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青海省 >>果洛州 >> 玛沁县 >> 大武镇 >> 吾麻村

吾麻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吾麻村谷歌卫星地图)


吾麻村简介

  地理位置:吾麻村属玛沁县大武镇,距镇区40公里,全村平均海拔3800米,总面积约49万亩,可利用草场35万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1%。其中,黑土滩面积14万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29%。西与本镇尼玛龙村相连,东南与甘德县青珍乡接壤。
  人口构成情况:吾麻村是一个纯藏族牧业村,全村辖3个牧业合作社。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有197户1075人(男571人,女504人)。其中,劳动力46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3.2%。
  产业情况:吾麻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有各类牲畜7709头(只匹),占全镇总牲畜的47.9%。其中,牛6586头,羊1023只,马100匹。
  吾麻村的发展优势和劣势
  优势
  一是吾麻村“两委班子”是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后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强化畜牧业的基础地位,确立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村级经济发展新思路,各项工作正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吾麻村西面4平方公里的草场与大武镇隔河相望,且与玛沁县拉加镇、大武乡和我州甘德、达日两县相连。西久公路从大武镇穿过吾麻村中部,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大武镇,交通位置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和地理优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广泛的辐射性。
  三是吾麻村主导产业系纯天然无污染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前景广阔。
  四是自然资源丰富,有冬虫夏草、贝母、大黄、人参果、青艽、黄芪等中藏药材,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劣势
  一是吾麻村原属国有集体企业,近40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项目支援,草原基础设施滞后,改制并移交大武镇后经济基础薄弱,全村人均纯收入785元,是绝对贫困村。
  二是由于过度放牧和鼠害,大量草甸地沦为次生裸地——黑土滩,面积达14万亩,占全村草场面积的40%,“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和发展已对“三江源”保护工程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68户无定居房屋,其余129户房屋由于质量差且年久失修,80%系危房户。全村无暧棚、贮草棚、饲草基地,仅畜圈24个,90%的牧户实现草场界限围栏,质量差,标准低。无人畜饮水工程,群众饮水均取自于邻近河道。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黑土滩”治理工作,扩大种草面积,全力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二是加大草原配套设施建设,牧民定居房屋、生产性用房建设、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等投资力度,不断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增收平台,通过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鼓励发展二、三产业的方式,促进牧民增收,改变贫困现状。
  四是进行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走畜牧业产业化道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五是投资兴建村卫生室、文化室,解决牧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吾麻牧委会在今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环境保0》、《果洛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不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草场围栏、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牧草收贮、饲料贮备,灭鼠治虫以及划区轮牧等综合配套措施,达到草畜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建立草原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补播牧草、节水灌溉、草原施肥、鼠虫害治理等有效手段,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牧民增收、牧业发展。
  第二,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按照玛沁县逐步建成"三个经济建设区和一个经济建设中心"的区域定位,在吾麻村基本建立以畜种改良、加快畜群周转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的两个经济建设区,逐步发展以草定畜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建设区。
  第三,加大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村级组织的办公条件,使其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成为带动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建立村级文化室,加大藏族民间文化产业开发,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立村卫生室,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第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村级"两委"班子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和巩固基层民兵、妇联、共青团、治保等组织建设,加强引导和学习培训,增强其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其在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32621100 815000 -- 查看 吾麻村谷歌卫星地图

吾麻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吾麻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吾麻村

  地理位置:吾麻村属玛沁县大武镇,距镇区40公里,全村平均海拔3800米,总面积约49万亩,可利用草场35万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71%。其中,黑土滩面积14万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29%。西与本镇尼玛龙村相连,东南与甘德县青珍乡接壤。   人口构成情况:吾麻村是一个纯藏族牧业村,全村辖3个牧业合作社。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有197户1075人(男571人,女504人)。其中,劳动力464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3.2%。   产业情况:吾麻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畜牧业为主。截止2008年底,全村共有各类牲畜7709头(只匹),占全镇总牲畜的47.9%。其中,牛6586头,羊1023只,马100匹。   吾麻村的发展优势和劣势   优势   一是吾麻村“两委班子”是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后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强化畜牧业的基础地位,确立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村级经济发展新思路,各项工作正朝着既定的目标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二是吾麻村西面4平方公里的草场与大武镇隔河相望,且与玛沁县拉加镇、大武乡和我州甘德、达日两县相连。西久公路从大武镇穿过吾麻村中部,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大武镇,交通位置十分便利,具有很强的市场潜力和地理优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广泛的辐射性。   三是吾麻村主导产业系纯天然无污染畜牧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前景广阔。   四是自然资源丰富,有冬虫夏草、贝母、大黄、人参果、青艽、黄芪等中藏药材,具有较高开发价值。   劣势   一是吾麻村原属国有集体企业,近40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项目支援,草原基础设施滞后,改制并移交大武镇后经济基础薄弱,全村人均纯收入785元,是绝对贫困村。   二是由于过度放牧和鼠害,大量草甸地沦为次生裸地——黑土滩,面积达14万亩,占全村草场面积的40%,“黑土型”退化草地的蔓延和发展已对“三江源”保护工程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巨大威胁,给畜牧业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68户无定居房屋,其余129户房屋由于质量差且年久失修,80%系危房户。全村无暧棚、贮草棚、饲草基地,仅畜圈24个,90%的牧户实现草场界限围栏,质量差,标准低。无人畜饮水工程,群众饮水均取自于邻近河道。   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加强“黑土滩”治理工作,扩大种草面积,全力改善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   二是加大草原配套设施建设,牧民定居房屋、生产性用房建设、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等投资力度,不断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搭建增收平台,通过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鼓励发展二、三产业的方式,促进牧民增收,改变贫困现状。   四是进行畜种改良,优化畜群结构,走畜牧业产业化道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五是投资兴建村卫生室、文化室,解决牧民看病难就医难问题,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吾麻牧委会在今后发展中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   第一,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进一步落实《环境保0》、《果洛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不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草场围栏、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牧草收贮、饲料贮备,灭鼠治虫以及划区轮牧等综合配套措施,达到草畜动态平衡的良性发展;建立草原轮牧、休牧和禁牧制度,促进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通过补播牧草、节水灌溉、草原施肥、鼠虫害治理等有效手段,提高草地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牧民增收、牧业发展。   第二,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按照玛沁县逐步建成"三个经济建设区和一个经济建设中心"的区域定位,在吾麻村基本建立以畜种改良、加快畜群周转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主的两个经济建设区,逐步发展以草定畜产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建设区。   第三,加大村级公共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村级组织的办公条件,使其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成为带动牧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坚强战斗堡垒。建立村级文化室,加大藏族民间文化产业开发,不断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立村卫生室,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第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村级"两委"班子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和巩固基层民兵、妇联、共青团、治保等组织建设,加强引导和学习培训,增强其感召力和凝聚力,使其在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   

河源新村

  河源新村地处果洛州大武镇东北角,成立于2004年,建设总占地面积300余亩,目前居住生态移民搬迁户150户642人,其中男301人,女341人;劳动力328人,其中女169人;残疾人口24人,丧失劳动能力的53人,五保户10人,绝对贫困人口219人,全村在校生148名,共有党员25名,“三老人员”2名,团员23名,设有卫生医疗室一个,有专职人员,各基层组织健全,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河源新村无较大规模的后续产业,有一个规模较小家庭作坊式纺纱厂,招收河源新村38名妇女劳力从事纺纱织纱工作,村民主要靠劳务输出来增加收入,主要参加建筑、采挖虫草等劳务活动,村民收入普遍较低,没有发展潜力较大的后续产业。河源新村有较多的富余劳力待业在家,地理位置出于州府大武镇管辖范围,对于加大村民劳动技能培训,村民从事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有便利的条件,此外无优势。因河源新村村民原来是扎陵湖乡生态移民,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低下,要发展河源新村经济,需解决以下问题:一是村民群众劳动技能培训工作,虽然每年都安排村民接受汽车驾驶、烹饪、藏服缝制等各类培训,但系统性不强,力度不大,对整体提高村民劳动技能还远远不够,因此应加大培训力度,结合村民实际进行培训,整体提高村民劳动技能和脱贫致富能力;二是要结合河源新村实际解决村民后续产业,逐步探索发展一两项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后续产业,确保村民留得住,生活逐步改善;三是兴建一批文化设施,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努力提高村民文化素养,进一步转变原有的陈旧思想观念,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树立竞争意识和自主创新意识,挖掘村民潜力,为村整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河源新村今后的发展方向   进一步加强河源新村内部管理,充分发挥“两委”班子职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加强强村民劳动技能培训,努力提高村民劳动技能和文化水平,增强脱贫致富能力;争取一批扶贫开发项目,通过项目实施让村民脱贫致富;发展一批有潜力的后续产业,让河源新村富余劳力实现就业,增加收入,逐步改善生活条件;兴建一批基础设施和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进一步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吾麻村特产大全




吾麻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