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2.79万人 | 17252平方公里 | 632521 | 813000 | 0974 | 查看 共和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恰卜恰镇 | 约2.8万人 | 7.3平方公里 | 索吉亥村 | 查看 恰卜恰镇谷歌卫星地图 |
倒淌河镇 | 约1万人 | 2000平方公里 |
---- |
查看 倒淌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
龙羊峡镇 | 约8000人 | 748平方公里 |
---- |
查看 龙羊峡镇谷歌卫星地图 |
塘格木镇 | 约4000人 | ·共和县旅游·共和县特产·共和县十大特产·共和县十景·共和县 | 更尕村 | 查看 塘格木镇谷歌卫星地图 |
黑马河乡 | 约4000人 | ·共和县旅游·共和县特产·共和县十大特产·共和县十景·共和县 |
---- |
查看 黑马河乡谷歌卫星地图 |
石尕亥乡 | 约6000人 | 319平方公里 |
---- |
查看 石尕亥乡谷歌卫星地图 |
沙珠玉乡 | 约7000人 | 681平方公里 |
---- |
查看 沙珠玉乡谷歌卫星地图 |
铁盖乡 | 约6000人 | ·共和县旅游·共和县特产·共和县十大特产·共和县十景·共和县 |
---- |
查看 铁盖乡谷歌卫星地图 |
廿地乡 | 约4000人 | 707平方公里 |
---- |
查看 廿地乡谷歌卫星地图 |
切吉乡 | 约7000人 | ·共和县旅游·共和县特产·共和县十大特产·共和县十景·共和县 |
---- |
查看 切吉乡谷歌卫星地图 |
江西沟乡 | 约5000人 | 681平方公里 |
---- |
查看 江西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共和县 |
|
同德县 |
同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东南部。总面积6494平方千米。总人口5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尕巴松多镇,距州府驻地258千米。邮编:813200。代码:632522。区号:0974。拼音:Tongde Xian。同德县辖2个镇、3个乡:尕巴松多镇、唐谷镇、巴沟乡、秀麻乡、河北乡。 地处青海高原东北部,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二个弯曲部,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坦,为滩地草原。黄河流经境南、境西,赛欠河、巴曲、尕干曲等河流由东北向西南、由东向西流经境内汇入黄河。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年均温1.2℃,年降水量371毫米。 自然资源 全县共有草场面积707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679万亩),各类牲畜56.17万头(只),耕地12.7万亩(其中水浇地3.3万亩)。境内有江群、河北、居布林三大天然林区,森林总面积8116公顷,总蓄积量10.4万立方米,覆盖率8.14%。有黄河及其支流49条,其中较大的有11条,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3.07万千瓦,现已建成电站9座,总装机容量达10165千瓦,年发电量3480万度。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物有汞、黄铁、白钨、铜、锑、金、银、铁、朱砂、-、石膏、锌、菱等有色稀有金属、非金属14余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天然药材主要有冬虫夏草、大黄、雪莲、蓁艽、羌活等134种,野生动物主要有鹿、麝、狐狸、猞猁、雪鸡、褐马鸡等34种10余万头(只)。境内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兔儿滩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斗后索遗址、唐乙改遗址等文物点多达44处;拉加寺、石藏寺、赛力亥寺等藏传佛教寺院,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富饶、秀丽、迷人、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多资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景观。 经济发展 2002年,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和十六大会议精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县为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保持了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全县完成国民生产总值17630万元,较上年增长10.6%;工农业总产值6722万元,较上年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9.73%,较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480元,较上年增长15.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67元,较上年增长9.2%。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南北朝至元属吐谷浑政权、吐蕃宣慰司,明属河州卫,清属蒙古族,藏族牧地。民国二年(1913年)属贵德县辖,1925年由贵德县析置同德县。1951年设同德藏族自治区,1953年改设同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划归果洛藏族自治区,1962年复归海南藏族自治州。 2000年,同德县辖6乡,县府驻尕巴松多(在巴水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874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巴水乡 11692 巴沟乡 7742 谷芒乡 5671 唐干乡 4901 秀麻乡 6115 河北乡 5883 尕巴松多未批镇 4950 省牧草良种场虚拟乡 1787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巴水乡,设立并命名为尕巴松多镇。 2001年底,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72个村(牧)委会。 尕巴松多镇:驻尕巴松多,辖15个村(牧)委会(德什端、科加、贡麻、秀麻、瓜什则、欧后扎、欧沟、北扎、夏日仓、完科、赛加、德后言、科日干、美日克、知后迈)。 巴沟乡:驻下巴,辖22个村(牧)委会(松多、地干、火炬、曲乃亥、上巴、下巴、尕哇麻、托头、上尕毛其、下尕毛其、上阿格、下阿格、班多、团结、卡力岗、上才乃亥、下才乃亥、新村、治德、本龙、加日亥、居布)。 谷芒乡:驻谷芒,辖9个村(牧)委会(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土、东吾、扎血、元庄、种畜场)。 唐干乡:驻唐干,辖8个村(牧)委会(力伦、哈夏、合土乎、加吾、东格、赛堂、青迈、加拉)。 秀麻乡:驻江群,辖8个村(牧)委会(豆合索、木合、达哇、宁龙、豆龙、德格、老虎、三巴)。 河北乡:驻赛什堂,辖10个村(牧)委会(赛德、金科、上知迈、赛欠、赛羊、赛堂、赛洛、格什格、黄河、下知迈)。 牧草良种繁殖场。 2005年,同德县辖1个镇、5个乡:尕巴松多镇、巴沟乡、谷芒乡、唐干乡、秀麻乡、河北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同德县唐干、谷芒两乡,合并设立唐谷镇,镇政府设在原谷芒乡政府驻地谷芒,实行镇管村体制。 乡镇简介 【尕巴松多镇】 位于县境北部,县府驻地。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申吾、欧后扎、夏日仓、欧沟、北扎、秀麻、贡麻、瓜什则、科加、德什端、科日干、斗后言、赛加、完科、美日加、知后迈16个村(牧)委会。1958年建巴水公社,1965年改为巴水乡,1970年改为巴水公社,1984年改为巴水乡(Ba Shui Xiang)。2001年,改为尕巴松多镇。 【巴沟乡(Ba Gou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9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77平方千米。辖然果、加日亥、新村、卡力岗、秀麻直德、上才乃亥、下才乃亥、班多、团结、上阿格、下阿格、上尕毛其、下尕毛其、托头、尕哇麻、上巴、下巴、曲乃亥、火居、地干、松多21个村(牧)委会。1951年设第三区巴沟乡,1959年改为巴沟公社,1965年改为巴沟乡,1970年改为巴沟公社,1984年改为巴沟乡。 【谷芒乡(Gu Mang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7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8%。面积489平方千米。辖阿血、美日克、尤龙、那仁、托士、种畜场、东吾、扎血、元状9个村(牧)委会。1958年将吴加、换去乎、年乃亥三乡合并为谷芒乡。1959年改为谷芒公社,1962年改为谷芒乡,1970年改为谷芒公社,1984年改为谷芒乡。 【唐干乡(Tang Gan Xiang)】 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28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529平方千米。辖加拉、哈夏、力伦、合土呼、东格、赛什堂、青迈、加吾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唐干乡,1970年改为唐干公社,1984年改为唐干乡。 【秀麻乡(Xiu Ma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6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1万平方千米。辖莫合、达哇、豆索、德格、宁龙、三巴、老虎、豆龙8个村(牧)委会。1962年建秀麻乡,1970年改为秀麻公社,1984的改为秀麻乡。 【河北乡(He Bei Xiang)】 位于县境南端,距县府驻地90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968万平方千米。辖上知迈、下知迈、黄河、赛什堂、赛羊、金科、赛德、赛欠、赛洛、格什克10个村(牧)委会。1965年建河北乡,1970年改为河北公社,1984年改为河北乡。 |
贵德县 |
|
兴海县 |
兴海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西南部。总面积13158平方千米。总人口6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还有汉、回、蒙古、东乡、土家、满等民族。县人民政府驻:子科滩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300。代码:632524。区号:0974。拼音:Xinghai Xian。 兴海县辖3个镇、4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曲什安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唐乃亥乡。境内有:赛什墉牧场。 全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其南部地区河流纵横,林木广布,植被良好,四季松柏常青,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北部地区地势开阔平坦,牧草广茂,是优质的天然牧场。黄河从西向东北流经县域,境内有黄河一级支流曲什安河和大河坝河,两河长期冲刷形成两条冲积河谷地带,沿河两岸地势较低,气温暖和、水源充足、物产丰富。全县海拔2590——5320米,平均海拔4300米;年最高气温24℃,最低气温-25℃;年平均降水量353毫米,年日照时数4431.8时,属高原大陆性气候。 人口资源 全县现有人口5.4万余人,居住着藏、汉、回、蒙、撒拉、东乡、土族等民族。全县总面积12100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1515、42万亩,耕地面积73377亩,县辖8乡1场56个行政村。境内蕴藏着铜、铅、锌、锡、金、银、锑、五彩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属全国22个重点找矿县之一,是青海省10个重点资源开发县之一,其中赛什塘、铜峪沟等地的铜矿蕴藏量达110万吨, 黄金约20吨,潜在价值300多亿元。此外境内河流众多,落差大,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43万千瓦,仅曲什安河就可建造四座梯级水电站,装机容量可达12万千瓦。 牧业发展 兴海县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地域辽阔,牧草丰茂,发展高原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近几年来 ,全县重点发展了围栏、暖棚、定居、畜牧扶贫四大工程,强化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狠抓畜疫防治工作,使畜牧业这一传统产业得到全面的发展。兴海县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沿黄河、曲什安河、大河坝河等光热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农产品以小麦、青稞、油菜、洋芋、蚕豆为主。 兴海县工业企业以矿产、水电资源开发为主,特别是立足县域铅、锌、铜、金、银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的特点 。 社会建设 历年来,兴海县十分重视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卫生医疗事业,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吸引外来优秀医疗人才,已形成了一整套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提高了城乡居民和农牧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81个,医疗、卫生计术人员320人,特别是随着近几年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藏医医疗人才,提高了全县医疗卫生水平。兴海县城城镇服务功能齐全,通讯方便快捷,水电充足,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街道整齐、洁净,环境优美,成为高原城镇建设的一个亮点。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唐属土蕃,明属尕甘思宣慰司地,明末清初隶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雍正后受中央王朝“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地事务大臣衙门”节制,民国初改隶青海办事长官,后改隶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宁使。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为共和县辖地,1939年置兴海设置局,治大河坝,隶青海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43年设兴海县,改隶青海省第三督察区,1947年由省直辖,1952年兴海县改为兴海藏族自治区,1952年改为兴海县,隶海南藏族自治区(州),1959年由大河坝迁至子科滩。 2000年,兴海县辖8乡,县府驻子科滩(在唐乃亥乡境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958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河卡乡 11565 温泉乡 5457 唐乃亥乡 6945 大河坝乡 7674 曲什安乡 5152 中铁乡 5285 桑当乡 3917 龙藏乡 4600 子科滩城关未批镇 6431 赛什塘牧场虚拟乡 1521 河卡种羊场虚拟乡 1033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大河坝乡,设立并命名为子科滩镇(迁至子科滩);撤销河卡乡,设立河卡镇。 2001年底,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1个居委会、61个村(牧)委会。 子科滩镇:驻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城关)、7个牧委会(泉曲、纳洞、青根河、黄清、恰当、日干、直亥买)。 河卡镇:驻河卡,辖10个牧委会(羊曲、克觉、三赛外、灯塔、叶龙、都台、红旗、宁曲、吾勒赫、却旦)。 桑当乡:驻桑当,辖5个村委会(桑当、明星、夏塘、切卜藏、野马台)。 唐乃亥乡:驻中村,辖9个村委会(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上鹿圈、下鹿圈、上村、中村、下村)。 曲什安乡:驻东大米滩,辖5个村委会(莫多、塔洞、大米滩、团结、才乃亥)。 龙藏乡:驻尼买,辖8个牧委会(浪琴、赛日巴、桑什斗、木果、麻日毛、日旭、秀尕纳洞、尼买)。 温泉乡:驻南木塘,辖6个牧委会(南木塘、温泉、长水、多巴、尕科河、盖什干)。 中铁乡:驻吉浪,辖7个村(牧)委会(吉浪、恰青、杜宗、斗后塘、龙吾隆、然莫、团结)。 赛什墉牧场:驻赛什塘,辖4个村(牧)委会(畜牧一队、畜牧三队、农队、马队)。 2005年,兴海县辖2个镇、6个乡:子科滩镇、河卡镇、温泉乡、龙藏乡、中铁乡、曲什安乡、唐乃亥乡、桑当乡。 2006年8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海南州将原有的40个乡镇调整为36个乡镇,其中:撤销兴海县曲什安乡,设立曲什安镇,实行镇管村体制;撤销兴海县桑当乡,将桑当乡的桑当、明星、夏塘、野马台4个村划归兴海县唐乃亥乡,并将桑当乡的切卜藏村划归兴海县子科滩镇管辖。 乡镇简介 【子科滩镇(Ziketan Zhen)】 位于县境东部。人口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泉曲、纳洞、青根河、黄青、日干、恰当、直亥买7个牧委会。1953年属夏卜区,1958年设大河坝公社,1963年改为大河坝乡,1969年改为大河坝公社,1984年改为大河坝乡(Da He Ba Xiang),驻地距县府驻地17千米。2001年,改为子科滩镇,政府驻地迁至子科滩,辖1个居委会、7个牧委会。 【河卡镇(Heka Zhen)】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驻地82千米。人口1.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2%。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羊曲、上游、幸福、灯塔、白龙、都台、红旗、宁曲、五一、却什旦10个牧委会。1953年属河曲乎区,1958年设河卡公社,1961年改为河卡区,1963年设河卡乡,1969年改为河卡公社,1984年改为河卡乡。2001年,改为河卡镇。 【唐乃亥乡(Tangnaihe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18千米。人口0.8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668平方千米。辖上村、中村、下村、上鹿圈、下鹿圈、加吾沟、沙那、念青、龙曲9个村委会。1953年建唐乃亥区,1958年改为唐乃亥乡,后改为唐乃亥公社,1963年改为唐乃亥乡,1969年改为唐乃亥公社,1984年改为唐乃亥乡。 【曲什安乡(Qu Shi An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8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725平方千米。辖大米滩、团结、才乃亥、莫多、塔洞5个村委会。原为共和县曲什安乡,1958年划归兴海县,同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为曲什安乡,1969年改为曲什安公社,1984年改为曲什安乡。 【中铁乡(Zhong Tie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40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3%。面积903平方千米。辖杏浪、杜宗、恰青、然莫、龙吾隆、斗后塘、民族7个村(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并入五龙公社,1961年分设中铁公社,1963年改为中铁乡,1969年改为中铁公社,1984年改为中铁乡。 【龙藏乡(Long Zang Xiang)】 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驻地34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2%。面积869平方千米。辖尼买、浪琴、赛日巴、桑什斗后、木果、麻日毛、日旭、纳东8个牧委会。1956年属隆吾龙区,1958年属五龙公社,1961年设龙藏乡,1969年改为龙藏公社,1984年改为龙藏乡。 【温泉乡(Wen Quan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51千米。人口0.4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南木塘、温泉、长水、尕科合、多巴、盖什干6个牧委会。1958年设温泉公社,1963年改为温泉乡,1969年改为温泉公社,1984年改为温泉乡。 【桑当乡(Sang Dang Xiang)】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13千米。人口0.5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还有汉、回、土等民族。面积505平方千米。辖桑当、明星、夏塘、曲卜藏、野马台5个村委会。1956年为唐乃亥区夏唐乡,1958年并入大河坝公社,1960年析置夏唐公社,1963年又并入大河坝公社,1970年分设桑当公社,1984年改为桑当乡。 |
贵南县 |
key 贵南县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东部。总面积6593平方千米。总人口7万人(2004年)。以藏族为主。县人民政府驻:茫曲镇,距州府驻地157千米。邮编:813100。代码:632525。区号:0974。拼音:Guinan Xian。贵南县辖2个镇、4个乡:茫曲镇、过马营镇、森多乡、茫拉乡、塔秀乡、沙沟乡。 地处黄河谷地、芒拉河谷地及滩地、高山,地势由东向西北倾斜。南部高山连绵,中部为滩地,西北部为黄河谷地。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境西北,还有茫拉、沙沟河等河流。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均温2.1℃,年均降水量398毫米。 农业牧业 畜牧业是贵南的基础性产业。这里的牧场地域辽阔、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县共有可利用草场面积593,82万亩, 以生产藏系绵羊、牦牛及山羊为主,丰富的畜产品资源为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出产的肉类产品以低脂肪、高蛋白、富营养、无污染、含天然中草药成份大而享誉四方,贵南特有的黑藏羊羔皮皮板坚韧轻软,毛色油黑发亮,卷曲美观,保暖性好,是我省唯一全国著名的黑裘皮羊种。 全县已建成高标准畜棚1679座,18.6万平方米,草原建设实现了四配套。围栏草场342.6万亩,人工种草39.04万亩,全县百分之百的牧户实现了定居。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畜疫防治及灭除草场鼠虫害等工作,已消灭了牛瘟、羊痘、牛羊布氏杆菌等多种疾病。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31.36万亩,主要分布在黄河支流冲积地带,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主要种植油菜、小麦和青稞,每当夏秋时节,麦浪翻滚、金波滔滔、油菜飘香、蜂飞蝶舞,一派丰收景象。贵南是青海省主要的油菜产地之一,达到年产2600万斤的规模。这里的油菜花蜂蜜以产量高、质量优闻名省内外,每年约有185万斤蜂蜜、1700斤花粉和1600斤蜂王浆可供加工。 水利开发 贵南县水电资源富集,黄河从县境北部贯穿而过,形成许多高深峡谷。著名的黄河羊曲峡落差大、跨度窄,水量丰富,是建设中型水电站的理想之地。另外,还有茫拉河等5条河流急流奔涌、水能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茫拉峡水电站正在计划建设。全县理论水电蕴藏量54990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10400千瓦,现已开发2800千瓦。 经济发展 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677万元,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农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已初步形成草产业、设施畜牧业、中藏药材种植三大特色产业。其中,草产业的发展最为突出,累计建成人工草场33万亩,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58万多亩,畜牧业生产方式已开始由原始粗放数量型向科学高效生态型转变。以舍饲圈养、育肥出栏为主的经营方式全面推进,现代畜牧业生产化经营形成规模。 贵南县把发展水利经济、解决农牧区生产生活用水坚持以水利先行,合理开发水资源,基本形成了防洪、灌溉、水土保持、供水发电、人畜饮水等门类齐全的水利体系。无论在草原深处,还是在村落农户,随处可见清澈的自来水,人畜饮水管网覆盖率达71%。为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贵南的工业企业积极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实行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联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企业不断发展,工业基础得到巩固和发展,主要产品有藏毯和草产品等。贵南县大力扶持、引进、组建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开发生产了多年生禾本科牧草青干草捆、当年生燕麦青干草捆、豆禾科青干草和草颗粒,豆科高密度青干草捆、无芒雀麦青贮牧草五大系列草产品,草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并与外省、州等地的客户签订了长期供销协议,使草产业成为贵南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亮点。草产业的蓬勃兴起,使畜牧业生产方式实现了转变,已基本形成种草——育肥——贩运——增收的产业链。 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猛,市场繁荣,经济活跃。具有地方特色的物品琳琅满目,增强了市场活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发生了深刻变化,电脑和私人小汽车开始成为寻常百姓家庭的新宠。全县城镇人均住房面积为13.9平方米,牧民全部实现了定居。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 交通通讯 交通运输得到较快发展,州、县、乡三级公路实现了主干道黑色化,县级公路里程达956公里,已经实现了县乡公路等级化。省道西久公路和三贵、共贵(过马营)三级通县公路贯通全县,以省道为骨干、地方公路为脉络的交通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农村实施了通村砂路、村道硬化工程,农牧区交通运输困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邮政、通讯事业发展迅猛,邮路畅通全国各地,各乡镇都相继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县六个乡镇,农牧区群众在家里就可与全国各地的亲朋好友通话叙情。 社会事业 贵南县是国家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确立的生态立县、生态兴县、生态强县的治理思路,使全县的生态治理步入崭新阶段,已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小流域治理、荒漠化治理等生态治理骨干工程投资逾1.7亿元。每年开展的军民共建万亩林活动群众参与人数众多,声势浩大,成效显著,昔日黄沙漫天的黄沙头地区,如今绿荫丛丛,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多什泽沟、沙沟、茫拉沟流域山沟经过多年种草植树,已形成三条绿色长廊。 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得到全面加强,城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现代教学设备进入乡村学校。全县各级各类学校达69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巩固率提高到99.6%,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普六”先进县和全国扫盲先进地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产业市场,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开展,已建立特色文化乡镇2个,小康文化村8个。贵南县认真实施科技兴县战略,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推广、普及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全县医疗保健事业稳步发展。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得到健全和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筑起了农牧民健康保健的坚实屏障,开辟了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贵南县还突出藏医药在农牧区卫生工作中的作用,加快藏医三级网络建设,拓展藏医药服务领域,形成了藏医诊疗、藏医教学、藏医药浴、藏药加工为一体的发展格局;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三为主”、实施“三结合”方针,大力普及计划生育知识,充分发挥县、乡、村级服务网络,从而提高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口增长率控制在22‰以内;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送到草原深处的每一个农户牧帐,并传递着各式各样的致富信息,农牧民群众也通过广播电视关注着外界的变化,了解祖国的发展。全县广播覆盖率达100%,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 县府茫拉琼托依山傍水,绿树环抱,周边油菜花飘香。城镇建设发展迅速,街道布局整齐美观,各种建筑错落有致,餐馆、宾馆云集,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修建的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人大政协办公大楼、法院检察院办公楼拔地而起,雄伟庄严。庭院建设宽敞大方,绿草盈盈,优雅肃静的办公场所,在全州乃至全省都小有名气。 贵南县不断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全面贯彻“-”重要思想,认真实施“民心工程”,党的作风建设得到加强, “星级动态量化管理”、“三级联创”活动扎实有效,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一大批政绩突出、德才兼备的干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干部、年轻干部和妇女干部脱颖而出、茁壮成长,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 在物质文明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随着农村牧区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种各类宣传文化中心户、宣传文化大院、宣传文化站,已成为农牧区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争创文明单位、先进集体、五好家庭以及“文明校园”、“十星级”文明农牧户已蔚然成风。 “四五”普法工作深入推进,以德治县和依法治县力度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实效,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全面得到落实,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加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活动在贵南大地蓬勃开展,这里的各民族之间互助团结、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绘制这金色土地的未来与希望。 旅游观光 贵南县幅员辽阔、山河瑰丽、文化灿烂、宝藏荟萃、风情淳朴。大自然赋予贵南一派雄浑壮阔、神奇独特的高原风光。莽莽多石泽山横亘其中,涓涓茫曲像洁白的哈达蜿蜒流淌;居布、莫曲原始森林茂密绵延、危崖高耸、松柏繁茂、苍翠秀丽。著名的直亥雪山积雪皑皑,银光灵动,雪山顶的“银措圣湖”湖水清澈、龙池灵湫、碧映长天、秀丽迷人,周围悬崖峭壁千奇百态、景色十分壮观、神奇,是旅游休闲和野外探险的胜地,当地民间有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贵南县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全县共有大小寺院18座,其中,闻名于安多地区的著名藏传佛教胜地塔秀寺、鲁仓寺金瓦碧檐、晨钟暮鼓。寺院每年举办颂经、晒佛等法事,信教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这里,参加各种佛事活动,场面十分宏大而壮观,充满着神秘的佛教色彩;承载历史的拉乙亥齐家文化、卡约文化遗址具有全国影响。 贵南县境内野生植物种类繁多,各种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冬虫夏草、雪莲、贝母、麻黄、秦艽、杜鹃、大黄、羌活、黄芪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冬春夏草历来被视为滋补佳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蕨麻、蘑菇等土特产品也是重要经济资源。野生动物有产名贵药材的马鹿、麝;有产名贵毛皮的黑熊、草豹、雪豹、猞猁、狐狸、石羊、盘羊、黄羊、狼、旱獭等;有名贵禽鸟雕、草原云雀、百灵、雪鸡、马鸡、雉、石鸡等。这些野生动植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家允许开发利用的资源,亟待科学地开发利用。 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晋属吐谷浑,隋唐属浇河郡,五代至宋属廓州,元明属贵德所,清属贵德厅。民国二年(1913年)至三十三年(1949年)属贵德县、同德县、共和县、南屏设治局。1953年从贵德县析置贵南县,隶海南藏族自区(州)。 2000年,贵南县辖6乡,县府驻芒拉琼托(拉乙亥乡辖地)。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3579人,其中各乡人口(人): 拉乙亥乡 7613 森多乡 11776 茫拉乡 6778 塔秀乡 8232 过马营乡 11305 沙沟乡 7393 茫拉琼托未批镇 4675 贵南牧场虚拟乡 5807 2001年1月9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6号文批复:撤销贵南县拉乙亥乡、设立并命名为茫曲镇;撤销过马营乡,设立过马营镇。 2001年底,全县辖2个镇、4个乡,1个居委会、73个村(牧)委会。 茫曲镇 驻吴堡湾,辖1个居委会:城关,10个村委会:昴索、沙拉、托勒、达玉、加土乎、河州、毡匠、塔哇、上江当、那然。 过马营镇 驻过芒,辖11个村(牧)委会:过芒、切扎、沙加、麻什干、洛加、角色、直亥、达拉、多拉、查乃亥、日安秀麻。 茫拉乡 驻却旦塘,辖13个村委会:克图、土鲁、郭拉、拉干、麻格塘、康吾羊、下江当、都兰、却旦塘、上洛哇、下洛哇、郭玉乎、禾然。 塔秀乡 驻曲布藏卡,辖8个村(牧)委会:塔秀、贡哇、子哈、加斯、达龙、西格、达芒、扎日子。 森多乡 驻曲果琼哇,辖16个村(牧)委会:元义、日芒、贡哇、加尚、斯肉、本龙、斗龙、尼玛龙、加当、赛羊、卡加、喜稞羊、鲁秀麻、塔哇、扎什给、完秀。 沙沟乡 驻郭仁多,辖15个村委会:郭仁多、石乃亥、东让、洛合相、德芒、赛什塘、汪什科、查纳、石崖、尕巴、居乎拉、东吾羊、拉扎、郭勒、关塘。 乡镇简介 【茫曲镇 Mangqu Zhen】 位于县境南部,县府驻地。人口0.7万,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少数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26%,藏族占22%。面积120平方千米。辖河州、毡匠、加土乎、达玉、沙拉、托勒、昂索、塔哇、上江当、那然10个村委会。1949年为同德县第一区拉乙亥乡,1958年由同德县划归贵南县,1959年与沙沟乡合并为沙沟公社,1961年改为拉乙沟乡,同年改为拉乙亥公社,1984年改为拉乙亥乡(La Yi Hai Xiang)。2001年,改为茫曲镇,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 【过马营镇 Guo Ma Ying Zhen】 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驻地78千米。人口1.1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过芒、沙加、麻什干、切扎、达拉、多拉、日安秀麻、角色、活加、查乃亥、直亥11个村(牧)委会。1954年属霞石铎区,1958年撤区建霞石铎乡,1959年与直核乡合并成立过马营公社,1963年改为过马营乡,1969年又改为过马营公社,1984年复称过马营乡。2001年改为过马营。 【茫拉乡Mang La Xiang】 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驻地15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4%。面积132平方千米。辖却旦塘、上洛哇、下洛哇、克周、都兰、未然、郭拉、土鲁、康吾羊、下江当、郭玉乎、麻克塘、拉于13个村委会。1953年设拉曲回族自治区,1956年改为拉曲回族乡,1959年改设芒拉公社,1963年又改为拉曲乡,1965年将江当、洛哇2个公社并入芒拉公社,1984年改为芒拉乡。 【森多乡Seng Duo Xiang】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府驻地16千米。人口0.9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3万平方千米。辖扎什格、日茫、加当、赛涌、青科羊、工哇、民麻龙、元义、鲁秀麻、斯肉、卡加、完秀、加尚、本龙、斗龙、塔哇16个村(牧)委会。1955年建森多区,1958年撤区设森多乡,1959年改为森多公社,1963年改为森多乡,1969年改为森多公社,1984年改为森多乡。 【沙沟乡Sha Gou Xiang】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驻地91千米。人口0.7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面积424平方千米。辖郭仁多、东吾羊、石乃亥、石崖、洛合相、拉扎、郭勒、居乎拉、德茫、东让、关塘、查纳、河仟科、哇浪尕巴、赛塘15个村委会。1958年建沙沟乡,1959年改设沙沟公社,1965年改为沙沟乡,1969年改为沙沟公社,1984年改为沙沟乡。 【塔秀乡Ta Xiu Xiang】 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驻地26千米。人口0.6万,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面积0.2万平方千米。辖塔秀、加斯、达龙、西格、扎日干、达茫、子哈、贡哇8个村(牧)委会。1954年属塔秀区,1958年撤区设塔秀乡,后改为塔秀公社,1963年改为塔秀乡,1969年改为塔秀公社,1984年改为塔秀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