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家 山 村
杨家山村位于三原县嵯峨乡西北20多里的山原地带,南与嵯峨山接壤,北与大盘村相邻,全村共辖两个小组,68户,220人,耕地面积643亩,退耕还林面积1600多亩,全村9名党员,今年在乡党委的扶持和帮助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路、打井、实施移民搬迁,使全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经过深入开展产业调整,全村栽植优质核桃320多亩,成活率达到98%以上,明年计划 再建100亩优质核桃基地,把核桃基地建设做为本村的主要产业,促进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422110 | 712000 | -- | 查看 杨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社村 |
三 社 村 嵯峨乡三社村位于天齐塬畔,曾是解放初三社乡政府驻地,是天齐塬经济文化中心,全村辖七个村民小组,320户,1200人,耕地面积3350亩,天齐塬唯一的全日制小学座落其中,整个塬区人畜饮水管理站,由三社公开给各村供水。 解放前,该村有3个自然村,即单面、马巷口、庙背后,单面村由原1、2组村民组成,居住在临近水库西侧的塬畔,马巷口由3、4组组成,庙背后由5、6、7组组成,在解放后,将三个自然村合并为三社村,三社村因此而得名。 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将三社村分为三东村和三西村,三东村由现在1、2、3、4组组成,三西村由现在的5、6、7组组成,三东、三西两村相继发展了近15年,1992年根据1990年农村大清财的结果,结合嵯峨乡的乡情,将三东村、三西村又合并为目前的三社村。 三社村东麓出产旱烟,颇有出名,最初群众经济作物以旱烟为主,1981年后相继发展过烤烟、苹果等产业,近年来,结合本村的实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核桃产业700余亩,同时恢复上世纪七十年代建起的三社大站,使整个塬区在相隔十五年之后又引水上塬,为农业生产服务,推动了全村农业产业和村级经济的发展。 |
大盘村 |
大盘 村 大盘村位于嵯峨乡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的嵯峨山脚下,该村下辖9个小组338户,1230人,有耕地面积2888亩,其中退耕还林1700余亩,荒山荒坡2000余亩。群众世代以耕种为生,以粮食生产为主,有少量经济作物(油菜)分布,由于受传统耕种的影响,该村现在仍处于贫困状态。 从2007年开始,大盘抢抓国家扶贫政策实施移民搬迁工程,群众切实的得到了实惠,至今已实施了4批计270余户,今年的“三告别”工程实施了25户,现在,群众彻底的告别了昏暗潮湿的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平房,由于政策的落实,基础设施配套也相应到位,大盘新村的道路已硬化,排水设施也修建到位,水、电、路彻底的解决了,2008、2009年是我乡“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修两委会办公室500㎡,硬化了广场、安装了路灯,并配套了健身器材,绿化了广场,大盘村现在是焕然一新了。 在产业上,大盘村迈出了一大步,改变了原来单一、小规模的养殖局面,现在在种植和养殖上有了新的突破,依照乡党委、政府的号召,今年栽植核桃1400余亩,成活率达98%以上,并在树间套种七彩红薯100余亩,养殖生猪今年存出栏达1000余头,新上土鸡5000余只,并有1户群众自发养殖野鸡500余只,效益可观。村上依据嵯峨山的有利地形,开办农家乐5户,现在还有几户正准备开业,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盘村能有今天可喜的变化,全部依靠党的政策,展望未来,大盘正迈着大步,走向小康的富裕生活。 |
三联村 |
三 联 村 三原县嵯峨乡三联村,位于嵯峨乡西北边陲,与淳化县临界,合作化后三个初级社合并为三联高级社,后分三个行政村,即杜寨村、坳里村、界河村,1983年合并为一村,即现在的三联村。 全村258户,960人,劳动力480人,全村劳务输出年均300余人次,耕地面积2155亩,地形地貌相对复杂,沟壑纵横,沟坡地多,塬地少,人均耕地面积2亩,退耕还林800余亩,苹果面积200亩,落实亚行贷款桃核栽植面积800亩。 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以牛、羊、猪为主,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劳务输出占全年收入的50%。 该村交通便利,三淳公路从该村穿过,现有245m深水井一眼,供全村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现安装变压器3台,线路5000m。 现有村级卫生室两所,村级三委会班子齐全,村党支部党员34名,其中女党员3名,村级活动场所设备比较齐全,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并建有锣鼓队、秧歌队和自乐班,秧歌队在2008年三原县举办的《新华杯·秧歌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三联村民风淳朴,村风文明,群众勤劳持家,并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不断提高村民自身综合素质,现发展养猪大户5户,养蛋鸡大户1户,土杂鸡养殖户1户,并计划以点带面,全面发展。 2005年以来,建有移民搬迁居民点3处,搬迁群众55户,260人,并对搬迁居地点进行了改造,安装了路灯,对街道路面进行了水泥硬化,并进行了统一绿化。2007年修建村级活动室一所,使全村村民有一个文化娱乐和学习、开会的集中场所。 计划在2011年全面完成地窑户、危房及独居户的住房改造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 |
官庄村 |
官 庄 村 官庄村位于三原县嵯峨乡北部旱塬地区,总面积2600亩,其中耕地面积1493亩,145户,530人,6个村民小组,合作化时期属于绿原大队,过去因当地出了一名为官的人,而取名为官庄。所管辖的肖家院是以姓肖为主,取名肖家院,后来定为一组,蔡家以姓蔡为主取名,后来定为二组,官庄组即原两个生产队,是当年出官的地方,李家坡是以姓李为大多数,后来定为五组,毛家塬是以姓毛的为主,后来定为六组。 其中:李家坡有一座古老的“土地庙”和一棵古老的皂桷树。主要产业,以柿子、杏、核桃等杂果为主。 蔡家是一个多姓的组,后取名蔡家,以核桃、杏等产业为主。 官庄组:有古“药王庙”遗址,以柿子、核桃等产业为主。 毛家塬:以姓毛为主而得名,组内有“龙王庙”遗址和原始柿子园。 在60年代——70年代确立为官庄大队,管辖李家坡、肖家院、官庄、毛家塬四个自然村,6个生产队。村内主要以核桃、柿子产业为主。 80年代——90年代村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的核桃,柿子的基础上,发展苹果产业和其它杂果产业及养猪、鸡和劳务输出产业,极大提高了群众收入,全村劳务输出110人,养猪大户26户,养鸡大户5户,猪存栏1600头,鸡存栏4000只,全村2009年人均纯收入为3800元,。 全村共有党员23名,其中,60岁以上党员4名,女党员6名,全村劳动力310人,移搬迁77户,198人,硬化村级道路1公里,村内有办公室一座,总投资6.5万元,配电室一个,全村享受低保户29户,88人,劳务输出110人。 |
杨家山村 |
杨 家 山 村 杨家山村位于三原县嵯峨乡西北20多里的山原地带,南与嵯峨山接壤,北与大盘村相邻,全村共辖两个小组,68户,220人,耕地面积643亩,退耕还林面积1600多亩,全村9名党员,今年在乡党委的扶持和帮助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修路、打井、实施移民搬迁,使全村道路实现了水泥硬化,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经过深入开展产业调整,全村栽植优质核桃320多亩,成活率达到98%以上,明年计划 再建100亩优质核桃基地,把核桃基地建设做为本村的主要产业,促进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 |
小盘村 |
小 盘 村 小盘村位于嵯峨乡政府驻地西北20多公里处的嵯峨山脚下,村辖5个小组180户,612人,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退耕还林970余亩,荒山荒坡800余亩,群众以养殖、种殖为生,以粮食生产为主。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该村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改变了原来单一、没规模的养殖局面,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有了新的突破,依照乡党委、政府的号召,2010年全村栽植核桃680余亩,成活率达到97%以上,并在树间套种各种低杆作物,生猪存栏达到800余头,新上土鸡4000余只,群众收益可观,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该村两委班子抢抓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投资,使该村通村路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解决了困扰群众多年的“行路难”问题,推动了本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
唐陵村 |
唐 陵 村 唐陵村位于嵯峨山下,共分山前、山后两个自然村,山前共有四个小组,山后四个小自然村为一个组,全村有190户,720人,耕地面积2372亩。 自古以来,,山后在唐朝时期是一个风水宝地,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在马圈养马并有马场,因此而得名,在马圈的王岔沟有一口水井,被命名桃花井,其井水清彻透底,且味淳甜,人们一直饮用此水能延年益寿,美容健体。 另外井沟外有一泉水,七十年代被建成大口井,此处人们常叫龙五沟,先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有庙会,跟撩池洼庙会相呼应,非常热闹,现存的几孔窑洞还有壁画,清晰可见。 后陵有一座唐王陵墓,因此被人们称为后陵,它是唐朝李适之墓,此处是北门,有石狮一对,石人、石马很多,在山上还有一处风洞,人停在旁边能听见呼呼的风声,经常有游人在此游玩,观赏美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响应国家的号召,大力开展退耕还林、还草,80% 的土地都已栽植树木,加之又有嵯峨山林场在此山植树造林,现在的唐陵村满山青绿,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最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给山后修建了人饮工程,解决了群众的吃水问题,修了一条五公里的沙石路,解决了自古以来肩挑背扛的历史。 现在的唐陵村发生着翻天地覆的变化,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吃穿不愁,无忧无虑,出行也很方便,家家都购买了摩托车、三轮车,群众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一派和谐、稳定、繁荣的新气象。 |
槐树坡村 |
槐树坡村 槐树坡村位于嵯峨乡西部旱塬地区,共分五个村民小组,二组与泾阳县连接,全村有238户村民,1002人,全部有耕地面积2830亩,主要收入靠农业收入,二组利用泾阳的水源发展有中棚菜、养殖,四组发展有草莓基地,一组发展有养羊专业户,羊存栏80多只,三组有多家养猪户,存栏100多头,全村现存栏猪有300多头,羊存栏有200多只,鸡存栏有1800多只,农业产业以粮、油、烟叶、绿豆为主。 |
杨杜村 |
杨 杜 村 一、自然条件 嵯峨乡杨杜村位于三原县城北部塬区,距县城约13公里,海拔450-490米,年平均气温16℃,无霜期约200天,年降雨量约450-500毫米,属半湿润性气候,农作物两年三熟。 二、千年古堡 杨杜村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1世纪形成了杨杜古堡,据马理《陕西通志》及本县县志皆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行郡县制,三原为荡社县,属北地郡,荡社即本县杨杜(今嵯峨乡杨杜),传云“杨杜及荡社之误”。考古发掘新石器古遗址一处,现保存有千年古槐一棵,(县文物局有记载),寺院、千桥、白马巷等遗址,在现存的有关三原的古诗词里,有很多是赞美杨杜村的诗歌,其中有一首杨杜歌:杨杜村,嵯峨下,水出碧山流田野,水泱泱,山苍苍,千林萧疏落日黄。 三、红色革命的发祥地 在大革命时期,一九二六年,我们杨杜村是心字区七分团,分团团长杜思勤,一九二七年分团团长杜宏勋,组织村民在史可轩举办三原县渭北中农民讲习所学习,成立了农民协会。 四、现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该村辖7个村民小组,315户、1180人,其中劳动力651人,耕地面积1980亩,其中:旱坡地1300亩,由于该村毗邻红原厂、水泥厂,主要经济来源靠运输业、建筑业、服务业为主,农业主要以种植业(小麦、玉米、油菜、核桃等)和养殖业(猪、鸡、羊、牛等)为主,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该村加大基础设施力度,修水泥路4.5公里,打井2眼,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了全村经济和群众收入的快速增长。 |
天井岸村 |
天井岸村 天井岸村位于三原西北部,距县城仅15公里,天齐塬东段,西靠三社、槐树坡村,北与河西、樊河,坡间相连;东以杨杜水泥厂、张岳村为界,南和泾阳县龙泉乡龙泉山庄相接,唐陵路在村北狼沟组东西而过,属天齐原(七里原),6000余人的交通要道,3公里水泥路已贯通了南北,东西,一、二、三、六组于唐陵路两处交汇,群众交通便利。 全村总面积5890余亩,耕地面积3180亩,四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55户,人口970人,机械化程度90%以上,主产小麦、油菜,小麦面积2000亩,油菜面积1000亩。夏播主产绿豆、玉米,退耕还林面积430亩,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养殖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养殖大户持续发展,万只鸡、千头猪的产业化发展正在逐步形成。 2009年全村生猪存栏600余头,能繁母猪100余头,笼养鸡1.2万只,土鸡8000只,羊400只,肉牛200头,养殖业已成为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 2009年以来种植业以绿豆生产为主,组织党员干部带动宣传,摘优出一29优质品种,加强管理,提高群众管理水平,并正在申报产品品牌。 天井岸村历史悠久,天井壕早成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依托乡党委、政府旅游大乡的方案,天井壕将成为一个最吸引人的旅游景点,目前,正在准备进行天井壕区的零散户搬迁。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村各项富民政策深入人心,群众生活日新月异,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组建了秧歌队、锣鼓队,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警铃、联防队维护安全,“平安创建”成果明显,扎实开展“科学发展、升级晋档”创建活动,努力促进村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发展。 |
洪水村 |
洪 水 村 嵯峨乡洪水村位于我县北部三方路沿线,原洪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共辖5个村民小组,332户,1250人,耕地面积1892亩,村上两委班子共5人,村有党员共计47人。 该村在过去有南、北、东、西四大城门,有古城墙,是三原护军城和三原县建县后第一县城的辖地,曾因村前横着一条清河水,故名横水,此一说也;二说多发洪水而名。东村位于三县交界处,解放前虽然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却是三原、西安通往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首府马栏镇的重要必经之地,村有文物点多处,其中,邵家河摩崖石刻遗址,洪水村古遗址(位于街道南200米处)邵家河。 村北清河上有鬼谷深潭,为鬼谷子隐居之地等,随着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村经济发展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带领全村群众,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土鸡、鸭、羊养殖,及核桃、柿子、杏种植产业,动员群众外出务工,发展劳务经济,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托洪水集贸市场,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餐饮业,促进了群众收入的不断增长。同时,在上级政策的关心支持下,该村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水泥路2公里,打井2眼,完成“三告别”移民搬迁20余户,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 |
河西村 |
河 西 村 河西村位于三原县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面对清峪河,背靠山坡,村为南北走向,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1.5公里,该村总面积为6.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20米,无霜期180-200天,年平均气温10-11℃,年降雨量420毫米左右,属半湿润型气侯,春季雨少,夏季多伏旱、干旱、风灾、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壤贫瘠,坡陡沟深,沟坡面积较大,直接制约着全村的经济发展,属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 本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02户,780口人,劳动力620人,人均耕地1.4亩,其中25度以上旱坡地761亩,水地426亩,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95人,在校学生73人,其中在校大学生22人。全村共有0员16名,其中女党员3名。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受“极左”思潮及“四清”“文革”运动冲击,全村是嵯峨乡出名的“烂村”,群众整天“闹革命”,抓“阶级斗争”,揪“走资派”,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全村人均年口粮不足150斤,每个劳动日值0.25元,村民户户无粮吃,更谈不上用钱,村里违法犯纪的多,社会治安混乱,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拔乱反正,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在县乡党委直接领导下,河西村的生产、生活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中央几个“一号”文件的相继出台,在政府大力扶助下,建成人饮抽水站三处,灌溉抽水站四处,使全村群众告别手提桶担几里路吃水的传统,使河西村500余亩水浇地灌溉有了保障,连续多年粮食亩产过千斤,村两委会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结合村情发展以养鸡为主导的“一村一品”产业,同时,组织剩余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使常年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在150人以上,外出务工的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35%以上,由于“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全村养殖业迅猛增长,2010年全村养鸡存栏4.5万只,养猪480头,牛65头,羊180只,养殖户收入占全村经济收入的35%,2006年国家投巨资给河西村修建长3.8公里的通村水泥路,给河西村架起了致富之桥、致富之道,由于交通的便利,村民致富劲头更足,2002年全村响应国家退耕还林号召,栽柿树、刺槐等500余亩,2010年在三原县“亚行”项目支持下,全村栽核桃树660亩,现树苗成长旺盛,管理措施好,村民积极性高,有望在近三年内初见效益。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下,河西村200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690元。 |
冯村 |
冯 村 嵯峨乡冯村位于嵯峨乡政府西北3公里处,距三原县城16公里,三方公路穿境而过,清峪河绕村东流而去,东邻樊家河村,西依冯村水库,南与本乡河西村以清峪河相隔,北塬面上与新兴镇接壤,全村东西走向,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1.8公里,全村50%的群众居住在三沟土坡的塬坡台田上,以窑洞为主,相对高差70多米,生活、生产环境艰苦,村内沟壑纵横,塬面和坡面台田以旱作农业为主,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3℃,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14℃,最大冻土层0.6米,最大风力7级。 全村共4个自然村,225户,农业人口860人,全村总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1500亩,其中水田400亩,全村经济以种养殖业及劳务输出为主。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指导下,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使全村总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变化。50%的群众已在公路边居民点上建起新房,迁入新居,村主干道路实现全面硬化,硬化长度2.5公里,群众出行得到极大改善,60%的群众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全村新栽核桃树面积600亩,村委会协调埋设灌溉用暗管6000米,数年后,沿塬坡的核桃将成为新的经济亮点。 在养殖业方面,依托嵯峨养鸡专业社优势,大力发展笼养鸡无公害产业,现存栏蛋鸡15万只,力争年末达到17万只,并全面实现绿色无公害认证,肉猪现存栏400头,年出栏800头左右。 总之,全村干部群众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寻找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实现冯村社会经济的更大发展。 |
樊家河村 |
樊 家 河 村 樊家河村位于三原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面对清峪河,背靠山坡,为南北走向,南北长1.5公里,总面积2.5平方公里,海拔高度480-540米,年平均气温10到11℃,无霜期180-200天,属半湿润型气候,春季雨少,夏季多干旱,沟坡面积大,三淳公路县、乡主干路穿村而过。目前全村共有三个村民小组,136户群众,人口501人,耕地面积1200亩,村民民风淳朴。 本村群众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2008年在该村支部书记的带动下成立了众鑫牧业公司,主要是养秦川牛带动了村养殖业的蓬勃发展,2010年全村新栽核桃150亩,并推行行间套种技术,推动全村产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
张岳村 |
张 岳 村 张岳村位于嵯峨乡南端,西邻泾阳县,南邻鲁桥镇,东邻新兴镇,到嵯峨乡政府约一公里,全村共六个村民小组,326户,1420口人,劳动力800个,耕地面积2140亩,其中水浇地600亩,塬坡地 1500亩。 80年代以前,该村以简单的种植为主,产量小、产值低,群众的生活水平低,全村的收入维持在50万元左右,人均纯收入不足千元。 随着改革开放和党的-、-惠农强农政策的不断实施,该村在产业结构上狠下功夫,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一、二组以综合市场为依托,发展摊位,个体经济,3-4组以养殖为主导产业,养鸡、养鸭,5-6组以种植蔬菜、杂果为主导产业,全村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自2010年,村经济收入9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5800元,使全村人民群众的生活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该村抢抓机遇,多方筹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全村街道全部实现了水泥硬化,打配深井4眼,解决了生产灌溉问题,促进了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国家第十二个5年规划下,该村结合实际加紧制定本村5年经济发展规划,力争人民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
赵家村 |
赵 家 村 赵家村位于嵯峨乡北部,清河西岸,面向新兴塬畔,背靠巍巍嵯峨山,住在塬畔半腰带,地理位置复杂,村分三沟三梁,地灵人杰面迎一道川,在古老的村庄,这里住着一位赵氏一户,后有两个儿子,其中取名一个叫赵辉,另一个叫赵普两兄弟,他们在艰难困苦中求发展,在饥寒交迫中度人生,经历了多少个年头,创造了人生美丽的凯歌,就取名叫赵家村。在旧社会时期,赵家村两大兄弟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求生存。在解放前夕,该村出现了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老革命者,为0地下联络人,他就是赵家村的第一人物—赵西秦。他那时年仅16岁,就开始为0当交通员,送信,传情报,护送地下工作者和部队家属,保卫着全村人的安全,晚上防土匪,白天打土壕,他追求光明,参加了革命队伍,用他的人生写下了壮丽绚彩的乐章。 从文化渊源讲,有名的赵家村创作出了“走马”文化,当时临村右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赵家的走马、惠家的舱、东段的筛子”等,根据当时村院建筑看,特别奇观喜人,村的中心建有古老的老爷庙,西侧半坡建有药王庙和娘娘庙,这样看来雄奇壮观,站在新兴塬畔观望赵家村图形真像一个雄鹰展图,显示在人们眼前的是个特异的村庄,是老一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受潮流影响,遭受到了人为的破坏。 在解放以后, 赵家村继承革命老前辈的文化传统,呈现出了好多文才人士,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我村步入了新的景象,每年大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户,母亲一人供起四个大学生,轰动全县,在他家的影响下,其他家庭考上大学的陆续不断,还有博士生和研究生,是他们走向国家工作岗位,为可爱的祖国和家乡普写新的篇章。 现在村经济发展迅速,全村137户,510人,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030亩,其中水浇地330余亩,旱地700余亩.全村共有党员19名,其中女党员2名,年龄在60岁以上的党员8名,该村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抢抓机遇,利用党的好政策,修路、打井、发展养鸡、养猪、核桃、柿等杂果种植,极大增加了群众收入,村上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
屈家村 |
屈 家 村 三原县嵯峨乡屈家村,古称屈家堡,位于冯村水库上游,清峪河两侧,三方公路穿村而过,南与冯村、河西村相邻,北与岳村相邻,西与寨子村相邻,东与新兴镇相邻,地域为塬、坡、川汇集于一体,群众依公路两侧和坡底而居住。全村由屈家村堡、胡家沟、胡家塬三个自然村组成,辖六个村民小组,375户,1300人口,耕地面积112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亩,坡地占70%,退耕还林面积392亩,落实亚行贷款项目栽植优质核桃树642亩,2009年人均纯收入3200元。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以猪、牛、羊为主,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劳务输出。交通便利,有通村和绕村水泥路4公里。电力设施完善,有变压器四台,总容量260千伏安,低压电网6公里,户户通电。水利设施较完备,1、2、3、6组户户通了自来水,有机井一眼,干旱时灌溉用水水源不足。村有中心小学一所,村级卫生室一个,村级三委会人员配备齐全,村党支部有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5名,村级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有锣鼓队2支,秧歌队2支,舞狮队1支,自乐班2个,农家书屋1个。 屈家村民风淳朴,勤劳聪慧,耕读传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国家输送了大中专学生百余人,涌现出了许多经济带头人和致富能手,广大群众通过学文化、学科技,自身素质不断得到了提高,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屈家村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粉条加工,人人参与,户户加工,产品销往周边省、市、县,村民收入明显高于邻村。近几年来,村两委会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即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这一基本村情,制定了“企业强村、劳务富民、特色种养增收”这一发展思路,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现在新丰泰石渣股份公司、旭日建材两大企业在村落户,并投资生产,带动全村以运输矿石为主专业户10户,吸纳村劳动力50多名,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670人,常年在外务工370人,劳务输出收入占人均收入的70%,去冬今春栽植核桃面积642亩,目前长势良好,养殖业从家庭散养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建养殖小区一个,年出栏肉猪700头,土鸡、肉鸽、肉兔、肉鸭等养殖已初具规模,该村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结合“三告别”、库区移民,抢抓新村建设,目前新村已初具规模,计划在三年内搬迁完毕,同时进行旧庄基复垦将新增土地300亩,现已复垦100余亩,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岳村 |
岳 村 岳村位于嵯峨乡西北5公里处,全村214户,760口人,劳动力400人,全村劳务输出200余人次,耕地面积1800亩,地形地貌相对复杂,沟坡地多,水地少,人均耕地面积2亩多,落实亚行贷款核桃栽植面积600多亩。 产业结构以种植、养殖为主,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养殖以牛、羊、猪、鸡为主,村民主要经济收入靠种植、养殖和劳务输出。 村现有村级卫生室一所,村级三委会班子齐全,党支部党员30名,文化活动形式多样,有锣鼓队和自乐班,全村现有养牛大户2户,养猪大户3户,土杂鸡养殖户10余户,带动了全村种植和养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2008年完成灾后重建31户,2010年完成了“三告别”18户,分别在一组、四组、五组,极大改善了群众住房条件,现正在进一步实施岳黄坡2公里沙石路项目,全面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
寨子村 |
寨 子 村 寨子村位于三原县嵯峨乡西北部塬区,嵯峨山脚下,距三原县城20公里,距嵯峨乡政府10公里,全村辖五个村民小组,五个自然村即屈家塬、 寨子、南山、北山、全村共151户,525人。耕地面积1266亩。 历史上的寨子村,驰名原洪水地区,辖区内有著名的撩池洼古遗址、古战场遗址,历史悠久,每年7月12日撩池洼古庙会隆重举办,寨子村历史人物频多,有参加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有解放战争的老革命,还有不少热爱祖国的老前辈。 改革开放以来,寨子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支柱产业,苹果产业从85年到95年10年间全村共栽植苹果千余亩,人均苹果收入1500余元。 在发展苹果的同时从99年开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退耕还林,到2005年全村发展退耕还林900余亩,2010年发展核桃1000亩。 2006年以来,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先后分二批将寨子村南北山二个村民小组23户群众从危窑中全部搬入新居,2010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大力实施“三告别”工程,实施危漏窑贫困户搬迁40余户,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
杏树硷村 |
杏树硷村 杏树硷村位于三原县嵯峨乡西北部,西与县林场为界,北与寨子村相邻,南与唐陵村相邻,东与三社村相邻,海拔高度约800多米,地理为塬坡,居住地为嵯峨半山腰,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90户,350人,耕地面积900亩。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及杂果种植,种植业主要是秋播为小麦、油菜种植,夏播主要以玉米、豆类作物为主;养殖业主要以养鸡、养猪为主。杂果种植主要以苹果为主,2010年又栽植核桃100余亩。 由于地处塬坡,条件较差,主要是水利设施差,但经过乡村干部及群众共同努力,道路、交通十分方便,村内道路水泥硬化1.9公里,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问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