中专学校输送学生400名,其中大学本科280名,专科120名。   村重视科教工作,科技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3年,村有农民技校一所,聘请技术人员和用VCD光盘给村民辅导种植养殖技术和政策、法律、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知识等。年村民接受培训达3000人次。村有农民技术员50多名。   建国后,村有文艺宣传队。2003年,村有图书室一个,贮书2000多册。有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室、广播室,广播入户率达98%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5%以上。村有大型娱乐场一个,能举办较大规模的文艺演出活动。   建国初,村少医缺药。后医疗卫生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1978年,村有卫生所一个,医务人员3名。1993年卫生所发展到4个,医务人员增加到9名,重点开展村防疫及常见病的防治工作。2003年,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民因病致贫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每10户为1甲,配甲长1人。解放后,建立了农地基层政权农会。1948年,建立了民兵组织,1953年组织起农业合作社(初级)。1955年,合并为高级合作社,是年,建立了共青团组织和妇联组织。1958年后改为高级合作社为生产大队。1983年更名为村民委员会。1953年,建立了党小组,1955年成立党支部。1966年前,党支部有党员12名,2003年村党支部有党员82名。   

老龙镇

  老龙镇行政村位于上庄乡境北部,距乡政府机关驻地3公里处。南邻杨营,西南邻柳坡,北面和东北与歪子镇马渠湖、寺门村毗邻,西北和王大桥接壤,东连樊湾。东西长3.4公里,南北长3.2公里。   建制沿革   明初建村,有官道,后发展成集镇,村西北隅有座龙王庙,故名老龙镇。清代同治元年筑寨,名龙兴寨,1923年为土匪所破。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老龙镇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老龙镇大队。1963年属歪子公社为老龙镇大队。1966年文革时,为破除迷信曾更名为“东风”大队,文革结束时即恢复原名。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老龙镇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老龙镇村民委员会。黄祠堂明嘉靖年间,黄天扬自山西迁此定居,原称南黄家,清初黄姓建祠堂后,村名演称黄祠堂。程岗程姓于清初从北程营迁此定居,因位于岗上,故名。小程岗清咸丰年间,程文奎从今程岗迁此定居,因村小,故名。陈庄陈廷枢于清康熙年间从今本乡大陈营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西李庄李恒于明末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后又分东、西、南、北4个李庄,此村在西,故名。王悟明成化年间,王豪臣从山西迁此定居,四世王悟因积善闻名,即以人名代村名。黄店黄天群于清康熙年间从黄祠堂迁此,后开设饭店,故名。姬庄明末姬姓从山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今姬姓不存,多黄姓。   人口民族   村委会辖老龙镇、黄祠堂、程岗、小程岗、陈庄、西李庄、王悟、黄店、姬庄9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1265户。人口5110人,男女比为116:100。均为汉族。有杨、黄、程、陈、江、王、李、康、雷、魏、庞、贾、田等十余个姓氏。   自然状况   老龙镇村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省道豫X022线(四赵路)、南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境内有窑陂河、柳杨河、老黄渠沟、新黄渠沟等。土壤为黄土和黑粘土,其中东坡为黄土,西坡窑陂河以西为黑粘土。耕地占总面积的80%,乡村道路占1.2%,工业用地0.15%,林业用地9.3%,沟、渠、塘占9.35%。农 业 经 济作物种植 20世纪70年代前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粮食产量低,夏季主要种植小麦,秋季种植谷子、红薯、绿豆、黄豆、玉米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6100亩,总产152.5万公斤,亩产250公斤;棉花种植面积4000亩,总产22万公斤,亩产55公斤。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6100亩,总产192.5万公斤,亩产350公斤;棉花面积2500亩,总产22.5万公斤,亩产90公斤;花生面积2600亩,单产280公斤;玉米面积500亩,亩产400公斤;蔬菜种植面积200亩。2001年起村植树2.5万株。1986年,村试种烟叶220亩,1992年扩种至500亩,到1997年发展到1000亩。1998年后,面积逐年减少。到2003年,仅有烟叶200亩。现在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   畜牧养殖   解放前到1957年为户养户有,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为队养队有。1962年,允许个人养猪、鸡,集体养牛。1988年村开始建规模化养殖厂,养猪养牛。1994年,村组通过补助的办法,鼓励农户大建猪、羊圈。2003年,村养牛1700头,羊2199只,猪1653头,禽1.9万只。有专业场12个,专业户16个,其中黄巧云养鸭3000只,王银秀养猪近百头。   农业机械   解放后主要靠牛拉犁耕田,拉车运输。1967年村有手扶拖拉机2辆,1968年有四轮拖拉机4辆。1970年,村完成粮食定购任务100万斤,县奖村链轨拖拉机一辆。1972年有链轨拖拉机3辆。1978年村有手扶拖拉机12台,四轮拖拉机3台,电动机、柴油机72台,水泵72台。2003年,全村有手扶、四轮拖拉机760台,柴油机15台,脱粒机150台,收割机30台,农用水泵800台。   企业   老龙镇村的莛席,历史悠久,坚固耐用。1990年以前,家家户户会编,后随着竹席的普及渐少。1968年,大队办香油坊,陈文金为厂长,远近闻名。1976年大队建面粉厂,有16间厂房,陈元祥为厂长。之后,建农机维修、缝纫、榨油等企业9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逐渐得到发展,村建起了轧花厂、预制厂。较有名气的雷克照的砖瓦厂、李春堂的预制厂。2003年,村有门面房60多间,商业网点15家,大型修理厂1个,修配厂6个,食堂3家,理发3家,馍店3家,煤球厂1个,从业人员达260人。同年,村引资200万元建消防器材厂一个。村有客车1部,汽车5部,建筑队4个, 从业人员250人。   基 础 设 施   集镇建设 民国时即有集镇,20世纪50—60年代对街道进行规划改建。1983年前,农历逢单日集,1984年起改为逢双日集。1996年南北街扩止400米,硬化了路面。集镇辐射到周围几个村庄。目前,集镇全部进行油路铺设。 社 会 事 业教育 建国前,村有私塾两所。解放初建程岗、黄店2所小学。后经1973年、1986年两次扩建,有4座教学楼14个教室。1962年办民中,1985年7月建老龙镇初中,后更名为乡二初中,有教学楼4座,教师45名,8个班,学生560余人。村先后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210名。   科技   村重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1953年开始用化肥,1960年后推广农药,防病治虫。1965年在程岗建林场,占地近百亩。 1974年村建农科所,培训棉花、小麦种植技术,每个生产队1个技术员。1989年后,推广棉花地膜覆盖、育苗移栽等新技术。   文化   1969年建有文化站、图书室。1983年村有一部电影放映机,一个文化宣传队,队员26人。1982年开始有电视,1985年以后逐渐普及。2000年开通有线电视,至目前有线电视用户350户。   卫生   1954年村建有卫生所,1978年卫生所有医务人员5名。有6个村医,2个卫生所,18个床位。并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参保人员达5000多人。   

康营村

  康营行政村位于乡境东北部,白河西岸。东依白河与樊集乡后河村隔河相望,西连邓庄行政村,南与田庄村接壤,北邻樊湾村,东北与歪子镇的三河行政村隔潦河相望。全境东西2.25公里,南北1.45公里,总面积1.9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康营村委会驻康营。1958年属王集公社田庄大队。1961年从田庄大队撤出建康营大队,属歪子公社。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康营大队。1963年属歪子公社为康营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康营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康营村委会。有4个自然村。康营位于白河西岸。据传,明初康姓由-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程营 据传,明初程姓由山西洪沿县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大渠上 据传,明中期,张姓自-县迁此定居,因村东有一条大渠,故名。新集 明中期,陈姓始祖从-县迁此定居,后辟街兴集,故名。   人口民族   2003年,康营村委辖程营、大渠上、康营、新集4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618户,总人口2386人。其中,男1206人,女1180人;汉族2384人,蒙族2人(女,属婚嫁所娶)。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8%,高中以上的占3.2%。有40个姓氏,其中以张、程、杨、康、李、陈姓为多,均为汉族。   自然状况   康营村地处白河与潦河的交汇处,境内地势平坦,东隔白河与后河相望,东南隔白河与樊集相望,素有“小三峡”之称。境内有大渠沟、鼎沟、布袋沟3条沟渠。村土层深厚,土质肥沃,黄壤土占66%,粘土占31%,沙土占3%。植物资源有竹子、蒲公英、蒺藜、枸杞、半夏、车前草等,动物资源有黄牛、生猪、小山羊、蝎子、土元、黄鼠狼等。白沙贮量丰富,铁砂含量达3%。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   建国初期到70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管理粗放,地不能尽其力,物不能尽其用,人不能尽其才,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其间,红薯是农民一年的主粮。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种植为主,村委会对全村耕地进行了一次全面普查、规划,并先后打机井56眼,使有效灌溉面积达2800亩。199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3041亩,总产86.6万公斤,亩产285公斤;棉花种植面积786亩,总产67596公斤,亩产皮棉86公斤;花生种植面积198亩,总产4.55万公斤,亩产230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2860亩,总产89.23万公斤,亩产312公斤;棉花816亩,总产11.99万公斤,亩产籽棉147公斤;花生680亩,总产18.02万公斤,亩产265公斤;蔬菜种植面积101亩,以立柱大棚为主,种植西瓜、辣椒、大白菜等。1992年起,村先后在经一路、经二路和纬一路栽植沙兰杨和水杉,在沟、路、渠、滩地和四旁种植用材林万余株,经济林120亩。畜牧养殖 解放前至1957年,畜牧业为户养户有。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为队养队有,畜禽疫病不断发生。1982年后,畜牧养殖逐步 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畜禽疫病得到控制。1993年,全村黄牛存栏量123头,生猪存栏520头,山绵羊存栏578只,鸡鸭存栏12100只。2003年,全村有养牛专业户8户,饲养牛40头;养鸡场4个;生猪730头;小山羊800余只。1999年,村民程元川、程子国、张富春、孙新娟开始集约化养殖肉鸡和蛋鸡,经济效益可观。养牛专业户有程相铭、孙士明等8户。   工商企业   解放前,村民户办家庭作坊有7家,主要有油坊、酒坊、粉坊、染坊、豆腐坊、纺棉织布。1978年前,村集体只有一座土榨油坊。1983年至1992年村建立了面粉厂和地毯厂。1978年前,村设有一个代销点,营业员2名。村有餐饮店2个,理发店1个,自行车修理、机修各1个。   基础设施建设   村镇建设 明、清年间,新集建立小集镇,幅射周围田庄、邓庄、樊湾、后河等10多个村庄,集贸市场十分活跃。解放后,由于樊集、上庄集镇的兴盛,新集的小集镇逐渐衰退。1972年和1983年,河水暴涨,程营和新集两个村出现地裂,属河道险村。1984年县政府下文批准搬迁。康营、大渠上两个自然村同时也进行了规划建设。至2003年,村间道路全部硬化,路旁种植水杉和其他风景树1800多株。村中安装音箱喇叭4支,农户安装中音喇叭250支,小喇叭33支,广播入户率达92%。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后,村中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村中游园。   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因白河、潦河水患不断,村民饱尝其苦。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水利建设,几经修筑河堤,使水患减少,并造福于民。村先后于1958年、1968年、1983年、1991年四次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85年,埋设电缆线3200m,架设低压线路2800m。1990年起,先后埋地下塑料管道3500多米,开挖排水沟4条,修建农综开发道路5条,修建桥涵4处,新打机井56眼,平整土地1200亩,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的农田林网新格局。   社会事业教育   建国前,村有私塾1所,设在新集,由程海潮、康永久执教。建国后,在原私塾的基础上改建成初级小学,共有4个班级。1965年村扩建6年制小学,并设有初中班,校址搬迁到康营。1989年,村投资18万元,兴建标准化教学楼30间,办公住房14间,语音室2间,图书室2间,微机室2间。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和绿化,达到了“六配套”标准。2000年村小学荣获南阳市“百佳校园”称号。2003年改为乡第三中心小学。是年,在校学生316名,教师1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巩固率100%,毕业率99.8%。   

樊湾村

  樊湾村位于乡境东北部,潦河西岸。距乡政府约6公里。东隔沙河与歪子镇三河村相望,南和康营村相邻,西与老龙镇村接壤,北与歪子镇老庙村相连。东西长3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6.5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樊湾村共有樊湾、小王庄、前岭陂、应家、张庄5个自然村。 村委会驻樊湾。1958年属歪子公社为樊湾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樊湾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樊湾村委员会。樊湾明成化年间,樊姓从樊集迁此定居。因位于潦河湾处,故名。明中期,小王庄王姓由今歪子王小桥村迁此定居,因户少,故名。前岭陂明末赵天禄从今上港果园迁此定居,因沿村西南北土岭有两个岭陂村,此村在南,故名。应家清康熙年间,应茂德从今沙堰镇应庄迁此定居,俗称应家门,简称应家。张庄清乾隆年间,张虎敏自今城郊乡下青羊迁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张庄。   人口民族   有23个村民小组,1154户,4544人。其中,男2340人,女2204人;汉族4533人,回族1人,蒙古族10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16%,初中文化程度68%,高中以下文化程度9%。有樊、王、袁、赵、薛、李、张等38个姓氏。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6‰,计划生育率99%,综合节育率100%。   自然状况   樊湾村地处沙河西岸,沙河沿村南下,交汇于康营村的东北角,流入白河。地势北高南低,全村耕地5983亩。东边是黄壤土,西边为粘土。村有9条纬路、3条经路,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农业经济作物种植   解放后到70年代末,基本上是粗放种植,以红薯为主,小麦等其它作物种植为辅的生产模式。1978年,粮食总产量163万公斤,单产202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000亩,单产55公斤。2003年,全村粮食种植面积4100亩,亩产300公斤;棉花面积1800亩,亩产皮棉85公斤;花生2000亩,亩产250公斤。村种植烟叶始于1992年,1997年种植烟叶1000多亩,亩效益在2000元以上,为烟叶种植大村。2003年,种植烟叶500余亩。现在农作物以小麦、棉花、玉、花生为主。   畜牧养殖   2000年前,农村养殖基本处于散养状态。2000年,村养牛专业户2户,张祖双在上庄养殖区内养牛12头;袁有章养奶牛3头,日产奶40公斤。养鸡专业户,樊群伍年养殖肉鸡4500只,袁胜义养蛋鸡千只。2003年,村养牛500头、猪650头、山羊460只,其它鸡、鸭、鹅5000只以上。工商企业 1981年,成立樊湾集贸市场。之后,形成了一个“十”字形街道。所在商户,分别从事百货、修理、加工、农资、建材、服务等。张祖明经营的化肥、建材,王守才、樊有让经营的百货副食比较有名。村在外打工的人数达千人,人均年创收6500元。现有外出务工的青年袁全波依托深圳的公司,在村部创办了羽毛加工公司,吸纳当地劳力30多人,产品销售到欧美等国家。   农田水利建设   1960年前,农业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旱涝没有保障,水利设施十分缺乏。60年代人工挖的12口土井,靠老式推水车浇水。土地承包以后,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迅速。对村土地进行了规划,打井、修桥、挖沟,形成了9纵3横的田间生产通道。,全村有机井150眼,有效灌溉面积5844亩。田间道路和沟渠绿化率达89%,建沙河桥一座。社 会 事 业教育卫生 自1960年起,先后新建了中小学校教学楼二座计64间,其它配套房屋45间,实现了“六配套”。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升学率达95%。村原有诊所一家,发展到7家。2002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加入合作医疗的人数达90%以上。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村民生活   解放前,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是半年糠菜半年粮,穿的是自织的粗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逐步过上了好生活。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村平均1.5户拥有固定电话1部,每25人有手机1部,全村有摩托车350辆,手扶手拉机、四轮车186台,水泵150台,精播机具30套,汽车5辆。全村用电户达到98%,90%户有一台电视机。   

邓庄村

  邓庄行政村位于上庄乡境东部,白河西岸。西北与杨营村相邻,东连田庄村,南依白河与樊集乡钮寨村隔河相望,西邻上庄村,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4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   邓庄村1958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62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63年属王集公社为邓庄大队。1975年属上庄公社为邓庄大队。1984年属上庄乡为邓庄村委会。辖6个自然村。韩营明万历年间,韩明悟从山西洪桐县迁此定居,后柳姓、袁姓迁入,因韩姓迁来最早户数最多,故取名韩营。邓庄北寨据传该村为东汉大司徒邓禹的庄园,明洪武二年郭氏祖先从山西汾阳迁此定居,故名邓庄。村委会驻地。至清未取名汾阳寨。因此寨在北,村演称今名。堂后明未,郭姓从邓庄北寨徒出迁此定居,因位于观音堂后,故名。明初梁姓从山西迁此定居,在村东皇渠沟上建石桥一座,取名梁石桥,代村名。   人口、民族   2003年村委会辖韩营、小邓庄、邓庄、北寨、堂后、梁石桥、邓庄南寨7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933户,3446人。其中男1774人,女1672人;汉族3439人,壮族1人,回族1人,蒙族5人。总人口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占9%,初中占80%,高中占5%。有郭、吴、赵、李、年、樊等91个姓氏。   自然状况   邓庄村地处白河北岸,地势北高南低,交通便利。西邻新野至南阳公路,县道沙堰镇至上庄公路穿越全境。白河沿岸为沙质土壤,主要分布在邓庄南寨、梁石桥,占耕地面积35%;黄壤土主要分布在邓庄北寨、堂后、小邓庄,占村耕地面积42%;粘土主要分布在韩营自然村,占耕地23%。白河有建筑材料黄沙。   主要经济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得到快速发展。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8元。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4万元,人均收入2500元。农 业 经 济农作物种植 全村耕地5517亩,人均1.6亩。20世纪70年代农村是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生产力落后,产量低,农民以红薯、玉米为一年的主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全村以小麦、棉花、花生种植为主,间有大豆、油菜、芝麻、红薯等杂粮作物。1978年,全村种植粮食6500亩,总产16.9万公斤,亩产260公斤;种植棉花1600亩,总产8800公斤,亩产皮棉55公斤。2003年,全村种植粮食4164亩,总产123900公斤,亩产297公斤;棉花2980亩,总产211000公斤,亩产皮棉81公斤;花生1028亩,总产24200公斤,亩产236公斤;玉米247亩,总产88000公斤,亩产358公斤;蔬菜种植由过去的每户一小块零星种植发展到户菜园、组菜园。2002年,建中弓棚18个,种植反季节蔬菜。   畜牧养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品种化方向发展,选育优质波尔山羊、长白山羊。   企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改过去的手工业和零星的个体商业成为民营企业,全村有砖瓦厂1个,预制厂2个,煤球厂2个,粮食加工企业7个,农机维修4个,各类企业总固定资产127万元。村有商业网点15个,从业人员40多人,主要经营建材、粮食、餐饮副食、百货等,年购销额达96万元。村有四轮运输车12辆,客车9辆,从业人员50多人。   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建设   解放前,村因紧临白河,水患不断。建国后,村重视水利建设,加固修整河堤,开挖排水沟渠1989米,又在白河堤南寨段修筑防洪闸门一座。为提高耕地灌溉面积,村打机井120多眼,实现30—50亩1眼井,保证了旱能浇、涝能排,使灌溉面积达5000多亩。   通讯电力   1996年开始安装程控电话,2003年全村安装固定电话1617部,普及率达70%以上。2000年进行了农村低压线路改造,98%的农户已用上了电。社 会 事 业教科文卫 建国前,村有私塾1所。建国后,村先后建有中学、小学(韩营小学、南寨小学)。1978年后,村先后扩建整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及住宿室,校园全部进行了硬化、绿化。学校有学生150人,教师9名,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毕业率达99.8%。   建国后,村有图书室1所、文艺宣传队1个、电影放映队1个,唢呐班1个。2003年,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20%以上。   建国初期,村少医缺药。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2003年,村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村多次聘请乡县医务人员到村讲解地方病的防疫和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多半是糠菜,穿的都是粗布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有了改善,特别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其中细粮占90%以上,禽蛋、蔬菜、肉类消费大幅度增加。部分家庭还拥有汽车、摩托车、电冰箱、空调等。农民婚嫁由原来的大操大办向集体婚礼、旅游结婚等方式转变。丧事由原来的土葬改为火葬,实行园林化公墓。   

彭桥村

  彭桥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18.5公里,距上庄乡政府机关驻地西6公里处。东靠礓石河,南与王集乡范坡村接壤,北与小陈营村为邻,西与邓州市汲滩镇交界,属边缘地带。村总面积为2.54平方公里,南北长1.5公里,东西长1.7公里。   建置沿革、人口民族   彭桥村辖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彭桥。据传清朝初期杨姓由施庵乡玉皇庙迁至堰岔,后又迁至彭营桥西居住,故取名彭桥。堰岔据传明代阎姓居此,因位于龙须渠和母渠沟交叉处,取名阎岔,后来王国学由邓县大王营迁入,阎姓迁走,遂易称堰岔。大陈营清朝初期,陈全仁自今唐河县陈排湾迁至大陈营处定居,因东北母渠沟东岸有个小陈营,故名大陈营。解放前,彭桥村属邓县管辖。1947年解放后,被划为邓北县白牛区汲滩镇。后于1949年划为新野县,属马集乡(小乡)。1952年划为贾庄小乡。1956年三个自然村分开,彭桥、堰岔和范坡、大湖坡、梅堂为一个片,大陈营、小陈营和柳坡为一个片。1960年三个自然村合在一起,属王集公社。1975年,彭桥村和小陈营分成两个大队,均属上庄公社。2003年,全村有490户,1956人,其中男性1083人,女性873人,人均耕地1.5亩。总人口中,汉族1953人,蒙古族2人,回族1人,村计划生育率为99%,人口自然增长率0.5‰。文化程度,小学占12%,初中占78%,高中占3%。主要姓氏有王、杨、陈、张、李、秦等。   自然状况    彭桥村地处邓州、新野两县交界处,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是古今唐邓便路的必经之地。土质分黄土、老土和黑土三种,其中黄土占25%,老土占40%,黑粘土占35%。水利资源丰富,产礓石和石油。植物资源有:竹子、芦苇、芭茅、蒲公英、野菊花等。农 业 经 济农作物种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农村生产力落后,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以红薯干、玉米为主粮。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棉花、油料产量逐年增高。1978年,全村小麦亩产210公斤,棉花50公斤左右,其它作物亩产70—140公斤。2003年,全村小麦亩产340公斤,棉花亩产95公斤,花生亩产250公斤,玉米亩产450公斤。1992年村开始种植烟叶,1998年后面积减少,到2003年面积仅60亩。后来群众在路边、沟边以及坑塘荒地植树三百余亩。   畜牧养殖   解放后,农村人一直遵循着“穷不离猪,富不离书”的古训,一般每户都要养一头猪,附带养一些羊、鸡、鸭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畜牧养殖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村涌现出了一批养猪、养羊、养鸡、养兔、养鸽子的专业户。一组村民李叶君养蜂80箱。村有养鱼坑塘水面60亩,其中40多亩是人工开挖的鱼塘。   农业机械   解放后,农村靠牛拉车和耕田,后逐步由机械所替代。全村有手扶拖拉机195台,四轮拖拉机28台,三轮农用车15辆,电动机、柴油机150台,潜水泵32台,微型水泵30台,农用水泵210台,脱粒机21台,联合收割机两台,弥雾机52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   工商企业   20世纪70年代,一、二组开办过油坊、染坊、四组开办过染坊、砖瓦窑场,五组、六组开办过砖瓦窑场,大队办过专瓦窑场、麻袋厂、面粉厂。改革开放后,农民经商办厂办企业的日渐增多。1993年起,杨新民在上庄开办塑料制管厂、煤球厂;王传中在县城开办农机修造厂;王明岗在村开办农机修理站。此外,村有粮食加工点4个,商业网点4个,主要经销百货、副食、农药、化肥、五金交电等,年购销额达60万元。有5户在外经营餐饮服务行业,有8辆货车在外搞运输;外出务工人员6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基 础 设 施 建 设村镇建设 实行村镇规划后,村民建房按村镇规划统一布局、统一上排上线。全村有90%户的房子上排上线,村镇建设已步入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   农田水利建设   历史上村一直水患不断。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建设,曾多次开挖疏通河道、沟渠,加固修整河堤。在礓石河沿岸修防洪排水闸门2处。全村共打机井52眼,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   通讯电力   解放初,农村只有手摇电话。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电,农村开始有了电灯,后来发展到用电磨面、粉碎,用电抽水浇地,用电打麦等。但那时电力紧缺,供不应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力供应逐渐正常,特别是2000年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后,彩电、空调、洗衣机、电扇、电冰箱,无塔供水装置,音响设备、电饭锅等进入寻常百姓家。社 会 事 业教育 解放前,村有私塾一所。建国后,村先后建有耕读学校和小学。1976年至2001年村先后四次对小学进行整修,并对校院进行了硬化和绿化。学生入学率达100%,巩固毕业率达99.8%。   科 技   解放后,村多次聘请省、县、乡科技人员到村讲授科技知识,给农民辅导种植、养殖、施肥、用药以及政策法规、计划生育、妇幼保健等知识,受益人数达1700多人次。全村有种植、养殖、农业机械、农电等各种技术人员60多人。科学技术的普及,使农民改变了旧的耕作方式,棉花种植由过去的大田直播变为地膜覆盖和育苗移栽。科学施化肥、农药及化学除草剂得到普及。   文 化   建国初,在喜庆佳节和农闲时候,村唱大戏、舞狮子、玩旱船、踩高跷、放烟火、说鼓词、坠子书等方式丰富文化生活。之后,有文艺宣传队、电影和电视等。后来村建起了青年民兵之家,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5%,有线电视入户率达50%以上。   卫 生   解放初期,农村缺医少药,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村有卫生所3个,医生王传家治中风偏瘫,远近闻名,1996年,河南省张仲景医药研究院授于王传家医师“当代名医”称号。2003年,村实行了新型合作医疗,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村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吃的多半是糠菜,穿的是粗布衣。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互助,村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03年,村民人均占有粮食500多公斤,其中细粮食占90%以上,肉类、禽蛋、蔬菜、营养品等消费大幅度增加;个人储蓄存款不断上升;村民住房由原来的土木、砖木结构逐渐变为混凝土平房、楼房,人均住房近20平方米;农民穿衣由过去单调的黑、白、蓝粗布衣变为色彩丰富、款式多样的中高档服装。同时,农村的婚丧嫁娶也在随着形势的发展而逐步走向移风易俗,丧事由过去的土葬改为火葬,结婚有的把要彩礼、嫁妆改为安装电话、要致富工具(如手扶拖拉机等),有的外出旅游结婚。   


上凤鸣村特产大全




上凤鸣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