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黄南州 >> 泽库县

泽库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泽库县谷歌卫星地图)


泽库县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5.39万人 6494平方公里 632323 811000 0973 查看 泽库县谷歌卫星地图

泽库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泽曲镇 约4000人 523.2平方公里

----

查看 泽曲镇谷歌卫星地图
麦秀镇 约7000人 133.9平方公里

----

查看 麦秀镇谷歌卫星地图
宁秀乡 约1万人 109平方公里 智格日村 查看 宁秀乡谷歌卫星地图
和日乡 约7000人 1011平方公里 和日村 查看 和日乡谷歌卫星地图
王加乡 0 0

----

查看 王加乡谷歌卫星地图
西卜沙乡 约2000人 184.7平方公里

----

查看 西卜沙乡谷歌卫星地图
多禾茂乡 约6000人 1144.5平方公里

----

查看 多禾茂乡谷歌卫星地图

泽库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同仁县

  key同仁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邻甘肃省夏河县西连贵德县南接泽库县北与循化、尖扎县接壤,距省会西宁市181公里。 县辖1镇、12乡、75个村(委)会,其中:农业乡4个,半农半牧乡6个,纯牧业乡3个。全县总人口为7.34万人,其中农牧业人口5.4万人,总面积3275平方公里。   1999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8828万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达59497万元(现价),其中:农牧业产值36236万元,工业总产值23261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441.25元。同仁隆务河谷地区独产的黄果梨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同仁野生的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雪莲、冬虫夏草、秦艽、大黄、黄芪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同仁地区也盛产牛羊肉、皮张、绒毛、牛绒服装等而闻名。   同仁县是“热贡艺术”的发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画家之乡,是青海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隆务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充满神秘色彩的藏乡民间“六月会”和以唐卡、堆绣、雕塑为主的“热贡艺术”。   资源特点   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隆务河纵贯南北,属黄河一级支流,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36万千瓦,并与西宁大电网联网,1988年跨入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金、银、铜、锌、铅、石英石等均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千姿百态,珍稀动物有鹿、香獐、羚羊、石羊、黄羊、熊,雪莲、冬虫草、大黄、黄芪、弥花党参、秦艽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   地方特产   同仁隆务河谷地区独产的黄果梨是生津止咳,清痰化瘀的稀有珍果,由此被誉为我国的“黄果之乡”。同仁野生的植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雪莲、冬虫夏草、秦艽、大黄、黄芪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同仁地区也盛产牛羊肉、皮张、绒毛、牛绒服装等而闻名。   自然条件   同仁县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隆务河纵贯全境南北,形成东西部山区和中部河谷地区。境内山峦起伏,河谷相间,地貌复杂多样。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4767米,最低海拔2160米,相对高差2607米。年平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无霜期约61-150天,年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属冷温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水电资源得天独厚,有大小河流11条,其中隆务河纵贯南北,属黄河一级支流,沿隆务河已建成梯级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1.36万千瓦,并与西宁大电网联网,1988年跨入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县行列。矿产资源分布广,品位高,金、银、铜、锌、铅、石英石等均有很高的开采价值。野生动植物千姿百态,珍稀动物有鹿、香獐、羚羊、石羊、黄羊、熊,雪莲、冬虫草、大黄、黄芪、弥花党参、秦艽等名贵药材久负盛名。   行政区划   同仁县辖2个镇、9个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   历史沿革   同仁在历史上是游牧地区。在汉朝时期,同仁北部成为汉朝屯田之地。至唐中宗时,这里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赐于吐蕃。宋代是角罗蕃政权的势力范围。元明两代,始以县境保安为触角,有中央屯军的伸入,形成以隆务寺为中心青海最大的藏传佛教政教合一统治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   古为古羌地,西晋末为吐谷浑地,隋为达化县地,唐初为达化县、米川县地,安史之乱后为吐蕃地,宋初为吐蕃角厮角辖地,元为贵德州地,明为归德千户所辖,清隶循化厅,民国初隶循化县,1929年设立同仁县。1949年沿旧制仍设同仁县,1952年改为同仁藏族自治区,1953年由同仁藏族自治区析置泽库县,同年改同仁藏族自治区为同仁县,均隶黄南藏族自治区(州)。   2000年,同仁县辖1镇、12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04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隆务镇 23294 兰采乡 3558 麻巴乡 5285 双朋西乡 3737 扎毛乡 3668 保安乡 4780 黄乃亥乡 2944 曲库乎乡 6440 牙浪乡 1946 年都乎乡 8060 多哇乡 4986 瓜什则乡 3886 加吾乡 4456    2001年3月19日,撤销同仁县保安、麻巴2乡,合并设立保安镇(镇0驻地设在原保安乡)(青政函[2001]21号)。   2001年底,同仁县辖2个镇、10个乡(牧业乡3个、农业乡7个),3个居委会、74个村(牧)委会。   隆务镇:驻隆务,辖3个居委会(一、二、三)、8个村委会(吴屯上庄、吴屯下庄、加毛、向阳、四合吉、隆务、加仓玛、措玉)。   保安镇:驻保安,辖14个村委会(城内、城外、新城、全都、卧科、相曲、夏尕龙、尕则敦、浪加、银扎木、群吾、东干木、赛加、卡加)。   年都乎乡:驻年都乎,辖6个村委会年(都乎、曲码、夏卜浪、录合相、郭麻日、尕沙日)。   加吾乡:驻协知,辖6个村委会(加吾岗、协知、俄毛、东维、吉仓、江日)。   双朋西乡:驻双朋西,辖4个村委会(双朋西、协知、宁他、环主)。   扎毛乡:驻麻什当,辖4个村委会(霍尔、扎毛、卡苏乎、立仓)。   曲库乎乡:驻多哇,辖8个村(牧)委会(江龙、江什加、古德、多哇、索乃亥、木合沙、瓜什则、江龙牧业)。   牙浪乡:驻牙浪,辖4个村委会(依里、牙浪、娘洛、阿宁)。   多哇乡:驻乙合隆扎,辖6个村委会(尖德、东维、交隆务、直跃、卡什加、其日那)。   兰采乡:驻唐拉卡,辖4个村(牧)委会(麦仓、还去乎、尕日哇、兰采荣哇)。   瓜什则乡:驻瓜什则寺,辖6个村委会(赛青、力吉、郭进、阿旦、塔哇、阿哇)。   黄乃亥乡:驻日秀麻,辖4个村委会(日秀麻、阿吾乎、群吾、奴让)。   2005年,同仁县辖2个镇、10个乡:隆务镇、保安镇、兰采乡、双朋西乡、扎毛乡、黄乃亥乡、曲库乎乡、牙浪乡、年都乎乡、多哇乡、瓜什则乡、加吾乡。   2006年8月,撤销牙浪乡,并入隆务镇。   乡镇简介   【隆务镇 Longwu Zhen】 位于县境中部,县府驻地。面积221.6平方千米。 人口2.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34.4%。辖一、二、三3个居委会和吴屯上庄、吴屯下庄、加毛、向阳、城镇、四合吉、隆务、加仓玛、措玉9个村委会。 2001年,辖3个居委会和8个村委会。 1950年设隆务街,1956年设隆务镇,1958年设前进公社,1961年改设城镇公社,1965年设隆务镇,1972年又改设城镇公社,1984年改设隆务镇。   【保安镇 Baoan Zhen】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0下发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同意撤销同仁县保安、麻巴2乡,合并设立保安镇(镇0驻地设在原保安乡),辖城内、城外、新城、全都、卧科、相曲、夏尕龙、尕则敦、浪加、银扎木、群吾、东干木、赛加、卡加14个村委会。   保安乡Baoan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4%,还有汉、土、回等民族。面积102.9平方千米。辖城内、城外、尕则墩、托加卧科、新城、夏尕隆、相曲、全都8个村委会。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设保安镇,1950年沿旧制设保安乡,1958年改设红旗公社,1960年改为保安公社,1984年改设保安乡。2001年与麻巴乡合并为保安镇。   麻巴乡Maba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2%。面积212平方千米。辖群吾、东干木、银扎木、浪加、卡加、赛加6个村委会。 1956年设麻巴乡,1958年设红旗公社,1961年改设麻巴公社,1984年恢复麻巴乡。2001年与保安乡合并为保安镇。   【年都乎乡Nianduhu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 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1%,还有汉、土、回等民族。面积120.8平方千米。辖年都乎、郭麻日、尕沙日、曲玛、夏卜浪、录合相6个村委会。 1956年设年都乎乡,1958年改设飞跃公社,1960年更名为年都乎公社,1984年改为年都乎乡。   【加吾乡Jiawu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5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153.3平方千米。辖协知、东维、俄毛、江日、吉仓、加吾岗6个村委会。 1958年设加吾乡,同年改设前进公社,1961年更名加吾公社,1984年改为加吾乡。   【双朋西乡Shuangpengxi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250.9平方千米。辖双朋西、宁他、环主、协知4个村委会。 1956年建双朋西乡,1958年并入红旗公社,1961年分设双朋西公社,1984年设双朋西乡。   【扎毛乡Zamao Xiang】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1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216平方千米。辖扎毛、卡苏乎、和日、立仓4个村委会。 1956年设扎毛乡,1958年设红星公社,1961年改设扎毛公社,1984年恢复扎毛乡。   【曲库乎乡Qukuhu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233.1平方千米。辖多哇、瓜什则、木合沙、索乃亥、古德、江什加、江龙、江龙牧业8个村(牧)委会。 1956年成立曲库乎乡,1958年并入红星公社,1961年分设曲库乎公社,1984年改设曲库乎乡。   【牙浪乡Yalang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78.6平方千米。辖牙浪、娘洛、阿宁、依里4个村委会。 1956年成立牙浪乡,1958年并入前进公社,1961年设牙浪公社,1984年改设牙浪乡。   【多哇乡Duowa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东、南部与甘肃省接壤。距县府驻地4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935平方千米。辖尖德、卡什加、东维、直跃、曲日那、交隆务6个村委会。 1958年设红星公社,1960年改为多哇公社,1961年设多哇乡,1966年改为多哇公社,1984年改为多哇乡。   【兰采乡Lancai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7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458.5平方千米。辖兰采荣哇、尕日哇、麦仓、还去乎 4个村(牧)委会。 1956年设兰采乡,1958年改设东风公社,1961年恢复兰采乡,1967年改设兰采公社,1984年改设兰采乡。   【瓜什则乡Guashize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东南部邻甘肃省,距县府驻地24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401.3平方千米。辖塔哇、阿旦、郭进、阿哇、加吾力吉5个村委会。 1958年设上游公社,1960年改为瓜什则公社,1961年改设瓜什则乡,1966年改为瓜什则公社,1984年改为瓜什则乡。   【黄乃亥乡Huangnaihai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2千米。人口0.3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85平方千米。辖日秀玛、琼吾、阿吾乎、奴让4个村委会。 1956年设黄乃亥乡,1958年改设跃进公社,1959年并入飞跃公社,1961年分设黄乃亥公社,1984年恢复黄乃亥乡。  

尖扎县

  key  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东北绝大部分以黄河为界,与化隆县相望,东南与循化县接壤,西与贵德县相连,南与同仁县毗邻。县境南北长约87千米,东西宽约48千米,总面积1712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4万人,藏族约占总人口的67%。   县人民政府驻:马克唐镇,距省会西宁市127千米,距州府隆务镇70千米。邮编:811200。代码:632322。区号:0973。拼音:Jianzha Xian。   全县地势西高东低,最低海拔1960米,最高海拔4614米,相对高差为2654米。气候属高原大陆性气候,为青藏高原特殊型气候区,年平均温度7.8℃,年日照时数443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50-400毫米,无霜期186天。   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马克堂镇、康扬镇、坎布拉镇、贾加乡、措周乡、昂拉乡、能科乡、当顺乡、尖扎滩乡。   自然资源   尖扎县有丰富的水利资源、旅游资源。水电资源得天独厚,象征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纵贯南北,在尖扎县境内流程长达96公里,黄河、隆务河水流急、落差大,可建一大、二中、二小五座电站。 国家重点工程-李家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第二个梯级水利枢纽工程,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年发电量59亿千瓦时;青海省最大的水电引资项目-直岗拉卡电站,临建工程已开工,该电站总投资12.8亿元,总装机容量19万千瓦时,年发电量7.62亿千瓦时;此外尚有黄河上游总装机28.4万千瓦、总投资为24亿元、年发电量为23亿千瓦时的康杨中型水电站,位于隆务河段的"三道班"小型水电站总投资为1.08亿元,总装机容量10.5万千瓦时,年发电量5.6万千瓦时。泽唐小型水电站总投资为4572万元,总装机容量6000千瓦时,年发电量3.2万千瓦时。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以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丹霞"景色而著称,古松、奇峰、方山、洞穴、清泉、小溪,景美如画,公园内有南宗寺、尼姑寺、南宗扎寺三大寺院,是青海省唯一的一处僧、密、尼并存的宗教法地,名山佳水,佛寺僧舍,相缀成画,与李家峡库区风光相辉相映。投资9600万元的森林公园专用公路已建成,投资1170万元的森林公园景点及道路工程已启动实施,为坎布拉森林公园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成为青海省的旅游热点。另外还有德多寺、古雷寺等历史悠久的宗教寺院。   城市建设   尖扎县县城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约1万人。1998年前,沿街主要建筑物大部分为土木结构平房,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很低,城镇建设投资和规模远远落后与省内其它兄弟县。1998年起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建设作为繁荣经济、增加就业、全面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高度重视,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先后完成了人民街、黄河路、申宝路等主要街道铺面改造工程和县政府、广电局、公安局等一批重点住宅楼工程,实施了新建文化广场、县城道路、小广场和添置高杆灯、路灯等项目。四年内共完成城镇建设项目80余项,新建面积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达1.2亿元,是1993-1998年期间的5倍。县城投资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县城基本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净化。2000年,青海省小城镇建设现场会在尖扎召开,2001年,在青海省第五次精神文明建设会议上,荣获"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县"称号。   经济发展   尖扎县总耕地面积为79198亩,其中水浇地29716亩,浅山地36202亩。农业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牧业由脆弱型向稳定型转变,2001年粮食播种面积 8.92 万亩,总产量达到 1446 万公斤,油料播种面积 1.44 万亩,总产量达到104万公斤。"百里万亩"果品生产基地、"百里千亩"白色蔬菜走廊已初步形成。全县各类牲畜存栏数达21万头(只),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加让要其水库、集雨利用、草原"四配套"、"531"等一批骨干工程得到实施,农牧民生活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尖扎县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以粮油加工、建筑、建材等为主的乡镇企业突飞猛进,以耗能企业为主的地方工业日渐壮大,2001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达2250万元,工业企业产值898万元,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6371万元,经济持续增长, 投资政策、环境正在不断优化,教育、卫生、科技等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汉属河关县,三国时为羌地,东晋为吐谷浑地,北周至隋唐置达化县(治今尖扎县康扬一带),宋属积石军,元为贵德州地,明为归德守御千户所辖,清为贵德厅地,民国为贵德县地。   1949年解放,1952年由贵德县析置尖扎藏族自治区。1953年6月2日正式成立尖扎县。1953年12月归属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领导。   2000年,尖扎县辖2个镇、10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马克堂镇 8027 康扬镇 8119 直岗拉卡乡 6644 坎布拉乡 1109 多加乡 2145 贾加乡 2039 措周乡 4007 加让乡 3171 昂拉乡 2597 能科乡 2121 当顺乡 1982 尖扎滩乡 4511 李家峡地区虚拟镇 4592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尖扎县坎布拉、多加、直岗拉卡3乡,合并设立坎布拉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李家峡);撤销加让乡,并入马克唐镇。   2001年底,尖扎县辖3个镇、6个乡,4个居委会、79个村(牧)委会。   马克唐镇:驻马克唐,辖4个居委会(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14村委会(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回民、解放、娘莫、加让、加力、如什其、洛科、要其、科沙唐、娘莫、新滩)。   唐杨镇:驻康家,辖13个村委会(上庄、寺门、巷道、东门、城上、崖湾、格曲、河滩、沙力木、宗子拉、尕日唐、西麻拉、烂泥滩)。   坎布拉镇:驻李家峡,辖18个村委会(德洪、尖藏、万吉合、尕吾昴、蚂蚁滩(吉利)、古日羊麻(如布、如其滩)、直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尕布、仁才、俄加、拉夫旦、哈玉、浪哇、坎加、满岗、茨卡)。   昴拉乡:驻尖巴昴,辖6个村委会(尖巴昴、牙那洞、措加、牙子盖、东加、河东)。   能科乡:驻麻尼多楞,辖4个村委会(德欠、拉萨、子哈贡、下扎)。   当顺乡:驻香干,辖8个村委会(古浪堤、香干、东当、古什当、冬果、才龙、拉德、古浪坡哇)。   尖扎滩乡:驻恰藏,辖7个牧委会(羊直、岗毛、来玉、石乃亥、洛哇、尕加一、尕加二)。   措周乡:驻霍尔瓦西,辖5个村委会(俄什加、切藏麻、洛哇、措香、石乃亥)。   贾加乡:驻哈玉,辖4个村委会(贾加、安君、南当、洋勒)。   乡镇简介   【马克唐镇 Ma Ke Tang Zhen】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2001年,撤销加让乡,并入马克唐镇。镇政府驻马克唐,辖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4个居委会,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回民、解放、娘莫、加让、加力、如什其、洛科、要其、科沙唐、娘莫、新滩14个村委会。   马克唐镇 Ma Ke Tang Zhen 位于县境东部,县府驻地。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9%,还有汉、回、撒拉、土等民族。面积36.9平方千米。辖黄河路、申宝路、兴隆街、人民街4个居委会和马克唐、勒见、麦什扎、古雷、回民、娘莫6个村委会。1985年从加让乡析置马克唐镇。   加让乡Jia Ra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7.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3.3%。面积36.5平方千米。辖如什其、加让、力加、洛科、要其、科沙塘、娘莫7个村委会。1953年设一区(加让区),1958年设加让公社,1984年改设加让乡。1985年,析置马克唐镇。2001年,并入马克唐镇。   【康扬镇 Kang Yang Zhen】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23千米。人口0.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9%,还有藏、汉族。总面积35平方千米。辖巷道、上庄、寺门、东门、城上、崖湾、格曲、河滩、沙力木、宗子拉、尕马塘、西淋、烂泥滩13个村委会。1953年设康扬家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康扬回族乡,1958年改设康加公社,1961年改为康扬公社,1984年改设康扬回族乡,1988年设康扬镇。   【坎布拉镇Kan Bu La Zhen】 位于县境北部。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21号文批复:撤销坎布拉、多加、直岗拉卡3乡,合并设立坎布拉镇,镇政府驻地设在李家峡。辖德洪、尖藏、万吉合、尕吾昴、蚂蚁滩(吉利)、古日羊麻(如布、如其滩)、直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尕布、仁才、俄加、拉夫旦、哈玉、浪哇、坎加、满岗、茨卡18个村委会。   坎布拉乡Kan Bu La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3%。面积 174.8平方千米。辖奴布、吉利、尕吾昂、万吉合、如其滩、尖藏、德洪7个村委会。1956年设坎布拉乡,1958年并入直岗拉卡公社,1961年析置坎布拉公社,1984年改设坎布拉乡。   直岗拉卡乡Zhi Gang La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30千米。人口0.6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5.5%,还有藏族、汉族。总面积64平方千米。辖直岗拉卡、上李家、下李家、尕布、仁才、俄加6个村委会。1953年属李家乡,1958年设直岗拉卡公社,1984年改设直岗拉卡乡。   多加乡Duo Jia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3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为135平方千米。辖拉夫旦、浪哇、坎加、拉峻、满岗、茨卡6个村委会。1953年设多加乡,1958年并入康加公社,1961年分设多加公社,1984年改设多加乡。   【昂拉乡Ang La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9.3%,还有汉族、回族。总面积60.2平方千米。辖尖巴昂、措加、牙那洞、东加、牙子盖、河东6个村委会。1953年设昂拉乡,1958年设昂拉公社,1984年设昂拉乡。   【能科乡Nen Ke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4%。面积76.1平方千米。辖德欠、拉沙、子哈贡、下扎4个村委会。1956年设能科乡,1958年并入昂拉公社,1961年分设能科公社,1984年改设能科乡。   【当顺乡Dang Shun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30平方千米。辖古浪堤、香干、古什当、东当、冬果、才龙、拉德、古浪坡哇 8个村委会。1954年设当顺乡,1958年并入尖扎滩公社,1961年分设当顺公社,1984年改设当顺乡。   【尖扎滩乡Jian Zha Tan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7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642平方千米。辖羊直、岗毛、石乃亥、来玉、洛哇、尕加一、尕加二7个牧委会。1954年设尖扎滩乡,1958年改设尖扎滩公社,1962年改设尖扎滩乡,1972年复设尖扎滩公社,1984年改设尖扎滩乡。   【措周乡Cuo Zhou Xiang】 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府驻地1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面积192平方千米。辖洛哇、俄什加、措香、石乃亥、切藏麻5个村委会。1952年设措周乡,1958年并入加让公社,1961年析设措周公社,1984年改设措周乡。   【贾加乡Jia Jia Xiang】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37千米。人口0.2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8%。面积119.5平方千米。辖贾加、安君、南当、洋勒4个村委会。1956年设贾加乡,1958年并入加让公社,1961年析设贾加公社,1984年改设贾加乡。   

泽库县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泽库县特产大全




泽库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