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镇位于乾县南端,距县城26公里处,是乾县的南大门。从明朝至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素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美誉。面积5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有人口32327人,乾武路备战路穿镇而过,北接312国道,南接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距杨凌农科城20公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宝鸡峡干渠在镇内横穿而过,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镇内建有移动、联通基站,拥有500多门电话,通迅发达。
王村镇是乾县农业大镇,有名的“屯粮田”和“万亩丰产田”生产镇,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在稳粮基础上,积极实施“强畜、优果、兴菜”工程,粮食产量达3.2万吨,优质奶牛5000多头,果树面积6000多亩,大棚菜300多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镇村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2823万元。
商品贸易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二、五、八集市贸易繁荣,蛟龙转鼓蜚名中外,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一年一度群众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活跃。
全镇有21所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定提高,2004年评为省级教育强乡镇。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初步保健标准,高建堂高血压偏瘫门诊部名声雀起,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得到发展。
近年来,王村镇党委、政府以-主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呈现出了政治文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明祥和的新气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23万人 | 56平方公里 | 610424105 | 712000 | 0910 | 查看 王村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街道 |
城关街道位于举世瞩目的乾陵脚下,自古以来,以繁华的商业贸易和文化遗存而著称,全镇总面积约44平方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南北长约l1公里,城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中南部属平原地带,北部属丘陵旱腰地带。紧连祖国东西的312国道、209线穿镇而过,交通通讯发达,区域独特,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集农、工、商为一体,人口为全市之最的大镇。全镇共辖46个行政村,175个村民小组,56个党支部,党员共计1145人。其中,村级党支部44个,农村党员1056个,女党员103人,预备党员63人,39所中小学校,其中3所初中,l 5所完小。共有农业人口50211人,非农业人口41871人。全镇耕地面积61974亩,其中果树面积7345亩。截至二00四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1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360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 2.8万元;财政收入达2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40元。 改革开放以来,城关镇党委、政府率领全镇人民打破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独特区位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第一产业兴果业,创高优;第二产业强龙头,增实力;第三产业促商贸,展雄风”的经济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农、工、科、贸一体化经营,工、商、建、运、服务业、种养殖业并举的城郊型经济发展之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镇党委、政府针对北片干旱,南片灌区的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在南、北片大力推广养殖业,南片推广大棚蔬菜,全镇奶牛和小尾寒羊的存栏量分别为8000头和800只;建设奶牛小区6个,发展大棚50个,蔬菜年总产量达110吨;全镇粮食总产量4.4万吨,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果业生产方面,我镇实行果品套袋技术,增强果品技术含量。近年来我镇发展新、特、优及早熟苹果400亩,并建立苹果“四改”技术示范园8个,共计850余亩,发展种植红仙桃、梨枣、端午香杏等杂果200余亩。全镇果品总产达1.1万吨,商品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连年上涨,果品畅销国内外。 工业企业及私营经济实力增强。全镇已初步形成了以纺织、印染、织袜为主的加工企业龙头;以建筑安装、建材经销为主的建材企业龙头;以旅游服务、餐饮娱乐为主的旅游龙头。. |
薛录镇 |
薛录镇地处乾县东南部,位于县城东南19.5公里处,总面积36.69平方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107个村民小组,7111户,28123人。 薛录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有耕地4.6万亩,其中果园面积1.2万亩。今年全镇粮食总产近2万吨,农业总产值6889.4万元,国民经济总收入达到5903万元,实现利润503万元,上缴税金99万元,财政收入21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0元。果品生产规模逐年扩大,“红仙桃”和优质桃基地逐渐形成。 全镇有高中,初中各1所,完小7所,小学10所。医院、文化站、邮政、电信、粮站等服务设施配套,门类齐全。交通便利,乾兴公路穿境而过,实现了村村通沙石路。 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显文明卫生小城镇的雏形。本镇薛仵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小康示范村。. |
梁村镇 |
梁村镇位于乾县中南部距县城13公里处的肖河滩,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长约8公里,总面积56.2平方公里。全镇辖19个行政村,129个村民小组,8098户,37268人。共有耕地58000亩,耕地大部分位于宝鸡峡、羊毛湾灌区中部,渠系配套设施齐全,灌溉条件便利。可灌面积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梁村镇交通条件便利,乾普公路穿境而过,东距312国道15公里,南距陇海铁路普集火车站和西宝高速公路20公里。区内地势平坦,海拔高度600米左右,年平均温度12.6℃,平均降水量555.6毫米,日平均气温≥10℃,积温4132.9℃,无霜期224天,年总辐射115.6千卡/平方厘米。 梁村镇集市贸易繁荣,每年的“冬至物资交流大会”享誉西北。镇区餐饮、文化娱乐一应俱全,医院、邮政、电信、移动、粮站、棉绒厂、供电所、派出所、-中队、工商所、土地所、保险所、信用联社等行政事业服务机构齐全。全镇实现了村村道路硬化,村村通电话,共开通程控电话2000多部,建有移动基站5个,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 一、全镇每年种植小麦4.5万亩,玉米4.5万亩,年产秸杆7.25万吨(小麦秸杆1.25万吨,玉米秸杆6万吨)。小麦亩均产量700-800斤,玉米产量亩均800-1000斤,粮食总产3.5万吨,价格稳定在1000-1600元/吨之间。全镇西甜瓜年种面积5300亩,年产可达2.6万吨。 二、劳动力充足,全镇青壮年劳动力12500多名,劳动力价格400-500元/月。 三、奶牛存栏量大。全镇现有养殖小区7个,规模养殖场4个,奶牛存栏1.8万头,其中产奶牛6800头,日产鲜奶60-80吨。丰富的鲜奶资源吸引了光明、银桥、伊利、维维、神果等知名企业在梁村镇设立鲜奶收购点。 四、机械化挤奶站初具规模。全镇已建成机械化挤奶站17个,奶站设计能力为日上站奶牛可达300-500头。 五、服务设施齐全。全镇共有兽医师30多名,配种员25名,村村建有兽医站、配种站。全镇建青贮窖(秸杆)2200个,种牧草1000多亩,产奶牛长年饲喂青绿饲草,鲜奶品质好。. |
临平镇 |
临平镇位于乾县城西南方向17.5公里处,北靠永寿,南临武功,西接扶风,素称“出山口子”。全镇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2987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75人,镇区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261亩,驻镇单位27个。 临平镇历史悠久,汉朝时刘信封地设置临平郡,1984年建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209线穿境而过,临武公路纵贯南北。商流贸易活跃,现有专业市场六个,双日逢集,日上市商品12万多元,客流量2万人次,日成交额4万元。古历“十月十”物资交流大会,历史悠久,是乾县西部乃至邻县物资交流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发展镇域经济的载体,农业基础雄厚,宝鸡峡、羊毛湾、冯家山水库涵灌全镇。目前,已初步形成粮食、果品、蔬菜、畜牧等四大主导产业,其中优质苹果面积5000亩,大棚蔬菜300亩,2001年获得陕西水果国际年会优质金奖,酥梨获得陕西水果国际年会优质水果证书。 临平镇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促进临平经济发展的载体,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和全民办城建,谁投资谁受益”的城建工作目标和思路,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东西、南北宽38米的两条大街和北环路商业街,1996年被陕西省列入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临平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落脚点,凭借本镇资源优势,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对外来兴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临平镇热忱欢迎各界客商来此投资兴业。. |
姜村镇 |
乾县姜村镇位于乾县南20公里处,与武功县毗邻,全镇共辖18个行政村,30314人,耕地46066亩,宝鸡峡总灌区以南而过,107省道横穿全镇。全镇地势平坦,交通便捷,通讯发达,集贸繁荣,发展条件得天独厚,是闻名西北的橡胶工业大镇。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狠抓镇域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主体,以建材、建筑和橡胶等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发展格局。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24500万元。其中农业7800万元,乡镇企业16700万元。 农业基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成绩突出;道路建设发展迅猛,实现了村村道路砂石化,三分之一村道路柏油化;电力设施不断更新;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通讯设施明显改观,全镇已建成移动交换塔4座,程控电话1680门,实现了全镇通讯无缝隙覆盖。 多种经营及分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较快。在以苹果、大棚蔬菜为重点的种植业,以奶牛、瘦肉型猪、秦川牛为重点的养殖业和以橡胶生产为龙头的驱动下,有力的促进了全镇多种经营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全镇栽植苹果8200亩,红提葡萄1000亩,果品总产量2.8万吨,实现产值2510万元,发展大棚蔬菜98座93亩,其中洋香瓜面积36亩,瘦肉型猪1.2万斤,笼养鸡3.8万只。镇村企业28个,个体企业235个(其中橡胶126户),个体经营127户,劳务输出人员2900人,拥有固定资金1800万元,总产值13542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04年人均纯收入2663元,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5平方米,高档家电、家具普及率达80%。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顺利。教育质量连年名列全县前茅,建成甲级医疗站15个,农村保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基层网络健全,已步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计划生育率达到98.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党建工作成效显著,一类支部已达到15个,2002年被省委学教办命名为“-”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优秀单位。全镇社会治安良好,被命名为“省级先进集体”。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村容村貌整洁,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
王村镇 |
王村镇位于乾县南端,距县城26公里处,是乾县的南大门。从明朝至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素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美誉。面积5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有人口32327人,乾武路备战路穿镇而过,北接312国道,南接陇海铁路和西宝高速,距杨凌农科城20公里,交通发达,运输便利,宝鸡峡干渠在镇内横穿而过,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镇内建有移动、联通基站,拥有500多门电话,通迅发达。 王村镇是乾县农业大镇,有名的“屯粮田”和“万亩丰产田”生产镇,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在稳粮基础上,积极实施“强畜、优果、兴菜”工程,粮食产量达3.2万吨,优质奶牛5000多头,果树面积6000多亩,大棚菜300多亩,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合理,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元。镇村企业异军突起,总产值2823万元。 商品贸易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二、五、八集市贸易繁荣,蛟龙转鼓蜚名中外,多次参加中央、省、市电视台拍摄,一年一度群众文化艺术节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活跃。 全镇有21所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础设施完备,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稳定提高,2004年评为省级教育强乡镇。 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达到初步保健标准,高建堂高血压偏瘫门诊部名声雀起,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得到发展。 近年来,王村镇党委、政府以-主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干部群众开拓进取,呈现出了政治文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明祥和的新气象。. |
马连镇 |
马连镇位于乾县东南方向26公里处,周围与兴平、礼泉和武功相毗邻,境内交通便利,乾兴路横穿马连、赵合、南上官、北上官五村,灌溉条件优越,位于宝鸡峡中下游,土壤肥沃,是我县东南部的农业大镇。全镇34527人,15个行政村,112人村民小组,耕地面积达45876亩。 近几年,在党的-精神和“-”思想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马连镇2004年工农业总值达到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8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O以内,农业方面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了农村经济健康,平稳向前发展,工业方面积极响应工业富镇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东工业区格局已经形成,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在农业方面,我们马连镇这几年主要按照“调整结构促发展”的原则,在粮食生产上调整粮经种植比例,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使粮经比趋于合理,经过努力,现已达到4:6的种植比例,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兼顾油菜、大棚菜、药材等。在果品生产上,苹果是我镇的主导产业,我们树立“科技带动”信念,狠抓优果工程,在全镇范围内,推动果树大改形技术、四改技术和套袋技术,更新果农观念,提高商品意识,2004年,推行“四改”面积达1000亩,改良面积达1000亩,发展早熟品种面积1000亩,一个以红富士为主,其他品种为辅,旱中晚相间的苹果格局已经产生,同时也发展红仙桃面积,仅2004年新增红仙桃面积达1000亩,以高家庄为中心,辐射周边各村的红仙桃基地正在形成。在养殖业上,按照县委提出的“畜牧富民”战略,这几年,大力发展畜牧业。主要是通过小额信贷的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养殖奶牛、猪等,据统计,奶牛存栏20000多头,养猪大户已达50个。 在工业方面,按照“工业富镇”战略,结合我镇实际,这几年,主要抓了几方面工作,一是招商引资工作,为了加快我镇东工业区的早日形成,我们在招商引资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来我镇发展。引资830多万在工业区建成陕西精工橡胶工业有限总公司,生产橡胶制品,2004年,该企业又投资200万元,从西德斯太平公司引进PVO重型汽车装饰材料生产线,各种设备已经预订,厂房已建成,预计今年可投入生产。. |
阳峪镇 |
阳峪镇位于乾县北部,南临乾陵,北接永寿,镇政府所在地冯市村距县城13公里。 全镇辖28个行政村,3万多人,全镇总面积72.2平方公里。海拔850—1100米,特产柿子誉满全国。农业生产上形成了以果品为主业的产业新格局,工业上形成了建材、机械、化工3个门类20多个品种的工业格局。 全镇有初中1所,小学11所,在校学生2325人,教师12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有中心医院1所,村及个体医疗站19所,从医人员58人。. |
峰阳镇 |
峰阳镇位于县城东北方向,距县城20公里,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全镇辖19个行政村,1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47户,总人口20183人,区域面积9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万亩,其中果园面积1.5万亩。2004年,完成工农业生产总值7800万元,农民收入达98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o以内。 近年来,我镇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曾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引进资金2000多万元的峰阳水泥厂和投资350万元的鑫源石料加工厂,建成3.5万伏变电站一所,通讯塔两座,建成高规格超标准现代化教学楼一座,被县教育局评为明星学校,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新打机井5眼,新建供水站1所,铺设自来水管道6个村约2万米,全镇已有14个村通上柏油路。现有卫生院1所,农村信用社1所,邮电大楼1座。全镇以苹果、粮食生产为主导产业,充分发挥石灰石资源优势,加快采石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
注泔镇 |
注泔镇位于乾县东北部23公里处,东临礼泉县石潭镇,南以泔河为界与阳洪乡相望,西与峰阳乡接壤,北靠礼泉县南坊镇。东西南三面环沟,北面靠山,境内地势北高南低,海拔600——900米,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3.5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4万亩,果园面积3.6万亩。全镇有19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5328户,21628人。 近年来,注泔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和政策,以奔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根据该镇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海拔高(800——1000米),昼夜温差大,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极不适应粮食作物的生长,但这又是苹果和酥梨的优生区,果品种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实际,因地制宜反复研究,充分论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果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带动全镇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为此,注泔镇大力发展果品生产,截至2004年底,全镇苹果和酥梨面积已发展到3.6万亩,年产水果总量7.8万吨。注泔镇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果品、酥梨基地镇。2004年全镇农村社会总产值达3600万元,财政收入达8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0元。 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中小学21所,教职工286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条件比较优越,现有一所乡级卫生院,医护人员16名,病床20张;另有村级卫生所28个,从医人员32人。镇有文化站、影剧院等文化设施。 注泔镇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村村油路化,村村通电话,现装有程控直拨电话500多门。 注泔镇以农为本,以果为主,带动城建和其他产业发展,镇政府愿为招商引资提供多项优惠政策,欢迎各界人士来注泔镇投资兴业。. |
灵源镇 |
灵源镇地处县城东南,北依泔河,南毗肖河滩,西接阳洪镇,东临礼泉县城,是乾县的东门户。312国道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27.8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4500户,总人口22300人,耕地面积4.2万亩。 全镇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建成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大棚菜、香菜生产基地,花菇生产基地,鑫腾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今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乡镇企业产值8000万元,粮食生产1.49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元。 镇区有卫生院、初级中学各1所,完小10所,初小3所,5个教学点,在校学生4600名,教师193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 |
阳洪镇 |
阳洪镇地处乾县东部,镇政府驻地位于乾县城东7.5公里处,东临灵源镇,南连大杨乡,西接城关镇,北靠阳峪镇,东北以泔河为界,与注泔镇相望。312国道由镇镇府南侧横穿而过,兴(平)南(坊)公路横贯南北,交通便利。 阳洪镇现辖16个行政村,26个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共5507户,24225人,全镇总面积4270公顷,耕地面积41090亩,其中果园面积8400亩。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农业总产值0.7亿元,粮食总产量1.62万吨,果品总产量1.95万吨,人均纯收入1691元。 阳洪镇历史悠久,人才辈出。镇东北的上陆陌北壕,上陆陌灰堆子和东南部的古村落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阳洪镇历史上曾有过许多著名的杰出人物,仁人志士。好峙村的王炳南曾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阳洪镇西村的严念先烈士曾经是土地革命时期山西省委委员;山泑村的张光庭烈士曾经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安教育界地下党负责人。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阳洪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和养殖业。确立了“优果、强牧、引资”三大富民工程。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被陕西省命名为酥梨基地。实施优果工程着力推广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大大提高了果品生产效益。二是重点配置养殖示范区,扩大畜牧业生产。通过建立习家奶牛养殖小区,已带动全镇发展奶牛养殖户73户,奶牛存栏642头,羊存栏6800只,实现总产值千万元。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争取和筹措资金为好寺东村、好寺新村等铺设油路8公里;为阳洪东村、王铁村、南旦村、好寺西村等铺设砂石路14公里。同时为好寺新村加层改造校舍12间,为习家完小新建教学楼两层30间,为杨庄学校改造危漏校舍3间等,使全镇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改善,经济快速增长,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
梁山镇 |
梁山镇位于乾县北部,距县城北约13公里,属渭北旱塬沟壑区,全乡总面积72.5平方公里,35%为荒沟荒坡,耕地面积60569亩,辖19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528户,总人口19341人,人均耕地3亩。近年来,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加农民收入,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改变了过去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形成农业生产以小麦、烤烟、果树、西甜瓜为龙头的四大支柱产业,小麦面积3.23万亩,推广地膜小麦2600亩,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烤烟种植6000亩,果树面积9000亩,杂果类400亩,西甜瓜面积3600亩,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390元,先后建立坊里、梁兴两个奶牛专业村,乡上想方设法筹措资金近300万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铺设油路4.2公里,沙石路46公里,打深水井15眼,铺设管道83公里,使全乡70%的群众用上自来水,新打集雨窖、母亲水窖890眼,解决了群众饮水难、行路难等问题。2002年有16个村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截至目前已投入扶贫资金240万元,实施水电路等项目6个,为梁山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全乡经济步入稳健快捷的轨道。. |
周城镇 |
周城镇地处乾县西南边陲,东与梁村镇隔沟相望,西南与武功县苏坊镇相接,西部、北部与临平镇相邻,东北方与新阳乡毗连。全乡总面积32.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0210亩,其中果园面积3714亩。全乡有行政村14个,5875户,24614人。 经济发展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苹果生产为支柱产业。 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小11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5600人,教师224人。 水利资源较为丰富,宝鸡峡大北沟水库及漠谷河周城乡地段流域为开展水产、水利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有乡级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16所。计划生育工作通过全面落实“三为主”,积极推广“三结合”,扎实落实“三查两清一服务”,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全乡交通便利,东西走向的乾扶旅游路横越全乡而过。全乡14个村,村村通了电话。. |
新阳镇 |
新阳镇位于渭北旱腰带腹地,东距县城10公里,辖17个村,92个村民小组,23676人。209省道从中通过,交通便利,商业发达。 新阳乡是农业大乡,羊毛湾干渠从中东西流经,把新阳乡分为北部旱塬和南部灌区两部分。北部旱塬蕴藏丰富的石灰石资源,是加工水泥的绝好材料,寻要有识之士前来开发;另外,北部旱塬畜牧业发达,近年来,主要抓北部旱腰带地区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发展由牛和奶山羊产业,目前,肉牛存栏1700多头,奶山羊3000多只。新阳乡也是果业大乡,南部灌区水利条件方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苹果优生区,有优质红富士面积6000多亩,近年来,我乡大力推广苹果套袋技术和“四改”技术,苹果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年产优质红富士苹果8000多吨,运销省内外;南部灌区粮食资源丰富,以奶牛为主的养殖业发达,目前,全乡奶牛存栏1500多头,笼养鸡20万只,猪3000多头。 新阳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务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饱满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抓好全乡工作,奋力实现我乡经济新跨越。. |
大杨镇 |
大杨镇位于乾县城南5公里处,全乡34个行政村,40282口人,耕地面积64623亩,其中果树面积9124亩。该乡土的平坦、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浓厚,投资环境良好,被群众称为乾县的“白菜心”。 近年来,大杨乡党委、政府按照“-”的要求,团结和带领全体乡村干部转变职能、改变作风、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改善农村基层设施,优化产业结构,按照“优果、兴牧、强基、活商”的发展思路,加压紧逼、负重奋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果品生产形势喜人。全乡9124亩果树,套袋面积8800多亩,优果率在95%以上,今年重点推广“大改形”等四项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栽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全乡年产果品2.28万吨,可增加农民收入2280万元。 二、畜牧生产形势迅猛。全乡奶牛存栏从2000年的1900多头增加到现在的7800多头,5年时间奶牛存栏翻了两番。全乡完成规模化集约养殖小区4座,存栏量均在100头以上。全乡日产鲜奶50吨以上,收入在8万元,仅此一项年增加农民收入在3000万元左右。 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04年全乡共铺设沙石道路53.8公里,其中水泥街道2100米,完成投资161.4万元。水利设施12公里,新打机井3眼,铺设地下暗管3公里,新增灌溉面积480多亩。 四、投资坏境日渐好转。2004年全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530万元。 五、劳动力资源丰富。全乡4万多口人,主要劳动力2万多人,其中富余劳动力在8000人左右。为扩大劳务输出,乡上成立了劳务输出办公室,为外出人员办理各种手续,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积极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