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白银 >> 会宁县 >> 甘沟驿镇

甘沟驿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甘沟驿镇谷歌卫星地图)


甘沟驿镇简介

  甘沟驿乡位于会宁县中部,东接四房吴乡、韩家集乡,南靠定西县、柴家门乡,西连汉岔乡,北邻河畔乡。辖12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33户,总人口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0人,寄宿学生712人。距会宁县城36公里。省道靖天公路与宜兰路贯穿全乡,区位条件优越。海拔高度1644—1701米,年均降雨量349.9毫米,年平均气温7.8—8.5℃,无霜期160—167天,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地貌总体可分三种:一是尚存黄土高原梁峁顶面残塬如山平塬,放马塬;二是黄土丘陵地貌的云台山梁,铁木山梁,小西梁;三是祖厉河谷I级阶地。川、塬、梁、峁并存,沟壑丘陵众多。地下水出露主要为祖厉河水系地表径流,地下水位深约在I级阶地下15—18米,储量较小,四十铺附近一段储量较大,水质矿化度高,属苦咸水。地基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承载力fk=120~180kpa。境内硝沟坪出产芒硝,“硝岸堆银”为会宁古八景之一。乡域总面积336.27km2。全乡现有耕地面积 9.38万亩,占总面积的18.6%,人均占有耕地3.86亩。其中水地面积2.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1%,0.9亩/人;旱地7.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9%,3亩/人。
   甘沟驿地处古丝绸之路北线,从祖厉县境内发现的的新石器时代的牛门洞文化遗址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厉境内曾多次设洲置县,筑城立寨。据辞海载:明各地都设驿站;又置急递铺以递送公文。清废递运所,仍置驿站、递铺。甘沟驿时称“干沟”,自明正统五年(1440年)设驿站,至今已有近六百余年历史。
  明正统二年(1437年)干沟为原川里所辖之一甲。清乾隆九年(1744年),其仍为原川里属一适中。民国11年(1922年),干沟驿改称甘沟驿。为第五区区公所驻地。民国18年甘沟驿为第三区区公所驻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上半年,甘沟驿为第四区区公署驻地。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下半年),全县划分9个区,区公署改为区公所,第七区区公所驻地甘沟。1961年,全县划分36个公社,甘沟为甘沟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7月15日恢复乡建制,全县32个公社改名为乡,甘沟驿为其乡人民政府驻地,一直延用至今。
   甘沟驿乡实施引黄工程以来,黄灌区内土质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全乡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04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1880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高梁等,经济作物有胡麻、麻子、瓜果蔬菜等,养殖有生猪、鸡、牛、羊等,乡镇企业有建筑公司、砖瓦公司、综合厂、农具厂、粮油加工厂等10家。2004年全乡粮食作物总产量13444.5吨,油料140吨。
  全乡有中小学校23所,其中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教师285人,学生5600多人。现有乡级文化站1处,有乡级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24人,住院部床位36张,有X光机、B超机、医用手术台等主要设备。有110KV变电站1座,有800座影剧院1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2.4万人 336.27平方公里 620422105 730900 -- 查看 甘沟驿镇谷歌卫星地图

甘沟驿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甘润苑社区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甘润苑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钟家岔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钟家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五十里铺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五十里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岔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东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河西坡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河西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甘沟驿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甘沟驿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窑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大窑村谷歌卫星地图
六十里铺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六十里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修家岔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修家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田家坪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田家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袁岸岔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袁岸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酉岔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吉酉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田家岔村 ·会宁县旅游·会宁县特产·会宁县十大特产·会宁县十景·会宁县 0

----

查看 田家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甘沟驿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会师镇

  会师镇位于会宁县西南部,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中心,2004年底,经乡镇合并后,会师镇由原会师镇、桃花山乡、王庙乡的两个村合并而成,下辖8村62个村民小组,6社区29个居民小组,共有各类人口8万多人,其中:城镇人口2.3万多人,农业人口2万人,流动暂住人口近4万,含汉、回、满、东乡等4个民族,区域面积203.6平方公里,有耕地11.5万亩。全镇退耕还林29903亩,还草22088.5亩,城郊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纯收入1785元。    会师镇以境内有会师楼而得名。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于此,被誉为会师圣地,是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也是甘肃省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是国家公布的30条精品线路中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线路上的重要景点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20个全国主要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境内有312国道和207省道通过,有中小学校25所,企业90多家,个体经营1900户。镇上有招商企业3家,开发住宅小区2个。    新一届会师镇党委一班人,根据合并后工作的实际,反复研究讨论,提出了“围绕县城、服务县城、管理县城、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农村经济突出在“三圈经济”上,即“城郊型、山区、川区”。通过调动全镇上下干部的积极主动性,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展工作思路,依招商引资与发展种植、养殖、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建材建筑、农产品加工为着力点,壮大镇域经济实力,力争把会师镇建设成为全市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的一流城镇。  

郭城驿镇

  郭城驿镇位于会宁县北部,东接土高山乡,西接头寨镇,南靠河畔镇,北临靖远县大芦乡,素有会宁重镇,会宁北大门之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总面积329平方公里。郭城驿镇现辖11个行政村,59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3.6万人,其中镇区居民人口达1.2万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9223万元,全镇人均纯收入达到2370元。镇区位于郭城驿镇中部靖天路与郭谗公路交汇处,具有较强的聚集优势、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镇区规   划面积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   郭城驿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时曾为汉祖厉县治,唐乌兰县治,金新会州治,是丝绸之路北线之要冲,历史上曾经商贾云集,集市繁华。金宣宗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改名为新会州,据《金史》载,金末名将郭-不归顺元朝,独守此城十三年,率将士奋力死战,无一人肯降,最后赴火0,后人感其忠勇,遂称此城为郭-城,明正统五年,于此设立驿站,郭城驿由此而得名。清凉山矗立于关川与新堡子川之间,郭-古城、将军点将台、驿站烽火台等遗址犹存,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剪纸、刺绣等民间文化经久不衰,民间传说源远流长,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此地建立抗日农民协会,解放初期,在郭城驿设立郭城区,1983年7月,郭城驿建乡,2000年撤乡建镇,被建设部确定为部级小城镇试点镇,省级综合改制示范镇和重点建设镇,曾多次荣获省、市、县先进单位称号。   郭城驿镇地处靖远、会宁之间,靖会电灌工程的主要受益地带,农业的保收优势和小城镇的辐射作用,形成了区域特色较显明的建材市场、农贸市场、布匹市场、蔬菜市场、小杂粮市场.在会宁县城镇建设“0一线”体系中,郭城驿镇成为会宁县最重要的集镇,会宁北部文化、经济中心,全县最大的乡镇企业基地和农副产品贸易基地,所形成的“洼地效应”,正在成为带动整个会宁县北部经济崛起和腾飞的增长极。按照“城镇强镇、项目兴镇、多业富镇、重农立镇、商贸活镇、依法治镇”的总体思路,实施了道路、排水、绿化和亮化、集中供热、文化广场、百货市场、建材市场、商住楼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资、产业结构调整的协调发展。   郭城驿镇农业基础条件好,产业化程度高,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现有耕地8.1万亩,其中水浇地5.2万亩,旱山地2.9万亩,土质肥沃,平整开阔,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配合良好,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农副产品丰富,种类多、品质好、产量高,主要产品有小麦、玉米、蔬菜等。旱山区以种植籽瓜为主,效益较显著。全镇现有反季节种植日光温室300座;塑料大棚1500座;大田蔬菜种植面积已达6000亩;菜用型早熟洋芋种植面积近4万亩;砂田籽瓜种植3万亩;养羊户达1700户,羊只交易市场每年交易量在12万只以上。“中国小杂粮之乡”会宁县红堡子市场是会宁北部小杂粮、黑瓜籽集散地,会宁旭升土特产有限公司年购销总量达13280吨,销售额达7968万元的,不仅活跃了市场,拓宽了增收渠道,而且还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和周边地区小杂粮、黑瓜籽等农产品的出售难的问题,带动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郭城驿镇目前共有中小学32所,其中中学7所,小学25所,在校学生共计9289人,教职员工421人。中学均实现了校舍标准化,小学布点工作基本完成。科技工作效果显著,广大群众的科技推广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改造了农村电网,接通了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文化、电视、通信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河畔镇

  一、基本情况   河畔镇位于会宁县北部,属靖会灌区,镇域总面积245平方公里,有耕地8.56万亩,总人口3.2万人,其中,镇区常住人口1.1万人。镇区总面积2.9平方公里,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321万元,镇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200元,镇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达到1500多人。   河畔镇区建设主要包括商贸一条街和羊产业综合开发一条街两大区域。已完成总投资6000多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52000多平方米,镇区大环境绿化总面积达到2.3万亩,完成了主街道硬化、绿化、排水管道、农贸综合市场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羊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已初具规模。   二、经济发展的定位和优势   河畔镇是会宁东北部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经济,加快城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1、区位优势明显 镇区内省道、县道纵横交错,是会宁东北部20多万人,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辐射范围达到宁夏的西吉、海源,青海及省内的白银、定西、兰州、天水等大中城市。   2、集市贸易历史悠久 河畔镇属古丝绸之路重镇,大约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就有大规模移民到此居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在清末和民国初期就发展成为靖远和会宁两县重要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3、特色主导产业突出 羊产业是河畔传统的重要支柱产业,镇内有全市最大的羊只交易市场,年交易量40万只,年成交额4000万元。由于市场的刺激和拉动,使全镇及靖会两县养羊业迅速崛起,仅河畔辖区范围内羊只存栏数达到40000多只,年出栏肉羊41000只,是独具特色的肉羊之乡。   4、聚集优势突出 河畔镇作为区域经济中心,历史上就有很强的辐射聚集功能。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聚集资金、聚集信息、聚集人口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镇区人口由4000多人增长到12000人,同时吸纳了大量的民间资金和外来资金,累计聚集民间资金5000多万元,平均每年以1500多万元的速度增长,增长势头强劲,形成了产业发展,人口增长 、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特色主导产业   羊产业是河畔镇特色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1、羊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初步统计,全镇3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已达1000多户,农民群众已认准了增收效益好的这一项目。河畔镇羊市场辐射范围内的靖会两县各乡镇羊只存栏达50多万只,而且增长势头强劲,农民人均纯收的20%来源于养羊,养羊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市场发育良好 河畔镇历史上就是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基地,市场销售活跃,民间贩运历来生意兴隆。镇上近年来一手抓有形市场建设,一手抓无形市场建设。已完成了羊只交易市场一期工程,为连接产销环节提供了载体。从事羊只贩运的农民经纪人达400多人,人均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其中来自青海、宁夏、陕西及省内临夏、平凉等地的专业贩运人员达到100多人。   3、羊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镇内现有紫花苜蓿面积1.8万亩,玉米4万亩,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茎杆,为发展养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发展舍饲养羊的优势和潜力巨大,大多数农民已掌握了养羊技术,正在向科技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发展。   4、相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河畔镇已经初步形成了规模养殖,良种繁育两大体系,并且计划通过招商引资,发展饲料加工和肉羊加工,形成四位一体互相带动互相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四、经济综合开发的设想   河畔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要以繁荣小城镇经济促进农民收入为目的,突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为乡镇企业合理集聚服务的基础设施,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五个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培育壮大主导产业 三年内把河畔建设成为区域良种羔羊繁育中心,市场销售中心,生产加工中心。   2、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面向国际、国内市场,改造提升羊市场,健全市场功能,市场内设置科技服务区、活羊交易区、屠宰加工区,把河畔羊市场建成集市场交易,社会化服务,屠宰加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   3、实施工业强镇战略 沿省道207线规划2.1平方公里作为乡镇企业工业园区,重点引进饲料加工业,淀粉加工业,肉羊加工业三大类企业,形成一定的生产加工能力和拳头产品。   4、加快无形市场建设 以现有农民经纪人为基础组建河畔镇羊业协会,并逐步向羊业集团发展,改变分散粗放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化、集团化迈进。同时利用互联网把中国肉羊之乡河畔市场和全国全球大市场联系起来形成链条。   5、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利用靖会干渠季节性上水的便利条件,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彻底解决镇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扩大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文化体育中心,巩固和抓好镇区的绿化工作,建设镇区亮化工程,提高城镇的品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头寨子镇

  头寨子镇位于会宁县西北部,全镇总流域面积473平方公里,是会宁县地域面积最大的乡镇。辖15个村,98个村民小组、6513户、30486人,其中农业户6107户、29870人,有回族农民123户、562人。耕地总面积10.608万亩,其中水地3.004万亩。头寨镇是集黄灌区、苦水灌区、旱山塬区一体的农业大镇,农作物、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砂地西瓜、香水梨、洋芋为最优。镇内文物古迹十分丰富,位于香林村的省级森林公园铁木山风景优美、人文景观丰富,享有“旱塬秀峰”的美誉;位于马家堡村的“马明心教堂”,又称“关川教堂”,曾是我国伊斯兰哲赫忍耶派创始人马明心传教诵经的地方,被列为会宁县新八景之一;位于牛门洞村的新石器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县委提出的“六大”县策,紧密结合全镇实际,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04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443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40元,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具有头寨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产业开发:2005年洋芋种植总面积达到5.2万亩,山塬村人均达到2亩以上;“精王”淀粉公司年吞吐量1万吨,形成了以“农户十企业”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利用当地种植砂田西瓜和香水梨得独厚的优势,通过改良品种和引进栽培技术等措施,积极打造绿色无公害“ 关川砂地西瓜”和“香水梨”两大品牌,每年种植砂田西瓜2万多亩,以香水梨为主的果园面积近1万亩,关川砂西瓜已通过省级无公绿色食品产认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大好机遇,全镇的林草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共完荒山造林20000亩,农民每年增收682万元,退耕还林区农民人均增收666元。   非公经济在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下,全镇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全镇现有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3家,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7家,10万元以上个体工商户近200家,初步形成了集商业、餐饮、加工、运输为一体的非公经济体系。   小城镇建设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投资、银行融资、单位垫资、民间聚资等多种投资形式,完成了馋郭公路商贸小区、西关什字商贸综合楼和“祥麟苑”农贸综合市场。目前,头寨子镇已成为周边“七乡一镇”的农产品及小商品交易中心,小城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显现。   

太平店镇

  太平店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南接静宁县高界镇。国道312线和建设中的罗(汉洞)—定(西)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距会宁县城30公里。现辖12村93社4448户21060人。境内有汉族、回族、藏族等民族居住。全乡流域面积139.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364亩,其中梯田6.9万亩,农业作物以豌豆、扁豆、荞麦、莜麦、小麦、玉米为主。境内梁峁连绵,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二阴山地旱作农业区。   太平店镇现有六年制小学12所,普通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在校小学生3606人,初中生2186人,高中生410人,有教职工291人。有卫生院2所,其中太平卫生院为中心卫生院。国道及县乡公路纵横交错,村村通公路。光缆通讯开通,村村通电通电话,是会宁县东南部国道312线上的一个重要集镇。   自然地理:太平店镇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大山顶山系分水岭周围,祖河的发源地,流域内地形总体为大山顶为中心呈东西走向向四周延伸,平均海拔1865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属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二阴山区。年平均气温6.3℃,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且集中在夏秋两季,无霜期为120天左右。   名优特产:由于山地土口较松,夏季炎热,秋雨充沛,适宜党参、黄芪、柴胡等中药材及洋芋种植。药材膘厚汁淳,已远销省内外各大中药材市场;以陇薯3号为主的淀粉型洋芋,个大体重、淀粉含量高、无病害;以台湾红皮为主的菜用型洋芋,大量销往省内外炸薯片(条)生产企业。   经济建设:乡党委、乡政府坚持“稳农业、调结构;争项目、夯基础;强特色、促增收;拓市场、兴三产;重科教、控人口;抓党建、固根本”的基本治乡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累计兴修梯田69000亩,人均3.3亩,实施退耕还林18095亩,户均4.1亩、荒山造林2800亩,种植紫花苜蓿751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稳步提升。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3363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33万元,人均纯收入1290元。2004年劳务输出5300人次以上,人均异地创收在350元以上。   

甘沟驿镇

  甘沟驿乡位于会宁县中部,东接四房吴乡、韩家集乡,南靠定西县、柴家门乡,西连汉岔乡,北邻河畔乡。辖12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33户,总人口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0人,寄宿学生712人。距会宁县城36公里。省道靖天公路与宜兰路贯穿全乡,区位条件优越。海拔高度1644—1701米,年均降雨量349.9毫米,年平均气温7.8—8.5℃,无霜期160—167天,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地貌总体可分三种:一是尚存黄土高原梁峁顶面残塬如山平塬,放马塬;二是黄土丘陵地貌的云台山梁,铁木山梁,小西梁;三是祖厉河谷I级阶地。川、塬、梁、峁并存,沟壑丘陵众多。地下水出露主要为祖厉河水系地表径流,地下水位深约在I级阶地下15—18米,储量较小,四十铺附近一段储量较大,水质矿化度高,属苦咸水。地基土主要为湿陷性黄土,承载力fk=120~180kpa。境内硝沟坪出产芒硝,“硝岸堆银”为会宁古八景之一。乡域总面积336.27km2。全乡现有耕地面积 9.38万亩,占总面积的18.6%,人均占有耕地3.86亩。其中水地面积2.2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4.1%,0.9亩/人;旱地7.1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5.9%,3亩/人。    甘沟驿地处古丝绸之路北线,从祖厉县境内发现的的新石器时代的牛门洞文化遗址可以看出,在两千多年以前,祖厉境内曾多次设洲置县,筑城立寨。据辞海载:明各地都设驿站;又置急递铺以递送公文。清废递运所,仍置驿站、递铺。甘沟驿时称“干沟”,自明正统五年(1440年)设驿站,至今已有近六百余年历史。   明正统二年(1437年)干沟为原川里所辖之一甲。清乾隆九年(1744年),其仍为原川里属一适中。民国11年(1922年),干沟驿改称甘沟驿。为第五区区公所驻地。民国18年甘沟驿为第三区区公所驻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上半年,甘沟驿为第四区区公署驻地。1952年土地改革结束后(下半年),全县划分9个区,区公署改为区公所,第七区区公所驻地甘沟。1961年,全县划分36个公社,甘沟为甘沟人民公社驻地。1983年7月15日恢复乡建制,全县32个公社改名为乡,甘沟驿为其乡人民政府驻地,一直延用至今。    甘沟驿乡实施引黄工程以来,黄灌区内土质肥沃,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全乡农业经济稳步增长,2004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1880元。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高梁等,经济作物有胡麻、麻子、瓜果蔬菜等,养殖有生猪、鸡、牛、羊等,乡镇企业有建筑公司、砖瓦公司、综合厂、农具厂、粮油加工厂等10家。2004年全乡粮食作物总产量13444.5吨,油料140吨。   全乡有中小学校23所,其中中学2所,九年制学校1所,教师285人,学生5600多人。现有乡级文化站1处,有乡级卫生院1处,医护人员24人,住院部床位36张,有X光机、B超机、医用手术台等主要设备。有110KV变电站1座,有800座影剧院1座。  

侯家川镇

  侯川镇位于会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南与通渭县义岗镇接壤,东和党家岘毗邻,北连新添堡回族乡,西靠中川乡,总面积为112.3平方公里。7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2924户14369人。现有耕地面积58810亩,海拔在1800--2000米之间,属会宁南部半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农作物主要有冬(春)小麦、豌(扁)豆、玉米、莜(荞)麦、糜谷、胡麻、洋芋等;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旧312线和靖天公路交叉而过,交通便利。   侯家川是典型的雨养型农业乡。近年来,全乡人民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狠抓项目建设,全乡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22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元,粮食总产达到3062吨,创历史新高;种植洋芋2万亩, 小杂粮2万亩,草地留床面积2.1万亩。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养殖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全乡养牛3616头,养羊17476只,养鸡65万只,养鸡户达到376户,万只以上养鸡户4户 ,千只以上养鸡户136户,年创收入689万元,现已成为全县最大的规模化养鸡基地;特别是乌鸡养殖,以其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等特点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乡党委、乡政府抓好特色产业的同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1999年以来,新修梯田6000亩,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草)9500亩,新修公路8公里,拓宽改造公路32公里,实施农电网改造62公里,新建交通截流两用坝3处,新增水地400亩;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和氟病改水工程,全乡新打建水窖2605眼,新建集流场2912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先后争取和筹措资金3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彻底消除了学校危房。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群众群防意识明显增强,就医难的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2004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参合农民达95%,彻底解决了部分家庭困病返贫的现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综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群众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发展渐趋和谐。  

柴家门镇

  柴家门乡地处会宁县中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4公里。周边分别与八里湾乡、会师镇、定西西巩驿乡、甘沟驿乡相邻, 总面积279.3平方公里,全乡现辖11个村,67个村民小组,4711户22384人。    自然地理:属温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海拔1900米,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河流祖厉河贯穿南北。耕地面积10.3万亩,其中水地29300亩,属沿黄扩灌区。种植业历史悠久,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葵花等农作物,特别是扁豆、莞豆等小杂粮以其丰产性、优质性、多营养享有盛名。近年来奶牛、肉羊以及蛋鸡养殖发展迅速,产品畅销兰州、青海、定西等地。    经济社会:党委、乡政府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按照搞好“两项工程”、 建好“两个基地”、发展壮大“两支队伍”的工作思路(即:实施人才战略,抓好基础教育工程,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以水、田、电、路、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好以蔬菜、洋芋、饲草为主的种植业基地;以肉牛、肉羊、奶牛、蛋鸡为主的“肉、奶、蛋”生产基地。发展壮大一批以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建筑建材业能工巧匠为基础的从事多种个体经营和生产的劳务队伍;以大量的民间商贩为依托,发展壮大购销队伍,真正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发展变化的能力。),把改善农村基础条件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经济社会得到健康发展。    近年来,先后投资69.6万元,修建了平板翻水桥6座,维修、扩建乡村道路7条54公里,修建了退耕还林专用道路近60公里。新打水窖2512眼,打院951处,解决了8村37社2894户15620人的人畜饮水问题;发展新水地11300亩,衬砌渠道130公里,实现了节水灌溉。实施农田林网化工程4700亩,栽植各类杨树320000多株;种植紫花苜蓿8303.5亩,退耕还林29482.3多亩,荒山造林16765亩。   目前,全乡有中小学29所,独立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及教学点25所,有教师294名,学生5274人。现有卫生院1所,个体骨伤医院1所,个人诊所 11个;同时广播电视、通讯事业全面发展。    名胜古迹:柴家门乡北二十里铺村有汉代古墓群,现有古墓12座。曾出土陶灶、陶瓶、陶鸡等随葬品,为古汉墓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有张湾社关川堡重阳山圆通寺,此古寺启建于明代隆庆年间考中三甲三名进士的邑人栗在庭倡导修建,与桃花山南北对峙,上下呼应,成为会宁县城附近的又一大景观。   

汉家岔镇

  汉岔乡地处会宁县西北部,309国道穿乡而过。全乡辖12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4863户22756人,流域面积3   85.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04646.1亩。2004年全乡农作物播种面积72960亩,粮食总产量8380吨。大家畜5664头(匹),羊存栏16268只,鸡存栏32300只,猪存栏7728头。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依托项目,着力夯实基础。共完成退耕还林24637亩,荒山造林和封山造林20566亩;发展舍饲养羊户488户,引进小尾寒羊1952只;建成集雨节灌工程958眼(处),村文化卫生活动活动中心3处。通过外援项目、安全饮水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配套共实施雨水集流工程3687眼(处),解决了2566户11500人的饮水问题;新修了18.6公里的汉河公路和45公里的乡村道路;完成1151.8平方米的教育危改项目和刘岔、南湾、赵岔1691平方米的希望小学建设和汉岔移民小学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新修836平方米的卫生院门诊楼和654平方米的乡政府办公楼建设;完成了4村475平方米的阵地建设,使村委会办公场所合格率达到58%;招商引资300多万元,完成了商住楼和商贸小区建设,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了八眼泉引水项目,将铁木山矿泉水引至汉岔,解决了乡政府所在地的机关单位、个体户及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通过项目实施,有力推动了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经济建设方面:2004年全乡有各类企业218个(含个体户),从业人数554人,总产值860万元,增加值260.3万元,总收入658万元,实现利税62.5万元。完成生产总值288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38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65元。   交通方面:境内有309国道、“四马”县乡公路和汉河公路三条主干道及乡村道路和村组道路,通车里程达356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教育方面:全乡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8所,其中独立初中2所,六年制小学18所,四年制及其教学点16所,幼儿园1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学生6281人,其中初中生1875人,小学生4406人(含学前及幼儿园311人);在校教职工29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为97.5%。   卫生方面:乡卫生院-机、心电图机、产床等设施配套齐全,为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   

刘家寨子镇

  刘寨乡位于会宁县东北部,东靠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南与新塬乡毗邻,西和草滩乡接壤,北连平川区。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0公里;总面积约297.3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6人。乡驻地距县城123公里。现辖1 2个行政村,83个村民小组,4234户,20022人。    刘寨乡属陇西黄土高原最北端,干旱山塬区,地形较为复杂,梁峁交错,沟壑纵横。海拔1834——2352米,相对高差500600米。植被覆盖差,水土流失严重。由于雨量稀少,形成本乡气候干燥。境内仅有乱马川河流经南部边缘地带,干旱仍然是本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全乡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8.3万亩,土壤类型为灰钙土,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糜谷等农作物。    刘寨乡是一个农业大乡,粮食作物有小麦、豌豆、扁豆、莜麦、谷子、糜子、玉米、洋芋等品种;经济作物有胡麻、西瓜、籽瓜等品种。近几年大搞机整梯田、集雨节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地方特色支柱产业,全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全乡大牲畜存栏6373头,猪存栏5640头,羊只存栏35977只,羊羔肉因质优味香远销省内外。2004年末人均纯收入达到1023元,人均生活消费达到900元。    公路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境内有河(畔)新(塬)、海(原)榆(中)、界(石铺)双(铺)等公路通过,各村庄基本修通了简易公路,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干支相连,乡村互通,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    商流贸易发达。集镇位于刘家寨子乡腹地,是会宁县东北部3个乡,宁夏自治区海原县、西吉县,平川区复兴乡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唯一通道,总面积2.2平方公里,有村民407户1851人,其中非农业人 500人,集市十分繁荣,日成交额10万元以上。从现有的经营类别来看,有百货、日杂、五金、交电、化工、燃料、农药、种子、医药保健、机械配件、糖酒烟草、饮食服务、各类专项加工、专业修理、三轮车、摩托车销售,形式多样、门类齐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乡有村卫生所12个,村医12人,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群众因病返贫得到了有效遏制。  

白草塬镇

  白草塬镇位于会宁县东北部,为八个灌区乡之一,北靠七里砂河,与郭城驿镇扎子塬毗邻,南靠土门坝苦水河,东于草滩乡接壤,西与河畔川道相邻,南北宽9.4公里,东西长17.33公里,总面积16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538亩,现辖8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4618户,23925人。2004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52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白草塬乡距黄河62公里,属靖会高扬程提灌区,水浇地共有49072亩,分布在7个村,土质肥沃,平整开阔,气温、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配合良好,农、林、牧全面发展,农副产品丰富,品质好、产量高,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地膜玉米、碗豆套葵花等;养殖业主要养羊、养牛为主。    特色产业:    (一)种植业:碗豆套葵花和籽瓜种植是白草塬的种植主导产业。籽瓜种植面积5000多亩,总产黑瓜籽500吨;碗豆套葵花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总产量达2000吨。    (二)养殖业:羊产业是白草塬的养殖特色主导产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全乡已建成标准化圈舍1000多座,青贮窖300多眼。5000只以上的养羊示范村4个,羊只饲养量和存栏数达5.2万只,养羊户达2400户,其中50只以上的养羊户400户,30只以上的养羊户720户。养羊是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源于养羊。发展前景:现有紫花苜蓿面积1万多亩,玉米3万多亩,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作物秸杆,为发展舍饲养羊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同时形成了养殖、良种繁育两大体系,发展饲料加工和肉羊加工,以种植业促养殖业、以养殖业带动种植业、种养滚动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社会事业:    全乡共有中小学17所,学生7287人,教职工302人,中学均实现了校舍标准化,小学布点工作基本完成,顺利通过了省政府“普九”验收。科技工作效果显著,广大群众的科技推广意识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基础实施建设得到加强,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改造了农村电网,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接通了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文化、电视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沟镇

  大沟镇位于会宁县中北部,东邻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田坪乡,西接韩家集乡和四房吴乡,北靠新塬乡和土门岘乡,南与平头川乡接壤。总流域面积287.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大沟村,距县城67公里,国道309线横穿境内4村17公里。现辖14个行政村、9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80户,总人口22323人。   自然资源:属黄土高原区,地形为坡陡梁多、沟壑纵横的梁峁山地,平均海拔1735—2075米,境内有两条季节性小河,水质咸苦。气候属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为354.9毫米,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正常年份降水量集中在7、8、9三个月。气候可概括为“春寒雨少多吹风,夏季雨多又炎热,秋凉偏早多阴雨,冬季干旱降雪少”。耕地总面积10.7万亩,其中“三田”6.07万亩,全乡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粮食作物有小麦、糜谷、马铃薯、玉米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油料作物有胡麻、芸芥、葵花等。   名胜古迹:境内有宋徽宗崇宁五年(公元1101年)建筑的通安古城一座,为金会州所属的通安寨遗址。    经济社会:乡党委、乡政府把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项目强乡战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近年来,共完成实施退耕还林20636.5亩,退耕还草11007.6亩;完成整村推进项目2个;新建村址12个;水窖总数达12466眼,户均2.8眼;建2000亩梢白杨基地1个,完成三北四期防护林5000亩;修建塘坝2座,新修乡村公路60余公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5元。    全乡现有学校25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六年制完全小学16所,教学点7个;在校学生5632人,其中初中生1839人,小学生3793人。学前班学生280人,教职员工246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科教文卫、计划生育、电信广播、社会治安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共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了的环境。  

四房吴镇

  四房乡位于会宁中北部,东与大沟乡接壤,西与甘沟驿、河畔两乡毗邻,北靠草滩乡,南接韩家集乡,南北长21公里,东西长18.5公里,总面积约38.82万亩,耕地面积8.77万亩,乡政府驻南张家,距县城54公里。辖10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99万人。   自然地理:属于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地形,境内山梁纵横,七梁八坡,山大沟深,小沟小岔密布,山脉多南北走向。海拔1600~1800米,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6.2℃,年无霜期121~173天。地下水资源缺乏,年降水量3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1730毫米。全乡耕地面积为8.77万亩,其中机修梯田面积达2.65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荞麦、莜麦、糜子、谷子、豌豆、扁豆等。部分粮食作物已转化为经济作物,土特产有胡麻油、洋芋、杏仁、杏皮、籽瓜、良谷。   经济发展: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按照“调结构、改生态、铺地膜、修梯田、打水窖、抓养殖、促产业、输劳务”的扶贫开发路子,在农村经济建设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共修建梯田2.65万亩,沟坝地2万亩;退耕还林2.2万亩,荒山造林1.6万亩;实施“121”工程和人饮解困工程2100多户,集雨节流场3100多处,集雨节灌水窖5300多 眼,普通水窖8575眼,户均3.4眼,基本解决了全乡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每年输转达4000人次以上;完成了“河蒿”公路河三段工程建设项目,打通了三房吴通往河畔的交通要道,形成了以国道“309”线为主,县乡“三袁”路和“河三”路为辅,通村通社公路辐射各村的公路网络;农电建设实施了7个村16个社共17公里高压和36公里低压的通电建设和农网改造建设,解决了340户2700多人的用电困难,并开通了光缆电话,建成四方移动和联通基站各一处,构建了四房四通八达的信息化通讯网络。   通过抓项目、调结构、促发展,全乡工作迈上新台阶、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实现了“四通四化、三带三改、两抓两放、一调一高”的目标。即:“四通”:就是全乡实现了社社通电、社社通电话(移动电话)、社社通广播电视、社社通公路。“四化”就是全乡初步实现了生态化、梯田化、集雨节灌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带”:一是林带,以沿串子梁为核心,辐射7村32社,面积达5.3万亩;二是草带,全乡共种植2.7万亩相对连片的紫花苜蓿草带;三是养殖带,在大方、三房等六个村形成了小尾寒羊养殖带。“三改”:一是农网改造,实现了社社通电;二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实现了校校脱危;三是村址改造,实现了村村有址。“两抓”:一是抓党的建设,主要是保持0员的先进性,树立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认真落实 “-”重要思想;二是抓小康建设,以“联村联户”为载体,有重点地实施“双培双带”小康建设工程。“两放”:一是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全乡近几年发展非公有制经济66户,从业人员达800多人;二是放胆整顿机关作风,大力抓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一调”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全乡农业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生产、科技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方向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一高”指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由2000年的660元提高到现在的1170元,年增100元左右。   社会发展:全乡有独立初中2所,六年制小学13所,三年制村级教学点5个,在校学生达5750人,中小学教师2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在校学生巩固率为100%。共有乡卫生院1所,能开展常规的各种病理病情检查;建有村保健站13所,个体诊所 25个,全乡6周岁以下的儿童都建立了计划免疫卡。现有乡文化站1个,广播站1个,电影队1个,电视地面卫星接受站1个。   名胜古迹:南坡川村(现属大房村)红嘴山,自1964年春开始,省劳动模范郭富山,历经二十三个春秋,反复实践,不断摸索,创造出抗旱换土水平梯田整修植树技术,以惊人的毅力移动土方42000多立方米,磨秃铁楸和橛头17把,修整成753块高标准梯田,造林125亩,栽种果、梨、桃、杏等经济树种和榆、椿、槐、杨、松柏等生态树种共3.84多万株,使过去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树成荫,梨果飘香的风景之地,郭富山被誉为”红嘴山上新愚公”,红嘴山被列为会宁新八景之一。中央、省、市(地)领导多次前去参观,198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入大型彩色记录片《今日长征路》中。  

中川镇

  中川乡位于会宁县城正南,华家岭北部,东靠新添乡、侯川乡,西连丁家沟乡,南接通渭县,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125.95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行政村,66个村民小组,共3692户17141人。   自然地理:属半山半川区,地势自南向北倾斜,可分为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两类地貌。海拔高度为1860—2200米,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过度地带,年降雨量约400—450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62℃,年日照时数2520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1860度,年太阳辐射热度142.5千卡/cm 2。地上水系有祖厉河支流,系季节性河流,全乡地下水较丰富,部分水质甘甜、矿化度低,可供人畜饮用和灌溉农作物。现有水库2座,机电井36眼,集流水窖5307眼,集流场271700平方米。因其"山高地不陡,小水处处有",素有南裕川之称,在会宁历史上有小江南之说。   现有耕地7.33万亩,占总面积的35.33%,林地面积2.9万亩,草地面积2.5万亩。农作物种植品种繁多、品质优良、产量高,素有“米粮川”之称。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莜麦、糜、谷、荞麦、洋芋,其中良谷种植驰名县内外;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芸芥为主;蔬菜种植初具规模;中药材主要种植党参、黄芪、板蓝根;矿产资源主要有水洗石、石膏、碳酸钙等可供开采。   名胜古迹:米家峡水库,为会宁“新八景之一”,总库容量460万立方米,“米峡飞瀑”是全县有名的旅游景点。大墩梁红军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是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是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梁堡村古城社,又名王曼庄,是王莽之父王曼的隐居之地。梁堡村的石石(dan )湾遗址,属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共存遗址,内含丰富,保存较好。三岘、化合、王家磨、糜岔等四村坐落在华家岭林区,该林区森林茂密,群鸟聚集,是良好的旅游避暑胜地。   经济社会: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改观”的工作思路,坚持“粮草农牧并肩行,商流劳务齐发展”的总体要求,实施“项目强农、科技兴农、劳务补农、商贸带农”战略,依托“三个百万”工程的实施,走“项目拉动、基地带动、劳务牵动、商贸联动”的发展路子,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4年,全乡种植地膜粮食8000亩,小杂粮8500亩,冬小麦4100亩,蔬菜2000亩;全乡牛饲养量达到4320头,羊饲养量17305只,鸡饲养量19833只;完成荒山绿化9200亩;劳务输出实现收入1746.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30元。全乡13所中小学实现远程教育,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新型医疗启动运行,覆盖农村人口83%以上;卫生院建设不断加强,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繁荣昌盛,通讯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老君坡镇

  老君坡镇位于会宁县东南部,地处北纬35°33′—36°26′,东径104°31′—105°34′之间。东靠西吉、南连静宁三合乡,西连太平店乡,北接平头川乡。辖13个村、78个村民小组、4805户、22674人。流域面积138.3平方公里,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9.2公里,人口密度168人/平方公里。属半干旱山区,中部高、东西侧低,海拔1839—2156米,年平均气温5℃,无霜期130天,年均降水量300mm,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均蒸发量1720mm,具有日照突出,光能富裕,温差大的特点。   经济发展:现有耕地面积89394亩,退耕还林8491.8亩,荒山造林16290亩。种植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较丰富,粮食作物有小麦、豌豆、扁豆、莜麦、玉米、洋芋、荞麦等十多种,经济作物有胡麻、葵花、甜菜、-等品种;药材有党参、黄芪、大黄、生地等,药材种植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内部调整步伐的加快,农作物粮食产量平均亩产75公斤,年人均产量450公斤,人均纯收入1290元。全乡大家畜存栏6201头(匹),牛饲养量4805头,羊饲养量18856只。交通运输事业日益发展,目前全乡交通网络十分畅通,界双公路、苏太公路横穿全乡境内,交通十分方便,并且界双公路老君段已铺油,各行政村道路宽畅,达到村村通公路,各社通农路的目标。流域内有集贸市场1个,年成交额154万元;有个体经营户168户,有注册资金34.6万元。   社会事业: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有乡级文化中心1个;有22所中小学(其中中学2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273人,在校学生5103人,校舍面积18983.6平方米,自恢复高考以来有310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平头川镇

  平头川乡位于会宁县东部,北与大沟乡接壤,南和老君乡毗邻;西同八里乡相连,东靠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苏堡乡。总面积117.85平方公里,共有2943户,14198人。现辖9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194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    经济建设:平头川乡是一个农业乡,海拔2107米-1830米之间,耕地均属山坡地,气候属温带季风型气候,年降雨量在350-400毫米之间,一般集中在夏秋两季,无霜期150天左右,平均气温6度-7.5度之间。总耕地面积6.0498万亩,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豌豆、扁豆、莜麦、荞麦、谷子、糜子、洋芋等。200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2182吨,粮食总产值完成205万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根本,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大胆探索,以洋芋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以经济作物种植提高农业效益。2005年,全乡洋芋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累计销售洋芋4.5万吨,人均纯收入净增160元。平头川乡马铃薯协会的成立和会宁县东部洋芋市场建成使用,进一步带动了洋芋产业的发展。   瓜果、蔬菜、药材种植逐步推广,2004年全乡种植面积达2300亩,完成产值120万元。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1870亩,荒山造林27700亩。养殖业逐步发展,全乡牛只存栏数达600头,羊只存栏数突破13000只,2004年畜牧业产值完成303万元。平头川乡交通条件便利,界双公路横穿南北,乡村公路、村社公路全部贯通, 4条乡村主干公路符合农二级建设标准。全乡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0家,包括个体加工、运输、商品流通、服务业等,从业人数380余人,2004年完成总产值650万元,创利润36.8万元,上交利税5万元。    社会发展:现有独立初中一所,小学12所,教师156名,在校学生3800名,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自恢复高考以来,全乡累计输送大中专学生581名,2005年全乡高考本科线以上人数达42名。全乡9个村、57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电。2001年平头、马路两村通上了有线电视,其它7个村全部建成了村村通网站,电视卫星接收普及面达100%。   

丁家沟镇

  丁家沟乡位于县城南部,南接安定区和通渭县,东面与中川乡毗邻,西、北靠会师镇。全乡10个村,88个村民小组,4410户,20864人,农村劳动力10988人。距会宁县城21公里,境内多为南北走向沟梁,属华岭山系二阴山区,是一个农业大乡。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325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399.2万元,第二产业达到651万元,第三产业达到1203.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29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0元。    全乡流域面积164.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9212.8亩,其中梯田56258亩。境内国道312线、县道会慢、会蒿、南荔公路、水泥厂专用公路和乡村公路交错贯通,交通便利。现有慢湾、南门2处集贸市场,其中慢湾市场位于安定区、会宁县、通渭县三地的交界处,区位优势突出,是三县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2005年,乡党委、乡政府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实施“三压三扩”(即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压春扩冬),努力实现“三补”(即以畜补农,以副补农,以经补农)。在产业带动方面大力发展洋芋种植,种植面积达3.6万亩;大力发展小杂粮种植,良谷米、苦荞、甜 荞、莜麦等优质小杂粮面积达4000亩;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牛饲养量4381头,其中舍饲养牛274头,羊饲养量16584只;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多渠道输转剩余劳动力4410人,户均输出1人以上;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不断发展壮大白灰产业,使白灰年产量达到700吨;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产业,丁沟粉条、胡麻油已小有名气,在扩大加工规模和改进加工技术设备上不断下功夫,扩大了知名度;组织当地农民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整村推进项目,通过产业带动,项目扶持,使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    丁家沟乡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历来民风淳朴,文风昌盛。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9所,在校学生3500人,教职工234人。目前,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教育、文化、卫生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投资环境、生活环境和法制环境良好。  

杨崖集镇

  杨崖集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南与静宁县接壤,西南与党家岘乡为邻,西连翟家所乡,北靠太平乡。东西宽10.2公里,南北长14.5公里,面积162.8平方公里。现辖12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9万人。2004年底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元。   杨崖集乡原名杨集乡,以驻地杨崖集自然村而得名。杨崖集, 又名杨格集,因集市设在杨家崖下而得名。解放前属陇江乡,解放后属三区(翟家所)。1958年属党家岘乡所辖,1961年始建杨格集乡,1981年地名普查中,改“格”为“崖”,经定西行署批准恢复全称杨崖集乡。   杨崖集乡属会宁南部二阴山区,春润冬燥,温差较大。适合冬小麦种植。境内山大沟深,信息较为闭塞。全乡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主要有小麦、碗扁豆、莜麦、胡麻、谷子、糜子、荞麦、洋芋),其次有少部分经济作物(党参,生地等药材,杏树、苹果、梨等各类果树),养殖业也在蓬勃发展,全乡大型规模养鸡场两个,存栏只数达到5000只,牛、羊养殖存栏数达到2万只(头)。   杨崖集乡地处华家岭山下,早年大规模植树造林,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林带面积较大,总面积4.87万亩,各村都有林场。为使群众就近有市场,商品能快速流入市场、以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乡上已兴办起3个集贸市场(杨集、水头、双岘),商流业发展势头良好。   杨崖集乡通过近年的“贫三”、“危改”、“义教”等项目的实施,全乡的19所学校的教育基础设施已大面积改善,并且100%实施了国家远程教育项目,小学的平均升学年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合率达85%以上,各村都设立了定点医疗机构和保健站,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翟家所镇

  翟所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总流域面积182平方公里,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5公里。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属丘陵沟壑区。    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4348户,21555人。现有耕地86502亩,川地4300亩,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元。主栽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洋芋、豆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全乡累计共完成退耕还林11435.5亩,退耕还草9360.6亩,荒山造林6500亩,年兑现资金320多万元。     全乡现有乡级医疗机构2所,医务人员10人,村级卫生所12所,医务人员14人;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14所,幼儿园1所,教职工230人,在校学生5114人,其中初中生1473人,小学生3641人。乡政府机关干部40人,本科学历6人,专科学历16人,中专及高中学历18人。    区位优势:一是沿国道旁张城、观音、杜湾、翟所4村的晚熟西瓜,产量高,品质好;二是南部六方、高咀、新智、焦河、观音等村的红葱种植历史较长,品质极佳;三是沿河村有丰富石砂原料;四是全乡土地面积较大,洋芋种植前景好;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务输出潜力大。    2005年全乡主要工作和经济指标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乡镇企业增加值250万元,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人数217人,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人数413人,劳务输出4400人(其中组织输出1169人,自谋输出3231人),还林补植2968.7亩,荒山补植6183.4亩,洋芋3.3万亩,羊饲养量3万只(舍饲100户),饲草4.48万亩,瓜菜0.42万亩,农村计划生育率达到70 %以上。新修张岔、六方乡村公路两条20公里,完成翟所街道整修,实施外援项目,建羊舍50座、打水窖300眼、机整梯田700亩。     翟家所乡今后的发展设想是:1、借助高速公路过境修通通往南部各村庄的翻水桥,同时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切实改善乡村公路落后的状况。2、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建立晚熟西瓜和红葱种植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走规模化、产业化路子。3、开发沿河砂石原料,增加农民收入。4、通过多方途径,组织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5、加强与各级帮扶部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翟所籍在外工作人员的联系,加大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六是组建农村经济发展协会,引进推广良种,促进农产品销售流通。    -:  办公电话:0943——3262189    乡 长: 办公电话:0943——3262198   

韩家集镇

  韩家集镇地处会宁中部,位于东经103°2′27″—105°16′28″和北纬35°48′19″——35°57′44″之间,东接大沟乡,南连八里湾、王家庙,西邻甘沟驿,北靠四房吴乡。现下辖8个村民委员会,73个村民小组。总流域面积17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500亩,总人口为1.74万人。    自然地理 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形态, 山势起伏缓慢,海拔平均在1900米以上,最低海拔1704米,最高海拔2106米,以张家梁、杨柳曲梁、天台堡梁、袁家咀梁、中夹云台川、苟岘、韩集、曹咀川、袁咀川、成四山夹三川的地行,组成了占全乡1/2面积的袁咀河流域。土壤为黄绵土类和黑垆土类,土体比较均匀,耕层可形成一定的结构,疏松、透气性能好,可蓄一定 的水分和肥料,质地适中,土性绵软,耕性良好,有机质含量较少,适应于各类作物生长,尤其以小麦长势极为良好,有“米粮川”之称。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内陆季风性气候,空气中水分较少,降水少而不匀,年平均降水量在300毫米左右,且变化较大,丰水年可达400毫米以上,旱年则不足200毫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蒸发量大,植物生长期较长,一年一熟。    经济建设 全乡累计兴修梯田 30966亩,完成造林92155亩造林覆盖率达38.7%;退耕面积606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2%;荒山造林31551亩,占“三荒地”总面积35000亩的90%。全乡羊饲养量达到30093只,发展良种猪养殖大户48户,温棚羊牛200户;每年剩余劳动力输出达4000人次,年劳务总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目前,韩家集乡年可支配经济总收入可达6000万元,人均超过3000元。   社会发展 素有“会宁文化乡”之称文化根基深厚,现有2所独立初中、1所九年制学校、11所六年制小学,自恢复高考以来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达512人。已有博士3名。乡卫生院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90%以上,韩集、云台、袁咀三个村部分社开通 了有线电视。连接八里、甘沟的县乡公路横穿韩集乡,境内总里程21公里,2001年竣工建成了袁咀大桥,村村社社贯通的乡村公路网络业已形成,总里程达127公里,逐年在整修上等达标。   

土门岘镇

  土门岘乡位于会宁县北部,东靠新塬乡,西接草滩、四房吴乡,南连大沟乡,北邻刘家寨子乡,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4233亩。乡政府驻地土门岘距县城100公里。现辖6个村,34个社,2216户,农业人口11151人,非农业人口131人。    自然地理:土门岘乡是陇西黄土高原的组成部分,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地形大致可分为梁峁山地、河谷川地和部分残塬区三个类型,海拔为1784—2103米。水源缺乏,仅有一条季节性小溪—苦水河,水质咸苦。    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平均为328毫米左右。土地资源丰富,地域较辽阔,总面积折合亩数为27.88万亩,耕地面积为5.43万亩,其中山地3.80万亩,川地0.46万亩,塬地1.17万亩,土壤主要类型为黄绵土、黑垆土等,适宜各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粮食作物有小麦、糜子、谷子、玉米、荞麦、洋芋、燕麦、高梁;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等;油类作物有胡麻、芸芥、-等;瓜果蔬菜方面有西瓜、籽瓜、白南瓜、辣椒、茄子、西红柿、葱蒜、根菜叶菜类等。栽培牧草主要有苜蓿等。畜牧业发展历史较为悠久,各种畜禽饲养量大。   经济建设:近年来,乡上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全乡的农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全乡已有梯田35238亩,砂田4350亩。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小杂粮、马铃薯、优质砂田西瓜种植,夏秋农作物种植比例调整为1:1.5。200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065吨,小杂粮总产量1795吨,马铃薯总产量270吨,优质砂田西瓜及黑瓜籽总产量1014吨。林业建设突飞猛进,过去的干山秃岭,现已形成多树种的林业生产布局,截止2004年底,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1571.2亩,完成荒山造林面积19582亩。充分利用4338多亩和套种的5700多亩紫花苜蓿,发挥已经实施的整村推进和天保工程项目,充分利用草产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饲料产业,使全乡的养殖业得到健康发展,2004年底全乡羊存栏达到16668只。分别建成张贺岔塘坝、河汉杨家桥和土门岘桥,新修乡村公路和部分通社公路70.74公里,实现了公路辅助设施的配套。通过维修与修建,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全乡的交通状况有了极大的改观,为农业生产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运输环境。   社会发展: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乡上设有文化站1个,站内设有图书室、娱乐室等。通过“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干部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活跃丰富,全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和壮大。全乡现有小学16所,在校学生2293人,教职工126人。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762人,教职工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   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现有乡卫生院1所,并设立了计划生育服务所,各村都建有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不断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顺利开展实施,2004年共参合农民9450人,参合金额94500元,参合率达到88.2%。   民政、司法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得到巩固,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名胜古迹 土门岘乡土门岘村现有宋代伍举城遗址,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新塬镇

  新塬乡位于会宁北部,东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海源县、西吉县接壤,南与大沟为邻,西接土门岘乡,北靠刘家寨子乡。东西宽19公里,南北长20.4公里,面积287.6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刘家湾,距县城143公里。现辖9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2957户14446人。属边远干旱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1760——2420米之间,年降水量350毫米,气候干燥,雨量稀少。现有耕地69287亩,其中山地28787亩,塬地8000亩,川地3500亩,梯田29000亩。粮食作物主要以洋芋、小麦、豌扁豆、糜谷、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油料、瓜类蔬菜为主。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科技兴农的战略,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上狠下功夫,全乡经济增长迅速。累计完成退耕还林9440亩,荒山造林9600亩,种草17740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3640亩)。 现有大家畜5027头,户均1.7头;生猪4436头,户均1.5头;羊只存栏31450只,发展舍饲养殖小尾寒羊户204户。境内有界双公路纵穿南北;从乡政府到河坝村后井社,与宁夏西吉县白城子乡相接的跨省公路横贯东西;乡村公路、村社道路形成了一个以乡政府为中心向各村社辐射的公路交通网。现有个体私营企业6个,个体经营户167户,年增加经济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每年向外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24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00万元以上。2004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03万元,其中:第一产业846万元,第二产业634万元,第三产业125万元;农业增加值918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2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93万公斤,实现人均纯收入1060元。   社会事业迅速发展。现已建成电视发射塔2座,有线电视网2个,手机发射塔1座。现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8所,专职教师137人,在校学生初中720人,小学258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2%。乡卫生院门诊部建设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医疗设备齐全。   

草滩镇

  草滩乡位于会宁县北部,南北宽13公里,东西长30公里,总流域面积210平方公里,东与刘寨乡接壤,南与四房乡、土木乡相邻,西与白草塬乡相连,北与土高山乡相接。现辖7个村42社2644户13432人。地形东高西低,山塬交错,属残塬丘陵区。海拔在1600——2200米之间,境内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年降雨量在240——400毫米之间,年蒸发量达1700毫米,平均气温在6—7℃之间,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136天,属典型干旱山区。   产业开发    现有耕地面积58090亩,梯田48160亩,水窖7420眼。2005年,全乡粮播面积58047亩(其中夏粮20000亩,秋粮27047亩)地膜玉米8000亩,红葱6000亩、小杂粮3600亩,瓜类3000亩。   近年来,乡上按照“项目拉动,产业致富”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草畜、红葱、洋芋”三大产业。    草畜产业:草滩以盛产“草”而得名,近年来,乡上紧紧抓耕还林(草)政策,1999年,全乡完成退耕还草3041亩,并且都套种了紫花苜蓿。    红葱产业:由于气候、光照、土质等多方原因,草滩乡出产的红葱味美、茎粗、质厚,深受客商欢迎,销往海原,白银等地,2005年全乡红葱种植面积达6000亩,其中断岘5000亩,麦李、孔寨两村各500亩。按亩产200斤,每斤0.5元计算,收入可达600万元,人均增收449元。    洋芋产业:种植洋芋的历史颇为久远,洋芋逐渐成为干旱山塬区群众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种植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达到18000亩。   

新庄镇

  新庄乡位于会宁县西北部,东与郭城驿镇相连,南与头寨子镇交界,西与榆中县接壤,北与靖远县毗邻,东西长25.5公里,南北宽13.5公里,总面积 323.3 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90公里。现辖8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3284户,16666人。   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平均海拔2004米。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平均降雨量为240毫米,属典型的干旱区。全乡耕地面积93187亩,人均占有5.6亩,剩余劳动力2768人。   近两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主抓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三个渠道:一是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全乡洋芋种植面积1.7万亩,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6100亩,羊饲养量2.98万只,牛饲养量643头,小杂粮种植500亩,籽瓜种植5000亩。二是落实政策促增收。落实国家减补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资金9.1276万元,减免农业税6.54万元,农民从中得到实惠。三是劳务输出促增收。组织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2900人以上,仅赴新疆采棉就达136人,实现劳务收入10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与此同时,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围绕国家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聚集项目要素,夯实经济基础。近两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9个,总投资350万元;投资拉动经济增长5个以上百分点。一是围绕改善基础条件,整合项目资源,实施了世界粮援、二期农村人饮解困和农村综合发展等农田水利项目,新打水窑922眼,硬化集流场7.15万平方米,解决了790户3752人的饮水困难。二是围绕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养牛2头,养羊10只,1亩经济林园;人均1眼水窑,1亩草;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三是围绕提高乡村通达能力,探索人机结合建设模式和自主管护长效机制,整修了通村通组公路47公里。四是围绕促进可持继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实施中小学危改、远程教育、乡计生服务所和村级阵地建设等社会事业项目,改扩建校舍4处1005平方米,投资20.5 万元;建乡计生服务所六间300平方米,投资10.5万元;修建村址三处,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投资10.5万元。新建卫生院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新建司法所150平方米,投资7万元。   教育事业成绩卓著。共考取硕士生9人,博士生21人,研究生36人,本科生1006人,专科生364人。全乡现有初级中学2所,小学28所,在校学生3956人,教师198人;“两基”教育达标,有农村远程教育学校模式一1所,模式二15所,模式三1所。   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乡有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8所,乡村医生24人,卫生保障程度明显提高。   

新添堡回族乡

  新添堡回族乡是白银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乡,也是全省39个民族乡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乡。总面积208平方公里,共辖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3975户,19332人,(其中农业户数3925户,农业人口19168人)。境内有回、汉、东乡等民族居住。1994、1999和2004年三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自然地理:新添堡乡属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半干旱山区。最高海拔2259米,最低海拔1769米,平均海拔2014米。年平均气温6.4℃,最低气温—18℃,最高气温34℃,无霜期150天左右,最大风力7级,最大风速每秒2.2米,全年日照22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在350—450毫米之间,年总蒸发量为1350毫米。建成新合、芦岔、苦水、炭山四座水库,总库容量为1396万立米;开挖和配套大口井12眼,有效浇灌面积3800亩。   经济建设:新添堡乡是以种养业为主的少数民族乡。全乡总耕地面积10.06万亩,累计新修梯田55000亩,条田4600亩,种草4.14万亩;羊饲养量3.2万只, 大家畜存栏8632头,2004年种植业产值952.2万元;累计退耕还林24428.1万亩,荒山造林26480亩,四旁植树17万株,木材畜积量0.2万立米,2004年林业产值397.8496万元。有种植大户240户,养殖大户1213户,加工业55户,建材业9户,运输业500户,个体经商及饮食服务业61户;有新添堡、沙湾、羊场三个牛羊交易市场,劳力输出4500人,2004年全乡人均纯收入1341元。全乡境内有旧312公路国道与南部四村相联,省道靖天公路纵贯南北,会党公路与北部五村相切,乡村公路贯通全乡13个村75个村民小组,达到村村社社通路。   社会事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全乡有13个农村文化技术培训中心和文化站一处,各种书籍1.2万余册。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中小学校18所,教师154人。在校学生35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2%;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已考入大中专院校学生500多人。有乡卫生院1所,医疗站2个,保健站13个;建有邮电所1个,移动、联通、电讯塔各一座,通讯便利。   

党家岘乡

  党岘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接杨崖集乡,西靠侯川乡,北邻翟家所乡,南连通渭县,为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之地。南北长28公里,东西宽22公里,面积149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党家岘,距县城39公里。现辖10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3902户、20563人。有汉、回两个民族,其中回族587人,占总人口的2.9%。    自然地理:党家岘乡地处华家岭东麓,地势较高,海拔2100米,梁峁丘陵交错,沟壑纵横遍布,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山峰有陈马家山、高咀沿山和-墩。地下水位高,水质好,表土层疏松,宜植树,华家岭林带依老西兰公路穿越东西,造林面近一万亩。地势较高,气候高寒,属典型的二阴山区,年平均气温5—6℃,年平均降水量在400—500毫米之间,无霜期一般在130天左右,年积累较低,热量不足。    土地面积16.8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41万亩,林地面积2.55万亩,草地面积1.69万亩。在总耕地面积中97.6%为山地,主要种植冬小麦、洋芋、豌豆、扁豆等粮食作物及胡麻、党参等经济作物。    经济建设:乡党委和政府在正确认识乡情的基础上,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了全乡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2004年,全乡肉类总产量达到38万公斤,禽类产蛋达到7万公斤,大家畜年末存栏达到7798头,生猪饲养量达到7688头,羊饲养量达到9549只;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605万元,畜牧业总收入达到2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元。    在乡镇企业的发展方面,在对现有企业进行清理整顿,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新开办了一些企业,形成了乡办、村办、联办、个体办,四位一体的新局面。截止 2004年底,全乡共有多种经营户709户,其中商饮服务业100多户;乡镇企业产值达到850万元。另外,乡上充分发挥劳力资源优势,把劳务输出作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主要途径来抓,使全乡25%的劳力外出打工经商,年创造直接经济收入120万元,   人均纯收入600元。    凭借地处会宁、静宁、通渭三县交界地和西兰公路穿行全乡的有利地理条件,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重点建设整治环山农贸市场。同时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批的外界商客,上市品种由过去100余种转变为百贷、农资、五金等品种齐全的新格局,上市的摊位由过去的50多个增加到220多个,形成了行业齐全的个体一起上的流通网络,集市贸易额达200万元左右,集市日客流量平均达2千人以上。    社会发展:新建乡政府办公楼1座,标准化村址3个,维修村址4个,大大改善了基层组织的办公条件。筹资200多万元,进行了校舍改造,大大改善了全乡的教育教学条件,使全乡中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加强教育管理,学龄儿童入学北达到96%以上。重视科技服务,先后向农户发售种植、养殖、农情、市场、科技信息资料5万份,提供信息1000多条,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40期,培训人员30000人(次),推动了科技兴农的步伐。    卫生事业经过多年建设,初步形成乡、村两级卫生医疗和防疫保健网络,常见病、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坚持“三不”方针,充分发挥计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实行科学管理,确保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八里湾乡

  八里乡位于会宁县东南部,东靠平头川乡和老君坡乡,西连柴家门乡,北与韩家集乡、大沟乡毗邻,南与翟家所乡接壤,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195平方公里。境内山大沟深,梁峁起伏,海拔1741--2151米。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6.4℃,最冷月份为一月份,最低气温为-16℃—-26℃,最热月份为七月份,最高气温为26.8℃—33.5℃,年无霜期在121—173天;年日照时数为1849.7—2777.2小时,年降雨量300—40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年总降雨量的58%左右。。    八里湾乡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其中耕地面积8.95万亩,占总面积的30.6%;在耕地面积中有梯田64042亩,占71.6%,山地25458亩,占28.4%。种植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较丰富。其中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莜麦、洋芋、荞麦等,豆类作物有豌豆、扁豆、大豆、蚕豆等;油料类作物主要有胡麻、麻子等;瓜果蔬菜方面有叶菜类、葱蒜类;药材主要有党参、干草等。养畜产业发展较快,养羊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经济发展:近年来新修梯田2000亩,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200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09.3万公斤,完成农业总产值838.1万元;有较快发展,全乡有大牲畜5867头,户均1.3头,羊存栏9379只;退耕还林12771 亩,荒山造林8500亩,森林总面积达到6.6万亩;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200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90万元;乡镇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4年总产值达到720万元;公路建设发展较快,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形成了一个以乡政府驻地为中心,干支相连,县乡村互通,南北贯穿、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支柱产业,2004年全乡劳务输出4450人(次),其中引导输出4220人(次),组织输出230人(次),农民外出务工收入达到813.1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7.7%。全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比2003年的995元增长14.6%,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2004年未人均纯收入为1100元,    社会事业:现有学校18所,在校学生5190人,教职工236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有1400余人。建有电视差转台4座,调频广播台1座,有放映队1个,文化站1个,全乡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卫生院1家,村卫生所11个,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全乡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85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人口21户33人,年发放金额27720元。  

土高山乡

  土高山乡位于会宁县北部,东北和西北分别与平川区复兴乡和靖远县高湾乡接壤,南与白塬乡、草滩乡为邻,东靠刘寨乡,西接郭城乡。东西长23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面积约为245.5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07公里。辖6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1942户,10019人。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0元。   自然地理:   土高山乡地处崛吴山西南,属高寒山塬区,境内山大塬小,坡陡沟深,海拨在1760米—2347米之间,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无霜期短,农作物成熟较晚,境内段家河为季节性溪流,水质咸苦。现有耕地47426亩,其中川地8814亩,塬地9310亩,坡地30302亩。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糜子、谷子、莜麦、荞麦、豌豆、扁豆、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胡麻、芸芥、黑瓜籽。中庄村关家河一带,储藏着大量的石膏,矿层厚10—40米,具有良好的开采价值。     经济建设:   土高山乡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第二、三产业相对薄弱。近年来,农业经济逐步向产业化方向转变,形成了以中庄、上沟、马塬为主的黑瓜籽种植基地,十百户、程塬村为主的洋芋种植基地、红湾、上沟等村的小杂粮种植基地,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的1.04万亩草产业带动的“养羊基地”。关家河、段家河内都有丰富的砂源,为中庄等村铺压砂田准备了良好的自然资源。截止2004年底,全乡共有砂田面积8000亩,以砂田种 植的黑瓜籽,每亩产量200斤左右,品质良好,商品价值高。土壤疏松,黄土层厚,海拔在2000—2340米之间,适宜洋芋生长,所产洋芋品质优良,产量高,亩产在3000斤左右,最高产量可以达6000斤/亩。截止2004年,全乡共种植黑瓜籽7600亩、马铃薯15000亩、小杂粮6000亩,羊只存栏31787只。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999年止2004年,全乡共种植紫花苜蓿5627亩,退耕还林6159.5亩,绿化荒山8700亩,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流失、维护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18家,止2004年底,全乡共有个体户78户,从业人员91人。5个未通电社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实现了全乡村村社社户户通电。全乡共有县乡公路60.4公里,乡村公路84.6公里,红油公路从西到东贯通全境。   社会发展:    全乡共有地面卫星转播站9个。其中村村通设备8套,电视普及率在90%以上。有初中1所、六年制小学11所、教学点7个,有教职工119名,学生2537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乡共有村级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9个,卫生院一个,医务人员21个,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98%。   


甘沟驿镇特产大全




甘沟驿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